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何玲,许守琼[1](2021)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其心理影响的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以2000—2021年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文献为资料,以CiteSpace为工具对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其心理影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2007—2017年是大学生生活事件研究的繁荣时期。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危害为抑郁、焦虑及自杀。积极的应对方式、多样的社会支持及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大学生生活事件的重要保护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更加注重从心理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角度展开相关研究。这一热点和角度可能在今后成为大学生生活事件研究的新趋势。

仲晓义[2](2021)在《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突发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产生来源于多个方面,高校应积极做好问题分析,根据自身教育需求,建立突发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管理干预机制,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为高校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做好铺垫。

张天驰[3](2021)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以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为中介》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焦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研究者们对社交焦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进入大学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很多负性生活事件,以往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交焦虑之间有紧密联系。领悟社会支持能够协助个体应对心理压力,缓解社交焦虑引起的回避行为和消极情绪。合理的应对方式也能减轻个体负面情绪的影响,提高心理应激能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进了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进一步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社交焦虑的内部影响机制。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选取1059名大学生被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交往焦虑量表》进行测量。主要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处理,通过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在年级和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着;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差异显着,消极应对方式在专业和年级上差异显着;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年级、常住地和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2)在相关检验中,负性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社交焦虑呈显着正相关,与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显着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呈显着正相关,与消极应对、社交焦虑呈显着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显着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显着负相关。(3)领悟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的之间起中介作用。(5)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骆语辰[4](2020)在《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德心共育教育理念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前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育德获得品质和育心获得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采取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0工具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软件AMOS18.0工具对本文所需的调研数据做统计分析,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组和对照组”等多变量关系,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077)中抽取2017、2018年部分高校所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致死学生资料做“心理解剖”分析,探索育德因素与育心因素在心理危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长效应和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成长效应,以及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过程中的交互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中介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核心机制是其外部环境诱因和内在个体成因的交互作用。本文实证和个案所呈现的大学生所经受的压力和创伤等诱发因素,激活了其内在的思想信念空位等育德预警因素与性格优势缺失等育心预警因素,从而使其产生了心理危机倾向甚至心理危机结果。(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核心素养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学生拥有并实践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德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德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性格优势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大学生习得并开发爱与被爱、责任心、自控力等性格优势,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心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心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4)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因根据在于是其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交互干预机制。经实证预测和个案证实,育德因素和育心因素相结合,如育德品质人文情怀与育心品质感恩之心的高度融合、育德品质珍爱生命与育心品质爱与被爱能力的息息相通、育德品质社会责任与育心品质责任心的共同担当、育德品质国家认同与育心品质理想信念的报国之行等,都是预防、控制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相结合的加工机制。(5)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的缺失是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拥有是防控心理危机的保护因子。因此,在大学生育德中培养此核心素养、在育心工作中培养此性格优势,可以有效地预控抑郁发作对心理危机的诱发。(6)大学生的性别、校别、年级等分类变量在育德品质核心素养与育心品质性格优势的交互作用共同预测和干预其心理危机中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也提出育德与育心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建议。目前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里的详细指标仍需要进行深入性探讨,对具体工作的研究要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丰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重要意义。

