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对策

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滢泉[1](2020)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充足、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能源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和生产之间的不平衡的矛盾愈加严重。能源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种类,当前,世界能源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石燃料。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燃烧会带来酸雨、雾霾等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国际社会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等问题浮出水面,也让许多国家更清醒地意识到能源供给持续性和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屡次发生的核事故,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引发了人类对核能安全的不信任。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弃核”,并努力实现从核电到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因此,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低碳、清洁、可持续的优点,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个别国家、部分地区逐步扩展成为全球各国的一致行动。各国都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降低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保障本国能源安全,推进能源转型;保护环境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可再生能源产业具有初始投资成本高、成本受技术创新进步影响大、长期成本有下降空间等显着特点,因此,可再生能源产生经济效益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巨大的投资、研发成本给成立初始阶段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使其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传统能源相竞争。考虑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这一特点,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的环境、生态、经济价值,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法律、政策,用以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作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之一,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说,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领域占得先机,就将在这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科技革命中获得优势地位。世界各国既是气候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更是经济社会存在竞争的利益个体,在逆全球化浪潮兴起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在争夺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国际市场领域也存在竞争关系。补贴作为一种常用的政府激励措施,成为各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常用手段。随着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补贴措施是否还可以继续使用、应当如何使用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不断涌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更是对各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的合规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在各国普遍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给予补贴的背景下,相比环境负面效应更大的化石能源补贴,为何可再生能源补贴屡遭国际争端诉讼?成为本文研究国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从GATT到WTO,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WTO在国际贸易领域建立了秩序,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维护作出了贡献,其制度的详实程度、争端解决机制的广泛实践,成为全球化时代成员方遵守的“模范国际法”。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WTO既有制度的僵化、新规则的难以达成,都让成员方对WTO“究竟走向何方”产生了怀疑。争端解决机构难以完成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难以开展合规论证,正是WTO既有制度僵化的印证和缩影。与多边经贸规则难以达成相对应,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如火如荼。美国、欧盟、日本主导或参与了TPP、CPTPP、USMCA、EPA谈判,并达成了一系列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具体到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前述区域贸易协定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环境条款”“一般例外条款变通适用”等规则的设计,事实上改变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体现了先进发达国家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的战略意图。虽然目前而言,这些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定相对原则,且未有争端实践适用,但结合多边经贸规则的形成过程来看,区域贸易协定的相关规定推而广之,也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先进发达国家在推进诸边、双边层面经贸规则发展的同时,也在国内层面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手段,设计覆盖研发、投资、生产、销售环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并向全球输出了“上网固定电价制度”“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等制度设计,在国内法制度层面实现了领跑。而今,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补贴支持,先进发达国家更多地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技术,其中部分类型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参与自由市场竞争的实力。由此不难发现先进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领域的整体设计图谱:第一,在国内法制度层面逐渐将市场因素纳入原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以实现优胜劣汰,提升成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第二,把握既有多边经贸规则,发起对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措施争端,为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和发展时间;第三,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实践,制定有利于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高标准条款,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立法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巨大的能源消费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能源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核能安全性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我国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近年来,中国也成为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最大的投资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然而,近年来,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的当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在国际上屡遭反补贴诉讼。研究国际法律制度,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在于,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助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补贴、反补贴法律制度对我国来说是“舶来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自2004年后未有新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缺乏系统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散见于法律、政策之中,且多以政策形式出现,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法制化程度明显不足,部分制度的合规性也有待论证。制度的局限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实践中“弃风弃光”现象一方面是电力消纳的统筹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合理性的实践质疑。如何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成为本文研究国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本文将在既有多边贸易体系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寻找制度依据,并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探析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及制度问题,并将归纳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内国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趋势,以推进多边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和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本文从法学视角出发,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价值、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分析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相关制度,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及WTO制度,归纳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所应遵循的逻辑思路;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中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制度,从诸边、双边层面为多边层面制度革新提供参考借鉴依据;讨论了可再生能源补贴专向性、不可诉补贴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关系、可再生能源补贴与GATT1994第20条的关系等几个法律问题,就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发展提出了建议;对标WTO既有规则体系及案例实践,审视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合规性,在结合他国立法、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审视国内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的体系性、科学性,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解决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由以下五章组成。