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04“主题”

聚焦'04“主题”

一、聚焦’04“话题”(论文文献综述)

渠颖[1](2021)在《“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初,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观众因疫情长时间居家隔离,线上娱乐需求增加,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演员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停止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暂停影视行业的常态化录制,(1)依托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电视综艺节目与网络媒介场景交叉与融合,共生出“云录制”综艺节目。这一尝试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空间和录制设备限制,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场景产生差异。本文以媒介情境论为视角,以在电视媒介平台播出的“云录制”节目的场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建构、类型搭建、特征呈现、叙事特征与功能展现,以期探索“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殊之处。研究发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在五种技术力量承载之下,搭建出vlog分享式、视频连线式、受众想象式的虚拟场景;家庭录制、演播厅录制、虚实结合的“云互动”、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的物理实体场景。使节目场景出现具有移动性、多元连接性和社交性特征;利用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的叙事话语和不定式、个性、可拆分单点的叙事视角,构建出开放、松散、线性+非线性融合的叙事结构,衍生出陪伴型、部落型、依恋型的新型社会关系,使受众在丰富的信息体验中缓解焦虑、释放情感。最后,本文探讨了“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希望以此对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杨赫[2](2021)在《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爆发式增长的用户基数、游戏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逐渐剥去包裹在电子竞技外部饱含隐秘和禁忌色彩的坚硬外壳,使之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数字竞技项目。而作为风靡世界的文化符号,电子竞技同样引发媒介的高度关注,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新势力”。现阶段,“电竞热”仍然在持续升温,但表面的浮华却难掩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困境,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利益相关主体需求的日益增长,初期依靠资本植入的粗犷式发展已经开始后继乏力,客观上出现了传媒实践先于理论指导、平台发展与价值定位模糊不清、评价模式不够完善等问题,而其症结则在于学界和业界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理论建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的认知与实践不足。现阶段,电子竞技和网络媒体传播分别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不断突显的竞争意识、时间性和效率思想,以及人们普遍对于身份流动、自由连通和共享叙事的渴望,两者不断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统摄性娱乐装置。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盈余时代的到来和技术赋能的不断提升,用户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游戏表象进一步突显,趣味性、个性释放、自我选择与控制的外显表征也更加具体;另一方面,随着平台资本主义下隐性剥削机制的逐步建立,数字产消者逐渐取代“受众商品”,主导着网络传播中的商业化思维和价值攫取。换言之,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正在演变成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新秩序。本文以传播游戏理论、游戏批评理论体系和框架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理论建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为研究主线,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扎根理论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阐释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与内涵结构,分析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梳理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问题,构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评估,最终提出具有指导性、层次性的优化策略。力求能够在传播学视域下,完善电竞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强化其服务大众的功能,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研究认为:(1)在传统框架理论视角下,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源自于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之间的相互博弈。首先,在框架的背后存在网络媒体商业化趋势、电子竞技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两大“隐形推手”;其次,博弈的维度是以具身体验为基础的“认同”和因数字劳动所引发的“消费”;最后,博弈的结果则表现为经由具身体验产生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身份认同,以及在数字劳动中形成符号消费、权力消费和空间消费,并且它们分别具有形塑网络商业思维、建构网络文化关系的功能。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商业化、平台化,受众数字化、用户化的环境中,“体验”与“劳动”之间的相互置换成为用户的身体感知与价值生产的源动力,结合现实语境分析,两者又分别指向了游戏的经验性和资本化,并且推动了以文本变革为核心的网络电子竞技传播游戏化进程。(2)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本质上是因信息流动引起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综合影响。通过考察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的游戏范式,并且询唤出用户作为玩家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了其传播效果更为明确的指向性,即文本呈现、主观体验和价值生产3个维度:首先,从游戏表象的视角分析,作为具备生产复数化故事的超叙事系统,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兼具控制与规则等核心游戏元素,并且整合了游戏文本设计理念,故参照游戏批评的第一向度,将文本呈现效果(用户对于文本的感知与理解)解构为叙事叙述效果、机制创设效果、审美匹配效果和技术应用效果;其次,“双环境化”造成用户角色与行为双重性,此时符号的功能只存在于游戏之内,但是符号的感知与识别却来源于现实经验,所以用户通常在功利性或抵抗性的活动中不断寻求自我价值,故主观体验效果具体表现为情感沉浸、交互体验和自我实现;最后,用户作为游戏玩工所进行的劳动,兼具非物质劳动和数字劳动的双重属性,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依靠数字秩序,赋予并改造了用户新的身份政治和身体关系,客观上形成了以“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为核心的价值链,并且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在上述价值链中,前两个部分可以被概括为是劳动成果,后两个部分则分别对应价值转化效果与经验塑造效果。(3)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经由三级编码,得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用户差异、环境条件、平台建设、盈利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6个主范畴与其下属的24个子范畴。将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作为一个整体,其盈利能力属于目标导向性因素,责任意识属于环境制约性因素,创新实践属于竞争动力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而用户差异、环境条件和平台建设则是形成上述三个主范畴的前提条件,故能够通过对于三者的作用,进而影响网络媒体电子竞技的传播效果。通过理论对话发现,本文的影响因素模型在内涵与关系层面,能够展现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要素与特征,并且具备了解释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游戏范式的能力,客观上同第三章的理论基础形成呼应。与此同时,该模型也符合“O-S-O-R”研究模式中两次对于受众差异(两个“O”)的认知,并且与游戏化设计模型中,以“感知-意图-行为”为主线的用户体验路径关联度较高。本文以该影响因素模型为问题分析框架,从商业创收、责任履行和创新扩散三个层面,分别对现阶段网络媒体电子竞技的传媒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资本植入过度、内容良莠不齐、专业性仍需强化、文化定位尚需明确、用户媒介素养和电竞形象构建有待提升等问题,进而围绕刺激用户生产、塑造文化氛围、注重文本互动三个维度,总结得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趋势特征。(4)基于文本呈现、主观体验和价值生产的传播效果内涵结构,经由理论推导、文献分析和走访调查初拟评价体系,进而采用德尔菲法和加权平均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完成评价指标的筛选,并且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赋权,最终构建起由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29项三级指标组成的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游戏化传播为基础,从网络媒体的视角出发,深入考察用户参与电竞传播过程中的感知、体验与行为趋势,从而实现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衡量与评判。本文利用该评价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T体育媒体英雄联盟S10传播效果和H直播平台2020CF全明星赛传播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的结果分别为3.5295(较好水平)和3.0238(一般水平)。进而通过对于评价结果纵向的相互比较,以及横向的综合比较,认为其基本符合现实情况,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机制、审美、价值生产和负面效果等评价维度仍然需要改进。进一步分析,将该评价体系同业界的工作总结与观赛报告进行比较,发现其与现阶段网络媒体的电竞传播实践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并且其所包含的用户主观评价,能够有效弥补业界算法程序评价的不足,但在过程评价、趋势预判和市场衡量等方面的精确度与适配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5)总体而言,网络媒体应以中国“政府+产业”的电竞产业模式转型为契机,促进本土电竞文化由资本催化向文化自生转变,并且参考游戏化传播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电竞传播过程中的游戏化叙事、游戏化体验和游戏化规制;具体而言,网络媒体应不断提升文本的完整度和新颖性,进一步强化复合现实的情景体验,加快平台化转型发展的速度,保证用户认知的正向性、情感输出的积极性和生产的时间与效率;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分析,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优化并非仅仅需要媒体平台自身的努力,而是要依靠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调控,紧密结合中国电竞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引导优质人才的培养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促进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

