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清除湿陷性黄土的探讨

高压清除湿陷性黄土的探讨

一、对高压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刚[1](2020)在《高压注浆在处理大厚度填土场地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基础建设的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更是促进了西北的建设高潮。我国出现了众多大的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所在地多为挖山或填沟平地而成。填方区填土主要以岩块和素填土为主,局部夹杂建筑垃圾。在填筑过程中,除表层受运输车辆碾压外,大部分填土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夯实,基本为自然堆积体,形成大厚度填土。兰州天昱凤凰城项目正是这种挖山造地的典型代表。场地原为山地冲沟地貌,地形起伏较大,该场地中部有一近东西向的大型冲沟,冲沟沟口宽度约85m,后经人工挖填,堆填成为呈缓坡状的建筑场地,高程1648.89~1655.70m,总体呈东北高南西低之势。从地貌单元上划分属山地冲沟地貌。回填材料主要有湿陷性素填土和挖山产生的破碎岩块等。素填土以场地开挖黄土状粉土为主,破碎岩块岩性主要以砂岩、泥质砂岩为主。本论文以兰州天昱凤凰城整体填土场地的处理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红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地制宜地利用西北广泛存在的黄土,将其和水泥一起作为改良剂利用高压注浆的方式添加到红砂岩中,提出合理有效的红砂岩改良方案并对其改良土的工程性质进行试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改良和提高红砂岩工程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今后此类红砂岩的改良回填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前期地勘报告深入了解原填土场地的湿陷性、压缩性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场地土改良提供依据。(2)通过注浆试验一区、二区注浆效果检测,分析注浆后对整个填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的情况。(3)通过注浆前后地勘资料的对比,分析并得出高压注浆在处理大厚度填土场地中的优点和缺点。

王飞[2](2020)在《袖阀管注浆土体劈裂特征及基于加速度响应的无损评价》文中提出既有铁路路基在多年的运营中,在强降雨、列车动荷载和工程扰动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黄土填土路基中易出现沉降病害问题,反映到轨道几何形位上,降低了铁路运能,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畅通。在不影响铁路运营的情况下进行路基沉降病害的治理措施中,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为很好的选择。本文以陇海线天水-兰州段袖阀管治理路基沉降病害工程为依托,利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对沉降原因进行归纳,进行袖阀管加固路基的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总结了袖阀管注浆对土体的劈裂特征,并在施工现场进行破坏性检测和基于加速度响应的注浆效果无损检测等多种手段检测路基加固效果。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参考意义。1.沉降路基下方的软弱土可能一直延伸到基床底部以下(6m~9m)土体;在此区段路基注浆后,会有强度的暂时降低状态,但待浆液凝固后,强度显着增加,对此部分软弱土体的补强作用明显。2.在袖阀管上部土体受到的土压力增量和阶段性都更明显,在一般情况下,袖阀管需穿越土体软弱层进行注浆,这样可能土体的劈裂挤密效果会更好。3.袖阀管的加固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套壳料本身在压力作用下的膨胀对周围土体的挤密、在较密土层中形成大片壳状劈裂浆脉、形成瘤状结石体嵌与土体中;土压力数据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本文将其分为渗透阶段,挤密、劈裂阶段和强化阶段:土压力的增加呈现出随机性,不同的监测断面无明显规律;土压力峰值及其到达时间与离袖阀管法向距离和土层状态有关;不论是注浆状态时还是间歇期间均有浆液渗透劈裂,间歇性注浆可能更利于土体局部浆液的填充。4.利用FLAC3D进行注浆前后的路基状态分析,认为在经过注浆加固后,路基在静力和动力状态下的沉降位移和塑性区分布都有大幅减少,PGA放大系数沿高程均匀增大,突变点消失,路基整体性好。5.通过废旧路基的注浆解剖、破坏性钻孔观察、基于加速度响应的无损评价等手段对注浆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测。重点进行了基于加速度响应的注浆效果评价,在治理后,路基不论是在客车还是在货车动荷载下的加速度响应均有明显增强,在数值分析中路肩测点也有此方面的现象,间接的证明了注浆加固后路基刚度和密实度的提升,认为袖阀管在此段的应用较为成功。6.但轨检小车结果显示还有部分路段治理效果不明显,甚至有少量加重现象,可能路基底部存在漏浆等问题,可以先提前施工止水帷幕进行改善。更广泛的需对填土路基中的注浆施工结合局部工程条件的专门探讨,对治理方案进行完善。

