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对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方锦波[1](2021)在《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问题与治理研究(1964-1990)》文中指出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指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宋红团[3](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原畅[4](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作为能够严重危害农业建设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自然灾害仍然连年发生。因为当时我国亟需发展经济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所以解决蝗灾成为建设新中国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1950年代国内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利用建国前在解放区的治蝗经验、苏联的治蝗援助、各蝗区的治蝗成果,先后制定了“人工捕打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和“以药剂防治为主,人工捕打为辅”的治蝗政策。并且通过设立一系列的治蝗机构,增加治蝗所需的人力、物理、财力等具体措施保证了蝗灾的成功应对。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自发行动,也是新中国初期整个治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的通过科学研究为治蝗提供技术保障,有的积极科普宣传党和政府的治蝗政策方针,更多的是投入到具体的灭蝗工作中去,这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的成功应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治蝗政策和举措,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蝗区内的蝗情得到了初步控制,这不仅保证了农业的发展,还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应对蝗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如领导方式方法出现偏差、治蝗政策落实不到位等,为治蝗工作增添了一些阻碍,但总体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是成功有效的,其不仅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为当今中国农业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王立明[5](2017)在《青海省杂多、泽库两县牧民采集冬虫夏草调查报告——略评《民法总则》对民事习惯的规制》文中认为《民法总则》已将习惯规定为民法法源,说明在依法治国背景下,习惯在民事活动和民事纠纷处理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青海藏区,冬虫夏草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因其产量的稀缺性和实物的昂贵性,使得冬虫夏草产地的藏族农牧民对冬虫夏草的依赖度亦是很高,并不断地改变着藏民族逐水草放牧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每年5、6月间,藏族农牧民采集冬虫夏草,既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生态环境破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本文根据笔者对青海省杂多、泽库两县冬虫夏草产区的实地调查,就冬虫夏草采集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探求民族习惯的生成规律。

王立明[6](2017)在《青海省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法律问题调研报告——以杂多县、泽库县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冬虫夏草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因其产量的稀缺性和实物的昂贵性,使得冬虫夏草产地的藏族农牧民对其依赖性亦愈加高,并不断改变着藏民族逐水草放牧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每年5、6月间,藏族农牧民在采集冬虫夏草过程中,既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也带来了诸如生态环境破坏、行政管理成本高等亟待立法规制的问题。为此,本文根据笔者对青海省个别冬虫夏草产区的实地调查,就冬虫夏草采集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

郎文星[7](2016)在《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三螺旋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青海省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统计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计算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各个系统中各指标的权重和得分,随后运用耦合协调度计算对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析,寻找影响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2005年至2013年期间,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耦合度一直处于良性耦合和颉颃耦合的临界点,说明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没有变化。其次,2005年至2013年期间,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则逐步提升,从低度协调上升到高度协调,说明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良性耦合的水平越来越高。最后,通过高等教育和经济系统内各个指标的得分,分析得出青海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人力投入、社会服务的缓慢发展都制约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而青海省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优化较慢制约了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展望了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未来,认为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青海省应该通过建立政府、高校、企业间的交流机制、适度超前发展高等教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来强化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

余璐[8](2016)在《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青海藏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拉近了东西部距离,使西部地区与亚欧非大陆等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在青海省“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在这种契机下,青海省迎来了新的发展黄金时期,藏药产业必将顺势而行蓬勃发展。青海省藏药产业的价值增值环节是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文献,学者对藏药产业的研究多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和比较优势的角度研究的,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对藏药产业进行研究的文章极少,笔者想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探索青海藏药产业价值增值环节,从而据此提出适宜的发展战略。本论文先对产业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从青海省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以波特的价值链系统模型为基础,构建青海省藏药产业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的产业价值链指标体系,用BP神经网络模型找出藏药产业核心增值环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并选择促进青海省藏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

冯胜[9](2016)在《常熟市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进一步明确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常熟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单位,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文件,将有限资金向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群众急需的工程项目倾斜,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覆盖面广且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熟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主要由政府进行主导,所依靠的力量比较单一,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存在着上级部门对基层调研不深,出台的有关政策存在缺乏针对性、执行力差、甚至有违本意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善治理论,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经验,对常熟市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存在困难进行分析,从完善生态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公共政策执行体系、打造政策执行监督体系、探索社会公众参体系四方面,对完善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以加快推进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与思考。

