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水电站大坝基础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城东水电站大坝基础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一、城东电站坝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东[1](2019)在《水电站工程坝址及坝型的选择》文中指出坝址坝型是水电工程设计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工程安全、经济及施工。以罗家营水电站为例,对电站坝址及坝型选择进行分析。认为罗家营水电站紧邻下坝线左岸下游,存在安全隐患,下坝线河道平面呈收缩态势,过洪面积较小,汛期泄洪不畅,对坝肩冲刷影响较大,防渗及稳定安全措施较为复杂,中坝线为基岩基座,坝基可置于基岩上,防渗及防冲消能容易处理,下坝线工程投资比中坝线多980. 7万元,选择中坝线;钢闸门泄流能力略高于砼翻板闸,工程造价上砼翻板闸明显较少,推荐坝型为翻板水闸。

边毓[2](2019)在《陕西某水库坝基岩体质量评价及抗剪断强度参数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一直是岩体力学研究中热点问题之一,力学参数取值直接影响设计方案及工程岩体稳定性,大多岩体工程发生问题都源于岩体力学参数估算取值的偏差。水利水电工程中,坝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与造价,是工程勘察设计重难点问题之一。对于投资大、工期长的大型工程,获取岩体力学参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是岩体原位测试,但现场原位测试施工难度大、所需费用高,且试验结果会受到尺寸效应的影响。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岩块的强度与岩体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隐含联系,在工程应用中可利用岩石试验结果、原位试验以及现场调绘的资料来估算工程岩体力学参数,得出与岩体实际情况较接近的参数估算值。本文以陕西某水库坝基出露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坝址区岩石试验及原位测试结果,分析岩体结构面特征,评价建基岩体质量;收集相关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岩体力学参数预测模型,并运用于坝基岩体力学参数估算,为水库工程坝体建设提供合理准确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研究结论如下:(1)对坝址区岩体结构面发育规模、性状进行分析,采用结构面宽度、间距、充填状态、延伸长度等指标,结合现行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提出了适用于坝址区岩体结构面分级标准,将坝址区岩体结构面分为四级,分别为Ⅱ级、Ⅲ级、Ⅳ级、Ⅴ级结构面。(2)选取岩体结构特征、纵波波速、完整性系数、变形模量、抗压强度等代表性指标将坝基岩体质量分为Ⅱ~Ⅴ类四级,且主要为Ⅱ~Ⅲ类岩体,并对各级岩体的可利用性作出判别。(3)建立了岩体抗剪断强度参数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运用该模型预测水库坝基岩体抗剪断强度参数,模型精度检验结果显示预测误差较小,满足工程使用精度需求。

王梓帆[3](2019)在《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主厂房围岩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我国大力进行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尤其是西南部,涌现了大批水利水电工程,促进了地下工程的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西南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如何在地应力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进行安全的地下工程的开挖与施工,如何对大跨度高边墙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厂房位于山体内部,且开挖规模与跨度巨大,在众多水利水电工程中总体建设难度较大。本文以乌东德右岸地下厂房主厂房(主厂房开挖尺333.00m×30.50m×89.80m,为典型城门洞型)为例,采用以FLAC3D方法为主的数值模拟方法,对乌东德水电站右岸主厂房的变形特征及其整体稳定性评价,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乌东德水电站右岸洞室区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主要是岩体结构对地下厂房围岩变形起控制作用,而断层等地质构造则为变形破坏提供边界条件;开挖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岩爆等地应力引起的围岩变形破坏现象,但会使厂房拱座和边墙变形相较于其他部位加大。其他因素(如爆破,地下水等)则对洞室整体围岩变形影响较小。(2)围岩分级:通过对围岩分类标准的研究,最终根据(《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8)进行了洞室围岩分类研究。洞室围岩分类采用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主要结构面(层面)状态、地下水状态、主要结构面(层面)产状与地下建筑物轴线关系等五个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评分,将围岩类别分为Ⅱ,Ⅲ,Ⅳ,Ⅴ级,其中Ⅱ、Ⅲ和Ⅳ类各分两个亚类。结果表明围岩类别为Ⅱ类与Ⅲ类、极少量Ⅳ类,面积比分别约41%,约58%,约1%(Ⅳ类位于上游边墙9#~10#机之间薄层小夹角段,位于桩号YC=1+185~1+207高程841.5~804m)。其中,顶拱Ⅱ类与Ⅲ类分别约占55%、45%,上游边墙Ⅱ类与Ⅲ类及Ⅳ类分别约占13%、83%、4%,下游边墙Ⅱ类与Ⅲ类分别约占48%、52%。(3)右岸主场房块体稳定性研究:通过对洞室顶拱与边墙的块体形成机理和破坏机理研究,做出了洞室围岩变形主要破坏模式(即顶拱块体冒落抽滑型破坏和边墙滑移倾倒破坏)预测。同时对右岸主厂房典型大方量块体进行稳定性计算,顶拱大方量块体稳定性在1.2以下,下游边墙大方量块体稳定性2.01大于1.25安全值大于上游边墙大方量块体1.18;在安全系数取1.25的情况下,通过随机节理与洞室临空面相互组合计算,上下游边墙随机块体方量巨大,处于稳定状态;两侧端墙块体安全系数均大于1.25,也较为稳定;顶拱随机块体稳定性极差,开挖后立即破坏,需要及时进行支护。(4)围岩应力场:本文使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了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概化模型建立,模拟地下洞室初始应力状态和开挖后洞室围岩应力应变变化特征。开挖完成后,应力场变化较为明显,根据最大主应力云图与最小主应力云图来看,洞室围岩应力主要以压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集中于洞室两侧拱座与底角,应力值在-1.3MPa~-1.5MPa之间。洞室围岩最小主应力在洞室侧拱及上下游边墙底角稍大,约为-0.5MPa,边墙与底板压最小主应力值一般在-1MPa左右。(5)围岩变形与位移特征:洞室开挖后洞室围岩符合整体向临空面方向进行回弹卸荷规律,洞室顶拱变形大于底板变形,两侧端墙变形自上而下呈递减态势,变形最大不超过5cm,一般3cm左右。两侧边墙卸荷作用突出,开挖完成后以洞顶位移变形最大,而后边墙上部变形大于边墙底部。(6)塑性区:从开挖结果来分析,7#机断面塑性区沿大跨度高边墙洞室边墙展布,塑性区域主要沿上下两侧边墙及底板分布,顶拱仅发生局部破坏,边墙塑性区破坏深度约为5m左右,底板部位塑性破坏深度3m左右。(7)围岩工程地质分段综合评价:本文最后对所有章节进行梳理,对右岸主厂房进行了分段综合评价。根据第三章洞室围岩分级成果可知,洞室围岩总体以Ⅱ、Ⅲ类为主,极少数部位为Ⅳ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右岸主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段评价工作,将右岸主厂房洞室围岩进一步细分为Ⅱ1,Ⅱ2,Ⅲ1,Ⅲ2,Ⅳ等5类围岩,并完成了右岸主厂房顶拱及上下游边墙分段地质评价表。

