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小麦发展注意三点

特种小麦发展注意三点

一、发展专用小麦注意三点(论文文献综述)

宋家锋[1](2021)在《基于带节秸秆的轻质吸能结构仿生研究》文中认为缓冲结构广泛地应用在车辆工程、农业工程、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等领域中,设计出吸能特性好、质量轻的缓冲吸能结构对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工程仿生学原理,以自然界中轻质高强的秸秆为仿生原型,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薄壁结构、泡沫填充结构和蜂窝结构进行了仿生优化设计,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相似性分析,选取轻质高强的高粱和芦苇秸秆作为仿生原型,宏微观结构分析表明:两种秸秆宏观上表现为变壁厚的锥形结构,且规律分布着节特征。沿着茎秆自上而下,其壁厚和直径逐渐增大的趋势,而节间距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两种秸秆的截面特征有所不同,芦苇秸秆圆环形中空截面,而高粱秸秆截面为渐进式具有凹槽的非圆截面填充结构。微观上,两种秸秆均由纤维组织层、多孔基质以及大小维管束簇结构组成,且基本组织均为梯度变化的多孔结构,不同的是维管束的组织形式存在一定差异。(2)通过对高粱和芦苇秸秆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发现,拉伸时,节特征表现为负面作用;而在压缩、弯曲以及冲击时节特征则表现为增强作用。高粱/芦苇的有节试样的轴向抗压强度、径向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分别较相同部位无节试样高出4.1/4.4,0.66/13和8.4/5.3倍。动态冲击试验表明,高粱/芦苇的有节试样的轴向抗冲击峰值载荷较相同部位无节试样分别高出了2.1/1.9和1.6/1.8倍,冲击韧性高出了5/4.5倍。力学试验表明:节特征可以有效的提升秸秆的承载能力,对于空心芦苇秸秆结构,节特征的增强作用占据主导作用;而对于高粱秸秆的实心结构,髓芯和节的共同作用使得其力学性能更优。(3)为明晰节特征对茎秆的增强作用,基于Micro-CT技术,建立了高粱和芦苇秸秆节特征以及维管束结构精细数字模型;并结合力学试验和各向异性材料本构关系,建立了高粱和芦苇秸秆的CT和CAD有限元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可知:与传统CAD模型相比,CT重构模型的仿真结果与真实的试验现象更为接近,误差为10.77%。同时分析了节特征对秸秆的增强作用,从理论上推导了适用于高粱和芦苇秸秆中节结构径向压缩时临界屈曲应力的力学模型。(4)根据高粱秸秆的非圆截面特征,提出了仿生凹槽管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仿生凹槽管的比吸能、抗弯强度、压溃力效率分别比普通圆管提高93.10%、50.97%、15.05%,质量降低了2%。根据高粱和芦苇秸秆中空、凹槽以及节特征,对泡沫填充结构进行了仿生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仿生泡沫填充结构中,锥孔型仿生设计方法所得到的泡沫填充结构质量最轻;其中,泡沫填充碳纤维增强管的比吸能较完全填充碳纤维增强管提高了32%,且质量下降了29.01%。根据两种秸秆节特征处微观层面的多孔结构及梯度特性,提出了仿生蜂窝晶胞及边线结构的设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种方法及6种结构的表现优于六边形蜂窝结构的性能。其中表现最优的为五边形-圆形组合式蜂窝管,与六边形蜂窝结构相比,其吸能提高41.06%,比吸能提高了39.98%。(5)基于各薄壁吸能结构的仿生优化设计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仿生三级缓冲结构。单腿准静态试验表明:仿生三级缓冲结构与传统三级缓冲结构相比,其质量下降了22.37%,比吸能提升15.94%。着陆冲击试验表明:在硬地面冲击测试时,仿生三级缓冲结构可以有效的消除52.3%过载效应,比传统三级缓冲结构的高出18.06%。在松软地面冲击测试时,仿生三级缓冲结构可以有效的消除45.9%过载效应,比传统三级缓冲结构高出27.15%。本文在对自然界中两种带节秸秆进行宏微观结构分析和力学特性试验的基础上,提取了非圆截面、梯度壁厚特征、增强节特征、特征晶胞及边线结构等特征,对薄壁吸能结构进行了仿生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可以为吸能结构设计、性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赵金[2](2021)在《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产量位居粮食作物第二,保证其高产、稳产,对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播种质量差,由于排种器结构导致播种均匀性差,拥挤的小麦形成“疙瘩苗”,使小麦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漏播导致麦田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小麦播种机现有传动机构导致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播种效果,且作业效率低,镇压效果差;目前的小麦排种器进行高速作业还会出现充种困难的问题。其次,黄淮海地区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小麦生产中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导致小麦分蘖不足,从而影响小麦亩穗数,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再次,生产中存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对种子进行力学分析,对排种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和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了仿真试验,完成了差速充种沟式小麦排种器参数的优化。将优化后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60r/min,弧形挡板固定在排种器端盖上,充种沟隔板间长度、充种沟宽度、充种沟高度分别为8.00、6.00、5.00mm,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为42.68°时,粒距合格率为81.67%,重播率为12.50%,漏播率为5.83%,排种器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2.32%,结果与仿真试验结果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采用了创新研制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该排种器利用差速原理提高了充种率,采用种沟内设置隔板实现了单粒排种。对采用该排种器的7.5cm行距小麦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试验以及台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可实现小麦定行距、定株距、定播深的精量播种,减少小麦苗期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小麦冬前分蘖数,同样水肥条件下可实现增产效果。通过力学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整机结构、开沟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对行镇压装置进行了设计、计算。试制完成的小麦密行播种机通过田间试验表明:7.5cm行距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通过性;经田间试验测得粒距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合格粒距变异系数、播种深度合格率均符合标准。优化后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田间实测作业行驶速度可达8.46km/h,提高了播种效率。采用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可实现冬前封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越冬后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7.5cm行距小麦地0~60cm 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为9.12%,对照15 cm行距小麦地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8.24%。通过随机抽取样点取样查苗可知,7.5cm行距种植小麦,可使小麦分蘖个数、次生根条数、干物质重以及产量的值均优于对照15cm行距小麦,经小麦田间实收测产结果表明:7.5cm行距较15cm行距小麦增产9.22%。文中通过多年多点对小麦密行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统计增产量分布情况,初步探索了小麦密行播种机随经纬度变化的增产规律。文中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由于积温原因造成小麦冬前分蘖不足,进而影响产量的问题,提出并验证了小麦密行种植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小麦密行种植的增产机理,验证了“缩行均株”小麦播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小麦个体生长优势,具有“以光补温”的理论效果。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证明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具有增加小麦冬前分蘖个数,提高产量的显着效果。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提出了“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技术模式,通过利用导航技术可实现精准对行,既可以减少玉米播种作业时机具因破除根茬造成的多余动力损耗,又可以减少机具对土壤的扰动,对提高播种一致性和保持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导航拖拉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对行播种的玉米播深一致性变异系数为7.26%。

