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与城市工程地质调查

数据库与城市工程地质调查

一、数据库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捷,袁东进[1](2021)在《基于天地图的移动城市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文中提出南通市移动城市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构建不同格式数据的统一通道,建立一套标准的数据编码体系,通过读取、转换不同格式的基本数据,以此形成统一的城市工程地质基本数据输入格式,真正实现城市意义上的工程地质数据库,搭建完整的数字地质平台。

牟今容,曾玉清,张杨[2](2021)在《城市工程地质勘察钻孔数据库结构设计》文中认为为了转变传统地质资料服务方式,达到高效利用工程地质勘察钻孔数据的目的,论文通过建立数据概念模型,设计数据逻辑结构,完成数据分类与属性表设置、属性表关联与数据索引、属性表内容设计等工作,最终利用大量钻孔资料建立了关系型数据库,开发了钻孔数据机检的功能,实现了海量钻孔数据的有序管理、规范处理和质量控制。可供其他城市开展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刘金宇[3](2021)在《基于GIS的保山市隆阳区地下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还没有受到人们的充分关注,全球城市化速率的加快为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下空间是城市开发的新方向。本次课题研究依托《云南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方法研究》项目,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理论,构建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保山市隆阳区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对该区域的地质环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性分区三维数值模型,并对研究区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地学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性体系。分成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工程、地下交通隧道工程三个评价层次,构建出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2、选取保山市隆阳区城市规划区作为研究区,收集研究区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资料。分析研究区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对研究区的各方面地质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研究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出影响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地质问题,为后期研究区的适宜性评价提供数据及成果支撑。3、基于研究区实际地质环境情况及其主要地质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分别计算出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工程、地下交通隧道工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因子的权重值,为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叠加分析提供基础依据。4、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及自然断点理论分类处理研究区的各因子适宜性分区结果,同时叠加敏感因子中的不适宜区,构建出研究区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工程、地下交通隧道工程适宜性评价分区数值模型,分析各评价等级的区域特征,并对研究区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地学建议。

田其煌[4](2020)在《福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建库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福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建库根据新形势下用户使用需求,融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对数据库进行重新改版设计。本文从整体架构、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等方面介绍了新版福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系统设计成果。归纳总结了地质数据库系统采用基础库与标准库并存、APP端查询展示、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及场地地震效应自动评价等特点。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地质数据库在工程前期地质咨询数据快速获取、移动端APP地质查询服务、基坑开挖三维模型展示及不同岩土层土方量计算方面的应用效果。

