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土地开发整理情况越来越好

浏阳:土地开发整理情况越来越好

一、浏阳:土地开发整理渐入佳境(论文文献综述)

黄立君[1](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民宿式酒店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互联网的影响渗入各行各业,互联网与产业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代不可忽视的热门话题。互联网的兴起、国人意识的改变、空间经济的转换与国家政策的加持下,国内兴起了一股民宿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民宿”一词早已脱离最初的定义,“民宿”与“酒店”的界限正在消解,演化出“现代民宿式酒店”这一新兴住宿类型。互联网在本文更多是作为一种媒介平台来研究,在互联网媒介作用下,许多“网红”现代民宿式酒店破空而来,其巨大的商业影响力甚至带动了区域发展,使人不禁要深思其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什么样的空间设计才能让现代民宿式酒店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成功?本文首先对媒介进行研究,以媒介环境学、符号学、场所理论、建筑批评学等理论支撑,然后收集网络文本资料,以大量网民消费者与媒体的评价和关注点为数据支撑,试图摸索出符合互联网时代群众审美和心理需求的现代民宿式酒店设计模式。本文除了绪论和相关概念理论分析外,其论述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溯本追原,从最原始的媒介与人的关联入手,理清媒介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联系,进而探讨媒介与建筑的关联,最后引入互联网媒介对消费者的思维审美以及现代民宿式酒店的影响。然后采取反向思维逻辑,先是收集了56个知名权威媒体公布的“网红民宿”案例文章及其网民评论数据,对其高频词汇和评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符合互联网思维和审美的现代民宿式酒店设计特性。第二部分根据总结出的特性,首先论述这些设计特性的存在的内在因素,然后将特性与优秀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手法结合,具体到入口、庭院、居室、楼梯、泳池、窗户与阳台、材质与表现等细部设计方式。具体论述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民宿式酒店的设计方式。第三部分为调研分析,选取长沙地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以所得结论对其优缺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与建议。

潘娅利[2](2020)在《新媒体语境下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展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为设计载体,以展示设计理论、地区文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展示形式、互动设计、展示空间的多感官体验以及展示空间的布局陈列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对如何使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湖湘文化精神体现在湖南馆展示设计之中进行了论述,并基于湖湘文化中获取展示设计视觉元素赋予展示设计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视觉美感等方面来诠释地区文化精神传播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整理新媒体技术与湖湘文化结合的展示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实践案例。2.以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设计实践为基础,分析和讨论新媒体语境下湖南馆设计的相关理论概念、相关理论研究总结和布展策略。3.详细分析湖南馆的展示设计实践。从项目的分析与策划、主题元素的确定、空间设计执行过程、新媒体在空间中的运用等方面详细讨论方案的开展情况。湖南馆展馆设计将以地域文化独特性、空间设计现代性等特点吸引人们关注,并以交互化的新媒体技术为出发点,以国际化、现代化、高科技化作为设计观,立足于中非经贸博览会主题进行研究,探寻多媒体展览在湖南独特地域性特征的背景下运用的合理性,力图使观者深切感受到湖南之变、湖南之美、湖南之质,加深人们对湖南地区文化底蕴的了解,擦亮湖南的国际名片,并以此推动地区展馆的搭建设计工作,促进政府型展馆设计方案的更好地呈现、推广和传播,为今后国际性展会中的政府地区展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提供参考。

