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稳定性二磺酸掺杂导电聚苯胺的合成与性能

高热稳定性二磺酸掺杂导电聚苯胺的合成与性能

一、二磺酸掺杂高热稳定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田梦[1](2021)在《高弹性导电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各种高弹性压阻传感器材料,如碳纳米管泡沫、石墨烯气凝胶、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生物质海绵等,凭借其高压缩性和快速回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生物质基海绵具有来源广泛、柔性质轻、稳定性高、易于化学修饰以及规模化生产等优点成为应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压阻传感器的理想选择。本论文以天然轻木为生物质原料,通过简单化学法将刚性木材变为可压缩高弹性碳海绵,调控碳化温度,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此外,采用简单浸渍法将短棒状聚苯胺负载在碳海绵上,制备弹性导电碳海绵,进一步组装成压阻传感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轻木为前驱体,经化学处理破坏木材的薄细胞壁,并通过冷冻干燥手段使得破裂的薄细胞壁附在厚的层面,形成堆叠的层状拱形结构。化学处理后的木材经热处理后层状结构可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最终得到高弹性碳海绵。压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氩气气氛下300℃直接退火处理的碳海绵具有优异的压缩性能,在90%的高压缩应变下几乎可完全恢复,不发生体积变化,碳海绵的密度仅为0.076g/cm3,对轻质油甲苯的吸附性达到自身重量的7倍,可实现对外包装污染物的吸收从而达到保护产品的作用。(2)为得到高导电性能的碳海绵,需进一步提高其导电性能。将300℃退火的碳海绵置于氩气气氛中800℃条件下进行高温碳化。结果表明,高温碳化后的碳海绵在不同压缩应变下具有灵敏的电响应,在I-V检测中各向异性系数约为3.5倍。但其循环压缩性能差,仅能承受20%的较小应变,当应变持续增大则结构破坏不能完全恢复。(3)为进一步组装高灵敏度压阻传感器,通过浸渍-干燥手段在300℃退火的碳海绵上负载短棒状聚苯胺,制备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表明,该复合材料随着压缩应变的增大,导电性能增强。将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构建压阻传感器,可检测出灵敏且稳定的电响应信号。

李婷[2](2020)在《聚苯胺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探究》文中认为聚苯胺是一种典型的导电聚合物,在作为电极材料时,由于其具有优异的赝电容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中。通过加入特殊掺杂剂,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形貌的高性能聚苯胺电极材料;将聚苯胺与石墨烯进行复合后,通过强相互作用的构筑,可以有效地提高器件的能量密度;聚苯胺作为电极材料时,其在柔性超级电容器中也能够展现突出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介绍了聚苯胺的掺杂机理、导电机理、制备方法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围绕聚苯胺,分别从聚苯胺电极自身的形貌设计、在苯胺共聚物和功能化石墨烯之间构筑稳定的相互作用、柔性超级电容器的高效构筑三个方面入手,采用三种方法制备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聚苯胺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首先,在酸性条件下利用2,2`-[(1,1`-联苯)-4,4`-二基二-2,1-乙烯二基]双苯磺酸二钠盐(CBS-X)作为掺杂剂,合成了由末端相连的羽扇形聚苯胺电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验证了聚苯胺的该种特殊形貌,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讨论了聚苯胺特殊形貌的形成机制,深入研究其对聚苯胺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聚苯胺的羽扇形结构可以明显改善电解质离子的传输作用,并能有效抵御聚合物链在长期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制备的PANI/CBS-X电极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403.5 F/g的最大比电容,电化学稳定性显着提高。其次,选用4-氨基苯基改性的石墨烯作为苯胺、对苯二胺和三苯胺单体的共聚模板,通过在石墨烯基底和聚合物之间,以及聚合物链和聚合物链之间构建的稳定相互作用,不仅为载流子提供了更大的离域轨道,还可以提高材料在电解液离子渗入与脱出过程中的稳定性。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验证了4-氨基苯基在石墨烯表面的修饰及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复合材料电极在5 mV/s的扫速下比电容值达到1701.1 F/g,由该电极材料组装的固态超级电容器拥有50 W/kg的功率密度,并且能够将能量密度提高到15.3 Wh/kg,在5000次电化学循环后显示出94.9%的比电容保持率。以上数据为聚苯胺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最后,在碳布基底上利用电化学聚合方法,通过调整聚合扫速与聚合时间,制备了具有规整形貌的聚苯胺柔性电极,将该电极与溶剂热法制备的二硫化钼电极组装为柔性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元素组成确认了两种电极材料的成功制备。聚苯胺电极和二硫化钼电极分别拥有423.4 F/g(5 mV/s)和1538 F/g(5 mV/s)的比电容值,在5000次循环后均可以保有98%以上的比电容。组装后的电容器显示出良好的柔性,在5000个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达到85.5%,并且在100 W/kg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达到了17.2 Wh/kg,有力地证明了聚苯胺在柔性超级电容器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李占磊[3](2020)在《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超电容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储能装置,由于其存在着快速充放电、循环寿命长等优点,逐渐成为众多领域中具有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的器件。而超级电容器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电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由于聚苯胺材料易制备、可掺杂性好、高理论比电容等优点,一直是储能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市面上的聚苯胺都很难接近其理论比电容且没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首先利用化学氧化法掺杂对甲苯磺酸合成聚苯胺,研究了掺杂对聚苯胺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再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掺杂聚苯胺,观察其性能变化。之后制备了不同浓度的MnCo2O4.5纳米材料,并选择最优浓度的MnCo2O4.5纳米材料同聚苯胺进行复合,设计出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核壳纳米材料,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掺杂PANI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利用化学氧化法合成PANI材料,并通过掺杂对甲苯磺酸,得到具有纳米纤维状结构掺杂PANI,表现出更高的比电容和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000个循环后70.3%的比电容保留率。