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一、“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余晓强[1](2020)在《权力、权利、责任 ——世界海洋秩序的演进》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秩序是基于特定海洋权力结构和观念结构基础之上形成的稳定状态。纵观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历史,世界海洋大致经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的海洋占有秩序(15世纪末至16世纪)、荷兰主导的海洋自由秩序(17世纪)、英国主导的海洋霸权秩序(17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二战后的海洋平等秩序(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的全球海洋治理秩序五个阶段。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洋秩序如何演进?主导海洋秩序演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海洋秩序的演变并不是海上权力转移的结果,权力转移只是海洋秩序变迁的一个方面。海洋秩序的变迁有两方面内容,权力结构和观念结构。权力转移和重组发生在行为主体之间,是物质格局的变化,海洋秩序只有在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观念结构发生变化时才能被视为质变。时代特征是海洋秩序演变的自变量。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时代任务和权力内涵,权力内涵是权力使用的合法性来源,在物质权力和权力内涵的相互作用下,海洋秩序得以形成。世界海洋秩序的五大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分别为基督教扩张、商业自由竞争、海上权力争夺、反霸权和反殖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全球性海洋问题。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下,海上权力的内涵也各不相同,宗教普世主义、天赋海洋自由、海权战略、海洋权利、海洋责任分别是不同时代权力使用的合法性来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占有、自由、霸权、平等、治理为主要海洋行为方式的海洋秩序。二战以后,在时代特征的作用下,海洋权力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物质权力使用的合法性逐渐降低,长期主导海洋秩序进程的权力因素开始让位于权利因素。进入21世纪,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了全球性海洋问题的频发,海洋治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海洋秩序开始由权利平等的分割理念开始向责任共担的整体理念转化。未来,海洋秩序将是以责任为基础的全球参与,最终实现“治”“理”共进和人海共生。

陈沛酉[2](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吴凌志[3](2019)在《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文中研究说明钱正英是我国着名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钱正英在抗日战争时期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达三十余年,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她参与了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付诸实践。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特别是在解决葛洲坝工程技术问题和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水利实践中,钱正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水利思想,内容涵盖水利决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方面,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水利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决策要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钱正英的水利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钱正英水利思想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方略的发展变化,治水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弹汰[4](2018)在《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文中研究说明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期。40年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改变了中国,更深刻影响了世界。林业产业作为实施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多个方面推出重磅举措,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方案。为此,特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40个关键词,或只能浮光掠影,表达一孔之见,但求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或思路,为助推林业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本刊转自中国网

苏日嘎其其格[5](2018)在《基于人地关系优化的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研究 ——以哈日高毕嘎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牧区位于祖国北疆,既是边疆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同时是生态屏障区。1983年至今来,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整体趋于恶化,牧民收入成倍减少,整体趋于贫困化,国家对草原生态恢复与牧民增收投入逐年增加。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论文框架)、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论文宗旨),利用参与式发展理论(论文方法论)在大量文献与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回顾研究区1983年至今人地关系相关事件,分析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变化,选定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标体系,用定量分析法计算研究区1983年至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水平、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并结合研究区贫困现状,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功能”角度解读牧区贫困化原因,最后给出改善贫困化的对策建议。研究区贫困现状为:牧民负债经济、借贷普遍化。通过“参与式”回顾,研究区1983年至今重大历史事件为:草畜家庭承包责任制、确定“双权一制”、2000年雪灾与协会成立、围封转移、集中办学、合作社成立、奖补政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变化为:草场逐年破碎化,草场资源紧张化;人口家庭户数逐年增加,家庭结构核心化,更加促进草场破碎化;牲畜结构单一化,个体质量退化,无法应对市场波动;定量分析结果为:资源环境系统发展水平极速下降,人口劳动力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下降,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波动变化,综合发展水平极速下降,协调度除了2005、2008年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外其他年份呈现失调状态,协调发展水平为失调。结合贫困现状与研究区人地关系分析结果,认为牧区贫困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恶化的表现,是稳定的、循环的、结构性贫困。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草—畜—人”系统运行机制的改变。体现在:草场利用方式变化使牧民生产成本增加;“五畜”结构单一化,牧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被降低;牧区劳动力不足。这一根本原因的主导因素是政策与牧区现实背景的矛盾。改善贫困化对策建议如下:优化“草—畜—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使牧民收入多元化;优化牧区政策,改善牧民贫困化。在优化政策的同时,需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政策因地制宜,加强牧民参与性;加强相关政策扶持,重视本土化;加强牧民自身建设,走出贫困化瓶颈。