杨芳宇[3](2020)在《基于土地绩效评价的中国陶瓷谷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生活的聚居地,也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都需要作用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前提上。人类的社会进步和城市建设依赖于土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开发与前两者都存在正面影响关系。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飞速推进,经济导向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盲目扩张、利用粗放、空间浪费、生态失序等城市病。由此,城市高速发展中土地利用价值提升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的热点问题。通过借鉴管理学“绩效评价”的研究方法,城市设计领域中,土地利用绩效已经成为对土地使用效果和建设程度评价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国陶瓷谷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外土地利用绩效的内涵以及评价体系,提出了宏观和微观视角双层次多目标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体系,针对中国陶瓷谷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城市设计优化研究,调整合理的土地配置,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提出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的双层次土地利用绩效框架,分别提出研究目标,在宏观方面,土地利用绩效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绩效;在微观方面,包括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区位;第二,选取指标开展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在宏观方面,通过陶瓷谷10年的宏观数据变化发掘城市发展的规律,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生态三类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情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在微观方面,以城市发展现状为依据,从开发强度、效益、区位三个方面对城市中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进行评价分析,运用Arc GIS对城市中土地的利用现状绩效水平进行分级,为城市的优化设计提供良好基础;第三,基于宏观研究目标提出城市发展策略,基于微观研究目标提出适宜的设计模式,优化城市设计方案。最后,本文综合两个层面的研究的出一套完整的中国陶瓷谷未来城市发展的策略体系。

向莉[4](2019)在《湖南省森林康养消费者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加剧,与此同时人们“生活亚健康”的现象日益普遍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和健康,对他们的需求,早已成为健康养生的市场的流行趋势,于是产生了森林康养这种新型养生方式、新兴产业,这项产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新模式,是我国林业改革的创新发展新模式,由此生成了这种研究林业经济并结合发展、相互共生的新产业状态。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开展,凭借着对湖南省各年龄段人群,森林康养消费意愿以及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挖掘潜在的人群市场,了解人们对森林康养的态度,然后进一步地探索森林康养的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和消费偏好,这个研究过程的开展对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前景的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消费者行为中,消费意愿被一致认为是消费行为的重要观测变量。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对森林康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做了综合整理,从而对森林康养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建立在湖南省问卷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将森林康养消费意愿、消费的影响因素,及消费偏好进行探索研究,创建了森林康养消费意愿的研究模型,在实证部分中,运用SPSS25.0和AMOS24.0,对该研究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参考森林康养消费现状和检验结果,提出建议。建议是从宣传渠道、知识教育、产品市场三个角度出发,为促进大众森林康养消费方面提供重要建议参考。

汤浩[5](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提出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颜婷婷[6](2018)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关系到国民的基本生存居住权,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暴露的弊端以及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执行者的特殊角色,都要求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与管理。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方式多样,主要可分为行政、经济与法律三大手段,在政府历次调控中多是三大手段同时对房地产市场作用,在各阶段实际操作中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各调控手段的应用频率与程度略有不同。2010年政府为实现房价的理性增长控制房价上涨的趋势,提出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自此开启了政府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新时代”。由于行政手段自身具有的强制性等特点,在房地产市场中大力实行行政手段引来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对于行政手段是否应当继续用于房市调控的褒贬不一,且现存的多数研究或过于片面地否定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作用,或没能就行政手段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即以此为突破口,力图以实例针对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作用效果进行辩证地分析,并在认识了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利与弊的基础上,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尚存的矛盾与问题,提出更好地发挥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积极作用的相关对策。本文在对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从地方政府寻租行为扭曲行政手段、行政手段运用不当导致销售市场上投机炒房以及政府行政责任失位引致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失衡几方面剖析了我国房价高涨的原因所在,从而得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尚存矛盾需要政府进行恰当的行政调控。其次,介绍了我国自1998年房改以来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阶段划分,并在这一大背景下选择了上海、长沙以及西宁市为一二三级城市的代表来探讨政府行政手段对地方房市调控的实际效果,从中得出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具有使房市迅速降温、使住宅市场的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当然也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可能影响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规律、可能误伤住房刚需群体等方面的消极作用。再次,介绍了国内外在房市调控方面做的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以借鉴其有益经验。最后,针对房地产市场以及行政手段调控方式存在的问题从合理界定政府行政干预与市场边界、根据房地产周期进行适度性的行政调控、行政手段与政府其他手段协调作用以及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行政措施严打投机炒房等方面提出更好发挥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作用的对策。

