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光热敏感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G-box家族引物差异分析

小麦光热敏感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G-box家族引物差异分析

一、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G-box家族引物差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1](2021)在《LncRNA介导的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已实现利用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生产小麦杂交种,目前已进入产业化初级阶段。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二系法的核心材料,其育性受光和温度调控。尽管前期研究人员对育性转换机理做了大量研究,但是距离系统解析还有一定的距离。LncRNA大量存在于植物体中,其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或蛋白功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非生物等胁迫应答。课题组前期已明确不同环境对花药育性产生影响,本论文通过对可育条件和不育条件的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花药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一系列育性相关lncRNA。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表达的lncRNA及靶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一个与育性相关的lncRNA-lncRNA27195及其靶基因TaRTS,并对TaRTS基因及蛋白质结构特征、组织特异性和时空表达等方面,以及其与育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中具体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4个不同的育性条件,测序鉴定得到上调lncRNA 294个,下调lncRNA 369个,共计663个差异lncRNA。(2)对不同光温条件下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低温长短日照下显着富集在DNA模板的转录调控、液泡膜及核酸结合等;高温长短日照下显着富集在多细胞有机体发育、叶绿体等。(3)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与育性相关的lncRNA2719及靶基因TaRTS,蛋白结构分析为疏水性蛋白,是主要结构为α-螺旋的分泌蛋白。(4)LncRNA27195与TaRTS基因在小麦雄蕊中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织,lncRNA27195与TaRTS在雄蕊上特异性表达,主要参与花药发育的调控。(5)光照和温度均对小麦lncRNA27195基因与TaRTS基因的表达存在显着影响,高温和长日照可以促进lncRNA27195基因与TaRTS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育性恢复。(6)适量的MeJA可以促进lncRNA27195及TaRTS的表达,但过高浓度的MeJA反而会抑制其表达;SA可以抑制MeJA的功能,从而抑制lncRNA27195及TaRTS的表达。综上,lncRNA在温度和光照诱导的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光照诱导的雄性不育可能主要是基因在蔗糖等能量合成代谢途径中异常表达导致。温度诱导的雄性不育可能主要是基因在能量体运输过程中受阻或者变慢所致。另外通过对LncRNA27195及其靶基因TaRT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水平分析,进一步证明该lncRNA及其靶基因对花粉育性的调节,且受MeJA调控。该基因可能伴随绒毡层凋亡分泌到花粉中,为花粉壁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组分,为花粉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

叶佳丽[2](2021)在《小麦K-TCMS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鉴定及lncRNA MSTRG.224114调控其育性转换的功能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安全,关乎国泰民安,始终是人类不可忽视的根本问题。小麦作为全球人类的主粮之一,至今仍难以突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重难关,严重阻碍着杂交小麦大面积走向生产实践。因此,筛选影响小麦雄性育性的关键基因,借以创制构建优良的小麦雄性不育种质材料,对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选育的K型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Thermo-sensitive male sterile line with Aegilops kotschyi cytoplasm,K-TCMS)小麦材料KTM3315A,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育性受温度调控,生产上可实现“一系两用”,被广泛的作为小麦雄性不育机理探究的理想材料。为了揭示影响小麦雄性育性的关键基因,本研究进行了三个育性相关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KTM3315A花药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测序、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诱导基因沉默(BSMV-VIGS)介导的基因功能验证等试验,筛选到多个育性相关候选基因。进一步,结合互作mi RNA的预测和验证等试验,共同构建出一个多分子联合调控KTM3315A育性的机制模型。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小麦热激转录因子(Heat stress transcription factor,HSF)、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基因家族中分别鉴定到61、113、130个成员。以进化关系和理化性质为依据,HSF家族被分为ABC三大类,PG家族被分为A-F六大类,INV基因家族被分为酸性INV(Acid invertase,AINV)和中碱性INV(Neutral/alkaline invertase,A/NINV)两大类。重复事件的分析证明,全基因组复制对于小麦HSF、PG、INV三个基因家族的扩张贡献最大。基因结构和保守氨基酸基序分析显示,每个基因家族内部不同大类间的成员具有多样性,但是各自亚类内成员相对保守。Ta Hsf被预测与HSP70、HSP90和HTPG三种主要的蛋白互作。Ta PG被预测主要参与水解作用和催化作用,且其启动子上具有响应多种激素和MYB转录因子的顺式作用元件。从表达模式上分析,这三个小麦基因家族都具有组织特异性,有7个Ta Hsf显示出穗特异性,21个和22个Ta PG分别在单核早期和三核期的穗中高表达,8个Ta AINV在生殖生长期穗部特异表达。最终,通过在KTM3315A的花药中验证,结合水稻和拟南芥同源基因的功能参考,本研究预测三个Ta Hsf A2基因可能受高温响应以调节HSP70的表达来影响小麦花药发育;Ta PG09、Ta PG54、Ta PG87、Ta PG93等四个基因可能参与小麦花粉粒的分离、花药的开裂、花粉管的生长和萌发等过程;Ta CWINV40、Ta CWINV46、Ta CWINV53可能通过影响绒毡层功能调控小麦雄性育性。2.对KTM3315A不育条件(AS)和可育条件(AF)下的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花药进行lncRNA测序,获得每个样品平均12.12 GB的质控后数据。通过与小麦参考基因组比对,共获得36,934个m RNAs和15,659个lncRNAs,其中包括基因间lncRNAs14,984个、正义lncRNA 135个、反义lncRNA 393个和内含子lncRNA 174个。与m RNA一样,不同发育时期和外界环境都会造成lncRNA的差异表达。三个时期AF和AS的差异表达lncRNA依次为848、887和662个,差异表达m RNA的个数依次为3,293、3,220和3,415。为了进一步获得lncRNA的功能,预测到1,705个lncRNA对应的2,068个cis靶基因,和7,253个lncRNA对应的18,090个trans靶基因。根据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的KEGG富集情况可以判断,单核期的差异表达lncRNA主要参与黄酮类、苯丙烷类、糖类等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二核期的差异表达lncRNA主要涉及各种萜类、固醇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而三核期的差异表达lncRNA主要与脂类和角质、蜡质等合成相关。此外,本研究获得了以育性相关候选基因Ta CWINV40、Ta CWINV46和Ta CWINV53为靶标的lncRNA MSTRG.224114。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证明,MSTRG.224114在根、茎、叶、籽粒和花药中的表达模式与其靶基因趋势一致。3.通过基因克隆,获得长度为1,755 bp的Ta CWINV53 CDS序列,和长度为256 bp的lncRNA MSTRG.224114已知序列。Ta CWINV53的CDS包含8个外显子,MSTRG.224114包含两个外显子,它们其中的一个外显子在小麦5D染色体上反向互补重叠。通过显色原位杂交技术发现,MSTRG.224114在KTM3315A可育花药前期的药壁、药隔和小孢子细胞核中都有表达,至三核期几乎消失不见。Ta CWINV5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壁,且在花药特异表达。VIGS验证试验表明,Ta CWINV53和MSTRG.224114在KTM3315A的下调表达引发了花药和花粉粒的一系列雄性败育表型,并且导致了花药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的下降。依据Ta CWINV53启动子和MSTRG.224114本体共有ERF转录因子(Traes CS5B01G565300)的结合位点,综合它们的结构和位置信息,推测MSTRG.224114可能在高温响应下通过招募ERF蛋白增强Ta CWINV53的表达水平来调节KTM3315A的育性。4.依据软件比对结果及已有研究基础,预测tae-mi R408与Ta CWINV53存在互作关系并参与KTM3315A育性调控。从KTM3315A花药中克隆获得长度为253 nt和256 nt的两种tae-mi R408前体序列,并分别命名其为tae-MIR408A和tae-MIR408C。VIGS功能验证表明,tae-mi R408的过表达株重复了Ta CWINV53和MSTRG.224114沉默株的败育表型,但是其过表达对Ta CWINV53和MSTRG.224114的表达水平影响极弱。相反,在Ta CWINV53和MSTRG.224114的沉默株中,tae-mi R408的表达量显着上调。烟草的GUS染色试验证明tae-mi R408的表达受Ta CWINV53抑制调控,而不同处理中KTM3315A的花药蔗糖含量进一步显示出与tae-mi R408表达水平的密切关系。为了揭示tae-mi R408影响KTM3315A育性的下游原因,通过q RT-PCR验证了被tae-mi R408抑制的蓝铜蛋白基因(Traes CS7A02G176800)在KTM3315A花药中的差异表达。综上,本研究梳理出一个多基因参与KTM3315A育性调控的机制模型:高温可育条件下(>20℃),lncRNA MSTRG.224114以招募ERF转录因子的方式增强Ta CWINV53表达,进而通过降低蔗糖含量来抑制tae-mi R408的表达并间接促进Traes CS7A02G176800表达,最终保障花粉发育的物质供应,使KTM3315A表现出雄性可育表型。

