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农业,新飞跃

新世纪,新农业,新飞跃

一、新世纪 新农业 新跨越(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在中国农业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农业建设贡献巨大。基于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中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本文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法、依据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分阶段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前(1945-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集体化”和“机械化”初步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揭开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序幕。改革初探阶段(1979-1995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加强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深化阶段(1996-2012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中央领导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教兴农”,立足垦区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的新发展实际,深入推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模化”与“科技兴农”为重点领导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开创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基于对历史的梳理得出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党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坚守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比于既往研究,本文着重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从中国共产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逻辑主线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实践的内容。

陆远[2](2020)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L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的新形式,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特色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生产和发展农业融入生活和娱乐,而且可以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生态文明的促进,实现先进社会与农业文明的和谐共存。政府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时,要明确角色定位,优化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增加农业内部收入的可能性,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对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现有研究对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侧重于描述地方政府的参与机制、制度优势和具体措施,但其对于政府特别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其他主体互动,以及政府参与建设的劣势论述较少。因此,本文侧重从地方政府作用的视角,根植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应用实践,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以L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例,从政府作用的视角,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行合理谋划布局;开展政策引导、科学规划、进行有效监督保障;做好双向互动沟通协调,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等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虽然以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作为目标,但在尊重市场规律,以及注重人文关怀、用户的体验感、获得感等,并吸收结合先进经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上存在严重滞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与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和规制严重脱节,另一方面与未实现地方政府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双向互动有关。本文提出发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指出应当从加强政府对示范区建设的后续服务、对示范区的科技支撑、政府与企业、合作社互动性、农产品冷链仓储交易与市场营销网络以及对示范区的资金支持。总的来说,地方政府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时,不仅可以指导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促进农业商业市场的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中的作用,弥补了在探索地方政府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中的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徐田[3](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释放我国农业农村生产新动能,不断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贯穿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情与农情,将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本文所谓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本文研究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是由五个特征——中国农业改革的思想保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相统一、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基本理论、群众路线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一个与时俱进和变革发展的“动态概念”——相互渗透而共同构成的思想整体,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力解放,实现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发展,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社情农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民族复兴道路的基本理论依据。本文侧重从历史发展层面与理论创新层面,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核、基本内涵及实践创新开展探究。历史发展层面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为主要线索,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探索阶段,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农业家庭经营经历了“保留——落寂——撤销”的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四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改革创举阶段,以新的政治性体制为起点,逐渐替代人民公社经营方式;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市场化衔接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发挥农业生产经营中统与分相结合的作用,实现农户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主体有机联结;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三农”导向阶段,通过取消农业税费等措施为亿万农民群众减负增收,不断拓展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目标;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为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变革阶段,在“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外部性支撑作用,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在新的发展机遇中不断得以丰富与完善。本文关于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内涵及理论创新层面的论述,共三章内容,主要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四个经验”、“三重内涵”与“三点创新”。“四个经验”包括: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三重内涵”包括: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三点创新”包括: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最后,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探索,即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构成要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覃雪梅[4](2012)在《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主力军和主要践行者,农民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是新农村建设好坏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政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不仅关系着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下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以推动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在广泛调查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广西的特殊实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即第1章,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作简要的说明,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解析,交待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部分:第2章至第9章。第2章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况。本章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新农村建设概况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任务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肯定目前广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梳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好坏的关键,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做铺垫。第3章对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回顾,以史为线,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分别对民主革命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进行总结,指出其对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第4章分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指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创造条件,以明确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5章分析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通过覆盖广西所有地级市共40个行政村农民抽样调查问卷和农村基层干部访谈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梳理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为最后对策的提出提供最直接的依据。第6章分析广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本章首先指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其次指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是弘扬广西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需要,最后指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广西农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呼唤。第7章对广西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本章对广西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为探索切合广西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提供依据。第8章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本章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现实依据,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关系。第9章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包括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等。结束语部分:对新时期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展望。文章旨在通过对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方面填补我国学术界对民族地区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的空白,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把广西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任务联系起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广西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的大众化。