张洛冲[3](2021)在《湖南卫视《朋友请听好》情感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速度带来的多变性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为人类精神本质需要的情感在其中的生存现状也变得岌岌可危。面对着外部环境所造成的人际间情感淡漠及情感需求与日俱增的现实境遇,作为指引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电视媒体关注情感危机现象,推出了包括《朋友请听好》在内的一系列情感类节目,旨在为人们搭建一个情感能量互动与情感心理满足的交流平台。本文以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朋友请听好》为研究文本,主要运用叙事学等方面理论,以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电视节目建构情感叙事的方式及内涵。论文认为《朋友请听好》在叙事策略的安排上与情感紧密贴合,多维度的情感主题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在他者的关照中引发自我观照;通过外显叙事者与内隐叙事者一明一暗的叙事行动成就了情感的传递;多重的叙事视角代表了多元的叙事方式,共同合力丰富着叙事内容,并引导着观众情感走向;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选择与重组,打造出复杂的叙述层次,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朋友请听好》的情感叙事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多元性与开放性。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主体与客体共同完成叙述文本、多层叙述达到意义的延伸、时空开放激发情感唤起三方面。艺术叙事与生活叙事的意义中和、博采众长的文本形态结合、串联历史与现实挖掘人物情感共同构成多元性特征。《朋友请听好》情感叙事的意义表现为从私人性到公共性、从共情到共鸣、从生物性到社会性,即节目情感叙事完成了私人话语到公共话语的递进,通过叙事符号的挖掘在集体记忆的运作中进一步巩固认同的力量,并利用媒介融合的多维场景完成个人情感表达向社会情感交往的进一步开放。

王琳珠[4](2021)在《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传播符号学研究》文中提出“匠心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所推崇的精神特质和理念,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匠心精神”在新时代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呼吁。享誉国内外的李子柒短视频很好地诠释了敬业、专注、精益和创新等层面的“匠心精神”内涵,为研究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生产与传播提供了研究范本。以李子柒短视频为研究对象,结合符号学、传播符号学等理论,分析和研究基于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呈现和意义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李子柒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创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短视频领域的符号生产和传播提供启发和借鉴,进而实现“匠心精神”更加多元地传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符号学、传播符号学、“匠心精神”以及李子柒短视频进行了文献综述,为后续的研究做好学术积累,进一步明晰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符号内涵在以下六个方面的表达: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精益求精和耐心专注、知行合一和事必躬亲、敬畏自然和坚守文化、求索创新和与时俱进以及尊师重道和文化传承等德艺原则,在此基础上,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架构,并阐述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至第四章属论文的重点部分,论述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呈现、意义表达、价值取向。第一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李子柒短视频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第二章从皮尔斯符号学研究视角出发,依据“符号三元构成说”中的表现体、对象和解释项,以及符号的组合、聚合双轴关系具体剖析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呈现过程和方式,在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上,对语言符号中的说明性文字语言符号、声音语言符号、伴随文本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范围下的道具、行为、镜头、音乐音响等符号进行细致分析。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符号的意义构建和解读,主要从符号建构方式、受众意义着手,在共同解释项、集体记忆、文化语境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匠心精神”表达展开论述,进而从传播仪式观、符号传播的转喻机制、符号传播中多重意指链上的解码等方面,细致地展现“匠心精神”符号传播效果的完整表达。第四章则锁定李子柒短视频如何在实践层面构筑“匠心精神”,从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现代人的精神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第五章则在前四章分析的基础上,对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表达展开思考,指出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符号建构的缺憾,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也提出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缺憾,以期为今后的延伸研究完善思路。

薛雅静[5](2021)在《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格局较过去相比均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平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日渐式微,深度的内容生产变成了稀缺品;对受众而言,信息获取方式虽多,但碎片化、真伪难辨的信息混杂其中,反而更难抵达事实真相。在此背景下,新闻非虚构这一新式的报道体裁以可读性强、视角丰富、强烈沉浸感等文本特征,受到业界和受众的广泛关注。“谷雨实验室”是腾讯新闻旗下专职从事新闻非虚构生产和传播的平台,希望通过输出优秀的作品来重新定义非虚构的中国标准,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论文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选择了“谷雨实验室”2018——2020年近三年内共434篇新闻非虚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出新闻非虚构报道在叙事话语和叙事内容上的特征,探讨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建构上的规律和框架,并考察非虚构这一“兼容”了新闻和文学特质的特殊报道文体,是如何把对公共价值和公共问题的理性思考融入到相对感性的叙事话语中,同时总结出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为日后非虚构叙事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启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和背景,围绕叙事学、非虚构写作和“谷雨实验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入到正文第一章,结合具体报道文本,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要素特征,包括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和叙事时间。论文第二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针对“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主体进行分类,得出叙事原型的特质;其次深入到内容层面,结合案例总结出非虚构报道的三层叙事结构,分别为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核心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合、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进一步对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上的建构展开探讨,概括出“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关注公众诉求、展现个人价值、聚焦特殊群体的三大叙事框架。第三章,从微观的文本内部和宏观的形式外部两大层面着手,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探寻其叙事优势和可供借鉴的经验。第四章,围绕“谷雨实验室”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要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持续拓展议题空间,创新叙事表达方式,以及把握好表达尺度的启示。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对“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报道的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总结其叙事特征和策略,以期对日后新闻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透过解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作品在选择叙事议题和建构意识形态上的特色,对如何引导受众搭建认知框架、甚至是社会的价值观念建构也具参考意义。

