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不安于胃”分析

“卧不安于胃”分析

一、“胃不和则卧不安”今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凯[1](2020)在《巳时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巳时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时间因素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并扩展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72例失眠患者,患者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科门诊,就诊日期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符合失眠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心脾两虚型辨证标准,年龄为1860周岁,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分组,巳时针刺组36例,它时针刺组36例。两组选取相同的穴位和针刺治疗方法,选取穴位:百会,印堂,安眠(双),四神聪,神门(双),照海(双),心俞(双),脾俞(双),三阴交(双),公孙(双),阴陵泉(双),隐白(双),太白(双)。治疗组在上午9点11点进行针刺,对照组在除了上午9点11点的其它任意时间点进行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剌5天,休息两天后再连续针剌5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针剌2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记录评分,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积分比较: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各因子及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前后两组积分比较:中医证候量表治疗前后积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各因子积分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SQI总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后两组积分比较: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总体疗效比较: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减分率评价,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00,P<0.05,提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针刺可以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心脾两虚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2.巳时针刺组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心脾两虚证候,且在改善失眠患者PSQI总分,(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三项因子方面)临床效果明显,均优于它时针刺组。

李平康[2](2019)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依据《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s,CAG)和睡眠障碍的关系,并对CAG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CAG伴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思路,拓展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收入,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内科门诊、消化科门诊和住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CAG患者,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判断患者的中医体质,用《匹斯堡睡眠质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 y index,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判。结果:1.CAG患者的一般资料1.1 CAG伴睡眠障碍和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年龄和锻炼频率差的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职业、饮酒、吸烟、饮食嗜好对CAG伴睡眠障碍患者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AG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2.1 CAG患者伴睡眠障碍患者有170例,占CAG患者总数的73.9%。2.2 CAG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相关症状以: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易醒居多。2.3在CAG患者萎缩程度与PSQI分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59,P<0.05)。3.CAG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3.1 CAG伴睡眠障碍患者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特禀质>血瘀质>湿热质。CAG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为: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3.2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伴睡眠障碍与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轻度CAG患者中医体质主要为气虚质,中度CAG患者中医体质主要为痰湿质,重度CAG患者中医体质主要为血瘀质。结论:1.CAG萎缩程度与PSQI成正比。2.CAG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25.3%)、痰湿质(20.6%)、血瘀质(18.8%)、阳虚质(13.5%)居多。3.CAG伴睡眠障碍患者的萎缩程度和中医体质相关:轻度主要为气虚质,中度主要为痰湿质、重度主要为血瘀质。

