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动力学模型的重建

心脏动力学模型的重建

一、心脏动力学模型的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1](2021)在《饮食黄酮漆黄素改善病理性心肌重构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漆黄素为一种天然的饮食类黄酮,主要存在于苹果、柿子、葡萄、草莓、黄瓜等各种水果和蔬菜中,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以及保护心肌和脑缺血性损伤等作用。近年来,漆黄素因与靶向清除衰老细胞的药物槲皮素结构类似而备受关注,可作为饮食限制的模拟药物延缓大鼠多种器官的衰老。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被认为是导致心脏衰老以及病理性心肌重构的重要因素,而漆黄素能否通过调控线粒体质量改善病理性心肌重构,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饮食黄酮漆黄素在病理性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漆黄素治疗心肌肥厚及纤维化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体外培养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的建立。将H9c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ISO)组、漆黄素组、漆黄素+ISO组、漆黄素+ISO+Compound C组以及漆黄素+ISO+Ex-527组。模型组用30μM ISO刺激细胞48 h;漆黄素组于ISO刺激前30 min给予20μM漆黄素预处理;AMPK抑制剂组于漆黄素干预的同时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0μM Compound C;Sirt1抑制剂组于漆黄素干预的同时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0μM Ex-527;对照组给予不含药物的溶剂处理。CCK-8试剂盒检测漆黄素和ISO对心肌细胞的毒性,确定最佳的漆黄素治疗浓度与ISO造模浓度;FITC鬼笔环肽/DAPI复合荧光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的表面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生产;JC-1试剂盒测定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Mito Tracker?Red标记线粒体,观察线粒体形态与数量;Annexin V-FITC/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细胞肥大标志物ANP、BNP和β-MHC m RNA表达水平与线粒体拷贝数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分裂/融合相关蛋白、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蛋白、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Saline组、ISO组(20 mg/kg/d)、漆黄素对照组和漆黄素治疗组(25 mg/kg/d),每组10只。ISO采用皮下注射,每天一次,共28 d,诱导病理性心肌重构模型。另取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ham+漆黄素组、胸主动脉缩窄(Thoracic aortic constriction,TAC)组、漆黄素治疗组(TAC+漆黄素)。术后28 d采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小鼠心功能,HE、WGA、天狼星红或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脏大体病理、心肌细胞肥大以及心肌纤维化表型;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细胞肥大标志物ANP、BNP、β-MHC m RNA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析相关蛋白变化。结果:漆黄素浓度在5~40μM范围内对离体培养H9c2心肌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而当漆黄素浓度为50μM时H9c2细胞活力开始出现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30μM ISO处理48 h可明显诱导心肌细胞肥大,ANP、BNP和β-MHC m RNA表达水平、心肌细胞表面积以及线粒体ROS水平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Mito Tracker?Red染色、PCR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提示模型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明显增加,线粒体分裂呈碎片状,拷贝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漆黄素能够显着降低ISO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标志物ANP、BNP、β-MHC m RNA水平和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加,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水平以及线粒体ROS含量,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P<0.05或P<0.01)。此外,漆黄素干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拷贝数明显增加,碎片状线粒体数量减少,网状线粒体明显增多(P<0.01)。漆黄素干预能明显逆转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增加,增加线粒体融合蛋白OPA1、Mfn2、UPRmt相关蛋白Lon P1及线粒体自噬蛋白Pink1、Parkin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MPK抑制剂Compound C和Sirt1抑制剂Ex-527能明显拮抗饮食黄酮漆黄素对ISO诱导离体培养心肌肥大的保护,增加ANP、BNP和β-MHC m RNA水平和心肌细胞表面积,激活ER应激并抑制UPRmt(P<0.05或P<0.01)。动物实验结果:ISO皮下注射和TAC术后28 d可明显诱导小鼠心脏病理性重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HW/BW以及HW/TL较假手术相比均明显增加,心肌纤维化增多(P<0.05)。小动物超声显示模型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显着下降(P<0.05),左室收缩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期容积(LVOLs)和左室舒张期容积(LVOLd)明显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漆黄素处理组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LVEF%和LVFS%明显升高(P<0.05),LVIDs、LVIDd、LVOLs、LVOLd、HW/BW值和HW/TL值均显着降低(P<0.05)。病理染色结果提示,漆黄素处理可显着改善ISO皮下注射和TAC手术诱导小鼠心肌肥厚及纤维化,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P<0.05)。心肌肥大标志物ANP、BNP、β-MHC m 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此外,漆黄素还可明显抑制肥厚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Calreticulin和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表达,上调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OPA1、线粒体自噬蛋白Pink1、Parkin及UPRmt相关蛋白Lon P1,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饮食黄酮漆黄素能明显减轻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心肌损伤,增强线粒体融合、线粒体自噬和UPRmt,抑制病理性心肌重构。漆黄素通过AMPK/Sirt1信号通路调节UPRmt和内质网应激等,从而控制线粒体质量,逆转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

常钰佳[2](2021)在《人体心脏基于流固耦合的力学分析》文中指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核心器官,为机体内的血液循环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提供主要动力,其生物力学参数是心脏功能性评估及心脏类疾病的病理研究、预测和诊断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心脏类的疾病逐年高发,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临床上虽然已经有许多可以用来获得人体心脏生物力学参数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但是这些传统的检测方法仍存在着一些局限,为了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前提下更加全面准确地获得人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模拟成为了一项有效且可行的方法。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一套并行算法针对人体心脏左心室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了基于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分析。该方法首先基于人体心脏的CT医学影像数据重构获得左心室的三维几何结构并建立描述心肌和血液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然后对该三维结构生成非结构的四面体网格并对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离散求解,最后对仿真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在数学模型上,本文采用三维非稳态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来描述血液的流动,线弹性方程刻画固体的形变,然后通过速度和应力界面条件来传递血流和心肌的相互作用。在求解算法上,本文采用一阶的有限元方法和全隐的向后欧拉差分格式分别在空间和时间方向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然后利用并行Newton-Krylov-Schwarz算法求解每个时间步中的非线性方程组获得相应的力学参数。本文通过上述方法为实现人体心脏基于流固耦合的数值仿真提供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技术方案。数值实验显示,通过与临床影像数据的对比,数值仿真结果可以准确刻画左心室心肌组织和其内含血液的动态力学细节特征。此外,该算法对本文所研究的流固耦合问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且该算法扩展到2300个计算核心时仍然有40%的并行效率,这表明该算法具有使用大型超级计算机对人体心脏血流动力学进行精细快速模拟分析的能力。

