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内部员工欺诈的面试技巧

发现内部员工欺诈的面试技巧

一、发现内部职员舞弊的面试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超[1](2021)在《民国时期江苏高等法院研究》文中指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晚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中,为了拯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命运,也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各方的压力下开始依照西方的制度模式试办起新式审判机关,独立的审判机关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宣统二年(1909年),江苏省级新式审判机关在苏州成立,初名为江苏高等审判厅。本文以民国时期江苏高等法院(清末、北京政府时期称为江苏高等审判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江苏高等法院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基本运作情况、审判情况、制度建设等,力图勾勒还原出江苏高等法院最真实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梳理近代新式司法审判机关的发展逻辑,给今天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新时代国家司法审判机关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在本文的研究方法上,以大量的一手史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中找寻一般规律,对江苏高等法院进行基础性研究。在叙述结构上,以江苏高等法院为主体,涉及其分院和下属法院,分章节对江苏高等法院进行专题研究。本文的结构分为导论和正文两部分。任何论题的开展都需要有充分的研究动机,导论部分首先对研究动机进行充分的论述和分析,然后就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接着重点介绍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最后就本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写作中所引用的资料进行一些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具体如下:新式司法审判机关的诞生不是独立的。第一章主要介绍江苏高等法院的历史沿革。通过对清末司法改革和江苏高等审判厅创设过程的描述,了解江苏省新式审判机关诞生的时代背景。本章共分四节,写作逻辑主要是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阐述。第一节概述江苏省审判机关的发展历史,从时间的角度论述其在清末时期、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揭示其一脉相承的规律。后三节则是从空间的角度展开论述,从院址、法院建筑、法庭和监狱等作为切入点,展现其在新式司法理念影响下所呈现出的新面貌。第二章主要围绕江苏高等法院的机构设置进行研究。法院若要履行好国家赋予审判机关的职权,除了需要遵守统一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之外,还必须依赖常设的内部组织。认真考察江苏高等法院的内部组织与制度即可发现,与传统的衙门相比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首先介绍院长,因为任何机构一把手领导的能力、行事风格甚至于性格、爱好等个人习惯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民国高实行院长负责制,没有设立副院长等职务,因而院长的权力极大。通过研究江苏高等法院院长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对历任院长的观察来全方位分析院长的作用。第二节是对检察处进行研究。民国十六年以后检察厅并入法院内部,改称检察处,执掌检察事务。第三节是对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进行研究,包括民刑事庭、书记室、民事执行处等法院基础职能部门。第四节是从法院各种不同类型的内部会议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通过会议的参会人员、开会程序、讨论事项等,进一步揭示内部运行的规律。第三章围绕江苏高等法院的司法人员编制进行展开。任何机构都是由人组成的,且当时中国正在经历人治迈向法治的过程,人的因素对制度设计和机构运转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江苏高等法院的组成人员包括推事、检察官、书记官、录事、执达员、法警、监狱管理人员等,通过对这些人履历的考察可以发现,新式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目标。本章共分四节,根据人员的工作性质予以区分或一并介绍,推事和检察官合为一节、书记官独立一节、录事、执达员、检验吏、法警等司法辅助人员合为一节,监狱系统管理人员合为一节,这有助于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人员的群体特征。第四章围绕江苏高等法院的司法经费展开论述。任何机构的运转都离开经济基础。清末,新式审判机诞生伊始便受困于财政窘迫,在其后运转的数十年间,司法经费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缺钱”成为法院生存发展的首要障碍。新式法院的开办,司法人员薪资的发放,狱政建设的改良等,无一不需要司法经费的支撑。然而,受困于国弱民贫的现实,司法经费十分有限,直接导致法院生存的举步维艰。本章共分两节,从司法收入和预算支出对法院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进行全面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对江苏高等法院的审判情况进行研究。本章由七节构成,分别是案件的受理和分配、案件分类、审判原则、刑事审判程序、民事审判程序、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是法院的核心职能,通过对审判程序和案件审判个案和整体的系统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整个法院的基本运行状况,对了解江苏高等法院的运行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对该院案件审判的全面研究,可以发现其司法审判已经实现全面近代化,在注重证据的基础上,严格适用法律规定。针对民刑事案件不同的特点,审案方式也有明显不同,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也基本做到了不偏不倚,维护了司法的公正。第六章就江苏高等法院的外部关系展开论述,共四节。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并且不受外界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扰,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通例。然而,现实却与理论之间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行政机关、律师、军警和外国在华机关是当时最有能力和意愿干涉法院审判的四股力量。法院虽独立于行政机关,但行政权强,司法权弱是客观事实,且司法机关依赖行政机关的财务拨款,更易受制于人;律师与法院之间本就有密切的业务联系,且两者间人员的双向流动很频繁,关系千丝万缕;军人和警察是国家暴力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国乱世,地位尤其显赫,法院始终面临他们地威胁;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取得了种种特权,就司法而言,尤以领事裁判权为甚。江苏高等法院司法辖区内有当时最重要的上海租界。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不得不与工部局和公董局周旋。通过对江苏高等法院复杂外部关系的揭示,可以发现其艰难的履职环境。第七章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思考,是通过对江苏高等法院的研究以期为当下法制建设提供镜鉴。新式审判机关诞生不久,便透露出腐朽气息,尤其是民国中晚期,与最初制度设计者的理想产生偏离,渐行渐远。法院内部发生的行政化、腐败堕落、工作懈怠、司法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促使其迅速变异和衰败,令人扼腕叹息。一个原本完全按照西方现代司法理念设计并组建的司法机构,一个在成立之初被寄予极大希望的审判组织,其非但没有挽救中国于苦难之中,反而与旧社会一同被历史和时代的洪流所淘汰。面对自身的问题,江苏高等法院也做过挣扎,也提出过对应的解决措施,然而终究没有办法改变它的命运,令人唏嘘。

王金垚[2](2021)在《ZL煤业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国家不断对基础能源行业进行大力调整,对我国能源企业的生产技术能力、机械化水平提出不断改进提高的要求,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国外煤炭产品市场有明显的波动,煤炭产品供远大于求,利润也在减少,这影响着我国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致使我国企业的煤炭产品库存也在增加、资金周转问题也日渐明显,一系列产业问题的出现无疑是对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激励企业增强内部控制能力。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型国有煤业企业ZL公司。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笔者采用实地调查、真实访谈的方式,基本了解ZL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而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问卷分析,确定出ZL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各级指标和对应权重,并对具体指标进行隶属度评价和打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有效性评价。最后,分析出ZL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展望后续的进一步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ZL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情况基本达标。但仍有需要重视的问题,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科学、内部审计作用弱、经营活动流程不规范等四个方面。针对这些这些问题,相应提出了建议,并优化设计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循环有帮助ZL公司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为我国煤业企业的内部控制优化提供参考。

