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课程

介绍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课程

一、关于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课程的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郭明秀[1](2021)在《《生物心理学》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论文是一篇科普类文本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实践报告。源文本选自艾伦·贾萨诺夫2018年版《生物心理学》的第一、二章,总字数约14000字。所选源文本属于科普类文本,术语多且重复率高,适合采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展开翻译实践,因此笔者先选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 Trados 2019导入所选源文本,并将其分割的每个句子导入机器翻译软件Google Translation进行翻译,再将翻译结果逐句导回SDL Trados 2019进行译后编辑,完善译文质量。笔者根据本次译后编辑实践,归纳出该源文本机器翻译译文的错误类型,共有13种,主要包括生硬表达,多义词误译,欠译等,并基于这些错误类型,结合实例探讨译后编辑中对这些机器翻译错误的处理方法。希望可以通过对“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这一模式的分析,为日后类似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帮助译者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郝竹君[2](2021)在《《翻译研究中的复杂性思维:方法思考》(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选材来自翻译研究论文集Complexity Thinking in Translation Studies: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第一章及第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对复杂性理论进行概述并大致介绍了全书收录的各篇论文的基本内容;第十一章为玛利亚·铁木志科(Maria Tymoczko)教授所着Translation as Organized Complexity: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Theory(《翻译是有组织复杂性:翻译理论的启示》),在本章中,她将翻译视为有组织复杂性的一种形式,探讨了翻译所具备的可变性、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特征。原文本属于翻译研究领域的学术文本,涵盖大量术语与翻译研究专业表达,逻辑严密,使用多种衔接手段,形成整体的语篇连贯。由于英汉学术语篇在结构、信息分布及词句特征等层面均存在差异,笔者需要应对两种文化的不兼容及语言的偏差,如何在译文中实现或重构语篇连贯便成为重点难题。因此,笔者选用王东风的语篇连贯理论作为本篇报告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何识别原文连贯、如何在译文中重构语篇连贯,来指导翻译实践,总结此类学术着作翻译相应的翻译策略及技巧。根据莱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原文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以传达内容、而不是形式为目的。针对此类文本,语义连贯更加凸显,在满足语法连贯的基础上同时要兼顾语用和文体连贯。鉴于此,笔者在本报告中着重探讨语法及语义层面的语篇连贯,同时涉及一定的文体连贯及语用连贯。为实现文体连贯,需保持原文与译文文体特征的一致性;为实现语法连贯,需采取代词明示、替代词还原、形式对应、改变语序等方法处理译文;为实现语义连贯,需统一文中术语表达、通过识别相关词汇构成的语义场对多义词具体译法做出判断;为实现语用连贯,需使用副文本手段以及采用增译方法明晰化译入语中所缺少的文化背景,从而应对文化缺省问题。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对如何从语法及语义层面实现语篇连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在最后一章对翻译所得及经验教训做了系统性总结,希望本篇翻译报告能够为其他译者翻译此类学术着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Yu-Lun Gerke Yang[3](2021)在《器乐表演心理与生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器乐舞台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奏、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从而来传达情感、展现生活的一种艺术。乐器演奏的实质是演奏者将乐谱予以记忆理解后,通过长时间的思想意志和身体功能的训练,对乐曲进行思想上的二次加工后,用神经控制身体局部或部分肌肉,最终使乐曲一种更为完美的形态展示出来的过程。演奏者将生理和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时,再加上演奏前反复研究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深刻体会其情感表达内容,才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表情等传达给观众。演奏生理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动力方法、存在人本主义方法、认知行为法和整合法入手,让演奏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演奏生理与心理本质,并在演奏实践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器乐舞台表演艺术研究中,从生理与心理角度,探讨演奏者演奏技巧训练方法、演奏者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演奏者表演行为分析和提升方法、演奏者身心损伤的外部干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器乐表演者获得保持身体、心理健康,并以独特的个性,更加自信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周栋焯[4](2021)在《计算神经科学》文中研究指明计算神经科学是近三十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它强调采用数学定量的方法,如数学建模、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来研究和解决神经科学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一方面神经科学实验现象为发展新的数学模型、理论和算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定量,能反过来揭示神经科学实验现象背后的数理机制,发现新的科学规律.随着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脑计划的陆续推出,对大脑的探索已成为重要的前沿科学领域,同时随着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兴起,研究如何借鉴大脑的工作原理来实现类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也成为了世界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鉴于此,计算神经科学作为连接大脑神经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两大研究领域的桥梁,在前沿科学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于推动神经科学与数学、物理、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及工程应用学科之间的共进发展,以及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来取得从零到一的重要科学突破有着重大意义.

