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指趾血管吻合重建手指临床分析

18指趾血管吻合重建手指临床分析

一、趾—指血管吻合再造手指18指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顾玉东[1](2021)在《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历史与现状》文中认为游离足趾移植术于1966年由我国杨东岳首创,经过国内外广大学者5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广泛应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拇、手指缺损修复与再造的方法。本文从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手术技术与观念的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一介绍。

王力[2](2021)在《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2具新鲜灌注手标本的解剖,观察25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指背发出穿支的情况,为临床中皮瓣的切取和转移提供解剖学依据。通过将接受指背穿支皮瓣和邻指皮瓣治疗的两组病人进行比较,分析指背穿支皮瓣的优缺点,同时介绍我们的临床经验。方法:取2具新鲜手部标本,将天然乳胶和红色球磨染料混合,通过桡尺动脉进行血管灌注。解剖25指每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发出的背侧穿支,记录其数量、外径、走行和相互之间的交通吻合,比较尺桡两侧之间的差别。选取2017年至2019年间接受指背穿支皮瓣治疗的21例患者和接受邻指皮瓣治疗的22例患者,比较两组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外观和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示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4支的平均外径为0.25±0.03 mm。中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5支的平均外径为0.23±0.02 mm。环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0±0.04 mm;中节4.5支的平均外径为0.24±0.03 mm。小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26±0.03 mm;中节3.5支的平均外径为0.22±0.02 mm。每个手指桡侧穿支和其尺侧穿支相比,在数目和外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指背穿支皮瓣组患者和邻指皮瓣组患者相比,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和外观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间和覆盖灵活性方面,指背穿支皮瓣组占有优势。小结:25指两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均恒定地向指背皮肤发出穿支,血运可靠,可以用来设计和切取皮瓣。指背穿支皮瓣血供稳定,治疗周期短,能够灵活地修复手指不同位置的缺损,具有良好的美观和功能效果,是用来修复手指创面的一个好的选择。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功能和美学上的挑战。我们使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来修复这种类型的损伤。在本部分的研究中,通过与腹部皮瓣组进行比较,我们评估了这种组合皮瓣的临床效果,并介绍我们的应用经验。方法:整理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采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伤的16例患者(男13例,女3例)。患者年龄在2149岁之间,平均35.4±6.8岁。病例中,有8例中指,5例环指,3例示指。缺损面积平均为8.2±1.5 cm2。切取带感觉的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指端背侧创面,切取带感觉的邻指皮瓣修复指腹创面。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面积为4.9±0.7 cm2,邻指皮瓣的平均面积为5.4±0.8 cm2。选取18例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中的所有皮瓣和植皮全部成活,所有创口及其供区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1.3±1.9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指和供指的平均总主动活动度分别为256.4±15.2°和258.2±14.6°。邻指皮瓣和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静态两点辨别值分别为6.1±1.1 mm和7.3±1.0 mm。根据修订的美国手外科学会指南,所有皮瓣的感觉均为优良(低于10分)。根据冷不耐受严重程度评分问卷,所有皮瓣的评分均低于25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13名患者没有疼痛,2名患者轻度疼痛,1名患者中度疼痛。根据密歇根手结果问卷,10例患者对再造手指的外观非常满意(5分),其余患者满意(4分)。与对照组相比,这种组合皮瓣在感觉和外观方面有明显的优势(P<0.001)。小结: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是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重建伤指的感觉和外观。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目的:报告应用股前外侧深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和效果,阐述对股前外侧皮瓣供血血管的解剖认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治疗的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例,女2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3.7±12.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进行手部创面的重建。术前记录相关临床特征,术中测量皮肤和深筋膜瓣的大小、厚度,术后记录皮瓣及植皮的成活和感染情况。随访时根据结果满意度评分表评价供区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伤手疼痛程度。结果: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6.6±1.7 kg/m2。缺损面积在5 cm×5 cm至13 cm×8 cm之间,平均为53.1±27.9 cm2。所切取的6例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面积在7 cm×6 cm至14 cm×9 cm之间,平均为71.8±29.1cm2。