朱婧[3](2020)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以M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生命力顽强,还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在国家连续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中,中小企业顺势而为,慢慢发展成了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客户,也推动了其扩张和完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不仅数量上存在优势,凭借地域优势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灵活多样,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专业服务。与此同时,审计行业和委托审计的客户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更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想在与其他事务所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有效方法,审计质量相当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命脉,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也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当前共同的研究对象。本文结合自身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的M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同审计任务,发现了事务所内关于审计质量控制表现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程序的执行能力、对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考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寻质量控制有待提高的地方,根据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组织架构,有指向性的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据此发表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本文运用了理论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方法以及实际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上阐述了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含义,列举了四项会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在实践上以M会计师事务所展现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为原型,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在最后提出优化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和举措,提出了以加强内部控制、增强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审计程序的执行能力、重视信息化对财务报表审计结果的影响等措施,以期对类似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现有的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体系。

于翔[4](2020)在《ZC公司内部审计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部审计作为三大审计之一,其本质上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复杂,各组织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组织面临的投资运营问题变得越来越多,组织为了提高运营治理水平使其在市场争夺中占据主动地位,内部审计应时而生,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开始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管理层级的增多、商业行为的复杂化给组织带来了很多难题。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防护网,很多职能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很多组织目前在对内部审计的运用上还存着很多局限性,导致内部审计无法为组织提供很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制造行业中具有突出影响的ZC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我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制造型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走势影响很大,而内部审计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很好地提高管理,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很具有参考价值。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内部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通过对内部审计的概念、方法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了解,把握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其次,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随后对ZC公司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并对ZC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对ZC公司的内部审计进行案例分析,从独立性、业务范围、人员素质、工作效率和结果执行度五个方面分析了ZC公司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基于发现的这些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缘由,从而为存在的问题提供改变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明确职能定位、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的改进措施;最后对整篇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归纳,并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表述。本文从问题出发,究其问题存在的本质,有针对性的为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建议,从而为其他的制造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杨化冰[5](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提出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吴相江[6](2019)在《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事业单位是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的组织机构,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也在更新进步,人们对于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也为了满足事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选拔,我国人事部于2005年颁布了公开招聘制度这一新的选拔制度,济南市也适时提出了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方案,明晰了公开招聘工作规程。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实行十余年,取得了诸多成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对于改进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希望通过对事业单位及其公开招聘制度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的论证、现存问题的分析及国内外先进招聘理念和技术的梳理,提出完善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对策。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意义,介绍了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研究现状及背景,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基本理论分析。本部分笔者对事业单位的概念、特征,实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必要性、意义及其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概况及主要做法。该部分对济南市事业单位人事录用制度的历史沿革、公开招聘的概况、主要措施及取得成效进行了阐述分析并以W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总结分析了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优化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对策。结合济南市实际情况,从完善公开招聘体制机制、创新招聘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即对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期许与展望。