闫世豪[3](2020)在《黄土地基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定向注浆和高压旋喷技术是常用的高效地基处理与加固手段,高压旋喷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冒浆浆液,不仅造成场地的污染,浆液结石体的处理、运输和倾倒也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能将冒浆浆液以定向注浆形式再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浆液废弃问题,还能够充分利用冒浆浆液,节省注浆原料。因此,开展高压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咸阳市某建筑地基加固工程为依托,本文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现场监测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冒浆浆液中粘土、水泥和水的成分比例及作为加固注浆浆液的优势及不足,确定了冒浆浆液性能改善的成分调配和外加剂的掺入量,提出了包括冒浆浆液收集在内的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工艺流程。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针对冒浆浆液如何高效回收的问题,参考目前室内和室外旋喷施工工况下浆液收集方式,设计了包括浆液收集槽、引流槽和蓄浆池的回收装置,分析了冒浆浆液从钻孔涌出后在收集装置内的流动路径,整套回收装置可以实现冒浆浆液的规范化回收,为浆液的再利用奠定基础。(2)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方便现场操作的浆液成分测试方法,并分析了浆液中各成分质量比例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冒浆浆液达到注浆再利用的标准,开展了冒浆浆液与原浆液的注浆性能试验,通过分析对比浆液性能的差异得出冒浆浆液再利用应改善流动性、凝结性和结石体强度。(3)探讨了浆液水泥、粘土、水和外加剂的固化机理,并通过浆液改性再利用的单液和双液正交试验,分析了水固比、粘土掺量、萘系减水剂掺量、三聚磷酸钠缓凝剂和水玻璃掺量对浆液稳定性、流动性、凝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地基加固的各成分最佳配比或掺量。(4)为了预测浆液结石体强度满足不同工程加固要求,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了改性浆液结石体强度预估模型,预测值误差小,精度高。比较了冒浆改性浆液与原注浆浆液的性质偏差范围,提出了考虑冒浆浆液成分差异的三种再利用配比调整方案,给出了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的工艺流程,最后分析了土成分特征对注浆加固机理的影响,并根据工程沉降和倾斜监测数据验证了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提出了冒浆浆液收集、改性和注浆再利用的一整套工艺流程,完善了冒浆浆液性质分析与改良的理论基础,为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施工提供指导性建议。

王壮壮[4](2020)在《淋滤作用下延安治沟造地原状黄土强度与微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条件不良,强烈的风蚀和水蚀作用使得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延安市是革命圣地,其特殊的狭窄地理条件制约了城市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改变延安城市空间局限的局面,大规模平山造城和治沟造地工程如延安新区建设给延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大规模平山造城和治沟造地形成大量的裸露黄土边坡,加之延安地区降雨集中,挖填方黄土边坡稳定性及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降雨淋滤作用下黄土物理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特征的变化对黄土边坡影响是平山造城、治沟造地工程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开展淋滤作用下黄土强度与微观结构特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延安南沟治沟造地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原状黄土淋滤试验,以及淋滤后的原状黄土常规三轴试验、侧限压缩试验和压汞试验等,研究了淋滤作用对原状黄土特性的影响,探讨了淋滤水量对Q3和Q2原状黄土应力应变特性以及抗剪强度参数等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淋滤水量和含水率对Q3和Q2原状黄土压缩特性以及压缩指标的影响规律,以及淋滤作用下黄土的微观孔隙特性。研究成果对陕北黄土在降雨和灌溉等水的作用下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为延安地区黄土湿陷沉降、坡面冲刷垮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基于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黄土剪切特性,得到了淋滤作用下Q3和Q2原状黄土的抗剪强度随围压的增大呈线性正相关并拟合出两者的函数关系,采用拟合法和作图法获得了抗剪强度参数,且二者得出的抗剪强度参数差别很小;Q3原状黄土内聚力随淋滤水量的增大而减小,Q2原状黄土内聚力随淋滤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淋滤对两者内摩擦角的影响不大。(2)通过侧限压缩试验,研究了淋滤后黄土在不同含水率时的压缩特性,发现不同含水率的Q3和Q2原状黄土孔隙比随压力先急速降低后趋于平缓变化,且Q2原状黄土在含水率较低时,淋滤可以增大其疏松程度;相同含水率条件下,各淋滤工况的Q3原状黄土比Q2原状黄土更疏松,Q3原状黄土可压缩性明显大于Q2原状黄土;Q3原状黄土压缩系数随淋滤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压缩模量变化则相反,而对于Q2原状黄土,淋滤仅在含水率较低时对压缩模量有一定影响;淋滤对Q2原状黄土压缩指数有显着影响,而对Q3原状黄土影响不明显;随着淋滤水量的增加,含水率对压缩指标的影响逐渐减小。(3)基于颗分试验和压汞试验,分析了淋滤对Q3和Q2原状黄土微观颗粒和孔隙特性的影响,发现淋滤对粒径1mm以下的黄土颗粒级配特征影响很小,且Q3和Q2原状黄土经过不同工况的淋滤后都为级配良好土;淋滤对Q3原状黄土孔隙直径大小及分布比例影响不大,但对Q2原状黄土的孔隙直径及其分布比例具有明显影响。