谢璐璐[3](2021)在《乌头赤石脂丸方抗大鼠急性心梗后心衰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梗后心衰的动物模型,通过观察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的血清炎性因子及LC3Ⅰ/Ⅱ、Beclin1、NF-κB信号通路等指标的影响来探究本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损伤程度的改善以及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急性心梗后心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乌头赤石脂丸方低中高剂量组、芪苈强心胶囊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以外,其他组别均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为造模成功的标志,结扎后30min到60min大鼠出现数次心律失常,相应供血心肌颜色变浅。给药治疗14天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半乳凝素3(Gal-3)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CX43、MMP9、Gal-3蛋白表达情况,以及LC3Ⅰ/Ⅱ、Beclin1、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HE染色显示,正常组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无扭曲细胞着色均匀;模型组可见肌纤维扭曲断裂,细胞着色不均匀,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乌头赤石脂丸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芪苈强心胶囊组心肌纤维排列趋于整齐,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2.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Masson染色显示,正常组心肌细胞呈现均匀的红色,无蓝色胶原纤维堆积;模型组大量蓝色胶原纤维堆积,心肌纤维排列疏松紊乱;乌头赤石脂丸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芪苈强心胶囊组胶原纤维堆积不同程度好转,中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无扭曲断裂。3.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及CRP、BNP、Ang-Ⅱ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IL-1β、IL-6、TNF-α、CRP、BNP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乌头赤石脂丸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芪苈强心胶囊组IL-1β、IL-6、TNF-α、CRP、BNP、Ang-Ⅱ均有所降低(P﹤0.05)。4.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组织中CX43、MMP9、Gal-3蛋白表达含量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中可见CX43蛋白表达含量减少、Gal-3、MMP9蛋白表达含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乌头赤石脂丸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芪苈强心胶囊组CX43蛋白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加,高剂量组及芪苈强心胶囊组较为明显,Gal-3、MMP9蛋白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减少,高剂量组减少明显。5.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LC3Ⅰ/Ⅱ、Beclin1、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中的CX43蛋白表达量减少、MMP9蛋白表达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高剂量组CX4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MP9表达水平有所下降。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LC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65、IκB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较,乌头赤石脂丸高剂量组及芪苈强心胶囊组LC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65、IκB表达升高。结论:乌头赤石脂丸方可以改善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延缓心室重构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乌头赤石脂丸方通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改善炎症损伤,增加心肌组织中CX43蛋白含量,激活自噬及NF-κB信号通路降低心肌组织中Gal-3、MMP9蛋白含量而保护心肌细胞。

郭晟[4](2021)在《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功效性味归经研究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目的:从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总结和归纳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时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在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进行检索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相关文献的方式,经筛选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心房颤动中医用药规律数据库,并以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录入的中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总结发现治疗心房颤动时,味甘、性平、归心经、功效为益气滋阴的中药使用频次和频率最高。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心房颤动时,多以益气滋阴、养血安神的治法为主,为我们研究炙甘草汤这一益气滋阴、养血复脉的方剂治疗心房颤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炙甘草汤作用于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L型钙通道(ICa-L)、钠通道(INa)的电流、I-V曲线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SPF级别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四组:炙甘草汤低剂量组(1.125g/ml)、中剂量组(2.25g/ml)、高剂量组(4.5g/ml)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三组药物组大鼠予以对应浓度炙甘草汤灌胃,对照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7天,末次给药1.5h后进行麻醉、抗凝处理后手术开胸迅速取出心脏,在langendorff灌流装置下行主动脉逆行酶解法急性分离出各组大鼠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组别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和INa的I-V曲线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1)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的影响:在全细胞膜片钳模式下设置ICa-L钳制方案引导出心房肌细胞ICa-L,结果显示炙甘草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峰值电流大小与对照组(-11.57±2.67)p A/p F相比,分别下降为(-10.17±2.78)p A/p F(P<0.05)、(-6.97±2.45)p A/p F(P<0.01)、(-7.31±2.09)p A/p F(P<0.01),I-V曲线均发生上移。由于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ICa-L电流抑制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选取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ICa-L通道动力学特性,发现两组心房肌细胞的激活曲线和半数激活电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炙甘草汤中剂量组的心房肌细胞稳态失活曲线发生向右偏移,半数失活电压V1/2升高(P<0.05),失活后恢复曲线向下偏移,时间常数(τ)延长(P<0.01)。(2)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Na的影响:在完成ICa-L通道的记录后,改变钳制方案,对心房肌INa通道进行记录,结果显示炙甘草汤低计量、中剂量、高剂量组的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同样较对照组(-46.76±5.17)p A/p F相比下降至(-42.14±4.76)p A/p F(P<0.05)、(-36.52±1.76)p A/p F(P<0.01)、(-34.76±3.58)p A/p F(P<0.01),电流电压曲线均发生上移。选取炙甘草汤中剂量组与对照组心房肌细胞比较INa动力学特性,发现激活曲线和半数激活电压未发生显着改变(P>0.05),而失活曲线明显向右偏移,半数失活电压升高(P<0.01),失活恢复曲线向下偏移,时间常数(τ)延长(P<0.01)。结论:1.125g/ml、2.25g/ml、4.5g/ml的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INa通道的电流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选取2.25g/ml的炙甘草汤与对照组比较动力学特性时,发现它能够在不影响峰电位、翻转电位、激活曲线的前提下,减慢ICa-L、INa通道的失活速度,延长失活后恢复时间,从而改变其动力学特性,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终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这可能也是炙甘草汤临床上治疗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所在。