李作舟[4](2018)在《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方案比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区渗漏是水利工程所面临和必须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不仅影响工程运行期的正常蓄水能力,还可能危及水工结构的整体安全性态。由于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的天然径流水量较小,其损失水量均需从下库抽取,因此确定可靠的库盆防渗型式关系到电站建设期施工难易与经济,更影响电站后期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以镇安抽水蓄能电站为例,针对其上水库防渗型式开展了深入的比选研究及优化,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上水库库盆防渗方案拟定及比较分析。依据工程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拟定上水库库盆“土工膜护底”和“沥青混凝土面板护底”防渗方案,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两种方案的水库库盆应力及变形,并通过计算得出两种方案均满足应力及变形要求,但“沥青混凝土面板护底”防渗方案在蓄水期面板法向位移(面板挠度)较小,更适合实际要求。通过传统分析方法对两种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后得出,“沥青混凝土面板护底”防渗方案优于“土工膜护底”防渗方案。(2)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库盆防渗方案综合比选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构建由5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采用AHP对两种库盆防渗方案进行方案比选,通过计算得出“沥青混凝土面板护底”防渗方案最终得分高于“土工膜护底”防渗方案,该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分析结果一致。因此,选取“沥青混凝土面板护底”作为推荐方案。(3)推荐方案库盆防渗型式优化设计。对库周面板与面板坝防渗面板之间的衔接型式进行优化,优化内容包括:原坝轴线左端点上移、面板周边缝及趾板上游与库盆面板衔接板分缝的调整优化等;对库底排水系统布置型式优化,根据库盆开挖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库岸地下水分布特征,优化各分区面板下部排水垫层料控制参数、排水观测廊道布置及排水花管系统布置等。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合理选择上库库盆防渗型式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为同类电站的防渗控制设计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已建工程总结经验、消除缺陷等方面提供思路。

刘世煌[5](2017)在《试谈安全评价中的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安全评价和安全鉴定的工作实践,探讨安全监测资料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及基本要求,并通过实例探讨异常监测资料的分析方法,以及通过这些异常资料分辨工程运行性态并实施风险监控的重要性。

欧阳增发[6](2016)在《宜春市渥江湿地公园四级生态抬水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抬水工程通常指为抬高河道枯水位、改善水生态环境和水景观而新建的拦河挡水、泄水生态水利工程。本文仅分析用于城市生态景观用水的低水头抬水工程。为实现河道枯水期形成宽阔清翠湖面,改善枯水期水体水质、沿河生态景观、滨河亲水等目标,用于城市生态景观用水的抬水工程一般都是控制性的水利工程,而且其抬水工程本身也多成为一个靓丽的风景。本文以四级生态抬水工程为背景,研究了生态抬水工程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生态抬水工程的应用研究。首先研究了生态抬水工程的应用、工作特点、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及措施、闸坝型式;然后阐述了四级生态抬水工程概况、必要性、任务等。(2)工程总体布置与主要建筑物设计。首先研究了闸坝址比选、发电厂房厂址比选、闸坝型式比选、闸坝高程宽度比选、基础,然后确定工程总体布置,进而进行闸坝设计、电站厂房设计等。(3)滚轮连杆式水力自控翻板闸门设计与应用。首先研究了水力自控翻板砼闸门产品选定、结构布置、工作原理;然后研究了水力自控翻板砼闸门增设(改造)液压启闭辅控系统;最后总结了翻板砼闸门的工作特点和应用体会(建议)。(4)底轴液压顶驱动翻板钢闸门设计与应用。首先研究了翻板钢闸门比选、产品选定;然后研究了翻板砼闸门结构布置、工作原理、实施情况;最后总结了翻板钢闸门的工作特点和应用体会(建议)。(5)工程建设管理。首先研究了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然后进行设计、施工情况分析。渥江湿地公园及四级生态抬水工程结合上游已建的一、二、三级抬水工程和一江两岸生态文化长廊、状元洲、外滩、化成岩湿地公园等,使宜春城区中央形成了长条状梯级生态湖面(长约25km、水面宽100m500m,沿河岸坡景观绿化带单侧宽50m左右、局部宽300m左右),呈现了秀水清清、碧波荡漾的美景,宜春山青水秀得以真正实现。

王骑虎[7](2016)在《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红层是具有鲜明工程特性的区域型特殊性岩土,一直是甘肃公路的主要建筑场地。随着甘肃省公路持续向红层地区推进,边坡变形破坏成为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十多年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养护的实践,运用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基本理论,通过地质调绘、室内试验、原位测试、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和典型工程实例分析,以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为目的,进行了以下七个方面的研究:1)为阐明红层在甘肃公路工程中的重要性,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32个公路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总结,分析了甘肃红层的地质特征,发现甘肃红层地区的自然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公路工程病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危害性。2)针对甘肃省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复杂性,通过2000多组岩石试验成果的数理统计,分析了甘肃红层的物理力学和水理特性,发现了甘肃红层的岩石强度在分布区域和岩性类别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了甘肃红层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红层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推荐指标体系。