皮肤厚度2540 mm,平均32.5±4.8 mm;深筋膜瓣厚度23 mm,平均2.5±0.5 mm。术后深筋膜瓣血运均正常,大部分患者二期植皮全部成活。1例患者的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3±6.9个月,供区无感觉丧失,仅留有线性瘢痕。结果满意度评分68分,平均为7.2±0.9分,均属满意。除了一名患者有轻微疼痛外,其他所有患者都没有疼痛。小结: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适用于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特别是肥胖患者和/或女性患者手背部的不规则缺损,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建议将股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血管统一归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比如称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内侧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侧支,而不是分别归类、命名。

朱俊华,林锋毅,陈靖靖,彭会喜,万天忠,谢振荣[3](2020)在《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进行拇指和手指再造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拇指和手指缺损270例365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进行拇指和手指再造。甲瓣切取供区采用植皮、足背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足趾供区残端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及微信定期随访,对再造拇、手指的成活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再造拇、手指270例365指,术后全部成活。术后出现动脉危象10例12指,静脉危象11例13指,经局部拆线减压或手术探查重建血供后成活。术后3~38个月随访,再造拇、手指外形与健侧相似,痛、温觉恢复良好,TPD为6~18 mm,平均8 mm。再造拇、手指功能恢复良好,对指、对掌灵活。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优178例256指,良89例105指,差3例4指,再造指优良率98.9%。供区愈合良好,负重、行走及跑、跳均无不适。结论应用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供区损伤小,不受解剖变异限制,可简化手术,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方杰[4](2020)在《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在新鲜上肢标本(天然乳胶灌注)上对骨间背动脉、桡动脉掌浅支、指固有动脉和前臂掌侧静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依据解剖学基础,开展应用骨间背动脉皮瓣、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指动脉皮瓣和前臂掌侧静脉皮瓣,flow-through桥接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创面,并收集相关数据,比较四种皮瓣修复伴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经济性,为修复伴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提供阶梯化选择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新鲜人体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分别测量骨间背动脉和桡动脉掌浅支动脉起、止点外径,其血管蒂长度,指固有动脉于近节指骨远1/3段内的外径和前臂掌侧近腕关节处皮下静脉的外径,并记录前臂远1/3段掌侧皮下静脉的数量。临床上分别选择这四种皮瓣修复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进行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测量皮瓣两点辨别觉和患指总关节活动度。皮瓣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患者对患指外观满意度和皮瓣成活率均纳入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应用邻指指动脉、骨间背动脉穿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各1例,静脉皮瓣修复18例(A组),桡动脉掌浅支皮瓣22例(B组)。结果1于近节指骨远1/3段区域内测量示指至小指的桡侧和尺侧指固有动脉外径,分别为(1.01±0.16)mm、(1.29±0.15)mm、(1.28±0.13)mm、(1.33±0.12)mm、(1.25±0.13)mm、(1.11±0.13)mm、(1.09±0.12)mm、(0.98±0.11)mm,骨间背动脉、桡动脉掌浅支动脉管径与指固有动脉接近,其近、远端外径分别为(1.45±0.10)mm、(0.80±0.09)mm和(1.28±0.32)mm、(1.10±0.32)mm;骨间背动脉蒂长为(13.2±1.5)cm,桡动脉掌浅支血管蒂长为(2.66±0.56)cm;前臂掌侧静脉平均外径为(1.68±0.29)mm,平均有(5.3±0.82)条静脉。2临床开展皮瓣和患指均顺利存活,无伤口感染。邻指指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随访,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为6 mm,患指关节活动度优。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臃肿,示指TAM=95°,示指关节活动度恢复差,患者满意度为不满意,指端两点辨别觉为9mm。A组和B组中40例皮瓣均获得随访,经统计分析,A组和B组手术时间和末次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皮瓣外观及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成活率均为100%,供区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1指固有动脉的管径匹配度高于其他三者,但可供皮瓣面积有限,且牺牲供指主干血管,经济性较其他三者低;2骨间背动脉管径与指固有动脉接近,血管主干较长,可修复大段缺损,但文献报道骨间背穿支蒂长度为(2.5±0.2)cm,皮瓣移植时易出现血管迂曲打折,影响皮瓣血液供应,且皮瓣臃肿,不利于手功能恢复,需再次手术整形的可能性大,经济性降低;3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桥接修复伴有动脉缺损的手部小面积创面,均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经济性高于指固有动脉皮瓣和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4桡动脉掌浅支皮瓣可适用于修复指动脉缺损长度在2.6 cm的重建,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和静脉皮瓣可适用于修复缺损长度在5 cm以上的重建;5在这四种皮瓣中,推荐应用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作为修复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首选治疗方法,依据感觉恢复首选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依据操作难易程度,静脉皮瓣操作相对容易;邻指指动脉皮瓣和骨间背动脉皮瓣均因其具有固有的缺点,不推荐为首选方法。图35幅;表7个;参151篇。

