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出发——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准备出发——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一、蓄势待发——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21)在《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艺术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当代艺术的出现是对社会生活态度和创作观念的崭新表达、是对传统绘画方法的颠覆、以及创作材料的重新选取和使用,其包容性和多元化亘古未有。而当今美术教学中对于当代艺术素材的更新不够完善和详尽,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于新艺术形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可以开发和形成学生的多元思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价值判断。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如何通过当代艺术素材解决相对陈旧乏味的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求新的内部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概念界定梳理、现状调研和当代艺术素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及契合性分析,制定典型性教学策略,设计并通过实践摸索行之有效的当代艺术教学案例。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关于当代艺术的概念界定和理解部分,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整理总结专家学者对当代艺术的界定和阐述,提出笔者关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并对本研究中涉猎的当代艺术进行分析。第二个章节是本研究的整体调研部分。分别对人美版、人教版、湘美版三个版本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进行调研、教学现状调研、当代艺术认知程度调研以及相关案例调研。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用具体数据和图表,分析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第三个章节主要阐述了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培养综合能力和多元思维的价值取向及教学行为导向;从当代艺术的特征角度、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角度以及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角度,三个方面作关于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契合性分析。第四章,首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研能力等方面论证当代艺术素材开发和筛选的基本原则;其次,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并制定适合当代艺术的高中美术鉴赏的实施策略和方法,笔者采用不同案例阐述了五种具有典型性的教学策略。第五章是本研究中的教学实践部分,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与传统邂逅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主题》两个主题单元化教学案例,通过鉴赏课、活动课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设计中以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予以呈现,并阐明设计意图。最后,以第六章作为结章总结该研究中关于实践部分的教学成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并对未来关于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进一步教学活动进行展望。

冯世霞[2](2020)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使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都得到转变,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通过在本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阐述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了提升的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道路上,努力成为符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本文基于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该部分研究顺应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倡导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定完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对我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和策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实践后的反思与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特定地域历史研究性学习为研究的主题,体现了研究视角、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一是立足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的区域性与民族特色为研究的视角;二是运用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活动形式;三是密切结合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有效提升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水平,进一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历史研究性学习更具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地方特色。更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的要求,推动我校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诚然,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力求让学生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本文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张虹[3](2020)在《融合地域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序列开发与常态实施 ——以武汉市S小学“车育文化”校本课程为例》文中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特色不仅折射出某一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还反射出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当地人守护与传承。2001年,我国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不仅为地域文化“传播者”们提供了便利的“文化输出”载体,还成为了架起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桥梁。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类校本课程也因其独特价值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以武汉市S小学“车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案例,分析了该校校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选取最熟悉该校校本课程的六年级学生参与武汉市S小学“车育文化”校本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汽车文化》的成就测验和学生问卷两项调查,并将两项调查结果进行合并。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六年级学生中有80%的学生来自于“车都家庭”,但学生对《汽车文化》课程掌握程度与“车都家庭”背景无显着相关。所有学生学习兴趣高,知识面较广、能够主动的学习,对《汽车文化》校本课程掌握得较好,对学校和地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车育文化”课程学习方式多样、基本能够高效、保质地落实,学习效果较为显着,但存在着学生对地域资源利用状况不理想、毕业年级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等问题。为了保证地域类校本课程既能达到传承地方文化又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认为课程研究者和教育媒体应重审地域类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加强研究力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工作;企业和个人应为学校课程提供便利的课程资源,使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武汉市S小学应扬长避短,在不断完善该课程体系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应利用好一切机会向其他学校宣讲自己的经验,以达到为其他学校提供案例借鉴的目的。

