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

医院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

一、医院内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入华[1](2021)在《产酸克雷伯菌临床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产酸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菌株同源性以及其移动元件介导的耐药机制,为预防和控制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传播提供循证依据。方法2013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集10家医院(滨州,聊城,莱芜,浙江,青岛,东营,郑州,济宁,深圳,天津)住院患者分离的24株非重复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产酸克雷伯菌。采用生物梅里埃Vitek-2 Compact系统对收集的菌株进行重新鉴定和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筛选菌株是否携带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Bio Numerics(7.6)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克隆聚集性;S1核酸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检测菌株携带质粒的数量和大小;首先基于二代Mi Seq和/或三代Min ION测序平台获取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然后使用BLAST、Res Finder、ISFinder、the Tn Number Registry和INTEGRAL等软件分析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质粒上的移动元件信息;菌株携带的质粒基因结构图绘制使用Inkscape0.48.1软件。结果24株产酸克雷伯菌药敏显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除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耐药外,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为87.50%,91.67%,50.00%,58.33%和54.17%,但对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耐药率相对较低。经PCR扩增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和对扩增产物的测序比对,结果显示:有18株菌携带blaNDM-1基因,5株携带blaKPC-2基因,1株携带blaNDM-1和blaKPC-2两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别占75.00%,20.83%和4.17%。高通量测序及比对结果表明,这24株菌还可检测到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耐药基因。PFGE和MLST结果分别显示24株产酸克雷伯菌可分成9个克隆群(A~I)和10种ST型(ST2、ST27、ST43、ST52、ST81、ST84、ST92、ST137、ST145、ST210),聚类分析(Bio Numerics7.6)显示菌株间相似度为61.2~100.0%;另外,这24株菌中,产酸克雷伯菌滨州株(KOX1~KOX5)PFGE条带位置和数目几乎一致,仅有一条带有差异,菌株间相似度为95%,且这些菌株都属于ST43型;产酸克雷伯菌郑州株(KOX16~KOX18)之间的相似度为92.7%~95.5%,均为ST137型;而产酸克雷伯菌天津株(KOX21~KOX23)之间的相似度100%,均为ST2型。上述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在三所医院中存在医院感染的克隆聚集。S1核酸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每株菌可携带的质粒数量介于1~6个不等,最大为250Kb左右,同时有12株菌分别携带了<20Kb的质粒。二代和三代测序获得了产酸克雷伯菌KOX1株的染色体和携带的三个质粒的全序列(测序获得的3个质粒的大小与S1-PFGE显示的大小相符合),将携带blaNDM-1基因的质粒命名为p NDM-KOX1。生物信息分析显示质粒p NDM-KOX1的G+C平均含量为52%,长度为174,008bp,含有229个开放阅读框架(ORF)。根据质粒的复制子rep A,该质粒属于2型Inc C不兼容群,其MDR(多重耐药)区由chr A区、转座单元IS26-mph(A)-mrx-mph R(A)-IS6100、截短的转座子ΔTn1548和ΔTn125组成。chr A区中的IRLchr A结构由于插入序列IS5075的插入被打断成为两部分;转座单元IS26-mph(A)-mrx-mph R(A)-IS6100由于插入序列IS6100介导而位于chr A区的下游且成反方向;质粒中转座子ΔTn1548部分由于arm A基因丢失和ISEc29截短而不完整;转座子ΔTn125携带了blaNDM-1基因。结论产酸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与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有关。携带blaNDM-1或bla KPC-2基因是产酸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ST43、ST137和ST2型产酸克雷伯菌在三所医院存在克隆聚集。经检索,携带blaNDM-1基因的ST43型和ST137型产酸克雷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属国内外首次报道。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耐药菌的监测,预防碳青霉烯类耐药产酸克雷伯菌的流行和暴发。

