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一、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霞[1](2020)在《列宁合作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合作社理论初现于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并由一种美好的设想逐渐走向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将合作社看做是引导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经济形式和组织载体。列宁在借鉴和继承前人合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极大丰富和创新发展了合作社理论。这一理论成果的成熟完善紧随着俄国社会前进的步伐,经历从十月革命胜利到战时共产主义再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发展阶段,是对俄国合作经济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列宁合作社思想内涵丰富,其思想的精华凝聚在他的晚年着作《论合作社》一文中,文中深刻阐明合作社是使农民感到简单易行容易接受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有效结合了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充分体现出合作社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且列宁始终遵循俄国是落后小农国这一基本国情强调发展流通领域的合作,在坚持农民自愿参与、实行国家帮助原则,以及利用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农民思想转变的过程中,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探索出小农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有效路径。今天重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出发,结合我国合作化的具体实践,探究合作社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涵盖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列宁合作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深刻阐述,主要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合作社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思想两个方面入手,体现出列宁合作社思想形成的深厚理论基础。第二,主要阐述了列宁合作社思想的形成,从形成的背景以及形成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厘清了列宁合作社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三,主要介绍了列宁合作社思想的丰富内涵,从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鲜明特征进行了探究,并对列宁合作社思想在苏联的实践反思做了简单评述。第四,以列宁合作社思想的实践为切入点引入到我国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将合作社思想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转入到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回顾了我国从建国后再到新时代合作社的具体实践和创新发展。第五,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探究列宁合作社思想对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实践启示。

陈敏[2](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文中提出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做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实施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合作社是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开展农业服务的合作组织,其长期以来为支持农业发展,服务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基层地区商品流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属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重要的农业服务型组织。大量实践证明,农民、农业、农村是供销合作社运营发展的基础,而供销合作社也起到了对支持“三农”发展不可或缺的服务性作用。本文通过就我国农业领域有关文献与国家上农业经济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通过文献研究,对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史进行了整理分析,从成立初期的保障物资供给、收购农产品原料职能,到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供销社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由单一的商品供销服务转型到多元化的农业多领域服务,发展为集经营性服务功能、公益服务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村基层地区的经济服务组织。2012年供销合作社开始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上虞区为例,回顾了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的发展历程和综合改革以来的探索实践与成效,结合日本和韩国的合作社,针对供销合作社自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服务能力、经济模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明确了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职能创新的方向,要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望。

李攀[3](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研究表明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赵玉石[4](2019)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发展难题,表明在新的资源环境下农村原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适应性问题,需要探求破解发展困境、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这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建构力量,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主导农村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离不开农村内生力量,由熟悉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情感的农民来担任农村发展、建设的主体,才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想要的样貌。然而自人民公社解体后,以家户为经营基本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进一步“原子化”(1),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呈现出较大的动态变化性,农村内生力量的聚合愈发困难。“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增强农村内生力量、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作为全新的组织载体,新型农村合作社是分散经营的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运用组织化手段降低风险的理性选择,相比于传统合作社具有自发性、民主性、服务性、独立性等特点,不仅承担着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利益的责任,而且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农村民主化水平方面被寄予厚望,已经被列为国家着力培养的重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之一。但由于我国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特性和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国家权力强势整合农村产生的权力惯性,新型农村合作社在产生和发展初期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嵌入的结果,因此,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规划者、服务者、协调者、规范者的角色,但基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考核、利益权衡、人情关系等因素,政府行为却往往有着更加复杂的展现,有时甚至背离了公共角色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合作社经典理论和政府行为基本理论为理论依托,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间的深刻关联为逻辑基点,运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模式、行为机制,并着重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做了现实考量,提出“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力图客观还原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全貌,寻找政府作用于合作社的适当行为着力点。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设计、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共分六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了合作社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明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为后续研究确立了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第二章重点剖析了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内在生长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性质、特点、社会基础等生长机理,对合作社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政府行为需求进行了类型化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和提炼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与行为机制。在回溯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变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实际,提炼出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的不同作用模式,以及包括动机、方式、内容、绩效在内的政府行为机制。第四章基于对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和个案分析,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并揭示政府在新型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困境。第五章比较分析了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总结各国政府基于不同国情下的行为差异和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六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必须理清政府行为的“度”,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划清政府行为边界,并将政府行为由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以增效为目标取向,通过搭建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互动平台,统合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各种行为,凝结成契合合作社需求的政府行为合力。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新型农村合作社根据生发模式、资源与运营环境的差异可以分为企业带动型、大户带动型、村治组织带动型和政府带动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对政府行为既有着共性需求,又存在个性差异需求。