刘珍[5](2020)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自身所处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个体和环境因素如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以及人格等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探讨了负性生活事件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以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以气质性乐观作为调节变量考察了其内部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修订版生活倾向问卷》对4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382份。使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利用PROCESS宏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应对方式以及气质性乐观水平均较强。气质性乐观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男性的气质性乐观水平要低于女性。消极应对方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相比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大一年级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最大,大四年级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最小。(2)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与主观幸福感均显着相关。其中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着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显着正向预测消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显着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积极应对方式和气质性乐观显着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3)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为33.91%,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为18.83%。(4)气质性乐观调节了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但同时还发现气质性乐观也可以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而且当不加入应对方式这一中介变量时,气质性乐观可以直接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李雪鹏[6](2020)在《大学生早期应激与成年后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早期应激是一个备受世界关注的公众健康与社会问题,全球每年大约有60.8%的儿童与青少年经历或目睹过创伤性事件,有大量研究发现它是心理发展中多种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来系统地探讨早期应激对个体成年后的身心健康所带来的持续性影响。首先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心理咨询深度会谈进行质性研究。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来对早期应激的跨时间稳定性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保护性因素进行量化研究。预研究通过35例心理咨询深度会谈,一是总结发现了早期应激暴露组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痛苦感更强,累计心理咨询时长更长,能够对个体产生跨时间稳定性影响;二是分析发现早期应激暴露组多存在对自己的稳定负性评价,且这种认知具有自动化激活特性,推测早期应激可能通过负性认知的积累形成稳定的负性人格特质,从而对个体产生影响;三是在对个案的干预和支持中发现情绪调节和社会支持是咨询干预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研究一探讨早期应激、成年创伤与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焦虑和抑郁症状水平的相对作用。创伤事件往往因其突发性或极端性而诱发一系列创伤症状,日常社会生活中负性压力事件的累积可能会使个体产生超负荷的压力体验,因此,应当在考察早期应激对个体当前焦虑和抑郁症状水平的研究中,区分出成年创伤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以632名被试为样本,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同时为控制焦虑和抑郁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大程度减少潜在的混杂因素,进行了平行分析。结果发现单独考察对抑郁的影响时只有成年创伤的解释率显着。控制了抑郁水平后,成年创伤以及早期应激中的虐待忽视和其他因子对焦虑的解释率均显着。负性生活事件对焦虑和抑郁的解释率均不显着。研究二检验童年创伤是否可以通过个体负性本质化和抑郁易感性人格的链式中介作用显着预测个体当前的焦虑抑郁症状水平,以616名被试为样本,进行中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三条路径中,中介效应值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中介效应显着。童年创伤可以通过个体负性本质化显着预测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童年创伤也可以通过抑郁易感性人格显着预测焦虑抑郁症状水平,且童年创伤可以通过个体负性本质化和抑郁易感性人格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当前的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研究三检验童年创伤对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的影响: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是否显着,研究对象同研究二。进行的调节效应分析中发现了情绪调节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显着。从社会支持的影响来看,高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较低,低儿童期创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越低,当前的焦虑抑郁症状得分越高,伴随着儿童期创伤的增高,社会支持的保护性作用有减小的趋势。从情绪调节的影响来看,高情绪调节能力的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较低,情绪调节能力越高,个体当前的焦虑抑郁症状水平随着儿童期创伤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会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早期应激对个体成年后心理健康水平的跨时间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个体负性本质化与抑郁易感性人格的链式中介作用介导的,并且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能够调节早期应激到当前焦虑抑郁症状水平间的关系。

