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新增2000万元发展工业和旅游

乌鲁木齐市新增2000万元发展工业和旅游

一、乌鲁木齐市新增2000万元发展工业和旅游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1](2021)在《干旱区旅游水足迹测度及其与旅游经济的脱钩关系研究 ——以新疆为例》文中认为

阿西古·阿布都外力[2](2020)在《新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及时空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给文化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可以让旅游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响应国家和自治区的强力号召之下,探究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时空差异分析,根据各地州市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在探讨两大产业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构建协同度模型,并引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两大产业的融合协同度做可视化处理,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可以分析新疆14个地州市两大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则可以用来研究新疆14个地州市之间各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研究分析,得到几点结论:1.旅游产业发展指数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程度的递增和递减变化,但总体上都是呈现递增的规律,这说明各地州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良好,新疆整体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并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2.从新疆14个地州市的排名比较来看,文化产业明显的具有地域差异性。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地域不平衡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南疆喀什地区较为突出,北疆乌鲁木齐市较为突出。从新疆各地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上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3.新疆各地州市的融合协同水平总体上有好转的走向。从地域分布来看,新疆北疆地区在四个时间结点的融合协同度平均值分别为0.2773、0.2905、0.2887和0.3037,协调等级虽然都处于失调,但从中度失调升级为到了轻度失调。南疆地区在四个时间结点的融合协同度平均值分别为0.2596、0.2612、0.2549和0.1931,协调等级都处于失调状态,而且从中度失调降为了严重失调。东疆(哈密市)在四个时间结点的融合协同度平均值分别为0.0938、0.0871、0.0783和0.1461,协调等级同样处于失调状态,等级从极度失调升级为严重失调。不难发现新疆三个区域的融合协同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4.用探索性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全区和各地州市两大产业融合与协同的空间分布,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情况。再利用全局自相关的方法,得到新疆两大产业在四个时间结点上融合协同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做图表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新疆全区两大产业融合协同度的莫兰值都在0附近,而且全局自相关的Z得分绝对值都比1.96小,说明莫兰指数呈现弱显着性,新疆两大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呈现随机分布。另外四个时间结点的Moran’s I值都是负数,说明是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微弱的离散分布特征,没有明显的聚集分布现象。随后选取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7年这四个时间结点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来分析研究新疆各地州市的空间演化图。并根据结论提出几点建议,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靠创新创意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跨界跨区合作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与监督。

杨角[3](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马芳[4](2020)在《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产业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显着提升,规模和体量正在大跨步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文件中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把旅游产业作为1+3+3+改革开放中“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全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支柱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为新疆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奠定基础。综合分析新疆15地州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系统研究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过程、格局,探索影响新疆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发展模式,可为推动全疆各地州市的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引擎作用提供一点理论参考。本文以新疆十五地州为空间单元,以2008—2018年新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根据旅游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实证研究了2008-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三个时间区间各地州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系统间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值和相对等级,并绘制出地域结构演化图,同时从时序和空间发展两方面进行了发展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8—2018年,新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稳固提升,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乌鲁木齐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新疆首位,伊犁州直次之,其他各地州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乌鲁木齐有较大的差距,且12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新疆旅游产业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功效。第二、新疆整体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不高,仅有乌鲁木齐已经达到良好协调水平;9个地区处于过渡类型阶段,空间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度以乌鲁木齐、伊犁为中心向南北疆递减,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地区总体高于西部,以伊犁州直及其毗邻的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形成独特的“中心-外围”演化发展格局,说明新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具有明确的空间依赖性和地区极化特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是决定和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根据新疆15地州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析出大部分地区属于上过渡区域,说明未来新疆整体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上升空间巨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自主创新旅游经济耦合发展模式、“旅游+”带动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模式、旅游联动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张珍珍[5](2020)在《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一个新的发展点。旅游业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其发展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往往被忽略。长此以往,此种重经济效益而轻环境效益的行为势必会造成区域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系统关系的失衡甚至是脱节。