陈若萱[7](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指出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徐伟红[8](2018)在《五权宪法理论的当代价值》文中认为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行政权运行层面,行政权力交叉、程序繁琐、责权不分等现象使得政府效能低下,行政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同时,制约、监督行政权的制度还不完善,造成行政权力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政府解决纠纷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制约。在立法权运行层面,行使立法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主体、程序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在立法时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等不良现象。在司法权运行层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不良现象,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执法力量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配置。在公务员考录层面,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立法缺位、各地公务员考录条件不统一,并且主管机关多头管理,权责范围不清,法律责任不强。在监察权运行层面,监察权主体权力过大,监察权运行的外部监督和制约失衡。行政权过于膨胀使得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四权较为薄弱,这种失衡的状态最终使得各权之间的分工、制约机制失衡。当前我国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迫在眉睫,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五权分立理论,它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是否可以移植和借鉴,论文就此问题从制度环境的可比性、指向问题的相似性以及借鉴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五权宪法进行借鉴来探讨如何解决当前中国行政、立法、司法、公务员考录和监察等各权运行领域存在的问题。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孙中山所处的社会时期是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他提出五权宪法理论是根源于当时的社会需求,要救国救民。转型期的中国要实现复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研究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既能够把历史经验教训和当今的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从法治层面来看,孙中山当年创造出五权宪法理论是要实现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来解决当时社会的弊端,建立一个“万能政府”。当今中国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由传统体制强化国家利益、弱化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倾向等以国家利益为代表的单一利益主体的格局向集体利益、个体利益不断强化等多层次利益主体的新格局转化,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矛盾日益增加,分配领域失衡,而相应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权力分立和制约失衡的结果。这些都是当前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应忽视从法治视角借鉴孙中山五权分立理论的价值来进行分析。三是当今出现的上述问题很少有学者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法治的角度来进行综合的分析。文章主要是从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各权行使的相关法律法规、主体、程序和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孙中山五权分立理论各权进行研究来探讨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并对当今中国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各权行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方式方法。五权宪法自创建以来就存在很多争议,国民党败退中国台湾地区后,由考试院和监察院的存废扩大到五院制存废问题,大陆也有很多专家认为五权宪法理论太过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且理论自身也有很大局限性,没有很大价值。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笔者认为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对当今我国法治建设仍有很大的价值。第一,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不但要根据传统文化和国情,还要结合海外建设经验来加强自身的建设。第二,要加强法治建设,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局面,加强与各权相关的程序法律法规建设,并完善程序的执行。第三,孙中山五权宪法注重权力分工、监督及权限的明确,我国应也加强权力分工和制约。第四,要提高各权行使的效率,提高各权运行的质量。根据对五权宪法理论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五权宪法理论应为“两权”宪法理论以及为了加强对监察权力的监督提出要建立专门的人大监督委员等新观点;在研究内容和体系上也有所创新;在当前我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公务员考录以及监察权等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如何借鉴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也进行了研究。

黄文炜[9](2017)在《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考务安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科学的项目管理手段,试图通过对项目中存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作出科学的应对措施,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从而规避项目进程中所潜在的不利影响。本文探索的是事业单位校园招聘项目的风险管理,以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的考务安全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是CT市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实施后开展公开招聘活动的重要模式之一。根据调研得知,事业单位是应届毕业生最希望进入的工作单位类别之一,但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属性,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其招聘人才时须采用考试形式,因此应届生谋求进入事业编制,必须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招聘考试注重“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关乎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就更是如此,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项目对风险非常重视和敏感,在风险管理上的要求非常高。CT市事业单位的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是CT市事业单位在基于实施10年公开招聘后在招聘地域和招聘规模上的重大创新,因其快捷高效而大获成功。由CT市政府牵头,市人事部门已对赴外校招项目做了若干期的规划,计划连年举行。但与此同时,创新模式所带来的变化也使得项目更加复杂,增加了此类项目的考务安全风险的管理难度。考试泄题等危害考务安全的行为,是妨碍公平公正最严重的因素,考务安全风险也成为本项目最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本文将从考务执行机构的角度,对此作出侧重研究。希望通过探讨风险管理理论在事业单位校园招聘项目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识别出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时所会遭遇的各类风险因素,及对其进行认定、评测与排序,并针对考务安全风险,利用多个风险应对策略的交互搭配,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案,以降低此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此类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达到优化此类项目的流程、促进此类项目目标的达成、提高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并期望能为其他地市的事业单位及各大企业提供关于相似校园招聘项目的风险管理参考,甚至充实和丰富现有的风险管理理论。