徐敏[3](2020)在《茶叶提取物对中式挂面品质及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挂面是我国传统主食,因其食用方便而广受欢迎。但在当前消费市场中,通常会被认为缺乏营养功能特性。茶多酚具有显着的抗氧化特性,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类食品进行功能性改良。多酚与生物大分子(淀粉和蛋白质)之间存在复杂相互作用,利用茶多酚对面制品进行营养品质提升过程中,这一相互作用对产品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不可忽略。本课题以硬质红冬麦面粉为原料,研究三种不同茶叶多酚来源(绿茶提取物、红茶提取物、乌龙茶提取物)对硬质红冬麦面粉糊化特性和面团形成特性的影响,探讨多酚与小麦淀粉以及面筋蛋白的作用机制;并在白盐面和黄碱面两类不同挂面制品体系下,考察盐离子和pH对这一作用方式的影响,比较茶叶多酚在两类面条制品中的适用性;并构建纯净的小麦淀粉-茶多酚作用体系,消除面筋蛋白干扰,考察单一 pH因素对该作用体系的影响。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快速黏度分析表明茶叶提取物抑制了糊化过程中小麦淀粉的膨胀和溶出,干扰了直链淀粉分子在老化过程中的聚集。面筋聚集试验表明茶叶提取物引起面筋形成时间增长,聚集能量降低;粉质分析试验表明面团水合速度减慢,面团形成时间增加,形成的面筋组织强度增强。三种茶叶提取物与小麦淀粉以及面筋蛋白之间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其中,红茶提取物对淀粉糊化特性及面筋组织特性影响最为显着。(2)茶叶提取物在中式挂面中进行应用,对白盐面质构品质具有一定负面效应,对黄碱面质构特性具有提升作用。与白盐面制作体系相比,黄碱面制作体系下,茶叶提取物表现出类似但更为显着的提高小麦淀粉溶胀度以及热力学稳定性,增强面筋蛋白强度的效应,同时,出现了淀粉回生效应增强,面团吸水率升高以及面团热稳定性降低一系列相反效应。与白盐面相比,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颜色特征值影响更为显着,对断裂力、所有质构特性参数以及部分弹性弛豫参数表现出相反的作用趋势,可能与不同pH环境下多酚-淀粉以及多酚-面筋蛋白之间作用力不同有关。(3)利用热力学分析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凝胶电泳和低场核磁技术对两种面条热力学特性、微观结构特性、蛋白质结构特性、水分分布特性进行比较,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中具有更为显着的淀粉糊化特性改变、蛋白结构调整和水分子移动性限制能力。结果显示,茶叶提取物引起白盐面峰值糊化温度降低,面筋网络结构增强,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平行β-折叠结构含量轻微升高,单一 SDS可溶性蛋白电泳条带消失,蒸煮体系中氢质子密度降低,所含水分子可移动性增强效应;引起黄碱面峰值糊化温度、终值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值降低,面筋组织结构破坏,平行β-折叠结构和反平行β-折叠结构含量显着性增多,蒸煮体系中氢质子密度降低,所含水分子可移动性降低效应。功能特性分析表明所得白盐面和黄碱面表现出良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淀粉消化能力。(4)为消除面筋蛋白对多酚-淀粉相互作用的影响,构建茶多酚-小麦淀粉作用体系,利用黏度分析、热力学分析、流变学分析、微观结构观察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研究不同pH体系下茶多酚与小麦淀粉之间相互作用,酸性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更为显着。茶多酚的添加在不同pH体系下均引起了峰值黏度、崩解黏度、回生黏度、起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和终值糊化温度、糊化焓值、储存模量、损耗模量、稠度系数k的下降,但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加入茶多酚之后,淀粉凝胶三维网络结构中的孔洞逐渐变小,淀粉分子逐渐融合到一起,形成均匀的片状结构,这一变化在pH=3的酸性环境下更为显着。表层凸起高度在酸性、中性以及碱性环境中分别下降0.5 nm,0.9 nm和0.2 nm。在酸性环境下,茶多酚引起葡萄糖重复单元中C2、C3以及C6处所连-OH共振吸收峰左移,α-1,4糖苷键以及α-1,6糖苷键处1H吸收振动峰强度显着增强。

马晓宇[4](2020)在《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文中指出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2020)1号再次强调,确保粮食安全自始至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994-2019年间,农发行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64539亿元,支持收购粮食72765亿斤,为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粮食市场化和农发行贷款业务向粮食加工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信贷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如何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对粮食产业链的信贷资金支持的同时,防范贷款风险,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已颇为成熟,但对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粮食贷款业务中风险成因和管控的研究仍显不足。另外,现有研究将重心放在了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上,对贷款风险分担策略的研究匮乏,而这才是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降低风险的关键,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以H农发行为研究对象,探索H农发行在粮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分担理论提出改进建议。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与政策性银行、粮食贷款、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其次,对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运行现状、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以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为例,深入识别粮食贷款业务中面临的来自贷款对象、宏观环境、银行自身三个层面的风险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估。再结合现状,指出H农发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基于风险分担理论,针对前文识别出的风险敞口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粮食贷款业务的特点和H农发行现状决定了强化风险管理的迫切性。第二,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来自贷款对象、宏观环境、银行自身三个层面。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得出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中来自贷款对象和宏观环境的风险较高,银行自身层面风险较低的结论。第三,H农发行在粮食贷款风险管控中存在风险信息的识别手段落后、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三点不足之处。第四,基于风险分担理论,针对前文识别出的风险敞口和问题,设计风险分担机制进行防范。具体提出了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融资、建立粮食贷款保证基金、推动贷款保证保险、激励贷款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四点风险分担策略。同时,还提出了优化风险识别的方式举措、提高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两点建议。期望能帮助H农发行实现粮食贷款风险的有效管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也为其他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李林轩,李硕,王晓芳,黄鹏[5](2020)在《小麦制粉企业工艺技术管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小麦制粉企业工艺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从小麦收购与仓储管理、制粉工艺技术管理、小麦粉后处理工艺管理等方面对小麦制粉企业工艺技术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小麦制粉企业只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好以上问题,就能加工出高品质小麦粉,达到稳定小麦粉品质的效果,取得较大市场占有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吴盛杰[6](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吕天石[7](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曹峥林[8](2019)在《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实现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量优质劳动力流失、非农就业持续增加、留守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的现实问题倒逼下,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围绕农事作业环节的服务外包行为普遍出现、其市场迅速发展。环节服务外包在现行制度范畴与要素禀赋先天约束下找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可能路径,逐步演化成为市场化改革深化与社会分工深化时代主题下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本研究基于农业分工深化条件下,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可能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以“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是如何促进农业规模经济这一科学问题,旨在揭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农业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服务外包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实现的可能路径。首先,搭建“服务外包——分工经济——规模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系统解析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演进逻辑及其经济效应,理论推导农业规模经济的准确衡量模型。