江雨谦[6](2021)在《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新闻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抖音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短视频带来的用户流量让很多媒体都考虑将其作为创新转型的平台。传统媒体视频受其影响,表现出快节奏,易传播,易分享的新特点,这是短视频时代对主流媒体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是社会需求。2020年,全球都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席卷,人们都笼罩在恐惧和焦虑当中,人们的关注点也从娱乐八卦转向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健康类信息,在这特殊时期,主流媒体在健康传播,凝聚国家情感,发布国家政策方面作用重大。研究主流媒体健康传播的策略也表现出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论文以武汉“封城”到武汉解封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的抖音账号下发布的和疫情相关的短视频新闻作品为研究样本对象,通过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来研究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效果的提升,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研究问题:主流媒体抖音号短视频的健康叙事特点;主流媒体抖音短视频在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的作用;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健康叙事策略传播效果。本文偏向于从更加聚焦的方式研究主流媒体短视频的新闻叙事,收集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抖音号下,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8日和疫情相关的1297条短视频为样本。本文通过梳理和整理新闻叙事、健康传播范围内的文献,基于新闻叙事理论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形成一个适合考量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疫情短视频的类目框架,该框架通过信度效度的检验后,从叙事故事、叙事话语、叙事行为、叙事效果四个维度对主流媒体抖音号的健康叙事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叙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叙事特点表现单调,视频呈现形式缺乏创新性,视频剪辑手段导致完整性欠缺;二是短视频在塑造人们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效果欠佳,视频结构过于单一,视频内容安排不合理以及叙述的方式选用不够多样化;三是短视频在健康传播效方面果受限,评论转发相对较少,用户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几乎不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功能薄弱。根据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不同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此推进主流媒体叙事效果提升:一是丰富视频叙事视角应用,注重优质内容的呈现;二是立足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丰富新闻的叙事手段;三是是加强媒体和平台间融合,提高用户参与度程度;四是基于短视频碎片化特点,将故事完整呈现用户。论文在研究方法的采用上,突破了以往以定性为主进行新闻叙事研究的常态,并且检视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的健康传播效果,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所以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性。

陈玉萍[7](2021)在《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在互联网场域中,此类危机事件被当事人、网民、媒体等主体爆料后,经由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扩散,极易演化为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文以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系统论等理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系统研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演化、影响与治理等核心内容,其理论贡献在于形成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将为应对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保障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旅游快速发展促使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体育旅游危机事件显示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交融触发、事发空间从局地性向广域化扩散、事发时间从集中向分散迁移等发展态势。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在互联网场域中极易演变为网络舆情。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由客体、主体、本体以及载体等四大要素构成,呈现出主体多元性与社群化、客体破坏性与复杂化、本体隐匿性与无序化、载体交互性与多样化等特征,呈现出网民表达理性化、舆情信息去中心化、传播媒介融合化等演变态势,具有主体需求导向功能、体育旅游产业危机预警功能、网民舆情依赖功能与多利益主体行为监督功能。(2)体育旅游系统由客源地需求系统、目的地接待系统、通道系统与支持保障系统构成。体育旅游系统子系统突变、子系统协同弱化、外部环境变迁冲击等原因引致系统整体紊乱。当紊乱熵值超越临界点之后,系统发生脆性崩塌引致危机事件发生。危机事件完成比特化网络转录后,在事件属性、网络表达平台、网民心理行为、政企调控缺失、媒体注意力聚焦等因素合力作用下,极易发酵演变为网络舆情,进而形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的标志为:(1)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完成从事发地到互联网场域的比特化转录;(2)网民、媒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将注意力资源大量投向体育旅游危机事件;(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呈现特定流向规律。(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时序动态性、多维性、跃变性、衍生性、反馈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受网络舆情系统中主体子系统、载体子系统、客体子系统的综合影响,外围宏观舆情环境通过主体因素、载体因素、客体因素的中介力量间接推动网络舆情演化。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内源动力包含事件冲击力与当事人牵引力,外源动力则由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网络平台扩散力等构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前期演化动力主体为内源动力,后期演化受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交互作用。在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当事人牵引力、事件冲击力、公共或个人网络平台扩散力的合力作用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经历酝酿、爆发、成熟与衰退四个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各动力源作用强度不同,引致各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异质的演变规律。(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并举的影响格局。宏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形象、国际体育赛事旅游承办、宏观政策制度变迁等方面;中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旅游产业需求、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体育旅游产业区域竞争格局、体育旅游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微观影响主要为对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企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目的地、网民、媒体等主体的影响。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存在空间溢出与产业溢出效应,对具有地理空间隶属关系的目的地、同质体育旅游目的地、同质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目的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产业溢出影响,并通过城市形象受损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对线下线上有融合影响作用;其影响场域呈现从体育旅游事发地到体育旅游目的地再到空间关联及产业关联旅游目的地的扩散规律。在各生命周期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舆情球体”体积发生动态变化,反应舆情热度高低,进而对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产生非均衡的影响强度。(5)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考虑到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治理主体、不同治理手段下,治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在路径与策略上的差异性,特提出协同分异治理的理论范式。建议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组织保障为核心、以资源保障为依托,建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体系;同时,建构涵盖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的协同分异治理机制。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的过程性差异,提出协同分时治理路径及策略。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差异,将网络舆情分成轻微级、警示级、严重级三种等级,提出针对不同级别的协同分级治理路径及策略。