3)根据典型隧道钻孔波速测试,初步总结了白垩系和第三系岩体波速特性;通过刘家峡大桥大型岩体综合性原位测试,发现甘肃省第三系宁夏组砂质泥岩属于塑-弹性岩体,其岩体抗剪强度大于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的;对比岩体和岩块的抗剪断试验结果发现,同样是切层抗剪断强度,岩体凝聚力是岩石的66.7%,岩体内摩擦角是岩石的63.46%;对比切层和顺层条件下的抗剪断强度试验成果还发现,宁夏组砂质泥岩在不同剪切方向下的内摩擦系数变化不大,但内聚力差别悬殊,表明其岩体抗剪强度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4)从甘肃公路边坡支护的需要出发,将甘肃省红层公路边坡的结构类型划分为覆盖型红层边坡和岩质边坡两种,并将前者细分为黄土-红层边坡、粘性土-红层边坡、粘性土-碎石土-红层边坡、碎石土-红层边坡、砂土-红层边坡等5个类型,将后者分为整体结构和层状结构2个类型,并详细总结了各类边坡的变形模式和破坏机理。5)结合十天高速公路施工实践,分析了典型覆盖型红层边坡的渐进式破坏过程及其桩板墙失效的变形特征。通过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分析,揭示了覆盖型红层边坡“拉张裂缝切穿含水层-拉张裂缝充水-静水压力作用-边坡滑移”的渐进式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根据现场拉张裂缝状态快速估算边坡稳定性系数的方法。研究了覆盖层的抗剪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建议覆盖型红层边坡稳定性计算宜采用残余强度。6)针对红层边坡顺层滑动的危害性,根据静力学基本原理,推导了顺层边坡极限平衡状态下的临界坡高、坡度和坡顶卸载平台宽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整体滑移长度的计算公式。依托兰永一级公路施工过程的典型边坡顺层破坏实例,分析了采用坡顶卸载平台预防顺层滑动的有效性,并指出含软弱夹层边坡顺层滑动时滑面位置位于软弱夹层底面,并得到具体工程实例验证。7)针对影响桥台岸坡稳定性因素的复杂性,依托刘家峡大桥系统研究了红层库岸的岩体特征;根据极限平衡理论,考虑降雨、地震、库水位升降、桥台加载等因素组合的8种工况,采用Geo-slop软件分析了自然状态和开挖建桥后的桥台岸坡的稳定性,发现地震对库岸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是库水骤降;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岸坡稳定性随岩体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增加而增加、水位下降速度越快岸坡稳定系数越低的基本规律;采用变形理论,通过7个阶段的FLAC模拟计算,发现库水上升过程桥台岸坡竖向位移增大、库水位的升降没有引起岸坡整体孔隙水压力场的大幅度波动,岸坡整体上均处于稳定状态。数值模拟计算评价结论与桥台岸坡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张瑞旗[8](2016)在《强蚀变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其改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花岗岩地层,其中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存在大量松散强蚀变花岗岩,为坝体等水工建筑提供了天然建筑材料。强蚀变花岗岩属于含粘粒粉土质砂,主要包括高岭石、蒙脱石等矿物成分,通过对试样物理力学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掌握强蚀变花岗岩基本物理性质和矿物组成以及压实度与各力学指标的关系。以压实度为控制指标,探讨了压实度与渗透系数、压缩变形指标及各抗剪强度指标的关系,除此之外发现强蚀变花岗岩经浸水饱和后压缩量增大即遇水软化、强度衰减即水稳定性差等现象,不符合直接用于水工填筑的标准,不宜直接用于工程,需进行改良。(2)利用水泥和生石灰作为改良剂对强蚀变花岗岩进行改良研究。设计不同掺灰比,探讨渗透系数及压缩指标随掺灰比变化规律,两种改良材料均得到显着改善。并利用多项式对抗剪强度指标包括c、ccu、c’、φ、φcu、φ’随掺灰比的变化进行了拟合,水泥改良土各强度指标随掺灰比越大逐渐递增,而生石灰改良土在5%7%掺灰比间出现峰值;改良后试样的剪应力-剪位移以及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应变软化特性。(3)综合对比两种改良土的性质确定改良方案。生石灰改良土的渗透性过低,库水位降落后易产生回流,不利于坝体稳定;水泥改良土的水稳定性更加优良,抗剪强度增长相对比较明显,遇水软化缺点得到改善,最后确定最优化改良方案是5%7%掺灰比的水泥改良土;利用邓肯-张本构模型确定改良材料的模型参数,为堤坝工程中有关数值计算等分析提供所需参数。(4)利用Geostudio软件,选取最优化改良材料填筑均质坝体,模拟库水位不同升降速率下,坝体的非稳态渗流特性以及相应渗流作用下下游坝坡的稳定性。

赵勇[9](2015)在《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渗漏是岩溶地区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仍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是直接影响水库能否成库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滇东山原区地形地貌条件独特,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地势整体平坦开阔,切割较浅,而四周河谷深切,地势陡降数百米;构造复杂,褶皱开阔平缓,陡倾角断裂交织发育;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发育。滇东山原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水库岩溶渗漏的水动力条件因山原周边深切河谷的存在而显着不同。此外,山原区于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水库大多存在岩溶渗漏病害问题。显然地,对这样复杂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岩溶渗漏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论文基于系统工程地质研究的观点,深化了高原分水岭地带及河谷斜坡地带岩溶发育的独特性以及控制因素,划分了滇东山原区的主要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和含水系统类型,总结了研究区内岩溶水流动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在对区内20余个既有病害水库水文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原区内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并结合拟建黑滩河水库的工程特点,构建了山原区水库渗漏的评判方法和流程,进行了防渗论证,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得到了以下的重要结论:(1)根据山原区内地质结构特征(岩溶层组和非岩溶层组的空间展布关系)、地质构造和岩溶水动力单元三者在空间上的组合情况,将区内的水文地质结构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均匀状纯碳酸盐岩平缓褶皱型,②断裂构造控制型,③间互状褶皱构造型。山原区内的含水系统可分为单层含水系统和多层含水系统两类。(2)山原区的地下水交替循环主要包括两种模式:①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②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其中,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可细分为汇水盆地型和汇水-径流盆地型;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可细分为直接向区域侵蚀基准面排泄型和向深切割支流排泄型两类。在山原区边缘地带,地表径流往往转化为地下径流,以岩溶大泉或暗河形式在区域侵蚀基准面附近排泄。