葛梦炎[5](2021)在《电磁场调控下神经网络的集体动力学与信号同步性传递》文中提出有关脑科学的探索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展开,目前研究的比较成熟的是神经元动力学,它利用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生物学上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中真实的生物物理模型。神经元电活动和信息处理在神经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代表着不同编码意义和生物功能。在耦合的神经网络中,神经系统受高频刺激影响所引起的振动共振、触发同步以及弱电信号的传播等现象,都与大脑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电磁场对脑部神经元电活动有调节能力,本文采用几种神经元数学模型来研究电磁驱动下单个神经元、链状神经网络以及多层前馈神经网络中的集体动力学以及神经系统电信号传播动力学等。下面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改进的电磁驱动下神经元模型,研究了电磁辐射对单个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链状网络中集体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将高低频电磁辐射刺激和高斯白噪声考虑到单个神经元上,并通过改变分岔参数来研究神经元的电活动模式的转变,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分岔参数,神经元的电活动模式之间进行了转换。而且在高低频电流刺激和弱电磁驱动下,可以观察到双振动共振现象,而在强电磁驱动下,只有单振动共振现象发生,与不考虑电磁驱动的情况相比,考虑电磁场效应会削弱神经元振动共振,而且还会抑制多重振动共振。此外,研究电磁驱动下链状神经网络中的集体动力学,研究发现,当电磁场耦合强度比较大时,链状神经元网络中的所有神经元都被激发,神经元的尖峰保持同步态,触发率变大。化学自突触为负反馈时,链状网络的波无法从中央神经元传播到链状神经网络的两端,自突触为正反馈时相反。2.构建了多层前馈神经网络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影响神经元触发同步性及弱信号传播能力的因素。在兴奋性和兴奋性抑制性神经网络中,通过讨论噪声和层间突触权重对亚阈值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传播能力影响,研究发现,神经网络中弱信号以最佳的噪声强度值稳定地传播,不同噪声强度会增强或减弱系统输出对弱信号的响应。并且在较大的层间突触权重下,弱信号可以稳定地传输到输出层,但是对于较小的突触权重,弱信号的传播可能不会到达输出层。此外,在合适突触权重和噪声下,输出层的神经元完全同步触发放电。3.考虑由电磁驱动下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研究电磁感应、噪声及突触权重对多层神经网络中的同步触发性和非周期亚阈值电信号传播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最优的噪声强度可使信号传播保持最佳态,但是通过增大电磁驱动会削弱最优传播性。而且与不考虑电磁辐射的情况相比,增加电磁辐射会降低弱信号的传播能力。随着电磁辐射强度的增强,关于弱信号到达输出层所需要的时间变得更长。此外,恒定的输入弱信号与合适的噪声强度相结合,将在适当的电磁场下弱信号稳定地传播到后层。当系统处于强磁场时,由于突触权重小,弱信号传输失败。

顾晓春[6](2021)在《刺激引发的Gamma神经振荡及其认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脑中的高频Gamma神经振荡已在许多脑区中被发现,它被认为是感觉信号的加工与处理、学习与记忆、特征绑定、神经信息编码和注意机制等多种认知功能的内在基础。研究Gamma神经振荡的产生机理及其认知作用有助于揭示大脑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机理,对类脑智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的神经生物学实验发现不同特征的刺激信号如不同灰度对比度的图像信号、图像声音混合信号以及不同大小的刺激信号能引发不同频率的Gamma振荡,即Gamma振荡的频率随着刺激信号特征的变化而敏感地变化。然而,这种频率敏感依赖于刺激(输入)的Gamma振荡的产生机理及其潜在的信息处理功能至今未明。为了揭示这种依赖于刺激的变频Gamma振荡的产生机理及其信息处理功能,本文采用理论建模及并行仿真技术,针对以下两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各种特征的刺激调控的变频Gamma振荡的产生机理;刺激调控的变频Gamma振荡的信息处理功能。本文主要的创新性工作表述如下:(1)在简单刺激调控的兴奋性/抑制性(E/I)神经网络模型中,揭示了Gamma振荡由不平衡突触电流引发的机理及其振荡特性(振荡频率和振荡强度)受刺激的输入差异调控的机理。以简单输入作为刺激模型,建立了一个由Integrate-and-Fire神经元模型和基于电导的突触模型构成的E/I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仿真在该网络中复现了Gamma振荡及其振荡频率和振荡强度随E、I神经元输入之间的差异变化而敏感变化的现象,从而揭示了Gamma振荡的产生机理及其振荡特性敏感依赖于输入差异的机理。该机理为:由E、I神经元外部输入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正负突触电流之间的不平衡引发了Gamma振荡;且输入差异越大,Gamma振荡越强且振荡频率越高。此外,为了进一步得到频率和输入差异之间明确的数学关系,采用了简化的E/I网络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并获得了能够描述它们之间清晰关系的数学方程式,为理解刺激特征对Gamma振荡的调节机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2)在视觉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模型中,揭示了Gamma振荡由灰度对比度引发及其振荡特性受灰度对比度调控的机理。在上述(1)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了感受野模型模拟真实的视觉区神经元对外部视觉刺激的响应模式,建立了基于高斯差(Difference of Gaussians,DOG)感受野的光栅刺激模型,构建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生物视觉系统的E/I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灰度对比度的光栅刺激映射到具有不同感受野的E、I神经元上,使E、I神经元具有不同的外部输入从而产生输入差。通过仿真复现了Gamma振荡及其振荡频率和振荡强度随灰度对比度(输入差异)的变化而敏感变化的现象,揭示了Gamma振荡的产生机理及其振荡特性依赖灰度对比度的机理,即灰度对比度引发了Gamma振荡的产生;且灰度对比度越大,Gamma振荡的频率越高且振荡越强。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生物学实验结果,同时为揭示视觉刺激特征对Gamma振荡的调控机理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3)采用理论建模研究刺激调控的Gamma同步振荡的信息处理功能,揭示了一种新的放电率对比度增强的机理,即引起Gamma振荡的E/I神经网络中的抑制性同步可作为全局抑制增强放电率对比度,从而提高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频率固定的Gamma同步振荡被认为和注意机制、特征绑定、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有关,但依赖于刺激特征的频率变化的Gamma振荡的信息处理功能可能有别于上述这些功能,具体有待进一步揭示。