康丽丽[5](2021)在《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neonates,PPHN)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从胎儿型血液循环过渡到正常(成人)型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在心房水平或未闭动脉导管水平发生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绀和/或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PPHN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死亡率和致残率会显着增加。患有PPHN的婴儿可能会发生严重呼吸衰竭,需要重症监护,约10%的病例可能死亡。在存活的患者中,PPHN可能会引起神经损伤、脑瘫、失明等严重的并发症。结构性肺血管重构在PPHN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肺血管重构包括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增厚,导致肺动脉管腔狭窄,肺动脉压力升高。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发生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等改变。Notch3是四种Notch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的细胞膜受体,在细胞间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不同Notch受体可介导不同的细胞效应,Notch3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中的表达最多见[2]。Notch3 信号通路异常通常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引起的VSMC过度增殖和血管重构有关。此外,Notch3被认为是肺动脉高压中VSMC去分化和增殖的一个重要介质[3]。Hes/Hey家族是Notch信号传导的关键下游基因[4],研究证实,Notch3过表达导致大鼠PASMCs增殖,同时Hes1转录因子表达上调[5]。Hes1转录因子可能是PASMCs中Notch3信号的重要转录靶点。因此阻断Notch3/Hes1通路,可能是治疗PPHN有价值的途径之一。西地那非是一种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5,PDE5)抑制剂,通过抑制环鸟苷单磷酸(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的水解从而诱导血管舒张。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通过选择性的扩张肺部血管被广泛用于治疗PPHN,但有部分PPHN患者使用iNO治疗无效,尤其是肺实质病变和肺发育不全的患者。而西地那非能改善新生儿局部微循环,有效抑制和预防肺损伤,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室功能。因此,当iNO无效时,西地那非可能是治疗PPHN最佳选择。目前对于Notch3/Hes1信号通路在PPHN大鼠及PASMCs中的变化和影响,未见相关报道,西地那非抗PPHN作用是否与Notch3/Hes1信号通路相关也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部分西地那非对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低氧诱导的PASMC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低氧(Hypoxia,Hypo)和吲哚美辛(Indometacin,Indom)诱导孕鼠建立PPHN新生大鼠模型,并且体外培养低氧诱导的新生大鼠来源的PASMCs,探讨西地那非对PPHN的作用和PPHN形成过程中对Notch3/Hes1表达的变化,揭示西地那非可以抑制PASMC增殖,降低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指数的增加;西地那非可以降低PPHN大鼠肺组织Notch3/Hes1通路基因和蛋白表达。研究方法:1.建立Hypo+Indom诱导的PPHN大鼠模型及给药8周龄的SD大鼠,雄鼠20只,雌鼠46只,分组合笼24小时后,取雌鼠阴栓涂片检测,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精子计为孕鼠,共36只孕鼠,在大鼠妊娠第11天,选取30只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模型组、西地那非低剂量组(50mg/kg)、西地那非中剂量组(100mg/kg)、西地那非高剂量组(200mg/kg),每组6只。对照组的孕鼠放在常氧的环境下,腹腔注射同体积的0.9%NaCl2溶液。模型组在大鼠妊娠的第19天,放于12%O2的低氧箱中饲养,箱内温度与湿度与外面环境相同,且孕鼠可自由活动,并通过腹腔注射0.5mg/kg的吲哚美辛,每天两次,连续3天。西地那非实验组在大鼠妊娠的第11天,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西地那非(50mg/kg、100mg/kg、200mg/kg),1天1次,连续10天,并于妊娠第19天后与模型组接受相同处理。2.PPHN新生大鼠模型鉴定(1)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测定:将大鼠开胸迅速游离心脏,去除心房组织,沿心室边缘剪下右心室(RV),分别称取右心室重量和室间隔+左心室(LV+IVS)的重量,二者重量相比RV/(LV+IVS)(mg/mg),估测右心室肥厚指数。(2)肺血管重构评价: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血管形态学变化。选取各组每只新生大鼠的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片子,分别选择直径50-200μm的肺动脉和肺小动脉,测量肺血管内外径,依照以下公式计算PAWT百分比:PAWT(%)=(外径-内径)/外径×100%3.原代PASMCs鉴定采用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新生大鼠PASMCs,对细胞进行鉴定,采用α-SMA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4.西地那非对培养的Hypo-PASMC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1)PASMC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MTT,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西地那非对PASMCs增殖和凋亡情况。(2)细胞周期检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西地那非对PASMCs细胞周期影响。(3)细胞迁移和侵袭检测: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用于西地那非对PASMCs的迁移和侵袭影响的检测。5.肺组织及培养PASMC中Notch3和Hes1 mRNA表达测定通过qRT-PCR检测肺组织和Hypo-PASMCs中Notch3和Hes1 mRNA表达变化。6.大鼠肺组织及培养PASMC中Notch3和Hes1蛋白表达测定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PHN大鼠肺组织和培养Hypo-PASMCs中Notch3和Hes1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PPHN动物模型鉴定及西地那非对新生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Notch3/Hes1通路表达的影响(1)RVH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RVHI显着增高,(0.23±0.03)vs(0.49±0.05),P<0.001。与模型组相比,西地那非组显着降低了 RVHI,(0.40±0.04)or(0.36±0.03)vs(0.49±0.05),P<0.001。(2)HE肺组织染色及PAWT结果对照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内膜光滑,管腔大;模型组肺动脉的血管中膜显着增厚,PASMC肥大、增生,管腔变狭窄;与模型组相比,西地那非组,肺组织形态均有改观,肺血管中层明显变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管腔明显变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WT明显增加(0.30±0.04)vs(0.52±0.04),P<0.001,西地那非可显着降低 PAWT,(0.42±0.03)or(0.38±0.06)vs(0.52±0.04),P<0.001。(3)西地那非对新生PPHN大鼠肺组织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P<0.001)。2.原代PASMCs鉴定结果培养细胞α-SMA表达率高于97%,成功培养了原代 PASMCs。3.西地那非对培养新生大鼠Hypo-PASMCs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Notch3/Hes1通路表达的影响。(1)培养PASMCs增殖和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SMCs增殖明显增强(P<0.001),西地那非能明显抑制PASMCs增殖;模型组的PASMC凋亡比例显着减少(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5,P<0.01)。(2)培养PASMCs周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P<0.001)。(3)PASMCs迁移和侵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迁移距离、迁移面积百分比和迁移数量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后,迁移距离、迁移面积百分比和迁移数量都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01)。