夏树峥[5](2019)在《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大底盘建筑倾斜特性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建筑地基和基础采用填方复合地基配合连片大底盘基础的形式日益广泛。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填方复合地基不均匀变形,导致大底盘基础断裂,楼体倾斜,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需要对大底盘建筑倾斜原因、机理特性以及纠倾加固技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对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西安某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大底盘建筑纠倾加固工程为依托,采用室内试验及现场监测等手段,依据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大底盘建筑倾斜原因以及倾斜过程中填方复合地基和大底盘基础的受力变形特性,提出了基于围压(地基深度)条件下的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给出了大底盘建筑利用袖阀管注浆技术纠倾加固的方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压实度填土,不同压实系数、配比、龄期的灰土进行压缩剪切试验,得出填土和灰土压缩模量、粘聚力及内摩擦角与含灰量、压实度及龄期呈正相关关系,并将不同压缩剪切指标组合带入数值模型计算,通过对比各组合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得到复合地基实际组合情况。结果表明:依托工程地基的填方压实度以及灰土桩配比、压实系数均未达到设计要求,地基土体强度不足且建筑基础两侧约束不同,使建筑在自重作用下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这是建筑倾斜的根本原因,同时发现即使达到设计要求,建筑仍有较大的沉降变形,填方地基处理的设计不合理。(2)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受力变形特性开展了研究,分析了大底盘基础在倾斜过程中的受力变形特性,发现填方范围复合地基受力变形较大,建筑倾斜过程中,基础边缘沉降变形较大且受剪切力影响产生的剪切变形最大;大底盘基础顶板中部受拉力最大,底板在底板中部两侧各0.2L处(L为底板长度)受压力最大;大底盘建筑纠倾加固范围应从基础边缘至大底盘底板中部。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填方地基处理的优化方案:填方地基宜采用刚性桩对其进行处理。(3)利用三向试验仪,对填土及灰土在围压条件下压缩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填土、灰土压缩模量与围压(地基深度)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复合模量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最终提出了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证明此方法可较好的提高计算精度。(4)袖阀管注浆技术可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条件下对大底盘建筑进行纠偏加固,建筑倾斜率由纠倾前的8.6‰回归到2.5‰,但挤密加固和基础纠偏阶段应注意控制注浆量,加强对建筑的变形监测。

杨奎斌[6](2018)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新型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被迫建造在不良地质条件中,但由于地基处理不完善、地下水环境改变等原因诱发的建筑物倾斜事故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黄土湿陷所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此,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基应用问题,依托兰州某桩基建筑物纠偏加固工程,发明了一种既能避免钢管直接与土体接触达到防腐目的,又能在成桩过程中消除桩侧黄土湿陷性,还可以将钢管与水泥砂浆有效结合提高承载能力的新型钢管复合桩。由于该新型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首次应用,且成桩工艺特殊,现有相关研究又较少,所以为推广该新型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完善相关理论,本文对其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中的承载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分别从黄土工程特性、钢管复合桩特点和单桩承载特性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对基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以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力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为新型钢管复合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特性,创新性的提出了高压循环注浆成桩工艺,并设计4根长度为33m的试验桩进行现场静载荷试验,对不同地层及不同微浸水情况下的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分布特点、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地层条件及浸水程度对桩侧负摩阻力、桩身承载能力的影响特征,探索出了一条在成桩过程中消除桩侧负摩阻力的新思路,判定了试验桩属于摩擦桩的特性;与此同时,按材料破坏、失稳破坏以及考虑桩身屈曲分别进行承载力理论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单桩承载力试验值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该新型钢管复合桩在实际应用中的破坏模式介于材料破坏与失稳破坏之间。最后,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试验桩承载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新型桩承载特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随着桩长、钢管直径、钢管壁厚、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及水泥砂浆强度的增大,桩顶沉降逐渐减小,Q-s曲线趋于平缓,即承载能力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增大而逐渐得到增强,但是当桩长超过33m时,这种现象表现不再明显,同时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相较其他参量对其承载特性影响不大。

