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子宫部分收缩的超声观察

妊娠子宫部分收缩的超声观察

一、妊娠子宫局部收缩的超声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圣全[1](2021)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棒球式缝合对生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估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棒球缝合对未来生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就诊的有生育要求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分为棒球缝合组和单纯连续缝合组各40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发热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妊娠率、术后发生妊娠时间、妊娠期间并发症、孕期子宫破裂发生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是否存在有意义的差异。结果:1.观察期间两组患者术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棒球式缝合组妊娠25例,单纯连续缝合组妊娠22例,术后妊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流产率、早产率、分娩方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棒球式缝合组中有1例经阴道自然分娩,23例行剖宫产分娩,单纯连续缝合组中有1例经阴道自然分娩,19例行剖宫产分娩。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子宫破裂。2.两组患者年龄、术前不良孕产史、术前血红蛋白、盆腔手术次数、肌瘤大小、肌瘤单发肌瘤占比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棒球式缝合组相比单纯连续缝合组,手术时间缩短[120(100,140)min vs 150(120,165)min],术中出血量减少[150(100,150)min vs 200(100,200)min],手术后血红蛋白下降较低[12(10.0,15.0)g/L vs 15(11.3,19.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棒球式缝合在有生育要求患者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安全可靠,不增加术后不孕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朱治凯[2](2021)在《CT与MRI在子宫破裂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CT与MRI影像特征,探讨CT与MRI在子宫破裂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35例子宫破裂患者的CT、MRI资料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子宫破裂分为完全性子宫破裂组(n=12)与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n=23)。完全性子宫破裂定义为:子宫壁全层中断,宫腔与腹腔相通,胎儿及其附属物可进入腹腔内。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定义为:子宫壁部分肌层或全层中断,但子宫浆膜层完整,宫腔不与腹腔相通,胎儿及其附属物仍位于宫腔内。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1)孕产妇年龄、孕周;(2)现病史:症状、体征、诊疗经过、病因或高危因素;(3)生育史、既往妇产科手术史;(4)结果:手术结果、孕产妇结局、胎儿结局;(5)相关辅助检查。根据孕周将妊娠周期分为孕早期(13周之前)、孕中期(第14-27周)、孕晚期(第28周以后)。分析完全性子宫破裂组与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相关的临床资料,研究两组病例在病因或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破裂位置、破裂时期、母胎结局等方面的特征及差异。分析35例患者的CT或MRI检查图像。CT扫描使用TOSHIBA公司Aquilion 64层螺旋CT,增强CT检查时,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CT检查采用容积扫描,扫描结束后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MRI检查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扫描仪,扫描FSE序列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图像,脂肪抑制T2W序列横断位和矢状位图像,以及T1W轴位成像。图像扫描及重建完成后传入PASC系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两组病例的CT、MRI图像,整理出子宫破裂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总结两组病例的影像特点和差异。另外,在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孕晚期破裂行MRI检查仅显示子宫壁菲薄的病例,额外测量其子宫下段前壁的厚度,并计算平均值。结果1.临床结果完全性子宫破裂组(n=12):(1)年龄:20-40岁,中位年龄31.5岁。(2)生育史:初产妇5人,经产妇7人。(3)病因或高危因素分布:既往行剖宫产手术(n=4),既往行其它妇产科手术(n=8),胎盘植入(n=3),多胎妊娠(n=1),子宫畸形(n=1),使用缩宫药物引产(n=3)。(4)孕周:7-40周,中位孕周为27周。(5)主要临床表现:腹痛9人(75%),阴道流血1人(8.3%),排尿困难1人(8.3%),无症状1人(8.3%)。(6)孕产妇治疗方法及结局:子宫次全切2人(16.7%),子宫修补术8人(66.7%),介入栓塞子宫动脉1人(8.3%),保守治疗1人(8.3%),无死亡病例。(7)胎儿结局:共有胎儿12个(双胞胎1例)及胚胎1个(已失活),胎儿存活8个(66.7%),死胎4个(33.3%)。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n=23):(1)年龄:25-39岁,中位年龄34岁。(2)孕产史:初产妇0人,经产妇23人。(3)病因或高危因素分布:既往行剖宫产手术(n=23),既往行其它妇产科手术(n=8),胎盘植入(n=2)。(4)孕周:7-40周,中位孕周为36周。(5)主要临床表现:腹痛7人(30.4%),阴道流血6人(26.0%),血色素进行性下降1人(4.3%),无症状9人(39.1%)。(6)孕产妇治疗方法及结局:行子宫修补术16人(69.6%),保守治疗7人(30.4%),无死亡病例。(7)胎儿结局:共有胎儿23个,其中21个胎儿存活,人工流产2个。2.影像表现:完全性子宫破裂组(1)直接征象:子宫壁全层中断、可见破裂口;(2)间接征象包括:胎儿或其附属物进入腹腔、宫腔积血、腹腔积血、破口周围积气;(3)其它征象:子宫壁菲薄、胎盘植入。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1)直接征象:子宫壁部分肌层或全层中断但浆膜层连续;(2)间接征象包括:宫腔积血、腹腔积血、破口周围积气、子宫憩室、子宫壁菲薄。结果显示,两组病例观察到的征象如下:完全性子宫破裂组(n=12):(1)直接征象:子宫壁全层中断及可见破裂口8例(66.7%);(2)间接征象:胎儿或其附属物进入腹腔5例(41.2%);宫腔积血10例(83.3%)、腹腔积血6例(50%)、破口周围积气2例(16.7%);(3)其它征象:子宫壁菲薄2例(16.7%)、胎盘植入3例(25%)。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n=23):(1)直接征象:子宫肌层中断但浆膜层连续8例(34.7%);(2)间接征象:宫腔积血8例(34.5%)、破口周围积气1例(4.3%)、子宫憩室2例(8.6%)、子宫壁菲薄15例(65.3%)。结论1.完全性子宫破裂组与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在病因或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破裂部位、破裂时期、母胎结局等方面均有差异。2.完全性子宫破裂组与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差异。3.CT与MRI在完全性子宫破裂组中大多数具有特征性表现,但穿透性胎盘植入所致的子宫破裂则难以明确诊断,容易被漏诊。4.CT与MRI在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组中亦有特征性表现,在孕早期、孕中期及产后破裂的病例中可见子宫破裂的直接征象,但孕晚期不完全性破裂可仅表现为子宫下段前壁菲薄。5.CT与MRI检查可作为诊断子宫破裂的重要补充手段。