梁思雨[7](2020)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人自杀身亡,数据显示,每1个人自杀成功,就有20多个人自杀未遂。同时自杀还是15-29岁年龄组中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大学生作为其中的风险人群,得到了世界各地心理学家的关注。在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研究时,大多强调单一负性事件对自杀倾向的影响,很少关注个体社会逆境感知起到的作用。而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加入反事实思维和心理韧性,试图探讨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与自杀倾向的关系,以及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在两者之间的作用。研究共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所大学的750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大学生自杀倾向问卷》、《负性事件反事实思维量表》、《心理韧性问卷》进行测试。研究表明:1.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的过度控制维度具有显着的民族差异。大学生自杀准备维度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二个维度:坚韧和自强都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2.以年级和生源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杀认知维度、绝望感维度、坚韧维度的年级主效应均显着。大学生自强水平维度、乐观水平维度生源地的主效应显着。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生源地和年级的主效应差异均显着。3.相关分析显示,社会逆境感知、大学生自杀倾向、反事实思维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社会逆境感知和心理韧性呈负的弱相关,心理韧性和反事实思维相关不显着;心理韧性和大学生自杀倾向具有显着的负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反事实思维在他们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显着的调节了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黄琦[8](2020)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对方式是个体为了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下的个体,如果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产生抑郁、焦虑、多疑、敏感等心理反应,严重时甚至自残、自杀或攻击他人。我国频发的大学生恶性事件和自杀事件多与消极应对方式有关,如何指导大学生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体育锻炼能够改善情绪、预防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但对于体育锻炼能否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与其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探索体育锻炼影响应对方式的内在机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对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PSPP)、《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吉林省吉林大学的1101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应对方式的现状及特点;建立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及应对方式之间的联系,深入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身体自尊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总量偏低,身体自尊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它们在性别、专业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较多呈现消极应对倾向,积极应对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消极应对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积极应对、身体自尊呈显着正相关,身体自尊与积极应对呈显着正相关;(4)体育锻炼量显着正向预测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显着正向预测积极应对方式,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41.8%。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长期坚持每周2-3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中到大强度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积极应对能力,降低消极应对有积极作用;(2)体育锻炼能够较大提升大学生身体自尊中运动技能维度得分,相较于增加锻炼时间及提高锻炼频率,加大锻炼强度对身体自尊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为显着;(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积极与否可能与个体能力感的强弱有关,个体对掌握运动技能的自信心越高,应对方式更为积极;(4)体育锻炼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还可以通过提高身体自尊水平间接影响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

艾婷[9](2020)在《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高中生面临着学习、人际、适应等多重压力,压力过大往往成为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如若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会产生不良情绪情感甚至自杀意念。本研究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中介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干预研究。研究一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接纳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青少年焦虑抑郁量表》对武汉市一所高中的78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的现状,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接纳是否在这一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实证依据。研究二以研究一为基础,从研究一中筛选24名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自我接纳水平低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12名高中生进行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干预,而对照组不接触相关内容,以分析和探讨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是否具有显着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存在显着性别差异,男生自我接纳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女生,内化问题得分低于女生;负性生活事件不存在性别、年级、选科、生源地区差异,但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着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在年级、是否独生和生源地区上差异不显着。2.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与内化问题之间,均呈现两两显着相关关系,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着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显着正向预测内化问题,自我接纳对生活满意度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内化问题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3.自我接纳在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为:①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②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内化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针对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较高、自我接纳得分较低的高中生进行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接纳水平,且能显着减少高中生内化问题。

刘俊岐[10](2019)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自杀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健康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起始阶段,对自杀意念的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因此,关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应激源和危险因素,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应激或压力状态,以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待,容易引发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反刍思维是自杀意念的重要认知风险因素,个体不断地反复思考负性事件并消极应对,使之无法抽离负性认知会促使个体形成自杀意念。以往研究多是探讨自杀的风险因素,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自杀的保护因素逐渐得到重视。根据自杀的缓冲假设,气质性乐观作为重要的积极心理特质,是个体面对风险因子的保护性因素,可以调节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有效缓解消极因素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综上,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考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及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修订版生活倾向问卷,对1191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表明:(1)在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和气质性乐观上,有自杀意念组和无自杀意念组均有显着差异;(2)自杀意念和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呈显着正相关,和气质性乐观呈显着负相关;反刍思维和气质性乐观呈显着负相关。控制性别变量后,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3)反刍思维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4)气质性乐观对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2)反会思维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气质性乐观对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只有在低水平气质性乐观的大学生中,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才是显着的。

二、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其心理影响的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工具
三、大学生生活事件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发文数量年度趋势分析
    (二)大学生生活事件研究的热点分析
    (三)大学生生活事件研究的趋势分析
四、结语

(2)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环境及思想状态影响
    (一)心理环境
    (二)思想状态
二、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大学生心理应激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一)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安全风险
    (二)实现心理干预与教育工作双向推进
三、制定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干预机制面临困境及问题
四、突发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及干预策略
    (一)建立多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管理信息化模块
    (二)制定突发事件心理健康干预应急预案
    (三)提升高校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教育对接及合作能力
    (四)强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评估能力
结语