第一章通过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补贴概念的界定,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从基础理论层面为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气候、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环境问题的无国界特征,寻求发展替代能源,大力发展可能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结合“幼稚产业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两种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政府通过“有形的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合理化能源产品的最终成本,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符合自然法的公平价值和理性精神,体现了自然法的核心诉求。在综合政策的支持下,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空间、可实现,国际社会的认可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作为各国政府常用的政府干预手段和调控措施,其存在必要性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质疑、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救济措施、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争端频发,可再生能源补贴“深陷”国际法律争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性备受质疑,成为了本文进一步研究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的动因所在。第二章围绕WTO框架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适用这条主线,在第一节分析了WTO框架下SCM协定、GATT1994、GATS和《农业协定》中的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的制度及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适用性,发现除了SCM协定,其他协定中的补贴制度都无法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提供充分依据;除了《农业协定》中的“绿箱”国内支持措施,其他涵盖协定中均无肯定可再生能源补贴环境价值、正外部性的补贴制度,有鉴于《农业协定》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因此当前WTO框架下没有专门适用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特殊补贴制度;从制度层面来看,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论证遵循一般补贴认定、论证规则。在第二节中,结合WTO争端解决实践,以“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案”为例,详细分析了WTO争端解决实践中确定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规则;并结合DSB裁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肯定了既有合规论证规则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并结合WTO补贴争端实践发展,发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呈现“非补贴”化处理和高频度嵌入“国内成分要求”两个显着发展特点。而今,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发展呈现“停滞”状态,结合实践发展反思制度本身,发现WTO框架下补贴认定制度和分类制度都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无法在既有补贴制度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提供豁免机会。DSB实践中形成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方法,是根据当前WTO框架下补贴制度做出的最无奈,也是最积极的选择,这种合规论证方法虽然暂时为非禁止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在事实上构建了暂时的绿色安全网,但从解决问题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依然不是根本之道。第三章围绕“非多边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从“诸边、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视角和“单边”内国法视角分别切入,系统梳理了重点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诸边、双边”维度下,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度创新,事实上拓展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从实体层面将环境因素融入补贴制度、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设计改变了国有企业补贴认定方式,从程序层面凸显了对透明度原则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多个国家(地区)认识到了既有WTO框架下补贴制度无法适应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需求,并在区域贸易协定中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发展尝试,这对在多边层面尝试制度革新提供了发展思路。当然,区域贸易协定中许多创新规则的设计还不够完善,相比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相对更为原则,实践中也未有争端案例适用这些创新规则,规则如何加以运用、解释还有待实践的发展。在“单边”维度下,列举国家都对可再生能源给予了形式各样的补贴,都有着自成体系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列举国家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制化程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共同构筑了制度体系。列举国家相互之间在制度上也存在相互借鉴,同一补贴制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需要特定国家结合本国能源市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适用。而今,市场因素逐渐并充分融入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可以预计,根据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逻辑,无论一国实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究竟为何,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补贴的规模、数量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可再生能源产业最终面向的是自由市场,并将在自由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对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制度内容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多边层面制度革新及中国相关制度发展都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第四章根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发展困境和制度适用问题,参考非多边视角下相关制度的发展实践,以WTO法律制度为基础,从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和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两个层面出发,为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第一节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通过对不可诉补贴制度恢复、修订,为具有环保、科研价值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构建了绿色空间;通过《环境产品协定》谈判视角下为可再生能源产品争取特殊待遇;参照《农业协定》分类模式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设计特殊规则,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提供发展思路。第二节根据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特点,结合“具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无法在补贴制度范畴内得到救济”的现状,尝试在补贴制度之外,为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论证寻找制度依据;效仿EPA吸纳一般例外条款的做法,着力探析WTO框架下GATT1994第20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并在归纳GATT1994第20条实际适用效果的基础上,从适用方法变更、条款修改两种“必要的变通”模式出发,建立了可再生能源补贴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路径。虽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阻力重重,但还是应当有制度革新的愿景和勇气,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合法性论证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指引。结合逆全球化发展浪潮,多边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也无法一蹴而就,应当结合多边、诸边、双边、内国法实践发展,以原则导向的修订为起点,明确制度改革基本方向,以期实现从原则形成到原则接纳,再到规则形成到规则接纳的发展过程,有策略、有方法的实现多边经贸规则渐进式改革的目的。综合第四章的制度设计,本文将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性论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需要多边层面规则的革新,无论是否最终在WTO平台解决,WTO既有制度和实践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在既有多边补贴制度框架内,最紧迫的就是重建不可诉补贴制度,在原则修订的基础上,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创造绿色空间;第三,对于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可通过在对GATT1994第20条进行“必要的变通”的基础上加以适用,为该类措施在制度层面再提供一次得以豁免的机会。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起步较晚,既有制度体系包括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的内容,且以政策为主。第五章在系统梳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具体类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内容,归纳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的三个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在向“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并举”的方向转变;积极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融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内容。中国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呈现法制化程度不高、制度内容科学性有待提升两个明显不足,存在发展完善空间。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价值,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可再生能源补贴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涌现,本章第二节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要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在“遵守国际法义务”“借鉴他国有益实践”“坚持因地制宜思路”基本思路的指引下,针对第一节中提出的制度问题,着力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法制化水平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的科学化水平,并对涉嫌“国内成分要求”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给予了特别关注。第二,要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在“坚定多边立场”“坚持国际合作”基本思路的指引下,积极关注并参与多边、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并对多边、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过程“非商业援助制度”“可再生能源市场基准”等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对“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中欧能源合作平台项目进行了发展展望。