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初探

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初探

一、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域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肖杰[1](2021)在《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增长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我国林业发展正处于结构升级和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产业集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典型地理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其对于我国林业产业持续、高效和均衡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机制性影响。论文聚焦我国林业产业地理集聚,分析其集聚特征及集聚机制,研究林业产业集聚对产业经济增长及质量的影响,从而为优化地区林业产业政策制定、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通过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对林业产业集聚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分析,确定了研究思路和路线框架,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方法手段,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模型工具,较深入地研究了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特征、机理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得到了较丰富和系统的研究结论:(1)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显着,省域层面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文中分别采用行业集中度(CR)、空间基尼系数(G)和区位熵系数(LQ)等指标对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状况进行测度,发现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显着,同时区位熵系数还揭示各省域林业产业集聚的演变特征各异;采用莫兰指数I(Moran’s I)验证了我国省域间林业产业集聚存在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关系,Moran散点图显示这种空间相关性在逐渐增强。(2)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之间存在互动机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各地林业产业集聚内部结构存在差异,依据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理论,对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基于三次产业集聚度的面板数据VAR模型,分别从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面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同时对比分析了三大地区之间的互动机制差异。(3)空间因素深刻影响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机制。通过将空间因素纳入林业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分析,使林业产业集聚机制理论框架更趋完善,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各类空间计量模型中,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滞后系数非常显着,关键影响因素如产业基础和劳动力成本等的空间溢出影响也非常明显,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都为地区间开展林业产业区域合作提供了依据支持。(4)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文中通过理论分析阐明林业产业集聚将通过汇聚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经济增长要素,同时利用其集聚外部性效应,带来林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实证分析发现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呈现倒U型特征,存在集聚效应向拥挤效应转化的趋势,但目前还处于左半边区域,通过提高产业集聚度来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广阔的空间;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关联同样深刻影响了林业经济增长的空间表现,而且林业产业集聚是林业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条件因素。(5)林业产业集聚通过其三种外部性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林业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指标,文中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并分析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我国林业经济增长质量持续向好;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林业产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即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分别通过林业综合技术效率和林业技术进步指标,从产业内技术进步和创新、产业间技术交流和创新、企业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等三个方面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机制类型。依据所得的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地区林业产业集聚;(2)加强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优化林业产业结构;(3)因地制宜,发挥林业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4)充分利用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提升林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5)加强林业产业的跨地区空间合作,形成林业产业集聚的新态势。

王佳[2](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张旭锐[3](2020)在《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我国27亿亩集体林地已基本完成确权发证,近5亿农民获得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在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脱贫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林农作为林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林地利用最基层的行为决策主体,通过林业生产投入的提高以及林地流转价格的上升,获取直观的经济收益或提高规模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集体林区一般多位于贫困山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特点,为统筹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并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改变了以往因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生计单一、注重短期效益等原因导致的林地过渡开发现象,农户生计方式变得多样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林改后,林农的自然资本增加,外出务工导致人力资本减少,林业经营投入动力不足、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且林地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生计变化导致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集体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是驱动其对林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变化的最终因素,生计资本的性质与结构决定了林农的林地利用和生计策略行为决策,对林农的林地利用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因此,研究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收入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区林业经营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依据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资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营理论等理论,打破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的传统假设,构建了生计资本影响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陕西、江西两省654户农户调研数据,首先,利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测算;其次,利用多项Logit模型、OLS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模型、DEA-Tobi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门槛回归模型等在非农化进程下从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利用集约度、利用效率以及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林业经营农户特征及林地利用现状。调研样本分析发现,当前林业生产领域户主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多为中年人。林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当前林业生产劳动力数量多以2人及以下为主,农户经营林地规模分布较为均匀,涵盖了大、中、小各类规模,但家庭收入不高,多集中于3-5万元之间。农户兼业方面,调查样本中56.12%的农户都进行了林业兼业生产,仅43.88%的农户没有进行林业兼业生产。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等方面。(2)不同地域、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总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陕西省农户的自然资本值略高于江西省,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值略低于江西省。商品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大于公益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目前林区农户以弱资本型为主,占比为58.56%,表明林区多数农户的生计资本均处于较低水平。从生计资本分维水平来看,弱金融资本型与弱自然资本型农户占比最大,分别为70.03%和68.96%,强自然资本型和强金融资本型农户类型占比最小,分别为31.04%和29.97%。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在水平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生计资本结构差异与农户的生计类型特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计资本水平值的影响,且这种差异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林地利用及其收入。(3)大部分纯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都是选择用材林经营,纯林户在经济林和竹林的利用方式上比例差不多,对于林下经济的利用方式比例最小。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在资本禀赋水平上,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资本禀赋结构上,人力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存在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如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占优显着影响纯林户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三者的资本水平和资本结构均显着影响林业兼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资本水平显着影响兼业林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生计资本结构对其影响不显着;社会资本占优仅对非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产生显着影响。(4)目前农户的林地经营劳动集约度均大于资本集约度,表明目前我国的林地经营仍在劳动集约经营阶段。从农户类型来看,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均最大,其中林业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最大,为0.492,兼业林业户的资本集约度最大,为0.454,其次是纯林户,非林户的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均最小。虽然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如对于林业兼业户而言,资本集约和劳动集约的差距为0.009,这也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提高,但整体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并未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转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资本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和资本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集约度。