王婧[10](2017)在《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朝着两种趋势发展:一种趋势是由集权化走向分权化,即原来实行统一考试的国家和地区,在保持统一考试作用的同时,逐渐朝多元和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中国;另一种趋势是由分权化走向集权化,即原来实行自主招生考试的国家,在保持分散考试优越性的同时,逐渐朝统一和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俄罗斯。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习了中国高考的经验和做法,而俄罗斯走过的道路和积累的经验教训,很可能是我们未来道路上将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中俄两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趋势是逆向而行,但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看作是相向的运动,殊途同归,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宗旨都是希望集分散考试和统一考试的优势于一身,扬长避短、臻于完善,实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效益与科学选才的目标。因此两国很多问题是共通的,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集中反映和体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和社会状态。在俄罗斯高校招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激进式的变革,也有渐进式的改革,就其规模、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情况的复杂性而言,在世界各国中是独树一帜的。21世纪初,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变为国家统一考试,经过长达八年的试行后正式实施。变革过程中虽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试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外来经验,并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使国家统一考试制度逐步趋向科学化、合理化和多元化。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纵向追溯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全面梳理和回顾从俄罗斯高等学校建立之初到现今实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重点介绍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实施进程、问题困难及最新发展,详细解读俄罗斯现行的高校招生政策;其次采用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微观考察和解析统一考试和招生政策在联邦主体和高等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接下来单独一章专题介绍俄罗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围绕国家统一考试展开的激烈论争;最后采用比较分析法,聚焦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比较自主招生考试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总结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提出对我国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借鉴。本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逆向借鉴。中俄两国是当今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两种改革趋势的代表。对逆向而行的另一种改革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进行反思,使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少走弯路,这是本研究的现实价值。(2)特色和经验学习。历史上,我国的教育曾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与俄罗斯有同源性特点。当前中俄两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两国国情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特色鲜明,通过深入研究其改革的理念、方法、路径,从中找出对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有益参照。(3)丰富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我国尚无系统研究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专着和博士论文。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充实了俄罗斯教育制度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增进相互了解。随着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宣言的签订,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增进对俄罗斯教育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的了解,对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实际意义。

二、发现内部职员舞弊的面试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现内部职员舞弊的面试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江苏高等法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范围
    三、学术研究状况
    四、写作思路及写作方法
    五、主要资料介绍
第一章 江苏高等法院历史沿革
    第一节 传承与创设
        一、传承
        二、创设
    第二节 院址与建筑
    第三节 法庭
    第四节 监狱
        一、监狱建设规划
        二、监狱制度建设
    小结
第二章 江苏高等法院机构设置
    第一节 院(厅)长
        一、职责和权限
        二、个体观察
    第二节 检察处
    第三节 部门
        一、民刑事庭
        二、书记室
        三、看守所
        四、民事执行处
        五、公证处
    第四节 会议
        一、书记官会议
        二、全院会议
    小结
第三章 江苏高等法院人员编制
    第一节 推事与检察官
        一、建设目标
        二、江苏省情况
    第二节 书记官
        一、资格与职责
        二、江苏省书记官情况
    第三节 录事、执达员等人员
        一、通译员、检验吏和司法警察等
        二、录事与承发吏
        三、实习推事
    第四节 监狱管理人员
    小结
第四章 江苏高等法院司法经费
    第一节 省高院收入概况
    第二节 江苏高等法院预算概况
        一、各类预算支出统计表
        二、预算支出类别分析
        三、江苏省司法经费预算困难
    小结
第五章 江苏高等法院的审判
    第一节 案件的受理和分配
        一、立案
        二、案件分配
    第二节 案件分类
        一、案件数量
        二、特种刑事案件
    第三节 审判原则
        一、当事人平等原则
        二、过程和结果公开
    第四节 刑事审判程序
        一、审判流程
        二、审检程序制约
        三、判决结果
    第五节 民事审判程序
        一、民事普通程序
        二、民事调解
    第六节 刑事案件
        一、侵害公民人身和自由权利
        二、经济和财物类犯罪
        三、公务犯罪
    第七节 民事案件
        一、给付之诉
        二、确认之诉
        三、创设之诉
    小结
第六章 江苏高等法院之外部关系
    第一节 江苏高等法院与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一、与省政府关系
        二、与县政府关系
    第二节 江苏高等法院与律师
        一、司法职业共同体
        二、防范与管理
        三、典型案例
    第三节 江苏高等法院与军警的关系
        一、江苏高等法院与军人
        二、江苏高等法院与警察
    第四节 江苏高等法院与外国在华司法机关关系
        一、收回租界司法权
        二、积极维护司法主权不受外国干扰
        三、案例分析
    小结
第七章 江苏高等法院的内在困境
    第一节 江苏高等法院的特点
        一、法院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二、涉外案件数量多
        三、司法审判水平高
    第二节 党治司法下法院内部之变异
        一、法院行政官僚化
        二、推检等司法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下降
        三、腐败、堕落和工作懈怠
        四、审判活动受政治干扰
    第三节 司法能力难达实际之需要
        一、司法无力单独改造社会
        二、司法效能低下
        三、法院无力解决棘手案件
    第四节 应对司法腐败之道
        一、严肃考绩,反贪腐