(4)西地那非对PASMCs中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和Hesl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P<0.001)。研究结论:1.西地那非能够改善Hypo+Indom诱导的PPHN大鼠RVHI增加和肺血管重构。2.西地那非可抑制Hypo-PASMCs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Hypo-PASMCs凋亡。3.西地那非可以抑制体内PPHN模型中的肺组织和体外Hypo-PASMCs中的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增殖和侵袭研究目的:采用论文第一部分原代培养由低氧诱导的新生大鼠PASMC,探讨西地那非是否通过Notch3/Hes1通路发挥抑制Hypo-PASMC增殖,从而发挥抑制肺血管重构的作用。研究方法:1.沉默Notch3通过慢病毒转染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到培养的Hypo-PASMCs中,敲低Notch3,检测Notch3对大鼠PASMC表达的影响。2.过表达Notch3构建Notch3过表达质粒,通过慢病毒转染到Hypo-PASMCs中,通过过表达Notch3探讨西地那非是否通过Notch3通路影响Hypo-PASMC表达。3.PASMC中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含量测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培养的Hypo-PASMCs中的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4.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检测MTT,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PASMC增殖和凋亡;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PASMC增殖周期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ASMCs的迁移和侵袭变化。研究结果:1.西地那非对Notch3/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在PASMCs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Hes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01),提示Notch3/Hes1信号通路参与了西地那非对PASMC抑制作用。2.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对PASMCs增殖、迁移、侵袭和PASMCs凋亡等的影响(1)培养PASMCs增殖和凋亡实验结果在转染Notch3 shRNA序列后,由低氧诱导的大鼠PASMCs增殖被抑制,凋亡增加,与西地那非组作用相同(P<0.001,P<0.001):而Notch3过表达反转西地那非的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P<0.001):(2)培养PASMCs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西地那非与Notch3 shRNA组都能够显着降低由低氧诱导的细胞S期比例升高(P<0.001),使细胞停留在G0/G1期,而Notch3过表达组能够逆转西地那非与Notch3 shRNA的这一作用(P<0.001);(3)PASMCs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Notch3沉默组与西地那非均具有抑制PASMCs迁移和侵袭的作用(P<0.001,P<0.01),而Notch3过表达明显减弱西地那非抑制PASMCs迁移和侵袭的作用(P<0.05)。研究结论:1.Notch3/Hes1信号通路参与了西地那非抑制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肺血管重构。2.西地那非通过调节Notch3/Hes1信号通路抑制PASMC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PASMC凋亡,从而抑制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

姚连珂[6](2021)在《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在患病前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如何在患病后降低冠心病的危害,已成为亟需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心电图检查是冠心病临床诊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无创性方法。由于心肌缺血可造成心室复极异常和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升高,反映心室复极变化的心电学标志物受到普遍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包括QT间期变异性(QTV)、TpTe间期变异性(TpTeV)、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本文将以上四类标志物称为心室复极化指标;将QTV和TpTeV称为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分别表示心室复极时程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逐搏变化。在诸多变异性分析方法中,虽然基于符号动力学的排列熵应用广泛,但存在三点不足。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多种改进算法,然而这些算法只针对某一点或两点不足进行改进,缺乏综合改进方案。现有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主要关注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缺乏对于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对于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也存在较多空白。另外,虽然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和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心电图ST-T段形态异常(如T波倒置、ST段抬高或压低)与心肌缺血或梗死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冠心病危险分层和指导预后中的作用,但它们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尚未明确。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展开,以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为核心,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系统分析了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在健康人群、无心梗冠心病和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关系、性别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评估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形态特征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边沿散布熵,并引入多尺度理念,将边沿散布熵扩展为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边沿散布熵是在边沿排列熵基础上结合散布熵理念发展而来的。边沿散布熵不仅考虑到了元素幅值信息和序列整体波动情况,还消除了幅值相等元素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在不同参数取值情况下,边沿散布熵和多尺度边沿散布熵可分别有效衡量序列不规则度和复杂度;边沿散布熵的辨识能力较排列熵和边沿排列熵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低维度高类别数情况下,边沿散布熵的辨识性能较散布熵也有所提高。(2)系统分析了心室复极变异性在健康个体、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心率变异性、性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心肌缺血与TpTeV升高存在一定联系;与心肌缺血相比,心梗可使QTV进一步升高,这与心梗后左室重构有关;单纯的心肌缺血并不能显着影响QT-RR耦合性,而心梗可使QT-RR耦合程度显着降低;QTV和TpTeV时域和频域指标表征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能力较非线性指标更强,作为风险评估因子的效果也更好;在不同人群中,QTV和TpTeV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相关性不同;女性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均比男性显着升高,而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别差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以上心室复极化指标的相关性较小。(3)分别设计了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以及融合其与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系统,证实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均可有效提升冠心病自动诊断精度。基于特征融合的系统取得了 96.16%、95.75%和96.40%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心率变异性特征、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或ST-T段波形特征的分类效果。本文填补了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部分空白,不仅为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客观依据和有力技术支持,还为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张培培[7](2021)在《高钙诱导的心脏电交替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脏电交替现象指在恒定心率下的心电图波形、振幅等呈周期性地交替变化,它是心脏机械功能障碍和电活动不稳定性的重要表现。