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演变关系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协调发展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北疆地区三个系统实现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有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以北疆七大地州市为研究对象,以2006-2017年为研究节点,构建其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分别计算了北疆各地区三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及耦合协调度,并选取其2006年、2010年、2014年与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引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北疆各地区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各子系统发展方面:2006-2017年,北疆各地区的经济系统、旅游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值除在特殊年份有所下降外,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分阶段来看,不同阶段以及阶段内部各系统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均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2006-2017年以来北疆各地区的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由低到高、不断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但个别地区在某些年份有相对下滑的现象。(3)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变方面: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来看,北疆各地区的发展存在显着的差异性。通过分析可将北疆七个地州市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三个等级。乌鲁木齐市、伊犁直属县市均属第一等级,第二等级为昌吉州与阿勒泰地区,其余地州市属于第三等级。(4)耦合协调发展预测方面:预测结果表明2018-2027年间,北疆各地区的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整体发展形势相对乐观,但耦合协调度等级为中级协调与良好协调的地市居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幅度较大,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仍存在显着差异。

周旭东[6](2019)在《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文中指出新疆是全国干旱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的代表,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但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45%,干旱缺水,自然生态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同时又是全国资源大省,储存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这两方面特点却又极大地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产业发展规模、生态环境破坏等后果。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2001-2015年连续15年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工业、综合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法,投入端采用资源类和环境类指标,产出端采用经济类指标,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区级层面、区域层面、地州市层面对农业、工业、综合生态效率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连续的、较为全面的测度分析;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重要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效率的促进和制约机制;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对生态效率损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途径;运用Tobit模型研究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各因素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上述论证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效率提升策略,以期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相比,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与全国各省横向比较发现,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为0.67,排名在全国列第28位,与第一名海南相差3倍,即便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也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农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且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2)空间分布不平衡。通过对新疆14个地州市间生态效率比较可知,生态效率值最高为3.68、最低为0.71,相差5.16倍,比较连续15年北疆、东疆、南疆三个片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30、1.39、1.07,全部都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东疆大于北疆大于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且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喀什地区、巴州这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从时间序列分析,从2001年的0.62至2012年的1.03,再到2012-2015年连续4年农业生态效率都大于1,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从“十五”期间的0.68到“十一五”期间的0.76、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1,农业生态效率得到了阶段性提升,逐步实现了从无效状态到有效生产前沿面。说明新疆这些年通过自身在发展中调整、以及借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援疆等国家扶持政策,用三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贡献很大;而技术效率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因此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扶持推广力度,其次要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控制投入规模,减少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减少资源浪费。(5)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可知,造成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并不在农业产出的不足,而在于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从冗余率均值高低来看,造成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OD排放量、有效灌溉面积、氨氮排放量、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6)从影响因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人均农业GDP、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机械密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区应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着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农业生态效率。2、新疆工业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相比,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新疆工业生态效率为0.73,排名在全国列第28位,与第一名海南相差6.08倍,与平均值相差1.77倍,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位于甘肃、宁夏之前,也位于同是资源开发大省的山西省之前,但在全国仍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工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2)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比较14个地州市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为8.97,最低为0.59,两者相差15.2倍,平均值为1.86,比较连续15年北疆、东疆、南疆的工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2.04、2.85、1.21,东疆大于北疆大于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14个地州市中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克州、巴州、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6个地州市工业生态效率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占42.8%,大部分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从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分析,2001至2015年,新疆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从“十一五”期间的0.75到“十二五”期间的1.00、再到“十三五”期间的1.08,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尤其从2010年“十一五”末开始,生态效率一直都稳定在1以上,保持在有效生产前沿面。(4)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和CCR模型比较分析可知,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和测定生态效率值更加精确,在大于1.00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后,仍可以继续精确计量,有利于地区间排名和差距的定量化分析。