此外,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程度变化规律具有较大的差异。(5)不同商品林经营类型农户的纯技术效率都普遍高于其规模效率。此外,农户林地经营的综合技术效率在不同的商品林经营类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的综合效率为0.204,几乎是经营经济林农户综合效率0.121的两倍,经营竹林农户的综合效率最低,为0.096。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林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而且针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生产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家庭住房价值、能人数量、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经济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竹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农户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林地面积、家庭住房价值、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6)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具有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受到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及结构的制约。农户资本禀赋越丰富,越有助于改善家庭的生计状况,对提高林业收入具有明显作用,其中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对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和金融资本占优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表明不同资本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具有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和结构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的作用并不显着,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自然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而无论人力资本处于何值,金融资本均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当社会资本低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对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效果不显着,当社会资本高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7)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二是要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三是要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四是要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五是要大力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六是要不断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张滨[4](2020)在《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错误”定位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出现林业“两危”问题,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森林资源危机逐渐成为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原因。虽然,一系列森林保护与建设措施缓解了森林资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森林转型特征,但是,森林的自然属性决定森林资源恢复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彻底解决林业发展问题必须借助管理体制改革、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将森林资源定位与经济运行模式置于同一个林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林业生态化转型。考虑到森林自然属性是决定林业经济属性的重要前提,林业经济转型严重依赖于森林转型,因此,基于森林转型过程研究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问题将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利用方式与林业经济运行模式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在林业政策调整与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以森林转型为基础,以林业经济转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现实特征、因果关系与潜在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机理演绎。首先,对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将森林转型概念展开为森林面积蓄积转型、森林结构转型等内容,林业经济转型则重点探讨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转型内容;其次,从自然生长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过程进行分解和重构,形成森林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从供需调整、要素配置、产业转移、空间效应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林业经济转型内容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推理演绎,形成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为实证分析提供良好的逻辑基础。二是实证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存在性、主要特征、因果关系和趋势规律等。首先,从描述性统计获取直观的森林转型特征,运用曲线回归、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森林面积蓄积的转型上限、林龄结构转移的内在规律以及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等隐含特征;其次,将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指标作为自变量或环境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变系数面板回归、数据包络分析、门槛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检验森林转型、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不同林业经济转型内容产生的边际效应、传导路径、影响效果等;再次,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考察林业产业结构的转移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林业经济转型过程的空间效应和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检验,进一步掌握林业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与潜在趋势。三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探讨。在逻辑机理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林业发展规划,针对林业政策、管理体制、森林转型、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创新驱动、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全局策略和个案选择分别探讨推动林业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利用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转型。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转型过程和林业经济转型特征,并且森林转型过程对林业经济转型存在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森林结构转型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森林面积和森林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效应,林业经济发展呈现“整体渐进型、局部激进型”的转型特征,林业生态化转型趋势日渐清晰,林业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升,要素配置、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恢复,林业生产经营模式也未实现彻底转变,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低层次阶段,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战略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森林资源演化和林业经济发展依旧是一个漫长过程,全面实现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刘菲[5](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韩俊英[6](2019)在《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三大林区之一,同时作为我国集体林区制度改革推行的试点区域,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南方集体林区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在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上的矛盾日渐成为影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系统中,依法行政子系统与经济转型子系统以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为媒介促进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有效辨识南方集体林区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内生关系,有效解决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借助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系统分析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运行机理,关键影响因素与耦合度测量方法等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涉及本文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对依法行政、经济转型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全面阐述;做了相关的理论贮备,分析了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2)以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典型经济指标特征确定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第一类地区、第二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分别对三个区域的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三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分别总结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现实基础;(3)辨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影响因子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白化函数,对初始指标集合进行客观筛选,最终共得到7大类46项关键影响因素,作为构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依据。(4)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目标、功能以及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主分量各序参量之间、主分量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为二者耦合发展的评价与耦合度表征奠定基础。(5)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度评测方法体系。结合研究对象实际特点,在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行政经济主分量和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以及市场环境子系统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行政经济主分量主要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环境与行政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三者的指标要素能够很好地表征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具体效应,而关键影响因素中资源条件、科技创新水平、人文与地理环境以及资金与市场环境则分别对应设计为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和市场环境子系统等要素指标,作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辅助子系统来表征子系统间以及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度。结合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度测量的实际需要,分别用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其中运用极差方法确定指标与序参量权重系数,运用协调度与灰色关联度模型测量耦合度。(6)以广东省为例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检验前述研究结论,特别是耦合度测量指标体系与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7)针对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结论,给出适用于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但是二者的耦合具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之间无论是在依法行政还是经济转型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林业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表现出法治政府建设相对规范,政府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较高,直接反映了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与依法行政存在一定的内生关系。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新生矛盾的有效路径。