周萍萍[3](2019)在《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调控通路,为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辨证客观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根据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筛选失眠症患者,根据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证候标准,从课题组招募的失眠症患者中筛选10例心脾两虚证证候最典型患者,以及10例非心脾两虚证患者(心脾两虚证证候最不典型者),对照20例患者的基线情况招募10例健康受试者。采集受试者一般情况、年龄、BMI指数、失眠症患者的中医主症及兼症情况。2.采集受试者血清,对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组、失眠症非心脾两虚证组和健康组受试者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全谱检测。对下机后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峰提取等预处理,运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方法,根据组间比较的P值、VIP值、差异倍数来筛选潜在代谢标志物。在上述代谢物质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比对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非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的相同物质,判定为失眠症的类潜在代谢标志物;比对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非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心脾两虚证组/非心脾两虚证组的三组交集物,判定为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类潜在代谢标志物。3.将筛查到的代谢标志物查询人源代谢物数据库(HMDB),确定物质名称、物质分类信息,并检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以确定差异离子的代谢通路。结果:1.三组受试者在性别构成方面,健康组男性3例,女性7例;心脾两虚证组男性2例,女性8例;非心脾两虚证组男性3例,女性7例。卡方检验X2=0.341,P=0.843,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方面,健康组平均年龄37.70±11.35岁,心脾两虚证组33.40±13.34岁,非心脾两虚证组48.10±6.74岁。非心脾两虚证组年龄大于其余两组,单因素方差分析F=4.866,P=0.0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BMI指数方面,健康组BMI指数为21.54±2.44,心脾两虚证组20.77±3.30,非心脾两虚证组20.04±2.11,单因素方差分析F=0.21,P=0.81,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纳入的10例失眠症心脾两虚证患者的睡眠情况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失眠症中医症状调查表》所列47项兼症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个症状为面色无华10次、健忘9次、神疲8次、疲倦8次、乏力5次、脘痞5次、头晕5次、头痛5次、心烦5次、易怒5次;10例失眠症非心脾两虚证患者的睡眠情况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失眠症中医症状调查表》所列47项兼症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个症状为易惊8次、口苦7次、头痛6次、盗汗6次、口干6次、疲倦6次、易怒5次、健忘5次、面色无华5次、自汗4次。3.失眠症心脾两虚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血清代谢组学比较,共筛选到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27种,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258种;失眠症非心脾两虚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血清代谢组学比较,共筛选到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111种,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792种;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组与非心脾两虚证组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比较,共筛选到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194种,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1138种。4.比对筛选出失眠症的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5种,失眠症的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78种,筛选出与失眠症心脾两虚证证型判别相关的代谢标志物3种。其中,MG(0:0/16:0/0:0)和MG(16:0/0:0/0:0)的物质一级分类属性为类脂和类脂分子,二级分类属性为甘油糖脂,三级分类属性为单甘油酯。Glycerol 1-hexadecanoate为1-棕榈酸单甘油酯,目前还未能确定物质的分类信息。KEGG数据库也未见3种物质的代谢调控通路信息。5.在失眠症的83种代谢标志物中,可查到19条代谢通路: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鞘脂信号通路、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合成、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自噬-动物、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利什曼病、阿米巴病、结核病、癌症中的胆碱代谢、系统红斑性狼疮。结论:1.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血清代谢标志物为1-棕榈酸单甘油酯、MG(0:0/16:0/0:0)、MG(16:0/0:0/0:0)。2.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失眠主症及兼症特征可能与类脂分子代谢异常有关,长链脂肪酸可能是最重要的代谢标志物,甘油磷脂代谢差异物主要表现为卵磷脂和脑磷脂上调。代谢通路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鞘脂信号通路、脂肪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19条。

史彩霞,姜毅,马聪明,解晓青,李菲,张扬[4](2018)在《基于脑-肠轴理论谈“胃不和则卧不安”》文中指出失眠和胃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联系。早在《素问·逆调论》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也被历代医家所认可并加以解释。现代医学研究提出脑-肠轴理论,发现脑-肠之间的关系,是连接着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内分泌的网络。探讨"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在机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也可以更好的凸显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陆传娇[5](2016)在《“胃不和则卧不安”概述》文中提出《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开阔了从脾胃角度开启治疗不寐的先河。现代研究也表明失眠患者中有胃肠病约占13.6%[1],近一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患者存在失眠的症状[2],由此可见对有胃肠道疾病的失眠患者,病因大多可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引《下经》原文,"人有逆气不得卧,……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古今各位医家

汪文丽,刘建武,陈立国,王晨光,张艳红[6](2014)在《“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与失眠有关的文献发现,"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失眠发病的重要机制。古今针灸医家广泛运用此理论于临床实践,从而形成了失眠从胃论治的方法,但对其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通过胃经与心经的经脉联系、脾胃为气机阴阳升降及五脏藏神的枢轴、现代的腹脑学说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探讨失眠从胃论治的机制,以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选穴治疗。