心脏电交替与临床上某些心脏疾病关系密切,能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广泛的病理条件下,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更容易诱发致命性的心律失常。SCD的发生主要源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心脏电交替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已知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大量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证明心脏电交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SCD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心脏电交替产生的具体机制到目前为止仍尚无定论。现在普遍认为,心脏电交替现象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先兆,在心律失常底物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并促进折返现象,最终导致持续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细胞水平上,心脏交替指在恒定的刺激频率下,心肌收缩力、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和细胞内钙离子释放的周期性、间歇性的交替变化。因此,了解细胞水平上心脏电交替的发生机制对阐明心脏电交替诱发心律失常的机理意义重大。T波交替(T-wave alternans,TWA)指心室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周期性的交替变化,其是心脏电交替的一种常见的特殊形式,与室性心律失常及SCD易感性增加有关。TWA可在多种临床情况下观察到,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和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以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在不同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发现TWA促进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发展,增加SCD的发生概率。这一现象提示TWA可能普遍存在SCD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表明心脏电交替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虽然现有数据表明,致心律失常性的TWA是临床风险的重要标志,但TWA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且TWA引发SCD的潜在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因此,更深入地理解心脏电交替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基本机制对识别高危患者和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大量模拟和观察性实验研究发现心脏电交替与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和钙循环的不稳定性有关,由于这两个参数之间存在许多反馈途径,因此心脏电交替确切的细胞机制仍存在争议。近年来,细胞钙循环调节的不稳定性逐渐成为心脏电交替促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热点。除了多种细胞膜离子流(如L-型钙电流、钠钙交换电流、钙依赖型离子流等)参与胞内钙循环调节外,调节肌浆网钙释放和回收相关的蛋白在胞内钙稳态维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提示心脏电交替的形成涉及多个离子通道和相关调节蛋白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把抗交替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主要集中在单一离子通道上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仍需要更多的机制研究来帮助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并更好地设计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钙依赖型PKC(protein kisase C,PKC)参与心脏多种离子通道活动的调控,包括心肌细胞钙稳态的调节,同时其本身也受到钙的反馈调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钙超载可增强和促进PKC的激活,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钙依赖型PKC对致心律失常性的心脏电交替活动的作用未见报道,因此对PKC、心脏交替、室性心律失常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心脏电交替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本研究通过建立高钙诱导心脏交替的病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心脏电交替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治疗心脏交替致心律失常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1.高钙诱导中层心室肌细胞交替的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胞内高钙干预成功诱导出心肌细胞交替方法:急性酶解法获取单个的中层左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的电流钳模式记录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通过双重激发荧光光电倍增系统测量心肌细胞内钙瞬变的变化;通过可视化动缘探测系统持续记录中层心室肌细胞收缩幅度的情况。结果:在单个中层心室肌细胞中,通过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成功地诱导出了动作电位时程交替(APD-ALT)。高钙诱导的APD-ALT不仅表现出了钙浓度依赖性,还具有频率依赖性,且细胞内高钙可以降低频率诱导APD-ALT发生的阈值。此外,在高钙(7.2 m M)灌流的心室肌细胞中,成功观察到胞内钙瞬变交替(Ca T-ALT)和肌小节收缩幅度的交替。结论:成功建立了高钙诱导心室肌细胞交替的模型,表明高钙干扰胞内钙稳态调节导致了心脏交替的发生。2.高钙诱导心肌细胞交替与L-型钙电流(L-type calcium currents,ICaL)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目的:确定胞内高钙的条件下诱导的心肌细胞交替与ICaL与胞内钙离子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在电流钳和电压钳模式下记录高钙的条件下细胞动作电位变化和L-型钙电流变化,并观察给药前后高钙诱导的APD-ALT变化。结果: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APD-ALT)在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最明显,同时发现ICaL阻滞剂硝苯地平可以消除高钙诱导的APD-ALT。但是,在高钙干预前后并没有发现ICaL的交替变化,表明高钙的条件下APD-ALT的发生并不是由于高钙诱导ICaL交替变化所导致的。透膜的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也对高钙诱导的APD-ALT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结果显示硝苯地平和BAPTA-AM还可以消除高钙诱导的钙瞬变交替和肌小节幅度交替。结论:高钙条件下不会发生ICaL交替,此时发生的心肌细胞电交替是由于心肌细胞钙循环障碍所致。通过使用硝苯地平抑制ICaL内流和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直接降低胞内钙浓度均可以消除高钙诱导的心肌细胞交替现象,表明高钙条件下ICaL和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变化与心肌细胞交替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3.调节PKC活性对高钙诱导的心脏交替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目的:证明PKC传导通路参与高钙诱导的致心律失常性的心脏交替的发生和发展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在电流钳记录细胞动作电位;应用钙荧光指示剂(Fura-2/AM)负载细胞测定胞内钙瞬态(Ca T)动态变化。另外,采用生物心电图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观察灌流的离体心脏心电图的变化。此外,蛋白印迹法检测了离体心脏灌流后左心室肌组织PKC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高钙诱导的APD-ALT不仅可以被PKC抑制剂BIM完全消除,同时应用PKC另一种选择性抑制剂G?6976表现出了类似的抑制作用。此外,PKC激活剂PMA在正常钙浓度水平可以诱导出APD-ALT现象。另外,BIM有效地预防高钙灌流液灌流的单个中层心室肌细胞中的Ca T-ALT发生,并且显着降低高钙导致的胞内钙瞬变紊乱的发生率。在离体心脏灌流中,BIM不仅预防高钙诱发的心电图上T波交替的出现,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和室速的发生率。此外,BIM降低了经高钙预处理的离体心脏组织中的PKCα蛋白水平。结论:PKC的过度活化可以促进心肌细胞交替的发生,药理学抑制PKC的活性可以降低心脏交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表明药源性地抑制PKC的激活可能成为抗心律失常研究和治疗的新靶点。研究意义: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高钙诱导心脏交替的病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致心律失常性的心脏交替的机制。结果发现通过药理性调节钙依赖性PKC的活性可以预防和控制与致心律失常性心脏交替的发生,证明了钙依赖性PKC信号传导通路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脏交替发生的过程中钙稳态的维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认识不仅为心脏交替形成的分子学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也为预防与钙循环调节障碍相关的促心律失常性心脏交替的发生奠定了药理基础。