其次,基于宏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环节服务外包和农业规模经济的特征事实与发展现状。然后,厘定“服务外包——行为能力——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的逻辑线索,构建面板分位数回归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及结构性差异。最后,立足组态视角,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技术探讨环节服务外包影响农业规模经济的因素组合及其实现路径。1.主要研究结论(1)我国环节服务外包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宏微观特点与结构性差异。宏观上,环节服务外包遵循立足产权分割与技术可分的分工深化、基于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的资源配置两大主要演进逻辑,呈现整体时序上的渐进性、品种结构上的差异性、与农业特征的耦合性的特征。微观上,一是环节服务外包比例存在明显的区域结构性差异、作物结构性差异、环节属性结构性和时间动态性差异。三种作物平均的服务外包率均值为38.73%,收割、整地和播栽环节外包率位列前列,不同作物环节外包率有所差异,6个省(市)区域内部均表现出“水稻>小麦>玉米”的特征。全区域、不同区域、不同环节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比率总体上基本呈现逐年微增的态势,全样本三种作物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比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环节,而劳动技术兼具型环节则最小。二是服务外包行为动因主要是家庭劳动力不够、相关农机设备缺乏和身体难以承受劳动强度。服务外包主要来源于组织型主体、个体型主体和公司型主体,其中劳动密集型环节服务外包主要来源于组织型和个体型主体,技术密集型环节则主要来源于政府型和公司型主体。三是服务外包四大供给主体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本乡镇区域,而跨县或跨省的跨区服务供给主体很少。四是无论是整体比例而言还是具体环节比例而言,农户的环节服务外包需求意愿比例均高于实际环节服务外包行为。五是服务外包的计价与支付方式比较复杂多样,但总体以现金支付为主。就具体价格而言,外包价格均价整体呈现“劳动技术兼具型环节>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密集型环节”的特征。六是环节服务外包水平总体均值为33.97%,呈现“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技术兼具型”的环节属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水稻>小麦>玉米”的作物结构差异以及“中规模>大规模>小规模”的种植规模差异。(2)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差异较大但总体上与环节服务外包呈正相关关系。宏观视角下,其一,粮食的总体农业规模经济平均水平达到1.045,处于规模经济状态,并呈现“玉米>小麦>粳稻>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的作物结构差异特征,整体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区域结构特征。不同作物规模经济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早籼稻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中籼稻和小麦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特征、晚籼稻和玉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粳稻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特征。其二,19972017年间,全国粮食生产除在2013年外,在其余年份均处于规模经济状态,整体呈现波动状态,近年来略呈上升趋势。不同作物的规模经济性动态时序基本呈现波动态势但有所差异。微观视角下,其一,总体农业规模经济水平平均值为1.093,总体上看多数农户生产处于规模经济状态。而且农业规模经济水平呈现明显的作物结构性特征、区域结构性特征和时间动态性特征。其中,作物结构性特征表现在产品规模经济水平均值呈现“玉米>小麦>水稻”的特征;区域结构性特征表现在总体规模经济水平和水稻规模经济水平均值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小麦和玉米规模经济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时间动态性特征表现为总体规模经济水平均值呈现逐年小幅递增的发展态势,水稻规模经济水平均值呈现逐年递增的特征,小麦规模经济水平均值表现出先降后升的波动特征,而玉米规模经济水平均值则逐年递减。其二,不同服务外包水平农户的农业规模经济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两者存在统计相关性。总体规模经济水平随着服务外包水平的提升而呈“U”型特征,总体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不同作物的规模经济水平随环节服务外包程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3)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影响效应根源于专业分工和市场化。通过超边际均衡分析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解析了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影响机理:(1)环节服务外包条件下,农产品交易效率改进,导致农业分工深化和劳动力向农业生产性服务部门转移,将增加生产性服务者人数而降低农产品生产者人数,从而引起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份额下降,为土地流转集中和其它要素流动创造有利条件。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要素人均量的扩大,尤其是土地的劳均单位面积扩大,有助于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从而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2)服务外包条件下,农产品生产者与生产性服务者实现分工与专业化,从而可从生产性服务生产率的提高中相互受益。基于农产品交易效率改进所带来的分工网络正效应,当服务外包市场发展时,农业生产性服务者和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率的提高可分别提升生产性服务和农产品的市场容量,而且两者的市场容量相互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等中间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容量的扩大,表明市场需求的提升,这将进一步刺激经营主体追加投入与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其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力。(4)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正向影响具有多维度的差异性。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分位数回归模型均表明环节服务外包水平对规模经济的影响显着为正,并且规模经济低水平的农户越容易通过服务外包来提升规模经济水平。这预示着环节服务外包在规模经济水平或条件降低的农户群体中推广的积极意义。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基于作物结构维度,各作物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水平对农业规模经济水平的影响均显着为正,其影响程度呈现“水稻>小麦>玉米”的特征,而且水稻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小麦与玉米的影响,而小麦与玉米之间差异较小;基于区域结构维度,东部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水平对规模经济水平的正向影响程度大于中部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正向影响,而西部的影响效应则不显着;基于环节属性维度,各生产环节属性的服务外包水平对规模经济水平的影响均显着为正,其影响程度呈现“劳动密集性环节>技术密集型环节>劳动技术兼具型环节”的特征,劳动密集性环节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影响程度差异不大,但两者影响程度均远大于劳动技术兼具型环节的影响程度。(5)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具有门限效应且存在差异性。就总体样本而言,总体样本模型存在门限效应且有2个门限值,随着服务外包水平门限值的跨越,其对规模经济的正向影响程度呈现近似倒“V”特征。可见,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水平应当有适度性,超过适度外包水平,如本样本研究定义下的0.76,其对农业生产经营及其规模经济的影响将减小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就作物结构而言,水稻样本模型有1个门限值,随着门限值的跨越,水稻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正向效应将加强且幅度较大;小麦样本模型有1个门限值,随着门限值的跨越,小麦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正向效应加强幅度不大;玉米样本模型有1个门限值,随着门限值的跨越,玉米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正向效应将从无效转为有效。从区域结构来看,东部总体样本模型有1个门限值,随着门限值的跨越,东部地区服务外包的正向效应将显着增强;中部总体样本模型有1个门限值,随着门限值的跨越,中部地区服务外包的正向效应才开始显现;西部总体样本模型则不存在门限效应。(6)环节服务外包通过“六大传导机制”和“五条组合路径”促进规模经济实现。基于基准回归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分阶段估计,从分工专业化、学习能力、技术进步、物资资产专用性、处置能力与交易能力“六大传导变量”验证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促进规模经济实现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具有分工专业化效应、人力资本效应、技术外溢效应、成本节约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与规模经济互补效应等传导机制。