这种水资源系统源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之间从腹地到边缘的转换过程,是滇东山原区较为特别的“三水”转化形式。(3)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流系统分属牛栏江、南盘江、北盘江三个二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其中,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类型主要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南盘江则以支流型三级地下水流系统为主,其四级地下水系统则多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4)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水流动系统类型(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按照地下水流径流的串联关系过程,可以将系统自上游源到下游汇细分为三个四级地下水流系统,包括:①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排入局部侵蚀基准面,系统内地表有小流量的泉出露;②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不受局部侵蚀基准面控制,该段地表水系为悬谷,地表基无泉点出露;③伏流段岩溶水流系统,既汇入地表径流的水量又汇入深部段的地下水流,同时又得到本段内地下水的补给。(5)山原区的水库渗漏既有可溶岩地区的,也有非可溶岩地区的,并以可溶岩地区的水库渗漏危害更为显着。根据渗漏部位、渗漏介质、渗漏距离的差异,山原区的水库岩溶渗漏可划分为常规渗漏型和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两大类。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具有渗漏距离远,相对落差大的特点,是区内一类独特的渗漏模式。(6)针对山原区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评判,提出岩溶含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和蓄水前后岩溶水流动系统边界的改变是重要的评判因素,尤其是岩溶含水系统与远端-深切的区域排泄基准面的连通性是评判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重要因素。黑滩河水库在正常蓄水后,原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和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之间的分水岭边界消失,形成了统一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库水向菱角塘暗河的渗漏发生,渗漏量大,程度严重。(7)岩溶水库的防渗处置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选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防渗方案。黑滩河水库区采取的防渗帷幕方案,布置在渗漏的重点部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深度时的渗漏量和防渗投入,并作经济性对比,提出了适宜的帷幕深度(占渗漏岩体厚度的60%),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振[10](2012)在《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岩体蚀变特征及其对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蚀变岩是工程中少见的软弱岩类,岩石的蚀变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而对工程区坝体及地下厂房的安全性造成影响。根据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库区实际工程资料,该地区存在热液作用下形成的蚀变岩,为全面了解库区蚀变岩的工程性质及其对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运用宏观-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地质调查、室内微观及物理力学试验,对天池抽水蓄能电站蚀变岩工程特性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试验研究,了解了蚀变岩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掌握了蚀变岩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了研究区岩体的蚀变成因、类型、分布,分析评价了蚀变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和分布规律。结合正交试验的设计理论及方法,制定正交试验方案,对地下厂房开展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出影响地下厂房围岩稳定程度的敏感因素,它们依次为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为数值模拟中的参数选取提供了依据,并且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不同蚀变类型对于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方法(FLAC3D)建立了考虑地下厂房分步开挖三维动态计算模型,对不同计算方案下围岩变形、应力和塑性区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场区蚀变岩主要在热液作用下形成,蚀变岩体沿热液上升通道分布,随着蚀变作用的增强,岩体的孔隙率增大,密度减小,膨胀性较大,具有遇水崩解的特性,岩体力学性质显着降低,对厂房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围岩的稳定及安全。

二、城东电站坝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东电站坝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电站工程坝址及坝型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坝址选择
    2.1 地形条件
    2.2 地质条件
    2.3 淹没损失
    2.4 工程投资
3 坝型选择
    3.1 坝型分析
    3.2 闸型分析
4 结语

(2)陕西某水库坝基岩体质量评价及抗剪断强度参数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强度研究现状
        1.2.2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
        1.2.3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水库工程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质构造
        2.1.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岩体风化与卸荷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岩体物理力学试验及成果统计分析
    3.1 坝址区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3.2 岩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资料整理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岩体抗剪(断)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3.3.1 岩体直剪试验