中国是WTO的重要成员方,也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拥护者,围绕WTO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改革设计中国方案,既是履行负责任大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的重要举措,也是争取21世纪国际经贸新规则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无论WTO本身最终走向何方,多边经贸组织、多边经贸规则都不可或缺,在多边经贸规则重构的当下和未来,保持关注、持续参与、主动发声,都是避免成为新多边经贸规则“被动接受者”的积极作为。在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中,提交中国方案设计,是贡献中国智慧的有益尝试,也是坚定多边经贸谈判立场的实际行动。中国也应积极关注CPTPP、USMCA、EPA谈判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走向,了解区域贸易协定在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发展趋势,未雨绸缪。中国更应在自己主导的RECP谈判、“一带一路”倡议中,将能源合作、可再生能源制度加以融入,为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进行积极尝试。未来,人类文明必然会进入一个新能源的时代,但前往这条新能源的路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今的新能源,在科技发展后可能会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也会给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带来新的内容。即使在当下,化石能源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消费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壮大仍然有赖于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因此,一要统筹兼顾、遵循能源发展规律,重视传统能源法律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传统能源在步入新能源时代的“桥梁”作用;二要为科技进步后,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业化留有充分的制度发展空间,关注新能源领域的立法需求,展现制度的前瞻性,多面助力国家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三要充分关注可再生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生态税等层面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以期为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构建更为全面的制度体系。

胡宁[2](2020)在《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是中国发展最早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早所以带来了城镇化的发展和进步,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从全国范围来看,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东北经济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出现了很多不适,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化发展也开始逐渐放缓。国家适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重现了生机和活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需要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东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转型发展比较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同时出现了城镇化发展缓慢,人才外流的现象。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比较多,转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2013年国家提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家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当中之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年到1957年为快速启动阶段,1958年到1965年为剧烈波动阶段,1966年到1978年为倒退阶段,1979年到2002年为再次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为速度放缓阶段。具有这样几个问题,包括城镇化发展质量不优,效率不高;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得出东北地区必须要走生态城镇化发展之路。生态城镇化是推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对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城镇化的政策基础、人口与社会因素、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经济与产业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方法建立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模型,把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分为三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得出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再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预测,认为生态城镇化是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包括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打通城市群交通网络,整合城市群资源,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三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调发展,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包括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韩露[3](2020)在《中国电能替代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电能替代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这是应对能源消费升级困难,能源结构亟需转型的重要战略。电能替代以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消费比重、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促进能源消费革命,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国电能替代还在初期发展阶段,同时具有投资需求高、技术要求高以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这就使得电能替代无法完全自行发展,因而需要借助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促进电能替代,提高其技术商业化、提高市场渗透力和经济竞争力。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电能替代发展的政策,为深入了解现行电能替代政策发展及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通过对电能替代政策的数据统计与政策分析,梳理了现有电能替代政策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落实效果,并进行了电能替代政策的理论分析,结合国外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电气化过程中的政策发展和选择的经验,以电能替代发展类型体系为基础,从引导性政策、强制性政策以及激励性政策三方面分析了中国电能替代政策体系存在的不足,最后基于我国的电能替代政策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电能替代政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郭艺璇[4](2020)在《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及其实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关键实现途径。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困难,补贴缺口巨大,可再生能源问题受到普遍关注。2012年,国家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成为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措施。2019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规定了2020年各省级行政区域应达到的最低可再生能源比重约束性指标。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区域内新能源电力的最大化消纳,还将促进跨区域的调度,加强绿色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本文针对我国绿色电力市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工业工程方法的理论思想,应用预测方法、决策与优化理论方法,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情况出发,定量研究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及其实施影响。首先,构建复合预测模型评估测算约束性指标比例下各省的达标压力。其次,使用博弈均衡理论测算影子价格。从转让方和受让方两个角度出发,在已选取的典型省份中,使用微分博弈均衡理论以确定均衡交易价格,而此价格以双方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最后,评估典型省份可再生能源运行潜力以及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为各省政府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提供参考。由评估测算可知,内蒙古、云南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大幅度超过超国家要求,有近半数省份不能达到消纳指标,如京津冀、山东、浙江、安徽、江苏几个省份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远低于国家要求,消纳压力较大。若进行消纳额度省间交易,均衡交易价格为0.48元/kwh,经AHP层次分析法分析典型省份绿色电力市场运行情况,得出内蒙古的总排序权值为0.284,湖南的总排序权值为0.266,浙江省的总排序权值为0.342。由此得出浙江省可再生能源运行潜力较高。

李雪航[5](2020)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现时性”,要在较近的一段时间内实现稳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不断扩大,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自身能源生产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因而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可高效降低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是缓解能源需求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并运用生物质能源产品有助于优化环境质量,维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为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对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变量选取并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主要研究如下:(1)本文梳理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重点对生物质资源评估、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因素、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方面文章进行了文献回顾,并对其进行了评述,总结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本文界定了生物质能源及化石能源的概念,梳理出了循环经济理论、产业发展理论、波特竞争理论,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本文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历史追溯,现在仍处于成长阶段,属于新兴产业。对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必要性进行了归纳,可以促进稳固国家能源安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缓解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需要。