王娜,白建芳,马有志,郭昊宇,王永波,陈兆波,赵昌平,张立平[3](2021)在《小麦lncRNA27195及其靶基因TaRTS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种大于200 bp的非编码RNA,大量存在于植物体中,其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或蛋白功能,在植物生长发育与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在研究光照和温度对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育性诱导中,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与育性相关的lncRNA(lncRNA2719)。为研究小麦lncRNA27195的功能,本研究在BS366中克隆lncRNA27195及其靶基因TaRTS,并对TaRT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TaRTS基因全长315 bp,编码104个氨基酸,且发现该RTS蛋白仅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lncRNA27195及TaRTS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光温处理及茉莉酸甲酯处理下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lncRNA27195和TaRTS均在雄蕊中高表达,呈显着的正相关,且两者在不同光温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光照和温度均对lncRNA27195和TaRTS有调控作用,适当浓度的MeJA促进两者的表达,SA抑制两者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在光周期、温度和植物激素的诱导下,lncRNA27195正向调节TaRTS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花粉育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对小麦光温敏核型雄性不育系的机理研究和生产应用。

李紫良[4](2020)在《小麦温光敏不育系BNS中乙烯响应因子基因TaERF7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温光敏雄性不育系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育性受温度和光照的控制,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实现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百农不育系(Bainong sterility,BNS)作为一种良好的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材料,在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中极具潜力。然而,BNS的雄性不育关键基因和败育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不育系和可育系BNS的花药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发现一个乙烯响应转录因子(Ethylene response factor,ERF)基因在两系花药存在差异表达情况,将其命名为TaERF7。通过生物信息学、荧光定量技术和遗传转化技术对TaERF7进行序列分析、表达分析和功能验证,同时利用亚细胞定位、原核表达、酵母单杂技术对TaERF7开展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TaERF7编码的蛋白质为含219个氨基酸的转录因子。分析蛋白序列发现,TaERF7蛋白含有AP2结构域和2个EAR基序,是一个转录抑制因子。酵母自激活检测发现TaERF7没有自激活活性,EAR基序的突变不改变自激活活性。TaERF7定位在细胞核中,具有转录因子的特征。原核表达结果显示TaERF7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可溶性,诱导融合蛋白表达最适的IPTG浓度为0.5 mmol/L,纯化融合蛋白时最适使用的咪唑缓冲液浓度为50 mmol/L。2.TaERF7启动子区含有多个低温和光响应元件,研究发现TaERF7在BNS中受到低温和短日照的诱导上调表达,而在高温和长日照的环境中下调表达。在不同播期BNS的药隔期幼穗和减数分裂期花药中,TaERF7的表达量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降低。同时,在BNS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TaERF7均有表达。3.酵母单杂实验说明TaTMS5是TaERF7的下游靶基因。在不同播期BNS的药隔期幼穗中,TaTMS5与TaERF7的表达量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且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说明TaTMS5的表达受到TaERF7的抑制。在早播BNS的药隔期幼穗中,TaERF7受到低温和短日照的诱导表达量上调,抑制了TaTMS5的表达,可能是BNS雄性不育的重要原因。而在晚播BNS的药隔期幼穗中,由于外界环境转变为高温和长日照,TaERF7表达量降低使其对TaTMS5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BNS育性恢复的原因。4.通过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进行转基因实验,发现过表达TaERF7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对植物响应低温胁迫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高植物对冷胁迫的抗性。EAR基序的突变会使TaERF7的功能发生相应改变,表现为:其一,突变使得TaERF7对植物生长的抑制功能转变为促进功能,使转基因植物抽薹和开花的时间提前;其二,单个EAR基序突变不影响TaERF7在提高植物抗冻性方面的功能,而2个EAR基序的突变会使这种功能缺失。

李冰[5](2020)在《茄子温敏雄性不育系05ms的不育特性及候选基因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中国是最大生产国。茄子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目前是采用人工授粉方式生产一代杂交种。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为杂交制种提供了有效途径,省时省工、提高种子质量与纯度。雄性不育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与其他蔬菜作物相比,茄子雄性不育研究较少,败育机理还不清楚,尤其对温敏雄性不育研究才刚起步。因此,发掘茄子优异雄性不育资源,探讨其败育机理,可提高雄性不育利用效率,加快育种进程,为杂种优势利用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温敏核不育类型的不育系05ms(即较低温度环境下不育,较高温度环境下可育)及其同源可育系S63为试材,在不育时期和可育时期,从细胞学、生理学、转录组和基因组等方面,分析不育系05ms的花药败育特征,揭示育性转换的温度响应机制,解析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调控途径,明确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候选区间,鉴定温敏雄性不育候选基因。本文旨在阐明温敏雄性不育系05ms的花药败育机理,为茄子雄性不育利用提供新种质和新方法,也为茄科作物温敏雄性不育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育系05ms和可育系S63花粉母细胞进行丙酸-铁-苏木精-水合三氯乙醛(PIHCH)染色观察,发现05ms花粉母细胞从减数分裂时期开始出现染色体异常,如散乱排列、粘连、不等分配等现象,最终不能形成正常四分体;石蜡切片观察发现花药壁中层细胞层数增加且排列紊乱,绒毡层细胞液泡化并延迟解体,最终花粉囊内只剩内含物的碎片;苯胺蓝染色观察发现四分体被胼胝质包围并发出强烈荧光,不能形成小孢子。而S63花粉母细胞和花药壁细胞均能正常发育,最终形成成熟花粉粒。2.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不育时期,05ms叶片中叶绿素a、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着低于S63,而ABA含量显着高于S63。花蕾中ABA含量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时期和成熟花粉粒时期这4个时期中均为05ms显着高于S63,IAA含量除成熟花粉粒时期外均显着低于S63,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小孢子和成熟花粉粒时期均显着低于S63。在可育时期,05ms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S63,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S63;花蕾中05ms的ABA和可溶性糖含量在花药发育4个时期中均显着低于S63,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这4个时期中均显着高于S63,IAA含量在花粉母细胞及小孢子时期显着高于S63;在05ms花蕾中,ABA和ZR含量在花药发育4个时期均为不育时期显着高于可育时期,而IAA含量除成熟花粉粒时期外均为不育时期低于可育时期。3.RNA-seq结果表明,05ms在不育时期大部分基因下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被富集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等通路;转录因子中DEGs较多的基因家族为MYB、bHLH、AP2-EREBP和Trihelix;2个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候选基因表达差异明显:“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IAA4基因(Sme2.505719.1g00012.1),低温下高表达(104.32),高温下低表达(54.39);“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中4CLL1基因(Sme2.500368.1g00010.1),低温下低表达(1.46),高温下高表达(648.21)。4.以05ms和S63杂交F2后代分离群体为试材构建不育池和可育池,进行BSA-seq测序分析,筛选出与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的候选区间30个,与温敏雄性不育相关的候选SNP和InDel多态性位点26个;结合转录组数据,发现3个与温敏雄性不育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编码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HSP)的基因Sme2.501314.1g00006.1,该基因第1内含子区的InDel缺失1个碱基A,在05ms和S63中都为低温高表达,高温低表达;编码甘油三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的基因Sme2.505759.1g00003.1,该基因下游区域SNP突变C>T,在05ms中为低温高表达,高温低表达,而在S63中表达量正好相反;编码络蛋白激酶(CKI)的基因Sme2.510056.1g00002.1,该基因下游InDel插入3个碱基ACA,在05ms中为低温高表达,高温低表达,而在S63中表达量无显着差异,但比05ms高出大约7倍。