寸月娥[2](2021)在《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上海市某区域2019年3月-8月综合ICU CRKP的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并建立综合ICU患者感染CRKP的风险因素模型,为临床有效监测并精准预防控制区域内CRKP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提供科学依据。2.分析2019年3月-8月区域所有综合ICU分离出的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3月-8月上海市某区5所综合ICU患者的病史资料和ICU监测日志,剔除重复入院患者信息,利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感染CRKP的影响因素,再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区域综合ICU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2.收集2019年3月-2019年8月上海市某区5所综合ICU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非重复的CRKP,描述菌株的标本类型、医院分布等情况。所有菌株均经过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鉴定复核。利用表型试验对菌株的耐药表型进行筛选,利用PCR技术检测CRKP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 KPC、bla NDM、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OXA-23和bla GES)并筛查出其中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对PCR扩增结果为阳性的菌株,送至生物公司测序。3.采用MLST扩增肺炎克雷伯菌的7个管家基因(gap A、inf B、rpo B、mdh、ton B、pgi及pho E)并测序;利用PFGE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1.2019年3月-2019年8月目标区域的5所医院的综合ICU共收治患者2462例,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460例,其中在医院内感染CRKP的患者共42例,感染率为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住ICU天数、留置中心静脉管天数、气切插管天数、留置导尿管天数、APACHEⅡ评分、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其他感染等因素不同的患者发生CRKP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5、43.181、378.825、282.237、155.560、48.483、212.526、435.325、143.572、16.74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15、留置中心静脉管>7天、有其他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该区域综合ICU患者发生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CRKP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回归方程=(APACHEⅡ评分>15)×2.464+(留置中心静脉管>7天)×2.817+其他感染×4.690+(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3.34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857。2.2019年3月-8月共分离到101株医院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共筛查出50株CRKP(其中8株为不同患者的重复菌株)。临床分离出的CRKP主要从痰液(71%,30/42)、尿液(21%,9/42)、血液(5%,9/42)及其他(2%,1/42)中检出。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耐药表型筛选结果表明35株菌为碳青霉烯酶阳性,28株菌为金属酶阳性,16株菌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其中1株金属酶阳性菌株与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重合。耐药基因扩增结果显示,bla KPC阳性率为83.3%(35/42)、bla OXA-23阳性率为14.3(6/42)、bla NDM阳性率为2.4%(1/42),G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GES并未检出。此外,有5株同时检出bla KPC和bla OXA-23,有1株同时检出bla KPC和bla NDM。3.PFGE结果将CRKP菌株分为12个型别,其中Ⅰ型有12株,主要分布在C医院(7株)和D医院(4株);Ⅱ型有7株,分布在B医院(4株)和E医院(2株);Ⅲ型有6株,Ⅳ型、Ⅴ型各3株,均分布在B医院;Ⅵ型有2株,分布在A医院,Ⅶ型有2株,B医院和C医院各1株;Ⅷ型有2株,分布在B医院;Ⅸ型有2株,分布在C医院;其余型别各1株(B医院2株,C医院1株);表现出了遗传的多样性。MLST结果显示,该区域主要流行的型别为ST11(28株),其次为ST15(6株),还有几株其他型别散在分布,同时检测出了新的ST型。结论:1.年龄、入住ICU天数、APACHEⅡ评分、留置导尿管天数、留置中心静脉管天数、气管插管天数、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有其他感染是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这些因素拟合出的CRKP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从而对评估入住综合ICU患者的感染CRKP的风险预测提供临床应用价值。2.上海市该区域综合ICU患者CRKP的感染率为2.9%,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耐药机制主要为产碳青霉烯酶,可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中碳青霉烯酶基因主要以bla KPC为主。3.在同一个院内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出现同一克隆株的暴发流行,也有散在分布的型别。不同医院之间存在相同的ST型别和PFGE型别,这表明可能存在医院之间的克隆传播。