毛飞,孔祥智[5](2012)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联接日益紧密,种养结构和经营方式日益多样,生产经营组织化与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消费结构的日益脱粮化和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日益呈现的结构性短缺现象,都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提出更高挑战。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协调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陶雪娟[6](2009)在《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研究 ——以上海郊区为例》文中指出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来看,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由于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本研究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探讨现代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分析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对上海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上海在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所遇到的阻碍因素,找到了推动上海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对策,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与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实践进行分析与回顾,为全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国际借鉴。第二,从科技进步的内涵入手,阐述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21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系统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对上海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现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在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第四,分析了上海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措施和遇到的阻碍因素。发现上海在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推广有机肥使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科技支农计划、提高城市化水平等措施。制约因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农业科研方面,农业科研活动以政府计划指导为主,科研项目选题及立项由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说了算;二是在农技推广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来完成,农业科技推广从本质上看还是一种政府行为。第五,通过对整体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以及典型案例剖析,提出推进上海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重点是以“提高科技进步水平”为核心,以“产业技术体系”为支撑,以“技术集约”为主体增长方式,通过政府主导型技术导入机制与市场主导型技术导入机制的协调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上海农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实现。

黄少琴[7](2006)在《根本利益的理性思考 和谐发展的成功实践——兼论“富民兴桂新跨越”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文中认为“富民兴桂新跨越”发展战略是对广西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性思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广西的成功实践。“富民为本,全面小康”是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惠泽全民”是发展战略的核心特征;“根本一致,和谐发展”是发展战略的时代特征。

宗景才,王传荣,张金英,李志文,卢明鹏,安吉奎[8](2005)在《山东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研究》文中指出

于永德[9](2005)在《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技术进步程度是农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解决农业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开展农业技术进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农业发展将长期面临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农业功能的不断演进和拓展,从衣食之源,到提供工业原材料,再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农业发展赖以存在的资源基础却日趋紧缩,尤其是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必将愈加尖锐。要缓解这对矛盾,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之计和长远大计。但农业技术进步问题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农业技术进步的实践和过程涉及到人们的创新行为和合作行为,涉及到技术进步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易和互动,涉及到技术进步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表现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亟需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展开深入研究。 本项研究立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背景,立足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日趋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背景,立足于农业科技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演进背景,采用和借鉴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技术进步中的组织制度问题、对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深刻解剖,力求以新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探索农业技术进步的相关问题,讨论确立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对策,为成功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做出贡献。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 (1) 把科技组织制度定义为有关农业科技进步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创新性活动,众多科技机构及其人员之间表现出特有的分工协作和竞争对立关系,把农业科技作为一个“产业”,研究农业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规模效益、协作关系、产业政策等问题,不仅可行,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科技组织制度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意义上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层面的改革,如研究方向的调整、研究重点的转移、投入力度的增加等;二是机制层面的改革,如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等;三是体制层面的改革,如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不同层次、