(5)分析Malmquist各指数,发现目前的技术进步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主要制约作用,技术效率指数是促进因素。说明新疆工业技术应用水平一直保持增长状态,而工业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不够,有待加强。(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用电、工业用水总量。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存在严重过量问题。(7)从影响因素分析,工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工业结构、环境规划与工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度与工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若要进一步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需大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力度;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合理引进外商投资。3、新疆综合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区相比,生态效率水平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新疆综合生态效率排名在全国列第31位,仅为0.56,低于平均值近一倍,与第一名北京相差4.32倍,说明新疆综合生态效率还十分低下。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来看,资源效率排名全国第30位,仍然十分低下,但环境效率排名有所上升,为全国第22位,排名提升9位。说明新疆生态效率低下主要由资源效率低下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消耗量大,高耗能仍然是新疆经济发展特征和现状。(2)空间分布不平衡。比较北疆、东疆、南疆的生态效率值,分别为1.61、1.16、0.81,北疆明显大于东疆大于南疆。比较14个地州市生态效率,最高为4.19、最低为0.48,两者相差8.71倍,地区间生态效率差异较大。且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和吐鲁番市两地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时间变化分析,自2001至2015年,新疆全区生态效率呈持续波动,最终呈5.7%小幅提升。从三个五年计划变化分析,生态效率从“十五”期间的0.9881到“十一五”期间的1.0638、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643,呈阶段小幅上升趋势。(4)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分析,根据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高低差异组合,可将新疆各地区发展模式分为四种:低能耗、低排放模式;高能耗、低排放模式;低能耗、高排放模式和高能耗、高排放模式。(5)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影响和制约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技术效率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是提升生态效率的关键。(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产出的不足,而在于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水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用水总量和排水总量都存在严重过量问题,在干旱区节约水资源是个根本问题,下一步如何改进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刻不容缓。(7)从影响因素分析,外资利用、城镇化率、平均受教育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与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目前实施的环境政策、市场化程度与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今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新疆的生态效率,确保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城镇化建设力度;二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三是调整环保政策,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成效;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的管理;五是鼓励对新疆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外商投资;六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增加第三产业比重。4、新疆生态效率提升策略:在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农业生态效率、工业生态效率、综合生态效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提升新疆生态效率的若干途径和方案,以期为推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新疆”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王雪纯[7](2019)在《新疆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路交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是目的地和游客来源之间交流的桥梁。道路交通网络的承载能力、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管理服务能力影响着游客出行消费决策和旅游满意度,进而影响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复杂的,有动力的,外向的,服务导向的和经济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水平的提升、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对交通业的数量、规模、多样性、可达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总之,交通与旅游产业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促成了区域交通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以新疆14个地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进行有关衡量交通业发达程度的一系列连通性和可达性计算。针对新疆交通的可达性及其演化特征情况做了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和演变特征。梳理出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并构建出新疆各地级市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分析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土地层面差异和区域空间格局特征;最后,通过拟合分析方法,分析出新疆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关系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新疆道路交通可达性的核心地区是首府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及其周边临近地区,且最终发展为从北到南逐渐减小的分层空间格局并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自2007年至2017年,新疆道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而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不明显。当随着新疆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新疆交通的整体可达性和当地城市的可达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新疆城市的可达性普遍较低且分布不均。未来,我们应该加大对新疆交通建设的投入,打破道路原先的落后状态。(2)通过对新疆各地级市旅游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发现在空间分布上,新疆旅游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呈现出沿交通主干道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在新疆南部的西部和南部,落后地区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因此可以发现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仍将处于初级生产要素的低级发展阶段,且基础设施及自然环境的状态对其发展情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通过分析显示,道路交通网络是新疆旅游发展水平的纽带、基础,且交通网络与旅游业基础设施的空间作用关系密切,交通路线决定了旅游的空间形态。