许靖[5](2019)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及相关解剖》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拇手指全形再造,是指从患者身体不同部位和(或)体外设计取材进行复杂拼接组装再造外形与功能近似正常的手指。本课题将围绕拇手指全形再造手术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趾供区临床解剖研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辅助再造手术设计与实施以及针对人工手指关节假体的制备提出一些新的方法思路。目的:静脉回流是趾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缺损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课题将针对趾静脉进行相关解剖学研究,总结趾静脉走形规律及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测量依据;针对临床拇手指全形再造术前设计及术中实施的皮瓣切取设计与髂骨移植等技术问题,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相关研究;针对3D打印人工手指关节形态学匹配性进行相关研究,以验证其形态学匹配性。方法:新鲜足部标本蓝色乳胶灌注后进行显微解剖,并制作断层解剖标本,收集临床手术病例,针对趾静脉进行观察与解剖测量;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拇手指再造术前供区设计并指导临床手术开展;针对拇手指全形再造手术中移植髂骨的切取,采用CAD软件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出个性化取髂骨导航模块,以指导术中髂骨的切取与整形,提高手术效率;针对临床手指功能活动障碍患者,进行人工手指关节3D打印制备方法的研究,采用Geomagic Qualify对于设计模型、3D打印模型及髓腔形态进行验证,为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髓内柄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结果:1.趾存在深浅两组静脉,趾趾背静脉走行规律是汇总、分散、交联、再分散,甲皱两侧静脉,管径较粗且位置较为恒定,适于作为皮瓣回流静脉,趾间关节处静脉分布较少,为趾的静脉空乏区;2.临床7例拇手指再造患者术前都进行了数字化设计,并指导术中供区的切取,实现了供区范围设计精确、个性化选择的目的;3.针对10例拇手指全形再造患者,进行了取髂骨导航模块的设计,指导术中髂骨切取,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4.针对人工手指关节髓内柄设计,初步验证了设计模型、3D打印模型以及髓腔形态的形态学匹配。结论:针对趾静脉走形规律及测量的解剖研究,可为临床进行微型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通过数字化设计并结合3D打印,可为拇手指再造术前供区设计提供缺损部分实物模型参考,实现优化供区设计与精准切取;针对拇手指全形手术中髂骨切取的技术难点,进行个性化取髂骨导航模板设计,并借助3D打印技术打印出导航模块,实现术中髂骨块的精确切取;通过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形态学匹配的初步研究,初步验证3D打印人工手指关节形态学可行性,为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的制备提供前期实验支持。

唐林峰[6](2018)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游离足趾移植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其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成活率越来越高,临床中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目前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的再造指,还要求有一个外形美观,甚至是外形逼真的再造指。由于解剖学上第二趾的外形及功能较拇手指相差较大,这些差异导致游离足趾再造手指术后再造指与正常手指相比存在一些外形上的“畸形”,这些畸形中以指腹膨大畸形及中节狭窄畸形最为明显,众多学者探索各种方法来改善再造指外形。近年来,我们在再造指整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主要的整形理念是在指腹膨大处设计皮瓣,将此皮瓣转移至中节狭窄处,这样可以一次手术同时改善指腹膨大与中节狭窄畸形。在切取该皮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趾动脉弓(两侧趾足底固有动脉在足趾远端交通后形成)及其分支动脉的存在,查阅相关资料,关于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均未见文献报道。因缺乏对其解剖学的认识,临床上行趾动脉岛状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时通常凭借术者的经验切取皮瓣,这样就容易损伤趾动脉分支,损伤严重时可引起术后皮瓣血管危象,最终导致皮瓣坏死。足趾与手指同源,足部组织与手部组织在质地、外形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临床上常用足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手指再造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用第二足趾等足部组织修复手部缺损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指指固有动脉的解剖被我们所熟知,我们设想足趾是否与手指一样也存在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已经被我们前期实验所证实),而分支动脉发出的位置正好位于趾腹膨大处,我们就可以以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为蒂来设计皮瓣转移至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来改善再造指外形。