从政府、媒体、社区居民、意见领袖、体育企业与旅游企业、体育社群等主体出发,提出协同分主体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治理方式的刚柔性差异,提出协同分式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刚性治理方式表现为强化舆情管控法律与制度建设、提升技术治理能力,柔性治理方式则重在塑造舆情治理理念、培育体育旅游业风险文化、引入社会力量管控、重视网络伦理建设;柔性治理与刚性治理在协同分异治理下的耦合互动,可提升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水平,进而有助于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生态改善与体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姜秀娟[8](2021)在《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中的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是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正在研发的“英语教师证书考试”的一部分,拟测量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用于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的文学素养。本研究旨在验证该测试任务的效度,以确保其开发质量。基于论证的模式是当今语言测试效度验证的前沿模式,能够较好地保证效度验证结论的说服力。但现有效度论证框架均用以指导整项测试效度验证,不适合直接用于开发阶段测试任务效度验证。因此,本研究以Bachman&Palmer(2010)的AUA框架为理论指导,立足测试任务开发阶段构念界定、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三大核心环节,聚焦分数解释有意义性、概括性和评分一致性,构建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根据该框架中测试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推理证据收集的需要,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探究性次序式混合研究设计,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效度证据。质性研究方面,分析6名专家参与的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探究测试内容的相关性、取样的充分性以及任务特征的恰当性;分析59名试测对象的作答文本,判断测试任务充分考查拟测文学素养以及试测对象的作答反映评分标准各等级关键特征的程度;分析5名评分员的反馈信息,考察评分标准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量化研究方面,对5名评分员评阅出的30份答卷的分数进行多面Rasch模型分析,判断测试任务的区分性、评分标准等级划分的恰当性以及评分一致性;就上述分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检验评分员间的一致性;将5名评分员对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打出的分数进行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验证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评分结果间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测试任务具有代表性和区分性,说明测试任务设计恰当;评分标准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各等级难度设置恰当、区分性较好,评分员自身以及评分员之间的一致性达到理想水平,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其分数之间存在显着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评分标准制定得当。上述证据均用于支撑效度论证框架内的相应主张及其理由,形成自上而下从“测试任务构念界定”到“分数”、自下而上从“分数”到“分数解释有意义性”的双向闭合推理链,测试任务效度得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效度验证框架的不足,为开发阶段的语言测试任务效度论证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采用读、写、说相结合的综合型测试任务形式,全面考查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应具备的文学素养,对我国现行英语教师资格考试设计的完善以及职前英语教师教育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王悦[9](2021)在《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同时,一场信息疫情也在蔓延。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遭受影响:部分媒体大量发布冲突性、刺激性、负面性报道博取眼球,增加公众焦虑感与恐惧情绪,这不利于舆论正向引导,也不利于疫情防控。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何进行新闻实践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建设性新闻无疑能为此提供一种思路。建设性新闻理论诞生于西方,最早出现于2008年。如何能够将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论落地生根,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另外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为建构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本文首先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新闻生产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实践基础及最终目标等,为建构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通过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武汉“封城”76天内的32条新闻报道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访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线记者,并且统计分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新闻1+1》节目的报道主题、消息来源、传播效果等。通过研究,本文总结梳理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线索收集环节”、“新闻制作环节”、“新闻发布环节”的“建设性”表达特征,以此总结中国经验,打造中国样本,为我国的建设性新闻实践提供参考。除此之外,本文对建设性新闻生产中国范式的未来行动方向进行探究,主要提出建设性新闻与舆论监督、建设性新闻与社会治理、建设性新闻与讲好中国故事三个行动方向,并分别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

张蔚[10](2021)在《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疾病和衰老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提高公众对老年病的认识,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建构起正确、科学的知识话语秩序是公共媒介的社会责任。本文以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为研究对象,借助叙事学和电视叙事学理论框架,从叙事文本和叙事话语两方面出发,总结节目叙事特征,分析节目叙事价值。节目聚焦认知障碍与老年人,多视角搭建起了一个独立的故事空间,通过丰富的视听符号讲述动人故事,以情动人,立体叙事。节目用叙事内容传递真善美,真实表现了患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研究发现,《忘不了餐厅》采取故事化叙事,用年轻化、生活化的方式探讨衰老与疾病议题。在叙事文本上以情动人,聚焦认知障碍疾病,关注老年群体,真实再现了多种生活情感,并传播了疾病照护技巧和老年健康知识。节目采用“星素结合”的嘉宾阵容,在叙事结构上平衡戏剧性与去剧本化之间的关系,让叙事内容更加贴近日常。在叙事话语上,内外聚焦视角共同讲述认知障碍疾病,用丰富的视听符号传达节目主题,通过解构时间的方式调整叙事节奏。节目笑中带泪,用真情实感的故事打动观众,实现了娱乐性与公益性的双向赋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健康理念,同时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

二、聚焦’04“话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焦’04“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1)“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云录制”综艺节目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场景”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背景:移动互联网与疫情催生“云录制”综艺节目
    第一节 移动互联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一、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特征
        (一)便携性与移动性
        (二)延伸性与连接性
        (三)交互性与社交性
        (四)融合性与开放性
        (五)定位性与私密性
        (六)碎片化与场景化
        二、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一)台网联动场景迁移
        (二)联合制作场景接入
        (三)跨屏互动场景融合
    第二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诞生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一、疫情暂停常态化录制的契机与受众宅家观剧的新需求
        二、交叉与融合:“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第二章 基础:“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构建
    第一节 场景五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节 场景五力在“云录制”综艺节目中的应用
        一、场景录制——移动设备
        二、场景连接——社交媒体
        三、场景洞察——大数据
        四、场景感知——传感器
        五、场景适配——定位系统
第三章 特征:“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虚拟与实体:“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
        一、虚拟场景
        (一)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二)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三)受众想象式虚拟观看场景
        二、物理实体场景
        (一)后台前置的家庭录制场景
        (二)线上+线下的演播厅录制场景
        (三)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场景
        (四)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第二节 多元、移动、社交:“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点
        一、多元连接性
        二、融入性
        三、移动性