同时,利用fsQCA方法验证筛选出实现规模经济的“五条组合路径”:一是AOS*CA*AS*SC*LCA*TPR,即在强行为能力、低资产专用性和大规模性作为核心因果性条件缺失情况下,农户可以围绕高技术进步这一核心因果性条件,辅助于高环节服务外包水平和强学习能力,借助外部渠道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弥补,从而实现农业规模经济。这实质是前文所提及的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技术外溢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的强强联合。二是AOS*CA*RK*SC*LCA,在大规模性作为核心因果性条件缺失、低风险性作为辅助因果性条件缺失的情况下,农户经营规模较小且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此时农户仍然可以通过高环节服务外包水平和强行为能力两个核心因果性条件,以强学习能力为辅助因果性条件,获取高规模经济水平。该构型体现了环节服务外包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学习效应。事实上,构型A和B也可以作为“环节服务外包”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土地经营规模无关论”的有力支撑。三是AOS*CA*AS*RK*SC*LCA*TPR,在高技术进步作为核心因果性条件缺失,高环节服务外包水平和强学习能力作为辅助因果性条件缺失情况下,农户仍然可以通过强行为能力、低资产专用性和大规模性三个核心因果性条件,辅助于低风险性这一辅助因果性条件,来实现规模经济。四是AOS*CA*AS*SC*LCA*TPR,在以高服务外包水平、大规模性和强学习能力为核心因果性条件,以强行为能力、低资产专用性和高技术进步为辅助因果性条件的情况下,此时农户家庭内外部资源均衡,容易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高水平提升。五是AOS*AS*RK,在强学习能力作为核心因果性条件缺失的情况下,农户通过高服务外包水平、低资产专用性这两个核心因果性条件,以低风险性为辅助因果性条件,同样可以实现超高规模经济水平。2.可能创新之处(1)引入“服务外包——分工经济——规模经济”的理论架构,并对揭示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实现规模经济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有益尝试,其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如基于超边际分析的数理推演,表明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实现规模经济的“分工经济”内在逻辑,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通过分工社会化和服务市场化,拓展了农业生产经营边界,在通过各生产环节规模经济的“加总效应”改进农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引入外部服务规模经济,通过共享分工经济来提升整个农业规模经济水平。(2)基于结构性视角,实证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影响的结构性差异,突出了作用机理的层次性与异质性。同时验证了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门限效应,进一步拓展了现有文献中的机理分析,识别了环节服务外包影响规模经济过程的动态性。环节服务外包水平不是越高越好,其对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往往需要跨越某个门限值或处于一定的水平区间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充分体现了环节服务外包的适度性及其促进规模经济实现的动态性。(3)尝试将社会学与案例研究领域前沿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引入到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与规模经济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中,在方法运用上体现学科交叉并有所突破与新意。传统计量分析拘泥于单一模型在大样本上精确验证独立变量显着性,且无法有效解释因素组合的影响效应甚至难以处理3个以上变量交互作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弥补了上述思维窠臼与操作缺陷,验证多因素组合及其交互作用对农业规模经济的影响,更能反映现实复杂的因果关联,更加贴近客观的经济现实,拓展了机理探讨的维度与深度。同时新方法的运用带来新的观点碰撞,通过fsQCA方法找到了五条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条件下农业规模经济实现与提升的等效组合路径,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途径认知。

王方梅[9](2019)在《饲草大麦筛选及分蘖调控机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大麦是世界第四大禾本科粮食作物,具有饲用、啤用、食用等用途,秸秆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动物饲草饲料。大麦的分蘖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生理过程,涉及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遗传因素共同调控,植物激素在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独脚金内酯(SLs)作为2008年新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已报道其具有调控植株分蘖的作用。当前,关于SLs在植株分蘖调控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在拟南芥、水稻、玉米等已有相关报道。但在大麦中SLs相关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具体的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仍不了解。大麦作为麦类作物中的一种重要作物,其种质资源来源广泛,类型丰富,筛选饲草大麦材料,根据分蘖数探究SLs在分蘖调控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资源库中随机选取的217份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两年三点的分蘖数统计,筛选出3个(PZDM03602、PZDM00162、PZDM08422)分蘖数差异显着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的分蘖数、再生能力以及生物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份(即PZDM00162和PZDM08422)分蘖能力强的材料具有很好的再生能力以及更高的生物产量及繁茂性,非常适合作为青贮饲料。由于独脚金内酯(SLs)参与并调控了植物分蘖,同时利用水稻、拟南芥等植物中已报道的与SLs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大麦的独角金内酯合成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说明在大麦中具有完整的SLs合成及信号通路。通过组织时空表达分析,发现独角金内酯合成相关基因在根部表达量较高,这与SLs在根部合成的报道相一致;SLs信号调控通路基因在植株的多个时期和多个部位表达量都较高,说明SLs的信号调控发生在整棵植株中,而不局限在分蘖过程。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SLs相关5个基因的表达量与已获得的3份分蘖材料的表型没有直接的关系,说明SLs在这3个材料中并不直接调控分蘖,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调控了这3份材料的分蘖数。本研究为开发大麦饲草资源,促进乡村畜牧业发展,筛选出优质高效的青饲大麦材料和初步探讨大麦的分蘖调控机制打下基础。

潘经韬[10](2019)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了巨大压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和非农工资的上涨也推动了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诱发了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化作业的强烈需求。通常来讲,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机械化作业:一是自主购机作业,二是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但是整体购机能力不足和耕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不可能每家每户都通过自主购机实现机械化作业。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服务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小规模经营”与“大规模作业”、“买不起”与“需求强”等矛盾,打破了资金和技术因素对农户使用农机的约束,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通过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来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扶持的共同推动下,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5128万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比2013年增长1.9万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42亿亩次。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4年的34%提高到了2017年的66%。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快速发展也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重要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是粮食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2014-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46946.95万吨增加到65789万吨。大量研究表明,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对于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购买机械化服务是粮食生产者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途径之一。