受神经系统中着名的侧抑制提高放电率对比度的启示(不同的外部刺激编码在不同的神经元的放电率上,放电率对比度越高意味着这些不同的神经元对各自对应的外部刺激的识别效果越好),通过E/I神经网络中的抑制同步,揭示了放电率对比度增强的一种新机理,即同步的抑制性神经元起全局抑制作用,它能提高网络中兴奋性神经元的全局放电率对比度从而提高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且E/I网络中Gamma同步振荡的这种功能不受其变化的频率的影响。(4)在一个具有多层立柱结构的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中,采用CUDA并行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并研究刺激调控的Gamma振荡,发现了Gamma振荡也能在具有复杂结构的大规模神经网络中产生并受刺激特征调控。根据脑区实际生物神经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一个由多种类型的神经元组成的具有多个网络层的立柱结构,使用多个这样的立柱建立了一个具有多层立柱结构的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模型。基于CUDA并行算法和突触优化算法,针对这一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设计了一种新的并行算法并实现其模拟仿真,发现在具有多层立柱结构的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中也出现了刺激引发的Gamma振荡及其振荡频率受输入差异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本文的研究为揭示刺激引发的Gamma振荡的产生机理及其潜在的信息处理功能提供了基础,有助于促进对大脑认知功能与神经振荡关系的理解,对类脑智能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朱泽宇[7](2021)在《From Brain to Mind:Using Neuroscience to Guide Change in Education(Chapter 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研究大脑对推动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巨大作用,相应地对大脑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在此背景下,翻译介绍西方神经教育学着作对国内神经教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材料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詹姆斯·祖尔(James Zull)教授所着的《从大脑到心智:运用神经科学指导教育变革》(From Brain to Mind:Using Neuroscience to Guide Change in Education)一书。该文本信息量大、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译者选取此书第四章作为本实践报告的翻译文本。在这章中,作者分析讨论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解释了不同区域大脑皮层协同合作的原理。所选文本属信息型文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策略,力求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针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本实践报告从专业词汇的翻译、被动句式的翻译、语篇衔接的翻译三方面入手,应用词义引申、词类转换、回指等方法侧重分析,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本报告可以为神经教育学着作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同时,通过总结归纳研究报告的语言特征可以提升译者的翻译水平,为今后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

孙荣廷[8](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涂钒[9](2020)在《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文中提出建立在诉讼规则之上的证据证明是一个主观的“心路历程”,是对历史事实遗留在主观印象与客观物质中的信息进行回溯、挖掘、拼贴出重要片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专家证据发挥着重要功能。可采性研究为专家证据是否被法庭接纳设立标准,对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之观察将从专家证人的资格、专家证言与报告样式、专家证据的客观性、成文的可采性规则、及与大陆法系和中国特色分别比较归纳出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独有特色及反思五个方面展开。第一章是美国专家证人的适格性探讨,这是可采性研究的第一步。对比普通证人不难发现,二者证言范围区别明显,可采性规则赋予了专家意见广阔收集信息的自由与作出结论的空间,不似普通证言对意见性与推断性描述的严格排除。与易被混淆的法庭之友比较相似之处与实质区别时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在庭审中扮演的角色、参与庭审的方式和阶段、提供的专业知识在庭审中的分量等方面来说,二者都截然不同。此外,以科学证据为对象,运用科学经验进行逻辑推演的法庭科学家,是近年来占专家证人比重越来越大的重要群体,法庭科学家的概念与科学证据的定义亦值得探讨。依此综合描述成为法庭认可的专家证人的适格性标准与其独有特征。需强调的是,专家证人作出的证据有两种方式,不仅包括证人证言这类直接言词证据,还包括专家报告这类书证。口头证言与书面证据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作出,分别受到不同规则的挑战与约束,它们面对的可采性审查是同中有异的。将专家证言与专家报告分篇而立,依据专家从成为专家证人到参与完整的诉讼程序为逻辑动线,独立探讨可采性是十分必要的。由此也引出第二章的内容,针对这两种专家证据的内容及样式展开可采性研究。第二章讲述美国专家证据的内容及形成,包括专家证言的主要内容及样式、专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样式。第一节与第二节针对专家证言展开。专家证言是获得专家身份的证人坐上证人席位后,在诉讼中回答律师的主询问与交叉询问的口头证据。与普通专家言论对比观察出,二者在发生场景、获取方式、提供信息内容之间的差异十分清晰,并且专家证言自有其语言特点,以描述类语言、说明类语言及分析类语言为框架展开分析。第三节与第四节针对专家报告展开。该部分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报告形成的过程对法庭科学专家的报告进行重点分析,二是对报告主要内容和样式格式的介绍。作为最重要的专家证人群体,以科学经验进行推理演绎的法庭科学家们参与诉讼的频率很高,他们的报告基础是法庭科学,作出的专家证据也称为科学证据。有三个领域的科学证据在庭审中被采纳的概率较高、裁判庭认可的证明力较强。一是回答“罪犯是谁”,认定个体的法庭科学证据。二是回答“如何犯罪”,重建犯罪现场和犯罪方式的法庭科学证据。