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选取新鲜成人足标本8只,分别经足背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对足第二趾趾足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趾端动脉弓的出现概率,出现位置及血管口径,趾端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动脉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分支数目及血管口径情况。结果显示,8只成人足部第二趾标本中均出现趾端动脉弓,趾端动脉弓上发出5支恒定的分支,即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我们将其命名为第15支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由胫侧至腓侧),其中第1支及第5支在趾端动脉弓上发出后主要向远端背侧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足趾末节背侧及甲床的血供。第2支及第4支自趾端动脉弓胫侧1/3段及腓侧1/3段附近发出后向趾端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趾腹及趾端的血供。第3支于趾端动脉弓中1/3段发出,其发出部位可位于趾端动脉弓中点或偏胫侧及腓侧,其同样发出分支支配趾端及趾腹的血供。第二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解剖。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8例,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以第二趾两侧侧中线为两侧界,以趾端甲皱襞为远侧界,以远侧趾骨间关节为近侧界,观测趾端动脉弓分支血管蒂的长度、走形方向、血供支配范围及吻合情况,掌握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结果显示,分支血管的走形方向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向趾侧方走形,第二种为向趾端走形,第三种为向趾腹走形。三种类型的分支血管均相互吻合,形成链式血管网,该血管网的形成是皮瓣血供的重要保证。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均可确定。第三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根据已掌握的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在第二趾实验标本上标记出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的轴线,结合第二趾趾腹膨大的位置,确定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设计部位。结果显示,足第二趾新鲜标本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切取及转移均顺利完成,足第二趾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可改善第二趾再造术后外形至接近正常手指。第四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的临床效果。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选取游离足第二趾再造术后指腹膨大及中节狭窄畸形患者13例15指,设计应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改善再造指外形。结果显示,再造指及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皮瓣均存活,供、受区伤口均I期愈合。再造手指外形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接近正常手指外形,再造指伸屈活动良好。指腹感觉恢复良好,感觉恢复S2S3+。患者对整形后手指外形较满意。通过以上研究,掌握了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并设计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确定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最终将该皮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程国良,刘亚平,陈艳清,侯书健,王振军,孙乐天[7](2017)在《第二趾移植手指再造一期外形修饰临床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制定第二趾移植手指再造一期外形修饰的手术原则与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对青岛地区国人平均身高的成年男女各100例的示指及第二趾做体位摄像并进行分型,对示指及第二趾相关部位进行测量,为第二趾移植再造手指施行一期外形修饰提供理论依据。自2007年至今对41例57指不同程度手指缺损选用第二趾移植再造,根据足趾分型及测量相关数据,采用"去肥补瘦"的一期外形修饰的原则与方法,采用吻合趾-指血管重建血液循环的方式施行再造。结果存活56指,失败1指,成活率为98.2%。术后随访6个月至9年,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对拇手指再造术后标准评定:优60.6%,良39.4%,优良率为100%。结论本组对不同类型第二趾趾腹部"去肥"的修饰原则与方法经随访证实应予以肯定;对狭窄部"补瘦"扩容的原则与方法也应予以认可。第二趾移植手指再造一期外形修饰的手术原则与方法操作相对简单。

仇申强[8](2017)在《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论文纲要显微外科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外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历程。1960年,美国的两位学者Jacobson及Suarez首先利用他们所设计的精细的小血管吻合器械进行了 1.6mm-3.2mmm的小血管的吻合。1963年1月,我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陈中伟等在肉眼下进行了小血管的吻合,实现了一例右前臂完全离断病例的再植手术的成功,翻开了世界创伤外科史上的新的一页,也开辟了显微外科的新纪元。随后,随着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器械、设备、医用材料等的更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显微外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移植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眼科等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显微外科技术与理念的结合也使相关领域发展成为各专业的高精尖方向和前沿阵地。然而,显微外科的基础是血管吻合,血管吻合的质量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安全性及手术后的恢复效果。从根本上讲,吻合血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血液在血管腔中持久而通畅的流动,从而提供并维持组织的供血。