张莉莉[6](2017)在《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园林堪称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园林美学反映并体现了园林中一切与“尽善”、“尽美”相关的认知,它离不开与审美实践的相互印证,其表现出来的哲学的、生态学的、美学的思想极具中国特色。其涵盖的自然写意、奥旷兼具、虚实相生、比德畅神等意境的发生,反映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综合性生态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出发,对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山水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整理,并尝试融入到山水城市规划和营造实践经验中去,从而确立两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促进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理论在山水城市审美实践以及营造中的应用。凝练了山水城市的复合型概念,首先,山水城市重视山水景观、人工景观的搭建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其次,山水城市是人居城市,城市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并且提炼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其三,山水城市是符合生态规律的高效和谐的新型城市,突出风格个性。其四,山水城市是大数据驱动的、高科技打头的智慧城市,利用科技及创新营造崭新的城市模式。其五,结合中国园林美学的研究,是营造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山水城市必由之路。泉城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有的地域和文化优势使得古今名家流连忘返,整个城市可以说就是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营造特色独具的山水城市对于济南的建设意义重大。具体实施从济南城市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根据济南城市所特有的地形地貌、山水特性和实际需求提出构建景观绿色廊道;完善绿地系统;提出符合济南城市特点的“星罗架构”;生活环境的融入等技术路径。使当代济南在恢复往日风貌的基础上,营造以文化为骨、科技为血、以意境为魂的山水城市。本文拟鉴古而通今,希望对于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研究起到少许推进的作用。

罗明忠,林家宝,张奕婧[7](2017)在《制度创新与农业发展: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走过了一条制度创新的道路,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与案例,推动了中国经济学发展,并成为经济学理论的天然实验田。然而,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

杨惠芬(Yvonne Yang)[8](2018)在《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文中认为美国开展服务学习已是普遍、具成效、以及被鼓励的教育理念,台湾地区从倡导迈入推广期,但在大陆地区仍属于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概念。本论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为题,探讨服务学习在美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目的有四:其一、探讨服务学习的教育意义与具体成效;其二、解构其促成服务学习成功的外部环境;其三、探求高校内部服务学习推动的评估机制;其四、分析其推动服务学习成功的内部环境各要素。根据研究框架,本研究内容包括绪论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重要性、范围与限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同时针对核心概念“服务学习”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对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高等教育服务学习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述。第三部分为高等教育实践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对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高等教育界在服务学习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四部分为政府部门开展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对服务学习开展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五部分为服务学习成效与评估的现况,基于服务学习对学生、对学校、对社区、对社会成效的相关研究、以及成功的服务学习设计原则进行说明,并且提出服务学习制度化评估相关模式,作为本研究评估工具选择的依循标准。第六部分研究工具与量化研究,采用Andrew Furco教授的“高等教育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进行资料搜集,除叙述统计量分析与推论统计量分析外,进一步针对“学校理念”、“教师支持”、“学生支持”、“社区参与”、“学校支持”等五大面向,以及各子面向的制度化程度进行探讨,再者,采用四分位数法试图了解二岸五大典范高校的定位。第七部分质化访谈,透过标准化深度访谈,探讨台湾地区的明新科技大学、辅仁大学、静宜大学、大陆地区的中山大学、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五大典范高校内部环境在服务学习制度化的支持现况。第八部分结论与建议,通过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归纳其外在环境对服务学习的正向支持作为,同时以台湾地区全体高校的发展现况调查、以及五大典范高校质化访谈内容,总结高等教育中服务学习的发展经验,为本研究目的“移植美国服务学习至善果实到各高校的成功”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最后,本研究提出四个重点结论:第一点、通过“服务学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第二点、通过“政府政策”促进服务学习的正向发展;第三点、通过“学术研究”强化服务学习的教育影响力;第四点、通过“高等教育”落实服务学习的全人发展目标。

陈启文[9](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指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罗明忠,李怡,张奕靖[10](2016)在《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6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2016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于10月1214日在广州召开。在全国农业技术经济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下,本次研讨会围绕"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采取"大会报告+分组报告"的形式,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研究员主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刘旭院士致开幕辞,他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

二、“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权力、权利、责任 ——世界海洋秩序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其不足
    三、章节安排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洋秩序演进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时代特征、权力内涵与海洋秩序的演进
第二章 殖民主义兴起、扩张性权力与海洋占有秩序
    第一节 殖民主义兴起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基督教扩张主义
    第三节 海洋占有秩序
第三章 资本主义兴起、竞争性权力与海洋自由秩序
    第一节 资本主义兴起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海洋自由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海洋占有到海洋自由
第四章 资本主义大发展、控制性权力与海洋霸权秩序
    第一节 资本主义大发展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战略控制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海洋自由到海洋霸权
第五章 反殖民主义浪潮、权利性权力与海洋平等秩序
    第一节 反殖民主义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海洋权利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海洋霸权到海洋平等利用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责任性权力与海洋治理秩序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权力内涵——海洋责任
    第三节 海洋秩序的变迁:从权利分割到责任共担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启示:中国责任与海洋秩序的演进
参考文献
致谢