赵振红[4](2020)在《论“创造的教育”》文中认为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建设创新性国家,创新、创造成为影响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紧跟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这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践行“创造的教育”精神,培养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创造活力、创造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亟需理论上探索与实践上的回应。“创造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现实内涵。在历史的镜像中,中西先哲基于人的创造性与超越性的深刻认识,提出过丰厚的创造的教育思想,把培养人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本质使命和永恒追求。随着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的教育”思想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性格,即国际性与本土立场的结合,民族性与社会关怀相统一。在现代语境中,“创造的教育”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指向,崇尚开放性思维,关注个体的自由个性作为创造的基础与目标。创造的教育是活的教育,体现着理念、过程、方法上的创新,意味着对个体生命潜能的激发尊重,即能够正视鲜活的生命现实,成就积极而灵动的个体价值生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创造的教育”的人学立场及目标,主体赋值与人的自我超越是“创造的教育”的价值逻辑。“创造的教育”深植于人学思想,其立场和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人学视域下,教育不仅具有“属人”性,也是“为人”的,教育中呼唤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是教育的对象,人更应成为教育目的本身,在教育中要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创造的教育始于“尊重”,尊重人的尊严、价值诉求与个体差异性,是为了使人成为主体自由的人。创造的教育含有实践意义上的价值建构意味,要为人的可能生活奠基,积极引领个体进行精神家园的建构,因而“创造的教育”必须要实现人的主体赋值基础上的意义建构。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是每个人的内在诉求,当代教育要反省人的培养过程中对创造性背离甚至扼杀的现实,反思变革教育以重新缔造教育的创造性。教育失去了创造性,就意味着教育失去了对甄别批判反思的追求,从而也意味着教育育人价值的失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追求的空置,以及人的思想自由理想王国的幻灭,就会导致教育的平庸之“恶”。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前提是提升教育的创造性。要缔造创造性的教育,要树立“创造”的观念,在教育中遵循人的主动性、可塑性、自由性和完整性原则;在宏观层面努力扩大教育的“独立性”,在中观层面做到教育资源整合与整体优化,微观层面探索“创造的课堂”的空间,通过各方协同努力,积极构建创造性的教育。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5](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蔡康宁[6](2018)在《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开封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开展历史教育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呢?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从学生熟悉的己有的直接的经验入手,才能真正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动力,而乡土史就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它具有直观、生动和感性的特点,它源于生活,贴近现实与学生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在历史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符合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回归教育本原的重大举措。鉴于此,笔者以自己的家乡——开封为例,对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开展了相关探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搜集、整理、查阅、分析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开封地区做了详实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完成了本篇论文的写作。对于此篇论文的写作,笔者主要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的分析论述;第二部分,对乡土史相关概念的界定,本论文主要选取了乡土史、乡土史课程资源以及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三个概念进行展开说明。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的是乡土史资源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意义。第四部分,是针对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的分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又进一步对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的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第五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是对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人教版必修一、二、三中有关开封地区的乡土史课程资源进行归纳和整理,期望能够为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笔者搜集、整理、开发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将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运用详尽的展现了出来。此部分凝结了笔者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希望能够为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第六部分,为进一步完善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的思考和建议。本部分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针对开封地区在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思考和建议。期望能够为开封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由于笔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限,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可能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笔者希望能够将此课题的研究长期的进行下去,进一步探索出乡土史与历史教育教学融合的更好方法和途径。