王峥[7](2018)在《既有建筑黄土地基加固案例及加固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由于黄土地基复杂性和目前土木工程中认识水平和设计、施工水平的限制,经常发生既有建筑黄土地基出现过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的现象,需要对其进行加固,以确保建筑物正常、安全使用。本文依托实际工程,对通过室内和原位工程试验、变形监测等方法,分析研究高压旋喷桩、坑式静压桩和人工挖孔桩三种常见加固方法的加固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有:(1)通过计算分析,当需考虑较厚土层负摩阻力时,高压旋喷桩桩身强度较难满足要求;而由于所需单桩承载力较高、桩长大、坑式静压桩施工较为困难。(2)进行了旋喷桩桩身水泥土强度试验和单桩承载力静载试验,得到了桩身强度与单桩承载力之间关系;变形监测结果表明,旋喷桩技术用于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可有效控制地基沉降,且在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与施工速度的情况下,对筏基下的地基旋喷桩施工引起的附加沉降很小,但对独立基础情况则会引起较大的附加沉降。(3)对坑式静压桩的压桩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压桩阻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在数值上不同,大小关系与实际土层性质有关;对于强度较低的黄土,压桩过程中侧摩阻力小于桩体工作状态下的侧阻力,其比值约为0.40.6之间;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考虑侧摩阻力影响的静压桩的临界压屈荷载。(4)人工挖孔桩加固具有承载力大,施工质量可靠的特点。当填方或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时,采用人工挖孔桩有明显优势性。

袁文金[8](2017)在《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中国道路交通事业飞速发展,不断地推动中国的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在当今社会,道路建设是国家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有些早期建设公路交通量已接近饱和,相当部分的道路需要进行改扩建。还不能满足交通量的情况下,还需进行新建道路。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及新建工程项目所经地段存在戈壁特殊地区路线方案比选、盐渍土、湿陷性黄土、沙漠路段绿化防范措施及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重点研究:1)项目沿线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城镇规划对项目设计方案的影响。首先对路线过程中的地貌、气候和水文调查,结合道路沿线岩层特征,提出沿线不良地质评价,确保线路设计完成后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2)行经区域的路线走向和重点地段的线路方案比选问题,在合理利用各项控制指标的前提下,设计线路走向的总体比选方案和重点区段的线路比较方案,科学合理地确定线路设计方案,力争工程技术、经济方案的可行性。3)针对目前一级公路路基、路面结构在运营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设计多种形式的路面结构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选用最为适合的典型路面结构,并对线路、桥面等不同区域提出可供采用的不同路面结构。4)研究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研究路线经过路段的自然地质灾害,分类汇总各种地质灾害对本项目的影响程度,研究线路设计完成后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在公路建设运营与生态环境退化和河西走廊戈壁地区干旱少雨、风沙大、昼夜温差大等极端自然条件、特殊性路段盐渍土、湿陷性黄土预防与处置和景观设计等情况下建设公路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公路。5)由于路线行径区域与城镇及其他线路的交叉较多,对不同地段的线路交叉设计应展开深入研究,进行多方案比选,综合分析其优缺点,选定最优方案。该项目获得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甘发改交运[2015]1302号文件批准建设。文中对盐渍土处置措施、湿陷性黄土处理、戈壁滩地区路线设计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在调查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金昌(下四分)至永昌段公路建设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了沿线地质、人文、气候、公路网规划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思路,并对路线设计、路基、路面、桥梁、路线交叉方案、盐渍土、湿陷性黄土、戈壁滩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详细比选,经过技术、经济指标对比研究,推荐建设方案。为金昌(下四分)至永昌段公路建设积累了数据,对该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邢嘉[9](2016)在《高压旋喷桩在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湿陷性黄土在宁夏高速公路建成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被水浸湿而导致地基沉降所引起的路面沉陷、桥头跳车、护栏变形等病害习以为见,随着我区进入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阶段,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宁夏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高压旋喷桩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中的原理,以及相关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要点等。

