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制造基地的发展与运营路径

胶东半岛制造基地的发展与运营路径

一、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运行的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涵[1](2015)在《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政府在2003年7月提出了《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旨在与国际经济接轨,实施产业转移,利用胶东半岛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良基础,在本省形成东部区域率先发展、中部区域提速发展、西部区域迎头赶超的新局面,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东省制造业在市场占有率、区位商及区位基尼系数三个指标上均在国内排名靠前。一方面,山东在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烟台、威海两市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山东在集聚现象不明显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制造业以及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体到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青岛市依托黄岛油港在石油化工产业上具备集群化规模效应;烟台市以食品加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挖掘机生产基地、电子网板生产基地等;威海市水产品加工业具有独特优势,橡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其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而与其他制造业基地相比较,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由于起步较晚,综合实力略显薄弱,通过SWOT分析,应当针对不同行业应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胶东半岛制造行业的税收政策大概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层次、山东省层次、地市层次。国家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专项贷款以及贴息等。山东省的优惠政策包括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及省级以上新产品项目。从地市层次上看,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在2005年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努力三市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加强沟通、协调,快速发展半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在国家、山东省及地市优惠的财政税收的扶持下,获得的迅猛发展,成效明显。但是目前半岛制造业基地享受到一定的政策倾斜,主要集中于省级及以下,政策优惠力度有限。从现行财税体制来看,制约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税收因素主要有:现行税收制度的制约、税收管理体制的制约、国家级的税收优惠政策少等问题。研究最后,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改进宏观税收环境,具体包括:加速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落实,做好过渡工作;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支持,营造半岛基地更大的发展优势等;二是统一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企业技术进步,具体包括:以优势产业为导向,明确三市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财政投入与贴息促进高新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发展;放宽现行税收优惠条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等。三是针对重点产品给予优惠政策;四是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

王心娟,綦振法,郭健[2](2014)在《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健康发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利用钻石模型对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供需网相关理论对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孙可奇[3](2012)在《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其次,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第三,从苏、沪、浙、粤、京、津几个较发达的省市入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等数量方法,选取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指标,对山东及以上省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作了详尽的对比研究,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四,从省内17个地市的对比出发,运用基尼系数、相对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数量方法,选取山东17个地市30年的人均GDP统计数据作为指标,对山东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五,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对比,从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内部功能出发,对各大城市群的特点做了归纳,为以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做了铺垫。第六,依据前面详细的分析论证,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即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以及适合各大区域发展特点的子战略,形成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战略体系。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前山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期、信息化融合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拓展期的崭新阶段,理应对以往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转型。所以对山东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其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文基本上是根据山东3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目前比较综合的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跨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结,可以为政府、企业家或者学者提供参考,其研究价值和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构建了四大战略和十几个子战略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其他学者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建议,既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又符合山东省情,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周志霞[4](2011)在《基于动因与效应的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木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木材加工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正飞速发展,并呈现出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其发展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集群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木材加工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加强对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与经济效应的研究,推进其向产业高价值链发展,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依据集群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创新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及经济效应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集群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对大量统计数据及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行业现状与集聚现状,从而归纳出集群深入发展面临的障碍。其次,借鉴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在对集群发展不同阶段主导动力机制进行演绎归纳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研结果,构建了集群发展的动因模型,并运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了因子分析检验。之后,本研究构建了集群经济效应结构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其运行机理,并对集群效应进行了经济效益考核与回归分析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Eviews统计工具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采用H-P滤波处理与ADF检验法进行数据平稳性处理与检验,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验证了集群水平与经济增长间的双向关系,采用基于VAR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分析了二者的冲击响应特点,并基于VAR(2)和渐进解析法进行预测方差分解的分析,更深入地验证了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各自的作用。最后,通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以及Vensim建模工具,本研究选取了11个反映集群动因与效应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构建了集群发展动因与经济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因与效应的内在关联及作用机理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从而深入阐释了集群动因作用于集群效应的最有效途径。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已经凸显,但尚未充分实现;木材加工企业自身发展与集群产官学合作创新是推动集群深入发展的关键动因,也是促进集群经济效应有效发挥的关键要素;充分实现集群经济效应的最有效路径是以集群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实施促进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及集群产官学三螺旋合作创新的产业政策。同时,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论文对集群发展动因与集群经济效应独特视角的深入研究拓宽了集群理论研究的视野;对于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内在机理的创新性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集群研究内容;集群动因与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及仿真模拟丰富和发展了集群研究方法。