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本质是农业生产者将机械作业环节外包给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主体,从而在粮食生产环节实现分工经济。那么,粮食生产为什么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这种社会分工形成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在分析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农户层面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的理论逻辑,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相关数据围绕“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等4个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相关研究结论,为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总共由九部分组成,分别简述如下:导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数据,并指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粮食生产要素、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等基础性理论。第二章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同时总结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比较了各类农业机械化服务主体的制度优势。第三章系统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角度阐释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利用CLDS2014微观数据实证考察种粮农户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五章分别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投入、人工投入和化肥投入的影响。第六章分别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第七章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效率,运用Tobit模型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发现,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目标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系统构建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种粮农户视角阐释了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逻辑,并厘清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第二,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文献大多侧重于农户是否选择农业机械化服务,且多利用微观调研的截面数据从静态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缺乏时空维度的分析。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第三,目前鲜有文献实证研究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对3种粮食作物的人工、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第四,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相关文献侧重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利用水平,且主要集中探讨水稻生产效率。本研究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面板数据,分别从供给水平和利用水平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小麦和玉米3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由于笔者研究能力不足和研究数据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实证研究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选择行为时,由于数据受限没有考虑机械化服务价格因素的影响。第二,本研究主要从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三个方面来探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没有考虑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种植结构、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第三,本研究在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时,主要使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数据,由于数据限制缺乏微观层面的考察。第四,没有考虑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服务、不同主体提供的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

二、发展专用小麦注意三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专用小麦注意三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带节秸秆的轻质吸能结构仿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秸秆结构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1 秸秆茎秆收获机械力学
        1.2.2 秸秆茎秆作物力学
        1.2.3 秸秆茎秆力学模型
    1.3 仿生吸能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仿生薄壁管
        1.3.2 仿生吸能板
        1.3.3 仿生多胞管
    1.4 着陆缓冲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着陆器研究现状
        1.4.2 着陆缓冲结构国外研究现状
        1.4.3 着陆缓冲结构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带节秸秆宏微观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仿生原型选择
        2.2.1 原型选择依据
        2.2.2 相似性分析
        2.2.3 仿生原型基本特点
    2.3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3.1 试验目的
        2.3.2 结构分析设备与研究方法
    2.4 宏观结构分析结果
        2.4.1 直径沿茎秆变化规律
        2.4.2 壁厚沿茎秆变化规律
        2.4.3 节间距沿茎秆变化规律
        2.4.4 秸秆截面特性
    2.5 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
        2.5.1 细观结构分析
        2.5.2 微观结构分析
    2.6 茎秆化学成分及官能团分析结果
        2.6.1 官能团分析
        2.6.2 EDS能谱分析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秸秆力学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3.2.1 试验样本
        3.2.2 准静态力学试验
        3.2.3 动态力学性能试验
    3.3 准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3.3.1 拉伸性能
        3.3.2 抗压性能
        3.3.3 抗弯性能研究
    3.4 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3.4.1 轴/径向抗冲击特性
        3.4.2 抗弯冲击特性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秸秆节结构三维重构及力学模型构建
    4.1 引言
    4.2 高粱和芦苇秸秆节结构逆向重构
        4.2.1 秸秆截面影像数据采集
        4.2.2 秸秆逆向重构
        4.2.3 重构模型简化
    4.3 秸秆本构关系参数确定
    4.4 重构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
        4.4.1 有限元分析流程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茎秆节结构受力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轻质吸能结构仿生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茎秆结构特征与力学特性的关联性
    5.3 主要评价指标
    5.4 薄壁结构截面仿生设计与分析
        5.4.1 薄壁结构仿生截面设计
        5.4.2 仿生薄壁结构参数化研究
        5.4.3 响应面优化设计分析
    5.5 薄壁结构梯度仿生设计与分析
        5.5.1 薄壁结构仿生设计
        5.5.2 仿真分析
        5.5.3 验证试验
        5.5.4 多角度斜向加载分析
        5.5.5 响应面优化
    5.6 泡沫填充结构仿生设计与分析
        5.6.1 泡沫结构仿生设计
        5.6.2 试验及结果分析
    5.7 蜂窝结构仿生设计分析
        5.7.1 蜂窝结构仿生设计
        5.7.2 仿真及对比分析
        5.7.3 试验及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着陆腿吸能结构仿生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缩比着陆器样机设计
    6.3 三级缓冲结构冲击仿真分析
        6.3.1 单腿压缩仿真分析
        6.3.2 结果分析
    6.4 单腿压缩及缩比着陆器冲击测试系统
        6.4.1 缩比着陆器样机制备
        6.4.2 组合式缓冲结构制备
        6.4.3 测试系统搭建
    6.5 着陆器多腿动态缓冲性能试验
        6.5.1 试验原理