第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不同的作用程度和实施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即国家主义模式、放任主义模式和混合模式,不同模式各有其形成机制,是一定条件、环境下的产物,需要依据不同地域环境、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评判政府行为模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是一个涵盖动机、方式、内容、绩效的有机系统。在行为动机上,行政环境的差异会使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行为的内外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动机的层级分化;在行为方式上,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存在正向和反向两种方式,即“政府规制”行为和“政府俘获”行为;在行为内容上,政府行为涵盖制度建构、服务供给、监管规范等多方面、各环节;在行为绩效上,政府行为绩效由行为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三个变量构成的函数关系所决定,必须依靠三个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整体提升。第四,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非均衡的博弈地位使政府时常出现越位、错位、缺位行为,越位行为挤压了合作社发展的空间,造成合作社独立性的丧失;错位行为使合作社混淆了发展内源动力和外部助力的边界,增加了合作社内外整合的难度;缺位行为造成了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治理出现“真空”,导致合作社发展乏力。第五,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上热下冷”、条块管理、制度不足、村庄空壳化等带来的行为困境,一些基层政府还缺乏为新型农村合作社提供扶持和帮助的权能和资源,这些现实困境成为政府作用发挥的掣肘,影响了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能力。第六,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要“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一是在法治政府建设这一宏观语境之下规范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明确其行为依据、原则,梳理“行为清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实现政府行为和职能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拓宽农村合作社需求表达渠道,并通过制度设计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增进政府行为与合作社需求融合的可能性;三是凝合政府行为与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取向,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下建构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平台,将互动、服务意识输送至政府的行为理念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为优化。

彭晓靖[5](2019)在《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农业面临诸多矛盾,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日益迫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化政府对其财税方面的扶持力度,是培育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是在现阶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国中部地区各个省份是农业大省,而不是农业强省,农业基础相对较薄弱,竞争力较弱,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国家财税政策的扶持。因此,本文以中部地区湖南省的长沙市为例,研究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际国内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实践验证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分析,探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为最后能够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提供了政策参考。本文在第一部分绪论中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目的、现状和国内外研究的概述,阐述了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在第二部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中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税政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财政和税收政策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特点和作用,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在第三部分针对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财税政策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述了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形式、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产权关系等,并找出了目前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税政策问题;在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的经验获得了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财税政策方面的一些启示;最后在第五部分提出了支持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健全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确保财税政策切实可行、增强财政扶持政的引导作用、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等。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在总结前五部分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王晟宇[6](2018)在《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的普遍叫法)、牧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由于地区有差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叫法涵盖性强,对于内蒙古地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合作组织成员的经济收入为直接目的,是通过完整产业链来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最为有效的组织手段。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多种互助组织进行整合,如对资金管理、技术应用、生产购销等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其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增效和达到小康水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在诸多的因素中以农村小规模经营、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影响最为显着。根据农村市场及市场经济的观点看,通过农民自主合作的制度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是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最为有效的制度手段。近年来我们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但通辽地区起步较晚,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十分缺乏。因此,在总结通辽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研究目的在于为该地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模式借鉴。本文在广泛收集通辽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地区合作社经济组织现状统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农牧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及需求,通过定性与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约因素。在充分认识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盈利和组织模式情况下,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模式,提出了适合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由于地方政府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匮乏,加之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较差,但是随着农牧民对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方式、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的了解,其参加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第二,由于信息服务和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通辽地区农牧民更倾向于自身组建或者政府认可的合作经济组织,受到销售条件限制的地区,农牧民才开始转向参加龙头企业带头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程度受到政府导向的影响;第三,在调研中发现,在经济条件发达的乡镇,由于财政和服务力度增加,农牧民自身文化水平较高,该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角色演化过程,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明确发展目标和组织形式。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规模。重点向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能力建设和宣传培训、信息服务等重点公共服务环节。创新财政扶持措施,探索建立财政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旗县市区、乡镇财政增加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典型带动作用。

孙健[7](2018)在《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深入推进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河北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一直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为农业现代化生产与运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完善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诸多有益探索。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适应河北省农村发展的新需求,促进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如何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河北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研读大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相关文献资料与相关理论,分析并总结了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并在考量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发展的具体状况与吸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益建议,使之更符合当地发展特点与趋势,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识与实践意义。