本研究通过细胞观察、物质含量测定、RNA-seq和BSA-seq等方法,分析了不育条件下05ms的花药败育特征,揭示了育性转换的温度响应机制,解析了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调控途径,鉴定了温敏雄性不育候选基因,为揭示茄子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和促进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宁[6](2018)在《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雄性不育系,尤其是雄性不育-保持兼用系,是更好地利用作物的杂交优势的新途径之一。当今利用该方法构建的兼用系,多数为雄性常态可育,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或外源喷施诱导剂转变为不育。这些体系的主要缺点是调节雄性育性的时间窗口较窄,而且有时需要多次调节。为了补足这一短板,本研究在对前期克隆到的花丝特异性启动子AtDAD1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它为基础的新型诱导性雄性不育体系——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体系,并且在拟南芥上得到验证。主要结果如下:用DADB(AtDAD1启动子的转化用全长片段)驱动GUS基因转化拟南芥,GUS基因在拟南芥中有极强的花丝特异性表达,在其他花器官和营养器官中则表达不明显。这种表达从花期12开始,一直保持直至授粉完成。对DADB进行了 5’和3’端的删除,发现决定花丝特异性的关键元件位于-1938 bp~-2947 bp 区段。以DADB驱动本实验室改良的Barnase基因——mBarnV作为“雄性不育”基因(DADB::mBarnV)导入拟南芥后,转基因植株的花丝变短,花药居于柱头下方,花粉量显着减少并且残存的花粉败育,从而导致雄性彻底不育,但雌蕊的育性不受影响。将此雄性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PR2as::Barstar相偶联,导入拟南芥后,转基因植株T1代在自然状态下为雄性不育(表型同单转DADB::mBarnV的植株),但在外源施用水杨酸(SA)诱导后雄性育性得以恢复,从而能够自花授粉受精产生正常的角果和种子。这一性状能够稳定地传递到后代。外源喷施SA的时间窗口从花期10到花期12,长达2周,而且每三天喷施一次即可。与之平行,用花药绒毡层特异性启动子TA29驱动mBarnV基因,再串联改良的PR-1a启动子(8AnBx)驱动的Barstar基因,构成第2个诱导恢复性雄性不育表达载体。导入拟南芥后,转基因植株Ti代在自然条件下呈现出花药发育不良、不能产生正常的角果和种子的表型,但在绒毡层发育时期喷施SA后,花药的发育恢复正常,能够自花授粉受精产生正常的角果与种子。比较上述两种体系,前者(以DADB为基础)留给外源施用诱导剂的时间窗口比后者(以TA29为基础)更宽,因此也能够更方便、更经济地外源施用诱导剂。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以DADB为基础的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系统移植到甘蓝型油菜(品种:West-4)中,获得少量转基因油菜植株。转基因油菜T1代植株在自然条件下,呈现出只有部分花朵的花丝变短、花粉数量减少且有部分败育,但是整株仍然能产生正常的角果和种子。这种雄性不育性不完全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的结果不仅提供了两个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体系,而且为构建其它新的诱导恢复育性雄性不育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的参考。

丁先龙[7](2017)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植物质核互作雄性不育(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ity,CMS)主要是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相互作用而导致花粉败育的一种现象。CMS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授粉控制系统,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已从遗传学、细胞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大豆CMS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是与其他作物相比,大豆CMS的分子遗传机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MicroRNA(miRNA)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可以通过降解靶基因转录本或干扰转录本翻译等机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开展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探索miRNA及其靶基因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育性调控中的潜在功能。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小RNA测序,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NJCMS1B、恢复系NJCMS1C的花芽miRNA进行鉴定,共鉴定到571个已知miRNAs、107个已知miRNA前体另一条臂上的miRNA-5p或miRNA-3p、24个已知miRNA家族的新成员和207个novel-miRNAs。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不育系NJCMS1A与保持系NJCMS1B间有102个差异miRNAs、不育系NJCMS1A与恢复系NJCMS1C间有140个差异miRNAs。采用降解组分析共发现250个miRNAs的241个靶基因,包括SPL转录因子家族蛋白、GAMYB蛋白、HD-ZIP蛋白、AP2转录因子和PPR蛋白等。通过GO(Gene ontology)注释和相关文献报道,发现包括gma-miR156、gma-miR2119等在内的20个miRNA家族可能参与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育性调控。2.鉴于miR156及SPL家族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枢,因此开展了大豆miR156及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研究。小RNA测序鉴定得到25个大豆miR156家族成员、2个大豆miR156家族新成员,降解组分析结果显示miR156的靶基因主要为SPL家族成员。gma-miR156b及其靶基因GmSPL9和GmSPL13A的转基因拟南芥功能研究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gma-MIR156b拟南芥的开花时间延迟、叶片数和分枝数增加、株高降低、角果长度变短和角果种子数目减少,转GmSPL9基因拟南芥的株高增加和角果长度变长,转GmSPL13A基因拟南芥的叶片数减少、叶型发生变化、株高增加和角果提早成熟,以上结果表明miR156和SPL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3.小RNA测序分析显示gma-miR2119在不育系NJCMS1A花芽中上调表达,降解组分析表明乙醇脱氢酶1(ADH1)为gma-miR2119的唯一靶基因,qRT-PCR分析显示GmADH1在NJCMS1A花芽中下调表达,意味着gma-miR2119与GmADH1之间可能存在负向调控的关系。进一步转基因拟南芥功能研究发现gma-MIR2119过表达拟南芥出现了花粉不育、角果长度变短、角果宽度变窄、角果种子数目减少等雄性不育表型。在35S::gma-MIR2119转基因拟南芥中gma-miR2119上调表达而AtADH1下调表达,同时检测到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推测35S::gma-MIR2119转基因拟南芥中花粉不育可能与AtADH1下调表达和乙醇脱氢酶活性下降有关。根据以上结果推测gma-miR2119和GmADH1可能参与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育性调控。

高永钢[8](2017)在《玉米雄性核不育基因MS22突变位点鉴定与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的玉米杂交种生产中,人工去雄不仅加大了制种成本、不能保证去雄的及时性与彻底性,也很容易出现混杂,使得杂交种子质量降低、杂种优势的发挥受限。植物的细胞核雄性不育受核基因控制,不育性彻底稳定,受环境影响小,在玉米杂交种配制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所用材料为玉米雄性核不育突变体,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受MS22基因调控作用并表现为隐性核不育。由于目前未对MS22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系统明确的研究,未阐明MS22基因导致的败育机制。为此本研究将开展如下实验:对该突变体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育性鉴定研究;MS22基因克隆及测序,分析比较ms22突变体(ms/ms)与正常可育株(MS/ms)的基因序列差异,确定MS22突变位点;在不同生育阶段研究MS22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不同外源激素诱导及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研究MS22的表达特性。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实验研究结果:(1)通过研究表明该突变体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杂交后代F2出现3:1的分离,回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不育株与可育株在农艺性状方面没有出现明显差异。突变体与可育株间差异主要出现在雄花絮的小花及花药育,不育株雄花絮紧闭、不能正常散粉,小花内花药空瘪瘦小、无花粉粒,为无花粉型完全败育突变体。(2)通过对MS22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属于谷氧还蛋白家族(glutaredoxin,GRX),位于玉米7号染色体短臂。MS22具有谷氧还蛋白家族特殊结构域,参与植物厌氧胁迫反应及其他代谢反应的调控响应。(3)通过PCR扩增,获得包含MS22序列在内共1523bp长度的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在900bp-1300bp处,不育株的PCR扩增序列与可育株扩增序列间存在62个碱基缺失。