陈启锋,林文雄,祁建民,梁康迳,吴为人,潘大仁,周元昌,江树业[10](2005)在《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以21世纪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为背景,研究提出新经济观、新科学观、新农业观和新现代化,主要论断有:(1)人类社会将遵循着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工业化)到知识经济(知识化)再回归新农业经济(农业化)的发展方向;阐述了导致回归新农业经济(农业化)的内涵及其依据。(2)信息经济与生物经济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最重要生产要素,又处在交叉发展,可以同属于知识经济。进而将知识经济划分为两个阶段:前知识经济,以信息经济为主;后知识经济,以生物经济为主;并论述了生物经济终将占主导地位。(3)农业可以致富、农业可以跨越、农业可以主导的新农业观;指出农业的贡献不可低估、农业的功能不可少估、农业的潜力不可小估。(4)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即:以农业为主导,促进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包括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逐步过渡到新农业经济;讨论了选择新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新世纪 新农业 新跨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 新农业 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个体化”到“集体化”、“机械化”: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1945-197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
第三章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改革初探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79-1995)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
        一、“包、定、奖”责任制的恢复与改进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广
        三、家庭农场掀起农业生产关系改革高潮
    第二节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力
        一、第一批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建立
        二、垦区科研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章 “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改革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96-2012)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探索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稳步推进
        二、新的土地承包制度的陆续出台
        三、农业产业化局面的逐渐形成
    第二节 科技引领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的实施
        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纵深发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五章 以“规模化”和“科技兴农”为核心:改革全面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2013-至今)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冲刺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部署
        二、农工(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渐完善
    第二节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落实
        二、“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序实施
        三、数字农业的迅速兴起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展望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新时期展望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
        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党对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坚守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
        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代特色农业
        2.1.2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2.1.3 政府作用
        2.1.4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2.2 理论视角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2 政府规制理论
第三章 L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现状及问题
    3.1 L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概况
        3.1.1 L县发展农业先天优势
        3.1.2 L县农业发展现状
        3.1.3 L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3.2 L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的现状
        3.2.1 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行合理谋划布局
        3.2.2 政策引导、科学规划、有效监督保障
        3.2.3 双向互动沟通协调,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3.4 L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政府作用不足的表现
        3.4.1 规划指导不足
        3.4.2 监督管理不足
        3.4.3 公共配套设施薄弱
        3.4.4 双向互动沟通利益诉求传达不畅
第四章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发挥不足的原因
    4.1 政策法规原因
        4.1.1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欠缺
        4.1.2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4.2 观念层面原因
        4.2.1 从政府层面分析
        4.2.2 从企业层面分析
        4.2.3 从农民层面分析
    4.3 体制机制原因
        4.3.1 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
        4.3.2 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
    4.4 多元主体沟通协调原因
        4.4.1 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欠缺
        4.4.2 农业产业流通效率滞后
        4.4.3 双向互动信息不对称
第五章 充分发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5.1.1 完善相关政策,支持示范区建设
        5.1.2 政策抓住关键,突出倾斜支持重点
    5.2 转变经营农业思想观念,确立市场导向管理理念
        5.2.1 政府层面转变思想观念
        5.2.2 企业层面转变思想观念
        5.2.3 农民层面转变思想观念
    5.3 科学定位政府角色
        5.3.1 优化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5.3.2 增强政府规划监督管理职能
    5.4 加强政府对示范区建设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5.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2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科技人才支撑
    5.5 注重政府与企业、合作社互动的沟通协调
        5.5.1 增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的互动
        5.5.2 完善农产品交易沟通平台网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结论与思考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业
        1.4.2 农业家庭经营
        1.4.3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改造与农业经营的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小生产方式改造的论述
        2.1.2 考茨基关于农业改造、农业生产与家庭经济密切关联问题的论述
        2.1.3 列宁关于俄国化的小农改造以及农业经营的论述
    2.2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两个层面
        2.2.1 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集体化合作化论述层面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合作化理论的自主创新层面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历史发展
    3.1 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家庭经营
        3.1.1 土地改革运动下农业家庭经营的保留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落寂
        3.1.3 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撤销
    3.2 改革创举:以农业生产责任制为特征的农业家庭经营的重新确立
        3.2.1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家庭经营奠定体制性起点
        3.2.2 以农业家庭经营替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式的经营
        3.2.3 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家庭经营的活力释放
    3.3 市场衔接:农业家庭经营的转型升级
        3.3.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农业家庭经营提出新课题
        3.3.2 农户经营主体与市场需求主体相衔接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新方向
    3.4 三农导向: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新目标
        3.4.1 农民减负增收成为农业家庭经营需要突破的难题
        3.4.2 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变革
        3.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坚持和创新农业家庭经营方式
        3.4.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丰富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内涵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内核
    4.1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
        4.1.1 党的核心领导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组织基础
        4.1.2 农民群众首创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实践路径
    4.2 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4.2.1 农业家庭经营是生产关系层面的变革与创新
        4.2.2 农业家庭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力解放与发展
    4.3 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
        4.3.1 农业家庭经营激活农民的农业生产自主权
        4.3.2 农业家庭经营盘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4 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4.4.1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党和政府主导性作用的体现
        4.4.2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农民主体性活力的释放
        4.4.3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市场导向性作用的发挥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基本内涵
    5.1 内涵一: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
        5.1.1 稳定集体所有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根本
        5.1.2 落实承包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
        5.1.3 激活经营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保障
    5.2 内涵二: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
        5.2.1 自我管理增强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责任感
        5.2.2 自愿劳动调动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5.2.3 自主经营提高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决策力
    5.3 内涵三: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
        5.3.1 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作用
        5.3.2 维护城乡稳定的社会作用
        5.3.3 繁荣市场经济的经济作用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家庭经营的实践探索与思想创新特征
    6.1 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
        6.1.1 规模适度农业家庭农场的新发展