(3)本文对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可利用能源潜力进行理论评估,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通过估算的方式对近10年主要生物质资源评估,估算其生物质能源量,研究发现畜禽粪便生物质能源量>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量>林木生物质能源量,其总量也较为充裕,年潜在能源量约为135000万吨,近年来我国年能源净缺口约为100000万吨,生物质能源可以弥补我国能源净缺口,为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4)本文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生物质资源供给持续性问题、相关技术发展持续性问题、相关政策扶持及融资渠道持续性问题是当前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5)本文采用生物质能源业上市公司近8年来经营状况来衡量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从影响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分析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因素,本文找到四个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技术投入、政府补助、税负及生物质资源供应。通过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为相关影响因素选取变量并获得有关数据。营业收入可以反应一个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本文采用营业收入作为衡量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选取人力资本投入、经营效率、经营资本投入及企业风险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对收入影响的回归分析发现技术投入、政府补助、税负及生物质资源供应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影响显着。(6)本文针对研究结果,为实现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部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一,保障生物质资源供给,如拓宽生物质资源范围。第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补贴、税收优惠等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同时应当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第三,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引进高技术水平人才。第四,增强生物质能源产业研发水平。

龙楚洁[6](2019)在《DT发电公司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绿色、低碳、环保正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其中,火力发电是我国电力生产工业的中流砥柱,但由于其生产方式决定的高碳、高排、高能耗、高污染性,使得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政策、市场、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绿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火力发电企业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火力发电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寻找提升火力发电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火力发电企业绿色竞争力定义、内涵和火力发电企业的特征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影响因素双对数模型,选取目标企业2011-2018年相关指标数据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实证验证和分析;在验证各影响因素有效的基础上,选取目标企业与全国火力发电行业平均水平代表性指标数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目标企业绿色竞争力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标企业不足之处从完善绿色管理体系、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创新绿色生产技术、寻求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和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五个方面给出了提升对策。

张嘉露[7](2019)在《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分析及增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生活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历史性问题。站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高度,迫切需求我们倡导节约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具有清洁低碳、原料丰富、可替代化石能源等优点的生物质能(沼气),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目前为止,沼气因为可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照明、供暖、发电,并且可用作沼气发酵的原料种类繁多,很多国家都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沼气产业的推广与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主要是以农业部的农村生态富民计划为动力,没有具体研究分析本地区是否具有沼气发展的气候、社会、粪肥资源等关键问题,从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盲目性的发展,大多数沼气池在建造的时候没有考虑保温问题,在冬季会出现产气不足或停止产气的现象,使用效率低,全年难以实现均衡供气。因此,为了更有效的推广与发展户用沼气,本文分析了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为合理推广户用沼气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及实地调研发现温度是制约沼气冬季正常使用的主要瓶颈,如何增加冬季沼气池的发酵温度,确保沼气池全年供气,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所研究区域为例研究了相应的增效方案,确保沼气全年健康使用,提高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首先,本文从气候、社会、经济、能源、技术5个方面,选取影响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的10个具体指标,建立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运算求出综合评价值;分析影响户用沼气使用的关键因素,计算了安装保温层前后的沼气池耗热。得出了以下结论:(1)全面合理的考虑影响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的各种因素,从气候、社会、经济、能源、技术5个方面选取了1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体系。(2)利用改进的AHP法计算指标权重,避免了依赖专家经验构造判断矩阵,去除了人为主观性。权重值与已有的研究较为接近,评价结果与各地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说明改进的AHP法在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中是切合实际的。(3)通过对湖南省14个州市的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的综合评价,得出岳阳市>衡阳市>长沙市>湘潭市>益阳市>永州市>株洲市>郴州市>娄底市>邵阳市>常德市>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岳阳市、长沙市、衡阳市等,应扩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沼气。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等,政府应加大沼气补贴金额,减轻农民负担。张家界市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度条件,积极调整农业发展结构,适当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此来满足沼气发酵原料的需求。对湖南省的户用沼气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有效缓解能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以湖南省某地区的实际气候条件为例,研究了冬季最冷月沼气池在设计温度条件下的顶部散热、侧壁散热和底部散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合适的保温材料,利用经济保温层厚度计算方法,计算了沼气池的保温层厚度。对比保温前,发现安装保温层能够减少50%以上的散热。(5)结合湖南省某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利用太阳能辅助加热沼气池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倾斜面上太阳能的总辐射强度完成了太阳能辐射强度计算;根据10立方米沼气池的总耗热,计算了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换热盘管的长度与换热面积。

杨洪朝[8](2019)在《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是未来5年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利用丰富的风、光和生物质资源,取代散煤等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地区能源消费比重,解决城镇人口聚集区供电、供热、供气的重大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前绿色能源体系构建的热点和难点。因此,在城镇地区亟待构建耦合供电、供热/供冷、供气的综合能源系统,以实现多种能源之间转换的互补和可替代,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就近消纳,从而满足城镇人口集聚区的用能需求,提升供能可靠性。随着我国售电侧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综合能源服务商作为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新型市场主体,投资收益将影响服务商的最终决策。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多能互补性系统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和不同利益主体间价格竞争的多变性,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投资决策受到可再生能源消纳状况、设备配置、系统运行方式和能源销售价格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电力及能源技术经济领域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建模、实证分析、统计调查、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城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的研究思路,以城镇地区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最大为目标,构建了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最优投资和定价决策方法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多能互补系统的基本含义、应用场景、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设计了满足城镇人口集聚区用能需求和供能可靠性的多能互补系统架构;明确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投资目标,设计经营定价思路,为开展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提供理论基础。(2)当利用城镇丰富的风、光资源构建多能互补系统时,投资者首先需要考虑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对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在确定投资前需对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规划、设备建设进行定性、定量、客观分析评估,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地区最佳并网消纳的同时投资收益最优。以城镇地区高比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消纳量最大为目标,提出了电-热-气联供系统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该模型第一阶段建立了满足多种供能需求的系统设备最优投资决策模型,第二阶段考虑了燃气管网、电力传输功率等运行约束,建立了运行成本最低的系统设备间协调运行方法。