李婧[10](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3)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的分布及影响
    1.1 蝗灾的成因及分布
        1.1.1 蝗灾的成因
        1.1.2 蝗灾的分布
    1.2 蝗灾的影响
        1.2.1 蝗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2.2 蝗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2.3 蝗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蝗灾的政府应对
    2.1 不同阶段的治蝗政策
        2.1.1 人工捕打为主阶段(1949-1952)
        2.1.2 药剂防治为主阶段(1953-1958)
    2.2 党和政府的应对举措
        2.2.1 灾前加强预防
        2.2.2 灾中积极应对
        2.2.3 灾后提供保障
    2.3 专业治蝗机构的建立
        2.3.1 各级政府治蝗机构的建立
        2.3.2 研究治蝗科研机构的建立
    2.4 蝗情信息的有效沟通
        2.4.1 各级政府间的纵向沟通
        2.4.2 不同蝗区间的横向沟通
        2.4.3 新中国与苏联进行国际交流
第三章 蝗灾的社会应对
    3.1 文化界对治蝗思想的宣传
        3.1.1 电影界的宣传
        3.1.2 教育界的宣传
    3.2 科学界的治蝗研究
    3.3 航空业的发展对治蝗效率的提高
    3.4 普通群众参与减灾救灾
第四章 蝗灾应对的成效及启示
    4.1 蝗灾应对的成效分析
        4.1.1 破除了千年的“神虫”思想
        4.1.2 治蝗的效果明显
        4.1.3 提高了民众对人民政府的认同
    4.2 蝗灾应对的不足之处
        4.2.1 领导方式出现的问题
        4.2.2 治蝗方针的不足之处
    4.3 蝗灾应对的启示作用
        4.3.1 加强防治灾害的领导
        4.3.2 走科学治理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青海省杂多、泽库两县牧民采集冬虫夏草调查报告——略评《民法总则》对民事习惯的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法目的之法理阐释
二、《反家庭暴力法》立法目的之文本解读
三、自身制度不足以实现立法目的之表现
四、自身制度功能的局限
五、外部规范予以弥补
六、结语

(6)青海省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法律问题调研报告——以杂多县、泽库县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一、杂多县、泽库县行政区域及其冬虫夏草产区分布情况
二、杂多县、泽库县牧民对
    (一)采集冬虫夏草的习惯规则
    (二)小商铺经营者对采集冬虫夏草的观念
    (三)非冬虫夏草产区对采集冬虫夏草的观念
    (四)村干部对采集冬虫夏草的观念
        1. 苏鲁乡多晓村特巴书记对采集冬虫夏草的观念
        2. 萨呼腾镇闹丛村布查村长对采集冬虫夏草的观念
三、杂多县、泽库县学校负责人、学生对采集冬虫夏草的认识
四、杂多县、泽库县政府机关对采集冬虫夏草的看法
五、杂多县、泽库县司法机关对采集冬虫夏草的意见
六、几点意见或者建议
    (一)开展冬虫夏草种质资源保护
        1. 建立自然保护区
        2. 改善草原植被生态环境
        3. 制定资源保护政策
        4. 加快立法建设进程
    (二)适度合理开发冬虫夏草资源
        1. 制定冬虫夏草产业发展规划
        2. 组织科研攻关
        3. 实施品牌战略
        4. 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5. 加快专业交易市场建设
        6.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三)加强产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2. 加大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力度
        3. 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四)维护产区社会和谐稳定
        1. 完善属地化管理责任体系
        2. 完善区域联防联治机制
        3. 完善应急管理工作