马剑钢[3](2021)在《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携带tet(X)基因变体的质粒的流行,将对临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治疗带来威胁,也给畜禽养殖治疗药物的选择加大了难度。tet(X3)和tet(X4)基因是近两年发现可通过质粒介导细菌对替加环素产生高水平耐药性,同时也可以对四环素及其它四环素类衍生物产生高水平耐药。尽管替加环素未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但已在多地区猪、鸡、牛等多种动物源细菌中鉴定出tet(X3)/tet(X4)基因,其产生机制及流行趋势尚不清楚。明确携带tet(X3)/tet(X4)基因细菌在各地区中的流行及耐药趋势,阐明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对临床用药和防范耐药基因的传播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从陕西、宁夏、山西、四川、青海等8省市采集猪、羊和朱鹮粪便样品共计1362份,分离替加环素耐药菌,对tet(X3)/tet(X4)基因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分离到的tet(X3)/tet(X4)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了解这些菌株对其他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部分菌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分析tet(X3)/tet(X4)基因阳性菌株的遗传多态性以及基因定位情况,对不同菌种中tet(X3)/tet(X4)基因的核心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接合实验、适应性代价及基因稳定性试验研究tet(X3)/tet(X4)基因的传播特性。具体研究如下:1.将采集的1362份样品通过替加环素抗性琼脂培养基筛选耐药菌,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分离到的耐药菌进行tet(X3)/tet(X4)基因的检测,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在猪源样品中分离到218株替加环素耐药菌,各地区的分离率分别为宁夏56%(14/25)、广西54.9%(112/204)、陕西51.33%(58/113)、山西26.67%(4/15)和四川8.73%(11/126),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多种不动杆菌属细菌;风险因素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养殖场的耐药菌阳性率差异显着。本研究发现宁夏、广西和陕西的猪场中广泛存在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2.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203株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进行了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均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和替加环素表现出高度耐药,对氟苯尼考和磺胺异恶唑共同耐药性分别为100%和99.51%,对氨苄西林(91.63%)、复方阿莫西林(79.31%)和恩诺沙星(73.99%)耐药严重,多重耐药性严重;所有菌株均对美罗培南和多粘菌素敏感;不同地区之间菌株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的耐药性差异较大。本研究发现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多重耐药性严重,氟苯尼考、磺胺异恶唑和氨苄西林是耐药性最严重的抗生素。3.为了获得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基因组信息和质粒谱信息,通过二代全基因测序、脉冲场凝胶电泳以及Southern blot印记杂交对部分菌株进行遗传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未发现明显的克隆传播,91.02%的大肠杆菌菌株中tet(X4)基因位于其质粒DNA上,并且这些菌株中多携带Inc X1型复制子的质粒;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一定克隆传播,ST727型最多(占84.62%),但tet(X4)基因均位于质粒上;多种不动杆菌携带的tet(X3)基因位于质粒上,主要通过质粒传播耐药基因。本研究发现质粒是传播tet(X3)/tet(X4)基因的重要因素,其中Inc X1型质粒是大肠杆菌间传播tet(X4)基因的主要原因。4.为进一步获得不同菌种中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基因组精细结构信息,通过三代全基因测序对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不同菌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较质粒信息以及核心遗传结构。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携带的质粒骨架结构相似,由Inc HI1型质粒介导。Towneri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towneri)中携带tet(X3)基因的质粒与肠杆菌科细菌中携带tet(X4)的质粒无相关性。Indicus不动杆菌(A.indicus)携带的tet(X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有串联排列的17个拷贝。插入元件IS26和ISCR2与tet(X3)/tet(X4)基因的转移存在相关性,tet(X3)的核心遗传结构为?ISCR2-IS26-Lys R-aph(3’)-Ia-IS26-xer D-tet(X3)-resolvase-hp-ISCR2,tet(X4)的核心遗传结构为abh-tet(X4)-ISCR2和ISCR2-abhtet(X4)-ISCR2。5.对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进行接合实验,以大肠杆菌26R 793为接合受体研究野生菌株中质粒的转移能力;通过分子克隆获得表达tet(X3)/tet(X4)基因的大肠杆菌DH10β-tet(X3)和DH10β-tet(X4),比较菌株的生长速率;此外还通过对tet(X4)基因不同拷贝数的菌株进行传代培养,研究其多拷贝形成机制。结果显示57.14%的大肠杆菌和50%阴沟肠杆菌可通过接合转移将携带tet(X4)基因的质粒传递到受体菌中,同时将多种耐药性共同传递给受体菌;比较大肠杆菌DH10β、DH10β-tet(X3)和DH10β-tet(X4)的生长曲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代价;对不同拷贝tet(X4)基因的菌株传代结果显示替加环素对多拷贝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菌株通过插入元件ISCR2进行滚环复制形成串联重复基因,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替加环素的耐药值。本研究证实大肠杆菌主要通过质粒进行tet(X4)基因的传递,其中插入序列ISCR2基因可介导串联重复tet(X4)基因的产生。虽然医院临床上还很少检测到携带tet(X)变体的细菌,但已在多省市的动物中发现,且多数细菌可通过接合转移的形式水平传播tet(X)基因变体。