为了验证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了单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与所提出模型的优化结果,发现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更优,并且消纳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电转气设备作为电能和氢气之间的耦合元件,可将富余的风、光资源通过发电机组,转换成电能,然后通过电解水转换为氢气,为氢燃料汽车或者供热系统提供燃料。目前,电转气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针对电-热-气能的不同用户需求,有必要分析电转气设备容量配置及其对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带来的影响。为此,构建了基于电转气设备的多能互补系统设施配置和投资决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以电转气设备及其多能互补系统的建设年化综合成本最低、净现值最高为目标,考虑可再生能源转换效率、供需能量平衡、供能设备运行等约束条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4)基于上述单一多能互补系统的投资决策,针对不同城镇社区拥有的电-热-气综合供能设备互联互供,实现区域性“源-网-荷-储”集中管理。通过城镇地区共享和社区拥有的多能互补设备之间的协调调度,以减少系统总投资成本。为此,考虑风光发电出力、电力负荷和电价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提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日内两阶段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社区共享设备和独立系统设备的小时级时间尺度和分钟级时间尺度上的协同优化,分级消除系统随机和扰动因素的影响,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并且在优化调度模型中,借助Markowitz均值-方差理论,提出利润函数的风险刻画,准确描述不确定性因素对设备投资成本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显示所提出模型有效减少了设备投资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5)作为多能互补系统的运营主体,综合能源服务商将所生产的电能出售给终端用户,当系统内电能富余或不足时,服务商从批发市场中出售或购买电能。如何制定服务商与下游终端用户的电能销售价格,是企业运营决策的核心。并且,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和终端用户负荷需求的随机性,综合能源服务商从批发市场实际购买电量与日前竞标电量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会给综合能源服务商带来惩罚成本。为此,考虑终端用户可控负荷的可调度资源,提出综合能源服务商对终端用户供电、供气的分段式补偿定价模型。考虑批发市场购买电量实际偏差的惩罚成本,建立了兼顾综合能源服务商经济效益和可控负荷用户需求响应效益的1-K型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并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逆向归纳法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对比分析了分段式补偿电价和固定补偿电价下综合能源服务商运营收益和可控负荷功率调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给出了不同电价对综合能源服务商和可控负荷用户收益带来的影响。(6)随着售电市场的全面放开,形成了“多卖方-多买方”的供能格局,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游不同利益主体,如配电公司、售电公司、大型发电企业之间存在多种交易方式。为此,以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游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不同利益主体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性,构建上下游企业间买、卖电能的Stackelberg博弈最优定价决策模型。针对大型发电企业将电能直接卖给综合能源服务商的直接销售,以及通过配电公司卖给综合能源服务商的间接销售两种交易方式,给出了电能定价策略。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综合能源服务商与大型发电企业收益共享契约的定价模型,给出参与主体非对称信息和完全信息情况下所获得的最大利润。通过分析大型发电企业、配电公司和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成本信息和电能销售价格,发现企业成本价格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配电公司,不利于大型发电企业和综合能源服务商,电能销售价格会随着配电公司成本结构的不确定性而增加。

俞薇[9](2019)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环境治理不力,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提高了地表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显着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气候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出台了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灵活减排方式之一,在该机制运行下附件一国家(有减排义务)可以在非附件一国家(无减排义务)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而获取“核证减排量”(CERs)用于完成本国的减排承诺。这种减排方式有助于附件一国家实现低成本减排,同时可促使没有强制义务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参与到全球的减排行动中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由此而来。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运行效果,全球780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中国项目占比达总数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政府气候治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2012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建立了中国本土化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至今已有2891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成功获得审定,共签发了4760万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同时,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建设中。官方估算全国统一市场建成后,中国市场将成为覆盖30-40亿吨碳配额的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规模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目前碳交易试点设定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5-10%的抵消比例进入配额市场计算,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规模将达60-5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达数十万。虽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从成本、技术、公平和规范等方面看,这些效果还未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显然,为了解决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厘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且怎样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只有少数文献围绕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开展研究,明显缺乏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现实需要和有关学术研究的薄弱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这一选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明确回答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和怎样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以中国自主建立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运用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理论分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路径,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理论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在现实意义方面,中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四个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作为市场化的减排工具,是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气候治理方式。无疑,本文的研究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高度契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本文在梳理分析了既有相关文献基础上,沿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结合环境产权理论、排污权交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明确界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概念。第二,探索性地提出了八因素(电力消费、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上述要素的作用机理。第三,详细阐述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第四,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选取面板数据负二项式模型、面板数据Tobit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方法,分别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量效果、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效果以及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一定独创性地将多层线性模型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中。最后,通过上述研究过程,逐步解答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最终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影响因素的角度看,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能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第二,资金因素至关重要,金融支持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来自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着;第三,外商投资因素已不再重要,说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基本摆脱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逐渐形成自主运行的态势;第四,来自碳排放抵消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说明碳排放抵消政策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支撑作用还发挥得不够;第五,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企业在项目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和政策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完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第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融资渠道;第三,完善碳排放权抵消市场的建设,加强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支撑作用;第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激励更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第一,在研究对象上,聚焦剖析中国本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第二,在理论上初步建立了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八因素分析框架;第三,在实证方法上,将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这一计量方法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第四,在研究结论上,得到了外商投资和人力资本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不显着等与现有文献不同的结论。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第一,实证数据年份跨度有限,这是因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尚未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因素纳入研究,主要原因是中国碳市场启动较晚,CCER交易数据缺乏、价格信号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因此无法选取价格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陶银海[10](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发展困境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概念演进