此外,通过电化学沉积制备的掺杂PANI在比电容性能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电流密度为0.1 A·g-1时,其比电容值达到402.1 F·g-1。2、采用水热-煅烧方法合成了四种不同浓度的MnCo2O4.5纳米材料,分别得到了纳米针结构、纳米针片复合结构、纳米针六棱柱复合结构和三维网络结构。结果表明,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MnCo2O4.5纳米材料具有最佳综合性能,在1 A·g-1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值为323.8 F·g-1和10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0次充放电循环,保持着82%的初始比电容值。3、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三维网络结构MnCo2O4.5基体上复合不同厚度的PANI膜,成功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MnCo2O4.5@PANI复合材料。所得到的核/壳结构更有利于发挥双金属氧化物和PANI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材料有更大的性能提升。研究表明,在电化学沉积时间为1分钟时,可以获得厚度适中的PANI膜,并拥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和长期稳定性。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能够达到1096.8 F·g-1,同时在10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充放电5000次后,比电容仅损失16.8%。该论文有图31幅,表5个,参考文献99篇。

张宗霖[4](2019)在《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导电聚合物由于具有易加工性、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优异的导电性和良好的阻燃性因此成为了最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但是性能单一的材料已日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掺杂后具有多种优异性能的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便应运而生。聚吡咯、聚苯胺因其同时兼有良好的导电性和阻燃性成为导电聚合物材料研究中的热门材料。本论文分别制备了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和聚苯胺/蒙脱土/聚苯乙烯纳米阻燃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电化学性能和阻燃性能测试。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聚吡咯(PPy)/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电极材料可以通过简易的原位聚合一步法直接制备获得,而无需对氧化石墨烯(GO)进一步还原。1,4-对苯醌一方面在制备RGO/PPy纳米复合材料时用作PPy的氧化剂。另一方面,其还原后的产物—对苯二酚,可作为GO的还原剂。此外,1,4-对苯醌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可提供额外的法拉第赝电容。制备了不同配比的纳米复合电极材料GP1,GP3,GP5(氧化石墨:吡咯=10/90,30/70,50/50(wt%/wt%))。复合材料中,GP3和GP5形成了由二维的RGO和一维的PPy构成的三维海胆状多孔结构,该结构有助于电解质离子的传输。与纯的GO和PPy比电容(5 F g-1、100 F g-1)和电位窗口(1V)相比,复合材料GP1、GP3、GP5的电化学性能得以显着提高,其比电容分别提高至 343 F g-1、454 F g-1和 435 F g-1,电位窗口分别拓宽至1.2 V、1.6 V和1.8 V。由GP3/GP5纳米复合电极材料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表现出良好的超电容特性,在0.75 kW kg-1的相同功率密度下,其能量密度分别高达50.0 Wh kg-1和49.2 Wh kg-1,GP3与GP5在10000次循环后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电容保持率分别为54%、65%)。利用简单的原位聚合制备得到聚苯胺(PANI)/蒙脱土(MMT)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Na)和1,5-萘二磺酸(1,5-NDA)进行改性。结果表明,DBSNa和1,5-NDA的引入可以诱导PANI的有序生长和MMT层的剥离,制备得到改性纳米复合材料(DPM和NPM)。将改性后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PS的阻燃剂,利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配比(MMT/DPM/NPM的加入量分别为1wt%,3 wt%,5 wt%)的PS/MMT,PS/DPM,PS/NPM纳米阻燃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中堆叠层状结构的MMT团聚减少、表面形貌相对松散。结果表明,DPM与NPM的引入使PS的热稳定性得以显着提高,其阻燃及抑烟性能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与纯PS相比,PS/NPM3(NPM的加入量为3 wt%)与PS/NPM5(NPM的加入量为5 wt%)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降低50%左右,CO释放速率峰值(PCORR)则降低了 40%左右,表现出良好的阻燃及抑烟效果。与MMT及DPM相比,NPM可提供最佳的阻燃和抑烟效果这主要归因于剥离的MMT层和均匀分散在PS基质中的PANI链共同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

李凯楠[5](2019)在《对芳纶Ⅲ纤维的原位负载改性及产物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吸波材料可以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或通过干扰将其消散,在军事隐身和电磁辐射防护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导电聚合物因其较为优异的电损耗能力和突出的轻质特性而逐渐成为了一类备受关注的轻质吸波材料。其中,聚吡咯(PPy)和聚苯胺(PANI)由于其合成方法简单、稳定性好、电损耗性能优异等优势,已成为当前有关轻质吸波材料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两种导电聚合物。但是,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军事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又进一步对吸波材料提出了机械力学性能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当材料需要进行拉伸或折叠操作时。不少研究小组展开了将PPy和PANI与纤维材料复合化的研究工作,但传统的纤维材料机械性能有限,无法满足高强度吸波材料在军事国防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芳纶Ⅲ纤维(F3纤维)有优异的耐疲劳性、耐磨损性和机械力学性能。F3纤维与导电聚合物的复合化,有望获得一类高强度轻质吸波材料,为后续进一步推进此类复合产物在航空航天器件领域用作结构功能一体化吸波材料积累前期基础。本文重点研究了PANI、PANI/PPy和Fe3O4/PPy在F3纤维表面的原位改性,并探讨复合产物的吸波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分别选用盐酸(HCl)、硫酸(H2SO4)、磷酸(PHA)、对甲苯磺酸(PTSA)、草酸(OA)为掺杂剂,在F3纤维表面原位合成PANI,制备不同掺杂PANI改性的F3纤维(PANI/F3),并探讨掺杂剂种类对复合产物吸波性能的影响。择优选择HCl为掺杂剂,探讨氧化剂浓度对复合产物吸波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优吸波性能的氧化剂浓度(0.05 mol/L)。