张长城,丁冰,章静[10](2016)在《不同压力下黄土的湿陷性试验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从黄土沉积过程和黄土结构分析研究不同压力下黄土的湿陷性。采用室内压缩试验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对黄土试样施加不同的上覆压力,试验方法为单线法和双线法,在上覆压力600kPa范围内,湿陷系数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二、对高压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压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注浆在处理大厚度填土场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1.2.2 红砂岩回填料的工程特性及应用研究
        1.2.3 高压注浆技术在场地处理方面的应用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概况
    2.1 项目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场地项目总体建设规模
        2.1.3 场地位置、地形和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场地地层构成
    2.4 场地土的腐蚀性
    2.5 场地地下水
    2.6 地基土的工程特性
        2.6.1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6.2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2.6.3 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第3章 注浆法加固基础理论及场地处理方案
    3.1 水泥浆加固法的理论基础
        3.1.1 土体的可注性
        3.1.2 水泥浆液的流变性
    3.2 水泥浆法加固地基作用机理
        3.2.1 渗透注浆
        3.2.2 劈裂注浆
        3.2.3 压实注浆
    3.3 研究区场地回填土概述
    3.4 大厚度填土场地的主要处理方案
        3.4.1 强夯法
        3.4.2 CFG桩法
        3.4.3 DDC(SDDC)桩法
        3.4.4 高压注浆法
第4章 注浆施工及效果检测分析
    4.1 配合比及参数确定
        4.1.1 注浆材料及配合比确定
        4.1.2 注浆参数确定
    4.2 注浆实验平面布置
    4.3 注浆施工
        4.3.1 施工机械
        4.3.2 现场注浆材料
        4.3.3 注浆施工流程
    4.4 注浆效果检测
        4.4.1 现场钻探
        4.4.2 波速测试
        4.4.3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4.4.4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4.5 注浆结果分析
        4.5.1 现场钻探过程分析
        4.5.2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成果分析
        4.5.3 单孔注浆分析
        4.5.4 注浆结石体模型假定及注浆体积简化公式
        4.5.5 波速测试成果分析
        4.5.6 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试坑浸水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袖阀管注浆土体劈裂特征及基于加速度响应的无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既有路基沉降机理研究现状
        1.2.2 既有路基沉降病害治理工程措施
        1.2.3 袖阀管注浆技术在铁路病害治理中的应用
        1.2.4 劈裂注浆加固理论与机理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陇海线路基沉降病害及典型工点现场调研
    2.1 铁路既有线路基沉降病害
        2.1.1 既有线路基沉降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2.1.2 既有线路基沉降病害的主要类型
    2.2 既有线病害路基勘察检测
        2.2.1 现有铁路既有线路基勘察检测手段
        2.2.2 此次采用勘察检测手段
    2.3 陇海线天水-兰州段路基病害简述
        2.3.1 陇海铁路天水-兰州段工程条件
        2.3.2 陇海线天水至兰州段病害统计
        2.3.3 路基沉降病害工点现场调研
    2.4 袖阀管注浆在陇海线天水-兰州段路基沉降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袖阀管注浆土体劈裂特征试验研究
    3.1 袖阀管注浆土体劈裂场地试验
        3.1.1 试验准备
        3.1.2 试验流程
        3.1.3 试验结果
    3.2 袖阀管注浆土体劈裂模型试验
        3.2.1 模型试验设计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注浆加固前后路基静动力数值研究
    4.1 袖阀管注浆效果简化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建立计算模型
        4.2.2 模型参数
    4.3 注浆加固前后的路基静力响应
        4.3.1 自然状态下的路基响应
        4.3.2 静轮载作用下的路基响应
        4.3.3 基于静力响应注浆效果分析
    4.4 注浆加固前后列车动荷载下的路基响应
        4.4.1 动力边界条件和荷载
        4.4.2 注浆加固前路基动力响应
        4.4.3 注浆加固后路基动力响应
        4.4.4 基于注浆效果动力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袖阀管注浆加固效果的无损评价
    5.1 废旧路基注浆解剖试验
        5.1.1 试验场地及步骤
        5.1.2 解剖试验结果
    5.2 钻机取土样观察
    5.3 轨检小车检测结果
    5.4 基于加速度响应的注浆效果无损评价
        5.4.1 振动测试与路基刚度对应原理
        5.4.2 陇海线现场加速度测试方案
        5.4.3 陇海线现场加速度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黄土地基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技术概述
        1.2.2 高压旋喷冒浆浆液及再利用研究现状
        1.2.3 粘土掺量对水泥浆液性能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困难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分析及回收方法研究
    2.1 依托工程简介
        2.1.1 工程地质概况
        2.1.2 地基加固概况
    2.2 高压旋喷冒浆浆液的产生及特点
        2.2.1 冒浆浆液的产生
        2.2.2 冒浆浆液的特点
    2.3 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分析
        2.3.1 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可行性
        2.3.2 冒浆浆液用于注浆加固的经济性
    2.4 冒浆浆液回收思路方法
    2.5 冒浆浆液回收装置及效果分析
    2.6 冒浆浆液回收注意事项
    2.7 小结
第三章 冒浆浆液成分分析与注浆性质研究
    3.1 冒浆浆液成分计算分析
    3.2 冒浆浆液成分试验分析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内容
        3.2.3 含水率测定与分析
        3.2.4 水泥剂量测定与分析
        3.2.5 冒浆浆液成分结果分析
    3.3 冒浆浆液加固注浆性质研究
        3.3.1 注浆浆液基本性质
        3.3.2 冒浆浆液基本性质试验
        3.3.3 冒浆浆液与原注浆浆液性质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冒浆浆液注浆性能改良研究
    4.1 冒浆浆液的注浆再利用思路
    4.2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固化机理分析
    4.3 冒浆浆液改性注浆再利用配比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内容
        4.3.3 试验原料
        4.3.4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单液浆配比试验
        4.3.5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双液浆配比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冒浆浆液注浆工程应用及效果研究
    5.1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配比
        5.1.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浆液结石体强度预估方法
        5.1.2 冒浆改性浆液与原注浆浆液性质对比
    5.2 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工艺
        5.2.1 冒浆浆液改性再利用方案
        5.2.2 冒浆浆液再利用工艺流程
    5.3 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效果研究
        5.3.1 冒浆浆液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5.3.2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淋滤作用下延安治沟造地原状黄土强度与微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土柱淋滤试验的研究现状