这一区段的缺失导致该基因的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对与该基因相近的其它基因互做具有干扰作用,进而导致在生殖发育时期某些细胞学进程的中断而表现出雄性不育现象。(4)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V3-V10),研究MS22基因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MS22在V3时期的根中的表达量较高,V3-V6时期茎尖、叶片中MS22表达量较高。MS22在玉米的茎中的表达量较其他器官低。V7-V10时期叶片、节间、花丝中MS22的表达较低。V7-V10阶段,MS22在雄花与雌穗中的表达量较高。(5)喷施不同植物激素诱导MS22表达,我们发现不同激素具有对MS22的上调表达诱导效应,通过分析发现,诱导表达作用大小依次为:SA、MeJA、ZT、2,4-D、ACC、GA、ABA。(6)盐胁迫、低温、机械损伤及高温处理后,MS22对盐胁迫下诱导最敏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其次在45℃高温胁迫下MS22的也出现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MS22基因对高盐及高温的胁迫诱导较为敏感。这说明MS22是一类参与胁迫诱导应激反应的蛋白,可能在植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方面与其它基因共同协调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ms22不育株与可育株在营养生长阶段表型没有较为明显差异。通过PCR扩增,获得1523bp长度的序列。通过测序及序列比对发现,不育株较可育株缺失62个碱基,这一区段的缺失是该突变体表现为不育的关键。通过研究分析发现,MS22是一类在植物中参与光合代谢、厌氧反应过程及逆境胁迫响应的作用。植物激素如水杨酸、赤霉素、茉莉酸甲酯等对植物在逆境防御及育性调节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玉米MS22受到这些激素的诱导表达明显上升。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认为玉米MS22基因在逆境响应、物质代谢调控、育性调节等方面具有多重的生物学功能。

于松[9](2012)在《光温敏小麦BNS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的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以温敏小麦BNS为试材,正常播期BNS不育度100℅,春播育性回复可育度(67℅88℅),取不同时期的幼穗为材料,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对温敏小麦可育株和不育株进行蛋白质表达差异的研究,以期得到不育有关的蛋白,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pH4-7,分子量10-115KD的范围内,在药隔期、减数分裂期、单核期、二核期均得到400多个蛋白点。大多数等电点在pH4.5-7之间,分子量10-80KD之间居多。不同时期表达的与育性相关的蛋白不同。在单核期差异蛋白最多。2. MALDI-TOF-MS质谱阳性结果有24个,HPLC-MS/MS质谱阳性结果有四十多个,其功能分为以后几类,对温度敏感的热激蛋白,与呼吸和能量代谢有关的功能蛋白,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与翻译有关的核糖体蛋白,还有一些推定的预测蛋白。3.对鉴定出的蛋白功能分析后发现,能量代谢紊乱导致代谢供能不足,信号转导受阻导致细胞抗性减弱,翻译转录受阻,剪切因子的剪切导致基因沉默,细胞凋亡导致花药发育异常及花粉败育,核糖体蛋白的缺失导致的雄性不育。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缺失或下调,导致不育系光合作用的酶系能正常建立,花药败育。这些蛋白质很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供试材料育性正常发育与败育的某些关键途径。4.BNS发育的关键蛋白。根据检索结果及蛋白质功能的分析,推测BNS的关键蛋白是ATP合成酶,它有两个亚基组成,它的表达可能受上游得热激蛋白的影响表达。当温度升高,温度感应子活性增强,ATP酶关键亚基合成量增大,小孢子育性比例提高,达到阈值以上温度时,亚基基因转录正常,所有的功能转为正常。

苏晴[10](2012)在《小麦BNS温敏雄性不育相关蛋白及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BNS是一个新发现的温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有良好的不育性和转换性,该特性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有重要价值。为了探究该不育系的不育机制,本文以BNS雄性不育系及其转换系小孢子发育的关键时期——四分体期、单核期和二核前期的花药为材料,观察BNS败育发生时期及小孢子败育细胞学特征,利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技术分离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并使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重要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BNS不育系从减数分裂四分体到二核初期发育正常,小孢子能完成第一次核分裂,二核中期以后开始败育,出现细胞团变小、核消融和空孢等现象。成熟期的不育花粉主要为染败和圆败型,约1%花粉可育。转换系可育花粉达50%以上2.双向电泳及质谱技术分别分离鉴定单核至二核初期花药的蛋白质点,不育系193个,转换系241个,2倍以上差异蛋白点23个。该23个差异蛋白仅在转换系中表达的13个,转换系上调表达的3个,不育系上调表达的7个。一级和二级质谱鉴定了在转换系表达或上调的差异蛋白质点16个,其中阳性蛋白有14个,未知蛋白2个。14个阳性蛋白中,在代谢上属呼吸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8个,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3个,结构蛋白2个,其它功能蛋白1个。根据功能分析,认为其中5个差异表达蛋白与BNS不育性密切相关,分别为23.5KD小热激蛋白(HSP23.5)、ATP合酶α亚基(ATP1)、叶绿体ATP合酶β亚基(ATPβ)、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cMDH)和醛脱氢酶(ALDH2)。3.利阳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5个差异表达蛋白的基因,hsp23.5、atpl、atpβ、cmdh和aldh2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tp1、atpβ、hsp23.5基因在转换系中表达量随发育时期持续上升,在不育系中显着下调,与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结果一致。cmdh和aldh2表达模式与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结果不一致,在不育系中表现出高mRNA表达量。克隆的基因序列在Genebank中同源序列搜索比对,atpl和atpβ分别达99%和100%的一致性,hsp23.5基因序列一致性为94%。上述结果表明,BNS雄性不育,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存在多个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在基因表达水平也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hsp23.5、atpl和alpβ基因,在不育系中表达量显着下调,因此认为可能是BNS重要不育相关基因。在获得的差异表达蛋白及相应基因体系中,hsp23.5对温度敏感,在不育系中下调表达,可能是BNS上游不育基因。atp1、atpβ基因序列变异小,与能量供应有关,因此可能是不育基因调控下的重要不育相关基因。在2DE和质谱鉴定的其它差异表达蛋白应是不育基因放大影响下的下游代谢差异蛋白。

二、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G-box家族引物差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G-box家族引物差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LncRNA介导的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1.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1.3 光/温对雄性不育的调控
        1.1.4 非编码RNA对雄性不育的调控
    1.2 LncRNA的研究进展
        1.2.1 LncRNA的概述
        1.2.2 LncRNA在转录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1.2.3 LncRNA表观遗传学水平的基因调控表达
        1.2.4 LncRNA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
    1.3 LncRNA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1 模式植物和其他植物中lncRNA的研究
        1.3.2 小麦中的lncRNA的研究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相关的LncRNA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处理方法与取样时期
        2.1.3 花药总RNA提取
        2.1.4 RNA文库构建
        2.1.5 LncRNA的鉴定及分析
        2.1.5.1 LncRNA的鉴定
        2.1.5.2 LncRNA靶基因预测
        2.1.5.3 LncRNA靶基因GO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粉碘染统计
        2.2.2 LncRNA的鉴定
        2.2.3 差异表达lncRNA分析
        2.2.4 差异表达的lnc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2.2.5 差异表达的lncRNA靶基因KEGG通路分析
        2.2.6 差异表达的lncRNA与 mRNA互作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LncRNA27195 及其靶基因TARTS的表达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LncRNA27195 基因及TaRTS基因的克隆
        3.2.2 TaRT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TaRTS基因亚细胞定位
        3.2.4 表达模式分析
        3.2.4.1 组织特异性分析
        3.2.4.2 不同育性环境对基因表达模式影响分析
        3.2.4.3 不同光温对基因表达模式影响分析
        3.2.4.4 茉莉酸甲酯对基因表达模式调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ncRNA27195及TaRTS基因的克隆
        3.3.2 TaRTS基因的蛋白质结构分析
        3.3.3 TaRTS基因编码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
        3.3.4 TaRTS基因启动子元件分析