(2)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钱正英从事水利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战争年代钱正英初涉治水(1944—1949 年)
    第二节 钱正英投身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1950—1965 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钱正英在艰难条件下继续治水(1966—1976 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钱正英对水利事业的进一步探索(1979—2012 年)
第二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关于水利规划、决策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水利管理的观点
第三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历史作用
结语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附录 钱正英治水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
开放
领导
立法
承包
探索
绿化
治理
资源
防灾
法治
转型
造林
市场
科技
持续
生态
招商
传播
协作
林改
家居
“入世”
出口
展会
升级
产业
信息
宣传
组织
集群
责任
扶贫
研发
加工
品牌
服务
旅游
发展
后记:
    从林习尚承载未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40年

(5)基于人地关系优化的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研究 ——以哈日高毕嘎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优化研究
        1.2.2 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2.相关理论探讨
    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 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论
    2.3 参与式发展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自然环境
        3.1.3 人文环境
    3.2 贫困化现状
        3.2.1 牧民负债经营
        3.2.2 借贷越来越普遍
    3.3 研究区1983年至今重大历史事件“参与式”回顾及评估
        3.3.1 重大历史事件“参与式”回顾
        3.3.2 重大历史事件“参与式”评估
    3.4 研究区1983年至今“草—畜—人”系统时空分析
        3.4.1 草场利用方式变化
        3.4.2 牲畜变化
        3.4.3 人口变化
    3.5 研究区1983年至今“草—畜—人”系统效益分析
        3.5.1 生态效益
        3.5.2 社会效益
        3.5.3 经济效益
    3.6 研究区1983年至今“草—畜—人”系统定量分析
        3.6.1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3.6.2 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计算结果
4.内蒙古牧区贫困化原因分析
    4.1 “草—畜—人”系统运行机制的改变
    4.2 牧区政策与牧区现实背景的矛盾
5.内蒙古牧区贫困化改善对策建议
    5.1 优化“草—畜—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5.1.1 整合“草—畜—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
        5.1.2 外部组织的推动与协调
    5.2 调整产业结构,使牧民收入多元化
    5.3 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5.4 优化牧区政策,改善牧民贫困化
        5.4.1 制定政策因地制宜,加强牧民参与性
        5.4.2 加强相关政策扶持,重视本土化
        5.4.3 实施牧区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和谐牧区
    5.5 加强牧民自身建设,走出贫困化瓶颈
6.探索与实践
7.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中国园林及其美学研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1.2 山水城市研究的概况与成果
        1.1.3 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城市形态研究和实践
        1.1.4 作者对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梳理
    1.2 研究方法与意义
        1.2.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重点
        1.3.1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关系
        1.3.2 山水城市的现代特征
        1.3.3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
第二章 中国园林美学的流变
    2.1 中国园林美学的文化溯源
        2.1.1 中国园林美学的发端与形成
        2.1.2 中国园林的分类及风格
    2.2 中国园林美学的意境
        2.2.1 中国园林的“意境说”
        2.2.2 中国园林意境表现的内涵
        2.2.3 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规律
    2.3 中国园林美学的生态性
        2.3.1 山水泉石——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2.3.2 园林建筑——感通天地的生态建筑
        2.3.3 树木花草——自然天成的绿色空间
        2.3.4 天时季相——园林美的时空交感
第三章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营造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
        3.1.1 “山水文化”的由来
        3.1.2 山水审美观念的兴落
        3.1.3 中国山水文化与中国园林、山水城市的关系
    3.2 中国园林的审美活动与山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3.2.1 中国园林的群体游园之风
        3.2.2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3.3 中国园林美学对于山水城市营造的启迪
        3.3.1 集生态艺术之大成
        3.3.2 人性归复的精神文化生态形式
        3.3.3 园林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共通性
    3.4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1 掇山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2 理水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3 中国园林建筑与布局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4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第四章 济南城市特色与生态环境发展脉络
    4.1 济南城市的环境概况
        4.1.1 济南城市自然环境
        4.1.2 济南城市泉群分布及泉水成因
    4.2 济南城市形成的历史踪迹
        4.2.1 史料记载中的济南城市和园林变迁
        4.2.2 济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踪迹
        4.2.3 济南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特征研究
    5.1 济南城市山水特色及文化解析
        5.1.1 济南古城的山水特色
        5.1.2 济南城市的山水文化特征
    5.2 济南城市的山水格局空间构成特征
        5.2.1 济南城市“山·城”特征
        5.2.2 济南城市“水·城”特征
    5.3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
        5.3.1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形态吻合度低
        5.3.2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规模尺度失衡
        5.3.3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开发建设冲突
第六章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策略
    6.1 济南历史文化承载与保护策略
        6.1.1 济南泉文化延续策略
        6.1.2 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6.1.3 基于创造性意识与文化脉络融入济南山水城市营造体系策略
    6.2 济南山水城市格局营造组织策略
        6.2.1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功能组织策略
        6.2.2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文脉传承策略