        1.2.2 黄土微观结构及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黄土强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样制备与淋滤方案
    2.1 现场取原状土样
    2.2 淋虑试验方案
        2.2.1 自制淋虑装置
        2.2.2 土样淋滤方案及过程
    2.3 小结
第三章 淋滤作用下黄土三轴剪切特性研究
    3.1 试验仪器及方法
    3.2 淋滤作用下原状黄土应力应变特性
        3.2.1 围压对黄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
        3.2.2 淋滤对黄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
    3.3 淋滤作用下黄土抗剪强度特性
    3.4 淋滤作用下黄土抗剪强度参数变化特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淋滤作用下原状黄土压缩特性研究
    4.1 试验仪器及方法
    4.2 黄土侧限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淋滤对原状黄土压缩特性的影响
        4.2.2 含水率对原状黄土压缩特征的影响
    4.3 淋滤对原状黄土压缩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淋滤作用下原状黄土微观特性研究
    5.1 淋滤作用下原状黄土的级配特性
        5.1.1 试验仪器及方法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淋滤作用下原状黄土的微观孔隙特性
        5.2.1 压汞试验原理
        5.2.2 试验仪器及方法
        5.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大底盘建筑倾斜特性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复合地基概述
        1.3.2 灰土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研究现状
        1.3.3 复合模量法计算沉降研究现状
        1.3.4 建筑不均匀沉降研究现状
        1.3.5 大底盘建筑沉降变形研究现状
        1.3.6 纠倾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室内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2.1 依托工程概况
    2.2 室内剪切及压缩试验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内容
        2.2.3 试验方案
    2.3 压实填土、灰土的压缩模量及剪切指标分析
        2.3.1 压实填土压缩模量
        2.3.2 压实填土抗剪指标
        2.3.3 压实灰土压缩模量
        2.3.4 压实灰土抗剪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大底盘建筑倾斜特性研究
    3.1 FLAC3D软件简介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3.2.1 计算基本假设
        3.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3 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参数试算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倾斜过程填方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分析
        3.3.2 倾斜过程填方复合地基受力分析
        3.3.3 大底盘基础变形受力特性分析
    3.4 填方区地基处理方案优化
        3.4.1 填方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案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4.1 自研设备简介
        4.1.1 反力系统
        4.1.2 加载系统
        4.1.3 量测系统
        4.1.4 设备标定
        4.1.5 荷载与测力环读数换算
        4.1.6 标定结果
        4.1.7 设备可靠性验证
    4.2 静止土压力系数试验
        4.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4.2.2 试验步骤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三向压缩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内容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4 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4.4.1 复合模量计算公式修正
        4.4.2 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计算方法
    4.5 计算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袖阀管注浆技术在大底盘建筑纠倾加固的应用与评价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地质概况
        5.1.2 地基处理设计概况
        5.1.3 倾斜概况
    5.2 倾斜原因分析
    5.3 纠偏加固方案及施工
        5.3.1 纠偏方案选择
        5.3.2 纠偏施工
        5.3.3 施工监测
    5.4 纠偏加固监测结果分析
        5.4.1 挤密加固阶段监测结果分析
        5.4.2 基础纠偏阶段监测结果分析
        5.4.3 补浆调整阶段监测结果分析
        5.4.4 注浆量及注浆压力对建筑竖向位移的影响
    5.5 纠倾加固效果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湿陷性黄土地区新型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黄土工程特性
        1.3.1 黄土地层的工程特点
        1.3.2 黄土地区的桩基础设计
    1.4 钢管混凝土桩的特点
    1.5 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5.1 微型钢管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5.2 基桩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5.3 桩基破坏模式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7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黄土地区单桩竖向荷载下的承载理论
    2.1 竖向荷载下基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1.1 桩土体系荷载传递规律
        2.1.2 桩土体系荷载传递基本微分方程
        2.1.3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
        2.2.1 静荷载试验法
        2.2.2 静力计算法
        2.2.3 原位测试法
        2.2.4 经验法
    2.3 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力
        2.3.1 负摩阻力的形成
        2.3.2 负摩阻力的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方案
    3.1 新型钢管复合桩概述
        3.1.1 新型钢管复合桩介绍
        3.1.2 成桩工艺探索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方案设计
        3.3.1 试验思路
        3.3.2 试验场地选择
        3.3.3 试桩制作及测点布置
        3.3.4 加卸载装置及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结果处理及桩基破坏模式分析
    4.1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1 单桩荷载-沉降特性
        4.1.2 桩身轴力的分布规律
        4.1.3 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
    4.2 新型钢管复合桩破坏模式分析
        4.2.1 按材料破坏计算承载力
        4.2.2 按失稳破坏计算承载力
        4.2.3 桩顶屈曲临界荷载的计算
        4.2.4 破坏模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有限元模拟分析
    5.1 有限元分析计算模型的建立
        5.1.1 计算模型
        5.1.2 参数选取
    5.2 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2.1 有限元模拟云图
        5.2.2 模拟结果分析
    5.3 新型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5.3.1 桩长对承载特性的影响
        5.3.2 钢管直径对承载特性的影响
        5.3.3 钢管壁厚对承载特性的影响
        5.3.4 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对承载特性的影响
        5.3.5 水泥砂浆强度对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基金及工程项目