刘艳鸿[8](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文中指出根据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面临的石漠化治理成果维护难、社区参与程度低、产业规模化形成困难等问题,以培育农合组织、特色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区域经济与石漠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科学问题为主线,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与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为手段,于2015年10月对示范区各村社会经济及典型农户进行调研,2016年至2017年先后对示范区20余家合作社和120余户农户参与农合组织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并进行自然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从系统耦合性和影响因素重要性方面阐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间的内在机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机制,以机理和机制为依据构建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并对模式示范进行分析。1.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生态产业形成的耦合系统可在修复石漠化生态环境的同时,以治理和循环生产为契机延伸生态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在培育农合组织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需对影响因素的优先级顺序进行考虑。应用AHP法对其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定,发现A-B层之间决定农合组织和生态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是生态产业,其优先级顺序是B3(0.637)>B1(0.258)>B2(0.105)。B-C层中C4(0.091)最重要,C19(0.005)的重要性最低,分别代表发展资金和管理者素质。B1-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4(发展资金)、C9(发展产业收入)和C14(生产规模)。B2-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18(国家政策导向)、C23(利益联结机制)和C8(产品质量)。B3-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4(发展资金)。因此,在石漠化地区培育农合组织发展生态产业时,应重点考虑发展资金、发展规模、国家政策导向等优先级大的指标因素。2.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对不同喀斯特环境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的必然,其中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联结而成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类行动者(普通农户、贫困户、乡村精英、村干部、公司、政府等)和非人类行动者(自然资源、传统技术、基础设施等)具有同等重要性,并不同程度地对农合组织的培育与生态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各行动者行为的变化,尤其是人类行动者的行为变化,异质性行动者网络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合组织的培育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其行为的培养管理,如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3.以机理和机制为指导,结合两个示范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特征,提出在花江示范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生态养猪”模式,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构建“高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生态养牛”的模式,实现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生产方式。在花江模式构建中,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关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政府及相关义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等组成,各组成主体在引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问题。但还应加强对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凝聚力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4.对模式构建进行示范分析,发现两种模式示范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表现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为实现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如农户种植金荞麦比种植玉米每亩可增收1620元)等,社会效益方面表现为缓解人地矛盾、增加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等。但由于组织模式、实施方法、政策支持程度等不同,其示范效益存在较大差异。花江示范工程更大,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更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更强。其运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更为完善和科学,应加强对此模式的推广应用。但还应加强对推广应用的适宜范围及程度的探究。

杨小雅[9](2017)在《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时通过先进的技术化手段进行农业发展,此外通过一定的经济管理手段改善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国内外市场,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手段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促进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推手。对农业产业化研究不仅能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更能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经济创收,从而加速城乡协调发展步调。这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研究,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两者理念高度契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三产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完善,也给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创造优质的发展渠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视为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逻辑,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对产业融合发展及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就是关于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首先,分析本选题意义,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其次,结合内江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与模式,具体分析内江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与措施。再次,重点分析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包括龙头企业实力较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系松散,缺乏人才;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质量偏低;政府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等。最后,结合内江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具体探讨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策,包括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农情信息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内容。

葛晓军[10](2016)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曾一度不论在组建数量还是运作规模上都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自从2007年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本质特征区别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不论从发展数量还是发展规模上看都相当乐观,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因为各方面原因呈现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甚至部分改转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时,随着农村发展形势和农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运行中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和发展障碍,陷入一种尴尬的发展局面: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普遍运行低效,相当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在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关键问题上也没有进行及时创新或改革,发展能力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为甚者,有不少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因运行不善导致最终消亡。