        6.5.2 单腿压缩试验
        6.5.3 硬地面着陆冲击试验
        6.5.4 松软地面着陆冲击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申请的发明专利
    3.参与项目
    4.获奖情况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2)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一年两熟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小麦冬前积温不足影响分蘖
        1.2.2 小麦播种质量差
        1.2.3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小麦播种机国内发展现状
        1.4.2 小麦播种机国外发展现状
    1.5 黄淮海北部地区种植方式
    1.6 小麦密行种植技术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设计
    2.1 小麦密行播种农艺要求
    2.2 排种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结构
        2.2.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的设计
        2.3.1 充种沟的设计
        2.3.2 双边交替充种旋转轮盘直径的设计
        2.3.3 种沟隔板的分布
        2.3.4 投种片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参数优化
    3.1 种子在排种器内的受力分析
    3.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优化
        3.2.1 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3.2.2 仿真参数的选择
        3.2.3 差速充种沟优化
        3.2.4 充种沟尺寸优化
        3.2.5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优化
        3.2.6 仿真试验
    3.3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台架试验
    3.4 台架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弧形挡板固定位置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2 种沟尺寸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4.3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3.5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田间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的设计
    4.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4.1.1 整机结构
        4.1.2 工作原理
    4.2 小麦密行播种机部件设计
        4.2.1 双圆盘开沟器的选用与设计
        4.2.2 双圆盘开沟器分布设计
        4.2.3 对行镇压轮的设计
        4.2.4 电控播种系统设计
        4.2.5 排种器减阻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田间试验
    5.1 机具性能试验
        5.1.1 试验条件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行距小麦苗期土壤含水率的对比
        5.3.1 黄淮海地区降雨规律
        5.3.2 土壤含水率对比
    5.4 不同行距小麦产量对比
    5.5 小麦密行播种机区域适应性试验
        5.5.1 随经度提高增产幅度较大
        5.5.2 随纬度提高增产幅度略小,但规律性较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
    6.1 小麦—玉米对行播种
    6.2 无人驾驶作业机组参数
    6.3 机组田间行走路径规划
        6.3.1 机组转弯形式及其评价
        6.3.2 主要行走方法及工作行程率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3)茶叶提取物对中式挂面品质及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茶多酚
    1.2 茶多酚对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1.2.1 茶多酚对淀粉黏度特性的影响
        1.2.2 茶多酚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1.2.3 茶多酚对淀粉老化特性的影响
        1.2.4 茶多酚对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1.2.5 茶多酚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1.3 茶多酚与淀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茶多酚对小麦面团品质影响
        1.4.1 多酚与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
        1.4.1.1 疏水作用理论
        1.4.1.2 氢键相互作用
        1.4.1.3 疏水键-多点氢键理论
        1.4.1.4 其他相互作用
        1.4.2 茶多酚对面团特性的影响
    1.5 茶多酚在面条中的应用
        1.5.1 面筋蛋白和小麦淀粉对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1.5.2 茶多酚对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1.5.3 茶多酚在面条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茶叶提取物对硬质红冬麦面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
        2.3.2 面粉糊化特性测定
        2.3.3 面团搅拌特性测定
        2.3.4 面筋聚集特性测定
        2.3.5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测定
        2.3.6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2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面团搅拌特性的影响
        2.4.3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粉面筋聚集特性的影响
        2.4.4 茶叶提取物对小麦面粉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品质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面粉糊化特性测定
        3.3.2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测定
        3.3.3 白盐面加工工艺
        3.3.4 白盐面颜色测定
        3.3.5 白盐面易碎断裂性测定
        3.3.6 白盐面蒸煮特性的测定
        3.3.7 白盐面质构特性的测定
        3.3.8 白盐面拉伸性能的测定
        3.3.9 白盐面弹性弛豫特性的测定
        3.3.10 感官品质的测定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茶叶提取物在白盐面制作条件下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4.2 茶叶提取物在白盐面制作条件下对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3.4.3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颜色特性的影响
        3.4.4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脆性和蒸煮特性影响
        3.4.5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弹性弛豫特性影响
        3.4.6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感官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品质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面粉糊化特性测定
        4.3.2 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制作条件下对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4.3.3 黄碱面制作工艺
        4.3.4 黄碱面颜色测定
        4.3.5 黄碱面易碎断裂性测定
        4.3.6 黄碱面蒸煮特性测定
        4.3.7 黄碱面质构特性测定
        4.3.8 黄碱面拉伸性能的测定
        4.3.9 黄碱面弹性弛豫特性测定
        4.3.10 黄碱面感官特性测定
        4.3.11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制作条件下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4.2 茶叶提取物在黄碱面制作条件下对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影响
        4.4.3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颜色特性的影响
        4.4.4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脆性和蒸煮特性的影响
        4.4.5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弹性弛豫特性影响
        4.4.6 茶叶提取物对黄碱面感官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品质不同影响的机理探讨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热力学特性测定
        5.3.3 微观形态测定
        5.3.4 水分分布和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定