        6.1.2 多功能性庭院经济的新探索
    6.2 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
        6.2.1 农业家庭经营纵向一体化生产性服务
        6.2.2 农业家庭经营横向多元化经营性服务
    6.3 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
        6.3.1 构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化体系
        6.3.2 健全农业有效供给的制度化体系
        6.3.3 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化体系
    6.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创新特征
结束语: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促进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新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2.2 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1.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4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3 概念的界定
        1.3.1 新农村建设
        1.3.2 农民
        1.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况
    2.1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1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2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况
        2.2.1 任务的提出
        2.2.2 取得的成绩
        2.2.3 存在的问题
    2.3 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2.3.1 政策与措施
        2.3.2 取得的成效
        2.3.3 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
    2.4 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4.1 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问题
        2.4.2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问题
        2.4.3 农民思想政治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问题
        2.4.4 经费不足问题
        2.4.5 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问题
        2.4.6 以城带乡难问题
        2.4.7 农民持续增收难问题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
    3.1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3.1.1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1.3 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1.4 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3.2.1 根据农民状况开展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2.2 围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开展阶级观念教育
        3.2.3 围绕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2.4 围绕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3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3.3.1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3.2 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3.3 “四清”运动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3.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2 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5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3.5.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
        3.5.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
        3.5.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3.5.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3.5.5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
        3.5.6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据任务和环境变化创新工作方法
第4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
        4.1.1 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4.1.2 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1.3 为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营造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4.2.1 夯实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保障农村政治稳定
        4.2.2 提高农民政治认知,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
        4.2.3 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与政治觉悟,引导农民的政治行为
        4.2.4 帮助农民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4.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3.1 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4.3.2 促进新农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3.3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4.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创造条件
        4.4.1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4.2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律素质
        4.4.3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4.4 有益于提高农民的心理素质
第5章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5.1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5.1.1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
        5.1.2 样本的基本信息
        5.1.3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调查分析
        5.1.4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的比较分析
        5.1.5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5.1.6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论
    5.2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5.2.1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淡化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5.2.2 宣传工作不到位弱化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5.2.3 教育主体缺乏导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薄弱
        5.2.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5.2.5 忽视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5.3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任务落实不到位
        5.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5.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5.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5.3.5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第6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6.1 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6.1.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广西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6.1.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
        6.1.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广西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方式
        6.1.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广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6.2 弘扬广西精神、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6.2.1 弘扬广西精神的需要
        6.2.2 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6.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需要
        6.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6.3.2 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前提
        6.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6.4 广西农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呼唤
        6.4.1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6.4.2 农民阶层分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6.4.3 农村环境复杂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第7章 广西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7.1 广西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7.1.1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共生态势
        7.1.2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1.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广西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7.2 广西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
        7.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广西带来发展的契机
        7.2.2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突显
        7.2.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动加快广西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协调与发展
        7.2.4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与开发加快了广西发展的步伐
        7.2.5 特殊的经济条件给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
    7.3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
        7.3.1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7.3.2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
    7.4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
        7.4.1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7.4.2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第8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8.1 以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
        8.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8.1.2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8.2 以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现实依据
        8.2.1 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全面性
        8.2.2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组织性
        8.2.3 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创新性
        8.2.4 新农村建设农民的主体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农民为本