三是回答“法定能力如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的科学证据。以此为据,重点介绍了回答第一个问题的“DNA证据”,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枪弹痕迹鉴定证据”和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法医精神病鉴定”的鉴定原理、鉴定方式、运行状态及应用中的前沿问题,还介绍了中国和美国其他法庭科学的应用问题,并在前三个主要科学证据章节末附上了典型争议案例的中文编译。对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样式格式的介绍在专家证人报告的篇末。综合分析了包括宣誓书、对某个证据作出的专家意见、综合性报告等真实案件资料,发现了英国填空式的“法官友好型”范式和美国任意性较大的“专家友好型”范式。结合相关法律、行业规范和司法实践总结出撰写报告的基本原则,包括简明扼要直击重点、避免使用猜测性或过度自信的表述、始终体现中立地位、采用客观方法,以及理性陈述意见。末尾附上目前为止所阅较为规范详尽的一篇美国专家报告的中文编译,以供参考。第三章对专家证据的客观性展开研究。即便专家证人、证言及报告的内容形式都满足可采性要件,专家证据也不必然可采,还应具备的客观性要件。客观性的满足由法律提供的客观制度保障与专家中立立场的主观保障共同实现。制度上发挥最大作用的是庭前开示制度,指在案件开庭审理之前,当事人获得各方所掌握证据资料之信息的法定程序。对此,英国与美国在民事与刑事诉讼领域的开示程度、开示内容都有些许不同,英国有着成文的开示规则,美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权利并非由宪法直接赋予,而是通过最高法院对第五和第十四条修正案争当程序条款的解释实现的。但开示规则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充分保障对抗力量均衡的功能。有开示就有例外,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赋予了四个特权,作为不用开示的法定例外。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这些例外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典型如专家证据的开示规定,由当做例外限制开示演变为弱化限制主张开示,这也形成了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一大特色。制度是显明的,证人的主观思想是隐蔽的。因而本章第二节开启了科学证据鉴定面对的重大伦理挑战,即“对抗同盟”现象的探讨。专家证人从作为雇主的“雇佣枪手”到与雇主暗自达成“对抗同盟”等一系列关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外化的表现。美国与英国都作出了各自的改革尝试,但似乎成效一般。因为证据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能被正确解读,专业证人的职业必然在以独立的、审慎的眼光分析证据的同时,又无法抛开证据与它所处的情境、待证事实之间需要建立合理联系的现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法庭科学家这类重要的专家证人,身兼科学的研究者与法律的证明者,在科学真实与法庭真实之间游走,法庭中的科学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追求既统一又各异。它们都是客观真实的一部分,都重视因果关系的认定,都无法实现绝对真实。但法庭中的科学致力于发现真相,法庭中的法律也从不以探究真相为目的。第四章是美国专家证据的可采性规则。专家证言并不会因为作出主体的权威性而自动为法庭认可,因而第一节对弗莱伊案、多伯特案、锦湖轮胎案三个标志性先例作出了介绍与分析。弗莱伊案设立的普通接受原则既有进步意义和必然性,也有被取代的可能与局限性。多伯特案设立的强调科学方法鼓励法官审查的可采性规则是对普通接受原则的进步,但它带来的争议并不比簇拥的呼声小,也没有在全美范围内对弗莱伊规则全面取代。湖锦论坛案的到来结束了多伯特规则适用范围的争议,将规则扩展到非科学证据领域,肯定经验与技能同样适用多伯特规则。每个规则都附上了该案案由、裁判依据、裁判结果的中文编译概览,以供参考。同时,实践中的可采性规则不是生搬硬套的打勾式应用,除了满足成文法证据规则中的条款要求,依据标志性先例及其他判例设立的不成文规则,还需同时满足关联性、可靠性和可接受性标准。第二节对三个规则展开讨论。这三个规则都没有在证据法中明文体现,实际设定了准入性标准的门槛,并不是每个案例必定讨论的必要性规则,却可以成为降低证据可信度,甚至是排除证据的事由之一。第五章对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特色的剥离与反思。第一节通过与大陆法系比较,观察到美国对专家证据的对抗式审查模式的依赖、不似大陆法系依靠中立专家证人来矫正偏见、以及为法官心证的形成设立了独特的规则指引的三个特点。在与中国特色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处于专家证据应用的起步阶段,美国经历了专家证据开示从限制到宽松、由只关注相关性到愈加关注可靠性标准、专家证人道德标准从低至高的三个独特演变阶段,可为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些许思路。第二节讲述了庭审中法官与陪审团眼中的专家证据,发现实践中法官对物证的依赖十分严重,并且专家证据是否可采不仅与法官如何适用规则完成守门人角色相关,甚至受到法官本人的影响。陪审团对于专家报告的看法与采纳标准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经过研究发现陪审团并没有使用什么高大的逻辑判断,而是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分辨技能。陪审员首先以自我认知对证据进行阅读并尝试理解,初次探查是否存在认知范围内的谎言,接着通过开庭陈述、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巩固或降低对专家评估的可信程度。一旦遇到复杂的科学证据,陪审团将直接摒弃这些逻辑,转而依靠外围信息判断证据可靠性的“独眼龙裁判”,譬如专家本人的个人魅力、作证经历、行业履历和着作数量等。第三节是对专家证据可采性的反思。观察发现实践中对专家证据过度依赖,导致“垃圾科学”与“冒牌专家”混于庭上,诉讼费用过高与诉讼延迟现象屡见不鲜,专家过失与渎职行为和任何行业领域一样普遍存在,都令被告不公平的承担了专家证据不可靠的证明责任与超出合理范围的诉讼成本。此外,缺乏统一标准的实验室实践等漏洞,使“甜点抗辩”等伪科学登堂入室不断干扰着司法正义的实现,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还发现专家证人作证风险逐渐增加,以雇佣方当事人主张损害赔偿责任与侵权责任等民事诉求的概率显着提升,而司法判决对此类主张也愈加支持,甚至是鼓励。从医疗事故诉讼中的执业医生到没有尽到预防措施义务的精神病学家,还有对潜在受害者未履行道德范围内告知义务的专家证人和未尽到照顾义务的职业过失的专家证人,都成为了追诉的被告。第四节是对我国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的启示。在回应我国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的政策背景下,司法鉴定人改革顺利推进的历史契机下,专家辅助人制度已箭在弦上。统揽美国经验与教训,初步探索了三个方面的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要求。一是明确了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规则设立的必要性,有利于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有利于构建鉴定意见可采性规则、有利于推进裁判文书规范化。二是初步设想了成文可采性规则,包含专家适格性的形式审查,专家出庭口头意见审查,及未出庭专家撰写的专家报告的审查标准。