(3)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以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负性生活事件
        1.1.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1.1.2 负性生活事件的测量
        1.1.3 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1.2 领悟社会支持
        1.2.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1.2.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1.2.3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3 应对方式
        1.3.1 应对方式的概念
        1.3.2 应对方式的测量
        1.3.3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4 社交焦虑
        1.4.1 社交焦虑的概念
        1.4.2 社交焦虑的测量
        1.4.3 社交焦虑的相关理论
        1.4.4 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1.5 负性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1.5.1 负性生活事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1.5.2 负性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5.3 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1.5.4 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5.5 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1.5.6 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2 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1.1 领悟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
        3.1.2 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
        3.1.3 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
    3.2 研究假设
    3.3 被试
    3.4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检验
        3.4.1 负性生活事件
        3.4.2 领悟社会支持
        3.4.3 应对方式
        3.4.4 社交焦虑
    3.5 施测方式
    3.6 数据整理与录入
4 结果与分析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各变量间的总体状况与分析
    4.3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1 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4.3.2 各变量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4.3.3 各变量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4.3.4 各变量在不同常住地上的差异分析
        4.3.5 各变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4.4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5 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4.5.1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4.5.2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4.5.3 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
5 讨论
    5.1 总体状况讨论
    5.2 人口学变量讨论
        5.2.1 负性生活事件的差异分析
        5.2.2 领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5.2.3 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5.2.4 社交焦虑的差异分析
    5.3 中介效应分析
        5.3.1 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
        5.3.2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分析
        5.3.3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5.3.4 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7 建议
    7.1 正视负性生活事件,调整身心状态
    7.2 重视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
    7.3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7.4 重视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育德防范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2 育心防控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3 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4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1.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1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2.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2.3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性格优势
        2.3.1 性格优势的概念
        2.3.2 性格优势的分类体系
        2.3.3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2.4.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随机抽样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工具
        3.2.2 分析工具
    3.3 假设检验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实证量化分析
    4.1 实证调查:人口学和社会学基本资料分析
        4.1.1 学校分布:抽样27 所高校34518 名学生
        4.1.2 性别分布:抽样学生中男生44.4%和女生55.6%
        4.1.3 年龄分布:抽样学生中年龄16-27 岁均龄19.65 岁
        4.1.4 学校分布:抽样学校中包括三类省属高校
    4.2 目标样本:重度抑郁与自杀倾向抽样资料分析
        4.2.1 重度抑郁:总样中偏重抑郁445 人和严重抑郁96 人
        4.2.2 自杀倾向: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3 交互筛查: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4 研究组自杀危机259 人,对照组无自杀危机263 人
    4.3 育德因素: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3.1 抽样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2 性别比对:男女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缺失诱发抑郁并危机Logistics预测
    4.4 育心因素: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4.1 抽样比对:性格优势缺失诱发自杀倾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2 性别比对:性格优势和心理资本缺失诱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3 学校比对:各校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 综合因素: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1 抽样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2 性别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6 实证归纳: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预测心理危机归纳
        4.6.1 育德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失项归纳分析
        4.6.2 育心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 验证模型:学生育德和育心因素双向调节抑郁并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
        4.7.1 总样控制模型:无育德育心介入的抑郁发作诱发心理危机预测模型
        4.7.2 总样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3 省本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4 高职院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5 民办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8 线性建模验证: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方程
        4.8.1 预测变量排序: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2 回归系数估计: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3 残差正态分布: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4 模型建构汇总: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第五章 个案质性分析
    5.1 学生育德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1.1 缺失“珍爱生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2 缺失“乐学善学”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3 缺失“欣赏美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 学生育心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2.1 缺失“爱与被爱”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2 缺失“希望乐观”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3 缺失“自控判断”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3 育德与育心工作盲区导致心理危机案例
        5.3.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灰色地带”
        5.3.2 家庭环境因素诱发学生心理危机
        5.3.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的心理危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外部诱因和内部成因交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核心机制
    6.2 大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
    6.3 大学生多项性格优势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
    6.4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缺失交互作用预警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6.5 性别、学校、年级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调节因素
    6.6 建议:培育育德育心品质以预防干预其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工作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1.1.3 主观幸福感理论
        1.1.4 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
    1.2 负性生活事件的研究综述
        1.2.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1.2.2 负性生活事件的测量
        1.2.3 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3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1.3.1 应对方式的概念
        1.3.2 应对方式的测量
        1.3.3 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4 气质性乐观的研究综述
        1.4.1 气质性乐观的概念
        1.4.2 气质性乐观的测量
        1.4.3 气质性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5 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6 问题提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生活事件量表
        2.2.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2.2.3 主观幸福感量表
        2.2.4 修订的生活倾向问卷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分析
    3.2 各量表信度检验分析
    3.3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各变量的人口学差异检验分析
        3.4.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分析
        3.4.2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检验分析
        3.4.3 各变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分析
        3.4.4 各变量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分析
    3.5 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气质性乐观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3.6 整体回归分析检验假设分析
    3.7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3.8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分析
        3.8.1 气质性乐观在消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中介的调节作用分析
        3.8.2 气质性乐观在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中介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4章 分析讨论
    4.1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
    4.2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主观幸福感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4.3 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型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4.4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气质性乐观的调节效应分析
    4.6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文献参考
附录
致谢