高程熙[7](2013)在《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整理宋明时期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古籍传本,确立《内经》相关古籍传本书目和撰写着录,并建设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数据库。方法:本研究的通过史志考证法、丛书类书考证法、相关医学文献考证法和国外典藏文献考证法等四种研究方法,对宋明时期《内经》传本书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TPI平台,定义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字段,将现存着作转换为PDF格式,录入数据库。结果:①较为完整的收集到《内经》相关传本共计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共计121部。宋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28部分,现存13部,亡佚15部;金代《内经》古籍传本着作,共计9部,存5部,亡佚4部;元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11部,存5部,亡佚6部;明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73部,现存27部,亡佚46部。②对收集到的121部着作按照,书名、作者、朝代、版本、卷数、自序、出处、沿革、摘要、全文、后记以及备注,共计十二个项目编写了着录。③对现存的并已经整理出版的21部《内经》古籍传本进行数字化,转换成PDF格式。并且按照数据库定义的结构分别上传至注释本、别传本中。其中宋明时期注释本中,《素问》有11部着作、《灵枢》3部着作,宋明时期《内经》别传本有7部着作录入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定义的字段篇名、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神、经络、体质、病因、病机、病症、治法治则、养生、运气以及来源等十三个项目对这21部着作进行标引。④完成《黄帝内经》古籍传本及专题知识数据库(宋明部分)的《内经》传本古籍全文和着录建设。结论:宋明时期医家对《内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由保存《内经》原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转向对《内经》的理论深刻阐发。首先,重视训诂校勘,才出现通行本和善本;其次,凸显分类研究方法;第三,运用专题研究方法对《内经》理论进行研究。第四,构建了宋明时期数据库结构。

刘良生,谭三春[8](2012)在《“胃不和则卧不安”针灸治验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暝",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重者常彻夜难眠。笔者以"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以和胃安神为治则治疗失眠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以飨读者。1典型病例

林婉敏[9](2011)在《温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高脂血症是脂质在人体代谢紊乱的结果,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C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的疾病。高脂血症是临床上多发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肥胖症等疾病关系密切。我国老年群体日益增加,血脂异常群体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积极检查、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卫生策略。目前,临床上调血脂的主要方案以降血脂药为主,降血脂药物发展很快,临床疗效肯定,但其副作用及潜在危险,以及过高的药费,临床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非药物疗法治疗高血脂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极好的临床前途。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而更具独特优势,并逐渐被广大病员所接受。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温针灸对脾虚痰浊型高脂血症研究对象分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对象血清TG、TC、HDL-C、LDL-C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等结果,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分组组间比较,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探讨辩证取穴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机制,温针灸及电针疗效关系的优化方案,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以及纳入范围的研究对象,采用自愿原则按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共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共30例。温针组和电针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约30分钟,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一疗程为一个观察周期。疗效指标选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血脂参考标准及症状分级量化表。各项指标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评价,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治疗后,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比较。治疗后,温针组及电针组,血脂调节情况有明显改善。对于TC、TG、HDL-c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温针组对TG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01。电针组对HDL-c治疗前后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TG组间差异温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P<0.001)。TC、HDL-c组间对比,温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P<0.05),对于LDL-c含量变化,本次研究,温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脾虚痰湿的症状改善方面,通过温针组及电针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治疗,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其温针组有效率(83.3%)、电针组有效率(76.7%),可见电针组与温针组对象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改善。其中温针对怯寒、纳差、手足冰冷的改善情况较明显。电针组对脘腹痞闷、肢体浮肿、失眠的症状改善明显。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未有出现任何针刺或艾灸引起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1.两组研究对象在经历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的总体疗效为温针组>电针组,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治疗后,温针及电针治疗对脾虚痰湿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温针对怯寒、纳差、手足冰冷的改善情况较明显。电针组对脘腹痞闷、肢体浮肿、失眠的症状改善明显。据此可应用于临床优化各种症状的治疗方案。3.在不良反应方面,经临床研究证实,温针及电针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汪震[10](2007)在《心与阳明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心主血脉与阳明相关性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和胃肠是人体的重要的相关脏腑,它们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心与阳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近几年更有人提出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并把心胃同治法用于治疗某些疾病中,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笔者通过中医文献和中医清代着名医家的医案研究,认为阳明和心主血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其理论,对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医案研究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查阅古代相关文献,从理论上阐述心与阳明的基本生理相关和心主血脉与阳明的病理相关特点。同时以前部分内容为依据探讨心与阳明的相互关系辨证、立法、方药,进一步揭示心与阳明之间的必然联系性。二、开展心与胃肠西医学相关性理论研究,以西医学中有关心与胃肠生理联系的物质基础为依托,阐释心血管系统疾病与胃肠疾病在发病机制、症状中的联系,探讨中医心胃同病的西医学物质基础。医案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吴鞠通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续名医类案》、《丁甘仁医案》、《增评柳家四选医案》中有关心胃病的医案,采用统计学分析用药次数,进一步证实心和阳明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整理研究发现:心主血脉与阳明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确存在着密切相关性。1,心主血脉与阳明的生理相关性主要包括:心和胃在位置、经络、五行、气机的相关。心主血脉对阳明的生理状态有主宰和调控的作用;胃的气血生化对心有濡养作用;阳明气机下行的一致性对心主血脉运行具有一定影响。2,心主血脉与阳明的病理相关性主要包括:心的病理状态中,阳明对其发生﹑发展﹑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心与阳明同病中,它们具有共同的症状表现,并且能够互相影响。3,西医研究发现:在神经、激素以及致病微生物方面,都具有心与胃肠相关性的依据。4,通过古代医案和冠心病综述的研究,证明了心主血脉与阳明相关性的理论在临床方面存在着的广泛应用,尤其大量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心主血脉与阳明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运用调理心胃的方法,可以广泛的运用于各科杂病。治疗心病重视阳明的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胃不和则卧不安”今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不和则卧不安”今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巳时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实验方法
    3 疗效观察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脾胃与失眠的关系
    2 择时治疗对针刺效果的影响
    3 对巳时的讨论
    4 选穴依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方法
        1.5.1 样本量估算
        1.5.2 研究内容
        1.5.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1.5.2.2 匹斯堡睡眠质量表(Pittsburghsleep quality index,PSQI)
        1.5.2.3 中医体质量表判断标准
        1.5.3 伦理
        1.5.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CAG患者比例
    2.2 基本资料
        2.2.1 性别
        2.2.2 年龄
        2.2.3 职业
        2.2.4 CAG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症状
    2.3 CAG伴与不伴睡眠障碍相关影响因素
        2.3.1 饮酒
        2.3.2 吸烟
        2.3.3 饮食嗜好
        2.3.4 锻炼频率
        2.3.5 不良情绪
    2.4 CAG患者的睡眠质量
        2.4.1 CAG患者PSQI分数
        2.4.2 CAG的不同程度与睡眠质量相关性
    2.5 CAG患者睡眠情况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2.5.1 CAG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2.5.2 中医体质与睡眠相关症状
        2.5.3 性别与CAG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相关性
        2.5.4 年龄与CAG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相关性
        2.5.5 不同程度CAG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的相关性
3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一般资料
        3.1.2 CAG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影响因素
        3.1.3 CAG患者的睡眠质量
        3.1.4 CAG伴与不伴睡眠障碍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3.2 讨论
        3.2.1 CAG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3.2.2 CAG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3.2.3 睡眠障碍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3.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在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二,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三,调查表