(7)既有建筑黄土地基加固案例及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托换加固技术简介
        1.2.1 托换技术概念
        1.2.2 托换技术的分类
        1.2.3 托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3 黄土地区地基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1.3.2 坑式静压桩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1.3.3 人工挖孔桩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2 黄土填方地基病害机理研究
    2.1 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2.1.1 黄土的基本特征及分布
        2.1.2 黄土的湿陷特性
    2.2 黄土填方地基特点
    2.3 黄土填方地基病害特点分析
3 高压旋喷注浆与坑式静压桩加固技术
    3.1 填方地基加固特点
    3.2 高压旋喷桩加固
        3.2.1 旋喷桩加固机理
        3.2.2 由桩土相互作用确定的单桩承载力
        3.2.3 由桩身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
        3.2.4 加固过程中的附加沉降
    3.3 坑式静压桩加固
        3.3.1 坑式静压桩加固机理
        3.3.2 压桩阻力特性
        3.3.3 考虑桩身屈曲的单桩承载力
    3.4 本章小结
4 人工挖孔桩加固技术
    4.1 人工挖孔桩加固机理
    4.2 人工挖孔桩托换加固特性
    4.3 人工挖孔托换桩数值分析
        4.3.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与abaqus软件介绍
        4.3.2 托换桩建模与参数设置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人工挖孔桩基础托换技术在某小区地基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4.4.1 工程概况
        4.4.2 托换加固的工作流程
        4.4.3 地基病害原因调查
        4.4.4 地基病害机理分析
        4.4.5 托换方案设计与实施
        4.4.6 沉降监测与加固效果评价
    4.5 人工挖孔桩托换加固与旋喷桩、坑式静压桩加固特性对比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3 黄土填方地基加固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依托项目概况
        1.2.1 路线起讫点、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1.2.2 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
        1.2.3 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1.2.4 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依托项目总体设计原则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对项目的影响
    2.1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
        2.1.1 构造剥蚀低中山丘陵地貌区
        2.1.2 冲洪积堆积平原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2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主要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3 工程地质评价
    2.4 不良地质路段情况
        2.4.1 不良地质
        2.4.2 特殊性岩土
    2.5 项目区域内地震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线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3.1 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3.1.1 路线平面设计原则
        3.1.2 路线平面设计
        3.1.3 路线纵断面设计
        3.1.4 路线平纵组合设计
        3.1.5 推荐方案路线总体走向
        3.1.6 平面设计线位置及超高
    3.2 路线方案布置及比选论证
        3.2.1 工可路线方案采用情况
        3.2.2 路线方案比选
    3.3 路线交叉
        3.3.1 路线交叉设计原则
        3.3.2 技术标准采用情况
        3.3.3 路线交叉的分布及设置概况
    3.4 互通式立交布设概况
        3.4.1 隘门互通立交
        3.4.2 中粮储备库立交
        3.4.3 土佛寺立交
    3.5 运行车速安全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基、路面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4.1 设计研究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
    4.2 一般路基设计
        4.2.1 填方路基设计
        4.2.2 挖方路基设计
        4.2.3 深挖路基
        4.2.4 路桥(涵)过渡路基处理
    4.3 特殊地质路基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4.3.1 采空区
        4.3.2 危岩
        4.3.3 盐渍土
        4.3.4 新旧路基衔接处理
        4.3.5 路床处理
        4.3.6 湿陷性黄土处理设计
        4.3.7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基本思路
        4.3.8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4.4 路基处理结论
    4.5 路基支挡防护关键问题研究
        4.5.1 沿河路段冲刷防护
        4.5.2 坡面防护
        4.5.3 桥头路基防护
    4.6 路面结构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4.6.1 设计原则
        4.6.2 自然条件及交通构成
        4.6.3 设计标准及参数
        4.6.4 沿线筑路材料分布特点
        4.6.5 路面结构设计及方案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5.1 本项目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措施设计
    5.2 绿化设计理念和基本原则
        5.2.1 设计理念
        5.2.2 指导思想
        5.2.3 设计原则
        5.2.4 绿化植物种的选择
        5.2.5 采用的植物配置
    5.3 环境保护设计
        5.3.1 降噪工程设计
        5.3.2 水土保持设计
        5.3.3 绿化工程设计及方案比选
    5.4 针对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压旋喷桩在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
    1.1 宁夏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情况
    1.2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
2 高压旋喷桩加固机理
3 高压旋喷桩方案设计
    3.1 布桩方案设计
    3.2 高压旋喷桩直径及桩长选择
    3.3 喷射注浆参数选择
4 高压旋喷桩施工关键技术
    4.1 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
    4.2 施工关键点
5 高压旋喷桩质量控制要点
6 结论