赵珊珊[8](2019)在《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并在大中城市迅速崛起。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业态,其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在新疆发展现状如何,占新疆GDP的比重有多少?以及新疆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展共享经济,发展前景怎么样?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研究。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各省市的各类统计年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主要从共享经济发展要素分析、新疆共享经济发展的测度、共享经济在新疆发展领域及模式、新疆共享经济发展前景以及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五个方面研究新疆共享经济的发展。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决定共享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要素是:第三方交易平台、需求市场、足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需求市场和足量的社会闲置资源。2.构建了共享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对全国31个省份共享经济发展进行评估,得到如下结论:1)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共享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城市规模等级越大,共享经济发展越好。2)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较大,经济活动越旺盛,共享经济发展较好。3)2017年新疆共享经济的贡献额为46.27亿元,大约占到了当年新疆总体GDP的0.4%。新疆共享经济体量较小,发展较缓慢,在全国来说排名较落后。3.所有的共享经济模式在新疆均有体现,但所有的领域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新疆目前发展共享经济主要集中在农业共享经济等五个方面:(1)在农业方面,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共享土地、共享生产资料、共享产销。(2)在交通出行方面,新疆共享交通模式主要有共享单车和汽车共享,其中汽车共享主要以网约车为主。(3)在旅游业方面,新疆共享旅游模式主要以交通、住宿以及服务为主。(4)在房地产方面,新疆主要的发展模式是众创空间以及房屋短租。(5)在教育方面,新疆主要以微观层面教育资源共享为主;在医疗方面,新疆主要以医疗资源以及设备共享、在线问诊为主。4.新疆共享经济在农业共享经济等五个方面发展前景较好。(1)新疆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共享的潜力极大,但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较缓慢。(2)交通领域。共享单车以及共享汽车在新疆发展潜力较小,而网约车需求市场相对较大,市场份额较大。(3)旅游业领域。旅游设施及服务资源供给不足,而市场需求旺盛,共享旅游发展前景较好。(4)房地产领域。目前经济适用房供给不足,共有产权房发展前景较好。(5)科教文卫领域。教育和医疗等资源都存在着地区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教育及医疗领域的共享。最后,根据本文对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结果,对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沙拉麦提·吐鲁甫[9](2019)在《新疆城乡间发展差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乡间发展差距是城乡关系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城乡间发展差距增大,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也是产生社会矛盾的原因之一,并是影响2020年前国家实现全面脱贫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新疆为案例,二元结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城乡共生理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协调度模型和熵值法、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城乡发展差距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2000年到2016年的城乡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对15个地州市(市)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城乡发展差距进行时空分析,进而提出新疆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城乡发展差距现状分析,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社会保障事业、教育事业以及基础设施等中城乡差距中城乡之间教育事业差距最大。2)城乡发展差距情况,2000-2003年间城市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2003-2009年间城乡差距指数一直减少,2010年间城乡差距最大,并农村的发展水平高于城市19%,2011-2016年间城乡发展差距保持一定差距3)2000年城市和农村间的发展差距最高的区域是克拉玛依市,城乡发展差距指数0.8,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区域是和田,城乡差距0.03。2008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最高的区域也是克拉玛依市,城乡差距指数等于0.281,城乡差距最低的区域是昌吉,城乡差距指数0.031。2016年城乡差距最高的区域在克拉玛依市,城乡差距指数0.442,城乡差距最小的区域在塔城,城乡差距指数0.004。4)2000年新疆各个地州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在北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在南疆。2008年在东疆,即克拉玛依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主要在南疆。2016年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分布在北疆,是乌鲁木齐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疆和南疆。5)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各要素共同发展,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消除,并最终达到同步发展目标的过程。因此在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缩小新疆(北疆、东疆和南疆)的城乡发展差距为目的,针对北疆、东疆和南疆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张利萍[10](2019)在《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旅游产业被定义为极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并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写入“旅游+”概念,旅游业处于政策支持、潜力待发的战略机遇阶段。城市是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带来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等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吸引了许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精尖人才,为旅游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术界的诸多学者开始关注与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新疆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工业、经济发展薄弱,城市化水平低,如何实现新疆旅游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研究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的关系,试图为新疆区域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产业关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尝试构建新疆旅游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出评价得分,并进行耦合协调模型的检验以及分析二者格兰杰因果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1)在对旅游业和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以及新疆的实际情况,尝试从旅游业人口规模、旅游业经济效益、旅游设施情况、旅游业旅游产业情况四个方面构建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同时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态城市化五个方面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2)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权重法确定各系统的指标权重及评价得分,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之间时间变化与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从时间角度看,新疆城市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由低度耦合协调型旅游业滞后提升至中度耦合协调旅游业滞后型;从空间分布看,新疆城市化和旅游业两系统耦合协调度非均衡性显着,除乌鲁木齐、伊犁地区旅游业-城市化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其他地区均处于低度协调状态。(3)对新疆1998-2017年旅游业与城市化评价得分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城市化与旅游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二者不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选取乌鲁木齐市为案例进行格兰杰、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旅游业是城市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旅游业对城市化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乌鲁木齐市新增2000万元发展工业和旅游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鲁木齐市新增2000万元发展工业和旅游业(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及时空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基础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基础
    1.3 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旅游产业
        2.1.3 文化产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协同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述评
第3章 新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第4章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度模型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来源