崔程剑[5](2010)在《胶东半岛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评价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制造业正在加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胶东半岛三市制造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且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随着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崛起,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人才匮乏已成为一个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吸引和集聚人才,并让人才发挥最大效用,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腾飞,是当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合理评价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人才集聚效应,并以此指导制造业人才的吸引、配置和使用,对胶东半岛及至山东全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并对人才集聚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制造业基地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模型,并以此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对比。根据评价结果和胶东半岛三市的现状,给出了提高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人才集聚效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环境两个方面。

贾希亮[6](2010)在《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创新形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高端产业集聚也逐步成为各界研究的新课题。胶东半岛地区作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领先地区,产业基础良好,初步具备了发展高端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而2009年山东省提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政策也为半岛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以及高端产业集聚理论进行国内外综述,在高技术产业集聚以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界定高端产业集聚内涵,并进行相关概念辨析。本文在产业集聚增长机制基础上探讨高端产业集聚增长机制,从其核心要素出发,阐明高端产业集聚增长机制形成的路径,并阐述了高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文章最后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半岛发展高端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针对胶东半岛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对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如何协调发展分别进行了定位和分析,提出了发展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措施和建议。

徐倩倩[7](2010)在《基于供需网视角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经济正向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转移,世界制造业正加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转移,中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胶东半岛地区如何优化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用区域经济的眼光对本区发展进行整体谋划,以带动山东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和跨越式发展,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走在前面,推动山东蓝色经济的崛起,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论文的结构进行概述。通过文献检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基于供需网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目前是一个空白点。第二部分,通过对供需网相关理论及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供需网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根本特征。同时为下文探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多核式网络发展内在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胶东半岛地区制造业的优势以及胶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对影响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CES函数对青岛市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对基于供需网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聚集度进行研究,运用DEA分析青岛市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产业集群供需网运行机理框架,探讨建立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科学的供需机制,形成多渠道、立体化、全方位的供需机制。探索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多核式网络发展模式。第五部分,对构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出推进策略。论文在论述中采取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隋鹏飞[8](2010)在《加强山东省与俄罗斯合作是突破胶东半岛制造业发展障碍的新路径》文中认为

卢宁[9](2009)在《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陆一体化是近年来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议题,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提出的时间较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沿海地方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不深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概念探讨阶段,着重于分析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等问题,没有构建起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框架;许多沿海地方政府从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主要局限于强调发展理念,缺乏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明确实施方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明晰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构建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指导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绪论。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沿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明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依据和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2、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融合等多个视角分析海陆一体化问题,明晰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论述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系统论等理论在海陆一体化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应用范围。3、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在总结海陆经济联系的一般规律和各地海陆一体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海陆一体化的发生机理、海陆产业关联机制、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及空间布局、近海环境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机理等理论问题,构建海陆一体化研究的理论框架。4、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论述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以指导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山东省海洋资源分布情况、海洋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沿海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山东省海陆经济的关联度和关联类型。6、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主导产业、陆域主导产业、海岸带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以及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策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7、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以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为例,分析沿海县(区)海陆一体化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并总结归纳出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山东省沿海县(区)制定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实地调研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多次赴山东省沿海地市和江苏、河北等周边省份调研海陆产业发展情况,广泛地了解各地实施海陆联动发展的经验和做法。2、文献查阅法。查阅大量的海洋经济研究论文以及产业关联、区域发展等领域的论文和书籍,为论文的完成提供资料积累和知识积累。3、理论分析法。从系统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结合沿海地区的建设实践构建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此外,论文研究过程中还用到投入产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明晰了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即海陆一体化是海陆互动的沿海区域发展过程。从这个认识出发,从海陆产业关联、海岸带区域空间结构和近岸海域污染的一体化调控三个方面构建了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2、在研究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和一些具体保障措施。3、分析了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三个县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并总结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

赵英兰[10](2009)在《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与构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策略选择》文中认为经济学对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经历了由物质资本、知识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以社会资本与企业组织资本为核心的系统因素的转变。这种转变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策略选择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从各种竞争要素的区域间聚集角度对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工业体系所包含的三个层面思考构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策略选择。