        二、重拾传统法制文化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江苏高等法院及其附属监所图
附录二:江苏上海部分外籍律师档案
附录三:诉讼案件统计情况资料档案
附录四:其他司法档案文件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ZL煤业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2 内部控制评价
    2.3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
第3章 ZL公司基本概况及内部控制现状
    3.1 公司基本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3.1.3 煤业内部关键风险点
    3.2 五要素层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2.1 控制环境
        3.2.2 风险评估
        3.2.3 控制活动
        3.2.4 信息与沟通
        3.2.5 监督活动
第4章 ZL公司内部控制评价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初步选择
        4.1.3 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确定的方法
        4.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计算的评价值
        4.3.1 划分评语集
        4.3.2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4.3.3 各级指标的评价
    4.4 评价计算结果
        4.4.1 内部控制整体评价结果
        4.4.2 控制环境方面评价结果
        4.4.3 风险评估方面评价结果
        4.4.4 控制活动方面评价结果
        4.4.5 信息与沟通方面评价结果
        4.4.6 监督活动方面评价结果
第5章 ZL公司内部控制主要问题分析
    5.1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5.2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5.3 经营活动流程不规范
    5.4 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6章 ZL公司内部控制改进意见
    6.1 加强管理层建设
        6.1.1 树立内部控制管理思想
        6.1.2 提高管理者素质
    6.2 完善人才制度
        6.2.1 优化人才招聘制度
        6.2.2 强化员工培训
        6.2.3 引入竞争机制
    6.3 业务流程优化
        6.3.1 规范采购流程
        6.3.2 优化供应商管理
    6.4 规范内部审计
        6.4.1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6.4.2 由事后记录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
        6.4.3 规范监督检查流程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3)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以M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本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框架
    1.4 创新点
2 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综述
    2.1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
        2.1.1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范围的界定
        2.1.2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特点
    2.2 审计质量与审计质量控制定义
        2.2.1 审计质量的概念
        2.2.2 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2.3 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理论
        2.3.1 内部控制理论
        2.3.2 过程质量控制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4 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概述
        2.4.1 专业胜任能力
        2.4.2 审计程序执行力
        2.4.3 信息系统审计风险
3 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案例研究
    3.1 M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3.1.1 M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介绍
        3.1.2 M会计师事务所经营范围
        3.1.3 M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客户
        3.1.4 M会计师事务所薪酬与晋升制度
    3.2 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质量控制问题的表现
        3.2.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
        3.2.2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3.2.3 审计程序执行能力不足
        3.2.4 缺乏对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考虑
4 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建设问题
        4.1.1 内部控制环境差
        4.1.2 风险评估能力弱
        4.1.3 控制活动不合理
        4.1.4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4.2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4.2.1 聘用制度不完善
        4.2.2 考评工作流于形式
        4.2.3 薪酬制度有缺陷
    4.3 审计程序执行能力不足
        4.3.1 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4.3.2 员工执行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4.3.3 内部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
    4.4 忽视信息化对财务报表审计结果的影响
        4.4.1 对外包业务的审计缺乏考虑
        4.4.2 审计软件质量较低
5 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优化措施
    5.1 完善事务所内部控制建设
        5.1.1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5.1.2 加强风险评估能力
        5.1.3 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5.1.4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强化执行
    5.2 增强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5.2.1 招聘程序再升级
        5.2.2 落实员工考核机制
        5.2.3 优化薪酬体系
    5.3 提高审计程序执行能力
        5.3.1 加强信息化审计培训
        5.3.2 落实三级复核制度
        5.3.3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5.4 重视信息化对财务报表审计结果的影响
        5.4.1 验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5.4.2 对外包业务性质进行评估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ZC公司内部审计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内部审计概念研究现状
        1.2.2 内部审计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内部审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关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2.1 内部审计的概念及目标
        2.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2.1.2 内部审计的目标
    2.2 内部审计的特征和服务范围
        2.2.1 内部审计的特征
        2.2.2 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
    2.3 内部审计的职能
        2.3.1 监督职能
        2.3.2 评价职能
        2.3.3 咨询职能
        2.3.4 服务职能
    2.4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2.5 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2.5.1 受托责任理论
        2.5.2 委托代理理论
        2.5.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ZC公司内部审计情况分析
    3.1 ZC公司简介
    3.2 ZC公司经营状况
    3.3 ZC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
        3.3.1 ZC公司审计部门隶属关系组织结构图
        3.3.2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组成