    4.3 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
    4.4 分析各地州市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4.5 分析各地州市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时空差异分析
    5.1 构建协同度模型
    5.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2.1 协同度测评
        5.2.2 融合协同度测评
    5.3 空间自相关分析
        5.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基于各地州市协同发展情况的提升策略与建议
    6.3 其他提升策略与建议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2.3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研究评述
    2.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理论基础
3 新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疆旅游产业概况
        3.1.1 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
        3.1.2 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2.1 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2.2 收入状况
4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耦合作用机理分析
    4.1 新疆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4.1.1 旅游产业发展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1.2 入境旅游发展扩大外汇收入
        4.1.3 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4.1.4 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2 新疆区域经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作用分析
        4.2.1 区域经济发展刺激旅游消费
        4.2.2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
        4.2.3 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优势
5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5.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
        5.1.1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5.2.2 构建旅游产业发展评价体系
        5.2.3 构建区域经济指标体系
    5.3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
        5.3.1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3.2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5.3.3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6 新疆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分析
    6.1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1 决定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6.1.2 决定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6.1.3 影响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驱动因素
    6.2 促进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6.2.1 自主创新旅游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6.2.2 “旅游+”带动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6.2.3 旅游联动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区域概况
        1.2.2 经济发展现状
        1.2.3 旅游发展概况
        1.2.4 生态环境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耦合协调度理论
        2.1.4 人地关系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经济与旅游关系的研究
        2.2.2 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2.2.3 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2.2.4 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2.2.5 研究述评
第3章 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模型构建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2 指标选取
    3.3 权重的确定
    3.4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3.4.1 耦合协调度计算方法
        3.4.2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3.5 GM(1,1)灰色预测模型
第4章 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4.1 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4.1.1 经济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4.1.2 旅游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4.1.3 环境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
    4.2 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4.2.1 北疆各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评价
        4.2.2 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分析
        4.2.3 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变分析
    4.3 预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5.1 总体对策
        5.1.1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1.2 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
        5.1.3 做好区域环境整治与规划工作
    5.2 各地州市耦合协调发展对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生态效率研究综述
        1.3.1 生态效率概念研究
        1.3.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3.3 生态效率应用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界定
    2.2 干旱区的界定与存在的问题
        2.2.1 干旱区概况
        2.2.2 干旱区存在的问题
    2.3 新疆发展现状
        2.3.1 新疆社会经济概况
        2.3.2 自然资源禀赋
        2.3.3 生态环境状况
    2.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4.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3.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3.2 评价方法
    3.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3.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3.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3.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3.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3.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3.4.2 空间分布分析
    3.5 农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3.5.1 农业生态效率损失原因分析
        3.5.2 改善途径分析
    3.6 影响因素分析
        3.6.1 研究现状
        3.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3.6.3 模型建立
        3.6.4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工业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4.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4.2 评价方法
    4.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4.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4.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4.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4.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4.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4.4.2 空间动态分析
    4.5 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4.5.1 不同地区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4.5.2 改善途径分析
    4.6 影响因素分析
        4.6.1 研究现状