(7)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四、创新和不足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二) 内生增长理论
        (三) 三螺旋理论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对以上研究的评述
第三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概况
    一、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状况分析
        (四) 青海省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状况
    二、青海省经济发展概况
        (一)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
        (二) 青海省经济发展分析
第四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一、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高等教育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体系各指标对整体得分的影响
        (二) 青海省经济体系各指标对整体得分的影响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四) 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青海省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展望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展望
        (二) 青海省经济发展展望
    二、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 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 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青海藏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对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概念辨析
    2.1 国内外产业价值链研究现状
        2.1.1 国外学者提出产业链概念及国内学者形成产业链理论
        2.1.2 国外学术界形成价值链理论
        2.1.3 国内学者发展产业价值链理论
    2.2 产业链、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3章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阶段
        3.1.1 青海藏药产业萌芽阶段
        3.1.2 青海藏药产业初步建立阶段
        3.1.3 青海藏药产业快速发展阶段
    3.2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现状
    3.3 青海藏药产业与其他省份藏药产业比较分析
第4章 青海藏药产业价值链与子产业价值链分析
    4.1 青海藏药产业价值链
    4.2 青海藏药产业辅助价值链分析
        4.2.1 青海藏药产业基础设施
        4.2.2 青海藏药产业政治制度
        4.2.3 青海藏药产业人力资源
        4.2.4 青海藏药产业创新研发
        4.2.5 青海藏药产业融资渠道
    4.3 青海藏药产业主价值链分析
        4.3.1 青海藏药种植环节价值链分析
        4.3.2 青海藏药制造环节价值链分析
        4.3.3 青海藏药销售环节价值链分析
    4.4 青海藏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青海藏药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价值计量
    5.1 构建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评价指标体系
    5.2 计算青海省藏药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产出
        5.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2.2 BP神经网络在青海省藏药产业的具体运用
第6章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
    6.1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6.2 青海藏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6.2.1 总体战略
        6.2.2 竞争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9)常熟市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城市建设
        2.1.3 公共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善治理论
第3章 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3.1 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及成效
        3.1.1 生态制度全面确立
        3.1.2 生态环境日趋优化
        3.1.3 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3.1.4 生态文化空前繁荣
        3.1.5 生态工程全面推进
    3.2 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定位及工作举措
        3.2.1 生态文明建设常熟市政府的职责定位
        3.2.2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体系建设
        3.2.3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制度建设
        3.2.4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建设
    3.3 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3.1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工作机制
        3.3.2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的出台缺乏实效针对性
        3.3.3 生态文明相关建设指标及工程执行情况不理想
        3.3.4 生态文明建设广度和深度仍显不够
第4章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况
        4.1.1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
        4.1.2 国内其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概况
    4.2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4.2.1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4.2.2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
        4.2.3 建立生态文明政绩考核机制
        4.2.4 培育生态文明绿色生活方式
第5章 常熟市政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府对生态制度方面的建设体系
        5.1.1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5.1.2 贯彻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决策理念
        5.1.3 制定诠释生态文明的政策制度
        5.1.4 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的听证、论证、评议制度
    5.2 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公共政策执行体系
        5.2.1 创新生态文明执行机构建设
        5.2.2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执行人员素质
        5.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执行能力
    5.3 打造政府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
        5.3.1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机制
        5.3.2 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5.3.3 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5.4 探索政府对公众社会参与方面的引导体系
        5.4.1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5.4.2 加大引导力度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5.4.3 规范社会行为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5.4.4 建设生态文化打造生态文化软实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论文结构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学术思潮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一、调查测绘程序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六、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六、促进建筑创作
        七、培养专门人才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一、回顾传统
        二、重要测绘项目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一、重要测绘项目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四、培养综合素质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三、重要测绘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影响与荣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二、相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对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三线企业的环境问题与治理研究(1964-1990)[D]. 方锦波. 兰州大学, 2021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3]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研究[D]. 原畅.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青海省杂多、泽库两县牧民采集冬虫夏草调查报告——略评《民法总则》对民事习惯的规制[J]. 王立明. 民间法, 2017(01)
  • [6]青海省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法律问题调研报告——以杂多县、泽库县为样本[J]. 王立明. 青海民族研究, 2017(02)
  • [7]青海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郎文星.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3)
  • [8]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青海藏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余璐. 青海大学, 2016(08)
  • [9]常熟市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D]. 冯胜. 大连海事大学, 2016(10)
  • [10]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