夏冬杰[7](2018)在《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因此,学习理应成为教师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理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然而,工作强度高、时间长、压力大以及心理上的倦怠是当下教师的生存常态,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动力问题既是确保教师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与培训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理论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学习动力因素尚未系统梳理,教师学习背后的动力机制尚未揭示,一些深层的原理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本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和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特征、来源、结构”“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景式的探讨,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本论文正文部分由绪论、第一至六章、结论与展望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设计,包括选题的背景、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述评、研究设计和研究意义。第一、二章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和交往理论,阐述了关于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的基本认识,即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第三至五章从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包括:理想与信念、需要与意识、观念与认识、兴趣与责任、决心与毅力等;组织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以及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括了三个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郭晓玲[8](2017)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国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也提倡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在各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善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给予固定答案的接受性学习模式,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的不仅可以使学生知识学得更扎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本文研究的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科目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本文以长春市3所小学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来收集数据。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兴趣、意识、行为、收获五个方面;教师的访谈从认识程度、课堂情况、重视程度、影响因素、评价和建议五个维度来进行;最后观察了小学高年级的21节数学课堂。基于上述的调查内容,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经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小学高年级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存在以下八个问题:1.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师生的对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和认识有误;3.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较陌生,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4.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待提高;5.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方式;6.日常练习巩固知识的方式缺乏灵活性;7.复习知识的方式相对传统,研究性学习在练习和复习知识的环节没有得到应用;8.教师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较少,学生未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基于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1.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并积极营造氛围;2.观念引领行为,师生要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3.运用教育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4.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应具备的问题意识;5.采用恰当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6.让学生自由式、开放式地练习知识;7.绘制思维导图,系统复习知识;8.组织学生成果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

王荐[9](2017)在《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文中认为提高教师质量是办好教育的关键,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发展的迫切性和持久性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要面对的实践课题。教师的培养如何不断改进?位于教师群体顶尖的特级教师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们的发展是成功的,值得仿效的,也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从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寻找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特级教师"(special-honor teacher)作为一项我国特有的教师荣誉制度,正式实施已有30余年。这项制度对于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特级教师作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在教师群体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也成为许多教师奋斗的目标。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是一支在中学生物学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高端队伍。本论文研究目标在于对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提炼,个体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分析特级教师成长内外因形成的要素及作用机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系统梳理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发展的理论贡献,针对研究问题,建立相关假说,制定研究计划,编制访谈提纲,利用资料和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三个特级教师相关的数据库。然后实施研究计划,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特级教师群体特征;另一方面对十位生物学特级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积累了 20多万字的访谈记录,使用Nvivo软件对文本进行编码、分类和概括,对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和现实,提出改进特级教师培养管理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成长周期漫长,构成分布复杂,科研产出丰硕。从入职到评上特级周期平均为24年,自然年龄平均为45.6岁;特级教师周期与获得正高职称周期为显着相关;女教师评上特级与男教师评上周期有显着差异,女教师周期更短;特级教师首次发表论文平均为入职后12年,人均28篇;早期10位特级教师与新生代在论文发表上无显着差异;特级教师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平均周期为22年,被转载周期与特级周期高度相关。2.质性材料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好学、立志、敬业、钻研。专业特征为持续的专业阅读、出众的专业写作、深刻的学生理解、扎实的教学功底。特级教师成长内因源于对生命的敏感,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等。这些特征使得特级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在特级教师心目中,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苏派"教育风格,以及生物学教师特有的对于生命敏感的学科特征。3.特级教师的成长也需要特定的时空条件,不同阶段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是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时代特征、学校背景、区域文化、制度设计等因素。江苏省丰富的文教资源哺育了特级教师的成长。特级教师的成长说明教师成长需要有效的教师培训、有高度的专家引领、精准的同伴互助、持续的教学反思和不懈的行为改变。特级教师的成长特征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论文对特级教师制度提出了改进意见,尤其是对教师教育提出了加强"生命自觉"、"生涯规划"的建议。