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运行的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运行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胶东半岛基地的构建理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以胶东半岛为代表的山东制造业基地竞争力分析
    2.1 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
        2.1.1 市场占有率
        2.1.2 区位商
        2.1.3 空间基尼系数
        2.1.4 山东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2.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内部及与其它基地比较
        2.2.1 三市比较
        2.2.2 与其它基地比较
        2.2.3 SWOT分析
第三章 半岛制造业基地税收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税收环境分析
    3.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税收发展的基本特征
        3.1.1 税收规模效应明显,是山东省税收实力的决定性力量
        3.1.2 税收增势强劲,且对山东省税收增速具有明显贡献作用
        3.1.3 核心城市的经济聚集能力不断增强,税收一体化程度加强
        3.1.4 经济运行质量总体良好,税收发展的稳定性较强
    3.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税收环境分析
        3.2.1 胶东半岛制造业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3.2.2 政策效果
        3.2.3 制约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税收因素分析
第四章 提高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竞争力的财税政策建议
    4.1 改进宏观的财政税收环境
        4.1.1 落实加速消费型增值税改革,做好过渡工作
        4.1.2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4.1.3 积极争取政府税收政策支持,营造半岛基地更大的发展优势
    4.2 统一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企业技术进步
        4.2.1 以优势产业为导向,明确三市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
        4.2.2 依靠财政投入和贴息政策,加快高新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发展
        4.2.3 现行税收优惠条件适当放宽,鼓励企业必要的自主研发
    4.3 给予重点产品优惠政策
        4.3.1 重点产品针对性优惠
        4.3.2 优惠政策针对性宣传
    4.4 其他配套措施
        4.4.1 鼓励构建大型的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4.4.2 建设节约型工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
        4.4.3 加强企业管理,强化市场销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钻石模型理论下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现状分析
    (一) 生产要素
    (二) 需求条件
    (三)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四) 企业的战略
    (五) 机会
    (六) 政府的政策
三、基于供需网理论的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一) 以供需网的稳定网络结构代替单个企业及供应链模式的不稳定结构
    (二) 建立Internet平台及其支持系统以促进集群内信息共享和良好竞争合作
    (三)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巨大机遇,引进高技术产业及高层次人才,优化产业分布和资源配置
    (四) 转变政府职能,为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
四、结束语