三是对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客观性提出三个要求,对专家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对专家证据可靠性的审查,以及对专家证人道德的经常性审查。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概念不能直接拿来,国内理论扎实地鉴定人概念也无法直接套用,应属于司法辅助人项下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为其单独构建序列,并从培养去伪存真的逻辑思维、选择稳定可靠的科学理论、秉持客观公正的科学立场的专家入手,防范美国已发生与生在快速变化的风险,推动我国证据制度、鉴定制度、司法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崔艳英[10](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指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二、关于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课程的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课程的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心理学》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Introduc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Task Significance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Work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2.1.1 Selec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Engine and Post-editing platform
        2.1.2 File Processing
        2.1.3 Termbase Preparation
        2.1.4 Machine Translation
    2.2 Post-editing
        2.2.1 Post-editing Guideline Construction
        2.2.2 Post-editing process
        2.2.3 Quality Control
3.Case Analysis of Error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3.1 Classification of Error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3.1.1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s Based on Error Models
        3.1.2 Other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s and All Types of Errors
        3.1.3 Data Analysis of Different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s
    3.2 Case Analysis of Different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s
        3.2.1 Awkward Expression
        3.2.2 Lack of Capability in Coping with Polysemy
        3.2.3 Under-translation
        3.2.4 Omission or Addition of Meaning
        3.2.5 Terminology Mistranslation
        3.2.6 Redundancy
        3.2.7 Mistranslation of Clause
        3.2.8 Wrong Order of Phrases
        3.2.9 Over-translation
        3.2.10 Mistaken Format
        3.2.11 Inappropriat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3.2.12 Mistranslation of Tense
        3.2.13 Wrong Part of Speech
4.Conclusion
    4.1 Findings and Contributions
    4.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Ⅰ 术语表
AppendixⅡ 原文、机器翻译译文和译后编辑译文

(2)《翻译研究中的复杂性思维:方法思考》(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Studies on Related Works and Parallel Texts
        2.1.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Building a Glossary
        2.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Overview of Textual Coherence Theory
        3.1.1 Stylistic Coherence
        3.1.2 Grammatical Coherence
        3.1.3 Semantic Coherence
        3.1.4 Pragmatic Coherence
    3.2 The Applicability of Textual Coherenc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Stylistic Coherence
    4.2 Grammatical Coherence
        4.2.1 Reference and Coherence Reconstruction
        4.2.2 Substitution and Coherence Reconstruction
        4.2.3 Conjunction and Coherence Reconstruction
        4.2.4 Word Order and Coherence Reconstruction
    4.3 Semantic Coherence
        4.3.1 Reiteration
        4.3.2 Collocation
    4.4 Pragmatic Coherenc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on the Project
References
Appendix 1
Appendix 2 Complexity Thinking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Excerpts) 《翻译研究中的复杂性思维:方法思考》(节选)
Acknowledgements

(3)器乐表演心理与生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方法
        (一)本选题研究内容