在此基础上。探讨掺杂剂浓度对复合产物吸波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优吸波性能的掺杂剂浓度(0.7 mol/L)。结果表明:最优合成工艺下,所制备的HCl-PANI/F3复合产物最小反射损耗在14.8 GHz处达到-18.6 dB,有效吸收宽带为11.2-18.0 GHz,相应的模拟厚度为2.5 mm。(2)以三氯化铁为氧化剂,分别选用草酸(OA)、磷酸(PHA)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掺杂剂,在F3纤维表面原位合成PPy,制备三种掺杂PPy改性的F3纤维(PPy/F3),分别记为PPy/F3-1、PPy/F3-2和PPy/F3-3。并在三种PPy/F3复合产物表面原位合成PANI,获得同时负载有PPy和PANI的F3纤维(PANI/PPy/F3),分别记为PANI/PPy/F3-1、PANI/PPy/F3-2和PANI/PPy/F3-3。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六种复合产物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三种PANI/PPy/F3产物均具有较相应的PPy/F3产物更优的吸波性能。其中,PPy/F3-3、PANI/PPy/F3-1和PANI/PPy/F3-3具有相对较优的吸波性能,PPy/F3-3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在17.2 GHz处达到-41.2 dB,有效吸收宽带为12.5-18 GHz,相应的厚度为2.4 mm;PANI/PPy/F3-1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在12.2 GHz处达到-39.7 dB,相应的有效吸收宽带为8.2-18.0 GHz,相应的厚度为3.4 mm。厚度为1.7 mm时,PANI/PPy/F3-3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在18.0 GHz处达到-24.5 dB,相应的有效吸收宽带为11.8-18.0 GHz,厚度为2.2 mm时,PANI/PPy/F3-3样品呈现出有效吸收宽带为8.2-18.0 GHz,相应的最小反射损耗为-17.4 dB。(3)采用共沉淀法在经草酸改性的F3纤维表面原位合成Fe3O4制备Fe3O4原位改性的F3纤维(Fe3O4/F3),并分别在所得Fe3O4/F3复合产物表面原位合成三种掺杂(草酸、氨基磺酸、盐酸)PPy,得到三种表面同时负载Fe3O4和PPy的F3纤维(Fe3O4/PPy/F3),分别记为Fe3O4/PPy/F3-1、Fe3O4/PPy/F3-2、Fe3O4/PPy/F3-3。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七种复合产物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Fe3O4/PPy/F3系列复合纤维产物具有较Fe3O4/F3和同等条件下制备的PPy/F3系列复合纤维产物更优的吸波性能。Fe3O4/PPy/F3-2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在18.0 GHz处达到-27.1dB,有效吸收宽带为12.2-18.0 GHz,相应的厚度为2.4 mm。

全晓冬[6](2018)在《聚苯胺衍生物和聚氨基氰制备及其涂层防腐防污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腐蚀与生物污损会降低金属材料及装备的性能,增加设备使用和维护成本,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是制约金属材料及装备使用的两大难题。针对金属材料的腐蚀与生物污损问题,本文制备了多种含取代基的聚苯胺衍生物及含-C=N-共轭主链的聚氨基氰,考察了其在防腐防污涂料中的应用性能。首先,以苯胺和邻硝基苯胺为单体,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考察了单体比例对共聚物的形貌、结构、电化学性能、热稳定性、亲疏水性和杀菌性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聚苯胺及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对环氧复合涂层防腐防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能够提高环氧涂层的防腐性能,浸泡55天时添加量为1%的涂层电荷转移电阻为2.05×1011Ω·cm2;在静态河道环境中浸泡24天时,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环氧复合涂层表面污损物较少,但室内强化污损条件下防污寿命不超过两周。其次,以间氨基酚为单体,在碱性介质中,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聚间氨基酚。使用多种表征方法对聚间氨基酚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制备了聚间氨基酚环氧复合涂层,考察了聚间氨基酚添加量对涂层防腐防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间氨基酚能够提高环氧涂层的防腐性能,浸泡50天时添加量为3%的涂层电荷转移电阻为2.26×1011Ω·cm2;在静态河道环境中浸泡21天时,聚间氨基酚环氧复合涂层表面污损物较少,且室内强化污损两周时涂层表面未完全被生物膜覆盖。再次,利用苄基对聚苯胺改性,制备了苄基取代的聚苯胺;以溴化钾和溴酸钾的酸性溶液为溴代试剂,制备了苄基、溴基双取代的聚苯胺。使用多种表征方法对苄基、溴基双取代的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苄基和溴基提高了聚苯胺的抗生活性和疏水性,降低了聚苯胺的热稳定性。将苄基/溴基双取代聚苯胺添加到双酚A/聚氧乙烯双环氧涂层中制备了复合涂层,复合涂层综合了聚氧乙烯链段的抗粘附作用和苄基/溴基双取代聚苯胺的抗生作用,在室内加速污损两周时,复合涂层表面污损物面积小于5%。最后,在不同温度、压力和催化剂条件下,通过尿素的缩聚反应制备了不同的缩聚产物(PCAs)。使用多种表征方法对PCAs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提出了聚合物可能的分子结构和聚合原理。制备了PCAs环氧复合涂层,对涂层的防腐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氯化铵作催化剂得到的聚合物对涂层防腐性能没有提高作用,氯化锌作催化剂得到的聚合物能够提高涂层的防腐性能,探讨了不同产物防腐性能差异的原因。

施明伟[7](2018)在《多孔交联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传统的电容器和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电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是超级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极材料对其最为重要。在众多的电极材料中,聚苯胺具有原料廉价,合成简便,以赝电容方式储存能量,并且形貌易于调控的优点。本文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介孔交联聚苯胺、纳米纤维状的酸性红27交联聚苯胺、纳米珊瑚状日落黄掺杂聚苯胺和聚苯胺/石墨烯纤维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对苯二胺与三苯胺为交联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软模板与表面活性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介孔交联聚苯胺。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及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仪器对介孔交联聚苯胺的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介孔交联聚苯胺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当十二烷基硫酸钠与苯胺的投料摩尔比为5:1时,介孔交联聚苯胺的比电容为516F/g(2A/g),并且在循环2000次后介孔交联聚苯胺的比电容保留了73.2%的初始比电容。(2)以酸性红27作为交联剂和掺杂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纤维状酸性红27交联聚苯胺,然后对其进行了结构与性能表征分析。研究表明,当酸性红27与苯胺的投料摩尔比为0.04:1时,酸性红27交联聚苯胺的比电容为463F/g(2A/g),并且在循环1000次后它的比电容保留了 85.5%的初始比电容。(3)以日落黄作为掺杂剂和表面活性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珊瑚状的日落黄掺杂聚苯胺,然后对其进行了结构与性能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当日落黄与苯胺的投料摩尔比为0.035:1时,日落黄掺杂聚苯胺的比电容为467F/g(2A/g),并且在循环1000次后它的比电容保留了 82.2%的初始比电容。(4)通过水热法还原并用蒽醌-1,5二磺酸钠(AQDS)修饰石墨烯纳米纤维,制得AQDS改性还原石墨烯纳米纤维(AQDS-rGONFs)。将苯胺在AQDS-rGONFs表面成核并聚合增长,制备出AQDS改性还原石墨烯纳米纤维/聚苯胺复合材料(AQDS-rGONFs/PANI)。研究表明:AQDS-rGONFs/PANI的比电容为551.4 F/g(2 A/g),并且在循环2000次后它的比电容保留了82.4%的初始比电容。