(3)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1.3.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回顾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数据与资料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内容界定
        2.1.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2.1.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1.3 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
    2.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2.3.1 均衡发展理论(Isostatic Development Theory)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与 SWOT 分析
    3.1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
        3.1.1 开发开放战略(1978 年—1984 年)
        3.1.2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 年—1991 年)
        3.1.3 “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 年 —2002 年)
        3.1.4 “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 年—2007 年)
        3.1.5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2008 年—)
    3.2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3.2.1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2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3.2.3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2.4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着
        3.2.5 可持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3.2.6 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3.2.7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挑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比较
    4.1 各区域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4.1.2 各区域比较的结果分析
    4.2 各区域产业经济比较分析
        4.2.1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2.2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4.2.3 主要产业比较分析
    4.3 各区域空间经济比较分析
        4.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3.2 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3 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4 启示
    4.4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内比较
        4.4.1 苏南模式
        4.4.2 温州模式
        4.4.3 珠江模式
        4.4.4 山东“旗舰经济”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
    5.1 区域差异的研究现状
    5.2 研究思路和资料来源
    5.3 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动分析
    5.4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分解
        5.4.1 泰尔系数计算公式
        5.4.2 衡量指标的选取
    5.5 近期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1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2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质量差距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群发展分析
    6.1 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概念辨析
    6.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比较
        6.2.1 空间范围
        6.2.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特征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
    7.1 依托城市、创新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
        7.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7.1.3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7.2 区域协调、科学跨越——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
        7.2.1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7.2.2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7.2.3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3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战略
        7.3.1 黄河三角洲发展回顾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战略意义
        7.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3.4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容
    7.4 重视海洋、突出蓝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
        7.4.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7.4.2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意义
        7.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4.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动因与效应的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的预期目标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2.1.1 产业集群的内涵与测度研究
        2.1.1.1 产业集群的内涵研究
        2.1.1.2 产业集群的测度研究
        2.1.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
        2.1.2.1 国外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
        2.1.2.2 国内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
        2.1.3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研究
        2.1.3.1 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优势研究
        2.1.3.2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研究
        2.1.4 产业集群研究评述
    2.2 木材加工产业研究综述
        2.2.1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研究
        2.2.2 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研究
        2.2.3 山东省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2.2.4 木材加工产业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总体状态分析
        3.1.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总体水平
        3.1.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结构现状
        3.1.3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规模现状
        3.1.3.1 行业规模分析
        3.1.3.2 企业规模结构分析
        3.1.4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效率现状
        3.1.4.1 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
        3.1.4.2 综合要素生产率分析
        3.1.4.3 行业贡献率分析
    3.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集聚现状研究
        3.2.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研究
        3.2.1.1 木材加工产业区域分布现状
        3.2.1.2 木材加工产业区域规模现状
        3.2.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化水平度量
        3.2.2.1 区位基尼系数水平
        3.2.2.2 产业集中水平
        3.2.2.3 区位商水平
    3.3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比较
        3.3.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3.3.1.1 木材加工业产值份额
        3.3.1.2 木材加工业贸易份额
        3.3.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与江苏、河南的比较
        3.3.2.1 三省木材加工产业总体水平比较
        3.3.2.2 三省木材加工产业规模比较
        3.3.2.3 三省木材加工产业效率比较
        3.3.3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4.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探析
        4.1.1 城市化发展与需求增长促进木材加工企业规模扩大
        4.1.2 龙头企业引领全省木材加工业集群发展
        4.1.3 产业链条延展促进木材加工业集群发展
        4.1.4 特色木材资源与劳动力优势促进木材加工业集群形成
        4.1.5 区位优势促进木材园区及木材交易市场发展
        4.1.6 港口优势促进木材进出口贸易发展
        4.1.7 政府政策扶持促进木材加工业集群创新与发展
        4.1.8 合作创新优势助推木材加工业集群发展
    4.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的作用机制研究
        4.2.1 集群发展动因的运行机制
        4.2.2 集群发展不同阶段主导动因的作用机制
        4.2.2.1 初级阶段资源与环境主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4.2.2.2 成长阶段企业发展主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4.2.2.3 成熟阶段集群合作创新主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4.3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的模型分析
        4.3.1 模型建立的依据
        4.3.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分析模型的构建
    4.4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的实证研究
        4.4.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的因子分析
        4.4.1.1 数据及指标选取
        4.4.1.2 因子分析结论
        4.4.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经济效应
    5.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5.1.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经济效应的框架结构
        5.1.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经济效应的机理分析
        5.1.2.1 市场竞争优势效应的机理分析
        5.1.2.2 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机理分析
    5.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市场竞争优势的经济效益体现
        5.2.1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经济效益评价
        5.2.1.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历年考核与比较
        5.2.2 山东省各地区木材加工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5.3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5.3.1 典型区域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5.3.1.1 指标与数据选取