(3)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失眠症研究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终止标准
        1.2.5 剔除标准
    1.3 健康受试者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判别
    2.2 试验分组设计及样本量
    2.3 盲法设计
    2.4 代谢组学检测
    2.5 观察指标
        2.5.1 一般情况
        2.5.2 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2.5.3 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研究流程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10 例失眠症心脾两虚证患者的证候情况
    3.3 10 例失眠症非心脾两虚证患者的证候情况
    3.4 失眠症的代谢标志物
    3.5 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代谢标志物
    3.6 失眠症主要差异离子的代谢通路
4 讨论
    4.1 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证候与证机
    4.2 甘油磷脂代谢与失眠症心脾两虚证
    4.3 鞘脂代谢与失眠症心脾两虚证
    4.4 脂肪酸代谢与失眠症心脾两虚证
    4.5 精氨酸代谢与失眠症心脾两虚证
    4.6 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与失眠症心脾两虚证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失眠症中医症状调查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基于脑-肠轴理论谈“胃不和则卧不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
2 经络与脑肠轴
3 胃不和则卧不安
    3.1 溯源
    3.2“胃不和”致“卧不安”的机制
        3.2.1 五行生克
        3.2.2 气血生化
        3.2.3 气机升降
4 临床运用
5 病案举例
6 小结

(6)“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原型及概念
2 古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3 现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4 失眠从胃论治的机制探讨
    4.1 经脉联系
    4.2 脾胃中枢论
    4.3 第二脑学说
5 结语