高萧萧[8](2018)在《功能化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文中研究表明超级电容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储能装置,因其绿色环保成为了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超级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电极材料,其性能好坏关乎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和聚苯胺是导电聚合物中研究较多的两种,由于它们环境稳定性好,合成简单所以被广泛应用。碳纳米管虽然具有优良的性能但是本身存在的分散性较差的缺陷。本文主要介绍对碳纳米管功能化修饰与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和聚苯胺进行复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后对其电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将两种有机磺酸盐1,5萘二磺酸(NDA)和蒽醌-2,6-二磺酸二钠盐(AQDS)通过π-π共轭作用作为碳纳米管的改性剂进行非共价修饰,同时作为聚吡咯的掺杂剂,利用简单原位聚合法实现共价修饰碳纳米管与聚吡咯的复合,成功制备了蒽醌修饰碳纳米管/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并且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SEM谱图、TEM谱图以及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对其结构、形貌以及电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改变两种磺酸盐的比例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AQDS的比例高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所有的复合材料中ANCP0.4可获得最高的比电容(393F/g)、理想的超电容特性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与PPy在CNTs表面均匀包覆的核壳纳米结构及电活性碳纳米管的掺杂有关。二、利用2,5-二羟基苯磺酸钾(HQS)和蒽醌-2-磺酸钠(AQS)两种有机磺酸盐作为碳纳米管的改性剂和聚苯胺的掺杂剂成功制备蒽醌非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聚苯胺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改变两种磺酸盐的配比,通过几组不同实验进行比较,探究不同的配比下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ACP和ACP4的电化学性能相对较好,这说明AQS的比例高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电性能,可以通过改变AQS/HQS摩尔比来控制纳米复合材料的核壳结构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三、先对碳纳米管进行环氧化,后进行开环反应制备氨基蒽醌接枝碳纳米管。使用不同质量比例的共价修饰的碳纳米管与导电聚合物聚苯胺进行了复合,成功制备了氨基蒽醌接枝碳纳米管/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对几组实验的样品通过红外光谱、XRD、SEM进行结构和形貌分析,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分析电化学性,结果显示20%wt的CNT的复合材料相对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聚苯胺在碳纳米管表面聚合形成了聚苯胺包覆的碳纳米管的核壳结构,AQ-CNT含量为20 wt%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超电容特性。通过共价修饰碳纳米管后可是复合材料拥有更加坚固的结构,为提高其各方面性能打下基础。

宋慧[9](2018)在《8-羟基喹啉铝/导电聚合物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导电聚合物聚吡咯、聚苯胺由于良好的环境稳定性、易于合成性以及好的导电性等而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但是导电聚合物柔性差、加工性能差。8-羟基喹啉铝是最有潜质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之一,这种材料的很多性质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相似,比如,相对稳定性、易于合成、良好的电子传输及发光性能。然而,由于环境老化和光氧化的影响,基于8-羟基喹啉铝的有机发光设备表现出差的稳定性。因此,如何提高8-羟基喹啉铝的稳定性、导电聚合物的加工性能等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加工性能等,我们考虑用微乳液聚合方法来合成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将导电高分子作为“壳”,8-羟基喹啉铝作为“核”形成的复合材料不仅结合了 8-羟基喹啉铝与导电聚合物的优点,而且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能使他们的综合性能得到提高。主要结果如下:(1)制备导电聚合物。以水为反应介质,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吡咯,采用正交试验方案探讨掺杂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种类、氧化剂-单体摩尔比对聚合物分子结构、微观形貌、物相类型等的影响。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电阻测试等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表征,确定最佳反应方案。以盐酸为掺杂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相似的实验步骤,制备导电聚苯胺,为后期的比较研究作铺垫。(2)制备8-羟基喹啉铝/聚吡咯核壳结构复合材料。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方法制备8-羟基喹啉铝/聚吡咯核壳复合材料,其中过硫酸铵作氧化剂,盐酸作掺杂剂。Alq3,PPy,Alq3/PPy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分别用XRD、FTIR、SEM、热重分析(TGA)等方法进行了表征。XRD用来分析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FTIR用来表征所有材料中特殊的化学键;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特征用SEM来表征。本文还对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进行了测试。另外,对Alq3/PPy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可能的形成机理也做了简单的分析。(3)制备8-羟基喹啉铝/导电聚合物核壳复合材料。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掺杂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上述相同的实验方案分别制备了 Alq3/PPy和Alq3/PANI核壳结构复合材料。改变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吡咯(苯胺)、过硫酸铵-吡咯(苯胺)的摩尔比,探讨了掺杂剂、引发剂在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导电性能等的影响。最后对Alq3/PPy和Alq3/PANI核壳复合材料的反应速度、结构形貌、材料性质等做了比较研究。