        四、社交性
        五、垂直性
        六、私密性
        七、小屏化
第四章 呈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叙事
    第一节 松散、线性+非线性的节目场景叙事结构
        一、松散的叙事结构——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一)叙事主题多元话轮转换快速
        (二)节目文本扩容延伸二次叙事
        二、线性单线结构——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三、对位式复调的非线性结构——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第二节 不定式、固定式、可拆分单点的节目场景叙事视角
        一、不定式内聚焦视角
        二、固定式内聚焦视角
        三、可拆分单点叙事视角
    第三节 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式的节目场景叙事话语
        一、戏谑式话语
        二、独白式话语
        三、日常生活话语
第五章 服务:“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功能
    第一节 传递丰富用户体验感的信息
        一、传递个性化服务信息
        (一)传递视频社交服务信息——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二)传递即时通讯服务信息——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三)传递虚拟社区服务信息——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二、传递沉浸式交互信息
        (一)传递感官共振的交互信息——虚拟场景
        (二)传递在场参与的交互信息——物理实体场景
    第二节 “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构建新的社会关系
        一、陪伴型社会关系
        (一)脱域陪伴型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二)嵌入陪伴型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二、松散的部落关系
        (一)兴趣型虚拟部落关系——虚拟场景
        (二)虚实交织的异质性部落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三、依恋型类社会关系
        (一)静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二)动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第三节 缓解社会焦虑,进行情感抚慰
第六章 影响:“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审美性缺失:非专业化拍摄的粗制乱造
    第二节 泛生活化转向:导致隐私过度暴露
    第三节 融媒体的发展空间:场景的个性适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竞技风靡世界:认可与质疑并存
        1.1.2 电子竞技媒介传播成为新的研究议题
        1.1.3 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是指导电竞传播实践的重要抓手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厘定
        2.1.1 电子竞技
        2.1.2 网络媒体
        2.1.3 传播效果
        2.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
    2.2 核心理论
        2.2.1 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
        2.2.2 游戏批评理论体系
        2.2.3 框架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关于电子竞技与游戏化传播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电子竞技媒介传播的研究
        2.3.3 国内外关于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形成与结构
    3.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
        3.1.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构成要素
        3.1.2 具身体验视域下的网络商业思维形塑
        3.1.3 数字劳动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关系建构
        3.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反思与启示
    3.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同游戏的范式勾连
        3.2.1 盈余时代与电子竞技娱乐本质之间的关系建构
        3.2.2 互联网“下半场”的受众变革与媒体转型
        3.2.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社会性与时代思维
    3.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内涵结构
        3.3.1 文本层面:游戏表象中的文本呈现
        3.3.2 体验层面:“双环境化”的主观体验
        3.3.3 劳动层面:主体询唤下的价值生产
        3.3.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结构与性质
    本章小结
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4.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过程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扎根理论分析法
        4.1.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
        4.1.3 访谈提纲的拟定与专家选择
        4.1.4 访谈过程与资料整理
    4.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三级编码结果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主轴编码
        4.2.3 选择性编码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3.1 用户差异
        4.3.2 环境条件
        4.3.3 平台建设
        4.3.4 盈利能力
        4.3.5 责任意识
        4.3.6 创新实践
    本章小结
5 基于影响因素的理论对话与问题分析
    5.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检验
        5.1.1 同“发生机制”与“O-S-O-R”模式的理论对话
        5.1.2 同“游戏范式”与游戏化传播模型的理论对话
        5.1.3 同电子竞技与体育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对话
    5.2 基于影响因素的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问题分析
        5.2.1 商业创收层面
        5.2.2 责任履行层面
        5.2.3 文化创新层面
        5.2.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实践的趋势特点
    本章小结
6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
    6.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6.1.1 建构方法的选择——德尔菲法
        6.1.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中的操作性定义
        6.1.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背景
        6.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6.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6.2.1 初拟指标体系
        6.2.2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6.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指标修正
        6.2.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确定指标权重
    6.3 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指标内涵与关系阐释
        6.3.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
        6.3.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
        6.3.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关系阐释
    本章小结
7 基于评价体系的实证评估与比较研究
    7.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过程
        7.1.1 评价方法的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7.1.2 评价对象的介绍
        7.1.3 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7.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的操作步骤
    7.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结果
        7.2.1 T体育媒体英雄联盟S10 传播效果评价结果
        7.2.2 H直播平台2020CF全明星赛传播效果评价结果
        7.2.3 评价结果的现实审视
    7.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3.1 硬性量化指标已是兵家必争之地
        7.3.2 “玩法”的效果呈现愈发受到重视
        7.3.3 品牌构建的能力认定关注度升级
        7.3.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本章小结
8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
    8.1 观念层面:网络媒体应构建符合现实情境的电竞传播理念
        8.1.1 摆正心态,认清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处境
        8.1.2 打牢基础,理解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文化内涵
    8.2 路径层面:网络媒体应参考游戏理论设计电竞传播思路
        8.2.1 提升文本呈现的完整度和新颖性,保证用户认知的正向性
        8.2.2 强化复合现实的情景体验,保证用户情感输出的积极性
        8.2.3 坚持平台化的媒介转型,保证用户生产的时间与效率
    8.3 要素层面:培育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优质环境
        8.3.1 塑造媒介文化,加强自我完善
        8.3.2 依托政策支持,配合政府管理