王果[10](2017)在《体验与生成: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研究》文中认为技能是美术学习的核心要素。“个体技能知识”这个概念是笔者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在个体知识理论上发展而来。它既包含个人的隐性知识也包含公共知识的内化。本课题以普通高中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旨在一般性审思个体技能知识的理论基础上,来论证体验对于生成个体技能知识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来探讨在高中美术体验学习中,如何生成个体的技能知识。同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个体技能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体验”、“体验学习”、“个体技能知识”的内涵和关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只有体验参与学习才能生成意义,技能知识才能内化为个体的以及只有个体自己才能更好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历史的回顾我们发现传统美术技能的传承主要方式是“师徒制”。师徒制对个体技能知识中不可言说的缄默知识的传递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其封闭性对当今我国美术教育的影响至今还在。而且现代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造成的模式化学习方式对现在的影响也没消退。因此,“以史为鉴”,对当代基础教育美术学习的进行有重要的反思作用。第二部分从个体技能知识与美术学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高中美术学科的知识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及不同知识类型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与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个体技能知识提出的合理性。同时对个体技能知识和美术素养的形成机制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第三部分是对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理念的新趋势进行了介绍。新课改后的美术学习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着个体知识的获得和素养的生成发展。其理念变化的基点,是观照个体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情趣性;注重“美术素养”生成的个体性和缄默性。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理念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均是通过个体的体验学习来进行内化的。第四部分是通过实证研究来了解高中美术学习的问题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一县级中学为调查模板,通过发放学生卷和教师卷(19所中学的美术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如学生的体验在该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的学到老师的教还深受传统范式的影响等。而且通过核心素养测评的结果显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以学生学情和其所处的学习环境为依据进行基于体验学习的教学实验来进行具体的探索。通过理论来指导教学实验,其过程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体验学习在学生个体技能知识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第五部分提出对于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发展的路径要从两个大的方向努力。首先是要从唤醒个体美术经验的记忆来激活学生的生性、扩展个体美术体验的审美范围来突破学习场域、从审美经验到艺术体验来提升个体美术技能知识的生命综合态、通过技能知识的呈现来展示学生个体的审美风采这几个方面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生成的学习形态建构;其次是通过实现美术个体技能知识的外延和内化、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与反思;把握由技入道的美术学习智慧,其最后的归旨是要将美术技能知识内化可以解决问题的个人美术素养,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生态”的不断重建。因此本研究是从历史、现实、策略三个大的方面对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问题加以审理。用理论的梳理、分析和论证来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廓清,并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关系。

二、蓄势待发——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蓄势待发——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现状
第一章 当代艺术的概念界定和理解
    第一节 当代艺术的概念界定梳理
    第二节 本研究中的当代艺术理解
    第三节 当代艺术范畴——“主题”列举和分析
第二章 当代艺术素材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现状与相关调研
    第一节 新版现行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调查分析研究
    第二节 教学现状及当代艺术的认知程度调研
    第三节 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推广普及的案例
第三章 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价值取向和契合性分析
    第一节 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导向
    第二节 契合性分析
第四章 当代艺术素材的开发和筛选及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一节 当代艺术素材开发和筛选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 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主题单元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一)
    第二节 主题单元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二)
第六章 课程教学的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教学成效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高中生对当代艺术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 B 关于高中当代艺术教学现状教师访谈问题表
致谢

(2)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2)落实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
        (3)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2.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3)促成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2.国内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1)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争论研究
        (2)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争论研究
        (3)对研究性学习创生价值追求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课堂观察法
        3.调查访谈法
        4.实地考察法
        5.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研究性学习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1)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要素特征
        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三)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
三、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一)高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1.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2.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3.历史“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课”开展现状分析