(10)不同压力下黄土的湿陷性试验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试验方案
    2.1 取样
    2.2 黄土含水量和干密度
3 黄土的湿陷性试验与分析
    3.1 单线法试验
    3.2 双线法试验
    3.3 湿陷性试验分析
4 黄土的水敏性
5 结论

四、对高压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注浆在处理大厚度填土场地的应用[D]. 王胜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2]袖阀管注浆土体劈裂特征及基于加速度响应的无损评价[D]. 王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黄土地基旋喷冒浆浆液注浆再利用方法研究[D]. 闫世豪. 长安大学, 2020(06)
  • [4]淋滤作用下延安治沟造地原状黄土强度与微观特性研究[D]. 王壮壮. 长安大学, 2020(06)
  • [5]填方灰土桩复合地基大底盘建筑倾斜特性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D]. 夏树峥. 长安大学, 2019(01)
  • [6]湿陷性黄土地区新型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研究[D]. 杨奎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7]既有建筑黄土地基加固案例及加固方法研究[D]. 王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8]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袁文金. 长安大学, 2017(02)
  • [9]高压旋喷桩在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J]. 邢嘉.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6(05)
  • [10]不同压力下黄土的湿陷性试验分析研究[J]. 张长城,丁冰,章静. 土工基础, 2016(01)

标签:;  ;  ;  ;  ;  

高压清除湿陷性黄土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