血管的吻合质量,受制于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显微缝线以及手术医师等众多因素;如何提高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改进吻合方法一直是显微外科临床工作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种吻合方法不断提出,各种吻合技巧层出不穷,尤其是血管吻合器(一种机械吻合法)也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广泛应用;但是,显微外科手工缝合一直获得广泛认同,依然是小、微血管吻合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手工缝合小、微血管一直是以单纯间断缝合为主,同时手工缝合仍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甚至医生的状态都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吻合质量,它需要长期的、专业的、大量的训练。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大程度上保障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提高血管的通畅率,也是我们临床医师的一项重要课题。受皮肤及胃肠道的褥式缝合的启发,我们将褥式缝合(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和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了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手工吻合中,获得了成功。在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临床病例应用情况,其中包括断指再植316例、手指再造32例及游离皮瓣165例。结果表明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明显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1960年,Jacobson及Suarez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也成功的进行了小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血管通畅率。而且,对于显微外科医师来讲,为了提高临床手术操作水平和小、微血管的吻合熟练程度,也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必要的显微技术训练。实验动物尤其是大鼠,体型较小,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性高,而且成本低廉,获取数据简便。鉴于此,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一部分,我们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小、微血管显微外科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端端缝合、端侧缝合、不同口径的动脉缝合、微血管缝合等。论文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所建立的Wister大鼠端端吻合模型上,对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的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初步探讨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特点及优势。另外,论文还综述了血管吻合方法的历史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展望。第一章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褥式缝合在小、微血管显微缝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将水平褥式缝合及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缝合当中。回顾了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游离皮瓣165例、断指再植316例及手指再造32例。结果:164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恢复血运完全成活;1例患者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患者及家属拒绝探查,最终皮瓣坏死。316例断指再植病例中,308例再植成活,其中26例出现血管危象急诊探查,仅7例出现包括吻合口在内的血管栓塞,16例血管吻合口未栓塞,系因吻合口近端或远端血管挫伤导致的血管栓塞,3例系因单纯的血管痉挛所致;8例坏死病例均为末节挤压离断再植,其中6例获得血管危象探查,探查见其组织损伤严重,血管广泛栓塞,无保留价值,给以行残端修整术,2例患者拒绝手术探查最终坏死。32例再造手指完全成活,其中2例全形再造术后二趾瓣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其系血管扭转引起血管痉挛所致,给以离断调整后重新吻合,最终成活。结论: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血管的吻合质量,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第一部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目的:探讨利用Wister大鼠建立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健康成年Wister大鼠(体重250g以上)为实验对象,进行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的建立。以成年大鼠尾中动脉(直径约0.5-1.0mm)的近2/3段作为吻合对象建立端端吻合模型;以略小体型大鼠(体重250-300g)的远1/3段的尾中动脉(直径约0.2-0.5mm)为吻合对象建立微血管吻合模型;以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的起始处为吻合对象建立端侧吻合模型;以直接吻合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来建立口径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模型。结果: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可以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建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口径相差较大的血管吻合。结论:Wister大鼠作为小体型、价格便宜的实验动物,可以建立理想的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而且所建立的血管吻合模型具有可重复性高、简单快捷、易于操作等优点,尤其是利用大鼠尾中动脉进行褥式缝合的练习可以作为显微技术训练的常用方式。