    (二)策划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情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案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1)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2)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2.明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激励性原则
    (四)提出并形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及策略
        1.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中
        (1)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
        (1)衍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课题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延伸历史课堂的作业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化课堂问题的教学
        (3)研究性学习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与深化
        2.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实施
        (1)确定课题
        (2)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
        (3)成果交流
        (4)主题活动的开展
    (五)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成果
        1.多项历史研究性课题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
        2.取得相应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
        (1)开题报告
        (2)小组活动记录表
        (3)小组活动学生评价表
        (4)学分认定表
        (5)学生自我总结表
        (6)结题报告表
        (7)研究性学习活动图片资料
        (8)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3.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展示
四、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1)促进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2)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促进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身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2)促进教师从一言堂的“教书先生”转变为学生研究历史的引路人
    (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性学习理念尚须提升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
        3.学生人数相对偏多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
        5.缺少外出调查的活动经费
        6.外出调查的安全需要保障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融合地域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序列开发与常态实施 ——以武汉市S小学“车育文化”校本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背景
        (二)学校开发情况
        (三)问题与发展趋势
    二、案例编写与分析的缘起
        (一)为什么选择案例分析
        (二)为什么选择武汉市S小学进行案例分析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
        (三)综合实践活动
        (四)校本课程序列开发
        (五)校本课程体系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二)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五、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研究内容
        (二)案例研究思路
        (三)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章 武汉市 S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问题
    一、开发起因
    二、开发过程
        (一)前期准备与探索
        (二)课程序列开发与再开发
    三、开发结果
        (一)设计层面
        (二)实施层面
第三章 武汉市 S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解析
    一、理论解析
        (一)理论依据
        (二)分析目的
    二、评议
    三、启示
        (一)学校层面
        (二)其他层面
附录
    附录一 《汽车文化》校本教材成就测验
    附录二
    附录三 武汉市 S 小学《汽车文化》校本教材 1~6 册目录
    附录四 武汉市S小学六年级某班课程表
    附录五 武汉市S小学《汽车文化》教学进度和教案检查
    附录六 访谈笔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论“创造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发展创造的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二)造就创新型人才: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核心议题
        (三)促进教育创新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
        (四)塑造人的主体精神:回归教育本质规定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层面:深化对“创造的教育”的体系化建构
        (二)实践层面:促进当代教育的思维更新与改革发展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创造的教育”的研究概况
        (二)“创造的教育”的基本定位与核心内涵研究
        (三)“创造的教育”的文化基因与时代诉求研究
        (四)“创造的教育”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谱系研究
        (五)推进“创造的教育”的具体策略研究
        (六)推进“创造的教育”的现存问题与实践阻力研究
    四、研究主题与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揭示“创造”与人之为“人”的本质性关系
        (二)廓清“创造的教育”的内涵与核心价值目标
        (三)明确“创造的教育”对成“人”的内在意义
        (四)探索“创造的教育”实践深化的可能性方案
    五、研究的立论基础、思路与方法
        (一)立论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重申“创造的教育”:概念剖析、主要内涵与核心议题
    一、“创造的教育”的提出:历史镜像与思想来源考
        (一)历史上所提出的“创造的教育”思想
        (二)“创造的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实践
        (三)“创造的教育”思想创生的文化性格
    二、“创造的教育”的概念阐释:语境与语义的转换
        (一)何为“创造”及何种“教育”:语言的构境与词源解析
        (二)创造的教育:从历史与现实的语义转承中把握其概念
    三、“本·新·特·活”:“创造的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本:“创造”即是教育之本质与根本
        (二)新:“创造的教育”崇尚开放与创新
        (三)特:“创造的教育”强调个性与特色
        (四)活:“创造的教育”意味着生命的敞开
    四、审问“教育”:从培养人到“创造的教育”议题
        (一)审问本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何为培养人?
        (二)审问价值:“创造的教育”对人及教育意味着什么?
        (三)审问观念、过程与方法:“创造的教育”应当如何?
        (四)审问实践使命:“创造的教育”何以实现人的培养?
第二章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学立场及目标
    一、教育存在的根基与价值依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永恒期待与使命
        (二)“属人”与“为人”:教育以培养“人”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将“人”交还人自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乃教育之根本规定