        5.3.1.2 典型区域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5.3.2 亚区域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5.3.2.1 指标选取与数据分析
        5.3.2.2 亚区域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5.3.2.3 实证研究结论
    5.4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双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5.4.1 指标与数据选取
        5.4.2 原始数据的平稳性处理(H-P Filter)
        5.4.2.1 H-P滤波原理
        5.4.2.2 数据处理结果
        5.4.3 ADF平稳性检验(ADF Test)
        5.4.3.1 ADF检验原理
        5.4.3.2 ADF检验结果
        5.4.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
        5.4.4.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原理
        5.4.4.2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5.4.5 冲击响应分析(Impulsive Response Analysis)
        5.4.5.1 冲击响应分析原理
        5.4.5.2 冲击响应分析结果
        5.4.6 预测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
        5.4.6.1 预测方差分解原理
        5.4.6.2 预测方差分解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动因与经济效应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6.1 系统动力学概述
        6.1.1 系统动力学原理
        6.1.2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步骤
    6.2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动因与效应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6.2.1 研究目的
        6.2.2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系统边界与要素
        6.2.3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SD因果关系分析
        6.2.4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SD流图构建
        6.2.5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SD输出与相应
        6.2.6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SD方程建立
    6.3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动因与效应关系的仿真模拟
        6.3.1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SD模型有效性检验
        6.3.2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仿真模拟分析
        6.3.2.1 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强度对集群经济效应的影响
        6.3.2.2 集群产官学合作创新力度对集群经济效应的影响
        6.3.2.3 企业发展强度与集群创新力度对集群经济效应的影响
        6.3.3 集群发展动因的预测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研究的政策保障
    7.1 形成引导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划与产业政策
        7.1.1 制定科学的集群发展战略规划
        7.1.2 继续完善集群发展政策及优惠制度
    7.2 形成龙头加工企业的引领机制
        7.2.1 加强加工龙头培养
        7.2.2 加强品牌战略实施
        7.2.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
    7.3 形成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三螺旋合作创新机制
        7.3.1 企业应成为三螺旋合作创新的主体
        7.3.2 政府应成为三螺旋合作创新的保障
        7.3.3 高校应成为三螺旋合作创新的智力支持
    7.4 营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
        7.4.1 积极完善木材产业园区建设
        7.4.2 积极发挥木材加工行业协会的作用
        7.4.3 积极加强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7.5 建立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保障
        7.5.1 加大对企业资金扶持力度
        7.5.2 建立多种资金融通渠道
    7.6 建立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保障
        7.6.1 建立可靠的木材供应基地
        7.6.2 开拓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市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5)胶东半岛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评价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架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2.2 人才集聚理论
    2.3 人才集聚的意义
    2.4 人才集聚现象
    2.5 人才集聚效应
    2.6 人才集聚效应评价
3 胶东半岛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评价
    3.1 评价模型的设计思想
    3.2 评价指标的选择
    3.3 评价对象的选择
    3.4 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分析
    3.5 因子分析
    3.6 因子提取
    3.7 因子的命名与解释
    3.8 因子得分计算
    3.9 分析与结论
4 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人才集聚的对策
    4.1 人才集聚效应的形成条件和模式
    4.2 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
    4.3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环境
5 研究结论及研究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理论分析
    2.1 高端产业与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内涵界定
    2.2 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理论基础
        2.2.1 外部规模经济
        2.2.2 外部范围经济
        2.2.3 知识溢出
        2.2.4 成本节约
    2.3 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增长机制分析
        2.3.1 高端产业聚集区形成路径
        2.3.2 高端产业聚集区形成路径的限制因素
第3章 高端产业聚集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分析
    3.1 高端产业聚集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3.2 高端产业聚集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
        3.2.1 高端产业聚集区外部效应降低成本并促进创新
        3.2.2 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
        3.2.3 高端产业聚集区促进区外生产要素向区内集中
        3.2.4 高端产业聚集区保证区域创新效应的持续性
第4章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基础与现状分析
    4.1 胶东半岛主要城市高端产业发展基础与现状
    4.2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swot 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威胁
    4.3 胶东半岛三市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与定位
        4.3.1 青岛市
        4.3.2 烟台市
        4.3.3 威海市
第5章 促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总体要求
    5.2 高端产业集群成长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5.2.1 特色原则
        5.2.2 高端原则
        5.2.3 可行性原则
        5.2.4 错位发展原则
    5.3 优化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成长路径
        5.3.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方位发展高端产业
        5.3.2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园区,提高核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5.3.3 为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供需网视角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意义
    1.2 文献检索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1.3.2 国内外制造业基地研究现状
        1.3.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供需网相关理论及结构模型分析
    2.1 供需网研究综述
    2.2 供需网相关理论及结构模型分析
        2.2.1 供需网特性分析
        2.2.2 供需网结构模型分析
        2.2.3 供需网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
    3.1 半岛制造业基地产业发展现状
        3.1.1 半岛制造业基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2 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模式比较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
        3.2.1 生产要素
        3.2.2 产业的需求条件
        3.2.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3.2.4 企业
        3.2.5 机遇
        3.2.6 政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供需网视角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模式研究
    4.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聚效果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4.1.1 产业集聚效果模型分析
        4.1.2 基础数据和计算结果
    4.2 供需网视角下的立体多核式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4.2.1 立体多核式网络分析
        4.2.2 基于供需网的立体多核式网络发展模式构建
        4.2.3 供需网成员企业合作关系博弈分析
        4.2.4 耦合性分析
    4.3 半岛制造业基地多核式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4.3.1 DEA模型分析法
        4.3.2 青岛市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4.3.3 多核式产业集群的构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5.1 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做好人才保障工作
    5.2 实施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双辐射"战略
    5.3 多渠道融资,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5.4 促进消化吸收创新,参与国际竞争
    5.5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8)加强山东省与俄罗斯合作是突破胶东半岛制造业发展障碍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第一, 电力短缺, 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现象频繁, 严重阻碍工业生产。
    第二, 矿产资源匮乏, 影响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亟待引进先进技术。
三 加强山东省与俄罗斯 合作的可能性分析
    (一) 山东省与俄罗斯区位概况及经济发展现状
        1.山东省区位概况及经济发展现状
        2.俄罗斯区位概况及经济发展现状
    (二) 政府层面对加强双方合作的大力支持
        1.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发展纲要
        2.山东省政府发展战略及对双方科技合作的支持
四 建议及实施措施
    (一) 加强电力合作
    (二)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合作
        1.加强地质学界和矿业科技领域合作交流, 提高合作技术水平
        2.确定优先区域、领域和项目, 加强项目落实进度和力度
        3.成立矿业合资企业
    (三) 加强科技合作