(7)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古籍概述
        1.1.1 古籍的涵义
        1.1.2 古籍版本分类
        1.1.3 宋明时期正史概况
    1.2 数据库概况
        1.2.1 数字资源
        1.2.2 数据库分类
        1.2.3 国外中文古籍数据库
        1.2.4 国内中文古籍数据库
        1.2.5 中医古籍数据库动态
2 数据库建设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宋明时期古籍传本整理
        2.3.2. 编写着录
        2.3.3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数据库建设
        2.3.4 主要技术线路
3 研究结果
    3.1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书目
    3.2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着录
    3.3 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数据库
4 讨论
    4.1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书目
        4.1.1 史志中对宋明时期《内经》传本的记载
        4.1.2 《黄帝内经》传本分类标准
        4.1.3 内经》存疑着作
    4.2 古籍着录的沿革与方法
        4.2.1 古籍着录研究概况
        4.2.2 建立《内经》着录的特点
    4.3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数据库
        4.3.1 内经》古籍数据库设计与思路
        4.3.2 《内经》古籍数据库的运行原理
        4.3.3 《内经》古籍数据库结构与内容
        4.3.4 《内经》古籍数据库运行、使用与更新
    4.4 古籍数据库发展动向
        4.4.1 国内外古籍数据库发展动态
        4.4.2 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方向
5 结论
6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宋明时期《内经》传本书目
附录二 着录
附录三 缩略语表
附录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五 图片
附录六 致谢
附录七 个人简介

(8)“胃不和则卧不安”针灸治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病例
2 治验分析与体会

(9)温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 高脂血症现代研究
        1.1 高脂血症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血脂的生化特点
        1.3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5 高脂血症的治疗
    2 中医对高脂血症认识
        2.1 病因
        2.2 发病机理
        2.3 中医治疗
第2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观察指标
        2.1 血脂疗效判定标准
        2.2 中医症状疗效判标准定
        2.3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 结果
        3.1 总体疗效
        3.2 组间比较
        3.3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
        3.4 中医症状分项组间比较
    4 讨论
        4.1 取穴原理分析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心与阳明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心主血脉与阳明相关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冠心病中医辨治进展
研究二:心主血脉与阳明的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前言
    一 心主血脉与阳明的相关性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心主血脉与阳明的基本生理相关
        1.1 心主血脉与胃的基本生理关系
        1.1.1 位置毗邻
        1.1.2 经络关系
        1.1.3 五行相关
        1.1.4 功能相关
        1.2 心主血脉与大肠的基本生理关系
        1.2.1 经络相通
        1.2.2 功能相关
        1.2.3 气机
        2 心主血脉与阳明同病的辨证论治
        2.1 肺胃痰热,心脉痹阻
        2.2 脾胃阳虚,胸阳不展
        2.3 肠腑不通,浊热攻心
        2.4 肝胃不和,心脉痹阻
        2.5 寒邪滞胃,心脉闭阻
        2.6 胃阴不足,心络受伤
    二 心与阳明的相关性的西医研究
        1. 在生理研究方面
        1.1 神经系统
        1.2 激素
        2. 在病理上
        2.1 神经系统
        2.2 致病微生物
        2.3 激素
        3. 其他临床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医案研究
    一 数据库
    二 医案统计
        1,病证结果分析
        2,药物结果分析
    三 典型医案举例
小结与展望
附篇: 心主神志与阳明相关性的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不和则卧不安”今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巳时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魏晓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D]. 李平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研究[D]. 周萍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基于脑-肠轴理论谈“胃不和则卧不安”[J]. 史彩霞,姜毅,马聪明,解晓青,李菲,张扬. 中医研究, 2018(01)
  • [5]“胃不和则卧不安”概述[J]. 陆传娇.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07)
  • [6]“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J]. 汪文丽,刘建武,陈立国,王晨光,张艳红. 中国针灸, 2014(12)
  • [7]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D]. 高程熙. 贵阳中医学院, 2013(07)
  • [8]“胃不和则卧不安”针灸治验体会[J]. 刘良生,谭三春. 湖北中医杂志, 2012(07)
  • [9]温针灸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林婉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心与阳明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心主血脉与阳明相关性的理论研究[D]. 汪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卧不安于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