周长安[5](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郭凡[6](2020)在《数字化工程勘察资料馆开发及勘察大数据初步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十分迅速。全国各个勘察研究院在近30年中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勘察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及试验数据。对于地质的资料的管理,虽然由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硬盘存储模式,但这些保存方式仍存在人力浪费、共享性差等特点,且对地质数据的挖掘远远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西宁市已完成的近千个工程地质勘察项目为基础,通过Java编程语言,SSM等框架建立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并基于因子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对西宁市城东区黄土试样的湿陷系数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用于湿陷系数的预测,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Java编程语言及SSM等技术框架,根据需求对地质勘察资料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分别从平台架构与平台数据库两方面入手,依次对两个子系统及地质资料存储表、试验结果统计表、权限表进行相应研发,完成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平台搭建,使得用户能够实现对地质资料的有效存储,高效访问,可控下载。(2)选取西宁市城东区低阶地地区的大厚度湿陷性黄土进行定量化分析。总结出该区域黄土湿陷系数与其它指标的相关关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对影响黄土湿陷系数的12个物理指标进行统计,通过降维寻找出对湿陷系数影响最大的若干个物理指标。(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西宁市城东区的黄土湿陷系数做出预测,并通过统计发现西宁市城东区黄土层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中等湿陷性黄土。对于该类型黄土,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看出有93.13%以上的概率使得预测值误差范围在50%以内。该方法为青海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变化规律及形成机理提供参考,对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吴雪枫[7](2020)在《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推进,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对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的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生产建设需求。因此,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意在从整体上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管理。而国土资源“一张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一张图”是通过将多种自然资源数据集成在统一空间框架中,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多规划协调和资源统一利用提供支持。而在目前泰州市的自然资源管理中,矿产地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利用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等。例如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地质资料管理规范,致使地质资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问题频出。因此,本文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符合泰州“一张图”系统管理的地质数据管理规范。通过对土地资料管理规范、土地数据建库规范、地质档案管理规范、地质档案汇交规范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并制定了符合泰州市矿地“一张图”数据特点的管理规范,实现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为其他地方的“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经验参考。(2)建立了矿产地质数据库。在构建的泰州“一张图”矿产地质数据管理规范的指导下,完成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建库处理。同时,结合泰州市“一张图”建设需求,研究并设计了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的数据库组织模型、数据库物理模型、数据库更新模式和数据库安全备份模式,满足了泰州“一张图”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的统一管理。(3)提出了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数据模型。在对矿产地质数据进行数据建库的基础上,结合泰州市“一张图”业务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和土地资源数据统一管理需求,利用职能域方法分析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设计并构建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业务关联数据模型,为泰州市“一张图”系统实现对矿地业务的统一管理提供基础。(4)结合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泰州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对泰州“一张图”中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框架设计和功能设计,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Web GIS技术等,开发构建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为泰州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完善提供支持。论文设计实现的基于“一张图”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矿产地质数据的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了泰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对泰州地区土地的监管和治理,实现了泰州市对本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土地的及时治理和修复,遏制了土地违法乱建、矿产资源违章开发等问题的产生,保障了国家土地相关政策的实行和落实。

张塬[8](2020)在《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震害表明,砂土液化是一种典型的地震地质灾害,是造成地基失效和工程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是地震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深入探索砂土液化研究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液化判别方法,对准确评价工程场地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松原市规划区液化砂土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大陆地区已有的液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双曲线判别新公式。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松原地震液化调查数据的回判以及新疆巴楚地震、新西兰地震液化调查数据的预判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双曲线判别公式的适用性和判别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采用四种判别方法对松原市规划区砂土进行液化判别,并讨论分析了不同判别方法导致分区不同的原因,其研究成果被松原市防震减灾规划所采用,也为砂土液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介绍了砂土液化机理和液化影响因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优缺点及其适用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2.收集分析了松原市规划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工程场地勘察报告等资料。开展了松原2018年5.7级地震砂土液化现场调查、钻探取样、现场测试等工作,得到了开展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研究的基础性资料。3.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现有规范方法的不足,以唐山地震、通海地震、海城地震、松原地震等198组液化数据为基础,建立双曲线液化判别公式。通过采用巴楚地震、新西兰地震液化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证明该新公式可用于松原规划区砂土液化判别及液化分区工作中。4.采用规范法、剪切波速法、Seed-Idriss简化法及双曲线判别公式对松原市规划区砂土进行判别,并进行了液化分区,编制了松原市规划区不同烈度作用下的砂土液化分区图,并就不同判别方法的分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李玉[9](2020)在《城市地质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地质数据随着居民生活、城市经济等变化而大量积累,在城市数量与人口规模增长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来越重角色。面对海量城市地质数据的呈现,如何有效的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可视化分析、共享服务,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难点。计算机、GIS等技术在城市地质领域中能发挥较大的实际生产作用,传统的城市地质数据平台是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在数据的可扩展性、灵活性等都具有较大的限制,需要新的研究技术来提高城市地质数据平台多方面的性能需求。本文从城市地质数据集成、城市地质数据共享方面进行研究,采用了Postgre SQL、Postgis、Mongo DB、Geoserver、Java、Open Layers等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城市地质数据集成管理、可视化与共享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城市地质数据的特征分析。对城市地质数据按照不同专题、不同数据格式、不同规范来进行划分,并研究相应的特点。(2)城市地质数据的集成。以城市地质数据各专题展开,对集成方法及集成流程进行具体设计,采用Postgis和Mongo DB数据库相结合作为集成平台,结合地质灾害、工程勘察、矿产勘察、水文地质中包含的数据结构特点,对不同格式的数据采用不同集成方法,从而实现城市地质数据的集成,并对城市地质数据库进行设计。(3)城市地质数据的共享。从城市地质数据平台的共享需求出发,对共享方法和共享机制展开分析,平台接口设计调用Web Services API、Java Script API、Client API、地图API等实现共享需求,平台接口是以HTTPGET/POST方式发送,以URL的QUERY_STRING传递的,接口的调用流程以应用系统、CA认证、平台认证、应用接口、平台服务引擎之间的联系来实现。(4)城市地质集成与共享管理平台的实现。为满足城市地质数据平台的集成与共享一体化服务,结合开源GI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城市地质数据架构、功能模块展开设计,构建城市地质集成与共享管理平台原型系统,实现数据集成与共享一体化服务。