        一、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演进
        二、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概念演进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争议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二、给予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必要性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面临的法律争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适用
    第一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分析
        一、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
    第二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实践反思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发展特点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局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一、欧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二、CPTPP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三、USMC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四、EP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五、区域贸易协定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第二节 内国法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一、德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二、美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三、日本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四、内国法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多边补贴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一、不可诉补贴制度革新的发展建议
        二、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的发展建议
    第二节 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对一般例外条款的适用需求
        二、GATT1994第20 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
    第一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反思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发展趋势
        三、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问题
    第二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二、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镇化的理论研究
        1.2.2 城镇化相关的实证研究
        1.2.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1.2.4 生态城市的研究
        1.2.5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概念辨析
        2.1.1 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生态城镇化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发展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与点轴系统理论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2.2.6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城镇化的人口-生态-产业协同机理分析
    3.1 生态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3.1.1 适度集聚性
        3.1.2 系统性
        3.1.3 产业特色性
        3.1.4 动态性
        3.1.5 生态性
        3.1.6 人本性
    3.2 生态城镇化的要素构成
        3.2.1 人口子系统
        3.2.2 生态子系统
        3.2.3 产业子系统
    3.3 生态城镇化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
        3.3.1 人口子系统与产业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2 产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3.3 人口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
        4.1.1 东北地区城镇化快速启动阶段(1949—1957年)
        4.1.2 东北地区城镇化波动阶段(1958—1965 年)
        4.1.3 东北地区城镇化倒退阶段(1966—1978年)
        4.1.4 东北地区城镇化再次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年)
        4.1.5 东北地区城镇化放缓阶段(2003 至今)
    4.2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城镇化质量不优,效率不高
        4.2.2 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大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功能
        4.2.3 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过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2 缺乏创新的黑土地域文化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3 实行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3.4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滞后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因素分析
    5.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基础
    5.2 人口与社会因素
        5.2.1 基础设施条件
        5.2.2 社会保障条件
        5.2.3 科技与文化条件
    5.3 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
        5.3.1 自然资源条件
        5.3.2 生态环境条件
    5.4 经济与产业因素
        5.4.1 农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2 工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4.3 第三产业对生态城镇化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6.1 模型方法选择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原始数据选取
        6.2.2 因子分析优化指标体系
        6.2.3 熵权法评价指标标准化矩阵构建
    6.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
    6.4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4.1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6.4.2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的系统动力学预测
    7.1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7.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7.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7.2 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模型数据的来源
    7.3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7.3.1 确定模型系统边界
        7.3.2 系统动力学SD流图
        7.3.3 系统动力学仿真检验
        7.3.4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结果及优化调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8.1 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生态城镇化
        8.1.1 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8.1.2 打通城市群的交通网络
        8.1.3 整合城市群的资源
        8.1.4 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8.1.5 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有序推进生态城镇化
    8.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2.1 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8.2.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8.2.3 加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水平
    8.3 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统筹发展
        8.3.1 改善生态环境,为生态城镇化提供土壤
        8.3.2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特色农业
        8.3.3 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
        8.3.4 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产业链
    8.4 强化资源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
        8.4.1 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
        8.4.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电能替代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4.1 电能替代理论概述
        1.4.2 相关理论基础
第2章 中国电能替代政策发展成效及特征
    2.1 中国电能替代政策现状
        2.1.1 国家层面电能替代重点政策
        2.1.2 地方层面电能替代政策概览
    2.2 中国现有电能替代政策的统计分析
        2.2.1 政策颁布类型及形式
        2.2.2 政策发布单位和区域分布
    2.3 现有电能替代政策的主要特征
        2.3.1 以市场为基础的引导性政策为主
        2.3.2 目前电能替代政策以中短期政策为主
        2.3.3 地方政府电能替代政策受国家指导影响较大
        2.3.4 地方性政策灵活性较强
    2.4 中国电能替代政策发展成效
        2.4.1 电能替代加速推进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
        2.4.2 电能替代项目和电能替代量持续增加
        2.4.3 各地方积极发展电能替代效益明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能替代政策体系的不足
    3.1 引导性政策尚不完善
        3.1.1 缺乏长期性法律性的指导政策