吴振江[7](2019)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拥有着全国生态位最为重要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大部分。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明亮针叶林与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相对完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景观特色突出,是中国各大国有林区中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支持国家建设的需要,多年来的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导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同样面临着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林业产业布局不合理、林区职工收入偏低、林区居民是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文明进程地不断推进,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决心以及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梦想开始的国土绿化工程,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林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进入全面禁伐阶段,传统的林业产业随着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受到严重冲击。林业保护政策成为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传统的林业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路径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政策和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要求。本文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众多林业产业中选取种植养殖业、森林旅游业、林产工业、营林产业、北药业和木材采运业作为不同时期的林业富民产业,并选取在岗职工人数、林业投资完成、森林管护面积作为要素投入,林业总产值、林业增加值和林区职工人均工资作为林区发展目标。在第4章中,通过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别刻画了 6大富民产业与3个目标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带动能力。然而,由于“天保工程”、“全面禁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将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在第5章进一步将主要富民产业作为中介变量,分别探讨这些林业富民产业,在要素投入增长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带动过程中和林业总产值增长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带动过程中,哪些发挥了中介作用以及中介效应的贡献率;第6章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探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转型特征和区域集聚特征,从而未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发展和富民产业建设明确新的方向。最后,第7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国家林业政策的实施情况,指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向林业富民产业有序过渡、并指明富民产业发展的路径应从: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方面进行富民路径发展和建设,为实现黑龙江省林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提供建议。

朱震锋[8](2019)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区域,除了林区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之外,同时又有着在资源、经济、社会乃至企业等多个层面上的一系列复杂内涵。也正是如此,国有林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着持续至今的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又不乏对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一横亘在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命题的探求、解答。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和财政支持,十多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和资源危机逐步得到缓和,但根植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区政企合一体制方面的内在问题却并未彻底解决,加之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区带来的巨大冲击,林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形势。2015年中央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这为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竭力应对全面停伐的关键档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意见》出台之后,黑龙江国有林区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制定通过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设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自此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本文正是立足黑龙江国有林区对预期改革目标的迫切需求,以系统创新的研究范式提出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这一总体研究目标,充分调动林区资源,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提升改革动力,进而加快林区改革进程并提高改革绩效,促进林区从根本上破解体制困境、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围绕着科学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开展后续研究内容的最基本前提。根据对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目标、改革路线、改革任务的系统把握,界定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内涵,即通过有效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相关改革措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协同并进,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林区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以此提高改革的进程和最终成效。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还可以根据功能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第二,分别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阐述了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重要基础。理论基础方面,搭建了“金字塔”式的理论支撑体系,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主要为深刻领会和揭示本研究旨在构建的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理念服务,深化对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内涵的理论认识,为后续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设定及预期的理论研究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创新系统理论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国企改革理论和供给侧理论则分别对林区改革中关于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及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现实基础方面,基于对近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内涵和新趋势进行的创新性解构及深刻分析,系统论述了这些新内涵和新趋势对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所提供的现实依据。第三,在系统描述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以及赴黑龙江森工系统开展有关国有林区改革的专题访谈,总体呈现了当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具体实践现状及取得的基本成效;挖掘和归纳了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影响林区改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现状研究及定量研究为后续具体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提供了充分的定性和定量支持,同时还借此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后续改革任务,并在完善创新机制的同时兼顾增强、削弱林区改革的驱动、扰动因素,为下文建立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提供思路。第四,具体构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框架。明确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设计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入分析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运行机理。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在整个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部分的研究结论,为后续专门构建改革创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指导。第五,从两个方面展开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主体研究。一是探究了推动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机制,在明确动力源的前提下,从两类动力源入手建立了具体的驱动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策略,这是后续建立的改革创新机制得以持续运行的前提基础。二是充分结合已经完成的理论框架及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机制等为基本路径,实现了本文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总体研究目标。最后,基于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具体构成、运行机理、动力体系以及作用路径等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充分参考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第四章中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如何构建综合保障机制所明确的3个着力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构建了改革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第一,积极确立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思想保障。包括加强改革政策解读和宣传、强化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思维。第二,营造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环境保障。