然而,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等发展需求来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例,探究对目前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壮大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设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发展障碍及其深层原因,试图结合现实探索改善和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路径和对策,以提高运行绩效,选择真正在实践中能够破解或走出“发展后劲乏力、低水平发展陷阱和最终走向消亡”等发展困境的运行模式,真正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帮助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增收创收等服务职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持续健康运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论文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和述评,在此基础上,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和运行机理结合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其次,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体运行实践情况为例,系统分析了发展和运行现状的总体状况、地市农经协运行状况、组织机制状况、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其深层次原因;再次;选取32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样本,甄选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等方法,用变异系数法对相关指标的客观权重进行预处理,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对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对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运行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辨证的总结出给予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五,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提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第六,分别依托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和寿光蔬菜协会两种创新型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协会+龙头企业会员+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员+农户会员”型与“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型两种至少目前来看能够突破“低水平发展陷阱”的运行模式;最后,就论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目前,绝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管理者和经营者通常是由少数核心会员控制,普通会员很少担当管理者和经营者,这乃是“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及整体运行低效的根源;(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设计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非营利性、无偿服务性和社会性”等本身发展属性束缚了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创新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因此,面对我国特殊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实际,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不违背“非营利性”和“无偿服务性”等发展原则下,只有创新协会会员构成结构及相关运行机制构成和运营模式,激励和发挥会员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确保会员能够依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破解或克服“发展后劲乏力、运行低效、低水平发展陷阱及最终走向消亡”等问题;(3)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规模小而分散、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影响政府公共决策能力极其有限等现实状况,导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为依赖性、不均衡性和过渡性等特征,对政府部门和市场组织的依赖性仍然较突出。

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列宁合作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列宁合作社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者合作社思想
        2.1.1 傅立叶的“法朗吉”
        2.1.2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2.1.3 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
    2.2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社思想
        2.2.1 机器大工业生产孕育了合作化运动
        2.2.2 政权夺取和土地国有化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
        2.2.3 合作社是以生产领域的合作为主
        2.2.4 合作社目的在于改造小农加强工农联盟
        2.2.5 合作社是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3章 列宁合作社思想的形成
    3.1 列宁合作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落后各类社会矛盾尖锐
        3.1.2 受合作化运动影响俄国合作社发展起速较快
        3.1.3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俄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3.1.4 革命胜利后俄国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实践
    3.2 列宁合作社思想形成的主要阶段
        3.2.1 十月革命胜利前的初步认识
        3.2.2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深入发展
        3.2.3 新经济政策前期的成熟完善
        3.2.4 新经济政策后期的升华飞跃
第4章 列宁合作社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在苏联的实践反思
    4.1 合作社的基本概念
    4.2 列宁合作社思想的主要内容
        4.2.1 合作社首先是在流通领域进行
        4.2.2 合作社充分结合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
        4.2.3 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
        4.2.4 合作社是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形式
        4.2.5 合作社发展中特别重视文化建设
    4.3 列宁发展合作社遵循的基本原则
        4.3.1 坚持自愿互利原则
        4.3.2 树立典型示范原则
        4.3.3 尊重依靠农民原则
        4.3.4 坚持国家帮助原则
    4.4 列宁合作社思想的鲜明特征
        4.4.1 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相一致的革命性
        4.4.2 与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相结合的人民性
        4.4.3 与俄国社会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务实性
    4.5 列宁合作社思想在苏联的实践反思
第5章 列宁合作社思想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5.1 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与发展
        5.1.1 以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为指导
        5.1.2 以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目的
        5.1.3 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为主要形式
    5.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践与发展
        5.2.1 以双层经营体制的创立发展为标志
        5.2.2 以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为指引
        5.2.3 以新型农业合作化发展趋势为导向
    5.3 新时代以来的实践与发展
        5.3.1 以习近平农业现代化思想引导合作社科学发展
        5.3.2 以国家政策法律保障农民合作社有序发展
        5.3.3 以现代科技文化推进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
第6章 列宁合作社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6.1 列宁合作社思想的理论价值
        6.1.1 列宁合作社理论是对马恩合作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6.1.2 列宁合作社理论是其经济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6.1.3 列宁合作社理论为我国乡村建设理论提供有益指导
    6.2 列宁合作社思想对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启示
        6.2.1 农民合作社发展必须符合我国实际国情
        6.2.2 农民合作社发展应该坚持农民自愿参与
        6.2.3 需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6.2.4 以合作社引导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6.2.5 注重文化建设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引导
        6.2.6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综合合作社发展
        6.2.7 与时俱进探索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新模式
        6.2.8 激发农民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6.2.9 把准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路径
        6.2.10 顺应全球化潮流寻求合作社发展的新契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与乡村振兴视角的提出
    第一节 乡村振兴与供销合作社的概念阐释
        一、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
        二、供销合作社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史
        一、成立初期的供销合作社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四、综合改革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第三节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供销合作社职能的最新发展
        一、大力构建“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
        二、为农服务的能力提升
        三、联合社治理机制创新
第三章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服务乡村发展的职能创新
    第一节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一、上虞区区情
        二、上虞区供销合作社基本情况
    第二节 浙江省及上虞区对供销合作社的政策导向
        一、浙江省
        二、上虞区
    第三节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促进乡村发展的探索实践及成效
        一、扎实推进改革创新
        二、推进为农试点项目
        三、创新承接购买服务
        四、大力实施“项目兴社”
        五、打造现代流通网络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推动乡村发展的域外经验考察
    第一节 日、韩合作社发展的职能定位
        一、日本:政府保护下的自主管理
        二、韩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化
    第二节 域外经验对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的启示
        一、全方位拓展为农服务功能
        二、多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第五章 完善供销合作社推进乡村发展职能创新的建议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与乡村振兴的现有问题分析
        一、供销合作社自身建设不到位
        二、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三、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不足
        四、供销合作社经济模式落后
    第二节 完善助力乡村振兴的供销合作社职能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
        二、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积极拓展为农服务领域
        四、奋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关于合作社的经典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合作社理论