        3.3.5 LncRNA27195及TaRTS组织特异性分析
        3.3.6 LncRNA27195及TaRTS不同花药发育时期表达分析
        3.3.7 LncRNA27195及TaRTS在不同光温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3.3.8 LncRNA27195 及 TaRTS在 MeJA及 S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小麦K-TCMS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鉴定及lncRNA MSTRG.224114调控其育性转换的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温敏雄性不育及其研究进展
        1.1.1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
        1.1.2 植物温敏雄性不育的原因
        1.1.3 植物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与雄蕊发育相关的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1.2.1 HSF基因家族与植物雄性不育
        1.2.2 PG基因家族与植物雄性不育
        1.2.3 INV基因家族与植物雄性不育
    1.3 植物非编码基因与育性调控
        1.3.1 lncRNA的特征和分类
        1.3.2 lncRNA的作用模式
        1.3.3 植物miRNA的生物合成
        1.3.4 miRNA的作用机制
        1.3.5 植物lncRNA和 miRNA参与雄性育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miRNA408 与雄性育性调控
        1.4.1 植物miR408 的研究基础
        1.4.2 植物miR408 在育性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因家族系统分析鉴定KTM3315A育性转换相关候选基因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全基因组鉴定小麦HSF、PG、INV家族成员
        2.2.2 小麦HSF、PG、INV三家族的系统发育分析
        2.2.3 基因家族的重复事件分析
        2.2.4 基因结构和氨基酸保守结构域鉴定
        2.2.5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识别、基因GO功能注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2.2.6 小麦HSF、PG、INV三家族成员的RNA-seq分析
        2.2.7 穗特异性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HSF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
        2.3.2 小麦PG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
        2.3.3 小麦INV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
        2.3.4 小麦HSF、PG和 INV基因家族中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
    2.4 讨论与结论
        2.4.1 小麦HSF、PG、INV基因家族的扩张与全基因组复制密切相关
        2.4.2 串联重复揭示PG和INV基因的非剂量敏感特征
        2.4.3 TaHsf A2 可能通过调节HSP70 的表达影响小麦花药发育
        2.4.4 四个TaPG可能参与小麦花药发育的三个关键过程
        2.4.5 TaCWINV受温度调控通过影响绒毡层功能
第三章 lncRNA-seq揭示KTM3315A育性转换相关候选lncRNA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RNA的提取、检测和文库构建及测序
        3.2.2 原始数据的质控和过滤
        3.2.3 测序数据的比对和组装
        3.2.4 转录本的定量和差异表达分析
        3.2.5 鉴定lncRNA
        3.2.6 预测lncRNA靶基因
        3.2.7 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KTM3315A中 lncRNA的全局鉴定
        3.3.2 差异表达lncRNA的鉴定
        3.3.3 差异表达lncRNA的功能预测
        3.3.4 雄性育性相关候选基因的互作lncRNA鉴定
    3.4 结论与讨论
        3.4.1 lncRNA的分类是功能研究的基础
        3.4.2 KEGG通路的富集有助于推测lncRNA的功能
        3.4.3 lncRNA MSTRG.224114 具有多个trans靶基因
第四章 lncRNA MSTRG.224114和TaCWINV53对KTM3315A育性调控的功能验证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目的基因克隆和分析
        4.2.2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侵染小麦
        4.2.3 目的蛋白的GFP亚细胞定位
        4.2.4 基因的启动子分析和GUS组织定位
        4.2.5 lncRNA的结构分析
        4.2.6 lncRNA的显色原位杂交
        4.2.7 目的基因的功能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STRG.224114和TaCWINV53 的克隆
        4.3.2 MSTRG.224114 的结构分析
        4.3.3 MSTRG.224114在KTM3315A花药中的表达位置分析
        4.3.4 TaCWINV53 的亚细胞定位
        4.3.5 TaCWINV53 的组织定位和启动子分析
        4.3.6 TaCWINV53和MSTRG.224114 的功能验证
    4.4 讨论与结论
        4.4.1 MSTRG.224114 可能是Ta CWINV53 的转录增强子
        4.4.2 TaCWINV53 可能响应光照、温度和干旱胁迫
        4.4.3 BSMV:TaCWINV53和BSMV:MSTRG.224114 通过干扰绒毡层功能影响花药育性
第五章 TaCWINV53 通过抑制tae-miR408 调控KTM3315A雄性育性的功能解析
    5.1 试验材料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预测互作miRNA
        5.2.2 候选miRNA的表达量分析
        5.2.3 候选miRNA的过表达功能验证
        5.2.4 miRNA与 mRNA的互作鉴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TaCWINV53 的互作miRNA预测
        5.3.2 tae-miR408 的前体序列克隆
        5.3.3 tae-miR408 的过表达功能验证
        5.3.4 TaCWINV53与tae-miR408 的互作验证
        5.3.5 tae-miR408 的靶基因鉴定和分析
        5.3.6 MSTRG.224114 联合多分子调控KTM3315A雄性育性的机制模型构建
    5.4 讨论与结论
        5.4.1 tae-miR408 的过表达依赖于Dicer酶的识别剪切
        5.4.2 TaCWINV53和tae-miR408 存在双向调控
        5.4.3 蓝铜蛋白的下调导致BSMV:MSTRG.224114 花粉内壁异常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
致谢
个人简介

(3)小麦lncRNA27195及其靶基因TaRTS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lnc RNA27195基因及Ta RTS基因的克隆
        1.2.2 Ta RT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1.2.3 Ta RTS基因亚细胞定位
        1.2.4 表达模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nc RNA27195及Ta RTS基因的克隆
    2.2 Ta RTS基因的蛋白质结构分析
    2.3 Ta RTS基因编码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
    2.4 Ta RTS基因启动子元件分析
    2.5 lnc RNA27195及Ta RTS组织特异性分析
    2.6 lnc RNA27195及Ta RTS不同花药发育时期表达分析
    2.7 lnc RNA27195及Ta RTS在不同光温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2.8 lnc RNA27195及Ta RTS在Me JA及S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4)小麦温光敏不育系BNS中乙烯响应因子基因TaERF7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1.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1.1.2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1.1.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1.1.4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1.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研究进展
        1.2.1 BNS的育性转换规律
        1.2.2 BNS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2.3 BNS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4 BNS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1.2.5 BNS相关的杂种优势研究
    1.3 乙烯响应因子ERF在植物中的研究
        1.3.1 乙烯响应因子ERF的分类
        1.3.2 乙烯响应因子ERF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乙烯响应因子基因TaERF7的克隆、序列分析和亚细胞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DNA和总RNA的提取
        2.1.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1.4 TaERF7及其启动子的序列扩增
        2.1.5 基因的连接与转化
        2.1.6 TaERF7及其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7 TaERF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TaERF7及其启动子的克隆
        2.2.2 TaERF7蛋白的序列分析
        2.2.3 TaERF7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2.2.4 TaERF7的亚细胞定位