代继金[10](2015)在《手性聚苯胺的合成及其光学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手性聚苯胺(PANI)作为一种特殊的导电高分子,在化学手性分离、电极表面改性、电化学不对称合成、手性识别以及微波吸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采用苯胺和对苯二胺或者N-苯基-1,4-对苯二胺为原料合成不同种类的苯胺低聚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对所合成的苯胺低聚物进行结构表征,然后采用不同种类的苯胺低聚物辅助合成具有不同光学活性的手性聚苯胺。为了合成具有较高光学活性的手性聚苯胺,本论文考察了苯胺浓度、樟脑磺酸(CSA)浓度、苯胺低聚物种类、苯胺低聚物的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过硫酸胺(APS)加入方式等影响因素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确定合成高光学活性手性聚苯胺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NH3·H2O对手性聚苯胺脱掺杂,得到本征态的聚苯胺,再利用樟脑磺酸再掺杂,得到再掺杂态的手性聚苯胺,验证了聚苯胺的可逆掺杂性和光学活性的变化。在最佳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利用D-CSA和L-CSA分别合成了具有不同方向螺旋结构的手性聚苯胺。本论文采用过硫酸铵(APS)作引发剂和氧化剂、樟脑磺酸(CSA)作手性诱导酸和掺杂酸、不同种类的苯胺低聚物作为“种子”,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采用低聚物辅助法合成了具有显着光学活性的手性聚苯胺,并且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圆二色谱仪(C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拉曼色谱仪(RamanStation 400F)、旋光仪(JASCO-34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旋转阳极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数字式四探针测定仪等仪器对所合成的手性聚苯胺的结构、光学活性微观形貌、导电性能以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手性聚苯胺的表征结果,手性聚苯胺的摩尔椭圆率高达630×103 deg cm2 dmol-1,四探针表征导电率为7.69S·cm-1,通过XRD表征手性聚苯胺具有一定的结晶性,通过SEM观察发现手性聚苯胺纳米纤维分散均匀并且具有清晰的螺旋结构特征。

二、二磺酸掺杂高热稳定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磺酸掺杂高热稳定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弹性导电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可压缩碳材料
        1.1.1 石墨烯气凝胶
        1.1.2 碳纳米管海绵
        1.1.3 生物质海绵
        1.1.4 聚合物海绵
    1.2 聚苯胺材料概述
        1.2.1 聚苯胺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1.2.2 聚苯胺的结构及性能
    1.3 弹性导电聚合物/碳基复合材料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表征手段
        2.3.1 万能力学试验测试
        2.3.2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2.3.3 X射线能谱分析
        2.3.4 电化学测试
        2.3.5 电导率测试
        2.3.6 热性能分析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3 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碳海绵的制备
    3.2 碳海绵的性能研究
        3.2.1 碳海绵的物理性能研究
        3.2.2 碳海绵的压缩性能研究
        3.2.3 碳海绵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3.2.4 碳海绵的电学性能分析
        3.2.5 碳海绵的吸附性能分析
        3.2.6 碳海绵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3.2.7 碳海绵的红外光谱表征
    3.3 本章小结
4 短棒状聚苯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聚苯胺的制备
    4.2 聚苯胺的性能研究
        4.2.1 聚苯胺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4.2.2 聚苯胺的电学性能分析
        4.2.3 聚苯胺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4.2.4 聚苯胺的红外光谱表征
    4.3 本章小结
5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制备
    5.2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2.1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5.2.2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分析
        5.2.3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分析
        5.2.4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5.2.5 聚苯胺/碳海绵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表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聚苯胺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电高分子简介
        1.1.1 导电高分子的分类
        1.1.2 导电高分子的应用
    1.2 聚苯胺的结构
    1.3 聚苯胺的掺杂
        1.3.1 聚苯胺的掺杂机制
        1.3.2 聚苯胺的掺杂方法
    1.4 聚苯胺的导电性
        1.4.1 聚苯胺的导电机理
        1.4.2 影响聚苯胺导电性能的因素
    1.5 聚苯胺的合成
        1.5.1 聚苯胺的化学氧化法聚合
        1.5.2 聚苯胺的电化学聚合
        1.5.3 聚苯胺聚合机理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羽扇形聚苯胺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步骤
        2.2.3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貌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4 元素分析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2.3.6 热失重分析
        2.3.7 电导率分析
        2.3.8 电化学分析
    2.4 本章结论
3 石墨烯/苯胺共聚物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拉曼光谱分析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5 电导率分析
        3.3.6 电化学分析
    3.4 本章结论
4 基于碳布/聚苯胺和碳布/MoS2柔性超级电容器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步骤