李敏[3](2021)在《孕晚期剖宫产瘢痕的MRI特征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运用3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瘢痕影像特征,预测子宫下段瘢痕裂开临界值,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孕晚期(孕周(gestational week,GW)≥28周)孕妇并在产前常规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共178例纳入研究,按既往至少1次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病史且再次妊娠孕妇分为瘢痕组(78例),既往无CS病史孕妇分为对照组(100例);其中瘢痕组根据术中对子宫下段(lower uterine segment,LUS)瘢痕分级分为A组(疤痕不完全破裂组,23例)与B组(瘢痕愈合良好未破裂组,55例)。首先比较瘢痕组与对照组不同孕周、产次的LUS厚度组内和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其次比较A组与B组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超声测量LUS厚度、产次、两次妊娠间隔时间、术前宫缩组内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A组与B组母婴妊娠结局:子宫下段修补术、术中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腹盆腔粘连、Apgar评分≤7、新生儿低体重率、早产率、转科率组内统计学差异,统计学方法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A组瘢痕不完全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及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预测子宫瘢痕裂开的临界值。统计软件采用SPSS 26.0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瘢痕组与对照组、A组与B组的年龄、行MRI检查时孕周、行MRI时孕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瘢痕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既往有CS史与既往无CS史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瘢痕组LUS厚度(2.469±0.735mm)小于对照组(3.305±0.532mm),t=-10.971,P<0.05。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孕28+0~31+6 GW瘢痕组LUS厚度(2.406±0.657mm)小于对照组(3.803±0.368mm),t=8.153,P<0.05;孕32~35+6GW瘢痕组LUS厚度(2.619±0.837mm)小于对照组(3.506±0.401mm),t=5.334,P<0.05;孕≥36GW时,LUS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瘢痕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在瘢痕组中,既往CS 1次/2次/>2次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F=3.707,P<0.05,既往CS 1次LUS厚度(2.996±0.703mm)大于既往CS>2次(2.489±1.035mm),P<0.05。在对照组中,既往顺产0次/1次/2次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F=5.051,P<0.05;既往顺产0次(3.638±0.472mm)、既往顺产1次(3.523±0.555mm)LUS厚度均大于既往顺产2次(3.044±0.702mm),P<0.05;既往顺产0次与既往顺产1次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瘢痕组中,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组内LUS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Z=38.486,P<0.05;孕28+0~31+6GW[M(IQR)=3.85(0.575)mm]、孕32~35+6GW[M(IQR)=3.50(0.375)mm]LUS厚度均大于孕≥36GW[M(IQR)=2.70(0.400)mm],P<0.05;孕28+0~31+6GW[M(IQR)=3.85(0.575)mm]LUS厚度大于孕32~35+6GW[M(IQR)=3.50(0.375)mm],P<0.05。3、瘢痕组A组与B组基本资料比较: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既往CS次数、术前宫缩、瘢痕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LUS厚度(1.817±0.355mm)小于B组(2.742±0.680mm),t=7.844,P<0.05;A组T2WI信号强度比(0.813±0.196)小于B组(0.917±0.202),t=2.107,P<0.05;A组既往CS次数[M(IQR)=2(2)次]大于B组[M(IQR)=1(1)次],Z=-3.354,P<0.05;A组术前有宫缩构成比(14例,60.9%)大于B组(6例,10.9%),X2=21.231,P<0.05;A组识别瘢痕特征构成比(10例,43.5%)小于B组(40例,72.7%),X2=6.029,P<0.05。4、瘢痕组A组与B组妊娠母婴结局比较:A组与B组子宫下段修补术、术中失血量、腹盆腔粘连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子宫下段修补术构成比100%,P<0.05;A组腹盆腔粘连构成比(17例,73.9%)大于B组(21例,38.2%),X2=8.288,P<0.05;A组术中失血量[M(IQR)=400(200)m L]大于B组[M(IQR)=300(100)m L],Z=-2.142,P<0.05;A组与B组子宫收缩乏力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新生儿早产率、低体重率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新生儿早产率构成比(9例,39.1%)大于B组(10例,18.2%),X2=3.863,P<0.05;A组低体重率构成比(6例,26.1%)大于B组(5例,9.1%),X2=3.867,P<0.05;A组与B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新生儿转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US厚度、术前宫缩、既往CS次数是LUS瘢痕裂开的独立影响因素;LUS厚度回归系数(β)为-3.78,标准误为1.183,OR值为0.023,P为0.001;术前宫缩回归系数(β)为1.953,标准误为0.845,OR值为7.050,P为0.021;既往CS次数回归系数(β)为1.354,标准误为0.713,OR值为3.872,P为0.048。6、A组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LUS厚度与既往CS次数及术前宫缩三者联合检测得出ROC曲线结果显示:LUS厚度预测子宫瘢痕裂开临界值为2.10mm,此时AUC(the area under the curve)为0.898,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1.2%;T2WI信号强度比预测子宫瘢痕裂开临界值为0.936,此时AUC为0.667,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45.5%;LUS厚度与术前宫缩及既往CS次数三者联合检测AUC为0.936,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5.5%。结论1、既往有CS史与无CS史、不同孕周组间孕妇妊娠晚期LUS厚度有明显差异;有CS孕妇LUS厚度受孕周影响不大;而无CS孕妇LUS厚度受产次、孕周影响,具有良好的延展性;2、LUS厚度、术前宫缩、既往CS次数是不完全子宫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子宫发生不完全破裂更易导致不良母婴结局;3、利用MRI可以预测不完全子宫破裂,LUS厚度临界值为2.10mm,T2WI信号强度比临界值为0.936,三个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信度最高。