    2.3 讨论
第三章 乙烯响应因子TaERF7的原核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1.2 TaERF7融合蛋白分子量的预测
        3.1.3 TaERF7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3.1.4 TaERF7融合蛋白的提取
        3.1.5 融合蛋白的电泳、染色和脱色
        3.1.6 融合蛋白的纯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3.2.3 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3.2.4 TaERF7蛋白的纯化
    3.3 讨论
第四章 乙烯响应因子基因TaERF7受光温诱导的表达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BNS不同组织部位的取样
        4.1.2 不同光照和温度处理
        4.1.3 荧光定量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TaERF7的组织表达特性
        4.2.2 TaERF7在不同光照时间处理后的表达
        4.2.3 TaERF7在不同温度处理期间的表达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TaERF7 与下游基因TaTMS5 的互作关系分析
    5.1 材料
        5.1.1 植物材料及取样
        5.1.2 菌株和载体
        5.1.3 试剂
    5.2 方法
        5.2.1 不同播期BNS的育性统计
        5.2.2 TaTMS5的克隆与分析
        5.2.3 TaERF7与TaTMS5 的荧光定量PCR
        5.2.4 突变EAR基序的TaERF7 的获得
        5.2.5 制备与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5.2.6 TaERF7的毒性和自激活检测
        5.2.7 酵母单杂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TaERF7和TaTMS5 的差异表达与BNS育性的关系
        5.3.2 TaTMS5及其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5.3.3 TaERF7及其突变体的转录自激活检测
        5.3.4 TaERF7 及其突变体与TaTMS5 启动子的结合
    5.4 讨论
第六章 TaERF7基因的功能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6.1.3 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拟南芥
        6.1.4 拟南芥生理指标的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基因拟南芥的验证
        6.2.2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6.2.3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寒性鉴定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茄子温敏雄性不育系05ms的不育特性及候选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花药的发育特征及分子基础
        1.1 植物花药形态建成及发育特点
        1.2 植物花药发育的分子基础
    2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2.1 植物雄性不育分类及利用现状
        2.2 光/温敏雄性不育败育机理研究进展
        2.2.1 光/温敏雄性不育细胞学和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2.2.2 光/温敏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3 植物转录组学与雄性不育
    4 植物基因组学与雄性不育
    5 茄果类蔬菜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茄子温敏雄性不育系05ms细胞解剖学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2.2 花药组织细胞学观察
        2.3 花药发育胼胝质观察
    3 讨论
        3.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雄性不育
        3.2 花药绒毡层发育与雄性不育
    4 小结
第三章 茄子温敏雄性不育系05ms生理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育系和可育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较
        2.2 不育系和可育系叶片光合特性比较
        2.3 不育系和可育系内源激素含量比较
        2.4 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蕾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2.5 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蕾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较
        2.6 不育系和可育系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较
    3 讨论
        3.1 光合作用与雄性不育
        3.2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
        3.3 可溶性糖与雄性不育
    4 小结
第四章 茄子温敏雄性不育系05ms不育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2.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2.4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DEGs分析
        2.5 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DEGs分析
        2.6 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DEGs分析
        2.7 花药细胞壁发育基因分析
        2.8 转录因子分析
        2.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表达验证
    3 讨论
        3.1 花药细胞壁发育基因与温敏雄性不育
        3.2 基因表达与雄性不育
        3.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与雄性不育
        3.4 转录因子与雄性不育
    4 小结
第五章 茄子温敏雄性不育基因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质量评估
        2.2 突变位点分析
        2.3 候选区间和候选基因鉴定
        2.4 结合转录组数据对BSA-seq筛选出的候选区间进行表达分析
        2.5 关键候选基因鉴定
        2.6 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雄性不育
    1.2 Barnase及Barstar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3 启动子
    1.4 拟南芥花的发育进程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AtDADI启动子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3.1 AtDAD1启动子的背景
    3.2 DADB及其5’和3’端删除表达载体对农杆菌菌株GV3101的转化
    3.3 转pRDADX拟南芥的获得及PCR检测
    3.4 转pRDADX拟南芥的GUS染色结果
第四章 在拟南芥中构建诱导恢复性雄性不育体系初探
    4.1 诱导恢复性雄性不育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拟南芥
    4.2 诱导恢复性雄性不育拟南芥T_1代的PCR检测
    4.3 诱导恢复性雄性不育拟南芥T_1代表型观察
第五章 在拟南芥中构建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体系
    5.1 基于花丝特异性启动子的新型雄性不育的构建与转基因雄性不育拟南芥的获得
    5.2 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IMS)的构建与转IMS拟南芥的获得
第六章 IMS系统在甘蓝型油菜中的验证
    6.1 转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IMS)甘蓝型油菜植株的获得
    6.2 转IMS油菜植株的表型观察与育性鉴定
第七章 分析和讨论
    7.1 花丝特异性启动子DAD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2 DADB及其删除序列在烟草和拟南芥中的GUS表达对比分析
    7.3 DADB驱动mBarnV基因表达导致雄性不育表型的原因讨论
    7.4 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甘蓝型油菜表型不明显原因讨论
    7.5 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体系的优势讨论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甜菜素合成的亚细胞腔室及过氧化氢-酚氧化酶的亚细胞定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甜菜素合成关键酶的亚细胞定位
    1.4 红苋菜过氧化氢-酚氧化酶AcCATPO的亚细胞定位
    1.5 讨论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5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1.6 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生和育性恢复机理研究
        1.7 植物雄性不育的组学研究
        1.8 植物雄性不育的杂种优势利用
    2 大豆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2.1 大豆雄性不育的发现和类型
        2.2 大豆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2.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3 小RNA测序和降解组分析研究进展
        3.1 小RNA的发现
        3.2 植物miRNA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
        3.3 植物miRNA的鉴定
        3.4 植物miRNA的靶基因鉴定