刘晓永[7](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张光润[8](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指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尚巾斌[9](2018)在《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在语言生态环境和语言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下,考察湖南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表现,探究导致该地区土家语濒危的原因,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挽救土家语免于走向灭绝所进行的土家语“接龙”和“传承”语言教学,祈望在国际濒危语言复兴与保持研究的背景下,探索适合湘西地区土家语有效复兴的特色有效之路,维护地区语言生态平衡。本研究基于以下动因;在全球化进程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产生了语言求同需求,导致以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力量为依托的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包围和入侵,造成大量少数族裔迫于压力放弃母语,转用强势语言,引起众多弱势语言濒危,造成全球语言多文化样性减少。土家语正是其中极速走向濒危的语言之一。本研究首先概览了世界和中国语言生态格局,梳理了世界和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发展与成果,提出了研究设计与问题。进而对语言濒危研究的视角理论生态语言学进行了概念、发展、内涵范式的综述,并进一步详述了语言赖以生存的语言生态系统理和导致语言濒危的内生态环境与外生态环境构成。在理论要义的指导下,笔者深入到湘西土家语保留区龙山县、永顺县对山乡九年制学校100位4年级和7年级学生就土家语的使用活力和语言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24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了湘西地区土家族在家语语言代际传承、族群语言态度、语言使用人口及其比例、以及语言使用域等方面的濒危表现。同时,笔者深入靛房镇石提村展开了土语言濒危现状的田野调查,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手段,深入进行土家族语言态度的个案研究。论文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范式,探析湘西地区土家语在纵向历史进程中走向濒危的外部语言环境和内部语言环境。笔者认为,土家语和土家族长期处于中原汉语言文化的包围之中,中央历代王朝对家族地区的统治和汉语言文化教育的推广是导致土家语濒危的外部主导力量;而土家语自身结构与汉语在语言谱系和类型学上的亲缘关系,使得土家语在与汉语的生态接触中,容易受到强势汉语的影响。根据语言生态接触的理论观点,土家语母语人习得汉语的难度相对较小,这是导致土家语濒危的内生态环境。土家语与汉语的生态接触,导致了土家语在音系、词汇、句法等层面均明显受到汉语的影响,语言结构呈现向汉语靠拢的趋势,这是土家语濒危的结果和表现。最后笔者总结了世界濒危语言复兴运动成功案例和教学模式,并在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框架下,对湘西地区的土家语传承教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对教学点的和地方教育政策制定、管理部门进行的大量走访和调查基础上,对湘西地区土家语的复兴和保持教育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理论和视角入手,运用语言人类学方法和田野调查探索湘西地区土家语的濒危和复兴与传承教育实践,丰富了中国濒危语言的研究内涵。本研究对科学、客观地认识土家语的濒危原因,引导土家人对母语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采取逆转语言转用的有效应对策略有指导意义。同时,本研究对地方政府规划土家语、汉语或者苗语、汉语的双语双文教学,制定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双语或多语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斯斯,陈依妮[10](2018)在《绿色绘就星城新画卷——长沙市造绿大行动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绿意葱茏的秀美长沙,用铺天盖地的清新色彩,勾画出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卷。2006年,长沙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继贵阳、沈阳后全国第3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绿色,不仅给长沙带来了荣耀,更给星城注入了活力。近年来,长沙市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绿色城市品质,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2013年12月,长沙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为主线,以建设"品质长沙"为总揽,正式实施了以"规划控绿、清脏