        5.3.5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5.3.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7 多酚含量测定
        5.3.8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5.3.9 消化特性的测定
        5.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4.2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微观形态的影响
        5.4.3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水分分布和弛豫时间的影响
        5.4.4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5.4.5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5.4.6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多酚含量和自由基清除力的影响
        5.4.7 茶叶提取物对白盐面和黄碱面消化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糊化特性测定
        6.3.2 热力学特性测定
        6.3.3 动态流变特性测定
        6.3.4 静态流变特性测定
        6.3.5 微观结构观察
        6.3.6 表面形态观察
        6.3.7 液态~1HNMR测定
        6.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6.4.2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6.4.3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6.4.4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静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6.4.5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糊化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6.4.6 茶多酚对小麦淀粉糊化体系微观表面形貌的影响
        6.4.7 茶多酚在水热作用下对小麦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政策性银行与粮食贷款
        2.1.1 政策性银行
        2.1.2 政策性银行与粮食贷款
    2.2 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
        2.2.1 信贷风险
        2.2.2 风险管理
    2.3 风险分担
    2.4 文献述评
3 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3.1 H农发行概况
    3.2 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现状
        3.2.1 业务介绍
        3.2.2 运行现状分析
    3.3 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3.3.1 风险来源分析
        3.3.2 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4 典型粮食贷款案例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
    4.1 案例选择的依据
    4.2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基本情况
    4.3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的识别
        4.3.1 贷款对象层面
        4.3.2 宏观环境层面
        4.3.3 银行自身层面
    4.4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的评价
        4.4.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3 贷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4.4 风险评价小结
    4.5 H农发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5.1 风险信息的识别手段落后
        4.5.2 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欠缺
        4.5.3 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5 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理改进
    5.1 理论依据
    5.2 风险管理改进框架
        5.2.1 风险管理改进原则
        5.2.2 风险管理改进框架构建
    5.3 优化风险识别的方式举措
    5.4 提高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
    5.5 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5.5.1 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融资
        5.5.2 建立粮食贷款保证基金
        5.5.3 推动贷款保证保险
        5.5.4 激励贷款企业利用期货市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调查问卷
附录C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评分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小麦制粉企业工艺技术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收购与仓储管理
    1.1 加强小麦品质收购
    1.2 按品种品质分类
2 制粉工艺技术管理
    2.1 合理有效调配比例
    2.2 重视小麦清理工艺
    2.3 强化小麦制粉工艺
3 小麦粉后处理工艺管理
    3.1 设置合理小麦粉配粉工艺
    3.2 严格控制改良剂添加位置
    3.3 合理利用小麦粉后熟期
4 结语

(6)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7)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路
    四、概念界定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2.1.1 棉纱的情况
        2.1.2 棉布的情况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小结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小结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小结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小结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6.2.1 关税与主权
        6.2.2 城市与乡村
        6.2.3 洋货与国货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实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1 规模经济理论
        2.1.2 分工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1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研究进展
        2.2.2 农业规模经济的相关研究
        2.2.3 研究评述
第3章 概念体系与分析框架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3.1.1 服务外包与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
        3.1.2 规模经济与农业规模经济
        3.1.3 农业分工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2 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及其条件
        3.2.1 农业规模经济特殊性
        3.2.2 基本模型与判定标准
        3.2.3 影响因素与实现条件
    3.3 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产生及其影响
        3.3.1 外包本质与合约形态
        3.3.2 产生逻辑与市场结构
        3.3.3 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
    3.4 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3.4.1 总体分析框架
        3.4.2 基本理论演绎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特征事实与现实研判
    4.1 环节服务外包演进历程与逻辑的宏观考证
        4.1.1 发展历程
        4.1.2 演进特征
        4.1.3 演进逻辑
    4.2 环节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微观考察
        4.2.1 调查设计与样本说明
        4.2.2 服务外包行为选择
        4.2.3 服务外包市场特征
    4.3 环节服务外包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析
        4.3.1 测度方法比较与选择
        4.3.2 外包测度结果与分析
    4.4 服务外包发展趋势研判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农业规模经济的衡量测度与经验考证
    5.1 农业规模经济的衡量方法及模型设定
        5.1.1 衡量方法比较与选择
        5.1.2 测度模型识别与设定
        5.1.3 测度公式与估计方法
    5.2 农业规模经济的宏观衡量及基本特征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2 测度结果与分析
        5.2.3 农业规模经济的宏观特征
    5.3 农业规模经济的微观测度与现状特征
        5.3.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3.2 测度结果与分析