        4.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4.6.3 模型建立
        4.6.4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综合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5.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5.2 评价方法
    5.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5.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5.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5.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5.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5.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5.4.2 空间分布分析
    5.5 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5.5.1 不同地区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5.5.2 各项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5.6 影响因素分析
        5.6.1 研究现状
        5.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5.6.3 模型建立
        5.6.4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生态效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6.1 问题和不足
        6.1.1 农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6.1.2 工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6.1.3 新疆综合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6.2 提升策略和路径研究
        6.2.1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6.2.3 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力度
        6.2.4 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
        6.2.5 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对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7.1.2 对新疆工业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7.1.3 对新疆综合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7.1.4 对新疆生态效率提升策略研究得出的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

(7)新疆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交通发展背景
        1.1.2 旅游产业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交通可达性理论与测算方法
        1.3.2 核心-边缘理论
        1.3.3 交通与旅游发展的节点与廊道效应(点-轴系统理论)
        1.3.4 协同论
        1.3.5 旅游区位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5.3 数理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图
    1.7 研究区域概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新疆各地级市交通网络演化
    3.1 交通发展概述
        3.1.1 交通发展背景
        3.1.2 交通发展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可达性空间演化
        3.3.1 可达性总体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3.3.2 各地级市间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3.3.3 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特征
4 新疆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
    4.1 新疆旅游发展概述
        4.1.1 旅游发展背景
        4.1.2 旅游发展概况
    4.2 旅游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4.3 建立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指标权重及实际值量化方法
    4.4 新疆旅游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特征
5 新疆各地级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发展水平拟合分析
    5.1 定性分析
        5.1.1 总体空间格局对比
        5.1.2 各地级市间空间格局对比
    5.2 定量分析
        5.2.1 新疆各地级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与整体旅游发展水平拟合分析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6.3 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与发表论文
后记

(8)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共享经济相关研究
        1.2.2 关于共享经济发展的测度研究
        1.2.3 关于各地区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1.3.1 共享经济的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模型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2 共享经济理论分析
    2.1 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2.1.1 第三方交易平台
        2.1.2 从需求的角度
        2.1.3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
    2.2 可供共享的资源分析
    2.3 共享经济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分析
        2.3.1 正外部性
        2.3.2 负外部性
    2.4 小结
3 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测度
    3.1 共享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数据处理
        3.2.1 确定测算方法
        3.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3 模型计算与数据分析
        3.3.1 培育基础数据分析
        3.3.2 活跃程度数据分析
        3.3.3 发展成效数据分析
        3.3.4 总体指数结果分析
    3.4 共享经济份额估算
    3.5 小结
4 新疆共享经济发展领域分析
    4.1 农业
        4.1.1 共享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式
        4.1.2 新疆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4.2 交通出行
        4.2.1 共享经济在交通出行中的应用模式
        4.2.2 新疆共享经济在交通出行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4.3 旅游业
        4.3.1 共享经济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模式
        4.3.2 新疆共享经济在旅游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4.4 房地产业
        4.4.1 共享经济在房地产中的应用模式
        4.4.2 新疆共享经济在房地产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4.5 科教文卫
        4.5.1 共享经济在教育医疗领域的应用模式
        4.5.2 新疆共享经济在教育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
    4.6 小结
5 新疆共享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5.1 新疆共享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5.1.1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
        5.1.2 从需求市场的角度
    5.2 新疆共享交通发展前景分析
        5.2.1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
        5.2.2 从需求市场的角度
    5.3 新疆共享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5.3.1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
        5.3.2 从需求市场的角度
    5.4 新疆共有产权房发展前景分析
        5.4.1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
        5.4.2 从需求市场的角度
        5.4.3 确定共有产权房的价格及产权比例的研究
        5.4.4 新疆构建共有产权保障房制度的前景
    5.5 新疆共享教育医疗发展前景分析
        5.5.1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
        5.5.2 从需求市场的角度
    5.6 小结
6 促进新疆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关于促进新疆农业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1 政府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法律法规
        6.1.2 建立协会组织,共享农业信息