        4.2.3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分析
        4.3.2 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4.3.4 拉曼光谱分析
        4.3.5 电化学分析
    4.4 本章结论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超电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4 聚苯胺基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材料表征方法
    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3 不同掺杂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制备
    3.3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物相与形貌分析
    3.4 不同种聚苯胺纳米材料的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MnCo_2O_(4.5)@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浓度MnCo_2O_(4.5)和不同电沉积时间MnCo_2O_(4.5)@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浓度对MnCo_2O_(4.5)材料物相与形貌的影响
    4.4 浓度对MnCo_2O_(4.5)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5 不同电沉积时间对MnCo_2O_(4.5)@PANI复合材料的物相与形貌的影响
    4.6 不同电沉积时间对MnCo_2O_(4.5)@PAN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导电聚合物材料
    1.2 聚吡咯
    1.3 聚苯胺
    1.4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应用与相关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实验技术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4 电化学表征的计算公式
3 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制备与研究
    3.1 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制备
    3.2 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表征
    3.3 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电化学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聚苯胺/蒙脱土/聚苯乙烯复合阻燃材料制备与研究
    4.1 聚苯胺/蒙脱土/聚苯乙烯复合阻燃材料制备
    4.2 聚苯胺/蒙脱土/聚苯乙烯复合阻燃材料表征
    4.3 聚苯胺/蒙脱土/聚苯乙烯复合阻燃材料阻燃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对芳纶Ⅲ纤维的原位负载改性及产物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概述
        1.2.1 吸波材料分类
        1.2.2 材料吸波性能表征
        1.2.3 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
    1.3 导电聚合物吸波剂
        1.3.1 导电聚苯胺
        1.3.2 导电聚吡咯
    1.4 负载型导电纤维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进展
        1.4.1 负载聚苯胺的导电纤维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进展
        1.4.2 负载聚吡咯的导电纤维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进展
    1.5 芳纶Ⅲ纤维概述
        1.5.1 芳纶Ⅲ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5.2 导电聚合物改性芳纶Ⅲ纤维的制备及产物吸波性能研究进展
    1.6 课题的提出、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聚苯胺在芳纶Ⅲ表面的原位合成及产物吸波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聚苯胺在F3 纤维表面的原位合成
    2.3 PANI/F3产物表征与电磁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掺杂剂种类对聚苯胺改性芳纶Ⅲ纤维产物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
        2.4.2 氧化剂浓度对聚苯胺改性芳纶Ⅲ纤维产物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
        2.4.3 掺杂剂浓度对聚苯胺改性芳纶Ⅲ纤维产物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
        2.4.4 聚苯胺原位负载改性芳纶Ⅲ纤维产物的吸波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苯胺和聚吡咯在芳纶Ⅲ表面的分层负载及产物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聚苯胺在F3纤维表面的原位合成
    3.3 PPy/F3和PANI/PPy/F3产物表征与电磁学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Py/F3和PANI/PPy/F3产物的宏观性状与微观形貌分析
        3.4.2 PPy/F3和PANI/PPy/F3产物的结构分析
        3.4.3 PPy/F3和PANI/PPy/F3产物的吸波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_3O_4/聚吡咯在芳纶Ⅲ表面的原位合成及产物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Fe_3O_4/聚吡咯在F3 纤维表面的原位合成
        4.2.4 Fe_3O_4/F3、PPy/F3和Fe_3O_4/PPy/F3产物表征与电磁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_3O_4/F3、PPy/F3和Fe_3O_4/PPy/F3产物的宏观性状与微观形貌分析
        4.3.2 Fe_3O_4/F3、PPy/F3和Fe_3O_4/PPy/F3产物的结构分析
        4.3.3 Fe_3O_4/F3、PPy/F3和Fe_3O_4/PPy/F3产物的吸波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聚苯胺衍生物和聚氨基氰制备及其涂层防腐防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属腐蚀与防护
        1.1.1 金属腐蚀及危害
        1.1.2 腐蚀防护研究进展
    1.2 生物污损与防护
        1.2.1 生物污损及危害
        1.2.2 防污研究进展
    1.3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
        1.3.1 导电聚合物
        1.3.2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结构
        1.3.3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1.3.4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4 聚氨基氰
        1.4.1 聚氨基氰的制备
        1.4.2 聚氨基氰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涂层防腐防污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聚苯胺、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及复合涂层的制备