第二部分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目的:探讨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差异,评估褥式缝合的优缺点。方法:以成年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其尾中动脉近1/3段(直径约0.8-1.0mm)作为拟吻合的血管。分别将进行血管缝合的医生按从事显微外科年限分为3组:低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不超过6月的临床医生)36人,中等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6月-1年的临床医生)28人,高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1年以上的临床医生)12人。每组医生分别应用单纯间断缝合及褥式缝合各吻合尾中动脉的10个吻合口,分别记录每个吻合口的缝合时间,并剖开吻合口观察有无外膜嵌入管腔,并记录有外膜嵌入管腔的吻合口数量,将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血管缝合速度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1843±9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925±84秒;中等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752±4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627±30秒;高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20±32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65±27秒。3组医生出现外膜嵌入的比例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2.972±1.028)/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中等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1.750± 1.005)/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高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0.167±0.389)/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结论:对于具有低中程度显微外科水平的临床医生来说,小、微血管的单纯间断缝合速度较褥式缝合为快,而相对具有较高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褥式缝合反而比单纯间断缝合速度快。这与褥式缝合打结的速度快、打结的个数少有关。更重要的,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不管是对什么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血管的褥式缝合就可以完全避免外膜嵌入管腔,实现完全的内膜相对,避免内翻。因而,随着临床医生熟练度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褥式缝合小、微血管,不管是在吻合速度上还是吻合质量上都有优势,尤其是能实现100%的外翻。

马立峰,杨延军,刘良燚,李木卫,王克列,刘铭波,张子清[9](2014)在《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拇和手指16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拇、手指缺损166例,其中:Ⅰ°Ⅲ°拇指缺损46例、Ⅰ°Ⅴ°手指缺损120例,实施吻合趾-指血管足趾移植急诊再造62例,亚急诊再造104例,术后早期行功能康复。结果再造166例208指全部成活。随访4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再造拇、手指血运丰富,外形与正常拇、手指类似,痛、温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610 mm,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对指和对掌灵活,大部分患者对再造拇、手指外形感到满意,恢复了术前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供区无明显不适,行走和负重功能正常。结论对于拇指Ⅰ°Ⅲ°和手指Ⅰ°Ⅴ°外伤性缺损的患者,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拇、手指急诊及亚急诊再造临床效果良好,且对供区损伤小。

秦豪[10](2014)在《数字医学技术在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数字医学技术在拇指、手指部分缺损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实施的临床应用,为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提供一种规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方法,使再造拇指、手指获得更满意的外观和功能。方法:选择拇和手指部分缺损患者33例43指,术前采用64排双源螺旋CT对患者供足及双手同时进行CT扫描,通过CT扫描获得供足、双手的CT图像,CT数据导入Mimics10.01三维重建软件获得基于患者的个体化的拇、手指再造手术供、受区(包括血供、骨骼、软组织等)的高质量三维模型及图像,全面了解拇、手指再造手术供、受区的骨骼、血管及软组织缺损情况,同时重建出受伤拇指、手指及其实际缺损模型,模拟进行再造或修复,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受伤拇指、手指及其实际缺损模型,结合CTA供区血管走行,于术前、术中指导供区的切取。修复方法的选择:第一足趾甲皮瓣移植修复19指,第一足趾腓侧趾腹皮瓣移植修复1指,第二足趾胫侧甲皮瓣移植修复21指,第二足趾趾腹皮瓣移植修复2指;传统手术组第一足趾甲皮瓣移植修复18指,第一足趾腓侧趾腹皮瓣移植修复1指,第二足趾胫侧甲皮瓣移植修复20指,第二足趾趾腹皮瓣移植修复2指。手术时机:急诊手术18例,亚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4例。术中记录再造单个拇指、手指所需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与传统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方法进行比较再造单个拇指、手指所需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外观分级(20分)进行再造拇指、手指功能与外观评定。结果:数字医学组再造及修复的33例43指全部存活,再造与修复单个拇或手指手术时间为123.1±20.4min,术中出血量为256.3±51.2ml,传统手术组再造及修复的32例41指全部存活,再造与修复单个拇或手指手术时间为180.3±31.2min,术中出血量为342.1±61.3ml,与传统再造疗效进行比较,数字医学技术辅助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医学组术后30例40指获得随访,3例3指失随访,传统手术组29例37指获得随访,3例4指失随访,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数字医学组再造拇指、手指功能优18指,良16指,可5指,差1指,优良率为85.0%;再造拇指、手指外观优(20分)26指,良(16分)11指,差(8分)2指,劣(4分)0指,优良率为95.0%;传统手术组再造拇指、手指功能优16指,良15指,可4指,差2指,优良率为83.8%;再造拇指、手指外观优(20分)26指,良(16分)11指,差(8分)2指,劣(4分)0指,优良率为75.7%。