        8.3.3 加强行为监督,提升用户素养
        8.3.4 拓展外部渠道,强化产业融合
        8.3.5 针对现实需求,培养优质人才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实践调查走访提纲
    附录2:扎根理论分析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相关调查文本材料(节选)
    附录4: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R1)
    附录5: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R2)
    附录6: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调查问卷(样张)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习经历

(3)湖南卫视《朋友请听好》情感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情感叙事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朋友请听好》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研究方法
    第五节: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第一章 《朋友请听好》与情感叙事
    第一节:情感及情感叙事内涵
    第二节:《朋友请听好》的情感叙事形态
第二章 《朋友请听好》情感叙事策略
    第一节:叙事主题引发自我观照
        一、家庭伦理的情感诉求
        二、个体爱情的情感抒发
        三、友情关系的情感表达
        四、个人经验的情感困惑
    第二节:叙事主体互动成就情感传递
        一、外显叙事者
        二、内隐叙事者
    第三节:叙事视角的多重转换
        一、作为亲历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
        二、作为评说者的零聚焦叙事视角
        三、作为旁观者的外聚焦叙事视角
    第四节:叙事时空链接情感体验
        一、叙事时间的交错相通
        二、叙事空间的多维转换
第三章 《朋友请听好》情感叙事特征
    第一节:开放性:突破边际的情感叙事
        一、主客兼叙,边界消融
        二、多层叙述,意义增殖
        三、时空开放,激发情愫
    第二节:多元性:对话中融合的情感叙事
        一、艺术叙事与生活叙事的结合
        二、文本形态的多样化结合
        三、现实与历史的融合
第四章 《朋友请听好》情感叙事的意义传达
    第一节:消费社会私人话语到公共话语的情感故事表达
    第二节:认同危机下集体记忆的情感催化
    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多维场景搭建情感舞台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访谈记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符号学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综述
        二、“匠心精神”研究综述
        三、短视频符号生产与传播研究综述
        四、李子柒短视频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内容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李子柒短视频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类目构建
    第二节 李子柒短视频的内容分析
        一、传播话题——洞悉李子柒短视频传播热度逻辑
        二、视频主题——聚焦李子柒短视频内容展示核心
        三、发布节点——探析李子柒短视频内容创作规律
        四、视频时长——解码李子柒短视频内容生产转向
第二章 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呈现:皮尔斯视角
    第一节 李子柒短视频“匠心精神”的常规型符号呈现
        一、说明性文字语言符号
        二、声音语言符号
        三、伴随文本符号
        四、道具符号
        五、行为符号
        六、镜头符号
        七、音乐音响符号
    第二节 李子柒短视频“匠心精神”的传播符号双轴呈现
        一、情节设定:“匠心精神”符号组合叙述
        二、剪辑逻辑:“匠心精神”符号聚合依据
第三章 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意义:共同基础、集体记忆与文化语境
    第一节 共同基础上的“匠心精神”彰显
        一、李子柒短视频受众评论的研究设计
        二、解码端符号意义触达的三大取向
        三、共同基础上“匠心精神”同向解码
    第二节 集体记忆中的“匠心精神”重塑
        一、陌生化处理下的符号意义延伸
        二、乡土人情里的符号意义投射
        三、传统工艺中的符号意义书写
    第三节 文化语境下的“匠心精神”诠释
        一、生活仪式化符号的具象化表达
        二、物我协调的哲学观念渗透
        三、返璞归真的人文价值映射
第四章 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符号价值取向: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节 推动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现代化转换
    第二节 涵养现代人的精神培育
        一、标榜诚实劳动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二、弘扬“十年磨一剑”的社会风尚
    第三节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一、身体力行彰显文化自信
        二、创新性地讲好中国故事
第五章 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建构的传播符号学反思
    第一节 符号意义的直接映射
        一、符号艺术化表达导致意义失真
        二、强化符号建构的真实性取向
    第二节 符号缺失的解读偏移
        一、实质性符号取舍增加理解难度
        二、凸显符号运用的说明性功能
    第三节 营销符号的柔性表达
        一、直抒式营销符号降低好感度
        二、增强符号表达的自然化取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李子柒短视频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 B 李子柒短视频受众的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 C 李子柒短视频样本信息一览表(微博平台发布)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5)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
        (三)关于“谷雨实验室”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新新闻主义
        (二)特稿
        (三)非虚构写作
        (四)腾讯“谷雨”
第一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要素微观分析
    第一节 叙事者:声音从何而来
        一、叙事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者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叙事视角:把控着读者看什么
        一、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视角类型
    第三节 叙事聚焦:牵引读者的关注落点
        一、动态聚焦,还原事实的多面向
        二、另辟蹊径,聚焦事件的另一面
        三、关注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第四节 叙事时间:增添叙事起伏感的关键
        一、时序的交错叠合为主
        二、有效把控叙事节奏的时距
        三、非时序的辅助运用
第二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内容宏观概览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原型
        一、叙事主体:偏社会生活领域的轻量化题材
        二、叙事原型:典型人物的塑造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结构
        一、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
        二、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构
        三、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
    第三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的意识形态建构
        一、以转喻、象征和蒙太奇三种手法为主建构的叙事神话
        二、“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三大叙事框架设置
第三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优势策略
    第一节 文本表达策略
        一、善用公开旁观叙事者,便于意义建构
        二、多重视角与独特聚焦,营造差异化叙事
        三、时序的交错增强叙事的起伏感
        四、化整为散的事实叙述提升故事层次
    第二节 外部优化策略
        一、围绕公共性、故事性、时代性定位展开叙事
        二、事实核查机制的建立有助恪守叙事真实
        三、借力媒介技术的发展,创新叙事的呈现方式
第四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的不足
        一、过度追求叙事曲折,易陷入猎奇倾向
        二、叙事模式出现固化,内容创新不足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建议
        一、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拓展议题空间
        二、探索非虚构叙事方式的多元化结合
        三、把握表达尺度,不脱离新闻本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新闻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抖音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短视频新闻研究综述
        1.2.2 新闻叙事研究综述
        1.2.3 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1.3 研究问题
        1.3.1 主流媒体抖音号短视频的健康叙事特点
        1.3.2 主流媒体短视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1.3.3 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健康叙事策略传播效果
    1.4 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创新
        1.5.1 研究选题创新
        1.5.2 研究角度创新
2 基础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
        2.1.1 短视频新闻
        2.1.2 新闻叙事学
        2.1.3 健康传播
    2.2 新闻叙事理论基础
    2.3 类目构建及维度设定
        2.3.1 叙事故事
        2.3.2 叙事话语