不仅会造成tet(X)变体在动物中广泛传播,限制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还可能在未来某种压力作用下从动物源细菌大量传播到人源细菌中,对CRE感染病人的治疗造成威胁。本研究调查了多省市动物源细菌中tet(X3)/tet(X4)基因的流行现状,并对tet(X3)/tet(X4)基因的遗传环境进行了分析,初步阐明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流行规律以及tet(X3)/tet(X4)基因的传播特性,为替加环素耐药菌的有效防控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崔雯燕[4](2021)在《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属肠杆菌科,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但其致病性强,可正常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组织,进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脓肿,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KPN及其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某基层医院的KPN检出率较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增加难度,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对KPN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研究将有效的帮助临床KPN感染的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医院感染的防控。目的研究KPN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分析KPN检出率高的原因及不同科室之间是否存在院内克隆株的流行,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1.选取河南省许昌市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河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6年至2019年间医学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培养出的KPN,分析其检出率、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2.筛选2019年肺炎高发期从临床分离的KPN,其药敏结果满足同时对三种及以上药物耐药,利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etitive sequ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P-PCR)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3.统计方法对KPN的临床资料及耐药率应用WHONET5.6系统进行归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显着差异临界,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1则差异极显着。同源性采用聚类分析。结果1.KPN的检出率。2016年至2019年某基层医院临床分离菌总数分别为3196株、3134株、2993株、2154株,其中KPN的检出率分别为21.8%、23.7%、22.5%、24.1%。2016年至2019年间KPN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KPN的标本来源。主要标本来源有痰液(76.9%)、尿液(9.4%)、脓液(5.1%)、血液(3.1%)、引流液(2.0%)、分泌物(0.6%)。3.KPN的临床分布。在临床科室中排名前3的科室为:呼吸内科(27.9%)、重症医学科(26.5%)、神经外科(12.7%)。4.KPN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耐药变迁情况。KPN对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处于11%以下;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相对偏高,波动于28.95%~41.1%之间;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20%以下。2016年至2019年KPN除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变化最大,其次为阿米卡星。不同科室间KPN的耐药性存在差异,神经外科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5.同源性分析。29株KPN可分为19种基因型(A-S),分别为:A型和B型各3株,C型1株,D型和E型各2株,F型1株,G型4株,H-M型各1株,N型2株,O-S型各1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7、9、22号菌株相似度较高,同源性大于84%。结论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新型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医院内部存在KPN感染传播,应加以高度重视。

郭慧慧[5](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林习[6](2020)在《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文中指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目前首选治疗药物磺胺类具有耐药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体内常驻菌群,是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和中转站,常被作为耐药指示菌。