(6)大学生早期应激与成年后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早期应激
    2.2 成年创伤
    2.3 负性生活事件
    2.4 早期应激、成年创伤与负性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的影响研究
    2.5 抑郁易感人格
    2.6 个体负性本质化
    2.7 社会支持
    2.8 情绪调节
    2.9 研究假设
3.预研究:基于心理咨询深度会谈个案的质性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代表性案例的报告
    3.5 讨论
4.研究一:早期应激、成年创伤与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当前焦虑和抑郁症状水平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5.研究二:童年创伤与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的关系模型检验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6.研究三:童年创伤对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的影响: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4 讨论
7.总讨论与结论
    7.1 总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社会逆境感知
        1.1.1 社会逆境感知的概念
        1.1.2 社会逆境感知的理论
        1.1.3 社会逆境感知的相关研究
    1.2 自杀倾向
        1.2.1 自杀倾向的概念
        1.2.2 自杀的理论
        1.2.3 自杀的相关研究
    1.3 反事实思维
        1.3.1 反事实思维的概念
        1.3.2 反事实思维的理论
        1.3.3 反事实思维的相关研究
    1.4 心理韧性
        1.4.1 心理韧性的概念
        1.4.2 心理韧性的理论
        1.4.3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1.5 社会逆境感知、自杀倾向、反事实思维及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1.6 以往研究的不足
    1.7 问题的提出
    1.8 研究目的及假设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统计方法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研究结果
    3.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1 社会逆境感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2 自杀倾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3 反事实思维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1.4 心理韧性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2 各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3 反事实思维的中介作用分析
    3.4 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2 大学生自杀倾向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3 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4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4.5 各变量相关的讨论
    4.6 反事实思维的中介效应讨论
    4.7 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讨论
    4.8 教育实践启示
    4.9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应对方式
        1.3.1.1 应对方式的概述
        1.3.1.2 应对方式的测量
        1.3.2 身体自尊
        1.3.2.1 身体自尊的概述
        1.3.2.2 身体自尊的测量
        1.3.3 应对方式与体育锻炼的关联研究
        1.3.4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的关联研究
        1.3.5 身体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联研究
        1.3.6 体育锻炼、身体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联研究
    1.4 研究假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心理测量法
        2.2.2.1 被试
        2.2.2.2 测量工具
        2.2.2.3 测量问卷的修改与前测
        2.2.2.4 测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2.5 测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
        3.2.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结果
        3.2.2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3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总体特点
        3.3.1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3.2 大学生体育锻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4 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总体特点
        3.4.1 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4.2 大学生身体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5 大学生应对方式、身体自尊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
        3.5.1 应对方式各维度在体育锻炼上的差异性分析
        3.5.1.1 不同锻炼强度下大学生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差异
        3.5.1.2 不同锻炼时间下大学生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差异
        3.5.1.3 不同锻炼频率下大学生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差异
        3.5.2 身体自尊各维度在体育锻炼上的差异性分析
        3.5.2.1 不同锻炼强度下大学生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的差异
        3.5.2.2 不同锻炼时间下大学生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的差异
        3.5.2.3 不同锻炼频率下大学生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的差异
    3.6 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6.1 应对方式与体育锻炼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3.6.2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3.6.3 身体自尊与应对方式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3.7 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7.1 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与积极应对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7.2 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与消极应对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1.2 心理健康的理论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2.1.4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2 负性生活事件
        2.2.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2.2.2 压力的理论基础
        2.2.3 负性生活事件的结构及其测量
        2.2.4 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接纳
        2.3.1 自我接纳的概念
        2.3.2 自我接纳的结构和测量
        2.3.3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2.4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4.1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2 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3 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2.4.4 三者之间的相关研究
    2.5 团体辅导
        2.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2.5.2 团体辅导理论基础
        2.5.3 与自我接纳相关的团体辅导
    2.6 问题提出
        2.6.1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2.6.2 问题提出
3 研究一: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情况
        3.4.2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4.3 心理健康与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
        3.4.4 中介效应分析
    3.5 讨论与分析
        3.5.1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析
        3.5.2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5.3 心理健康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自我接纳的关系
        3.5.4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分析
    3.6 结论
4 研究二: 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4.1 设计依据
    4.2 研究目的与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团体辅导实验设计
        4.3.4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设计
    4.4 数据统计方法
    4.5 结果分析
        4.5.1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性比较
        4.5.2 干预后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4.5.3 干预后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4.5.4 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比较
        4.5.5 干预后前后测增值的差异检验及心理健康分类
    4.6 讨论与分析
        4.6.1 团体辅导的效果
        4.6.2 干预有效的原因分析
        4.6.3 团体成员反馈与感受
        4.6.4 领导者的观察评估与反思
5 总讨论
    5.1 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5.2 团体辅导干预及效果分析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和教育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调查问卷
    附录2 团体辅导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团体协议书及成长日志
后记