张俊华[4](2020)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母儿结局及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母儿结局、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及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方法观察组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九龙医院194例接受了孕前及早期妊娠超声检查后发现患有子宫肌瘤的晚期孕妇。在研究期间,她们接受了随后的产前检查和分娩。同时,选取同期未合并子宫肌瘤孕周大于28周孕妇220例为对照组。1.纳入标准:单胎,孕期正规产检,妊娠孕周≥28周。2.排除的标准包括:任何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子宫纵隔切除或子宫肌瘤切除术、任何子宫畸形、子宫腺肌病(如子宫腺肌瘤)、未见明显基础疾病,如脑血管、心血管或糖尿病以及肾功能不全。根据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妊娠期、分娩及产褥期各种并发症中所占的百分比,同时统计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所占的百分比。并具体比较单发子宫肌瘤患者和多发子宫肌瘤患者之间、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患者之间、小肌瘤(直径<5cm)患者和大肌瘤(直径≥5cm)患者之间的差异。另外,根据随访信息,在临床特征和短期妊娠结局方面,比较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切除术和剖宫产中无子宫肌瘤切除术之间的差异;在子宫肌瘤类型、大小和位置方面,比较剖宫产中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手术后相关指标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出血率之间的差异。结果(1)妊娠期合并症子宫肌瘤(观察组)与妊娠期未合并子宫肌瘤(对照组)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显示,观察组在早产、胎位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并发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血率、产后出血、产褥病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2)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围产儿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在新生儿畸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在早产、新生儿窒息和低出生体重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3)。(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2个)患者之间相比,在前置胎盘、腹痛入院、胎位异常、产后出血、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早产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5)粘膜下、肌壁间、浆膜下三组子宫肌瘤在前置胎盘、腹痛入院、产后出血、早产、阴道分娩、剖宫产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肌壁间肌瘤组在胎位异常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6)大肌瘤组(肌瘤直径≥5cm)与小肌瘤组(肌瘤直径<5cm)相比在前置胎盘、腹痛入院、胎位异常、产后出血、早产、阴道分娩、剖宫产发生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剖宫产中有无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发现在产妇年龄,胎次,胎龄和肌瘤大小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8)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组和剖宫产中无子宫肌瘤切除术组相比,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当进行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切除术时,手术时间增长(P<0.05)。多发性子宫肌瘤及位于宫颈或宫角的子宫肌瘤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发生率和手术时间相关。结论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一定程度上影响孕产妇妊娠期、分娩、产褥期及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2.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影响分娩方式选择,增加了剖宫产率。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切除术组和剖宫产中无子宫肌瘤切除术组相比,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平均住院时间的平均下降幅度相似,且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当进行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切除术时,手术时间明显更长(P<0.05)。