吴远征[9](2018)在《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文中指出生态安全对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做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生态的特征决定了林业生态安全在维持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中处于首要的和基础性的独特地位,生态安全的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分不开。林业生态安全的理论体系及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建立林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复合系统的基础。林业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安全),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林业生态安全,是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本文站在林业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角度,从林业产业—生态共生关系的安全性出发,依据协同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来定量测量复合系统内部林业产业结构对林业生态安全的提升效率。对比分析经典数据包络各模型,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复合系统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存在的松弛改进问题后选取基于松弛变量的DEA模型(SBM)对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进行静态的测度分析。根据DEA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最终确定林业产业经济效益、林业产业高级化指数、营林投资占比和林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4项投入指标和森林空气质量提升贡献、林产工业单位GDP废水排放量等2项产出指标进行静态的截面数据分析。计算数据采用2005年—2014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根据对SBM模型计算所得的效率值进行整体性分析、区域比较分析和综合效率值聚类分析,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被划归为效率安全区、技术效率主导的效率双高区、规模效率主导的低水平发展区和分解效率双低区。同时,基于Malmquist指数及分解计算公式从效率变化、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分析了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时序演进过程和区域差异。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Malmquist指数波动较大、地区差异明显;(2)我国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升;(3)技术进步指数偏低,技术进步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静态SBM模型和动态的Malmquist指数仅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态安全复合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了效率测量,未考虑系统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借助PSR模型,从复合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态安全复合系统所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压力(P)、资源环境的质量与状态(S)和人类面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改进措施(R)等的角度出发选取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根据其值域限定在[0,1]之间的截尾数据特点选取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使得后续分析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林业生态安全提升对策时能更加有针对性的考虑外部系统的影响与改进对策。最后,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林业生态安全水平提升两者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借助多维动态创新模型构建了涵盖目标驱动、影响要素和参与主体的多层对策体系。该体系从政府宏观调控、产业中观规范、企业微观参与提升的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待实现林业产业系统和林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1)促进林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林业产业技术效率提升实现林业生态资源消耗的持续减量化;(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集聚实现林业产业规模化效益;(3)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的区域协调发展能力;(4)加大森林资源建设资金投入和财税扶持政策以调节林业产业发展保护林业生态安全;(5)强化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建设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张凡永[10](2017)在《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现代林业需要科技强力支撑。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科技服务面临新变化、新要求和新特点,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应该得到极大关注。那么,到底当前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的状况如何?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都做出了哪些具体的响应选择?影响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及其选择的因素是哪些?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效果怎样?满意度如何?都有哪些政策期盼?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建立识别和瞄准机制,使林业科技服务政策具有更强的目标指向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林业科技服务制度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对我国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历史沿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系统理论对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子系统识别、功能定位与相关利益群体分析,探寻其运行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决策行为模型构建提供现实依据。研究从行为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建立农户科技服务响应决策过程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根据江西省农户实地跟踪调查获取的纵向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探明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决策行为产生的机理;以广义估计方程(GEE)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林改后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LM)的多元Logistic回归和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农户响应次数、服务方式和服务主体等响应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半对数回归模型和DEA-Tobit模型研究了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对农户林业生产经营的实质效果,并剖析出制约响应效果的限制性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运用定序Logistic回归对农户满意度和政策期盼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主要结论为:(1)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较完整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多主体科技服务功能的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江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2)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总体上农户响应决策是理性的,会不同程度的考虑成本-收益,但这种理性也是有限的理性,还受农户户主特征、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收入及结构性、林地资源禀赋、农户与林业发展机制改革积极互动、农户林业发展扶持政策获及以及过往响应的行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江西农户整体响应比例不高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响应持续性较弱,倾向于选择现场指导的方式,并较多选择政府主导的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4)是否响应、响应次数、响应方式选择对农户林业总收入有显着性的直接影响,而响应主体选择对农户林业总收入的直接的影响不显着;(5)农户响应林业科技服务整体上不论是响应频率、响应次数、响应方式的选择和响应主体的选择均有利于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率,响应次数较多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的纯技术效率的显着提高,但是,选择政府主导的服务主体的农户比没响应的农户纯技术效率低;(6)农户对林业科技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各年度间有较明显的差异,调查的最初几年满意度较高,但近年来下降趋势比较明显;(7)平均有超过50%的农户将林业科技服务政策的需求排在前四位,但近年来需求程度比2010年有显着性降低。对策建议:(1)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应当密切关注农户的响应和期盼,营造有利于保障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收益的政策环境;(2)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3)提高农户决策者综合素养,消除各种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干扰因素,帮助农户进行恰当的林业科技服务响应决策与选择;(4)应当坚定不移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挥相关配套措施的协调配合作用,提高配套政策的总体效能。

二、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域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域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
        1.4.2 产业集聚及林业产业集聚
        1.4.3 林业产业集聚空间范围界定
        1.4.4 林业经济增长及其效率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理论
        2.1.1 静态视角的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1.2 动态过程视角的产业集聚演进研究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经济增长理论
        2.2.1 古典经济增长研究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研究
        2.2.3 内生经济增长研究
        2.2.4 经济增长效率测度研究
    2.3 理论评述及研究启示
第三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概况及测度
    3.1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3.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及比较
        3.2.1 产业集中度(CR_n)
        3.2.2 空间基尼(G)系数
        3.2.3 区位熵(LQ)系数
    3.3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3.3.1 林业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判断
        3.3.2 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
    4.1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的初步考察
        4.1.1 林业产业集聚度内部结构分析
        4.1.2 林业三次产业集聚度的区域差异
    4.2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机理分析
        4.2.1 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的直观考察
        4.2.2 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机理分析
    4.3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
        4.3.1 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4.3.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5.1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机理分析
        5.1.1 产业集聚的基本逻辑
        5.1.2 构建林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5.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机制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5.2.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6.1 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衡量及其空间差异
        6.1.1 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衡量及描述分析
        6.1.2 林业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6.3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6.3.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7.1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和分析