二、浏阳:土地开发整理渐入佳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浏阳:土地开发整理渐入佳境(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民宿式酒店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互联网的兴起
        1.1.2 经济背景:空间经济的转变
        1.1.3 行业背景:旅游住宿业的变革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分析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
        2.1.2 互联网
        2.1.3 现代民宿式酒店
    2.2 理论基础
        2.2.1 场所理论
        2.2.2 建筑批评学
        2.2.3 建筑符号学
第3章 互联网与现代民宿式酒店
    3.1 媒介—符号—人
        3.1.1 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联
        3.1.2 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
        3.1.3 媒介与建筑
        3.1.4 现代民宿式酒店的兴起
        3.1.5 互联网与消费文化
    3.2 互联网关于民宿评价的关注点分析
        3.2.1 权威媒体高频评论词汇分析
        3.2.2 网民高频评论词汇分析
        3.2.3 案例评价特性汇总分析
第4章 适应互联网背景的民宿空间设计
    4.1 互联网时代民宿特性受关注的原由
        4.1.1 场所感
        4.1.2 透明性
        4.1.3 差异化
        4.1.4 多元混合
    4.2 空间设计分析
        4.2.1 入口
        4.2.2 庭院/公共空间
        4.2.3 居室设计
        4.2.4 泳池——透明性
        4.2.5 楼梯——透明性
        4.2.6 界面设计
        4.2.7 材质与表现
    4.3 选址及体块手法分析
        4.3.1 民宿选址
        4.3.2 体块改造
第5章 民宿调研及其时代适应性建议
    5.1 民宿案例调研分析
        5.1.1 里漾民宿
        5.1.2 山市民宿
        5.1.3 游味民宿
        5.1.4 蒲舍撷兰别院
    5.2 调研案例问题分析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网评案例资料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实践
致谢