        3.1.2 电能替代相关标准不健全
        3.1.3 电力发展的规划管理政策针对性不强
    3.2 激励性政策内容和形式单一
        3.2.1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融资机制空白
        3.2.2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较低
        3.2.3 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尚不完善
    3.3 强制性政策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
        3.3.1 电价机制类政策支持力度后劲不足
        3.3.2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
    3.4 电能替代政策受社会传统价值观影响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善中国电能替代政策发展的思考
    4.1 促进引导性政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1.1 促进电能替代法律和制度的建立
        4.1.2 加强对电能替代相关标准的完善
        4.1.3 提高配电网建设等政策的针对性
    4.2 推动激励性政策的多样化
        4.2.1 创新融资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
        4.2.2 拓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
        4.2.3 加强电能替代项目技术支持
    4.3 推动强制性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4.3.1 积极丰富电价机制政策的支持方式
        4.3.2 加快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执行
    4.4 推行电能替代深入宣传的有关政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附录:地方层面电能替代政策表

(4)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及其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研究
        1.2.2 相关方法的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目标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点
        1.3.5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发展现状概述
    2.1 国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
        2.1.1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分析
        2.1.2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立法基础的国际比较
    2.2 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
        2.2.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2.2.2 我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发展及法律制度
    2.3 绿色电力证书制度
        2.3.1 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概述
        2.3.2 我国绿证交易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策约束下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预测
    3.1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方法比较
        3.1.1 灰色预测模型
        3.1.2 ARIMA预测模型
        3.1.3 SOPR预测模型
    3.2 复合预测模型优化
        3.2.1 蚁群粒子群基本形式
        3.2.2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3.3 各省达标压力计算
        3.3.1 发电量计算
        3.3.2 消纳压力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双边博弈的转受让方交易决策分析
    4.1 转受让方两阶段博弈决策模型
        4.1.1 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途径
        4.1.2 单边市场影子价格模型
        4.1.3 双边博弈均衡价格模型
    4.2 算例研究
        4.2.1 典型省份样本选择
        4.2.2 消纳权转受让双方数据处理
        4.2.3 决策模型求解
    4.3 决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电力市场发展潜力评估
    5.1 AHP层次分析法
        5.1.1 确认评价要素
        5.1.2 评价要素解释
        5.1.3 确定评价要素权重
        5.1.4 评价结果展示
    5.2 政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生物质资源评估的研究
        1.2.2 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2.3 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持续发展的界定
        2.1.2 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界定
        2.1.3 生物质能源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波特竞争理论
第3章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 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必要性
    3.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历程
        3.2.1 投入阶段
        3.2.2 成长阶段
    3.3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分析
        3.3.1 农作物秸秆发展潜力分析
        3.3.2 禽畜粪便发展潜力分析
        3.3.3 林木生物质资源发展潜力分析
第4章 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
    4.1 生物质资源供给的持续性问题
    4.2 相关技术支持的持续性问题
    4.3 相关政策法规的持续性问题
        4.3.1 缺乏法律指引
        4.3.2 缺乏特定管理部门
    4.4 融资渠道的持续性问题
        4.4.1 内部融资难以持续
        4.4.2 外部融资难以持续
第5章 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分析
        5.1.1 技术投入的影响分析
        5.1.2 经营资本投入的影响分析
        5.1.3 政府政策的影响分析
        5.1.4 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
        5.1.5 生物质资源供应的影响分析
    5.2 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5.2.1 模型设计
        5.2.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6章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6.1 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潜力
        6.1.1 充分利用现有农林剩余物资源
        6.1.2 鼓励资源多元化,能源产品多元化
    6.2 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6.2.1 税收政策
        6.2.2 政府补助政策
    6.3 引进高技术水平人才
    6.4 提升生物质能源产业研发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DT发电公司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创新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企业绿色竞争力和相关理论
    2.1 企业绿色竞争力
        2.1.1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定义
        2.1.2 火力发电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界定及其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竞争力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绿色管理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火力发电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1 我国电力行业现状及火电企业特征
        3.1.1 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3.1.2 火力发电企业特征
    3.2 火力发电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2.1 自然环境因素
        3.2.2 社会环境因素
        3.2.3 生产能力因素
        3.2.4 管理能力因素
        3.2.5 环境影响控制能力
        3.2.6 发展战略因素
        3.2.7 企业家因素
    3.3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3.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章 DT发电公司企业绿色竞争力现状
    4.1 DT发电公司情况简介
    4.2 DT发电公司企业绿色竞争力现状分析
    4.3 DT发电公司企业绿色竞争力的不足
第五章 提升DT发电公司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绿色管理体系
    5.2 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5.3 创新绿色生产技术
    5.4 寻求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
    5.5 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分析及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状况
        1.1.2 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2.1 户用沼气池的介绍
        2.1.1 户用沼气池的定义
        2.1.2 户用沼气池的分类
    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2.3.1 气候指标
        2.3.2 社会指标
        2.3.3 经济指标
        2.3.4 能源状况指标
        2.3.5 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模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各指标的描述
    3.3 已有的评价方法
        3.3.1 专家调查法(Delphi法)
        3.3.2 主成分分析法
        3.3.3 聚类分析法
    3.4 评价方法的选取
        3.4.1 改进层次分析法(AHP)
        3.4.2 综合评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的应用
    4.1 湖南省简介
        4.1.1 数据来源
        4.1.2 气候因素
        4.1.3 社会因素
        4.1.4 经济因素
        4.1.5 能源状况
        4.1.6 技术因素
    4.2 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
        4.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2 权重值计算
        4.2.3 一致性检验
        4.2.4 综合评价值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户用沼气保温增效研究
    5.1 沼气池模型简化
    5.2 沼气池散热量计算
        5.2.1 投料耗热
        5.2.2 池体散热
    5.3 保温层设计
        5.3.1 保温材料的选择
        5.3.2 保温层厚度的计算
        5.3.3 沼气池安装保温后的耗热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阳能沼气增效系统研究
    6.1 沼气池增效系统概述
    6.2 太阳能辐射计算
        6.2.1 太阳辐射
        6.2.2 太阳能辐射计算
    6.3 换热盘管参数计算
        6.3.1 换热盘管换热面积计算
        6.3.2 换热盘管的长度计算
    6.4 太阳能集热器设计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判断矩阵MATLAB计算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现状