郝江涛[8](2021)在《面向生物3D打印的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世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主动脉所受到的各项冲击与损耗在心血管中最为严重。因此,对主动脉疾病治疗的研究意义重大。人工血管植入手术是主动脉疾病治疗的最终方案。生物3D打印人工血管在主动脉植入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主动脉周边约束繁多,本身结构以及内部血流状况较为复杂,因此缺乏在生理层面考虑个体特异性需求的三维模型作为制造基础。人工血管的结构优化设计可以对其几何形态和机械性能加以改善。本文以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为研究对象,针对该主动脉人工置换物几何形态影响其受冲刷程度,进而影响其寿命的问题,基于结合医疗影像以及解剖学原理所构建的主动脉三维模型,提出考虑模型几何参数的主动脉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在符合主动脉基本几何形态并考虑其周边约束前提下,降低其受冲刷程度,进而提升了主动脉人工置换物使用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建立满足个体特异性需求的主动脉参数化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主动脉的血流状况,获取不同阶段主动脉血液流动、壁面压力以及壁面剪切应力分布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结合心血管病理学对该血管段易患病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分支近心侧、主动脉弓降段内侧以及降主动脉内侧患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相对较高,升主动脉区域、三大分支远心侧根部以及主动脉弓出口外侧患主动脉夹层风险较高。然后,在所构建的主动脉三维模型以及较为明确的病理学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分析血液黏度对不同易病变区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高血液黏度会提升主动脉弓降段外侧与三大分支远心侧根部患主动脉夹层风险,增加主动脉弓顶部内侧动脉粥样硬化患病几率。同时,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各易病变区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点矢状面方向坐标、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点冠状面方向坐标、主动脉弓顶部偏转角、主动脉弓顶点与其前控制点间距以及主动脉弓顶点与其后控制点间距这五项主动脉几何参数对主动脉弓出口外侧、左颈总动脉远心侧根部患主动脉夹层的风险,以及主动脉弓顶部内侧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都有一定影响。最后,针对主动脉人工置换物几何形态影响其受冲刷程度,进而影响其寿命的问题,提出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Kriging代理模型优化方法,获取主动脉几何参数在设计空间下的最优解。结果表明,目标区域最大壁面剪切应力峰值下降16.22%,该区域受血流冲刷的影响大幅降低,主动脉人工置换物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马征[9](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指出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方明笋[10](2021)在《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从野生冬虫夏草中分离鉴定出的无性型真菌菌株。通过发酵工程进行深层液体发酵获得中国被毛孢菌丝体(Hirsutella sinensis mycelium,HSM)。已有研究显示HSM在肺纤维化和肾纤维化等动物疾病模型中具有抗纤维化作用,但关于HSM对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未见报道。研究表明HSM可通过抑制TGF-β表达,抑制组织纤维化进程。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TGF-β介导的心肌纤维化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基于以上研究,本论文拟通过主动脉弓缩窄术(transverseaortic constriction,TAC)建立小鼠心衰模型,观察HSM对心衰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本论文选用C57BL/6J小鼠,通过TAC建立小鼠心力衰竭模型,缩窄用的垫针规格为26G,术后分别于4周、8周、12周,采用超声心动成像、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法监测心衰小鼠的病程进展。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4周时小鼠左心室前壁显着增厚,但左心室后壁、心室腔内径和射血分数(EF)无显着变化,病理观察可见血管周围有胶原增生;术后8周时小鼠左心室室壁进一步增厚,左心室前壁与后壁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左心室腔内径开始扩张,EF显着下降,心肌胞外基质出现胶原增生;术后12周时小鼠左心室腔内径显着扩张,心肌组织间大量胶原增生可见明显病变,EF显着下降(低于30%)进入心衰期。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成功在术后12周建立小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为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提供模型基础,可用于下一步药效学实验。成功建模后,进行药物干预实验,在TAC术后一周给予HSM干预治疗并设立卡托普利组作为阳性对照,术后12周为实验终点。通过超声心动成像和血流动力学检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等手段评价HSM对心力衰竭小鼠的治疗作用。利用Western blot和RT-qPCR分析心肌检测心室重构相关因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变化,探讨HSM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实验终点时,①通过超声心动成像,发现HSM可显着提高EF、短轴率(FS)等心功能指标,并降低左心室室壁厚度和心室容积等心室重构指标;②应用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HSM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显着升高,±dP/dt max显着增强,接近假手术组;③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发现HSM可显着抑制心肌肥大和纤维化;④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分析心肌组织发现HSM较TAC组可降低心脏组织TGF-β1、Smad3蛋白水平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水平。这提示HSM对心脏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总之,本论文成功构建一个适用于新药开发的小鼠心力衰竭动物疾病模型。在此基础上验证了 HSM可以显着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功能状态,可防止TAC后胶原增生和心室重构。这些结果为HSM的药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进一步提示可以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靶向抑制纤维化相关基因和蛋白来治疗心衰。

二、心脏动力学模型的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动力学模型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1)饮食黄酮漆黄素改善病理性心肌重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与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药物和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H9c2心肌细胞培养和传代
        2.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2.4 CCK-8检测细胞活性
        2.5 FITC鬼笔环肽/DAPI荧光染色
        2.6 ROS检测
        2.7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2.8 Mito Tranker观察线粒体
        2.9 荧光定量PCR
        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
        2.11 蛋白质免疫印迹
        2.12 ISO诱导心肌重构模型建立
        2.13 压力超负荷诱导心肌重构模型建立
        2.14 超声心动图检测
        2.15 组织染色
        2.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漆黄素改善ISO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
        1.1 漆黄素与ISO给药浓度确定
        1.2 漆黄素抑制ISO诱导的心肌肥大
        1.3 漆黄素改善肥大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
        1.4 漆黄素减弱肥大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
        1.5 漆黄素减弱ISO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2 漆黄素改善ISO诱导病理性心肌重构
        2.1 漆黄素改善ISO诱导心肌重构小鼠心功能
        2.2 漆黄素降低ISO诱导心肌肥厚标志物与心肌表面积
        2.3 漆黄素抑制ISO诱导心肌纤维化
        2.4 漆黄素改善ISO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2.5 漆黄素减轻ISO诱导内质网应激
        2.6 漆黄素调控线粒体动力学、UPR~(mt)和线粒体自噬
    3 漆黄素改善TAC诱导的病理性心肌重构
        3.1 漆黄素改善TAC诱导病理性心肌重构小鼠心功能
        3.2 漆黄素降低TAC诱导的心肌肥厚标志物与心肌表面积
        3.3 漆黄素抑制TAC诱导的心肌纤维化
        3.4 漆黄素改善TAC诱导的心肌凋亡