磺胺类药物由于价格低廉,广谱高效而被广泛使用于兽医临床,导致动物源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耐药,因此,考察猪源细菌的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Sul)能否传递给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医临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肛门拭子、猪鼻腔拭子、猪场饲养员鼻腔拭子分离、鉴定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及人医临床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相关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四种菌株Sul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利用MEGA6软件分析四种菌株之间Sul基因的同源性关系;采用转化试验与接合试验探究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及其转移的频率,并对比研究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和只携带Sul基因但未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化和接合的频率。结果如下:(1)从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分离、鉴定得到猪源大肠杆菌259株,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9株,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0株。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株符合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2)猪源大肠杆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亚胺培南(13.92%)、奥格门丁(20.25%)、多粘菌素B(39.24%)、头孢他啶(41.77%)、头孢噻呋(51.90%)、氧氟沙星(65.82%)、金霉素(68.35%)、庆大霉素(74.68%)、恩诺沙星(74.68%)、氟苯尼考(84.81%)、氨苄西林(93.67%)、多西环素(94.94%)、复方新诺明(98.73%)、四环素(100.00%)、磺胺异恶唑(100.00%)、大观霉素(100.00%);猪源大肠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至少耐三重以上药物,主要集中在六重(46.84%)和七重耐(36.71%);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S+Q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菌株的41.77%和36.71%。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66.67%)、Sul2(75.76%)、Sul3(73.94%)。(3)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头孢噻呋(53.06%)、恩诺沙星(61.22%)、氧氟沙星(65.31%)、庆大霉素(71.43%)、多粘菌素B(71.43%)、氨苄西林(73.47%)、多西环素(73.47%)、奥格门丁(81.63%)、复方新诺明(85.71%)、氟苯尼考(87.76%)、金霉素(87.76%)、头孢他啶(91.84%)、磺胺异恶唑(91.84%)、亚胺培南(95.52%)、大观霉素(100.00%)、四环素(100.00%);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至少耐两重以上药物,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六重(30.61%)和七重(40.82%),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Q+P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8.37%和40.82%。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57.10%)、Sul2(63.70%)、Sul3(60.70%)。(4)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奥格门丁(55.00%)、氧氟沙星(55.00%)、金霉素(57.50%)、恩诺沙星(60.00%)、多粘菌素B(62.03%)、头孢他啶(62.50%)、大观霉素(70.00%)、多西环素(70.00%)、氟苯尼考(72.50%)、复方新诺明(77.50%)、头孢噻呋(80.00%)、磺胺异恶唑(85.00%)、氨苄西林(87.50%)、庆大霉素(87.50%)、四环素(92.50%)、亚胺培南(100.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率为92.5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22.50%)和七重(45.00%),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5.00%和45.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45.45%)、Sul2(62.50%)、Sul3(42.50%)。(5)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多西环素(0.00%)、金霉素(0.00%)、氟苯尼考(0.00%)、复方新诺明(8.33%)、恩诺沙星(12.50%)、氧氟沙星(25.00%)、四环素(54.17%)、磺胺异恶唑(58.33%)、多粘菌素B(62.50%)、头孢他啶(66.67%)、庆大霉素(75.00%)、奥格门丁(91.67%)、亚胺培南(100.00%)、氨苄西林(100.00%)、头孢噻呋(100.00%)、大观霉素(100.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达到100.0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33.33%)和五重(33.33%),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P,占25.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30.00%)、Sul2(63.64%)、Sul3(31.82%)。(6)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相似的耐药表型,对猪场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对人用抗菌药物较敏感,并且其Sul基因检出率也较为相近;而来自医院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差异较大,其对人医临床也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性。