        (二)本选题研究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器乐演奏过程中生理变化过程研究
    第一节 器乐演奏过程中肢体变化的运动程序
        一、器乐演奏基本过程概述
        二、器乐演奏过程中的肢体运动过程概述
        三、器乐演奏过程中的神经控制系统
    第二节 器乐演奏过程中的呼吸控制
        一、器乐演奏过程中呼吸的概述
        二、气息运用的具体操作范式
        三、呼吸的练习方法
        四、器乐演奏过程中的学习与记忆
    第三节 反直觉组块视角下肢体变化的应用研究
        一、乐器演奏与学习记忆的关联性
        二、演奏者学习记忆模型及其结果运用
        三、反直觉组块的实践研究
第二章 演奏者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研究
    第一节 演奏者的渐进放松训练
        一、渐进放松训练概述
        二、分阶段进行渐进放松训练
    第二节 演奏者的系统脱敏训练
        一、系统脱敏疗法概述
        二、心理分析师帮助演奏者进行舞台脱敏的步骤如下
    第三节 演奏者的模拟训练
        一、模拟训练概述
        二、模拟演出的实践准备
    第四节 演奏者的表象训练
第三章 演奏者表演行为的生理问题阐释与解决路径
    第一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生理问题类型分析
        一、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的类型
        二、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的处置方式
        三、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实践研究
        一、演奏者表演行为中导致不适的问卷调查结果概述
        二、演奏者表演行为中导致不适的问卷调查具体图表分析
    第三节 缓解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的途径
        一、正念减压疗法
        二、中国特色正念治疗方法
        三、缓解演奏者生理损伤的自我意识训练疗法
    第四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综合治疗案例分析
第四章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心理问题阐释与解决路径
    第一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心理问题类型分析
    第二节 提升演奏者舞台自信方法的理论解析
        一、演奏者舞台自信理论模型
        二、演奏者舞台表演自信的培养
        三、演奏者自信缺失的治疗性补足
    第三节 提升演奏者舞台自信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舞台自信提升低自尊案例分析
        二、童年创伤案例分析
        三、后现代主义短期焦点治疗案例分析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电磁场调控下神经网络的集体动力学与信号同步性传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进展
        1.2.1 神经科学的历史与进展
        1.2.2 非线性动力学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1.2.3 神经元放电模式的研究进展
        1.2.4 共振现象的研究进展
        1.2.5 神经编码的研究进展
        1.2.6 忆阻器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神经元系统
        2.1.1 神经元结构及模型
        2.1.2 突触及数学模型
        2.1.3 神经元网络
    2.2 非线性理论基础分析
        2.2.1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2.2.2 极限环
        2.2.3 分岔理论研究
    2.3 神经元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2.3.1 放电模式的研究方法
        2.3.2 振动共振的研究方法
    2.4 神经网络的集体行为的研究方法
        2.4.1 同步的研究方法
        2.4.2 神经元信号传递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电磁场对单个神经元及链状网络的影响
    3.1 引言
    3.2 电磁场对单个神经元动力学的影响
        3.2.1 电磁场下的神经元数学模型
        3.2.2 神经元电活动模式的转换
        3.2.3 共振现象
    3.3 电磁场对链状HR神经元网络的影响
        3.3.1 电磁场下的链状HR神经元网络的建立
        3.3.2 波的传播
        3.3.3 同步现象
    3.4 电磁场对链状FHN神经元网络的作用
        3.4.1 电磁场下的链状FHN神经元网络的建立
        3.4.2 链状网络中神经元动力学
    3.5 小结
第四章 多层前馈网络中的集体动力学
    4.1 引言
    4.2 多层前馈HR神经元网络的同步性传播
        4.2.1 多层前馈HR神经网络的建立
        4.2.2 连续直流刺激下的信号传递同步性研究
        4.2.3 短暂的直流刺激下的信号传递同步性研究
    4.3 多层前馈Izhikevich神经元网络的弱信号传播
        4.3.1 多层前馈Izhikevich神经元网络的建立
        4.3.2 高斯白噪声对弱信号传递的影响
        4.3.3 突触权重对弱信号传递的影响
        4.3.4 高斯色噪声对弱信号传递的影响
        4.3.5 高斯白噪声和突触权重对兴奋性抑制网络中弱信号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电磁场对神经元网络中集体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电磁场对HR神经元网络的集体动力学的影响
        5.2.1 电磁场下的多层前馈HR神经网络的建立
        5.2.2 电磁场对多层前馈HR神经网络中弱信号传递的影响
        5.2.3 电磁场对神经元同步性传播的影响
    5.3 电磁场对Izhikevich神经元网络的集体动力学的影响
        5.3.1 电磁场下的多层前馈Izhikevich神经网络的建立
        5.3.2 电磁场对多层前馈Izhikevich神经网络中弱信号传递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刺激引发的Gamma神经振荡及其认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生物学实验的Gamma振荡研究
        1.2.1 基于生物学实验的神经振荡及其功能研究
        1.2.2 基于生物学实验的Gamma振荡研究现状
    1.3 基于生物神经网络模型的Gamma振荡研究
        1.3.1 生物神经网络模型
        1.3.2 生物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技术
        1.3.3 基于生物神经网络模型的Gamma振荡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简单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Gamma振荡产生机理