        2.2.3 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结构与性质
        2.3.2 聚苯胺及苯胺-硝基苯胺共聚物杀菌性能
        2.3.3 复合涂层防腐性能
        2.3.4 复合涂层杀菌及防污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间氨基酚的制备及其涂层防腐防污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聚间氨基酚及复合涂层的制备
        3.2.3 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聚间氨基酚结构与性质
        3.3.2 聚间氨基酚杀菌性能
        3.3.3 复合涂层防腐性能
        3.3.4 复合涂层杀菌及防污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苄基/溴基双取代聚苯胺的制备及其涂层防污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聚苯胺、苄基聚苯胺、苄基/溴基双取代聚苯胺及涂层的制备
        4.2.3 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苯胺、苄基聚苯胺、苄基/溴基双取代聚苯胺结构表征
        4.3.2 聚苯胺、苄基聚苯胺、苄基/溴基双取代聚苯胺杀菌性能
        4.3.3 双酚A/聚氧乙烯双环氧涂层结构分析
        4.3.4 复合涂层结构及性质
        4.3.5 复合涂层杀菌及防污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氨基氰的制备及其涂层防腐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聚氨基氰及复合涂层的制备
        5.2.3 表征及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产物结构与性质
        5.3.2 复合涂层防腐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多孔交联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1.2.1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1.2.2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理
        1.2.3 超级电容器的特性
        1.2.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领域
        1.2.5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聚苯胺的概述
        1.3.1 聚苯胺的结构
        1.3.2 聚苯胺的合成
    1.4 聚苯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多孔交联聚苯胺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聚苯胺与碳材料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介孔交联聚苯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试剂预处理
        2.2.3 介孔交联聚苯胺的制备
        2.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3.4 热失重分析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6 BET分析
        2.3.7 电导率分析
        2.3.8 电化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纤维状酸性红27交联聚苯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试剂预处理
        3.2.3 纳米纤维状酸性红27交联聚苯胺的制备
        3.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3 热失重分析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5 电化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珊瑚状日落黄掺杂聚苯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试剂预处理
        4.2.3 纳米珊瑚状日落黄交联聚苯胺的制备
        4.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3.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4.3.3 热失重分析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5 电导率分析
        4.3.6 电化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苯胺/石墨烯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试剂预处理
        5.2.3 AQDS-rGONFs/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5.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5.3.3 热失重分析
        5.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3.5 BET分析
        5.3.6 电化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总结
    2 本文工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8)功能化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的简介
    1.3 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1.4 功能化碳纳米管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蒽醌修饰碳纳米管/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蒽醌非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聚吡咯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蒽醌非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聚吡咯复合材料的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蒽醌修饰碳纳米管/聚苯胺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蒽醌非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聚苯胺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蒽醌非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材料的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氨基蒽醌接枝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氨基蒽醌接枝碳纳米管/聚苯胺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4 氨基蒽醌共价修饰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表征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8-羟基喹啉铝/导电聚合物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吡咯和聚苯胺的简介
    1.3 导电聚合物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简介