(7)Sul基因的同源性检测和分析表明:在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猪场3种细菌Sul基因的同源性高于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可通过转化与接合的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传递,转化频率为1.5×10-5~5.3×10-5,接合频率为8×10-4~6.3×10-3,并且能降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9)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频率远高于有Sul基因但不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结论: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水平,多重耐药较严重,且具有相似的耐药谱型,其耐药性与猪场用药有关;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部分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敏感,说明人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与养猪场动物用药关系不明显。Sul基因携带与磺胺类药物耐药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同源性高于来自医院分离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因此,养猪场磺胺药物的使用介导的耐药性可能增加养猪场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风险。Sul基因能够通过转化和接合的方式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且同时携带有本文所检测的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菌株转移频率更高,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对Sul基因的水平传播具有促进作用。

康海全[7](2020)在《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耐药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ase resistant 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hvKP)的临床分布、耐药现状、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2.对比分析CR-hvKP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ase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的耐药机制及毒力特点,分析可能的进化机制;3.分析CR-hvKP菌株与CRKP菌株对抗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的差异,初步探讨CR-hvKP菌株的致病机制。方法:1.收集2018年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首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并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危险因素等。所有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均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微生物质谱鉴定仪进行鉴定确证,通过拉丝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筛选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应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hvKP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WHONET5.6软件分析MIC数据并筛选出其中的CR-hvKP菌株;2.PCR方法扩增相关耐药基因: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blaSME、blaGES、blaNDM、blaVIM、blaIMP、blaOXA-48)、超广谱β内酰胺酶(blaSHV、blaTEM、blaCTX-M-1 group、blaCTXM-2 group、blaCTX-M-8group、blaCTX-M-9 group)。采用 PFGE 及 MLST分析菌株的同源性,预测CR-hvKP菌株在医院内的流行状况,采用质粒接合试验确认碳青霉烯耐药质粒传播能力;3.PCR方法检测常见的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和毒力基因(rmpA、kfu、aerobactin、iroN、entB、ybtS、fimH、mrkD、allS、rmpA2、iucA),S1-PFGE联合Southern blot杂交技术分析CR-hvKP菌株毒力质粒特征。4.通过抗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来检测CR-hvKP菌株和CRKP菌株之间的差异,初步探讨CR-hvKP菌株致病机制。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了 1053例未重复的肺炎克雷伯菌,包括409株CRKP菌株(38.8%,409/1053),189 株 hvKP 菌株(17.9%,189/1053),26 株 CR-hvKP菌株(2.5%,26/1053),429菌株其他类型肺炎克雷伯菌(40.7%,429/1053)。26株CR-hvKP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表现为100%耐药,对四环素耐药率为69.2%,没有发现CR-hvKP菌株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耐药。2.从成年人中分离出的25株CR-hvKP菌株(96.2%,25/26)携带blaKPC-2,但从新生儿中分离出的一株菌株(3.8%,1/26)被检测出携带blaNDM-5。所有26株CR-hvKP均为blaTEM-1阳性,23株为blaSHV-11阳性,有3株为blaSHV-31阳性。14株分离株携带blaCTX-M-65,2株分离株携带blaCTX-M-14。在26株CR-hvKP菌株中共鉴定出5个ST分型。其中ST11型是最主要的ST型(87.5%,21/26),其次是 ST 37(7.7%,2/26),ST337(3.9%,1/26),ST23(3.9%,1/26)和 ST218(3.9%,1/26)。PFGE结果显示,将26株CR-hvKP菌株分为7个不同的PFGE簇群。簇群A和C为主要的簇群,分别占分离株的19.2%(5/26)和53.8%(14/26)。