(2)新媒体语境下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展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设计作品图片
    1.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展示设计前期分析
    2.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总效果图展示
    3.内部空间及材料标注
        3.1 湖南省情介绍部分
        3.2 湖湘名人部分
        3.3 湖南优势产业部分
        3.4 湘非合作案例部分
    4.展厅部分尺寸图
    5.展厅施工图
第二部分 设计报告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趋势
        1.1.2 技术支持
        1.2 研究现状
        1.2.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1.2.2 地区性展馆设计趋势
        1.2.3 湖湘文化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体调研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2.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展示设计的理论研究报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展示设计
        2.1.2 会展设计
        2.1.3 新媒体
        2.2 湖湘文化及湘非历史渊源的理论研究
        2.2.1 湖湘地域特色文化研究
        2.2.2 基于湘非历史渊源的独特性原则
        2.3 新媒体语境下展示设计的理论研究
        2.3.1 新媒体语境下空间氛围的营造
        2.3.2 新媒体语境下物质空间的延伸
        2.3.3 新媒体语境下互动体验的升级
        2.4 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布展策略
        2.4.1 主题策略
        2.4.2 色彩策略
        2.4.3 空间策略
    3.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设计实践
        3.1 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分析与策划
        3.1.1 项目概况
        3.1.2 展馆设计分析
        3.2 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主题元素的确定
        3.2.1 湖湘文化主题元素的提取
        3.2.2 湖湘文化主题元素的演变
        3.2.3 湖湘文化主题元素的运用
        3.3 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展示空间设计执行过程
        3.3.1 平面布置及功能分区
        3.3.2 空间布局与流线设计
        3.3.3 灯光与材料运用
        3.3.4 模型制作过程及展示
        3.4 新媒体语境下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3.4.1 新媒体技术应用分析
        3.4.2 新媒体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设计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土地绩效评价的中国陶瓷谷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土地问题及土地利用绩效理论日益得到关注
        1.1.2 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成为主流
        1.1.3 大数据时代下技术得到革新
        1.1.4 国土空间的双评价成为新时代的工作热点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绩效概念的发展综述
        1.3.2 土地利用绩效研究进展
        1.3.3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3.4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研究对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2.1.2 宏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2.1.3 微观视角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2.1.4 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间的关联机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4 土地区位理论
        2.2.5 系统理论
        2.2.6 帕累托最优理论
    2.3 中国陶瓷谷现状及特征
        2.3.1 中国陶瓷谷基本条件概况
        2.3.2 中国陶瓷谷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宏观视角下中国陶瓷谷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
    3.1 宏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1.3 评价指标的选取结果
    3.2 宏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3.2.1 评价模型的构建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中国陶瓷谷宏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分析
        3.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3.2 中国陶瓷谷宏观土地利用绩效变化分析
        3.3.3 土地利用协调度分析
        3.3.4 宏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微观视角下中国陶瓷谷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4.1 微观土地利用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单元的确定
        4.1.2 微观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4.1.3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1.4 微观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微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2.2 评价模型的确定
        4.2.3 微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评价标准
    4.3 中国陶瓷谷微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分析
        4.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2 中国陶瓷谷微观土地利用绩效变化分析
        4.3.3 微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陶瓷谷土地利用项目优化
    5.1 陶瓷谷土地宏观发展策略
        5.1.1 基于土地经济绩效的产业结构调整
        5.1.2 基于土地社会绩效的服务配置优化
        5.1.3 基于土地生态绩效的环境品质提升
    5.2 陶瓷谷土地微观优化模式
        5.2.1 优化模式基础
        5.2.2 居住功能区优化模式
        5.2.3 商业功能区优化模式
        5.2.4 工业功能区优化模式
    5.3 陶瓷谷方案优化
        5.3.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5.3.2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
        5.3.3 增加公共绿地配置
        5.3.4 方案优化结果
        5.3.5 方案优化检验
    5.4 土地利用运营策略
        5.4.1 政策缓解现状矛盾
        5.4.2 兼容开发城市用地
        5.4.3 升级线下商业空间
        5.4.4 集聚发展产业园区
        5.4.5 完善生态结构系统
        5.4.6 城市开发时序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基金课题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湖南省森林康养消费者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指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康养概念及森林康养消费模式
        2.1.2 森林康养产品内涵及分类
        2.1.3 森林康养消费定义
        2.1.4 森林康养消费意愿与森林康养消费行为的关系
        2.1.5 森林康养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
        2.2.2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2.2.3 森林资源理论
        2.2.4 休闲康养理论
3 湖南省森林康养现状分析
    3.1 我国森林康养现状
        3.1.1 康养城市分布情况
        3.1.2 森林康养景区分布情况
        3.1.3 森林康养规模分布情况
    3.2 湖南省森林康养现状
        3.2.1 森林康养试点分布情况
        3.2.2 森林康养衍生产品
        3.2.3 森林康养规模分布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4.1 模型构建
    4.2 量表设计
    4.3 研究假设
        4.3.1 不同消费者特征与森林康养消费意愿的假设
        4.3.2 态度对森林康养消费意向的假设
        4.3.3 认知度对森林康养消费意向的假设
    4.4 调查设计与研究过程
        4.4.1 调查对象的选择及依据
        4.4.2 调查问卷的内容
    4.5 样本量的确定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数据来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湖南省森林康养消费认知现状
        5.2.2 湖南省森林康养消费者意向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1 消费者特征量表的检验
        5.3.2 森林康养认知度量表的检验
        5.3.3 森林康养消费者意愿量表的检验
        5.3.4 森林康养态度量表的检验
    5.4 方差分析
        5.4.1 独立样本t检验
        5.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5.5 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5.5.1 模型的构建
        5.5.2 模型的验证
        5.5.3 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5.5.4 模型假设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大森林康养的宣传力度
        6.2.2 强化森林康养知识教育
        6.2.3 拓展森林康养产品市场化
7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局限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森林康养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致谢