        3.3.2 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直剪试验
        3.3.3 岩体结构面中型直剪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坝基岩体结构面分类与岩体质量分级
    4.1 岩体结构面分类
        4.1.1 分类方法及标准
        4.1.2 水库工程岩体结构面分类
    4.2 岩体质量分级
        4.2.1 分级原则及办法
        4.2.2 坝址区岩体质量分级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器学习的岩体抗剪断强度参数估算
    5.1 机器学习概述
        5.1.1 数据挖掘概念
        5.1.2 如何进行数据挖掘
        5.1.3 数据挖掘任务和应用
        5.1.4 数据挖掘软件
    5.2 支持向量机模型
    5.3 岩体抗剪断强度参数影响因素
    5.4 岩体抗剪断强度参数预测
        5.4.1 探索性数据分析
        5.4.2 数据挖掘预测模型建立
        5.4.3 模型精度检验
    5.5 陕西某水库岩体抗剪断强度参数预测
    5.6 岩体变形参数取值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主厂房围岩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方法
    1.2 本文研究内容
    1.3 本文技术路线
2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工程地质条件
    2.1 乌东德水利枢纽工程概述
    2.2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概述
    2.3 区域构造与地震背景
    2.4 地形地貌
    2.5 地层岩性
    2.6 地质构造
    2.7 岩体风化与卸荷
    2.8 水文地质
    2.9 地应力条件
    2.10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3 右岸主厂房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围岩分级
    3.1 右岸主厂房围岩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3.2 主厂房围岩分级
    3.3 小结
4 主厂房围岩块体稳定性评价及位移特征分析
    4.1 围岩主要结构面特征及分布
    4.2 地下厂房围岩块体稳定性评价
    4.3 围岩位移特征分析
    4.4 小结
5 基于FLAC3D的右岸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5.1 FLAC3d简介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5.3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5.4 小结
6 右岸主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段综合评价
    6.1 顶拱工程综合评价
    6.2 上游边墙综合分段评价
    6.3 下游边墙综合分段评价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土石坝防渗体的研究现状
    1.3 模糊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概况及防渗要求
    2.1 工程概况
    2.2 自然条件概况
    2.3 地质条件概况
    2.4 上水库挡水建筑物型式
    2.5 上水库防渗要求及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上水库库盆防渗方案及结构分析
    3.1 库盆防渗方案拟定
    3.2 上水库“土工膜护底”防渗方案
    3.3 上水库“沥青混凝土面板护底”防渗方案
    3.4 两种方案下的应力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传统比较方法的库盆防渗方案定性比选
    4.1 土工膜护底防渗方案
    4.2 沥青混凝土面板护底防渗方案
    4.3 方案定性比选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库盆防渗方案综合比选
    5.1 AHP模糊综合评价的思路与评价步骤
    5.2 库盆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5.3 层次分析法
    5.4 模糊综合评价
    5.5 库盆防渗方案的综合比选
    5.6 本章小结
6 库盆防渗方案优化设计
    6.1 库周面板与面板坝趾板之间衔接形式优化设计
    6.2 上库库盆防渗型式优化设计
    6.3 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试谈安全评价中的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资料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及要求
2 严格监测资料的整编
    2.1 数据检查
        2.1.1 努力查明数据缺失原因
        2.1.2 正确处理中断数据
        2.1.3 正确处理异常数据
        2.1.4 努力消除系统误差
    2.2 去伪存真
3 科学进行监测资料分析
    3.1 重视环境量监测,全面了解监测成果相应的环境条件
    3.2 提出合理监控指标
        3.2.1 明确监控指标
        3.2.2 严格区分不同问题质的界限
    3.3 既关注变化量,也关注变化速率,还要关注对建筑物的影响
        3.3.1 正确判断“正常”、“异常”、“危险”
        3.3.2 慎重对待异常数据
        3.3.3 努力查找异常原因
4 分析影响因素,判断发展趋势,综合进行工程安全性评判
    4.1 分析影响因素、判断发展趋势
    4.2 综合水文、地质、设计、施工、运行及有关的监测成果科学判断
5 结语

(6)宜春市渥江湿地公园四级生态抬水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抬水工程应用研究
    1.2 四级生态抬水工程概况及必要性
    1.3 四级抬水工程任务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文与地质概述
    2.1 水文
    2.2 工程地质
第3章 四级生态抬水工程总体布置与主要建筑物设计
    3.1 设计依据
    3.2 场址比选
    3.3 闸坝结构型式比选
    3.4 闸坝底板高程、泄流净宽及闸坝基础确定
    3.5 四级生态抬水工程总体布置设计
    3.6 闸坝设计
    3.7 水电站发电厂房设计
    3.8 小结
第4章 滚轮连杆式水力自控翻板砼闸门设计与应用
    4.1 翻板砼闸门产品选定
    4.2 翻板砼闸门结构布置及工作原理
    4.3 翻板砼闸门液压启闭辅控系统改造
    4.4 小结
第5章 底轴液压顶驱动翻板钢闸门设计与应用
    5.1 翻板钢闸门比选
    5.2 底轴液压顶驱动翻板钢闸门产品选定
    5.3 底轴液压顶驱动翻板钢闸门结构布置及工作原理
    5.4 底轴液压顶驱动翻板钢闸门实施
    5.5 小结
第6章 四级生态抬水工程建设管理
    6.1 四级生态抬水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6.2 四级生态抬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6.3 四级生态抬水工程设计进度情况
    6.4 四级抬水工程施工情况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甘肃公路发展概况
        1.1.2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地质问题