        5.3.3 农业规模经济的微观现状
    5.4 农业规模经济与服务外包的关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实证
    6.1 理论假设与模型建立
        6.1.1 理论解构与假设
        6.1.2 实证模型与方法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1 变量选取与说明
        6.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基准回归与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
        6.3.2 门限回归与结果
        6.3.3 传导机理验证与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实现规模经济的机理解析
    7.1 理论视角与模型假设
    7.2 分析策略与分析方法
        7.2.1 分析策略
        7.2.2 分析方法
    7.3 定性比较分析设计
        7.3.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条件变量选取及标定
    7.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7.4.1 单项前因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分析
        7.4.2 前因条件构型与组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应用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内涵与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饲草大麦筛选及分蘖调控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1 文献综述
    1.1 背景介绍
    1.2 饲草大麦研究现状
        1.2.1 饲草大麦的分布
        1.2.2 饲草大麦面临的问题
        1.2.3 影响饲草大麦的因素
    1.3 分蘖
        1.3.1 分蘖的形成
        1.3.2 分蘖的调控机理
    1.4 独脚金内酯调控植物分蘖的研究现状
        1.4.1 独脚金内酯的发现
        1.4.2 独脚金内酯的分子结构
        1.4.3 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
        1.4.4 独脚金内酯在拟南芥、水稻和大麦等作物中的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图及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技术路线
        1.5.2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及主要试剂配方
        2.1.3 实验器材
    2.2 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评价指标调查
        2.2.3 描述性统计
        2.2.4 对SLs合成相关13个基因的预测分析
        2.2.5 SLs合成相关5个基因的相对定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草大麦种质资源评价
        3.1.1 2017年温室条件下217份试验材料分蘖数统计分析
        3.1.2 2018年大田条件下50份试验材料分蘖数统计分析
        3.1.3 2018年温室条件下9份试验材料分蘖数统计分析
        3.1.4 三份材料的分蘖数、生物产量和再生能力评价
    3.2 大麦独脚金内酯相关基因预测分析
        3.2.1 进化树分析
        3.2.2 理化性质分析
        3.2.3 时空表达分析
    3.3 SLS合成相关基因相对定量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获得分蘖数显着差异的大麦材料
    4.2 大麦独脚金内酯合成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相关分析
    4.3 推测3个材料的分蘖差异与独脚金内酯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
        二、粮食生产要素
        三、粮食生产能力
        四、粮食生产效率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分工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四、农户行为理论
        五、生产效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现状
        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基本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6 年)
        二、初级发展阶段(1987-1995 年)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3 年)
        四、全面发展阶段(2004-2012 年)
        五、深化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的整体态势
        一、服务主体组织化
        二、服务内容综合化
        三、服务模式多样化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分析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主要类型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优势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粮食生产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基于种粮农户视角
        一、种粮农户对机械化服务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分析
        二、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制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机理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机理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对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研究:微观证据与宏观识别
    第一节 种粮农户选择机械化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CLDS2014 的证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户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支出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一、基于2004-2016 年全国省级面板的实证
        二、基于2004-2016 年湖北县级面板的实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例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总产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一、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二、基于湖北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单产能力的影响:基于稻谷、玉米和小麦的分类考察
        一、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单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稻谷、玉米和小麦为例
    第一节 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一、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模型构建
        二、稻谷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三、小麦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四、玉米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23个稻谷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5个小麦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全国19个玉米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发展专用小麦注意三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带节秸秆的轻质吸能结构仿生研究[D]. 宋家锋. 吉林大学, 2021
  • [2]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赵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3]茶叶提取物对中式挂面品质及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D]. 徐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4]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D]. 马晓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小麦制粉企业工艺技术管理探讨[J]. 李林轩,李硕,王晓芳,黄鹏. 粮食加工, 2020(02)
  • [6]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7]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8]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对规模经济的实现机理研究[D]. 曹峥林. 西南大学, 2019(05)
  • [9]饲草大麦筛选及分蘖调控机理初探[D]. 王方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 潘经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特种小麦发展注意三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