(5)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房地产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房地产与房地产市场的概念界定
        2.1.1 房地产的内涵
        2.1.2 房地产市场的内涵
        2.1.3 房地产市场的分类
    2.2 房地产市场的地位和特征
        2.2.1 房地产市场的地位
        2.2.2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
    2.3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行政手段
        2.3.1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本手段
        2.3.2 房地产市场调控中行政手段的类别
        2.3.3 行政手段的特点
    2.4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相关理论
        2.4.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2.4.2 寻租理论
        2.4.3 房地产周期理论
第3章 助推房价高涨背后的行政逻辑分析
    3.1 地方政府官员寻租行为扭曲行政手段
        3.1.1 地方政府官员对房地产的定位存在误区
        3.1.2 地方政府官员“经济人”角色促使其追逐个人利益
    3.2 行政手段运用不当导致投机炒房及中介乱市
        3.2.1 房地产的高利润与保值增值功能吸引大量炒房者
        3.2.2 五限行政手段松紧失度引致投机炒房
        3.2.3 行政手段不到位导致中介市场的不规范发展
    3.3 政府行政责任失位导致房地产市场结构失衡
        3.3.1 保障性住房供应存在问题
        3.3.2 租赁市场发展缓慢
第4章 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效果分析
    4.1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行政措施回顾
        4.1.1 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历程
        4.1.2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具体行政措施
    4.2 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作用的案例分析
        4.2.1 上海市综合创新型行政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分析
        4.2.2 长沙市区域性限购限售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分析
        4.2.3 西宁市“一价清”政策落实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分析
    4.3 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的辩证分析
        4.3.1 行政手段房市调控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4.3.2 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之利
        4.3.3 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之弊
第5章 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调控中行政手段运用的有益经验
    5.1 国外房市调控中行政手段运用的有益经验
        5.1.1 德国的行政法律模式
        5.1.2 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主导模式
    5.2 国内部分城市行政调控的有益经验
        5.2.1 重庆市行政调控模式
        5.2.2 上海、长沙和西宁市的有益经验
第6章 发挥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作用的对策
    6.1 政府行政调控与市场边界的合理界定
        6.1.1 不越位:创建良好的商品房市场环境
        6.1.2 不缺位: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6.1.3 不错位:反对“一刀切”式行政调控
    6.2 适度性运用行政手段
        6.2.1 根据房地产周期进行行政调控
        6.2.2 注重行政调控的频度、力度
        6.2.3 建立行政调控的效果反馈机制适时更新行政政策
    6.3 行政手段与其他调控手段整协运用
        6.3.1 行政手段与其他调控手段整协运用的必要性
        6.3.2 经济、法律与行政三种手段整协运用
    6.4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意识落实行政调控
        6.4.1 严格对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制
        6.4.2 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
        6.4.3 严厉打击炒房
        6.4.4 严惩房地产市场中的寻租腐败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8)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语言生态格局与语言濒危
        1.1.2 中国语言生态格局与语言濒危
    1.2 国际濒危语言研究综观
        1.2.1 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濒危语言的重视与保护措施
        1.2.2 国际濒危专项基金和组织机构
        1.2.3 濒危语言会议、学术着述
        1.2.4 濒危语言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中国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
        1.3.1 发展历程与成就
    1.4 濒危语言的界定维度研究
        1.4.1 国际界定维度
        1.4.2 中国濒危语言标准体系的研究
    1.5 濒危语言研究价值
        1.5.1 濒危语言的精神层面价值
        1.5.2 濒危语言的实用层面价值
    1.6 研究设计及论文框架
        1.6.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6.2 研究问题与方法
        1.6.3 研究意义
        1.6.4 论文结构
    1.7 小结
第二章 生态语言学理论综述
    2.1 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2.1.1 生态语言学学科概念的形成
        2.1.2 生态语言学学科概念的发展
    2.2 生态语言学主要研究范式——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
        2.2.1 豪根范式——语言生态学
        2.2.2 韩礼德范式——生态语言学
        2.2.3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2.3 生态语言学研究现状
        2.3.1 生态语言学国际研究现状简述
        2.3.2 生态语言学国内研究现状
    2.4 生态语言学产生与发展的哲学溯源
        2.4.1 整体论思想为生态语言学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2.4.2 生态学理论提供的表达方式
        2.4.3 早期朴素生态语言观提供的思想基础
    2.5 语言生态观隐喻批评
        2.5.1 生态与生态学
        2.5.2 “语言生态”隐喻证伪
        2.5.3 “新”语言生态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言生态系统与语言生态环境
    3.1 语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关联
        3.1.1 结构
        3.1.2 关联
    3.2 语言系统的生态环境
        3.2.1 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3.2.2 自然结构环境
        3.2.3 社会结构环境——经济因子、民族因子、政治因子、宗教因子
        3.2.4 文化结构环境—物质因子、思维因子、观念因子、习俗因子
        3.2.5 人群系统—意向因子、情感因子、心理因子
    3.3 语言接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家语濒危现状调查研究
    4.1 土家族与土家语简介
        4.1.1 土家族概貌
        4.1.2 土家族族源考
        4.1.3 土家语语言与文字
    4.2 土家语濒危的界定标准
    4.3 土家语语言活力评估调查
        4.3.1 土家语代际传承现状
        4.3.1.4 土家语使用人口绝对数量
        4.3.1.5 土家语使用人口占语言总人口的比例
        4.3.1.6 土家语地理范围分布的缩小
        4.3.2 土家语语言态度调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家语濒危的外生态环境
    5.1 土家语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改观
        5.1.1 地理交通的改观
        5.1.2 气候与景观的改变
    5.2 社会结构环境改观引起的语言转用
        5.2.1 土司制度下的政治汉化与当地汉化进程
        5.2.2 清朝“改土归流”变革加剧土家族汉化
        5.2.3 汉语汉学教育加速土家族转用汉语的进程
        5.2.4 汉族人口大量迁入促使“土、汉”语言文化接触
        5.2.5 经济活动方式的革新导致对汉语需求的扩大
    5.3 土家族文化结构对土家语发展的制约
        5.3.1 宗教习俗因子
        5.3.2 语言观念因子
    5.4 .土家族社会心理因素与土家语濒危
        5.4.1 情感因子
        5.4.2 认识因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家语濒危的内生态环境
    6.1 土家语、汉语的语言谱系关系与土家语濒危
        6.1.1 土家语与汉语的语言类型距离
        6.1.2 土家语与汉语音系结构的类同
        6.1.3 土家语词汇结构与汉语词汇结构相似
    6.2 语言生态接触与土家语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退化
        6.2.1 土家语语音受汉语的影响
        6.2.2 土家语词汇受汉语的影响
        6.2.3 土家语语法受汉语的影响
    6.3 土家语书写系统的缺失与土家语濒危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家语的保持与复兴的生态对策
    7.1 濒危语言保持与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7.1.1 濒危语言保持与复兴理论综述
        7.1.2 世界濒危语言保持与复兴成功案例
        7.1.3 启示与借鉴
    7.2 语言规划与土家语的保持、复兴
        7.2.1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地位规划
        7.2.2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本体规划
        7.2.3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习得规划
    7.3 土家语保持与复兴的反思与建议
        7.3.1 湘西自治州双语教育的战略失误与新定位
        7.3.2 土家语复兴中的规划建议
        7.3.3 倡导土家语的声望规划
    7.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土家语语言活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土家族语言态度调查问卷(一)
附录三 土家族语言态度调查问卷(二)