牛鹏飞[5](2020)在《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和预防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对产妇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预测作用,评估新型子宫托架(专利号为ZL 2018 2 0087686.6)对腰麻后剖宫产术的产妇发生SHS的预防作用。研究方法:1.试验一:观察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根据是否发生SHS分为2组(n=36,24):SHS组(S组)和未发生SHS组(W组)。记录两组入室后仰卧位(T0)、手术床左侧30°(T1)、腰麻后(T2)和S组发生SHS(T3)时的HR、SBP、DBP和T0~T2时IVC内径的最大值(IVCmax)和最小值(IVCmin),并计算下腔静脉塌陷指数(c IVC)。评估T1和T0的c IVC差值(△c IVC)与产妇腰麻后发生SHS的相关性。2.试验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子宫托架组(Z组)和体位组(T组)。患者入室后留置静脉留置针,常规面罩吸氧,于右侧卧位下进行腰麻,注药后立即让患者平卧,Z组放置新型子宫托架,T组手术床左倾30°,当针刺感觉平面达到T6后开始手术。记录两组麻醉前仰卧位(T1)、腰麻后各组干预后(T2)、腰麻后5 min(T3)、胎儿娩出时(T4)和手术结束(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指脉氧饱和度(Sp O2);使用超声测量各组T1、T2、T3时下腔静脉(IVC)的最大值(IVCmax)和最小值(IVCmin),并计算下腔静脉塌陷指数(c IVC);记录脐动脉和脐静脉血的PH、PO2、PCO2和BE的数值。记录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和10 min的Apgar评分。统计方法:选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连续变量间相关性使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约登指数法确定其诊断界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一1.1组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HR明显减慢,SBP和DBP明显升高,T2时两组HR明显增快,SBP和DBP明显降低。T1时W组SBP、DBP明显高于S组,T2时W组SBP、DBP明显高于S组(P<0.05)。1.3 T1、T2时S组IVCmax、IVCmin明显低于W组,c IVC明显高于W组(P<0.05)。1.4 S组T0、T1、T2时c IVC和T3时SBP呈线性负相关性,相关指数分别为r=-0.37(P=0.033)、r=-0.44(P=0.010),r=-0.38(P=0.032)。1.5根据ROC曲线显示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67,敏感度66.7%,特异度80.0%,对应的最佳界值为0.75%。2.试验二2.1两组的产妇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孕周、双顶径、头围、估算体重、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腰麻至切皮时间、切皮至取胎儿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各点的HR、Sp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5时Z组的SBP明显高于T组,在T3、T5时Z组的DBP明显高于T组,在T3时Z组的MAP明显高于T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T1时两组IVCmax、IVCmin、c I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Z组的c IVC明显低于T组,IVCmax、IVCmin明显高于T组;Z组在T2、T3时的IVCmax、IVCmin明显高于T1;T组在T2时的IVCmax、IVCmin明显高于T1,T3时IVCmax、IVCmin明显低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恶心呕吐:T组发生11例(36.7%),Z组发生0例(0.0%);低血压:T组发生17例(56.7%),Z组发生1例(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Z组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PH和PO2高于T组而BE负值小于T组,Z组新生儿的脐静脉血气PH和PO2高于T组而BE负值小于T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脉和脐静脉血的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 Z组1 min Apgar评分均值为(9.9?0.3),5 min Apgar评分均值为(10.0?0.0);而T组1 min Apgar评分均值为(8.3?0.7),5 min Apgar评分均值为(8.9?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0 min Apgar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体位变动前后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差值能预测腰麻后SHS发生;新型子宫托架能有效的预防产妇腰麻后发生SHS。