(10)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核心概念的确定
        1.1 自杀意念
        1.2 负性生活事件
        1.3 反刍思维
        1.4 气质性乐观
    2 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2.1 环境因素
        2.2 个体因素
    3 自杀的相关理论
        3.1 自杀的应激-易感模型
        3.2 自杀的认知模型
        3.3 自杀的缓冲理论
        3.4 其他理论
    4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
        4.1 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4.2 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4.3 气质性乐观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第三部分 研究思路
    1 现有研究的局限
    2 本研究的改进思路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实践意义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1 问题提出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
        3.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
        3.2.3 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Chinese Version, RRS-CV)
        3.2.4 修订版生活倾向问卷(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 LOT-R)
        3.3 程序与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有无自杀意念组的t检验
        3.4.2 各变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3.4.3 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4.4 气质性乐观的调节效应分析
    4 讨论
        4.1 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
        4.2 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
        4.3 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
        4.4 研究局限和展望
    5 教育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测量问卷
致谢

四、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其心理影响的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何玲,许守琼. 教育观察, 2021(47)
  • [2]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J]. 仲晓义.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23)
  • [3]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以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为中介[D]. 张天驰.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D]. 骆语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D]. 刘珍. 吉林大学, 2020(08)
  • [6]大学生早期应激与成年后焦虑抑郁症状水平的关系研究[D]. 李雪鹏. 西南大学, 2020(01)
  • [7]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与心理韧性的作用[D]. 梁思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D]. 黄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D]. 艾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D]. 刘俊岐.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