        3.3.3 ZC公司的基本审计目标
        3.3.4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
        3.3.5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
        3.3.6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权限
        3.3.7 ZC公司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4 ZC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4.3 ZC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4.3.1 内部审计缺少独立性
        4.3.2 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狭窄
        4.3.3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限
        4.3.4 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
        4.3.5 内部审计结果执行度弱
    4.4 ZC公司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4.4.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4.4.2 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4.4.3 内部审计人才体系建设不健全
        4.4.4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比较落后
        4.4.5 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5 ZC公司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5.1 改变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5.2 明确职能定位以提升附加值
    5.3 加强内部审计人才体系建设
        5.3.1 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来源
        5.3.2 引导和督促内部审计人员持续学习
        5.3.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沟通交流技巧能力
        5.3.4 改革绩效考核管理方式和评分机制
    5.4 提高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5.5 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5.5.1 改进内部审计管理
        5.5.2 提高对内部审计资源的配备
        5.5.3 重视后续审计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6)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事业单位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2.1.1 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
        2.1.2 事业单位的主要特点
    2.2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历程及必要性
        2.2.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历程
        2.2.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3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涵义及意义
        2.3.1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涵义
        2.3.2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点
        2.3.3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基本程序
        2.3.4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意义
    2.4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理论依据
        2.4.1 人职匹配理论
        2.4.2 能岗匹配理论
        2.4.3 人力资源规划
第3章 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概况及主要做法
    3.1 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概况
        3.1.1 济南市事业单位人事录用制度的历史沿革
        3.1.2 济南市市属、各区县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人员数量①动态分析(2014-2018年)
    3.2 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主要做法
        3.2.1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选人用人的范围
        3.2.2 严格按照制度要求,确保招聘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3.2.3 强化监督管理要求,加大监督力度
        3.2.4 加强对新聘人员培训管理,留住人才
    3.3 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施成效
    3.4 以2017年济南市W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3.4.1 组织实施流程及相关招聘工作情况
        3.4.2 对W区教育系统2017年公开招聘的评价
第4章 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存在问题
        4.1.1 公开招聘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4.1.2 公开招聘的方式和方法不够科学
        4.1.3 公开招聘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
    4.2 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外部原因
        4.2.2 内部原因
        4.2.3 应聘者因素
第5章 优化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对策
    5.1 完善公开招聘体制机制
        5.1.1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员需求分析
        5.1.2 健全完善配套制度
        5.1.3 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机制
    5.2 完善公开招聘的方式方法
        5.2.1 丰富公开招聘考核方式
        5.2.2 加强笔试、面试的科学性
        5.2.3 优化岗位条件设置
    5.3 优化公开招聘工作的各环节
        5.3.1 推进信息公开建设
        5.3.2 科学合理安排招聘时间
        5.3.3 加强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培养,提高招聘工作专业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济南市W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招聘方案
致谢
作者简介

(7)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8)五权宪法理论的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难点 第2章 五权宪法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内容体系
2.1 五权宪法理论的思想渊源
    2.1.1 五权宪法理论的西学渊源
    2.1.2 五权分立理论的“中学”渊源
2.2 五权宪法理论的发展过程
    2.2.1 五权宪法理论的初步形成
    2.2.2 五权宪法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2.3 五权宪法理论体系
    2.3.1 三民主义
    2.3.2 “主权在民”思想
    2.3.3 “权能分立”思想
    2.3.4 五权分立理论
    2.3.5 “政权”与“治权”理论
    2.3.6 革命三阶段论
2.4 五权宪法理论的实践
    2.4.1 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践
    2.4.2 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践
2.5 五权宪法理论的特征
    2.5.1 五权宪法理论与三权宪法理论的比较
    2.5.2 五权宪法理论实为“二权”宪法理论
2.6 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反思与借鉴的可行性
    2.6.1 关于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反思
    2.6.2 关于当前我国制度改革借鉴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的可行性 第3章 五权宪法理论中行政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3.1 五权宪法理论中关于行政权的主要观点
    3.1.1 行政权独立的内涵和外延
    3.1.2 依法行政观和效能行政观
    3.1.3 行政权依法运行且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1.4 建立行政分权与院长负责制的制度
    3.1.5 行政权运行要依程序规范化
    3.1.6 行政权运行要受外部监督和制约