        3.5 植物雄性不育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3.6 miR156和SPL与植物生长发育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降解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总RNA提取
        1.3 小RNA文库构建和数据分析
        1.4 候选miRNA预测
        1.5 已知miRNA保守性分析
        1.6 高可信度miRNA鉴定
        1.7 已知miRNA碱基编辑分析
        1.8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1.9 qRT-PCR分析
        1.10 降解组文库构建和数据分析
        1.11 miRNA降解位点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检测
        2.2 小RNA文库构建和数据分析
        2.3 已知miRNA的鉴定
        2.4 已知miRNA的保守性分析
        2.5 已知pre-miRNA另一条臂上的novel miRNA鉴定
        2.6 已知miRNA家族的新成员鉴定
        2.7 Novel miRNA鉴定
        2.8 高可信度miRNA鉴定
        2.9 已知miRNA碱基编辑分析
        2.10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2.11 差异miRNA的qRT-PCR分析
        2.12 miRNA的靶基因鉴定
    3 讨论
        3.1 本研究中鉴定的miRNA与已报道植物miRNA的特征比较
        3.2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育性调控中潜在的miRNAs及其靶基因
    4 小结
第三章 大豆miR156家族和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miR156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Gm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156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GmSPL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gma-miR156b及其靶基因GmSPL9、GmSPL13A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质粒、菌株和主要试剂
        1.3 总RNA和DNA提取
        1.4 qRT-PCR分析
        1.5 gma-MIR156b和gma-MIR156b启动子的克隆
        1.6 GmSPL9和GmSPL13A的克隆
        1.7 gma-MIR156b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8 gma-MIR156b启动子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9 GmSPL9和GmSPL13A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10 gma-MIR156b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1.11 拟南芥的培养及遗传转化
        1.12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1.13 亚历山大染色分析
        1.14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解组分析鉴定gma-miR156b的靶基因
        2.2 gma-MIR156b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3 gma-MIR156b启动子的克隆、序列分析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4 GmSPL9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5 GmSPL13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6 gma-miR156b、GmSPL9和GmSPL13A在大豆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7 35S::gma-MIR156b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8 35S::GmSPL9和35S::GmSPL13A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9 gma-MIR156b启动子的GUS表达分析
        2.10 miR172和SPL8在大豆和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miR156调控SPL影响大豆生长发育
        3.2 miR156与miR172、SPL8协同作用影响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4 小结
第五章 gma-miR2119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质粒、菌株和主要试剂
        1.3 总RNA和DNA的提取
        1.4 qRT-PCR分析
        1.5 乙醇脱氢酶(ADH)的酶联免疫分析
        1.6 gma-MIR2119和gma-MIR2119启动子的克隆
        1.7 gma-MIR2119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8 gma-MIR2119启动子的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1.9 gma-MIR2119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1.10 拟南芥的培养及遗传转化
        1.11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1.12 亚历山大染色分析
        1.13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2119及其靶基因GmADH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gma-MIR2119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3 gma-MIR2119启动子的克隆、序列分析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4 gma-miR2119和GmADH1在大豆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5 35S::gma-MIR2119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2.6 gma-MIR2119启动子的GUS表达分析
        2.7 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玉米雄性核不育基因MS22突变位点鉴定与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玉米生产发展概述
        1.1 玉米的传播及发展概况
        1.2 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2 玉米成熟花序的结构
        2.1 玉米雄花序的形态描述
        2.2 玉米花序的发育过程
        2.3 玉米雄蕊的发育
    3 植物的雄性不育
        3.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3.2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假说
    4 植物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
        4.1 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导致的雄性不育
        4.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导致的雄性不育
    5 雄性不育的分类
        5.1 细胞质雄性不育
        5.2 细胞核雄性不育
        5.3 玉米雄性核不育利用途径及现状
    6 植物激素与花发育调控
        6.1 赤霉素响应花药发育和雄性育性
        6.2 茉莉素(Jasmonates)对植物花发育的调控
        6.3 油菜素甾醇对开花的调控
        6.4 生长素与植物花发育
    7 谷氧还蛋白系统
        7.1 GRXs的分类
        7.2 GRXs的反应机制
        7.3 植物GRXs相关研究
    8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玉米MS2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玉米MS22同源性搜索及相似性分析
        1.2 MS22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1.3 MS22蛋白质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1.4 MS22蛋白的同源性分析以及进化树的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MS22的基因序列及结构
        2.2 玉米MS22的理化性质分析
        2.3 玉米MS22磷酸化位点预测
        2.4 玉米MS22蛋白的信号肽预测
        2.5 玉米MS22的跨膜区结构预测
        2.6 玉米MS2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2.7 玉米MS22蛋白质结构预测及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玉米ms22突变体农艺性状分析及育性田间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农艺性状调查内容与方法
        1.3 田间育性鉴定方法
        1.4 淀粉碘化钾染色
        1.5 数据处理
        1.6 实验设计
        1.7 主要试剂及配制
    2 结果分析
        2.1 不育株与可育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2 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研究
        2.3 突变体材料田间育性鉴定
        2.3.1 ms22雄性不育突变材料的表型分析
        2.3.2 雄性不育突变材料花粉的碘-碘化钾染色
        2.3.3 ms22突变体材料延迟失绿的观察
    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MS22突变位点分析及育性分子鉴定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主要设备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玉米ms22基因与启动子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2.2 ms22突变体中MS22突变位点鉴定