    二、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性合法性
        (一)人性前提:“创造的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自由与生命整全
        (二)以“人”的方式对待人的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性规定
        (三)就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根本遵循
    三、奠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目标与宗旨
        (一)人之生成与全面引出:“创造的教育”的目的论意蕴
        (二)人之自由及其可能性:“创造的教育”的内生性目标
        (三)从自由到人的创造:“创造的教育”的非决定论取向
        (四)重申“创造的教育”宗旨:奠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追寻成“人”的教化:“创造的教育”的人文立场与使命
        (一)成就何种“人”与“教育”:守望培养人的本真性与意义世界
        (二)“创造的教育”之人文使命:把成“人”作为教育的最高信仰
第三章 主体赋值与人的自我超越:“创造的教育”的价值逻辑
    一、“创造的教育”之发生:尊重、赋值与价值引领
        (一)尊重人的尊严、价值诉求与个体差异性
        (二)从尊重到主体赋值: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三)价值引领:主体赋值基础上的意义建构
    二、人之主体能动性:“创造的教育”的人性动力学
        (一)人是价值性的存在:以“主体创造”唤醒“人”的意识
        (二)基于人的主体能动性:以人自身的“创造”成就“人”
        (三)作为自我教育的“创造的教育”:重建人的主体生成价值
    三、“创造的教育”的旨归:人之自由与主体性超越
        (一)自由、创造与主体:“创造的教育”对人之个性的培养
        (二)自由的主体生成:“创造的教育”对人之全面性的培养
        (三)人的主体性超越:“创造的教育”作为一种超越的教育
第四章 弥散的“平庸”:现代性教育及其对个体创造的背离
    一、平庸主义与制度化教育:教育的现代性运动及其观念
        (一)平庸主义:现代教育对于追求卓越价值的偏离
        (二)制度化教育:教育对个体创造性观念的“恐惧”
    二、素质、理性与工业范式:现代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误解与偏向
        (一)素质教育并未走出“应试”主义的泥潭
        (二)教育的理性主义:情感的迷失与人的片面发展
        (三)教育的“工业范式”:素质片面化与能力精细化
    三、权威、灌输与对话缺失:适应个体规训的教育过程与方法
        (一)权威至上:标准答案的霸权主义
        (二)灌输教学:课堂中平等对话的缺失
    四、平庸教育之“恶”:教育精神的矮化与创造的背离
        (一)精神的矮化:教育的犬儒主义与精神家园的缺失
        (二)创造的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悬置与创造性的背离
第五章 实践助推:从“创造的教育”到缔造教育的“创造力”
    一、树立“创造”的观念:“创造的教育”的总体原则
        (一)人的主动性:夯实教育的主体基础
        (二)人的可塑性:明确教育的价值边界
        (三)人的自由性:提升教育的自由精神
        (四)人的完整性:需强化“全面教育”
    二、缔造教育的“创造力”:“创造的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宏观层面:努力扩大教育的“独立性”
        (二)中观层面:积极促进教育自身价值转型
        (三)微观层面:探索“创造的课堂”的空间
    三、资源整合与整体优化:“创造的教育”的协同机制
        (一)审美、自由与开放: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到物理环境建设
        (二)课程、教师的资源整合:学校之“创造共同体”的打造
        (三)崇尚“创造”的舆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努力
    四、“创造的教育”的实践:D大学的推进及制度创新
        (一)D大学“创造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及其价值诉求
        (二)问题导向:D大学实施“创造的教育”的根本路径
        (三)实施:以“创造的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与课堂创新
        (四)评价:实施“创造的教育”的整体制度设计及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开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乡土史课程资源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乡土史课程资源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乡土史
        二、乡土史课程资源
        三、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界定
    第二节 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现
        二、有利于促进当前历史教育的发展
        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有利于乡土史学文化的传承和地区的发展
第三章 开封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第一节 开封地区丰富的乡土史课程资源
        一、丰富的文本资料
        二、灿烂辉煌的历史遗迹遗址
        三、杰出的历史名人
        四、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
        五、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开封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二) 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开封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的实践策略
    第一节 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
        一、人教版必修一中可利用的开封乡土史课程资源
        二、人教版必修二中可利用的开封乡土史课程资源
        三、人教版必修三中可利用的开封乡土史课程资源
    第二节 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 用于新课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二)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地方史,创设问题情境
        (三) 用于课堂小结,引发学生思考
        (四) 考试试题中有机选择乡土史材料
        二、开展与乡土史相关的课外活动,开辟历史第二课堂
        (一)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访问
        (二) 举办乡土史讲座
        (三) 围绕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考试制度
        二、加强对历史教师乡土史素养的培训
        三、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第二节 开封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教材和乡土史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
        二、处理好校内和校外乡土史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学业负担与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四、处理好乡土史课程资源中屈辱史与光辉史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7)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转型与发展赋予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职责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高期望与教师研修实效的反差
        (三)教师学习形态正逐渐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自觉
        (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学习
        (二)学习动力
        (三)动力机制
    三、已有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评论与启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一、理论基础
        (一)动机理论
        (二)交往理论
    二、基本认识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
        (三)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