袁彩霞[6](2019)在《阿托西班及BMP7通路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作为治疗不孕症的辅助生殖手段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直接影响胚胎能否顺利着床,与成功率密切相关。随着不断改良优化的超促排卵方案在临床上的实施以及日益提高的体外胚胎培养技术,胚胎质量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优胚占比不断提高,但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仍然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1],其中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很大的关系。子宫内膜容受性和众多方面有关系,比如宏观方面: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和子宫内膜下血流信号,子宫内膜蠕动波;微观方面有留体激素、各种细胞因子和局部免疫信号的传导等。如何更好的评估并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一直是生殖领域的研究课题。现一些研究表明,胚胎移植操作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进而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影响胚胎的植入和着床导致成功率下降[2]。在超声引导下胚胎移植操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移植病例。有学者认为当遇到困难移植时,反复增加的额外操作甚至创伤使得子宫收缩增加,继而引起子宫内膜蠕动波增强,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而阻止了胚胎的及时定位和黏附,最终导致胚胎着床的失败,成功率明显下降[3][4]。子宫收缩依赖于缩宫素与位于子宫肌层细胞中的缩宫素受体结合起作用。研究发现[5][6]缩宫素/加压素拮抗剂阿托西班能够抑制妊娠子宫的收缩,应用于中晚期流产的保胎治疗及预防早产的治疗中效果良好;亦可抑制非妊娠子宫的收缩,增加血流供应,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7]。2007[4]年有学者首次将阿托西班应用于生殖领域,使得1例有7次移植失败的患者在移植前子宫收缩频率明显降低并成功妊娠。近年来,很多生殖领域的研究表明阿托西班能提高反复移植失败患者的成功率,但均将困难移植的病例排除。为了改善困难移植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IVF成功率,我们首次选择应用阿托西班以期望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本研究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1.比较困难移植病例与同期顺利移植病例间的临床各项指标和结局,以探讨发生困难移植时IVF临床结局的变化。2.选择首次移植时发生了困难移植而未孕者再次行冻胚复苏移植(FE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应用缩宫素/加压素拮抗剂阿托西班后能否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结局。从微观角度来讲,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受到多种生物信号的调控包括:甾体激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粘附因子以及转录因子等[8]。它们的变化会造成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导致胚胎的着床率和妊娠率的下降。当完成胚胎移植的操作后,胚胎和子宫内膜互相识别、作用并在一段非常短暂的时期共同作用完成胚胎着床,这些因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转化生长因子(TGF)-β家族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广泛参与哺乳类动物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与生殖多个方面亦密切相关,如对卵泡和黄体的发育、子宫内膜功能的调节、胚胎植入等。骨形成蛋白(BMP)作为TGF-β超家族中一员,同样几乎参与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调节,如细胞发育、凋亡、分化、关节维护、骨折修复、血管重塑,因此提出BMP称为身体形成蛋白更为合适[9]。研究发现,BMPs在胚胎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BMPs信号通路受损后发现胚胎出现致命性或明显的缺陷;还参与卵泡黄素化后颗粒细胞的分泌功能调节,调节囊胚的植入、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分解和胎盘的发育[10]。BMP7作为BMPs中的一员,研究表明其可增加卵巢颗粒细胞上VEGF的表达及VEGF受体的敏感度进而促进卵泡的发育[11],而在PCOS患者中BMP7则出现了异常的表达[12],但关于BMP7在胚胎着床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尚未被评估。内皮素(Endoglin)/CD105属于一种跨膜糖蛋白,作为辅助TGF-β受体,Ⅰ型和Ⅱ型TGF-β受体作用于3型受体即Endoglin形成共受体,经smad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等下游因子磷酸化的途径发挥作用[13]。Endoglin存在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14],其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与BMP7间的相互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通过建立怀孕小鼠模型及人胚胎植入体外模型,并采用siRNA干扰技术,旨在研究BMP7及Endoglin在胚胎着床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相关机制,为临床不孕不育的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 阿托西班在IVF困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目的:分析困难移植患者的IVF临床结局并观察缩宫素/加压素拮抗剂阿托西班在困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在2014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首次移植发生困难移植的病例249例,比较其与同期顺利移植患者间的临床各项指标及结局。