        7.1.1 测度方法
        7.1.2 测度指标的描述分析
        7.1.3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7.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
    7.3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7.3.1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择
        7.3.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生计
        1.3.2 农户层面林地利用研究
        1.3.3 农户生计与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综合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生计资本
        2.1.3 林地利用
        2.1.4 农户收入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规模经营理论
        2.2.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 影响机理分析
        2.3.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2.3.2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2.3.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2.3.4 生计资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2.3.5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的林地资源
    3.2 我国林地资源生产利用现状
        3.2.1 全国林业总产值
        3.2.2 全国木材及竹材资源利用现状
        3.2.3 全国主要经济林资源利用现状
    3.3 调研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描述
        3.3.1 调研区域概况
        3.3.2 样本特征描述
    3.4 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
        3.4.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
        3.4.3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生计资本的综合评价
    4.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生计资本指标选取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生计资本的测度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生计资本测算
    4.3 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结果
        4.3.1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
        4.3.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4.3.3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差异
        4.3.4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择
        5.2.2 模型构建
    5.3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比较
        5.3.1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分析
        5.3.2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生计资本差异分析
    5.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3 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机理
    6.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
        6.2.1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方法
        6.2.2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结果
    6.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构建
    6.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3 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7.2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测算及差异分析
        7.2.1 农户林地利用的效率测算
        7.2.2 效率测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7.3 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7.3.1 变量选择
        7.3.2 模型构建
    7.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3 生计资本视角下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8.1 农户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8.1.1 脆弱性背景冲击
        8.1.2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影响
        8.1.3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8.2.1 变量选取
        8.2.2 模型构建
    8.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
        8.3.1 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及收入分布
        8.3.2 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3.3 生计资本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4 生计资本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的门槛效应检验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农户林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9.1.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评价
        9.1.3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9.1.4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9.1.5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9.1.6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9.2 政策建议
        9.2.1 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
        9.2.2 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
        9.2.3 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9.2.4 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
        9.2.5 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9.2.6 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转型研究综述
        1.2.2 林业经济转型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转型
        2.1.2 林业经济转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森林转型理论
        2.2.2 经济转型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2.3 逻辑机理框架
        2.3.1 森林转型的内在逻辑机理
        2.3.2 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
        2.3.3 两者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现状描述
    3.1 研究对象概况
    3.2 森林资源概况
        3.2.1 面积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起源结构概况
        3.2.4 林种结构概况
        3.2.5 树种结构概况
        3.2.6 采伐造林概况
    3.3 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概况
        3.3.2 产业结构概况
        3.3.3 林业投资概况
        3.3.4 从业人员概况
        3.3.5 优势产业概况
        3.3.6 现有状态认定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转型特征与林业经济脱钩-结状态判定
    4.1 森林面积蓄积转型趋势
    4.2 林龄结构转移特征
        4.2.1 Markov转移矩阵方法
        4.2.2 林龄结构转移矩阵结果
        4.2.3 林龄结构预测结果
    4.3 森林转型过程的特征汇总
    4.4 林业经济脱钩-连结状态判定
        4.4.1 弹性系数法
        4.4.2 与森林资源的脱钩-连结判定
        4.4.3 与森林经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4 与要素投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5 与产业结构的脱钩-连结判定
        4.4.6 与优势产业的脱钩-连结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要素投入与森林转型依赖下的林业经济转型演化特征
    5.1 林业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5.1.1 检验方法
        5.1.2 检验结果
    5.2 林业产业结构转移分析
    5.3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5.3.1 变系数面板回归模型
        5.3.2 时间差异检验结果
        5.3.3 地区差异检验结果
    5.4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分析
        5.4.1 生产效率分析方法
        5.4.2 林业生产效率结果
        5.4.3 森林结构转型调整的面板SFA
        5.4.4 DEA-Malmquist指数结果
        5.4.5 林业经济与生产效率的脱钩-连结判定
    5.5 林业经济转型的特征汇总
    5.6 本章小结
6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与中介效应
    6.1 研究方法
        6.1.1 门槛效应
        6.1.2 中介效应
    6.2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分析
        6.2.1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的门槛效应
        6.2.2 林业产业结构转型的门槛效应
        6.2.3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的门槛效应
    6.3 林业经济转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6.3.1 要素结构的中介效应
        6.3.2 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6.3.3 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
    6.4 本章小结
7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溢出与优势产业集聚分析
    7.1 空间计量方法
    7.2 空间关联效应检验
    7.3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7.4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集聚分析
    7.5 林业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
    8.1 积极应对林业政策调整,充分把握林区改革机遇
    8.2 发挥森林转型利用潜力,推进林业生态转型进程
    8.3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转型内生动力
    8.4 深度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8.5 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驱动,突显生态产业集聚优势
    8.6 全面实施林业精准定位,动态规划林业转型进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法经济学理论
        2.1.1 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2.1.2 法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2.1.3 法律制度与预期行为刺激
        2.1.4 法治政府的经济理性
    2.2 依法行政理论
        2.2.1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2.2.2 政府职能与权力清单
        2.2.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的界定
    2.3 转型经济学理论
        2.3.1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2.3.2 中国的经济转型
        2.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的界定
    2.4 系统耦合理论
        2.4.1 耦合与耦合发展
        2.4.2 系统与系统耦合
        2.4.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南方集体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5.2 依法行政与可持续发展