        3.5 漆黄素调控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质量控制减轻TAC诱导的心肌损伤
    4 AMPK/Sirt1介导漆黄素的心肌保护作用
        4.1 漆黄素增加磷酸化AMPK和Sirt1表达
        4.2 漆黄素通过激活AMPK/Sirt1逆转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4.3 漆黄素通过激活AMPK调控心肌细胞ERs
        4.4 漆黄素通过AMPK/Sirt1调控心肌细胞UPR~(mt)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线粒体质量控制参与病理性心肌肥厚的生物学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人体心脏基于流固耦合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结构
第2章 人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
    2.1 心脏的生理结构
    2.2 心脏的工作原理
    2.3 血流动力学指标
第3章 模型与方法
    3.1 实验环境
    3.2 几何重构
    3.3 网格生成
    3.4 控制方程
    3.5 弱形式
    3.6 数值算法
    3.7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设置
第4章 算法性能测试
    4.1 网格收敛性
    4.2 时间步长收敛性
    4.3 算法并性可扩展性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左心室内涡流的形成与分布
    5.2 左心室内速度场分布
    5.3 左心室形变过程
    5.4 心肌所受应力分布
    5.5 实验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内容总结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乌头赤石脂丸方抗大鼠急性心梗后心衰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急性心梗后心衰的防治进展
    1、对急性心梗后心衰病理机制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心梗后心衰的防治
        2.1 抑制RASS系统的过度激活
        2.2 改善血流动力学
    3、中医药对急性心梗后心衰的防治
    4、展望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配制方法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模型制备
        2.2 检测指标
        3.结果
        3.1 大鼠一般状态
        3.2 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3.3 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3.4 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4.小结
    第二章 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的含量
        3.2 各组大鼠血清CRP、BNP、Ang-Ⅱ的含量
        3.3 免疫荧光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CX43、MMP9、Gal-3 的蛋白含量
        4.小结
    第三章 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LC3/Beclin1 及核因子-κb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3.1 心肌组织中CX43、MMP9、Galectin3 蛋白表达水平
        3.2 心肌组织中LC3Ⅰ/Ⅱ、Beclin1 蛋白表达水平
        3.3 心肌组织中p65、IκB蛋白表达水平
        4.小结
讨论
    1.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复制急性心梗后心衰动物模型
    2.乌头赤石脂丸方的理论基础及现代药理研究
    3.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4.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炎症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
    5.乌头赤石脂丸方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性味归经研究中医治疗心房颤动时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炙甘草汤作用于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本研究的意义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药作用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5)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西地那非对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低氧诱导的PASMC细胞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 1通路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不足与展望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otch3信号通路与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英文论文一
附英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冠心病心电图学概述
    1.3 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进展
        1.3.1 心室复极变异性影响因素
        1.3.2 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方法
        1.3.3 心室复极变异性临床价值
    1.4 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研究进展
        1.4.1 校正QT间期研究进展
        1.4.2 TpTe/QT比值研究进展
    1.5 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进展
    1.6 现有问题和研究思路
        1.6.1 现有问题
        1.6.2 研究思路
    1.7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边沿散布熵及其多尺度扩展
    2.1 引言
    2.2 散布熵和边沿排列熵
    2.3 边沿散布熵
    2.4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
    2.5 仿真实验
        2.5.1 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2.5.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2.6 辨识性能分析
        2.6.1 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2.6.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获取
        3.2.1 试验对象筛选
        3.2.2 临床资料收集
        3.2.3 间期序列构建
    3.3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特点
        3.3.1 QTV、TpTeV和HRV组间差异分析
        3.3.2 QT-RR和TpTe-RR耦合性组间差异分析
        3.3.3 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组间差异分析
        3.3.4 QTV、TpTeV与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相关性分析
        3.3.5 性别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3.3.6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室复极化特征辅助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2.1 系统整体架构
        4.2.2 特征提取
        4.2.3 分类模型
        4.2.4 分类结果
    4.3 融合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3.1 系统整体架构
        4.3.2 特征提取
        4.3.3 分类模型
        4.3.4 分类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1.1 工作创新
        5.1.2 工作不足
    5.2 工作展望
附录A
    A.1 多尺度熵算法
    A.2 排列熵算法
    A.3 心室复极化指标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A.4 心室复极化指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学术论文
    荣誉或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高钙诱导的心脏电交替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使用的溶液配方与试剂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溶液配方
        2.2 伦理学批准
        2.3 新西兰大白兔左心室中层心室肌细胞的急性分离与收集
        2.4 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方法
        2.4.1 动作电位的记录
        2.4.2 L-型钙电流的记录
        2.5 左心室中层肌细胞钙瞬变的记录方法
        2.6 中层心室肌细胞肌小节收缩的测量
        2.7 离体心脏器官水平生物电记录方法
        2.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8.1 左心室中层心肌组织准备工作
        2.8.2 左心室中层心肌组织总蛋白提取与蛋白定量
        2.8.3 左心室中层心肌组织PKCα蛋白表达水平