        6.1.3 全面开展及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6.1.4 完善保障机制,鼓励发展共享农业
    6.2 关于促进新疆交通出行领域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关于共享单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6.2.2 关于汽车共享发展的对策建议
    6.3 关于促进新疆旅游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3.1 大力加强对旅游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宣传
        6.3.2 鼓励创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共享平台
        6.3.3 积极推进旅游共享的试点工作
    6.4 关于促进共有产权房发展的对策建议
        6.4.1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购买共享产权房
        6.4.2 确定合理的价格,保障社会福利
        6.4.3 确定合理的产权比例,保障共有产权房的落实
    6.5 关于促进科教文卫领域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5.1 关于教育领域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5.2 关于医疗领域共享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新疆城乡间发展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与乡村
        2.1.2 城乡关系
        2.1.3 城乡协调发展
        2.1.4 城乡差距
    2.2 基础理论
        2.2.1 二元结构理论
        2.2.2 城乡共生理论
        2.2.3 协调发展理论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3 新疆城乡发展现状差距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新疆城乡发展差距分析
        3.2.1 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差距
        3.2.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3.2.3 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差距
        3.2.4 城乡教育事业方面的差距
        3.2.5 城乡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
4 新疆城乡间发展差距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1.3 主要指标解释
    4.2 数据来源和评价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评价方法
    4.3 评价模型构建
5 新疆城乡间发展差距定量
    5.1 新疆整体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5.1.1 城市发展水平分析
        5.1.2 农村发展水平分析
        5.1.3 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分析
    5.2 15个地州市城乡间发展差距水平时空分析
        5.2.1 城市发展水平时空分析
        5.2.2 农村发展水平时空分析
        5.2.3 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度时空分析
        5.2.4 城乡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6 新疆城乡间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和缩小城乡差距建议
    6.1 城乡发展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6.2 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并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议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与旅游业
        2.1.2 城市与城市化
        2.1.3 旅游城市化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联动理论
        2.2.3 协调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综述
        2.3.1 城市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现状及综述
        2.3.2 旅游业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现状及综述
        2.3.3 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发展现状概述
    3.1 新疆旅游发展概述
        3.1.1 旅游资源丰富
        3.1.2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3.1.3 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2 新疆城市化发展概述
        3.2.1 人口城市化
        3.2.2 经济城市化
        3.2.3 城市空间城市化
    3.3 新疆城市化水平测度
        3.3.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新疆城市化水平评价
    3.4 新疆旅游业水平测度分析
        3.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主成分分析
        3.4.3 新疆旅游业水平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影响分析
    4.1 旅游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4.1.1 旅游业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4.1.2 旅游业与经济城市化的影响
        4.1.3 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生态环境
        4.1.4 旅游业配套设施建设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4.2 新疆城市化对旅游业影响分析
        4.2.1 城市化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发展
        4.2.2 城市化促进社会水平的提高
        4.2.3 城市化促进文化的宣传
        4.2.4 城市化发展促进旅游生态环境的改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城市化发展与旅游业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5.1 模型及研究方法
        5.1.1 熵值权重法
        5.1.2 耦合协调度与模型
        5.1.3 格兰杰检验方法
        5.1.4 VAR模型
    5.2 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5.2.1 新疆旅游业余城市化耦合协调时间分布
        5.2.2 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空间分布
    5.3 新疆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因果关系检验
        5.3.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3.2 协整分析
        5.3.3 误差修正模型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 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旅游业实证关系的案例探讨
        5.4.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5.4.2 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旅游业实证分析
        5.4.3 城市化与旅游业关系的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5.4.4 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旅游业发展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未来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致谢

四、乌鲁木齐市新增2000万元发展工业和旅游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区旅游水足迹测度及其与旅游经济的脱钩关系研究 ——以新疆为例[D]. 刘婧. 新疆大学, 2021
  • [2]新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及时空差异分析[D]. 阿西古·阿布都外力. 新疆大学, 2020(06)
  •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4]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D]. 马芳.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北疆地区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D]. 张珍珍. 新疆大学, 2020(07)
  • [6]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D]. 周旭东. 新疆大学, 2019(12)
  • [7]新疆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研究[D]. 王雪纯.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8]新疆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赵珊珊.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新疆城乡间发展差距研究[D]. 沙拉麦提·吐鲁甫.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10]新疆旅游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D]. 张利萍. 新疆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乌鲁木齐市新增2000万元发展工业和旅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