第七章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技术路径
    7.1 济南城市的山水架构营造
        7.1.1 山水架构的特色定位
        7.1.2 济南“山城一体”架构的基本格局
        7.1.3 济南“水城相依”架构的基本格局
        7.1.4 济南“泉水聚落”架构的基本格局
    7.2 济南城市发展“南联北跨,显山露水”
        7.2.1 城市总体发展“南联”
        7.2.2 城市总体发展“北跨”
    7.3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星罗架构”
        7.3.1 构成济南“星罗架构”的十二个景观核心
        7.3.2 “星罗架构”的可视性与可达性
        7.3.3 从中国园林美学视角出发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营造系统
    7.4 基于济南山水城市生活环境的营造
        7.4.1 济南山水城市与现代“慢生活”的融合
        7.4.2 济南山水城市的产城融合发展趋势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创新点
        8.1.1 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去思考山水城市的营造
        8.1.2 分析山水城市中山水文化、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的关系
        8.1.3 为济南量身定制山水城市营造的策略和技术路径
    8.2 未来山水城市研究展望
        8.2.1 新世纪的山水城市内涵
        8.2.2 未来山水城市的营造展望
    8.3 融合与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重要性与范围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服务学习的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美国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84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85年至2000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倡导期(2010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志愿服务倡导与兴起期(200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2006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服务学习的实践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84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85年至1994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1996至2010年)
    三、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志愿服务倡导与兴起期(200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2006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部门服务学习的开展
第一节 美国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70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71年至1994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1996至2010年)
    三、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2年以前)
    二、志愿服务兴起期(1993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学习的成效与评估
第一节 服务学习的成效
    一、对学生的成效
    二、对学校的成效
    三、对社区机构的成效
    四、对社会的成效
第二节 服务学习设计原则
第三节 服务学习制度化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工具与量化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
    一、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组成
    二、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使用
    三、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内容
第二节 量化研究对象与统计分析
    一、量化研究之研究对象
    二、叙述统计量分析
    三、推论统计量分析
第三节 台湾地区总体高校自评要点之分析
    一、自评要点标准之设计
    二、五大面向制度化程度之分析
    三、各子面向制度化程度之分析
第四节 五大典范高校自评分析
    一、典范高校在“学校理念任务”之自评与分析
    二、典范高校在“教师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三、典范高校在“学生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四、典范高校在“社区参与”之自评与分析
    五、典范高校在“学校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质化研究内容与分析
第一节 明新科技大学(台湾、新竹)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二节 中山大学(大陆、广州)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三节 辅仁大学(台湾、台北)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五节 静宜大学(台湾、台中)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六节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陆、北京)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通过“服务学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通过“政府政策”促进服务学习的正向发展
    三、通过“学术研究”强化服务学习的教育影响力
    四、通过“高等教育”落实服务学习的全人发展目标
第二节 建议
    一、提升服务学习为国家战略级教育政策,符合教育强国之定位
    二、强化服务学习学术研究能量,藉由研究成果引发社会重视
    三、鼓励高校组织服务学习联盟,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四、建置校内服务学习制度化系统,落实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五、激励教师采用服务学习,满足高等教育三大职能
    六、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学习,增强个人发展的幸福感
    七、掌握社区机构需求,达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理念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6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三、农户技术采用及其行为选择
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及精准扶贫
六、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
七、农地确权与农户收入

四、“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权力、权利、责任 ——世界海洋秩序的演进[D]. 余晓强. 外交学院, 2020(08)
  • [2]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3]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D]. 吴凌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J]. 弹汰. 中国林业产业, 2018(Z2)
  • [5]基于人地关系优化的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研究 ——以哈日高毕嘎查为例[D]. 苏日嘎其其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D]. 张莉莉. 天津大学, 2017(01)
  • [7]制度创新与农业发展: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罗明忠,林家宝,张奕婧. 中国农村经济, 2017(11)
  • [8]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D]. 杨惠芬(Yvonne Yang). 厦门大学, 2018(02)
  • [9]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10]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6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罗明忠,李怡,张奕靖. 农业技术经济, 2016(11)

标签:;  ;  ;  ;  ;  

“土地资源退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