        2.5.3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6 本章小结
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南方集体林区特征区域划分标准
    3.2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1 第一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2 第二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3 第三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共性问题
        3.3.2 个性问题
    3.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现状
        3.4.1 第一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2 第二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3 第三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3.5.1 共性问题
        3.5.2 个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
    4.1 辨识关键影响因子应遵循的原则
    4.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因子集
    4.3 重要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
        4.3.1 专家群体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及调查
        4.3.2 专家群体意见汇集方法
        4.3.3 调查结果专家群体意见汇集
    4.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筛选关键影响因子
        4.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4.2 模型运算与结果
    4.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调查结果分析
        4.5.1 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共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4.5.2 学界缺乏针对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内生关系的研究
        4.5.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4.6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
    5.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互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5.1.1 我国宏观决策层面的思想转变与法治实践
        5.1.2 世界典型国家经济改革与法治实践的经验例证
        5.1.3 国内外学界的理论共识
        5.1.4 耦合理论与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与运用
    5.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
        5.2.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5.2.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协同特性
        5.2.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特性
    5.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设计
        5.3.1 系统耦合的目标
        5.3.2 系统耦合的原则
        5.3.3 系统耦合的结构
        5.3.4 系统耦合的功能
        5.3.5 系统的耦合效应
    5.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框架
        5.4.1 行政经济主分量
        5.4.2 资源条件子系统
        5.4.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4.4 社会环境子系统
        5.4.5 市场环境子系统
        5.4.6 系统总体框架
    5.5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机理
        5.5.1 经济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2 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状况的耦合
        5.5.3 产业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4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的总体耦合
    5.6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6.1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资源条件子系统的耦合
        5.6.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
        5.6.3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4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5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7 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7.1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
        5.7.2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3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4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5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6 市场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7 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8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6.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6.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6.2.1 经济发展状况
        6.2.2 依法行政状况
        6.2.3 产业发展状况
    6.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6.3.1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6.3.2 森林生产力
        6.3.3 林业资源再利用
    6.4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6.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6.5.1 示范促进培训与推广
        6.5.2 林区居民整体素质
        6.5.3 林区民俗特色文化
        6.5.4 林区特色旅游资源
        6.5.5 林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6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6.6.1 金融机构林业授信
        6.6.2 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6.7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7.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分析
        7.1.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界定
        7.1.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函数
        7.1.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标准分析
    7.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7.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7.2.2 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
    7.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
        7.3.1 确定耦合系统分析序列
        7.3.2 耦合系数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7.3.3 确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系数
        7.3.4 计算系数间的耦合关联度
        7.3.5 计算子系统间的耦合关联度
        7.3.6 计算系数整体耦合关联度
    7.4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8.1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计算
        8.1.1 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8.1.2 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8.1.3 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8.1.4 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8.1.5 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8.1.6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8.2.1 行政经济主分量序参量及其要素间耦合度
        8.2.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耦合度
        8.2.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
    8.3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结果分析
        8.3.1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分析
        8.3.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各子系统间耦合分析
        8.3.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1 依法行政保障对策
        9.1.1 建立行政人员法治思维意识长期培育和有限录用制度
        9.1.2 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倒查与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9.1.3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与多渠道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
        9.1.4 建立健全林区依法行政的激励诱导制度
    9.2 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对策
        9.2.1 持续推进动态产业优化
        9.2.2 加强完善生态抚育制度
        9.2.3 强化科教兴林互促发展
        9.2.4 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9.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3.1 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9.3.2 鼓励与推动林业生产经营创新
        9.3.3 加快建立林业金融支撑保障制度
        9.3.4 加快建立林业风险保障制度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3 研究范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业产业
        2.1.2 富民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森林多功能理论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互联网+
        2.2.5 绿色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林区职工人均工资
        3.2.2 林业产业总产值
        3.2.3 林业产业增加值
    3.3 主要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整体概况
        3.3.2 种植养殖业
        3.3.3 森林旅游业
        3.3.4 林产工业
        3.3.5 营林产业
        3.3.6 北药业
        3.3.7 木材采运业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与林区经济社会的互动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分析方法
        4.2.1 相关分析
        4.2.2 ADF检验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5 脉冲响应函数
    4.3 富民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ADF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5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带动分析
        4.3.6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增加值的带动分析
        4.3.7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的带动分析
        4.3.8 富民产业对黑龙江省林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中介效应分析
    5.1 中介效应方法