陈方吾[10](2020)在《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网络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边坡地下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建模及地上三维实景可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边坡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远程共享数据、管理数据、共同编辑数据、保存数据等。随着计算机Cesium开源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和Web端可视化理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实体模型的技术条件。当大型边坡工程发生危险时,需要快速应用少量地质数据建立三维地质体模型并Web端可视化展示,从而对边坡治理工程作出合理的应对。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雅西高速公路瓦厂坪段变形边坡、薛城一号边坡、深圳田心石场边坡,在地下边坡三维地质体模型及地上三维实景模型的快速构建并进行边坡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确定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展示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建模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分析地上边坡三维实景快速构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三维实景模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无人机倾斜摄影快速建模技术的具体步骤及其优点。(2)分析地下三维边坡快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地质数据的处理、空间数据模型理论、插值拟合算法、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等理论,并重点分析构建地上地下三维实体模型的关键技术。(3)结合地上地下建模的基础理论,针对边坡工程分别采用地上和地下快速建模的手段进行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Itas CAD、EVS、GOCAD三个地质体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三维实体模型并分析关键建模技术。(4)对比分析三个建模软件的的优点,具体分析如何快速实现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并提出一套根据具体的地质数据丰富程度实现快速建模的方案。(3)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系统研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Cesium三维地球开源平台研发可视化展示系统,详细介绍系统的平台架构基础、包括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框架、环境架构等。并且详细介绍了三维边坡地上模型和地下模型的格式转化技术手段。(2)通过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功能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架构、数据管理手段、数据功能实现方法等。实现了多维地球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和地上地下一体化漫游,并且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创建精细化地上三维实景模型加载到可视化系统,再将快速构建的边坡地下三维地质体模型加载可视化系统,最终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综合展示。(3)在基于Cesium开源平台进行集成二次开发构建边坡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通过前端的应用打包和发布、后端应用发布、实现了Web端可视化浏览和展示。开发了网络版地质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地质体详细信息管理和查询功能,最后实现三维地质体可视化、钻孔和岩芯信息可视化、剖面可视化,对具体的工程进行实际应用检验。

二、数据库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库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天地图的移动城市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天地图的发展概况
2 城市工程地质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3 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思路
4 系统主要创新之处
5 结论

(2)城市工程地质勘察钻孔数据库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钻孔数据概念模型
3 钻孔数据库结构设计
    3.1 数据分类与属性表设置
    3.2 属性表关联与数据索引编码
    3.3 数据库属性表内容
4 钻孔数据质量机检功能设计
5 结论