    1.4 8-羟基喹啉铝/导电高分子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研究工作设计
2 导电高分子的制备
    2.1 聚吡咯的制备与表征
    2.2 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Alq_3/PPy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有机电致发光小分子/PPy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简介
    3.2 Alq_3/PPy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Alq_3/PPy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表征
    3.4 Alq_3/PPy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Alq_3/PPy和Alq_3/PANI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比较研究
    4.1 Alq_3/PPy和Alq_3/PANI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简介
    4.2 Alq_3/PPy和Alq_3/PANI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Alq_3/PPy和Alq-3/PANI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表征
    4.4 Alq_3/PPy和Alq_3/PANI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果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手性聚苯胺的合成及其光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苯胺的介绍
    1.2 聚苯胺的聚合机理
    1.3 聚苯胺的掺杂机制和掺杂物质
    1.4 手性聚苯胺
    1.5 手性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5.1 低聚物辅助法
        1.5.2 化学氧化聚合法
        1.5.3 电化学合成法
        1.5.4 二次掺杂法
        1.5.5 模板法
        1.5.6 自组装法
        1.5.7 界面聚合法
    1.6 手性聚苯胺的应用
    1.7 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苯胺的提纯
        2.2.2 苯胺低聚物的合成
        2.2.3 手性聚苯胺的合成
    2.3 手性聚苯胺的表征方法
        2.3.1 红外吸收光谱(IR)
        2.3.2 拉曼光谱法(Raman)
        2.3.3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2.3.4 旋光性测试
        2.3.5 圆二色谱测试(CD)
        2.3.6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7 旋转阳极X射线衍射仪(XRD)
        2.3.8 热失重分析(TGA)
        2.3.9 电导率的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苯胺低聚物与手性聚苯胺的结构性能研究
    3.1 苯胺低聚物a3的结构表征
        3.1.1 苯胺低聚物a3的红外谱图
        3.1.2 苯胺低聚物a3的核磁谱图
    3.2 苯胺低聚物b2的结构表征
        3.2.1 氧化态双胺基封端苯胺二聚体(b2)的结构表征
        3.2.2 还原态双胺基封端苯胺二聚体(b2)的结构表征
    3.3 手性聚苯胺的结构表征
        3.3.1 手性聚苯胺的红外谱图
        3.3.2 手性聚苯胺的Raman谱图
        3.3.3 手性聚苯胺的XRD谱图
    3.4 手性聚苯胺的TGA谱图
    3.5 不同种类苯胺低聚物辅助合成手性聚苯胺的旋光性
    3.6 手性聚苯胺的导电性能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因素
    4.1 制样条件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2 聚合方式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3 反应溶剂用量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4 樟脑磺酸用量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5 引发剂过硫酸铵(APS)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5.1 引发剂加入次数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5.2 引发剂加入时间间隔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5.3 引发剂用量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6 聚合温度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7 聚合时间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8 苯胺低聚物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8.1 苯胺低聚物种类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8.2 苯胺低聚物用量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9 樟脑磺酸掺杂的手性聚苯胺的光学活性
        4.9.1 不同光学活性樟脑磺酸掺杂的手性聚苯胺
        4.9.2 掺杂状态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10 测试温度对手性聚苯胺光学活性的影响
    4.11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二磺酸掺杂高热稳定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弹性导电碳海绵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田梦.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苯胺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探究[D]. 李婷. 烟台大学, 2020(02)
  • [3]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超电容性能研究[D]. 李占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宗霖.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对芳纶Ⅲ纤维的原位负载改性及产物吸波性能研究[D]. 李凯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6]聚苯胺衍生物和聚氨基氰制备及其涂层防腐防污性能研究[D]. 全晓冬. 天津大学, 2018(06)
  • [7]多孔交联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D]. 施明伟. 福州大学, 2018(03)
  • [8]功能化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D]. 高萧萧.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8-羟基喹啉铝/导电聚合物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比较研究[D]. 宋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手性聚苯胺的合成及其光学活性研究[D]. 代继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高热稳定性二磺酸掺杂导电聚苯胺的合成与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