        2.3 ms22突变体育性的分子标记鉴定
    3 讨论
第五章 玉米MS22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完整性检测
        2.2 cDNA第一链质量检测
        2.3 玉米MS22基因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2.4 不同外源激素诱导下玉米MS22基因的表达差异
        2.5 不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玉米MS22基因的表达差异
    3 讨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光温敏小麦BNS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光温敏不育的选育
    1.2 光温敏不育的分类
    1.3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理论
    1.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研究
    1.5 光温敏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机制
        1.5.1 光温敏不育小麦的光温敏感期
        1.5.2 温度与育性转换
        1.5.3 光长与育性转换
        1.5.4 光温互作与育性转换
    1.6 光温敏不育小麦败育机理的研究
        1.6.1 生理特性
        1.6.2 细胞学研究
        1.6.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7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基因定位的研究
    1.8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蛋白质组方面的研究
        1.8.1 蛋白质组学
        1.8.2 与蛋白质组有关的技术
        1.8.3 利用蛋白质组学对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表达产物的研究
    1.9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9.1 制种时不育系自交结实
        1.9.2 制种产量偏低
        1.9.3 光温敏不育系少,杂种优势不够强
        1.9.4 不育系繁殖产量低
        1.9.5 研究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取样方法
    2.3 试剂与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技术路线
        2.4.2 TCA/ 丙酮法提取小麦幼穗总蛋白
        2.4.3 酚提取法提取小麦幼穗总蛋白
    2.5 溶解蛋白质的沉淀、纯化、浓度测定
    2.6 SDS-PAGE 电泳
    2.7 双向电泳
    2.8 质谱蛋白鉴定和蛋白质搜索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的蛋白质提取方法对单向 SDS-PAGE 的影响
    3.2 双向电泳图谱出现缺陷的原因以及改进方法
        3.2.1 蛋白点扩散
        3.2.2 蛋白聚集形成斑点串
        3.2.3 蛋白质斑点少
        3.2.4 蛋白水平方向拖尾
        3.2.5 蛋白纵向拖尾
        3.2.6 蛋白图谱扭曲
    3.3 盐离子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3.4 同时期蛋白差异的比较
        3.4.1 药隔期
        3.4.2 减数分裂期
        3.4.3 单核期
        3.4.4 二核期
4. 讨论
    4.1 幼穗蛋白样品的制备
    4.2 质谱鉴定
    4.3 小麦雄性不育机理
        4.3.1 植物雄性不育与光合类蛋白
        4.3.2 植物雄性不育与呼吸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
        4.3.3 植物雄性不育与转录翻译有关的蛋白
        4.3.4 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的蛋白
        4.3.5 MADS 盒域蛋白
        4.3.6 热休克蛋白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小麦BNS温敏雄性不育相关蛋白及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选育及类型研究进展
        1.1.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选育
        1.1.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类型
    1.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及机制研究进展
        1.2.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温光反应特性
        1.2.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1.2.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
        1.2.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1.3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和生理机制研究方法
        1.3.1 植物雄性不育的蛋白质表达分析方法
        1.3.2 植物雄性不育的mRNA表达分析方法
        1.3.3 植物雄性不育的不育基因定位研究方法
        1.3.4 生物信息学技术
    1.4 BNS雄性不育系及本论文研究意义和思路
        1.4.1 BNS的基本特性
        1.4.2 BNS的研究意义
        1.4.3 BNS的研究思路及路线
第二章 BNS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形态及结构观察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药形态
        2.2.2 小孢子发育的形态与结构
    2.3 讨论
        2.3.1 BNS败育发生在二核到三核期
        2.3.2 BNS属孢子体不育类型和花粉败育型
        2.3.3 BNS不育基因是非绝对基因效应控制
    2.4 结论
第三章 BNS不育系和转换系的差异表达蛋白分离和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NS不育系和转换系的双向电泳结果
        3.2.2 差异蛋白质点的一级质谱(MALDI-TOF-MS)分析
        3.2.3 二级质谱(MALDI-TOF-TOF-MS)分析
    3.3 讨论
        3.3.1 质谱鉴定蛋白质与双向电泳差异蛋白比较
        3.3.2 差异蛋白质点的分类及功能分析
        3.3.3 两个发育时期雄性不育系和转换系花药蛋白质的变化
        3.3.4 BNS的关键不育蛋白—HSP23.5、ATP合酶亚基
    3.4 结论
第四章 BNS不育系和转换系的重要差异蛋白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提取的总RNA电泳检测结果
        4.2.2 PCR扩增后的回收DNA及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电泳结果
        4.2.3 6个基因的熔解曲线和标准曲线结果
        4.2.4 各基因的mRNA表达定量结果
        4.2.5 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4.3 讨论
        4.3.1 2个ATP合酶亚基基因在不育系中表达显着下调
        4.3.2 hsp23.5基因与BNS不育性有直接关联
        4.3.3 aldh2 和cmdh两基因在不育系异常上调
        4.3.4 不育系二核期4个基因恢复性上调与温度与发育温度可能有关
        4.3.5 5基因在育性转换的作用及与BNS不育的关系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下一步工作思路
    5.1 全文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G-box家族引物差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LncRNA介导的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初探[D]. 王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小麦K-TCMS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鉴定及lncRNA MSTRG.224114调控其育性转换的功能解析[D]. 叶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小麦lncRNA27195及其靶基因TaRTS克隆及表达分析[J]. 王娜,白建芳,马有志,郭昊宇,王永波,陈兆波,赵昌平,张立平. 作物学报, 2021(08)
  • [4]小麦温光敏不育系BNS中乙烯响应因子基因TaERF7的功能分析[D]. 李紫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茄子温敏雄性不育系05ms的不育特性及候选基因的鉴定[D]. 李冰.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诱导恢复性智能雄性不育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陈宁.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7)
  • [7]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恢复系的差异miRNA鉴定及功能研究[D]. 丁先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8]玉米雄性核不育基因MS22突变位点鉴定与基因表达研究[D]. 高永钢.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光温敏小麦BNS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的研究与分析[D]. 于松.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小麦BNS温敏雄性不育相关蛋白及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D]. 苏晴. 河南科技学院, 2012(05)

标签:;  ;  ;  ;  

小麦光热敏感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G-box家族引物差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