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某重症监护室病房中5位患者中分离出了 7个属于簇群 C 的 ST11 分离株(KP 15,KP 16,KP 16,KP 17,KP 18,KP19,KP20菌株),这表明这些菌株高度同源。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同一时期内,从该监护病房的5例患者中分离出7株CR-hvKP菌株,它们具有相同的耐药表型、碳青霉烯耐药基因、MLST分型和PFGE图谱,这表明在这个病区局部暴发了CR-hvKP菌株感染。我们针对这一暴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五名患者均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都接受了脑部手术,随后进行了抗菌治疗和机械通气,都出现了严重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从5名患者的痰液或血液样本中均分离出了 CR-hvKP菌株。尽管五人均获得了针对性的抗菌治疗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但他们还是不幸死亡。3.在26株CR-hvKP菌株中,所有菌株均具有高黏表型,荚膜血清型K1有3株占11.5%,K2型有4株占15.4%,其余属于未分型的菌株有21株(73.1%)。大部分常见毒力基因携带率均超过50%,其中entB(100%,26/26)、aerobactin(92.3%,24/26)、mrkD(92.3%,24/26)、fimH(88.5%,23/26)、rmpA(84.5%,22/26)、iroN(80.7%,21/26)和ybtS(65.4%,17/26),通常位于毒力质粒上的毒力基因均具有很高的携带率,如iucA(100%,26/26)、rmpA(73.1%,19/26)、rmpA2(84.6%,22/26)、iroN(80.7%,21/26)。挑取 5 株代表性的 CR-hvKP 菌株对携带rpmA的质粒分析。S1-PFGE和Southern印迹证实了 4个菌株中大约存在219 Kb毒力质粒。除~219 kb质粒外,KP15分离株至少包含3个质粒,其质粒大小分别为~88 Kb,~80 Kb和~50 Kb,KP18分离株具有大约130 Kb的毒力质粒。4.CR-hvKP组和CRKP组对中性粒细胞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抗吞噬能力,CR-hvKP菌株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率显着低于CRKP菌株组(p<0.01)。结论:1.临床分布上CRKP菌株占绝对优势,仍然是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最大挑战;CR-hvKP菌株在耐药率上与CRKP菌株具有相似性,对常用抗菌药物均高水平耐药,与hvKP菌株具有较大差异,hvKP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均保持高度敏感;同经典的CRKP菌株相似,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各种侵袭性操作和抗药物使用史是CR-hvKP菌株感染的高危因素。2.本地区流行的CR-hvKP菌株多是ST11型由质粒介导的产KPC-2酶的CRKP菌株,耐药机制与CRKP菌株高度相似,具有高传播能力,并且存在CRhvKP菌株的局部暴发流行,因当实施一种有效的防控手段降低这类细菌的流行。3.本地区的CR-hvKP菌株极有可能是由于生产ST11 KPC-2的经典CRKP菌株获得了毒性质粒(如pLVPK)进化而来,具有了高毒力特征。4.本地区分离的CR-hvKP菌株大部分含有丰富的荚膜多糖、携带大量的毒力基因和具有较强的抗中性粒吞噬能力,这些导致CR-hvKP菌株具有比经典的肺炎克雷伯菌更强的致病能力。意义:本研究以“超级细菌”CR-hvKP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类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的分布、耐药特点、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了 CR-hvKP的耐药机制和毒力因素,为临床和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治疗和预防此类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提供了实验室数据支持。

赵冬梅[8](2019)在《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CRKP)致病菌的耐药特性、分子分型、播散特点及临床分布,明确CRKP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旨在观察卡托普利体内外逆转产金属酶CRKP菌的耐药现象,增敏抗菌药物的作用。(3)深入探索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抑制动力学,以表征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亲和能力,为探究产金属酶菌的耐药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材料与方法菌株来源:收集我院20132016年连续分离的CRKP菌327株(已剔除重复株及资料缺失株),本实验共纳入98株CRKP病原菌。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ATCC 1705及ATCC 1706。方法:1.(1)采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重新鉴定及药敏测试,通过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运用改良Hodge试验和碳青霉烯酶失活法(mCIM与eCIM联合)测定碳青霉烯酶的表型;PCR扩增及测序检测其主要的耐药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合菌株的临床分布特点,分析其传播方式。(2)调查87例菌株对应的临床资料,以30天死亡及ST11 CRKP作为观察点,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优势株ST11CRKP对预后的影响;通过CRKP分子生物学的调查,分析63例特定群体(院内获得性肺炎)相关CRKP致病菌的耐药特性、分子分型及临床分布特点。72.卡托普利作用于产金属酶耐药菌的体内外实验:筛选5株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CRKP菌,进行卡托普利与美罗培南体外联合实验,分析卡托普利是否可抑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产金属酶NDM-1 KP0106菌和产金属酶IMP-4 KP27630菌作为研究对象(两株菌对美罗培南的MIC相同),分别建立大蜡螟幼虫的感染模型,经卡托普利联合美罗培南或单药给药方式,分析大蜡螟幼虫的生存曲线及体内菌负荷量的差异性变化,评估体内卡托普利是否能有效恢复耐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3.