(3)基于GIS的保山市隆阳区地下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灰色层次分析法理论与方法
    2.1 评价方法适宜性分析
    2.2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2.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2.4 确定指标权重
        2.4.1 构造判断矩阵
        2.4.2 一致性检验及权重的计算
    2.5 建立二级指标评价矩阵
    2.6 建立灰色关联度评价矩阵
    2.7 确定一级指标评价向量
    2.8 确定综合评价结果
第三章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3.2 地下空间建设形式与工程分类
    3.3 评价因子选取与标准化赋值
        3.3.1 地形地貌条件
        3.3.2 工程地质条件
        3.3.3 水文地质条件
        3.3.4 不良地质作用
        3.3.5 地质灾害
        3.3.6 人类工程活动
        3.3.7 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
        3.3.8 敏感因子
    3.4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与总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研究
    4.1 自然地理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2 区域地质概况
        4.2.1 地层岩性
        4.2.2 地质构造
        4.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4.3 工程地质条件
        4.3.1 工程地质层组划分
        4.3.2 软土特性
        4.3.3 膨胀土特性
        4.3.4 红黏土特性
        4.3.5 液化土特性及判别
    4.4 水文地质条件
        4.4.1 区域地下水及含水层特性
        4.4.2 地下水腐蚀性特性
    4.5 不良地质作用
    4.6 人类工程活动
        4.6.1 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4.6.2 重要建筑、文物与古建筑的保护
第五章 研究区主要地质问题三维分析
    5.1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5.1.1 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及原理
        5.1.2 三维地质体建模及展示
    5.2 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5.2.1 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特征分析
        5.2.2 研究区含水层特征分析
    5.3 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第六章 研究区地下空间建设适宜性建模分区分析
    6.1 适宜性建模及分区分析步骤
    6.2 研究区指标体系重构建
    6.3 三维数值建模原理及方法
    6.4 单指标因子适宜性建模分区
    6.5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6.5.1 综合管廊工程
        6.5.2 基坑工程
        6.5.3 地下交通隧道工程
    6.6 灰色综合评价处理
    6.7 适宜性综合评价建模与分区
        6.7.1 综合评价结果自然断点法处理
        6.7.2 敏感因子适宜性分区叠加
        6.7.3 综合管廊工程适宜性分区与分析
        6.7.4 基坑工程适宜性分区与分析
        6.7.5 地下交通隧道工程适宜性分区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发表论文)
附录 B(参加项目)
附录 C(权重计算专家评分意见)

(4)福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建库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福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系统设计
    1.1 系统架构
    1.2 数据库设计
    1.3 系统功能模块
2 新版福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2.1 采用基础库与标准库并存的技术方案
    2.2 增加移动端APP查询展示功能
    2.3 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展示分析
    2.4 基于地址编码数据的场地地震效应自动评价
3 应用实例
    3.1 工程地质咨询数据快速获取
    3.2 移动端APP地质查询服务
    3.3 地质BIM三维展示及土石方量估算
4 结语