3.2 五权宪法理论中行政权理论的特征
3.3 当前我国行政权运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3.3.1 行政权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3.3.2 行政权主体独立性不足且运行效能较低
    3.3.3 对行政权运行的具体程序缺乏明确性和严密性
    3.3.4 行政权运行中外部制约和监督力度不足
3.4 五权宪法理论中行政权理论对当前我国行政权运行的借鉴意义
    3.4.1 树立法治行政观和效能行政观
    3.4.2 完善行政权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构筑严谨的法制屏障
    3.4.3 完善分权式的的行政主体制度
    3.4.4 细化行政程序规定
    3.4.5 变革创新行政权运行中的外部制约和监督机制 第4章 五权宪法理论中立法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4.1 五权宪法理论中关于立法权的主要观点
    4.1.1 立法权独立的内涵和外延
    4.1.2 民主立法观与民本立法观
    4.1.3 立法权依宪运行且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1.4 建立立法院为主与人民复决立法的立法机制
    4.1.5 立法权运行的程序要规范化
    4.1.6 立法权运行要受监督和制约
4.2 五权宪法理论中立法权理论的特征
4.3 当前我国立法权运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4.3.1 立法权运行法制化程度不高
    4.3.2 立法权运行主体独立性不足且立法质量不高
    4.3.3 立法权运行的具体程序缺乏明确性和严密性
    4.3.4 立法权运行中权力制约和监督失衡严重
4.4 五权宪法理论中立法权理论对当前我国立法权运行的借鉴意义
    4.4.1 树立民主立法观与民本立法观
    4.4.2 依宪完善立法权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4.4.3 完善“人大主导立法”的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4.4.4 完善立法权运行程序
    4.4.5 改进立法权运行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 第5章 五权宪法理论中司法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5.1 五权宪法理论中关于司法权的主要观点
    5.1.1 司法权独立的内涵和外延
    5.1.2 司法公正观及司法效能观
    5.1.3 司法权依法运行且要不断相关完善法律法规
    5.1.4 建立司法审判独立与院长负责制的司法主体制度
    5.1.5 司法权运行要依程序规范化
    5.1.6 司法权运行要受监督和制约
5.2 五权宪法理论中司法权理论的特征
5.3 当前我国司法权运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5.3.1 司法权运行法制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3.2 司法权主体独立性不足且效能不高
    5.3.3 司法权运行程序缺乏明确性和严密性
    5.3.4 司法权运行中权力制约和监督失衡
5.4 五权宪法理论中司法权理论对当前我国司法权运行的借鉴意义
    5.4.1 树立司法审判独立观和司法公正观
    5.4.2 依宪完善司法权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5.4.3 扩大司法权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与提高司法效能
    5.4.4 细化司法权运行的程序
    5.4.5 改进司法权监督和制约机制 第6章 五权宪法理论中考试权理论的的当代价值
6.1 五权宪法理论中关于考试权的主要观点
    6.1.1 考试权独立的内涵和外延
    6.1.2 考试权独立观和公正观
    6.1.3 考试权依法运行且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1.4 实行考试权独立以及建立院长负责制
    6.1.5 考试权运行时要依程序“最严密”地选拔人才
    6.1.6 考试权运行要受监督和制约
6.2 五权宪法理论中考试权理论的特征
6.3 当前我国公务员考录机制存在的弊端
    6.3.1 公务员考录法制化程度不高
    6.3.2 公务员考录主体独立性不足
    6.3.3 公务员考录程序缺乏明确性和严密性
    6.3.4 公务员考录缺乏完善的权力外部监督和制约制度
6.4 五权宪法理论中考试权理论对当前我国公务员考录的借鉴意义
    6.4.1 重构公务员考录观
    6.4.2 依法完善相关公务员考录法律法规
    6.4.3 扩大公务员考录主体范围且增强考录效能
    6.4.4 细化公务员考录程序
    6.4.5 改进公务员考录监督和权力制约机制 第7章 五权宪法理论中监察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7.1 五权宪法理论中关于监察权的主要观点
    7.1.1 五权宪法理论中监察权的内涵和外延
    7.1.2 监察独立观
    7.1.3 监察权依法运行且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7.1.4 建立监察权独立与院长负责制的监察主体制度
    7.1.5 监察权运行要依程序规范化且公开化
    7.1.6 监察权运行要受监督和制约
7.2 五权宪法理论中监察权理论的特征
7.3 当前我国监察权运行存在的弊端
    7.3.1 监察权运行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7.3.2 监察权主体范围过窄且独立性不足
    7.3.3 监察权运行程序明确性和严密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7.3.4 监察权运行的外部监督和制约失衡严重
7.4 五权宪法理论中监察权理论对当前我国监察权运行的借鉴意义
    7.4.1 树立监察权相对独立观
    7.4.2 依宪完善相关监察法规
    7.4.3 扩大监察权主体范围且要增强监察效能
    7.4.4 细化监察权运行程序
    7.4.5 建立专门的人大监督委员会以监督监察机关的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考务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项目政策背景
        1.1.2 项目承接任务
        1.1.3 项目研究意义
        1.1.4 赴外校招项目情况
    1.2 文献综述
        1.2.1 现代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1.2.2 校园招聘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1.3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内容
        1.3.2 论文方法
    1.4 论文研究结构
第二章 赴外校招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2.1 CT市事业单位赴外校招项目特征
        2.1.1 CT市事业单位招考现状
        2.1.2 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特征
    2.2 执行单位及项目组情况
        2.2.1 考务承接单位—TA中心简介
        2.2.2 赴外校招项目组构成
    2.3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
    2.4 赴外校招项目干系人分析
        2.4.1 招聘方
        2.4.2 组织方
        2.4.3 应聘方
        2.4.4 干系人需求分析
    2.5 基于项目WBS及干系人的项目风险分析
        2.5.1 风险识别
        2.5.2 风险认定
        2.5.3 风险评估
        2.5.4 结论修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赴外校招项目考务安全风险分析
    3.1 潜在考务安全风险
    3.2 考务安全风险构成
        3.2.1 人为因素导致的考务安全风险
        3.2.2 技术及设备因素导致的考务安全风险
        3.2.3 管理及流程因素导致的考务安全风险
        3.2.4 环境因素导致的考务安全风险
    3.3 考务安全风险发生—考试事故实例
        3.3.1 试题事故
        3.3.2 考场事故
        3.3.3 阅卷事故
        3.3.4 系统事故
    3.4 考务安全风险造成后果
        3.4.1 项目目的未完成
        3.4.2 时间、财务成本浪费
        3.4.3 舆情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赴外校招项目考务安全风险应对
    4.1 考务安全风险应对原则
        4.1.1 全面识别原则
        4.1.2 全面度量原则
        4.1.3 全程监督原则
        4.1.4 全面应对原则
        4.1.5 持续改进原则
    4.2 考务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4.2.1 风险预防策略
        4.2.2 风险回避策略
        4.2.3 风险转移策略
        4.2.4 风险自留策略
        4.2.5 风险减轻策略
    4.3 考务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4.3.1 人员风险应对—项目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4.3.2 技术及设备风险应对—项目全程监督方案
        4.3.3 流程管理风险应对—项目流程优化方案
        4.3.4 环境风险应对—项目风险应急预案
        4.3.5 泄密风险应对—全程双盲操作模式
        4.3.6 舆情风险应对—公关组设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赴外校招项目考务安全风险管理保障
    5.1 工作制度与流程保障
        5.1.1 保密制度
        5.1.2 命题工作制度
        5.1.3 印刷工作制度
        5.1.4 押运工作制度
        5.1.5 阅卷工作制度
        5.1.6 公关工作制度
    5.2 政策与法制保障
        5.2.1 保密法
        5.2.2 考场规则
        5.2.3 招聘管理条例
        5.2.4 新闻管理条例