    1.2 国内外红层研究现状
        1.2.1 红层分布概况
        1.2.2 红层与工程
        1.2.3 红层地区自然地质灾害
        1.2.4 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1.2.5 红层水理特性
        1.2.6 红层地基承载力
        1.2.7 红层岩体工程特性
        1.2.8 国内红层研究成果简评
    1.3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
        1.3.1 土质边坡
        1.3.2 岩质边坡
        1.3.3 红层边坡
    1.4 甘肃红层研究进展
        1.4.1 白垩系
        1.4.2 第三系
    1.5 当前研究的不足
        1.5.1 红层研究成果评价
        1.5.2 甘肃红层研究的不足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主要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4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和灾害特征
    2.1 引言
    2.2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
        2.2.1 甘肃红层概况
        2.2.2 白垩系
        2.2.3 第三系
        2.2.4 红层地区典型地貌特征
    2.3 甘肃红层自然地质灾害特征
        2.3.1 灾害概况
        2.3.2 灾害类型
        2.3.3 分布规律
    2.4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病害
        2.4.1 路基病害
        2.4.2 路堑边坡病害
        2.4.3 桥梁病害
        2.4.4 隧道病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肃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物质组成
        3.2.1 颗粒组成
        3.2.2 矿物组成
        3.2.3 化学成分
        3.2.4 微观结构
    3.3 物理性质
        3.3.1 白垩系
        3.3.2 第三系
        3.3.3 甘肃红层物理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3.4 力学性质
        3.4.1 白垩系
        3.4.2 古近系
        3.4.3 新近系
        3.4.4 甘肃红层力学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3.5 指标间的相关性
        3.5.1 物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3.5.2 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
    3.6 水理性质
        3.6.1 软化性
        3.6.2 膨胀性
        3.6.3 崩解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甘肃红层岩体原位测试研究
    4.1 引言
    4.2 红层岩体波速特性
        4.2.1 白垩系
        4.2.2 古近系
        4.2.3 新近系
    4.3 新近系红层大型岩体原位测试
        4.3.1 依托工程及地质概况
        4.3.2 试验现场布置
        4.3.3 岩体变形试验
        4.3.4 砼/岩直剪切试验
        4.3.5 岩/岩直剪试验
        4.3.6 平硐声波测试
        4.3.7 试验成果
    4.4 抗剪断强度对比分析
        4.4.1 岩/岩与砼/岩
        4.4.2 岩体与岩石
    4.5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各向异性
    4.6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试验值和计算值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其变形破坏模式
    5.1 引言
    5.2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3 覆盖型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5.3.1 风积黄土-红层边坡
        5.3.2 风积黄土-老黄土-红层边坡
        5.3.3 粘性土-红层边坡
        5.3.4 夹块石粉质粘土-红层边坡
        5.3.5 粘性土-卵砾石-红层边坡
        5.3.6 粘性土-碎石-红层边坡
        5.3.7 粘性土-块石-红层边坡
        5.3.8 块(碎)石-红层边坡
        5.3.9 风积沙-红层边坡
    5.4 红层岩体结构特征
        5.4.1 红层结构面特征
        5.4.2 红层岩体结构类型
    5.5 红层岩质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5.5.1 整体结构
        5.5.2 层状结构
        5.5.3 含软弱夹层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甘肃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性变形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特征及处治研究
        6.2.1 依托工程概况
        6.2.2 覆盖型红层边坡变形概况
        6.2.3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处治研究
        6.2.4 渐进式破坏小结
    6.3 覆盖型红层边坡拉张裂缝计算及其渐进式破坏机理
        6.3.1 边坡地质模型构建
        6.3.2 边坡计算模型
        6.3.3 拉张裂缝与边坡稳定性
        6.3.4 渐进式机理数值模拟
        6.3.5 拉张裂缝小结
    6.4 残余强度在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6.4.1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6.4.2 抗剪强度特征
        6.4.3 抗剪强度与边坡稳定性
        6.4.4 残余强度小结
    6.5 降水对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6.5.1 计算模型
        6.5.2 计算方法
        6.5.3 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甘肃红层岩质边坡顺层滑动特征研究
    7.1 引言
    7.2 坡顶卸载平台与同向顺层边坡稳定性
        7.2.1 模型构建
        7.2.2 模型求解
    7.3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面位置与整体滑动长度
        7.3.1 计算模型
        7.3.2 模型求解
    7.4 兰永一级公路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
        7.4.1 工程简况
        7.4.2 工程地质条件
        7.4.3 边坡结构特征