(5)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信息技术理论
        2.2.3 系统控制理论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3.1 概念界定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4.1 总体设计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4.3.1 总体分析
        4.3.2 需求分析
        4.3.3 技术路线
        4.3.4 功能分析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4.4.1 需求分析
        4.4.2 技术路线
        4.4.3 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5.1.1 组织构架分析
        5.1.2 模型框架分析
    5.2 运行流程分析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5.3 运行机制分析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成果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数字化工程勘察资料馆开发及勘察大数据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行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1.2.2 地质数据分析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原理和技术
    2.1 系统实现技术
        2.1.1 SSM框架简介
        2.1.2 Bootstrap框架简介
        2.1.3 MySQL数据库简介
    2.2 数理统计分析
        2.2.1 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2.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 地质资料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及主要功能
    3.1 系统概述
    3.2 配置要求
    3.3 需求分析
    3.4 主要功能
        3.4.1 权限控制
        3.4.2 信息检索
        3.4.3 地质资料上传
        3.4.4 地质资料预览及下载
4 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4.1 系统平台架构设计
        4.1.1 用户访问子系统设计
        4.1.2 后台管理子系统设计
    4.2 系统平台数据库设计
        4.2.1 地质资料存储表设计
        4.2.2 试验结果统计表设计
        4.2.3 权限表设计
5 黄土湿陷系数与其它物理指标的定量分析
    5.1 区域地质概况
    5.2 湿陷系数与单物理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5.2.1 湿陷系数与天然含水量的关系
        5.2.2 湿陷系数与饱和度的关系
        5.2.3 湿陷系数与重力密度、干密度的关系
        5.2.4 湿陷系数与土粒比重的关系
        5.2.5 湿陷系数与天然孔隙比的关系
        5.2.6 湿陷系数与液限、塑限及塑性指数的关系
        5.2.7 湿陷系数与液性指数的关系
        5.2.8 湿陷系数与压缩模量、压缩系数的关系
    5.3 因子分析
    5.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4.1 自变量的选取
        5.4.2 共线性诊断
        5.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5.4.4 数学模型的测试与应用
        5.4.5 数学模型与系统整合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张图”管理现状研究
        1.2.2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引用技术标准规范
        1.4.1 档案管理类参考依据
        1.4.2 地质类参考依据
        1.4.3 数据建库参考依据
        1.4.4 信息化参考依据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一张图”管理的内涵
    2.2 泰州市矿、地信息管理平台分析
        2.2.1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管理模式分析
        2.2.2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数据服务特点
        2.2.3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特点
    2.3 平台相关技术和方法
        2.3.1 Web GIS技术
        2.3.2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现状分析与数据管理
    3.1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现状分析
        3.1.1 泰州市土地管理现状
        3.1.2 泰州市矿产地质管理现状
        3.1.3 存在问题分析
    3.2 “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规范
        3.2.1 数字化资料的组织命名规范
        3.2.2 地质资料着录标准
        3.2.3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3.2.4 地质资料汇交规则
    3.3 矿产地质数据库组织研究
        3.3.1 地质数据组织模型
        3.3.2 数据库物理设计
        3.3.3 数据库更新模式
        3.3.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3.4 “一张图”矿地业务数据关联
        3.4.1 “一张图”矿地业务分析
        3.4.2 矿地业务数据关联分析
        3.4.3 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研究
    4.1 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4.1.1 泰州市“一张图”系统管理现状分析
        4.1.2 矿产地质业务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4.1.3 矿产地质资料管理需求分析
    4.2 矿产地质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系统功能架构
        4.2.3 “一张图”矿产地质业务管理总体设计
    4.3 矿产地质系统功能设计
        4.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2 地质灾害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台实现与验证
    5.1 平台建库流程
        5.1.1 数据库建库思路
        5.1.2 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5.2 平台开发环境配置
    5.3 平台功能实现
        5.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的实现
        5.3.2 地质灾害管理功能的实现
        5.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的实现
    5.4 系统测试
        5.4.1 功能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松原市规划区地震灾害概况
    2.1 引言
    2.2 松原市规划区地震灾害
    2.3 松原5.7 级地震液化震害
    2.4 场地勘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松原市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引言
    3.2 规划区区域概况
    3.3 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
    3.4 区域主要断裂带
    3.5 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
    3.6 规划区可液化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松原场地的液化判别新公式
    4.1 引言