        1.2.2 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研究现状
        1.2.3 多能互补系统定价决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框架设计
    2.1 国内外多能互补系统概述及其经验启示
        2.1.1 多能互补系统概述
        2.1.2 国内外多能互补系统支持政策
        2.1.3 国外多能互补系统典型案例
        2.1.4 城镇人口集聚区的多能互补系统架构
    2.2 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决策研究框架
        2.2.1 单一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框架
        2.2.2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框架
    2.3 综合能源服务商定价决策研究框架
        2.3.1 对下游用户供能的销售定价决策框架
        2.3.2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游企业间的定价决策框架
    2.4 小结
第三章 电-热-气联供的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
    3.1 电-热-气联供的多能互补系统收益影响分析
    3.2 电-热-气联供的多能互补系统设施数学模型刻画
        3.2.1 天然气管网模型
        3.2.2 太阳能光伏发电模型
        3.2.3 风力发电模型
        3.2.4 储能电池成本模型
        3.2.5 可控负载模型
    3.3 多能互补系统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3.3.1 第一阶段优化目标模型:系统设施最优配置及投资模型
        3.3.2 第二阶段优化模型:系统优化运行模型
    3.4 随机规划模型的典型场景构建
    3.5 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3.6 算例分析
        3.6.1 系统参数设置
        3.6.2 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电转气设备的多能互补系统投资决策
    4.1 电转气设备配置对多能互补系统的影响
    4.2 多能互补系统中的设备运行特性
        4.2.1 热-电-气联供系统耦合机制及特性分析
        4.2.2 电转气设备运行特性
    4.3 电转气设备的多能互补系统设施配置及投资决策模型
        4.3.1 问题描述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3.4 模型求解
    4.4 算例分析
        4.4.1 模型参数设置
        4.4.2 设备投资配置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投资收益引导的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协同优化决策
    5.1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协调决策对总投资成本的影响分析
    5.2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多时间尺度协调优化架构
        5.2.1 互联互供多能互补系统架构
        5.2.2 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架构
    5.3 互联互供的多能互补系统单元模型
        5.3.1 可控分布式发电机
        5.3.2 储能系统
        5.3.3 可控负荷
        5.3.4 RESs、用电负荷和电价不确定性模型
    5.4 日内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
        5.4.1 小时级调度目标函数
        5.4.2 分钟级调度目标函数
    5.5 算例分析
        5.5.1 模型参数设置
        5.5.2 优化调度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能源服务商对终端用户供电的分段式补偿定价策略
    6.1 可控负荷需求响应对多能互补系统供电价格决策的影响
    6.2 考虑可控负荷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运营模式
        6.2.1 综合能源服务商参与市场交易结构
        6.2.2 可控负荷功率调整的分段式补偿合同设计
    6.3 基于主从博弈决策的可控负荷功率调整补偿定价模型
        6.3.1 上层优化模型
        6.3.2 下层优化模型
    6.4 模型求解方法
    6.5 算例分析
        6.5.1 算例参数
        6.5.2 不平衡惩罚电价对收益的影响分析
    6.6 个结
第七章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下游企业间电能交易定价决策
    7.1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上下游企业电能交易定价决策博弈分析
        7.1.1 新电改下的综合能源服务商与各企业电能交易模式
        7.1.2 上下游企业间电能交易定价决策博弈分析
    7.2 上下游企业间电能交易的Stackelberg博弈定价决策
        7.2.1 直接和间接销售定价决策模型描述
        7.2.2 直接和间接销售定价决策的需求函数
        7.2.3 直接和间接销售定价决策的利润函数
        7.2.4 大型发电企业、综合能源服务商和配电公司博弈决策
    7.3 综合能源服务商与大型发电企业收益共享契约的定价模型
        7.3.1 完全信息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合同
        7.3.2 非对称信息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合同
    7.4 上下游企业成本信息纰漏的管理策略
    7.5 算例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8.1 论文成果
    8.2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9)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理论分析
    第一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含义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原理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第二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产权理论
        二、排污权交易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生态补偿理论
    第三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的特点
    第四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界定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
        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
        五、三种效果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影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电力消费
        二、经济水平
        三、技术水平
    第二节 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和外商投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人力资本
        二、资金支持
        三、外商投资
    第三节 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政策设计
        二、抵消市场
第三章 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及效果现状
        一、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方法
        二、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二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管理架构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管理办法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政策发展及走向
    第三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现状分析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现状分析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现状分析
第四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变量说明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一、计数模型
        二、面板数据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第三节 模型运算过程
        一、基于CCER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二、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三、实证结果概述
第五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地区CCER项目减排总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面板Tobit模型
        四、基于CCER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五、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二节 单个CCER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建立过程
        四、实证结果概述
        五、CCER项目数量、单个项目减排量和减排总量实证结果对比
第六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资金支持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二、技术人才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三、政策设计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四、抵消市场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流程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和检验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一、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识别
        四、模型估计
        五、模型评价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取得较好运行效果
        二、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分别为显着和不显着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逐渐摆脱清洁发展机制影响
        四、抵消市场尚未发挥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作用
        五、市场和政策是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
        三、深化抵消市场建设
        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活动简介
附录 ACCER项目业主企业开发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10)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 刘滢泉.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 胡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中国电能替代政策发展研究[D]. 韩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及其实施影响研究[D]. 郭艺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研究[D]. 李雪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6]DT发电公司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 龙楚洁.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7)
  • [7]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分析及增效研究[D]. 张嘉露.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8]考虑多能互补技术特征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投资及定价决策方法[D]. 杨洪朝.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9]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俞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