        2.9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钙循环失调与高钙诱导的左心室中层肌细胞交替的关系
        3.1.1 0.1%Ethanol和 0.1%DMSO对 APD的影响作用
        3.1.2 左心室中层肌细胞内高钙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
        3.1.3 I_(CaL)抑制剂硝苯地平抑制胞内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
        3.1.4 左心室中层肌细胞中胞内高钙对L-型钙电流变化的影响
        3.1.5 钙螯合剂BAPTA-AM抑制胞内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
        3.1.6 左心室肌中层细胞高钙可以诱导出胞内钙瞬变交替
        3.1.7 高钙可以诱导出左心室中层肌细胞肌小节收缩幅度交替变化
        3.2 调节PKC活性对与钙循环障碍相关的心脏交替的作用
        3.2.1 PKC抑制剂对心室肌细胞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的影响
        3.2.2 PKC激动剂PMA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
        3.2.3 PKC抑制剂BIM对高钙诱导的胞内钙瞬变交替的作用
        3.2.4 离体心脏水平BIM对高钙诱导T波交替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3.2.5 BIM降低高钙处理的离体心脏中左心室肌组织PKCα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心脏电交替及其诱发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面向生物3D打印的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脉三维模型构建
        1.2.2 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仿真分析
        1.2.3 血管结构优化
        1.2.4 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心脏主动脉参数化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主动脉解剖学结构
    2.3 主动脉医疗影像分割
        2.3.1 医疗影像分割软件Mimics
        2.3.2 主动脉医疗影像处理
    2.4 主动脉参数化模型构建
        2.4.1 主动脉中心线形态分析
        2.4.2 主动脉中心线分段重构
        2.4.3 主动脉三维模型重构
    2.5 本章小结
3 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与病理学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分析参数
        3.2.1 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
        3.2.3 血液材料特性
    3.3 主动脉血流状况瞬态分析
        3.3.1 主动脉速度矢量图分析
        3.3.2 主动脉速度流线图分析
        3.3.3 主动脉壁面压力分析
        3.3.4 主动脉壁面剪切应力分析
    3.4 主动脉病理学分析
        3.4.1 主动脉血液流动病理学分析
        3.4.2 主动脉壁面压力病理学分析
        3.4.3 主动脉壁面剪切应力病理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血液黏度与几何参数对心脏主动脉病理学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规律
        4.2.1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流场影响
        4.2.2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壁面压力影响
        4.2.3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壁面剪切应力影响
    4.3 几何参数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规律
        4.3.1 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接点坐标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4.3.2 主动脉弓顶部偏转角对主动脉影响
        4.3.3 主动脉弓顶点与其控制点间距对主动脉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心血管病理学的心脏主动脉结构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优化目标函数
    5.3 优化方法
        5.3.1 Kriging代理模型优化方法
        5.3.2 取样方法
        5.3.3 最大化期望提高
        5.3.4 收敛准则
        5.3.5 优化流程
    5.4 优化设计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
        1.1.1 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概述
        1.1.2 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的药理作用
    1.2 心力衰竭
        1.2.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2.2 心力衰竭的机制
        1.2.3 心力衰竭动物疾病模型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心力衰竭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和药物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主动脉弓心衰模型的建立
        2.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鉴定模型
        2.3.3 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小鼠心室结构和心功能
        2.3.4 小鼠左心室质量指数测量
        2.3.5 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心肌病变程度
        2.3.6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TAC手术小鼠的存活情况及并发症
        2.4.2 TAC术后模型鉴定
        2.4.3 TAC术后不同时期左心室质量指数变化
        2.4.4 TAC术后不同时期小鼠的心室结构变化
        2.4.5 TAC术后不同时期小鼠的心功能变化
        2.4.6 TAC术后不同时期心肌HE染色
        2.4.7 TAC术后不同时期心肌Masson染色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主动脉弓缩窄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和药物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4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主动脉弓心衰模型的建立
        3.3.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3.3.3 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小鼠心室结构和心功能
        3.3.4 小鼠左心质量指数测量
        3.3.5 血流动力学检测小鼠心功能
        3.3.6 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心肌病变程度
        3.3.7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肌中纤维化相关基因相对蛋白表达水平
        3.3.8 RT-qPCR检测小鼠心肌中纤维化相关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
        3.3.9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TAC手术小鼠的存活情况
        3.4.2 HSM对TAC术后心衰小鼠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影响
        3.4.3 HSM对TAC术后心衰小鼠左心室结构的影响
        3.4.4 HSM对TAC术后心衰小鼠心功能的影响
        3.4.5 HSM能有效改善TAC术后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
        3.4.6 HSM抑制TAC术后心衰小鼠心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心脏动力学模型的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饮食黄酮漆黄素改善病理性心肌重构的机制研究[D]. 陈慧. 湖北科技学院, 2021(07)
  • [2]人体心脏基于流固耦合的力学分析[D]. 常钰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3]乌头赤石脂丸方抗大鼠急性心梗后心衰的实验研究[D]. 谢璐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郭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D]. 康丽丽. 山东大学, 2021(11)
  • [6]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D]. 姚连珂. 山东大学, 2021(10)
  • [7]高钙诱导的心脏电交替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培培.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8]面向生物3D打印的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D]. 郝江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方明笋.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心脏动力学模型的重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