    4.2 液化判别的新公式
    4.3 新公式的可靠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
    5.1 引言
    5.2 基于规范法的砂土液化判别
    5.3 基于剪切波速测试的砂土液化判别
    5.4 基于Seed-Idriss简化法的砂土液化判别
    5.5 基于双曲线判别公式的砂土液化判别
    5.6 不同判别方法砂土液化分区的差异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附录A 1980 年以后对规划区产生影响的地震统计
附录B 我国大陆地区地震中172 组现场标贯点的测试数据判别情况
附录C 我国大陆地区松原地震中26 组现场标贯点的测试数据判别情况
附录D 巴楚地震数据库
附录E 新西兰地震数据库
附录F 采用规范法进行勘察报告验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城市地质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地质研究现状
        1.2.2 城市地质数据集成研究现状
        1.2.3 城市地质数据共享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城市地质数据特征分析
    2.1 城市地质数据构成
    2.2 城市地质数据特点
    2.3 城市地质数据面临的挑战
        2.3.1 城市地质数据集成面临的挑战
        2.3.2 城市地质数据共享面临的挑战
第3章 城市地质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3.1 数据集成方法及流程
    3.2 数据集成平台
        3.2.1 MongoDB
        3.2.2 PostgreSQL和 PostGIS平台
    3.3 地质灾害数据集成
        3.3.1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集成
        3.3.2 地质灾害属性数据集成
        3.3.3 地质灾害图片数据集成
        3.3.4 地质灾害文本数据集成
    3.4 工程勘察数据集成
    3.5 矿产勘察数据集成
    3.6 水文地质数据集成
    3.7 城市地质数据库设计
        3.7.1 概念设计
        3.7.2 逻辑设计
        3.7.3 物理设计
第4章 城市地质数据共享技术研究
    4.1 共享方法
    4.2 共享机制
    4.3 平台接口设计
        4.3.1 接口形式
        4.3.2 消息流程
        4.3.3 结构设计
        4.3.4 调用流程
        4.3.5 接口实现方式
    4.4 共享服务实现
第5章 城市地质集成共享平台实现
    5.1 开发环境
        5.1.1 SpringBoot
        5.1.2 Angular
    5.2 城市地质平台架构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 系统实现
        5.4.1 系统登陆
        5.4.2 系统首页
        5.4.3 项目信息管理
        5.4.4 数据集成
        5.4.5 数据可视化
        5.4.6 统计分析
        5.4.7 用户信息管理
        5.4.8 系统管理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研究现状
        1.2.3 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基础理论
    2.1 地上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2.1.1 无人机倾斜摄影
        2.1.2 无人机边坡三维实景建模方法
    2.2 地下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2.2.1 地质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2.2.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2.3 插值拟合算法
        2.2.4 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上三维边坡快速建模技术的工程应用
    3.1 概述
    3.2 地上三维实景快速建模方法
    3.3 工程应用
        3.3.1 瓦厂坪大桥危险段边坡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3.3.2 薛城1号边坡地上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3.3.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优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的工程应用
    4.1 基于Itas 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4.1.1 快速构建瓦厂坪大桥边坡地质数据库
        4.1.2 快速创建三维地表模型
        4.1.3 构建空间地层分界面
        4.1.4 面生成体模型方法
        4.1.5 模型检验
    4.2 基于EVS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快速建模
        4.2.1 EVS建模步骤
        4.2.2 EVS构建瓦厂坪、田心石场边坡模型
    4.3 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4.3.1 GOCAD建模步骤
        4.3.2 GOCAD构建瓦厂坪三维边坡模型
    4.4 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esium开源平台构建边坡三维地质体可视化系统
    5.1 Cesium平台架构基础
        5.1.1 WebGL技术
        5.1.2 Cesium开源平台
        5.1.3 Node.js环境
        5.1.4 Angular框架
        5.1.5 Cesium模型格式
    5.2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与数据加载实现
        5.2.1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
        5.2.2 基于Cesium的模型数据加载实现代码
    5.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系统总体设计
        5.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3 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
    5.4 系统应用
        5.4.1 地质体信息管理
        5.4.2 钻孔和岩芯信息管理及可视化展示
        5.4.3 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数据库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天地图的移动城市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J]. 李敏捷,袁东进. 山西建筑, 2021(20)
  • [2]城市工程地质勘察钻孔数据库结构设计[J]. 牟今容,曾玉清,张杨.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14)
  • [3]基于GIS的保山市隆阳区地下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D]. 刘金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福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建库及应用研究[J]. 田其煌. 工程勘察, 2020(12)
  • [5]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
  • [6]数字化工程勘察资料馆开发及勘察大数据初步分析[D]. 郭凡.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D]. 吴雪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D]. 张塬. 防灾科技学院, 2020(08)
  • [9]城市地质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研究[D]. 李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D]. 陈方吾.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数据库与城市工程地质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