        7.4.4 同向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7.4.5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红层库岸桥台岩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
    8.1 引言
    8.2 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8.2.1 自然地理条件
        8.2.2 工程地质条件
    8.3 桥台库岸岩体特征
        8.3.1 岩石的物理力学属性
        8.3.2 岩体结构特征
        8.3.3 岩体变形及强度特征
    8.4 基于赤平极射投影法的桥台库岸稳定性分析
    8.5 基于强度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8.5.1 基本原理
        8.5.2 自然库岸稳定性评价
        8.5.3 开挖架桥后库岸稳定性评价
        8.5.4 参数敏感性分析
    8.6 基于变形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8.6.1 基本原理
        8.6.2 模型建立
        8.6.3 分析方法
        8.6.4 计算结果分析
    8.7 桥台库岸实际稳定状况
    8.8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强蚀变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其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蚀变花岗岩的物理特性
        1.2.2 蚀变花岗岩的力学特性
        1.2.3 强蚀变花岗岩改良特性研究现状
        1.2.4 强蚀变花岗岩作为天然建筑材料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强蚀变花岗岩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1 概述
    2.2 试样基本物理、化学和矿物性质试验
        2.2.1 含水率试验
        2.2.2 比重试验
        2.2.3 颗粒分析试验
        2.2.4 自由膨胀率试验
        2.2.5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2.2.6 击实试验
3 强蚀变花岗岩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渗透特性
    3.3 压缩特性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强度特性
        3.4.1 试验方案
        3.4.2 直接剪切试验
        3.4.3 三轴压缩试验
    3.5 应力应变特性
        3.5.1 法向应力作用下剪应力-剪应变特性
        3.5.2 三轴剪切应力应变特性
    3.6 可利用性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强蚀变花岗岩改良研究
    4.1 概述
    4.2 改良剂的作用机理
        4.2.1 改良剂的分类
        4.2.2 水泥改良剂的作用机理
        4.2.3 生石灰改良剂的作用机理
    4.3 改良方案
        4.3.1 试验内容
        4.3.2 养护条件
    4.4 改良土的渗透特性
    4.5 改良土的压缩特性
    4.6 改良土的强度特性
        4.6.1 水泥改良土
        4.6.2 生石灰改良土
        4.6.3 掺灰比对强度的影响
        4.6.4 养护龄期对强度指标的影响
        4.6.5 改良效果评价
    4.7 改良土的应力应变特性
        4.7.1 法向应力下剪应力-剪位移关系
        4.7.2 三轴试验应力应变关系
    4.8 最优改良方案
        4.8.1 最优配比的选择
        4.8.2 最优化试样应力应变模型参数
    4.9 本章小节
5 强蚀变花岗岩改良土坝体的数值分析
    5.1 基本原理
        5.1.1 软件介绍
        5.1.2 计算原理
    5.2 模型的建立
        5.2.1 计算模型的概述
        5.2.2 边界条件
        5.2.3 安全系数标准
    5.3 均质坝的非稳定渗流下浸润线变化
        5.3.1 计算工况
        5.3.2 结果分析
    5.4 非稳定渗流均质坝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上游水位降落时上游边坡稳定性分析
        5.4.2 上游水位上升时上游边坡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滇东高原夷平面岩溶研究
        1.2.2 分水岭地带岩溶工程建设
        1.2.3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1.2.4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帷幕
        1.2.5 存在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滇东山原区的地质背景条件
    2.1 滇东高原的形成与演化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
第3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3.1 概述
    3.2 可溶岩层位及其展布特征
    3.3 岩溶发育形态组合
        3.3.1 地表岩溶形态组合形式
        3.3.2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3.4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3.4.1 岩性
        3.4.2 地质构造
        3.4.3 地貌及新构造运动
    3.5 山原区岩溶发育规律
        3.5.1 岩溶发育的总体特征
        3.5.2 岩溶的空间发育规律
第4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水系统
    4.1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4.2 岩溶含水系统
        4.2.1 岩溶水文地质结构
        4.2.2 岩溶含水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4.3 岩溶水流动系统
        4.3.1 山原区地下水循环交替类型
        4.3.2 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
        4.3.3 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
    4.4 研究区内岩溶水系统的级别和类型
        4.4.1 地下水系统级别的划分原则
        4.4.2 研究区的岩溶水系统分级
        4.4.3 三级岩溶水系统类型
    4.5 研究实例:黑滩河-八哥洞-老凹洞三级岩溶水系统分析
        4.5.1 岩溶水系统特征
        4.5.2 四级岩溶水系统特征
第5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渗漏的主要地质模式
    5.1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的特点
    5.2 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分类
    5.3 非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3.1 玄武岩地区水库渗漏
        5.3.2 第三系或第四系地区水库渗漏
        5.3.3 渗漏的地质模式及典型案例剖析