困难移植患者未怀孕者入组共204例,再次行FET随机分为两组,阿托西班组(n=102)于FET前30分钟开始静脉给予37.5mg阿托西班,对照组(n=102)FET前输入等量的空白生理盐水为参照。比较两组间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多胎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困难移植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明显低于顺利移植患者组,分别为16.1%&9.6%和50.0%&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多胎发生率、流产及异位妊娠的发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入组204例患者再次行胚胎移植时,阿托西班组的患者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5.1%、26.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6%的临床妊娠率和9.7%的胚胎着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多胎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困难移植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明显下降。2.阿托西班可以改善困难移植患者再次移植时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从而改善其FET的妊娠结局。第二部分 BMP7通路在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相关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妊娠小鼠模型和人胚胎植入体外模型,并应用RNA干扰技术旨在研究BMP7及Endoglin在胚胎植入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实施及不孕不育的治疗提供新的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Western-blot、免疫荧光技术和siRNA干扰技术检测BMP7及Endoglin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及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2.利用siRNA干扰技术,在不同组别将siRNA-BMP7、siRNA-Endoglin稀释液分别注入着床前小鼠宫腔,研究注射siRNA-BMP7后Endoglin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且分析注射siRNA-Endoglin后小鼠胚胎种植的情况,进而探讨BMP7-Endoglin通路在小鼠胚胎着床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3.体外实验时利用人子宫内膜癌ISK(Ishikawa)细胞与人绒毛膜癌JAr细胞建立人体外胚胎着床模型,通过siRNA-BMP7技术研究体外Jar spheroids粘附程度的变化,进而探讨在人胚胎植入过程中,BMP7是否通过Endoglin介导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变化而影响胚胎植入。结果:1.BMP7蛋白在小鼠围着床期表达分别为(0.517±0.003,0.789±0.029,2.313±0.033,1.433±0.073),其随着胚胎的植入表达逐渐增高,在胚胎植入期表达量最高。Endoglin在小鼠围着床期的表达呈现同样的规律,分别为(0.027±0.002,0.347±0.006,0.783±0.016,0.381±0.003),胚胎植入期与其它时期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胚胎植入部位Endoglin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种植部位(0.896±0.006,0.435±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iRNA干扰BMP7的表达后,可以看出Endoglin的蛋白表达量也明显下降(0.367±0.031,0.010±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着床前期小鼠的一侧子宫角注入siRNA-BMP7稀释液后以沉默BMP7的表达,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组织中BMP7表达量为(0.347±0.015&0.011±0.003),在BMP7表达降低的同时可以看出Endoglin在两组间的差异表达有统计学意义(0.367±0.031&0.010±0.009,P<0.05)。同法在着床前期一侧子宫角注入siRNA-Endoglin稀释液,可显着的降低了该侧胚胎的种植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1.4,4.75±1.15)。3.在体外胚胎植入模型中,通过siRNA-BMP7干扰技术后,明显抑制ISK细胞与模型胚胎-Jar spheroids的粘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95±0.020,0.215±0.053)。结论: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BMP7可能通过Endoglin介导的通路参与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调节,促进了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分化和重塑,对胚胎着床有重要的作用。