    2.1 引言
    2.2 简单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2.2.1 Integrate-and-Fire神经元模型
        2.2.2 基于电导的突触模型
        2.2.3 简单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模型
    2.3 简单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的仿真
        2.3.1 仿真方法
        2.3.2 仿真结果
    2.4 简单刺激调控的Gamma振荡的机理分析
        2.4.1 振荡频率对输入差异的依赖性分析
        2.4.2 振荡强度对输入差异的依赖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视觉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Gamma振荡产生机理
    3.1 引言
    3.2 视觉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3.2.1 感受野模型设计
        3.2.2 视觉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模型
    3.3 视觉刺激调控的E/I神经网络的仿真
        3.3.1 仿真方法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刺激调控的Gamma同步振荡信息处理功能建模研究
    4.1 引言
    4.2 神经放电率增强的侧抑制机制
    4.3 侧抑制循环网络中放电率对比增强的机理
        4.3.1 侧抑制循环神经网络模型
        4.3.2 仿真方法和结果分析
    4.4 同步抑制引起E/I网络全局对比度增强
        4.4.1 简单E/I循环网络中全局放电率对比度增强
        4.4.2 复杂同步E/I网络中全局放电率对比度增强
    4.5 小结
第五章 具有复杂结构的大规模神经网络中刺激调控的Gamma振荡研究
    5.1 引言
    5.2 具有多层立柱结构的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模型
    5.3 具有多层立柱结构的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的并行仿真
        5.3.1 一种基于CUDA并行结合突触优化计算的并行算法
        5.3.2 具有多层立柱结构的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的新并行算法
    5.4 并行仿真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7)From Brain to Mind:Using Neuroscience to Guide Change in Education(Chapter 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专业词汇的翻译
        一、词义引申
        二、词类转换
    第二节 被动句式的翻译
        一、译为主动句
        二、译为无主语句
        三、译为被动句
    第三节 语篇衔接的翻译
        一、回指手段的翻译
        二、连接词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参考文献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8)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1.2,提升的潜力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1.4,结语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2.2,练习的质量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2.3.1,专注
        2.3.2,目标设定
        2.3.3,自我评估
        2.3.4,策略
        2.3.5,大局
        2.3.6,警告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2.4.1,动力来源
        2.4.2,归因
        2.4.3,自我效能
    2.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3.1,调查
    3.2,特殊医学诊断
        3.2.1,结构性疾病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3.3.1,一般说明
        3.3.2,独奏乐器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3.4,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4.2,音乐的价值
    4.3,测量误差
    4.4,音乐外的因素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4.4.2,环境相关方面
        4.4.3,评估者的特征
    4.5,非音乐因素
        4.5.1,偏见
        4.5.2,表演顺序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4.7,总结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5.2.3,时间管理策略
    5.3,执行策略
        5.3.1,排练策略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5.4,评估策略
        5.4.1,评估的必要性
        5.4.2,流程评估策略
    5.5,元策略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5.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7.1.1,结构
        7.1.2,一般性建议
    7.2,音乐的记忆
        7.2.1,死记硬背
        7.2.2,记忆视觉信息
        7.2.3,用耳朵记忆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7.3,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体能
    9.1,背景
    9.2,长期运动
    9.3,临场运动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9.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10.4.1,生理学研究
        10.4.2,行为研究
    10.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着作和期刊文章
    音乐期刊文章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11.1,生物反馈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11.3,神经反馈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11.6.1,增强注意力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11.7,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12.1,放松