        (三)博弈论对合作社理论的创新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理论
    二、政府行为的基本理论
        (一)政府行为的内涵
        (二)近代政府行为理论
        (三)现代政府行为理论
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和特点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社会基础
        (四)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类型化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类型
        (二)不同类型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差异
第三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行为机制
    一、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变迁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由自发到行政主导的农村合作社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对农村合作社的全面控制
        (三)改革开放后:主体意识觉醒下的农村合作社
        (四)新农村建设时期:市场导向型农村合作社的萌芽
    二、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作用模式
        (一)国家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二)放任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三)混合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机制
        (一)行为动机
        (二)行为方式
        (三)行为内容
        (四)行为绩效
第四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一、政府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尝试与努力
        (一)以政策法规引导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二)以资源输出帮扶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三)以监督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四)以宣传教育助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博弈地位的失衡
        (二)越位行为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社丧失独立性
        (三)错位行为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有序运作
        (四)缺位行为致使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乏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困境
        (一)“上热下冷”夹缝中的尴尬
        (二)条块分割体制下的权力虚化
        (三)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行为失范
        (四)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与村庄空壳化
    四、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个案研究
        (一)J省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简介
        (二)J省 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分析
第五章 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基本经验
        (一)美国经验
        (二)日本经验
        (三)以色列经验
    二、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互动关系的差异
        (一)美国——松散外源型关系
        (二)日本——致密主导型关系
        (三)以色列——混合交互型关系
    三、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主要启示
        (一)政府角色不可或缺,政府行为须兼顾共性与个性
        (二)市场机制是主要动因,政府行为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社员需求是价值归宿,政府行为须尊重“人”的意愿
第六章 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
    一、以法治规范行为,限定政府行为的“度”
        (一)法治政府建设语境中政府行为的规范与梳理
        (二)实践回应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审视与完善
    二、以需求引导扶持,建构需求导向的政府行为模式
        (一)“发声”与“倾听”——构建合作社需求表达的有效机制
        (二)“约束”与“激励”——促进双重角色下政府行为的优化融合
        (三)“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推动基于需求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
    三、以扶持增强绩效,统合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一)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基础的变化
        (二)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机制的目标取向
        (三)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平台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研样本B市典型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总
    附录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内容
    附录三:“十五”以来国家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文件
    附录四: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法规及指导性文件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2.1.2 政府财税政策
    2.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非合作经济组织的区别
        2.2.1 与合伙制企业的区别
        2.2.2 与股份制公司的区别
    2.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2.3.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2.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公共产品理论
        2.4.2 交易成本理论
        2.4.3 制度变迁理论
3 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3.1.1 地区分布均衡,发展速度较快
        3.1.2 组织广泛分布于商品率高的产业
        3.1.3 兴办主体以农民为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3.2 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现状
        3.2.1 财政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
        3.2.2 税收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
    3.3 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财税政策法律规定不健全
        3.3.2 现有财税政策实施难度大
        3.3.3 财政扶持政策引导作用不强
        3.3.4 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具有局限性
4 财税政策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4.2 韩国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4.3 法国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4.4 国外财税政策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5 完善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5.1 健全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
        5.1.1 宣传贯彻落实修订后的《合作社法》
        5.1.2 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定位
    5.2 确保财税政策切实可行
        5.2.1 提升财政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
        5.2.2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5.3 增强财政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
        5.3.1 完善农村信用融资担保体系
        5.3.2 减少财政贴息的限制
        5.3.3 注重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
    5.4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1.2 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含义
    2.2 我国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2.2.1 我国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2.2.2 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的分析
    2.3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3.1 以日本农协为代表的农协组织模式
        2.3.2 以美国为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2.3.3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
        2.3.4 小结
第三章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3.1 通辽市农牧区地理经济结构特征
    3.2 通辽市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2.1 全市总体情况
        3.2.2 各县域情况
        3.2.3 通辽市农民经济组织经营模式
    3.3 通辽农牧民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与意愿分析
        3.3.1 样本数据来源
        3.3.2 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需求及参与程度
    3.4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类型
        3.4.1 专业协会
        3.4.2 专业合作社
    3.5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案例
        3.5.1 政府推动型
        3.5.2 龙头企业带动型
        3.5.3 农牧民自发组建型
    3.6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6.1 发展目标和组织形式存在认识上的局限
        3.6.2 农牧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意识较差
        3.6.3 管理不规范且培训力度差
        3.6.4 发展资金不足
        3.6.5 缺乏深加工环节
第四章 促进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想目标
    4.2 明确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想模式
    4.3 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4.4 强化财政政策扶持
    4.5 大力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典型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