胡宇意[7](2019)在《腹部超声诊断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腹部超声诊断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疤痕缺陷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中晚期孕妇纳入样本中,剖宫产术前均行腹部超声诊断检查,对超声诊断检查的结果和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陷诊断方面,超声检查和术中诊断对比,符合率为84.38%;在肌层缺失诊断方面,超声检查和术中诊断对比,符合率为79.17%;在肌层缺失范围的诊断中,经腹部超声诊断和术中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腹部超声诊断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可以对子宫疤痕破裂做出准确的预测,有利于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刘娟[8](2019)在《经会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妊娠分娩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transperinea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定量评估初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参数,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定量评估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PR)的弹性参数,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后68周检查的足月分娩单胎(新生儿体质量为2.54.0 kg)的初产妇140名,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70名,经阴道自然分娩组70名,同期选取70名健康未育女性为对照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以及双侧肛提肌的厚度。应用SWE分别在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测量双侧PR的杨氏模量值,并计算收缩前后的差值。结果:1.在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下经阴道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与对照组的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经阴道自然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下选择性剖宫产组、经阴道自然分娩组双侧肛提肌厚度均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下选择性剖宫产组双侧肛提肌厚度与经阴道自然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选择性剖宫产组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下PR杨氏模量值及收缩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自然分娩组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下PR杨氏模量值及收缩前后差值均较对照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和分娩会导致肛提肌裂孔形态的改变,不同分娩方式其改变程度不同,经阴道自然分娩较选择性剖宫产更易导致肛提肌裂孔形态的增大。2.妊娠和分娩会导致肛提肌厚度变薄,但不同分娩方式者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说明在导致肛提肌变薄的因素中,妊娠本身比分娩方式更重要。3.选择性剖宫产对PR的弹性及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经阴道自然分娩更易损伤PR的弹性及收缩功能。4.超声影像学检查可成为评估妊娠分娩对盆底结构及弹性影响的一种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第二部分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目的:应用3DUS评估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形态学的影响;应用SWE评估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弹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同期收集在我院进行产后68周检查的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25名(A1组,新生儿体质量≥4.0 kg),与第一部分研究中的70名选择性剖宫产分娩正常体重儿的初产妇(A2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4.0 kg)的肛提肌裂孔形态参数及PR弹性参数相比较。同期收集在我院进行产后68周检查的经阴道自然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18名(B1组,新生儿体质量≥4.0 kg),与第一部分研究中的70名经阴道自然分娩正常体重儿的初产妇(B2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4.0 kg)的肛提肌裂孔形态参数及PR弹性参数相比较。结果:1.在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下A1组和A2组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以及双侧肛提肌的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静息状态双侧PR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最大缩肛状态双侧PR杨氏模量值及收缩前后差值较A2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下B1组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较B2组增大,双侧肛提肌厚度较B2组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静息状态、最大缩肛状态双侧PR杨氏模量值及收缩前后差值均较B2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巨大儿对初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影响小,主要影响耻骨直肠肌收缩状态的弹性及收缩功能。2.经阴道分娩巨大儿对初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及耻骨直肠肌的弹性均有显着影响,更易造成肛提肌裂孔的增大,肛提肌厚度的变薄,耻骨直肠肌弹性及收缩功能的减低。3.超声影像学检查可成为评估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影响的一种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第三部分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POP及SUI的研究分析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论文第一部分的产后68周初产妇140名,均足月分娩单胎(新生儿体质量为2.54.0 kg),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70名,经阴道自然分娩组70名。应用经会阴二维超声评估产后POP、尿道内口漏斗化的发生情况。根据临床症状评估产后SUI的发生情况。结果:1.初产妇产后68周POP的总发生率为32.1%,经阴道自然分娩组POP发生率为42.9%,选择性剖宫产POP发生率为2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初产妇产后68周SUI的总发生率为16.4%,经阴道自然分娩组SUI发生率为22.9%,选择性剖宫产SUI发生率为1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静息状态下,经阴道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初产妇均未发现尿道内口漏斗化。最大Valsalva状态下,经阴道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初产妇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分别为18.6%、7.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阴道自然分娩更易导致初产妇产后早期POP、SUI、尿道内口漏斗化的发生。2.选择性剖宫产产后早期POP、SUI、尿道内口漏斗化的发生率偏低,但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的保护作用有限,且远期保护作用不明确。