第二章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界说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特征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与结构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结构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层次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类型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自我动力
    一、理想与信念:教师学习的精神动力
        (一)崇高理想引领“疯狂学习”
        (二)人生追求和信念激发勤奋钻研
    二、需要与意识:教师学习的主体动力
        (一)自我发展需要引发教师学习动力
        (二)“教”的需要触发教师学习动力
        (三)工作需要催生教师学习动力
        (四)规划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动力
        (五)反思意识助推教师学习动力
    三、观念与认识:教师学习的认知动力
        (一)教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二)机械的生活消磨了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三)理论素养的欠缺不得不逼着去学习
    四、兴趣与责任:教师学习的情感动力
        (一)“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数学教育”
        (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专业学习动力的影响
        (三)“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五、决心与毅力:教师学习的意志动力
        (一)“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后,为它尽了全部的努力”
        (二)“凡是跟实验有关的事情,不管多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第四章 教师学习的组织动力
    一、学校场域中教师学习的文化动力
        (一)学校良好文化支撑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应试文化消磨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系统中教师学习的制度动力
        (一)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学历进修的动力
        (二)职称荣誉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学校场景中教师学习的交往动力
        (一)同伴互助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二)专家引领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三)师生交往形成教师学习动力
第五章 教师学习的社会动力
    一、教师学习的社会政治动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四)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二、教师学习的社会经济动力
        (一)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学习动力
        (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与教师学习动力
    三、教师学习的社会文化动力
        (一)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二)地域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三)城乡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第六章 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与变化机制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
        (一)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动力转化机制
        (二)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交互作用机制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
        (一)教师学习的制度驱动机制
        (二)教师学习的交往驱动机制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
        (一)基于高度内化的自在自发动力机制
        (二)基于深层认同的自觉自为动力机制
        (三)基于理性判断的社会适应动力机制
    四、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
        (一)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组织动力的博弈
        (二)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三)教师学习组织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
        (三)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二、研究展望
        (一)充分理解教师学习动力的交互整合形态
        (二)充分挖掘教师学习动力变化的共性规律
        (三)充分剖析教师学习动力缺乏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1.研究性学习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四)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五)研究意义与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和样本数量
        3.调查工具
        4.调查实施
        5.统计工具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1.学校和教师重视程度的结果分析
        2.教师观念和认识的结果分析
        3.学生兴趣情况的结果分析
        4.学生意识情况的结果分析
        5.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的结果分析
        6.课后练习知识方式的结果分析
        7.复习知识方式的结果分析
        8.学生展示成果和收获情况的结果分析
        9.学生对数学课态度和数学成绩的相关分析
        10.学生对数学课态度和理由的相关分析
        11.学生成绩和喜欢哪种方式学习的相关分析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师生的观念和认识有误
    (三)学生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学生应具备的问题意识有待提高
    (五)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单一
    (六)练习知识的方式缺乏灵活性
    (七)复习知识的方式相对传统
    (八)学生未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快乐
四、小学高年级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一)学校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并营造氛围
    (二)师生要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
    (三)用教育游戏激发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采用恰当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1.采用恰当的方式
        2.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六)让学生自由式、开放式地练习知识
    (七)绘制思维导图,系统复习知识
    (八)组织学生成果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问卷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梳理
    第一节 特级教师研究文献述评
        一、特级教师相关特征研究
        二、特级教师成长规律研究
        三、特级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四、特级教师评选管理机制研究
        五、特级教师的比较研究
        六、特级教师个体发展案例研究
    第二节 教师发展理论梳理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途径
        二、维果斯基教师发展理论
        三、"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步骤
    第三节 数据采集
        一、量化数据的来源
        二、质性资料的来源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量化数据的分析
        二、质性资料的分析
第三章 特级教师总体特征
    第一节 成长周期漫长