        2.3.3 叙事行为
        2.3.4 叙事效果
    2.4 研究样本选择
        2.4.1 研究对象: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抖音号的疫情相关短视频
        2.4.2 信息载体:抖音APP客户端
    2.5 研究实施与检验
        2.5.1 前测培训与编码
        2.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3 主流媒体抖音号的健康新闻叙事策略分析
    3.1 主流媒体抖音号的叙事故事分析
        3.1.1 修辞使用频率不高
        3.1.2 叙事语法出现较少
    3.2 主流媒体抖音号的叙事话语分析
        3.2.1 客观单一顺序为主
        3.2.2 外聚焦叙事占主导
        3.2.3 异叙者叙事是多数
    3.3 主流媒体抖音号的叙事行为分析
        3.3.1 内容偏向风格叙事
        3.3.2 场景策略运用多次
        3.3.3 音乐文字组合呈现
    3.4 主流媒体抖音号的叙事效果分析
        3.4.1 视频评论数不稳定
        3.4.2 短视频新闻互动强
4 主流媒体抖音号的健康新闻叙事策略检视
    4.1 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传播叙事策略不足具体表现
        4.1.1 视频呈现形式不够
        4.1.2 视频结构过于单一
        4.1.3 用户反馈不够稳定
    4.2 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新闻叙事策略不足原因分析
        4.2.1 呈现缺乏创新,展示形式简单剪辑为主
        4.2.2 媒体自身局限,固有的叙述方式是顺序
        4.2.3 交互功能较弱,用户传播信息欲望不高
        4.2.4 视频时长受限,新闻内容完整性被破坏
5 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新闻叙事效果提升
    5.1 丰富视频叙事视角应用,注重优质内容的呈现
        5.1.1 叙事视角多元化的转变
        5.1.2 片段选取故事优质内容
    5.2 立足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丰富新闻的叙事手段
        5.2.1 合理安排视频内容结构
        5.2.2 引进人才满足制作需求
    5.3 加强媒体和平台间融合,提高用户参与度程度
        5.3.1 视频内容设计互动环节
        5.3.2 重视视频用户反馈建议
    5.4 基于短视频碎片化特点,将故事完整呈现用户
        5.4.1 新闻事件持续跟踪报道
        5.4.2 制作同事件短视频合集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阐述
    6.2 研究不足
        6.2.1 研究对象类型局限
        6.2.2 研究时间范围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新闻编码本
致谢

(7)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加剧
        1.1.2 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1.1.3 旅游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
        1.1.4 网络治理现代化新命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之处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思路
        1.7.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厘定
        2.1.1 体育旅游的概念梳理与厘定
        2.1.2 体育危机事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概念梳理与界定
        2.1.3 网络舆情的概念溯源
        2.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解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2.4 危机管理理论
        2.2.5 议程设置理论
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构成解析、功能特征与发展态势
    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
        3.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
        3.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客体
        3.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体
        3.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载体
    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特征
        3.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3.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
    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3.3.1 体育旅游发展态势
        3.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展态势
        3.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分析
    4.1 体育旅游系统的解构
        4.1.1 旅游系统理论的流变
        4.1.2 体育旅游系统的概念界定、功能与解构
    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
        4.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特征与分类
        4.2.2 体育旅游系统紊乱引发危机事件发生的逻辑
    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
        4.3.1 系统紊乱、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逻辑
        4.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关系机理
    4.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及形成
        4.4.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4.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
        4.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
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5.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起点、概念内涵与特征
        5.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物性认知:演化的逻辑起点
        5.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概念内涵
        5.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特征
    5.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机理
        5.2.1 系统论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因素的构成
        5.2.2 不同演化因素的分解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作用机理
        5.2.3 多因素融合叠加主导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机理
    5.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及阶段性演化特征
        5.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
        5.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分阶段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6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研究
    6.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结构图及其解析
    6.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机理
        6.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宏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6.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6.2.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微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6.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溢出效应
        6.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空间溢出
        6.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产业溢出
    6.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场域
        6.4.1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空间虚实性的影响场域
        6.4.2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波及域时序扩散的影响场域
    6.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强度
7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研究
    7.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与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7.1.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
        7.1.2 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7.2 协同分异治理的保障体系
        7.2.1 制度保障是基础
        7.2.2 组织保障是核心
        7.2.3 资源保障是依托
    7.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机制
        7.3.1 防微杜渐: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7.3.2 未雨绸缪:监测预警机制
        7.3.3 临危不乱:应急处理机制
        7.3.4 转危为安:恢复与重建机制
    7.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的路径选择