    8.3 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8.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8.3.2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8.3.3 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
        8.3.4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8.3.5 坚持有利于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
    8.4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关系
        8.4.1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关系
        8.4.2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8.4.3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
        8.4.4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
第9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
    9.1 以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
        9.1.1 加强党的领导
        9.1.2 各级党政群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9.1.3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9.1.4 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管理和调控
    9.2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9.2.1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9.2.2 注重民族团结教育
        9.2.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9.2.4 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9.3 以提高实效性为目的,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9.3.1 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9.3.2 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思路
    9.4 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综合开发运用各种载体
        9.4.1 积极创造活动载体
        9.4.2 有效利用管理载体
        9.4.3 充分运用文化载体
        9.4.4 大力发展大众传媒载体
        9.4.5 有效运用网络载体
    9.5 以新农村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9.5.1 不断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
        9.5.2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9.5.3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警机制
        9.5.4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检验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及其农业现代化政策沿革
    (一) 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
    (二) 农业现代化政策的沿革
    (三)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支持体系构成
二、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
    (一)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历程
        1. 产业结构变迁与工业化进程
        2. 就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进程
        3. 二元结构变化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
    (二) 工业化、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机遇
        1. 工业化、城镇化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2. 工业化、城镇化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供给能力
        3. 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了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三) 工业化、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1. 工业化、城镇化给耕地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2. 工业化、城镇化使“谁来种地”问题凸显
        3. 工业化、城镇化使“与农争利”问题凸显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及支持体系建设
    (一)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1. 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 劳动力知识化与产学研联接紧密化
        3. 种养结构和经营方式多样化
        4. 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与产业化
    (二) 农业现代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1. 政策和法律支撑体系框架初步建成
        2. 财政金融支撑体系逐渐完善
        3. 市场流通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四、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展望
    (一) 经济发展趋势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1. 经济结构变动与农业现代化
        2. 消费结构变化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3. 劳动力流动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二) 诱致性创新理论与农业现代化
五、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策略
    (一) 协调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二) 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三)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四)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研究 ——以上海郊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2.1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1.2.2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概念的研究
        1.2.3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证研究
        1.2.4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现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分析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分析框架
    1.4 论文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模式与作用
    2.1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2.2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模式
    2.3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2.3.1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2.3.2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是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3.3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两个转变”的实现
        2.3.4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利用
        2.3.5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4 国际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趋势
第三章 上海郊区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3.1 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
    3.2 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3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3.4 调整并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3.5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3.6 提高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
    3.7 基本建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第四章 上海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措施与制约因素
    4.1 上海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措施
        4.1.1 推广有机肥施用技术
        4.1.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1.3 加大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4.1.4 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4.1.5 实施农业科技支农计划
        4.1.6 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4.2 上海郊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崇明县典型案例分析
    5.1 崇明农业科技机构现状
        5.1.1 各乡镇分管农业组织情况
        5.1.2 县级农业科技机构
        5.1.3 乡镇级农业服务中心为农服务机构
        5.1.4 村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5.2 崇明农业科技进步取得的主要成绩
        5.2.1 种植业方面的成绩
        5.2.2 水产业方面的成绩
        5.2.3 畜牧业方面的成绩
        5.2.4 林果业方面的成绩
        5.2.5 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成绩
        5.2.6 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成绩
    5.3 崇明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主要问题
        5.3.1 崇明农业科技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5.3.2 崇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5.4 崇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措施
        5.4.1 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5.4.2 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5.4.3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5.4.4 强化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建设
        5.4.5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六章 上海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对策与政策建议
    6.1 上海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思路
    6.2 上海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具体措施
        6.2.1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进步的方向
        6.2.2 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6.2.3 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6.2.4 继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6.2.5 继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
    6.3 上海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建议
        6.3.1 鼓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6.3.2 扶持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6.3.3 打破阻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与机制
        6.3.4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6.3.5 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6.3.6 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6.3.7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6.3.8 支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6.3.9 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建设
        6.3.10 加快现代都市农业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6.3.11 制订有层次的符合国情的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6.3.12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导向与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谢辞