刘文丹[9](2018)在《超声检查对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超声检查对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20例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患者,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收治的2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超声部位,主要对部位、回声特征等超声检查情况。结果经超声检查,观察组的患者R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灶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局限性收缩是正常现象,在临床上易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混淆,采用超声检查鉴别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提高了疾病诊断准确性,避免混淆可能。

康淑英,康淑芝[10](2017)在《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进行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郓城县南赵楼镇卫生院在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接诊的45例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和在该院进行孕检的45例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45例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作为子宫肌瘤组,将45例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孕妇作为子宫局限性收缩组。对这两组人员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人员的病变内部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与子宫局限性收缩组孕妇相比,子宫肌瘤组患者的RI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妊娠子宫局部收缩的超声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子宫局部收缩的超声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棒球式缝合对生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肌瘤与不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CT与MRI在子宫破裂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检查设备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结果
    1.临床结果
    2.影像表现
讨论
    1.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
    2.子宫破裂的CT与MRI表现
    3.超声检查在子宫破裂诊断中的优缺点
    4.CT、MRI在子宫破裂诊断中的优缺点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子宫破裂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孕晚期剖宫产瘢痕的MRI特征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技术对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研究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及奖励情况
致谢

(4)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母儿结局及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分类方法
    三、妊娠结局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母儿的影响
    二、子宫肌瘤数目、类型和大小对妊娠并发症及分娩方式影响情况
    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时期子宫肌瘤与子宫肌瘤切除术
    参考文献
致谢

(5)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和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试验一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差值预测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资料与方法
        1.试验药品
        2.试验仪器
        3.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试验二 新型子宫托架预防SH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1.试验药品
        2.试验仪器
        3.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4.样本采集
        5.观察指标
        6.统计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3.超声测量指标变化比较
        4.麻醉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5.新生儿脐血气比较
        6.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讨论
        1.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血管的变化
        3.不良反应的比较
        4.脐血血气和Apgar评分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阿托西班及BMP7通路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阿托西班在IVF困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BMP7通路在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相关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7)腹部超声诊断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腹部超声诊断与术中诊断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疤痕缺陷结果比较
    2.2 腹部超声诊断与术中诊断子宫缺失诊断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8)经会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妊娠分娩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3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3组受检者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态参数比较
        3.3 3组受检者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态参数比较
        3.4 3组受检者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态参数比较
        3.5 3组受检者耻骨直肠肌弹性参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女性盆底的正常解剖结构概述
        4.2 不同分娩方式对肛提肌裂孔形态结构的影响
        4.3 不同分娩方式对耻骨直肠肌弹性的影响
    第5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巨大儿与选择性剖宫产分娩正常体重儿初产妇参数比较
        3.1.1 A1与A2 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3.1.2 A1与A2 两组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形态参数比较
        3.1.3 A1与A2 两组初产妇耻骨直肠肌弹性参数比较
        3.2 经阴道自然分娩巨大儿与经阴道自然分娩正常体重儿初产妇参数比较
        3.2.1 B1与B2 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3.2.2 B1与B2 两组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形态参数比较
        3.2.3 B1与B2 两组初产妇耻骨直肠肌弹性参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
        4.2 新生儿体质量对选择性剖宫产组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
        4.3 新生儿体质量对经阴道自然分娩组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
    第5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POP及 SUI的研究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POP的超声诊断标准
        2.3.2 SUI的诊断标准
        2.3.3 尿道内口漏斗化的超声诊断标准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2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POP的发生情况
        3.3 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SUI的发生情况
        3.4 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尿道内口漏斗化的发生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概述
        4.2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POP发生率的影响
        4.3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SUI发生率的影响
    第5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超声检查对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RI指数和病灶大小比较
    2.2 两组超声检查情况
3 讨论

(10)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4检查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子宫肌壁间肌瘤的超声图像特征
    2.2 子宫局限性收缩的超声图像特征
    2.3 两组人员超声图像特征的对比
3 讨论

四、妊娠子宫局部收缩的超声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棒球式缝合对生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D]. 张圣全. 山东大学, 2021(12)
  • [2]CT与MRI在子宫破裂中的诊断价值[D]. 朱治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孕晚期剖宫产瘢痕的MRI特征及临床应用[D]. 李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母儿结局及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D]. 张俊华. 苏州大学, 2020(02)
  • [5]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和预防研究[D]. 牛鹏飞. 河南大学, 2020(03)
  • [6]阿托西班及BMP7通路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机制的研究[D]. 袁彩霞. 山东大学, 2019(02)
  • [7]腹部超声诊断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胡宇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17)
  • [8]经会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妊娠分娩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D]. 刘娟. 南昌大学, 2019(01)
  • [9]超声检查对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 刘文丹.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05)
  • [10]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中的价值[J]. 康淑英,康淑芝.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6)

标签:;  ;  ;  ;  ;  

妊娠子宫部分收缩的超声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