        7.4.1 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阶段的协同分时治理及治理路径
        7.4.2 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协同分级治理及治理路径
        7.4.3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协同分主体治理及治理路径
        7.4.4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方式刚柔性的协同分式治理及治理路径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雪乡宰客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变化
附录2 典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一览表
附录3 部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网络数据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学英语教师的典型文学素养
        2.1.1 文学素养
        2.1.2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界定及其内涵
        2.1.3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2.2 文学素养测试
        2.2.1 文学科目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2.2.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2.3 综合型测试任务研究
    2.4 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
    2.5 效度及效度验证框架
        2.5.1 效度及其内涵的演变
        2.5.2 效度验证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
        3.1.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评分标准
    3.2 研究设计
        3.2.1 混合研究法
        3.2.2 探究性次序式设计
    3.3 研究参与者
        3.3.1 受访专家
        3.3.2 试测对象
        3.3.3 评分员
    3.4 研究工具
        3.4.1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3.4.2 评分记录表
        3.4.3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专家意见和建议
        3.5.2 试测对象测试表现
        3.5.3 评分结果和评分员反馈信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质性分析
        4.1.1 测试任务的代表性
        4.1.2 试测对象对拟测文学素养的运用
        4.1.3 评分标准的可靠性
    4.2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量化分析
        4.2.1 多面Rasch模型分析
        4.2.2 评分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4.2.3 评分结果与试测对象测试表现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测试任务效度论证
        5.1.1 测试任务测量拟测能力的充分性
        5.1.2 测试任务的区分性
    5.2 评分标准效度论证
        5.2.1 评分标准对测量目标的体现
        5.2.2 评分标准的区分性
        5.2.3 评分结果的可靠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
    6.2 研究贡献
    6.3 研究启示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外文学素养测试样题及评分标准
    附录2 测试样题
    附录3 各等级试测对象作答文本示例
    附录4 样题(初稿)试测调查问卷
    附录5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附录6 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示例
    附录7 评分标准
    附录8 评分员培训材料
    附录9 评分记录表
    附录10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附录11 FACETS软件数据分析指令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建设性新闻
        二、中国范式
        三、新闻生产
        四、正面报道
        五、积极心理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建设性新闻”研究综述
        二、“新闻生产”研究综述
        三、新闻传播学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舆论学
        三、中国思想文化
    第二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核心理念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坚持人民性原则
        三、解决问题导向,社会效益为首
        四、正面报道引导舆论
    第三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实践基础
        一、正面报道的成就
        二、正面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表达特征
    第一节 “新闻线索收集”环节的“建设性”
        一、搭建公共空间,组织公众对话
        二、拓宽线索来源,注重包容多样
        三、聚焦社会议题,关注公众需求
    第二节 “新闻制作”环节的“建设性”
        一、党性原则 人民立场
        二、正面宣传 积极情感
        三、多元视角 多方对话
        四、媒体公众 协同生产
    第三节 “新闻发布”环节的“建设性”
        一、公信力: 信任建构 增强粘性
        二、影响力: 全媒矩阵 融合互动
        三、传播力: 技术加持 创新手段
        四、引导力: 设置议程 舆论引导
第四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行动方向
    第一节 建设性新闻与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
        二、“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 建设性新闻与社会治理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二、“建设性”参与社会治理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建设性新闻与讲好中国故事
        一、中国故事的内涵
        二、“建设性”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深度访谈的具体内容
附录2: 相关疫情报道案例
附录3: 图表汇总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叙事文本分析
    (一)叙事主题:聚焦疾病与老人
        1.正视疾病本身,关注患病人群
        2.情感串联故事,用“爱”关怀老年群体
        3.传播科学知识,科普医疗常识
    (二)叙事主体:幕后台前塑造立体叙事关系
        1.“综艺+公益”传递创作意图
        2.“经营者+飞行嘉宾+顾客”编织现实关系网
    (三)叙事结构:戏剧式线性结构编排与去剧本化内容建构
        1.“固定场景+既定任务”创造预设情境
        2.“无剧本”设置,用真情打动观众
二、叙事话语分析
    (一)叙事视角:多视角搭建故事空间
        1.外聚焦生成生活空间
        2.内聚焦捕捉温情故事
        3.零聚焦描绘社会场景
    (二)叙事符号:视听符号丰富内容表达
        1.镜头语言传递积极态度
        2.声音符号营造温情氛围
        3.特效字幕引发深层思考
    (三)叙事时间:解构时间调整叙事节奏
        1.顺序叙事为主,多种时序交叉运用
        2.突出人物情感线,弱化餐厅经营线
        3.高频次展示疾病症状,多频率呈现“遗忘”与“回忆”
三、叙事特征分析
    (一)故事化叙事:调动情感探讨社会价值
        1.故事结构:核心故事与卫星故事交叉
        2.故事内核:正向精神探讨社会话题
    (二)生活化叙事:创新方式酝酿情感共鸣
        1.“不完美”的叙事者引发共鸣
        2.创新对话语境消除距离感
    (三)年轻化叙事:契合受众心理激发群体认同
        1.综艺形式探讨严肃价值
        2.娱乐化表达纠正认知偏差
四、叙事价值与启示
    (一)叙事价值:笑中带泪传递真善美
        1.拒绝同质化,实现娱乐性与公益性的双向平衡
        2.拒绝说教,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3.拒绝悲情,轻松氛围传播健康理念
        4.拒绝污名化,提升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
    (二)《忘不了餐厅》对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启示
        1.创新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效率
        2.建构传播空间,提升公众风险意识
        3.缩小“知沟”,提升老年人媒体使用幸福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聚焦’04“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D]. 渠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D]. 杨赫.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湖南卫视《朋友请听好》情感叙事研究[D]. 张洛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传播符号学研究[D]. 王琳珠.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D]. 薛雅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主流媒体抖音号健康新闻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抖音号为例[D]. 江雨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7]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D]. 陈玉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D]. 姜秀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9]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D]. 王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10]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D]. 张蔚. 内蒙古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聚焦'04“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