致谢

(7)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2.1.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2.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合作博弈理论
        2.2.4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经济思想
3 河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3.1 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1.1 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概述
        3.1.2 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
    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3.2.1 在农民生产方面的作用
        3.2.2 在农民生活方面
4 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例调查分析——以廊坊市文安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例
    4.1 廊坊市农村合作组织总况分析
    4.2 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
        4.2.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基本情况
        4.2.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状况
        4.2.3 资金筹集和运用情况
5 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5.1.2 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5.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人才短缺
        5.1.4 农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不规范
        5.1.5 缺乏创新发展模式及服务思路
        5.1.6 农村合作组织政策法律不健全
    5.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5.2.1 制约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因素
        5.2.2 制约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部因素
6 加快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多措并举,保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6.1.1 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关政策
        6.1.2 充分发挥政府扶持与引导作用
        6.1.3 成立专门机构,搭建服务平台
        6.1.4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6.2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6.2.1 立足政府财政支持与担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融资体系
        6.2.2 积极探索多元抵押担保方式
        6.2.3 积极探索多融资渠道
        6.2.4 构建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
        6.2.5 创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6.3 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6.3.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合作意识
        6.3.2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6.4 健全组织治理机构,并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6.4.1 健全治理机构,明确决策权限
        6.4.2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6.4.3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费管理创新
        6.4.4 建立合理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机制
    6.5 创新发展模式及服务思路,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6.5.1 构建“互联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
        6.5.2 构建优势资源普惠发展模式
    6.6 完善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法律
        6.6.1 建立并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制体系
        6.6.2 进一步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机理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SWOT分析
        1.1 竞争优势(Strengths)分析
        1.2 竞争劣势(Weaknesses)分析
        1.3 机遇( Opportunities)分析
        1.4 挑战( Threats)分析
    2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生态产业耦合系统
        2.1 耦合系统流程
        2.2 耦合系统理念
    3 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定
        3.1 理论原理与基本步骤
        3.2 评定过程分析
        3.3 评定结果分析
四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
    1 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架构
        1.1 理论依据
        1.2 案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选取原则
    2 不同喀斯特环境下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案例分析
        2.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案例分析
        2.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案例分析
    3 案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共性特点
五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模式构建
        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
        2.3 养猪产业发展现状
        2.4 经营管理机制
        2.5 问题诊断
        2.6 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3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模式构建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
        3.2 养牛产业发展现状
        3.3 经营管理机制
        3.4 问题诊断
        3.5 生态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六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示范
    1 模式与技术示范
        1.1 示范点的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2 示范点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1.3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1.4 工程设计与工程示范过程
        1.5 示范点建设成果对比
    2 示范效益评价
        2.1 生态效益
        2.2 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3 模式的推广应用
        3.1 模式优化
        3.2 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3.3 模式推广的保障措施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9)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文献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化概念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三产融合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简要述评
第三章 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
    3.1 内江市概况
    3.2 内江市农业发展现状
        3.2.1 内江农业产业结构
        3.2.2 内江市农业机械化情况
        3.2.3 内江市农业经营主体情况
        3.2.4 内江市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
    3.3 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3.3.1 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组织现状
        3.3.2 内江市农业产业布局
        3.3.3 内江市农业品牌建设
        3.3.4 内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状
        3.3.5 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政策情况
第四章 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龙头企业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4.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系松散、人才短缺
    4.3 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4.4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4.4.1 传统政绩观的影响
        4.4.2 部门沟通机制不完善
        4.4.3 政策激励不足
        4.4.4 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
第五章 内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壮大龙头企业综合实力
        5.1.1 提升龙头企业品牌竞争力
        5.1.2 提升龙头企业管理水平
        5.1.3 提升龙头企业对新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作用
    5.2 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5.2.1 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
        5.2.2 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
        5.2.3 明确经营的利益关系,完善管理制度
    5.3 强化市场监管及服务体系建设
        5.3.1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5.3.2 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3.3 加强学习观念,提升学习意识
    5.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5.4.1 改革农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5.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意识
        5.4.3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关于内江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
附录2:关于内江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名单