    5.2 富民产业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3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主成分排序与聚类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6.2.1 主成分排序图
        6.2.2 系统聚类分析法
    6.3 实证分析结果
        6.3.1 主成分排序图结果
        6.3.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对策
    7.1 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
    7.2 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
    7.3 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
    7.4 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
    7.5 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
    7.6 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
    7.7 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
    7.8 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创新机制
        2.1.4 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
    2.2 基础理论体系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创新系统理论
        2.2.3 国企改革理论
        2.2.4 供给侧理论
        2.2.5 各理论功能及地位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概况
        3.1.1 社会发展状况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1.3 生态资源状况
    3.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分析
        3.2.1 黑龙江国有林区体制机制概貌
        3.2.2 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3 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4 森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
        3.3.1 社会职能移交情况复杂
        3.3.2 资金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3.3.3 区域发展参齐不齐
        3.3.4 协调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3.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因素定位及作用机理分析
        3.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3.4.3 模型测算及验证
        3.4.4 结果讨论与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社会经济需求分析
    4.1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4.1.1 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内涵解构
        4.1.2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4.2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1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的总体表现
        4.2.2 宏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3 微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1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4.3.2 产权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3 市场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1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的基本态势
        4.4.2 非木质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
        4.4.3 木材经济理性回归对改革创新的潜在需求
    4.5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1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内涵
        4.5.2 林区和地方社会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3 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
    5.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设计目标及原则
        5.1.1 创新机制设计的总体目标
        5.1.2 创新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构成
        5.2.1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5.2.2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5.2.3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运行机理
        5.3.1 创新机制的执行动力
        5.3.2 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
        5.3.3 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动力源
        6.1.1 生存需求催生改革创新动力
        6.1.2 发展需求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6.1.3 生态需求增强改革创新动力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动力的类别
        6.2.1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激发动力
        6.2.2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驱动动力
    6.3 增强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驱动效应
        6.3.1 提升林区加快改革创新的激发动力
        6.3.2 增强执行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3 增强制度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4 增强创新资源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7.1 构建重点国有林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1.1 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
        7.1.2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7.1.3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机制
        7.1.4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7.2 构建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2.1 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林业企业
        7.2.2 创新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策略
        7.2.3 优化拓展林业企业主营业务和服务
    7.3 构建加快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机制
        7.3.1 创新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理念
        7.3.2 进一步优化林区替代产业空间布局
        7.3.3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林区转型发展
    7.4 构建深化国有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
        7.4.1 继续推进林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
        7.4.2 创新林区和地方社会融合发展机制
        7.4.3 创新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8.1 强化全面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
        8.1.1 加强政策解读和社会宣传
        8.1.2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8.1.3 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思维
    8.2 营造黑龙江国有林区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
        8.2.1 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
        8.2.2 改善有利于转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8.2.3 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8.3 加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配套支持
        8.3.1 加大林区创新资源的持续性投入
        8.3.2 持续完善社会职能剥离移交的配套政策
        8.3.3 建立健全林区改革创新的法治建设
        8.3.4 增强改革后林区城镇运营基础建设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化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2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资本自由化流动趋势
附录3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市场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4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业产业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5 国有林区木材产量(1993~2015)
附录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安全研究
        1.2.2 林业生态安全研究
        1.2.3 产业经济研究
        1.2.4 林业产业经济研究
        1.2.5 林业生态安全—产业结构关联研究
        1.2.6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协同发展理论
        1.4.2 产业结构理论
        1.4.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1.4.4 生态创新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我国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我国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1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2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的变动与贡献分析
    2.2 我国林业生态安全建设的现状分析
        2.2.1 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
        2.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分析
        2.2.3 林业生态政策的现状分析
    2.3 我国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问题分析
        2.3.1 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制约产业及生态发展
        2.3.2 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且技术水平落后
        2.3.3 林业产业投资增长缓慢导致发展增长缓慢
        2.3.4 粗放型规模扩张与产业集群度低并存
3 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系统结构与机理分析
    3.1 相关系统的内涵界定
        3.1.1 生态安全的内涵
        3.1.2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
        3.1.3 林业及其三次产业的内涵
    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关联总体框架
        3.2.1 总体理论框架的构建
        3.2.2 理论框架的运行机理分析
    3.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直接关联框架分析
        3.3.1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关联框架
        3.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复合系统的内部协同分析
    3.4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间接关联框架分析
        3.4.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4.2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压力(P)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3.4.3 基于生态健康理论的状态(S)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3.4.4 基于生态创新理论的响应(R)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4 基于DEA-SBM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静态实证研究