与传统再造疗效进行比较,数字医学组再造拇指、手指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医学技术辅助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外观优良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数字医学技术获得基于患者的个体化的拇、手指再造手术供、受区的高质量三维模型及图像,术前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可避免手术盲目性,降低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伤,缩短手术时间,为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提供一种规范化、个性化、精确化的方法。2.术前虚拟手术排演,程序化、标准化、形象的术前设计和模拟操作,结合实际手术讲解,方便教学、技术推广及医患沟通。

二、趾—指血管吻合再造手指18指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趾—指血管吻合再造手指18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皮瓣在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解剖学研究
    1.1 实验标本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1.3.2 标本解剖
    1.4 统计学方法
    1.5 结果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一般资料
        2.1.3 手术方法
        2.1.4 术后处理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flow-through修复
        2.2.2 骨间背动脉皮瓣flow-through修复
        2.2.3 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flow-through修复
    2.3 讨论
        2.3.1 手指皮肤生理特点及修复要求
        2.3.2 皮瓣的疗效分析
        2.3.3 注意事项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修复进展
    3.1 血管移植联合皮瓣修复创面
    3.2 指动脉转位修复
    3.3 Flow-through皮瓣桥接血管修复
        3.3.1 非生理性静脉皮瓣桥接修复
        3.3.2 生理性穿支皮瓣桥接修复
    3.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及相关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足姆趾静脉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再造供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3D打印数字化导航模板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3D打印个性化人工手指关节制备方法的初步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人工手指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6)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基础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足第二趾的可行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结论
综述一:再造指整形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一
    发表论文二
    发表论文三
    发表论文四
    发表论文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文章Ⅰ
英文文章Ⅱ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数字医学技术在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趾—指血管吻合再造手指18指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历史与现状[J]. 王涛,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21(03)
  • [2]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D]. 王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J]. 朱俊华,林锋毅,陈靖靖,彭会喜,万天忠,谢振荣.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5)
  • [4]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D]. 方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在拇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及相关解剖[D]. 许靖.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6]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唐林峰. 苏州大学, 2018(01)
  • [7]第二趾移植手指再造一期外形修饰临床研究与应用[J]. 程国良,刘亚平,陈艳清,侯书健,王振军,孙乐天.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7(04)
  • [8]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仇申强. 山东大学, 2017(08)
  • [9]吻合趾-指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拇和手指166例临床分析[J]. 马立峰,杨延军,刘良燚,李木卫,王克列,刘铭波,张子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03)
  • [10]数字医学技术在拇指、手指部分缺损再造中应用[D]. 秦豪.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标签:;  ;  ;  ;  

18指趾血管吻合重建手指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