    12.2,心智排练
        12.2.1,心智排练简介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12.3.2,专注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12.5,总结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1,表现力的本质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13.2.2,透镜模型
        13.2.3,认知反馈
        13.2.4,认知反馈研究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3.3,结论
    致谢
    注释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14.2,药物种类
        14.2.1,生活型药物
        14.2.2,处方药
        14.2.3,违禁药物
    14.3,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引言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理论意义与研究期待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专家证人的适格性
    第一节 与普通证人比较:美国专家证人的资格
        一、专家证人的适格标准
        二、专家证人与其他证人的比较
        三、专家证据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美国专家证人在法庭实践中的职业义务
        一、豁免与追责:专家证人的职务义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家证据的内容与形成
    第一节 专家证言的内容
        一、普通专家言论与专家证言
        二、联邦证据规则中的重要条款
        三、对专家证言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 专家证言的样式
    第三节 专家报告的内容
        一、法庭科学:专家报告的主要客体
        二、科学方法的科学性:专家报告可靠性的依赖
    第四节 专家报告的样式
        一、专家报告的基本范式
        二、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家证据的客观中立
    第一节 庭前开示:客观上的制度保障
        一、专家证据的庭前开示:
        二、专家证据开示的功能
        三、专家证据开示的例外
    第二节 矫正偏见:主观上的中立立场
        一、中立专家的制度基础
        二、矫正专家证人偏向性的措施
    第三节 法庭中的科学真实与法律真实
        一、法庭中科学与法律在追求真实中的统一
        二、法庭中科学与法律在追求真实中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规则
    第一节 :最重要的三个判例
        一、延迟新兴科学采用的普遍接受原则:Frye v.United Stated(1923)
        二、强调科学方法鼓励审查: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Inc(1993)
        三、结束“多伯特规则”适用范围的争论:Kumho Tire Co.v.Carmicheal(1994)
    第二节 其他可采性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二、可靠性规则
        三、可接受性规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特色与反思
    第一节 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特色
        一、与大陆法系的比较
        二、与中国特色的比较
    第二节 法官与陪审团眼中的专家证据
        一、法官眼中的专家报告
        二、陪审团眼中的专家报告
    第三节 专家证据可采性的反思
        一、对专家证人的过度依赖
        二、法庭科学证据的不当司法运用
    第四节 对我国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构建的启示
        一、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标准设立的必要性
        二、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可采性规则之构建
        三、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客观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附录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案例举要
索引

(10)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关于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课程的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心理学》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实践报告[D]. 郭明秀.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翻译研究中的复杂性思维:方法思考》(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郝竹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器乐表演心理与生理行为研究[D]. Yu-Lun Gerke Yang.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4]计算神经科学[J]. 周栋焯. 计算数学, 2021(02)
  • [5]电磁场调控下神经网络的集体动力学与信号同步性传递[D]. 葛梦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刺激引发的Gamma神经振荡及其认知功能研究[D]. 顾晓春. 东华大学, 2021(01)
  • [7]From Brain to Mind:Using Neuroscience to Guide Change in Education(Chapter 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朱泽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9]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D]. 涂钒.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10]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介绍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