(10)绿色绘就星城新画卷——长沙市造绿大行动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契合政策, 科学规划——
资金保障, 全面督查——
全民参与, 人人有责——
城市公园, 风光旖旎——
拆墙透绿, 共享幸福——
环城绿带, 长藤结瓜——
绿色通道, 披上“彩妆”——
绿色创建, 美丽乡村——
绿色产业, 精准扶贫——
放眼全局, 措施保障强支撑
承前启后, 绿化提质再推进
夯实绿色本底, 构建生态格局——
加大绿化力度, 实现品质提升——
感受生态成果, 突出以民为本——
共飨视觉盛宴, 打造彩色星城——

四、浏阳:土地开发整理渐入佳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民宿式酒店设计策略研究[D]. 黄立君. 湖南大学, 2020
  • [2]新媒体语境下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馆展示设计[D]. 潘娅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土地绩效评价的中国陶瓷谷方案优化研究[D]. 杨芳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湖南省森林康养消费者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向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5]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6]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的对策研究[D]. 颜婷婷. 湘潭大学, 2018(02)
  •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8]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9]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D]. 尚巾斌.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10]绿色绘就星城新画卷——长沙市造绿大行动纪实[J]. 丁斯斯,陈依妮. 林业与生态, 2018(01)

标签:;  ;  ;  ;  ;  

浏阳:土地开发整理情况越来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