(9)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海陆一体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1.2 海陆一体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1.1.3 海陆一体化:新时期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1.3.1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1.3.2 主要研究成果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2.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和空间范围
        2.1.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
        2.1.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范围
        2.1.3 海岸带地域系统的特征
    2.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
        2.2.1 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2.2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2.3 文化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2.3 海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产业关联理论
        2.3.3 产业布局理论
3 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3.1 海陆产业关联与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3.1.1 基本概念
        3.1.2 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3.1.3 海陆产业关联度测算方法
        3.1.4 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3.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结构
        3.2.1 海岸带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3.2.2 海陆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3.3 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3.3.1 近岸海域污染调控的范围
        3.3.2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机理
        3.3.3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模式的构建
4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4.1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提出的背景
    4.2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
    4.3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实施情况
    4.4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经验总结及借鉴
5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
    5.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资源基础
        5.1.1 海洋生物资源
        5.1.2 海水资源
        5.1.3 海岸带矿产资源
        5.1.4 海洋油气资源
        5.1.5 海岸带土地与空间资源
        5.1.6 滨海旅游资源
        5.1.7 再生能源资源
        5.1.8 海洋科技资源
    5.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
        5.2.1 国民经济基础
        5.2.2 海洋经济基础
    5.3 山东省海陆经济联系分析
        5.3.1 山东省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总体关系模式
        5.3.2 山东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5.3.3 山东省海洋产业贡献率分析
        5.3.4 沿海7 市区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关系模式
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6.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6.1.1 “海上山东”建设成果显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
    6.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
        6.2.1 总体思路
        6.2.2 目标原则
    6.3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6.3.1 海洋主导产业
        6.3.2 陆域主导产业
    6.4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空间结构
        6.4.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增长点
        6.4.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轴
    6.5 山东省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6.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6.6.1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海陆一体意识
        6.6.2 建立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制度保障
        6.6.3 加强临海经济带建设,打造胶东半岛经济特区
        6.6.4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临海七市经济实力
        6.6.5 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6.6.6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6.6.7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7 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
    7.1 东营市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1.1 河口区概况
        7.1.2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7.1.3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1.4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7.2 烟台市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2.1 海阳市概况
        7.2.2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7.2.3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3 威海市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7.3.1 荣成市概况
        7.3.2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7.3.3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7.3.4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7.4 总结与分析
        7.4.1 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
        7.4.2 河口、海阳与荣成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10)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与构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决定企业竞争力关键因素的演变
二、关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策略选择的已有研究
三、构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策略选择
    (一) 地区机构层面的策略选择
    (二) 工业结构战略选择
        1.两种公司组织形式的优点与弊端。
        2.胶东半岛制造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工业结构选择方案
        3.建立一种合作型的企业关系
    (三) 公司内部组织策略选择
    (四) 政府角色策略选择

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运行的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张涵. 山东大学, 2015(02)
  • [2]胶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J]. 王心娟,綦振法,郭健. 华东经济管理, 2014(01)
  • [3]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孙可奇. 天津大学, 2012(05)
  • [4]基于动因与效应的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研究[D]. 周志霞.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5]胶东半岛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评价与对策[D]. 崔程剑.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7)
  • [6]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研究[D]. 贾希亮. 山东经济学院, 2010(01)
  • [7]基于供需网视角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 徐倩倩. 山东理工大学, 2010(11)
  • [8]加强山东省与俄罗斯合作是突破胶东半岛制造业发展障碍的新路径[J]. 隋鹏飞.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04)
  • [9]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卢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 [10]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与构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策略选择[J]. 赵英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标签:;  ;  ;  ;  ;  

胶东半岛制造基地的发展与运营路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