(8)山东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导论
    0.1.文献综述
        (1) 李嘉图模型
        (2) 刘易斯模型
        (3) 费景汉、拉尼斯的就业转换理论
        (4)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5) 钱纳里·塞尔昆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理论
        (6) 贝胡的“成长点”理论
        (7) 新古典学派模型
    0.2.相关概念界定
        0.2.1.经济结构
        0.2.2.经济结构调整
    0.3.研究思路及框架
1 山东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变动的总体分析
    1.1.山东以往经济结构变化的几个阶段
    1.2.山东就业结构变动
        1.2.1.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特征
        1.2.2 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动趋势
        1.2.3.就业的城乡结构变动
    1.3山东就业结构总体评价
        1.3.1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去向
        1.3.2.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中小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增强
        1.3.3.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 我省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空间布局和比例关系逐步变化
        1.3.4.城乡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调整速度逐步加快
2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的相关性
    2.1.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及其特点
        2.1.1.当前山东经济结构状况
        (1) 工业化特征更加明显。
        (2) 第三产业结构体系形成。
        (3) 非公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亮点。
        2.1.2.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
    2.2.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2.2.1.经济结构调整为就业的扩大拓展空间
        (1)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提高就业容量。
        (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 地区协调发展会吸引更多劳动力就业。
        (4) 城镇化进程加快会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5) 以大力招商引资为重点, 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2.2.2.经济结构调整引起就业结构变动
        2.2.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就业压力会增大
3 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就业扩张, 实现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3.1.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增加就业容量相结合
        3.1.1.要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优化就业结构结合起来
        3.1.2.要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优化就业结构结合起来
    3.2.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劳动就业
        3.2.1.在三次产业比例关系调整中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3.2.2.通过各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第一, 加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第二, 加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
        第三, 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3.3.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快就业结构的转换
        3.3.1.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
        3.3.2.及时进行配套改革
    3.4.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拓展就业空间
        3.4.1.协调发展, 共同提高
        3.4.2.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9)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视角与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本文的贡献
2 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概念框架和理论阐释
    2.1 科技组织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2.1.1 什么是科技组织制度
        2.1.2 农业科技活动的产业属性
        2.1.3 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
        2.1.4 有关组织制度的理论阐释
    2.2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外延
        2.2.1 与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的几个概念
        2.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2.2.3 科技进步的研究流派
        2.2.4 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及其主体
        2.2.5 农业技术进步的环境及其变化趋势
    2.3 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
    3.1 对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制度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
        3.1.1 建国前期:农业科技组织的形成与演变
        3.1.2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期:农业科技组织制度的起伏变化
        3.1.3 改革开放至今:农业科技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1.4 本节小结
    3.2 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
        3.2.1 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与贡献
        3.2.2 农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与潜力
        3.2.3 农业技术进步的现实矛盾与出路
        3.2.4 本节小结
4 科技创新的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创新
    4.1 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
        4.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4.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4.1.3 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4.1.4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4.1.5 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4.1.6 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4.2 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
        4.2.1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概述
        4.2.2 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2.2.1 国家层次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2.2.2 省级和地市级层次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2.2.3 农业高校及其他类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机构
        4.2.3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分工及协作关系
        4.2.3.1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分工
        4.2.3.2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协作关系
        4.2.3.3 对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关系的评价
        4.2.4 农业技术创新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4.2.4.1 农业技术创新的进入壁垒
        4.2.4.2 农业技术创新的退出壁垒
        4.2.5 农业技术创新的产品差别与组织规模
        4.2.5.1 农业技术创新的产品差别化
        4.2.5.2 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规模
        4.2.6 本节小结
    4.3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行为与绩效分析
        4.3.1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行为分析
        4.3.1.1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的行政化
        4.3.1.2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的社会化
        4.3.1.3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的短期化
        4.3.1.4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的封闭化
        4.3.1.5 农业技术的无偿服务
        4.3.1.6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的诱因探析
        4.3.2 农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分析
        4.3.2.1 创新组织的财务运行状况
        4.3.2.2 科研设施和设备利用效率
        4.3.2.3 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
        4.3.2.4 科技成果产权与转化率
        4.3.2.5 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
        4.3.2.6 农业研发机构的X-低效率
    4.4 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政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科技转化的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转化
    5.1 农业技术转化的理论研究
    5.2 农业技术转化的组织结构
        5.2.1 农业技术转化主体概述
        5.2.2 农业技术转化体系结构
        5.2.3 农业技术转化主体间的分工及其关系
        5.2.3.1 农业技术转化主体间的分工
        5.2.3.2 农业技术转化主体之间的关系
        5.2.4 农业技术转化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5.2.5 农业技术转化的产品差别及规模经济
    5.3 农业技术转化主体的行为和绩效分析
        5.3.1 农业技术转化主体的行为分析
        5.3.2 农业技术转化的绩效分析
    5.4 农业技术转化的组织政策
    5.5 本章小结
6 科技应用的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应用
    6.1 农业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
        6.1.1 农业技术应用的过程论和复杂性
        6.1.2 农民在农业技术应用中的作用及障碍因素
    6.2 农业技术应用的组织结构
        6.2.1 农业技术应用主体概述
        6.2.2 农业技术应用主体间的关系
        6.2.3 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6.3 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和绩效分析
        6.3.1 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分析
        6.3.2 农业技术应用的绩效分析
    6.4 农业技术应用的组织政策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科技组织的整合升级
    7.1 农业科技组织的改革探索
    7.2 农业科技组织的横向一体化
    7.3 农业科技组织的纵向一体化
    7.4 农业科技组织的混合一体化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
    8.1 推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科技组织对策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主要的学术成就

四、新世纪 新农业 新跨越(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D]. 王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L县为例[D]. 陆远.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D]. 徐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覃雪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4)
  • [5]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 毛飞,孔祥智. 改革, 2012(10)
  • [6]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研究 ——以上海郊区为例[D]. 陶雪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7]根本利益的理性思考 和谐发展的成功实践——兼论“富民兴桂新跨越”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J]. 黄少琴. 桂海论丛, 2006(04)
  • [8]山东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研究[J]. 宗景才,王传荣,张金英,李志文,卢明鹏,安吉奎.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S2)
  • [9]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D]. 于永德.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
  • [10]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J]. 陈启锋,林文雄,祁建民,梁康迳,吴为人,潘大仁,周元昌,江树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标签:;  ;  ;  ;  ;  

新世纪,新农业,新飞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