    4.1 SBM模型的构建与效率值分解
        4.1.1 SBM模型的构建
        4.1.2 SBM模型的效率值分解
    4.2 指标选择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指标的含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SBM模型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4.3.1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效率值整体分析
        4.3.2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区域空间特性分析
        4.3.3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及冗余率结果分析
        4.3.4 静态聚类分析
5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动态实证研究
    5.1 Malmquist模型的构建与测度结果
        5.1.1 Malmquist模型的构建
        5.1.2 Malmquist模型的测度结果
    5.2 Malmquist模型测算结果的多角度分析
        5.2.1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时序演进过程
        5.2.2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省域比较
        5.2.3 三大地区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比较
6 基于Tobit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的确定和描述性统计
        6.1.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6.1.2 影响因素的确定
        6.1.3 影响因素的概要分析
        6.1.4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2 计量模型
        6.2.1 Tobit方法的研究综述
        6.2.2 Tobit回归方程的构建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影响因素对效率值影响的Tobit回归归测度结果
        6.3.2 压力子系统(P)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3.3 状态子系统(S)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3.4 响应子系统(R)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7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多层对策体系构建
    7.1 多层对策体系的框架结构与机理分析
        7.1.1 多层对策体系的框架结构
        7.1.2 多层对策体系的运行分析
    7.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宏观层面对策
        7.2.1 推动林业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7.2.2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集聚
        7.2.3 完善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财政保障
    7.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产业层面对策
        7.3.1 合理规划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7.3.2 林业生态产业管理科学化
        7.3.3 采取保护性的林业建设与经营
        7.3.4 丰富林业生态文化提升公众参与
    7.4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微观层面对策
        7.4.1 提升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7.4.2 强化林业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7.4.3 加快林业生态与产业一体化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生态安全效率的静态分析结论
        8.1.2 生态安全效率的动态分析结论
        8.1.3 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10)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户决策行为理论的研究
        1.2.2 集体林改背景下的农户行为研究
        1.2.3 农户对林业科技服务需求的研究
        1.2.4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
        1.2.5 林业科技服务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的研究
        1.2.6 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研究区域和研究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区域
        1.4.3 研究数据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本文的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文不足之处
2 理论依据及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林业科技服务
        2.1.2 农户响应行为
    2.2 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行为理论
    2.3 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变迁历程及运行机制解析
    3.1 林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历程
        3.1.1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初创和发展(1949-1977)
        3.1.2 改革开放以后的调整完善与快速发展(1978-2000)
        3.1.3 新世纪以来创新发展和服务林改阶段(2001-至今)
    3.2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变迁
        3.2.1 林业科技开发推广起步(1949-1991)
        3.2.2 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1992-2005)
        3.2.3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006-至今)
    3.3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3.3.1 林业科技服务系统及其运行原理
        3.3.2 林业科技传导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3.3.3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益相关主体
    3.4 江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理论模型与实证设计
    4.1 农户响应行为决策理论模型
        4.1.1 扩展F-P-O模型纳入林业科技服务
        4.1.2 农户响应行为决策过程的理论假说
        4.1.3 基于效用最大化决策机理模型构建
    4.2 农户响应行为理论推断与假设
        4.2.1 农户响应决策理论推断与假设
        4.2.2 农户响应选择理论推断与假设
        4.2.3 农户响应效果理论推断与假设
    4.3 计量方法与实证设计
        4.3.1 基于SEM的响应决策机理的实证设计
        4.3.2 基于GLM的响应行为选择的实证设计
        4.3.3 基于DEA-Tobit行为效果的实证设计
    4.4 本章小结和研究安排
5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的决策机理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的决策机理
        5.1.1 农户响应决策过程的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5.1.2 数据来源、信度及效度检验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的影响因素
        5.2.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的差异(2010-2015 年)
        5.2.2 农户响应行为差异的单因素分析
        5.2.3 研究假设和模型选定
        5.2.4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及政策含义
        5.3.1 本章小结
        5.3.2 政策含义
6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选择实证分析
    6.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次数
        6.1.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次数分布
        6.1.2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次数差异的单因素分析
        6.1.3 基于连续比例的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6.2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方式选择
        6.2.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方式选择分布
        6.2.2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方式响应差异的单因素分析
        6.2.3 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6.3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主体选择
        6.3.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主体选择分布
        6.3.2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主体选择差异的单因素分析
        6.3.3 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6.4 本章小结与政策含义
        6.4.1 本章小结
        6.4.2 政策含义
7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效果实证分析
    7.1 农户响应行为的林业收入效应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农户林业收入统计分析
        7.1.3 农户是否响应的林业收入效应
        7.1.4 农户响应次数的林业收入效应
        7.1.5 农户响应方式选择的林业收入效应
        7.1.6 农户响应主体选择的林业收入效应
    7.2 响应行为对农户经营效率的影响
        7.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2 农户林业经营效率测算及分析
        7.2.3 农户响应频率对农户经营效率的影响
        7.2.4 农户响应次数对农户经营效率的影响
        7.2.5 农户响应方式选择对经营效率的影响
        7.2.6 农户响应主体选择对经营效率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及政策含义
        7.3.1 本章小结
        7.3.2 政策含义
8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满意度及期盼程度
    8.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满意度实证分析
        8.1.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8.1.2 数据说明及变量设置
        8.1.3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满意度的变化趋势
        8.1.4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8.2 农户对林业科技服务政策期盼程度
        8.2.1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政策需求排序
        8.2.2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8.2.3 数据说明及变量设置
        8.2.4 农户林业科技服务政策需求程度影响因素
    8.3 本章小结及政策含义
        8.3.1 本章小结
        8.3.2 政策含义
9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研究主要结论
    9.2 政策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部分内容)
附录二: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域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增长效应研究[D]. 魏肖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D]. 张旭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D]. 张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6]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D]. 韩俊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D]. 吴振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D]. 朱震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D]. 吴远征. 南京林业大学, 2018
  • [10]农户林业科技服务响应行为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张凡永. 江西农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  

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