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森林工程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

新世纪森林工程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

一、新世纪森林工程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朱洪前,邓旻涯,魏占国,黄文静,李科军[2](2017)在《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方面探讨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结合林区和社会需求,创办新型专业方向;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传统专业改造。旨在为相关林业院校进行森林工程人才培养和我国传统专业改造提供参考。

薛伟,张华超,辛颖[3](2015)在《森工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究》文中认为针对教学中存在内容不完整、脱离实践、方法落后、考核方式不当等问题,制定课程改革思路,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建设、考核手段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方法,以期提升森工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效果。

王海滨,薛伟,邢涛,辛颖,戈兵[4](2015)在《森林工程专业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文中提出结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特点,根据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试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旨在通过采用"理论先行、实验验证"的理论实践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三位一体"的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薛伟,郭德禹,林文树[5](2014)在《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森林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以此为指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以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改革涵盖了更新专业基础课,提高实验教学比重,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初步自主创业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巫志龙,周成军,周新年,张正雄,沈嵘枫,李纲[6](2013)在《森林作业与规划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针对我国南方林区特点,结合森林工程学科教学与科研特色,新建了森林作业与规划动态仿真实验室,包括电控动态仿真实物模型和配套影音教学系统,提升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素质、雄厚的专业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取得很好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创新实验平台,为学生课外创新研究提供良好条件。

辛颖,薛伟,侯卫萍,邢涛,王俭,狄海廷[7](2012)在《森林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依托学科优势,以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推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构建森林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在主干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开放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训练,通过科技创新比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森林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黄学明,李国芬[8](2012)在《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检验。森林工程学科是林业基本学科之一,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前景特别是就业质量广受社会关注,在一定的程度上标志着该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整理和分析了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2007年—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探索了提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方法。

赵尘[9](2011)在《森林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森林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专业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本文分析了森林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处理各方面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运用于森林工程概论、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汽车运输学、道路勘测设计等主干专业课程。探讨了典型课程的内容特点、学时分配、各教学环节和方式及其衔接、教学手段和技术的应用等。旨在为森林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引进新的模式和方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薛伟,辛颖,杨铁滨,邢涛,王俭[10](2010)在《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工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文中指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森林工程专业探索专业的发展方向,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建立满足森工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满足现代森林工程企业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论述了森林工程专业的建设成果,对全国森林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

二、新世纪森林工程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森林工程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 森林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
    2.1 结合林区和社会需求,创办新型专业方向
    2.2 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传统专业改造
        2.2.1 结合新方向,继续建设森林工程传统优势课程。
        2.2.2 结合新方向,删除和弱化一批关联不紧密的课程。
        2.2.3 结合新方向,以机电课程体系为主线,强化和增添一批课程。
3 结论

(3)森工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工规划设计教学现存问题
2 森工规划设计教学改革思路
3 森工规划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4 结语

(4)森林工程专业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开发
2课程实施
3 结语

(5)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森林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1 专业的教学团队和师资力量
    1.2 实践教学资源
        1.2.1 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1.2.2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2.3 实习基地建设
2 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2.1 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2.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3 森林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4 结束语

(6)森林作业与规划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动态仿真实验室的建设背景
2 动态仿真实验室的构建
    2.1 电控动态仿真模型
    2.2 配套影音教学系统
3 动态仿真实验室的特色与创新
4 建设成效
    4.1 为多个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课程
    4.2 总结出了一套基本教学模式
5 结束语

(7)森林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森林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 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3 通过实验与实习基地提高实践能力
4 积极推进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5 结 语

(8)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工程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2 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1) 毕业生就业率。
    (2) 毕业生就业流向。
    (3) 该专业历届校友的调研反馈。
3 提升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几点探索
    首先, 对于森林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层面上, 应顺应人才全球化趋势。
    第二,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建立全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第三、积极构建职业注册引导制度。
    第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9)森林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的提出
2.森林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2.1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2.2 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2.3 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2.4 森林工程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关联
    2.5 专业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2.6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3.典型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分析
    3.1 森林工程概论
    3.2 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
    3.3 汽车运输学
    3.4 道路勘测设计
    3.5 森工运筹技术
    3.6 工程索道
    3.7 工程计算机应用
4.结语

(10)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工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我国高校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
    2.2 人才培养方式不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
3 森林工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3.1 明确培养目标
    3.2 优化课程体系
        (1) 加强基础。
        (2) 优化专业课。
        (3) 减少理论课总学时, 增加实践课学时。
        (4) 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本行业的最新科技动向。
        (5) 增加双语教学课程。
    3.3 加强实践教学
        (1) 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建设的思路。
        (2)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4)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3.4 注重教材建设
4 结束语

四、新世纪森林工程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2]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 朱洪前,邓旻涯,魏占国,黄文静,李科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9)
  • [3]森工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究[J]. 薛伟,张华超,辛颖.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5)
  • [4]森林工程专业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王海滨,薛伟,邢涛,辛颖,戈兵.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1)
  • [5]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森林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 薛伟,郭德禹,林文树. 森林工程, 2014(06)
  • [6]森林作业与规划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J]. 巫志龙,周成军,周新年,张正雄,沈嵘枫,李纲.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08)
  • [7]森林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辛颖,薛伟,侯卫萍,邢涛,王俭,狄海廷.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10)
  • [8]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实证研究[J]. 黄学明,李国芬.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9]森林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A]. 赵尘. 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ASRI-ITED 2011 V2), 2011
  • [10]基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工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J]. 薛伟,辛颖,杨铁滨,邢涛,王俭. 森林工程, 2010(06)

标签:;  ;  ;  ;  ;  

新世纪森林工程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