    5.3 企业文化培育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附录二 CT市高校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
    附录三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附录四 TA中心组织架构图
    附录五 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
    附录六 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风险调查表
    附录七 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风险评估得分
    附录八 保密协议书(安全工作责任书)
    附录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附录十 《笔试考场规则》与《面试考场规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概述
    第一节 俄罗斯教育制度
        一、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二、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
        三、俄罗斯教育概况
    第二节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
        一、俄罗斯第一所高等学校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概况
第二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632-1917)
        一、高校成立早期的招生特点
        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高校招生特点
        三、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18-1991)
        一、以工农为主,免试推荐入学(1918-1925)
        二、部分取消名额分配,自由竞试入学(1926-1931)
        三、全体公民自由报考、平等竞试入学(1932-1957)
        四、以招收有工龄青年为主,加强与生产的联系(1958-1963)
        五、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注重中学成绩和表现(1964-1991)
        六、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初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92~2000)
        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二、录取方式多样化
第三章 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国家统一考试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教育因素
        四、国际趋势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试行(2001-2008)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范围与规模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科目与分数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问题与阻碍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与规定
        五、“国家实名制财政教育券”
    第三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正式实行(2009-至今)
        一、2009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二、2010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三、2010年国家统一考试的社会调查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组织机构
        五、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保障
    第四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发展与完善
        一、丰富考试类别和考题类型
        二、适当调整统考日程安排
        三、加强统考的监督和测评
        四、录取参考多种评价要素
        五、规范录取优惠政策
第四章 俄罗斯现行高等学校招生政策
    第一节 招生要求与报考条件
        一、招生基本要求
        二、招生优惠政策
        三、考生个人成就
    第二节 考试类别与自主考试
        一、入学考试类别与成绩评定
        二、高校自主举行的入学考试
    第三节 申报材料与录取程序
        一、招生信息公开
        二、入学申请材料
        三、录取基本程序
        四、其他招生形式
第五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案例研究
    第一节 汉特—曼西自治区准备国家统一考试的情况
        一、指导统考的主要地方法规
        二、尤戈拉第一中学准备统考的情况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二节 莫斯科国立大学2016年的招生工作
        一、招生专业与招生名额
        二、入学考试与评分原则
        三、录取顺序与申请材料
        四、招收外国留学生
    第三节 “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经验
        一、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做法
        二、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2013年招生情况
        三、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未来的招生策略
第六章 俄罗斯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第一节 苏联时期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一、高校入学:免试还是考试
        二、招生对象:中学毕业生还是劳动生产者
        三、考试形式:笔试还是口试
        四、职业定向:中学培养还是高校指导
    第二节 关于国家统一考试的论争
        一、国家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
        二、国家统一考试与教育公平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科学性
        四、国家统一考试与中学教育质量
第七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
    第一节 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二、招生优惠政策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三、自主招生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二、国家统一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第三节 从国家统一考试结果看高校招生的公平性
        一、性别差异
        二、学校差异
        三、城乡差异
        四、区域差异
第八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第一节 两种招生考试制度的优点与不足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
        二、改革经过充分论证、循序渐进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四、培养天才儿童、照顾弱势群体
        五、社会各界监督高校招生考试
    第三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应首重公平
        二、建立招考分离、二次考试模式
        三、改革应通盘考虑、稳中求进
        四、加强中学生职业指导
        五、提升教育质量是根本
        六、名牌高校精英教育、普通高校大众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发现内部职员舞弊的面试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江苏高等法院研究[D]. 陈宇超.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ZL煤业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 王金垚.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以M会计师事务所为例[D]. 朱婧.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ZC公司内部审计改善研究[D]. 于翔.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6]济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相江.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8]五权宪法理论的当代价值[D]. 徐伟红. 湖南大学, 2018(06)
  • [9]CT市事业单位赴外地校园招聘项目考务安全风险研究[D]. 黄文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10]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王婧.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发现内部员工欺诈的面试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