    5.4 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4.1 既有渗漏实例
        5.4.2 渗漏模式划分
        5.4.3 常规渗漏型
        5.4.4 向远-深切侵蚀基准面渗漏型
        5.4.5 小结
第6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1 水库岩溶渗漏的传统评判方法
    6.2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2.1 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评判流程
        6.2.2 岩溶渗漏评判的控制要素
    6.3 水库岩溶渗漏计算及允许渗漏量评判
        6.3.1 岩溶渗漏量计算方法
        6.3.2 允许渗漏量标准
    6.4 黑滩河水库岩溶渗漏评判
        6.4.1 沾益县黑滩河水库基本情况
        6.4.1 蓄水 1990m高程时左岸潜在渗漏评价
        6.4.2 蓄水 1990m高程时右岸潜在渗漏评价
        6.4.3 渗漏量评价
第7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处置可行性分析-以黑滩河水库为例
    7.1 水库防渗适宜性评价
    7.2 岩溶水库区防渗处理方式探讨
        7.2.1 目前岩溶水库的主要防渗方式
        7.2.2 防渗帷幕设计中的一些要素
    7.3 黑滩河水库防渗帷幕方案的论证
        7.3.1 黑滩河水库防渗方案的选择
        7.3.2 防渗帷幕的位置
        7.3.3 防渗帷幕的深度
        7.3.4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渗漏量及渗流场分析
        7.3.5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经济性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10)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岩体蚀变特征及其对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2.1 蚀变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1.2.2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区概况
    2.2 区域地质与地震
    2.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岩体风化特征
        2.3.6 岩体蚀变特征
        2.3.7 岩石(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3 蚀变体分布特征及工程特性
    3.1 概述
    3.2 蚀变岩的成因
    3.3 研究区蚀变类型
        3.3.1 云母富集化蚀变岩
        3.3.2 粘土岩化蚀变岩
        3.3.3 碳酸盐化、石英的溶解和新生石英的沉淀、长石溶蚀蚀变岩
        3.3.4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蚀变岩
    3.4 蚀变带的分布规律
    3.5 蚀变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3.5.1 蚀变岩的物理性质
        3.5.2 蚀变岩的力学性质
    3.6 砂状岩芯(粘土岩化蚀变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3.6.1 含水率试验
        3.6.2 密度试验
        3.6.3 颗粒分析试验
        3.6.4 固结试验
        3.6.5 快剪试验
        3.6.6 渗透试验
        3.6.7 试验结果
    3.7 成果分析
4 蚀变作用对于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4.1 正交试验
        4.1.1 正交分析简介
        4.1.2 正交方案设计
        4.1.3 试验模型
        4.1.4 正交模拟结果分析
        4.1.5 成果分析
    4.2 蚀变岩对研究区地下洞室围岩影响分析
        4.2.1 蚀变岩对地下厂房影响因素分析
        4.2.2 天池抽水蓄能电站蚀变岩对地下厂房影响分析
5 天池抽水蓄能电站蚀变岩体对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5.1 计算目的
    5.2 软件介绍
    5.3 计算模型
    5.4 计算方案及参数
        5.4.1 蚀变岩体参数变化对于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计算方案
        5.4.2 蚀变带分布对于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计算方案
    5.5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场
    5.6 计算结果
        5.6.1 蚀变对于洞室围岩应力场的影响
        5.6.2 蚀变对于洞室围岩位移场的影响
        5.6.3 蚀变对于洞室围岩塑性区特征的影响
        5.6.4 蚀变带的分布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研究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城东电站坝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电站工程坝址及坝型的选择[J]. 李晓东. 陕西水利, 2019(08)
  • [2]陕西某水库坝基岩体质量评价及抗剪断强度参数预测研究[D]. 边毓.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地下主厂房围岩稳定性评价[D]. 王梓帆. 三峡大学, 2019(06)
  • [4]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方案比选研究[D]. 李作舟.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5]试谈安全评价中的安全监测资料分析[J]. 刘世煌. 大坝与安全, 2017(01)
  • [6]宜春市渥江湿地公园四级生态抬水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欧阳增发. 南昌大学, 2016(06)
  • [7]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D]. 王骑虎.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8]强蚀变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其改良研究[D]. 张瑞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9]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D]. 赵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10]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岩体蚀变特征及其对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D]. 王振.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12(04)

标签:;  ;  ;  ;  

城东水电站大坝基础主要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