        一、评上特级周期
        二、评上正高级周期
    第二节 构成分布复杂
        一、批次分布
        二、时空分布
        三、性别分布
        四、职称分布
    第三节 科研产出丰硕
        一、发表周期
        二、论文数量
        三、论文质量
第四章 特级教师的个体特征
    第一节 人格特征
        一、好学
        二、立志
        三、敬业
        四、钻研
    第二节 专业特征
        一、持续的专业阅读
        二、出众的专业写作
        三、深刻的学生理解
        四、扎实的教学功底
    第三节 "特级"眼中的"特级"
        一、师德观
        二、教学观
        三、育人观
第五章 特级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关键事件
        一、职前阶段
        二、入门阶段
        三、蜕变期阶段
        四、成熟期阶段
        五、强化期阶段
    第二节 重要他人
        一、家庭影响
        二、师承影响
    第三节 时代特征
        一、第一代特级教师
        二、新生代特级教师
    第四节 学校背景
        一、学校类型
        二、学校文化
    第五节 区域文化
        一、苏南文化影响
        二、苏北文化影响
    第六节 制度设计
        一、特级教师制度的由来
        二、江苏省特级教师的评选方式
        三、特级教师培养管理与流动
结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体验与生成: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
        二、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所束缚
        三、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关系的失衡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
        一、本研究有利于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
        二、尝试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审思我国高中美术学习
        三、有助于我国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四、对美术教与学的研究的启迪作用
        五、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生成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技能的研究
        二、关于知识的研究
        三、对美术学习中个体技能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个体技能知识的相关理论及在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
    第一节 个体技能知识的相关理论
        一、个体技能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体验学习与个体技能知识生成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个体技能知识在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与反思
        一、美术个体技能知识在传统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及反思
        二、美术个体技能知识在现代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及反思
第二章 个体技能知识与高中美术学习的关系探讨
    第一节 个体技能知识与美术学科的关系
        一、美术学科的整体知识结构
        二、美术个体技能与知识的获取
    第二节 个体技能知识与美术学科素养生成
        一、美术个体技能知识与审美感知
        二、美术个体技能知识与审美经验
        三、美术个体技能知识与审美呈现
第三章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体验学习的理念基点
        一、关照个体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情趣性
        二、注重“美术素养”生成的个体性和缄默性
    第二节 课程目标取向的基本理念
        一、图像识读:视觉的判断
        二、美术表现:体验的快乐
        三、审美判断:经验的演绎
        四、创意实践:个性的表达
        五、文化理解:包容的情怀
    第三节 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教与学的对话
        二、注重师生的审美体验意义共享
第四章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体验学习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三、调查结论及分析
    第二节 基于美术体验学习的教学情况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论及分析
    第三节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
        一、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
        二、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
        三、测评结论与问题分析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探讨
        一、完整的体验学习:融会贯通能力培养
        二、视野的拓展:把学校构建成美术学习活动区
        三、内容的拓展:丰富多元且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设计
        四、以活动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五、新的时代新的可能:学习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第五节 教学方案
        方案一: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发现身边的美》
        方案二: 《交织穿插的美》
    第六节 实证研究的反思
        一、缺乏体验学习是技能知识难以内化为“个体”所具有的重要原因
        二、体验学习是生成个体技能知识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发展路径取向
    第一节 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生成的学习形态构建
        一、生性的激活:唤醒个体的美术经验记忆
        一、场域的突破:扩展个体美术体验的审美范围
        三、从审美经验到艺术体验:提升个体美术技能知识的综合生命态
        四、技能知识的呈现:展现学生个体的审美—美术风采
    第二节 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生态”的不断重建
        一、美术个体技能知识的外延与内化
        二、美术技能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反思
        三、由技入道的美术学习智慧
        四、作为解决问题的美术个体技能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体验学习问卷
    附录二 基于美术体验学习的教学情况问卷
    附录三 体验学习风格量表
    附录四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卷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蓄势待发——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D]. 张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D]. 冯世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融合地域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序列开发与常态实施 ——以武汉市S小学“车育文化”校本课程为例[D]. 张虹. 江汉大学, 2020(01)
  • [4]论“创造的教育”[D]. 赵振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6]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开封地区为例[D]. 蔡康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D]. 夏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市三所小学为例[D]. 郭晓玲. 长春师范大学, 2017(01)
  • [9]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D]. 王荐.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体验与生成: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研究[D]. 王果.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准备出发——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