作者简介

(10)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2.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2.1.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2.1.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
    2.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基础理论分析
        2.2.1 产权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合作经济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公共选择理论
        2.2.6 博弈理论
    2.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理分析
        2.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2.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中的主要角色分析
        2.3.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共享机理分析
        2.3.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理分析
        2.3.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生成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现状
    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总体状况
        3.1.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状况
        3.1.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情况
        3.1.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和运行的总体状况评价
    3.2 山东省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
        3.2.1 山东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2 山东省中部较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3 山东省西部落后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4 山东省各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变化状况评价
    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制状况
        3.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制度状况
        3.3.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组织结构状况
        3.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构运行状况
    3.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
        3.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决策机制状况
        3.4.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状况
        3.4.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机制状况
        3.4.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保障机制状况
        3.4.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发展机制状况
        3.4.6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监督机制状况
    3.5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5.1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3.5.2 主要运行机制构成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确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方法确立
    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测度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4.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4.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各构成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4.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评价结果
    4.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
        4.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5.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1.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1.2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2.1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2.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3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3.1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3.2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4 发达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经验借鉴
        5.4.1 改善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社会基础条件
        5.4.2 积极借鉴现代公司运作方式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
        5.4.3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5.4.4 走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之路
第六章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
    6.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的改善
        6.1.1 改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总体设想和基本要求
        6.1.2 改善会员大会制度
        6.1.3 改善理事会制度
        6.1.4 完善监事会制度
    6.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结构的改善
        6.2.1 规范政府部门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角色
        6.2.2 明确制定会员认购股金及进退会章程和规定
        6.2.3 合理设置和安排股权结构
        6.2.4 合理限制投资性会员的表决权
    6.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的改善路径和对策
        6.3.1 决策机制的改善
        6.3.2 合作机制的改善
        6.3.3 利益机制的改善
        6.3.4 基本保障机制的改善
        6.3.5 经营发展机制的改善
        6.3.6 监督机制的改善
    6.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选择
        6.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一般性总结
        6.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的战略选择
    6.5 政府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
        6.5.1 加强农村市场制度与体制建设
        6.5.2 准确定位政府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
        6.5.3 强化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与实施
        6.5.4 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建设与支持
        6.5.5 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
第七章 个案分析
    7.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目前主要运行模式比较
        7.1.1 农村能人引领型运行模式
        7.1.2 涉农部门带动型运行模式
        7.1.3 政府扶持推动型运行模式
    7.2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
        7.2.1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7.2.2 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分析
    7.3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寿光蔬菜协会
        7.3.1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7.3.2 寿光蔬菜协会分析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坚持自强和自主发展
        8.2.2 政府要理性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8.2.3 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良性互动
        8.2.4 处理和界定好发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关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专家学者调查问卷
附录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领办人及会员调查问卷
附录3 32 家被调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名单
附录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指标转化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宁合作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张晓霞. 新疆大学, 2020(07)
  • [2]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D]. 陈敏.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3]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赵玉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长沙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彭晓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晟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7]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 孙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 [8]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D]. 刘艳鸿.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9]内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D]. 杨小雅.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10]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葛晓军. 石河子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