通过构建表达载体pET28b-IMP4-BL21(DE),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以便获得IMP-4蛋白。采用酶反应动力学实验,抑制剂浓度与酶残余活性的变化测定半抑制浓度IC50。改变卡托普利和底物的浓度,保持酶的浓度不变,测定数据,根据Lineweaver-Burk作双倒数图,判断酶抑制动力学参数,求解出抑制常数Ki,表征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亲和能力。结果1.(1)药敏结果显示:98株CRKP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2株对亚胺培南中度耐药),MICs范围为2μg/mL至64μg/mL,余11种常用抗菌药物,除对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外(2株中介),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均表现高度耐药;运用表型测定,表明74株产碳青霉烯酶,其中10株为金属酶阳性;PCR检测出6株携带blaNDM-1,4株携带blaIMP,其余60株均携带blaKPC-2,且KPC-2酶在3组年段中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p<0.001);98株CRKP致病菌株中,共发现24种ST分型,序列型ST11为优势株(56.12%,55/98),且在3组年段中的检出率与blaKPC-2保持一致性,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具有显着差异性;95株CRKP菌(3株因染色体核酸降解被剔除)分为59个不同的型别(PFGE型,PT01-PT59),46个型别只包含1株菌,即46株菌各具有独特的PFGE带型,说明菌群基因的多态性。MLST分型显示,3个主要优势带型的克隆株有29株为ST11型(93.55%,29/31)。而55株ST11型又共分为23种不同克隆带型,提示有多个ST型菌株的院外输入。同时,多组ST11型菌株具有相同克隆带型,提示存在着院内传播扩散。(2)通过对CRKP致病菌分子生物学的调查,不仅发现临床上合理的经验用药和总住院时间与CRKP感染预后(30天死亡)有独立的相关性,而且分析出ST11型菌株可作为CRKP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院内获得性肺炎所相关的63株CRKP致病菌,有53株携带KPC-2酶,分为6种ST型,其中ST11有47株(88.68%),ST23占2株(3.77%),余ST15、ST528及ST661各占1株,提示存在较少的异质性克隆背景。优势克隆株ST11在各病房分布比例分别为ICU 72%,内科病房80.8%及急诊科室100%,说明院内获得性肺炎CRKP菌在院内克隆传播的普遍性及严重性。2.5株产金属酶的CRKP菌,在卡托普利的作用下,均使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值明显下降,可降至1μg/mL(相当于原来MIC值的1/161/32倍),且卡托普利对金属酶(NDM-1和IMP-4)的体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建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产NDM-1和IMP-4的两株CRKP菌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率呈浓度依赖性;IMP-4组感染大蜡螟幼虫后,卡托普利联合美罗培南组与其它单药各组比较,生存率显着提高(p<0.0001或p=0.0121),而NDM-1组未见生存率改变;单次给药的24h内,卡托普利联合组体内菌负荷量显着低于单药组,且IMP-4组较NDM-1组更为突出,说明卡托普利对于金属酶IMP-4抑制作用要高于NDM-1;单次给药的48h后,2株菌感染大蜡螟的组间菌负荷量均未见差异性,说明药物的抑菌作用具有时效性。3.表达载体pET28b-IMP4-BL21(DE)构建成功,以16℃8h作为pET28b-IMP4-BL21(DE)最佳诱导时间,表达纯化经鉴定后证实为IMP-4蛋白。卡托普利抑制剂浓度的不断增加,IMP-4残余活性不断下降,呈曲线相关性,经LOGIT拟合度检验,推算出IC50为26.34μM,95%置信度为19.8237.98μM。米曼氏方程中双倒数求解推导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不管抑制剂浓度[I]如何变化,理论上其纵截距1/Vmax不变。根据不同[I]中横截距的变化,计算出Ki值为37.14μM。结论(1)CRKP致病菌的耐药机制以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菌株的基因分型具有遗传多态性,但ST11仍是其流行优势株,且以显着上升趋势的克隆传播为特征。临床分离ST11型CRKP致病菌不仅可作为感染后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其揭示了非异质性克隆传播是院内获得性肺炎播散的关键所在。(2)卡托普利在体内外可有效逆转产金属酶CRKP菌的耐药情况,恢复了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产金属酶耐药菌的研究展开新的方向。(3)酶抑制动力学定量和准确地评估了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亲和能力,表观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活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杨倩[9](2019)在《我院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由于目前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在我院检出率逐年增多,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菌株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产酶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都具有不同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逐渐上升,为我院的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故研究我院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的主要耐药情况、临床分布及感染趋势,可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减少或减缓耐药菌株产生及节约医疗资源等目的,另外还能对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理论数据支持等。方法:1、标本选择:选择2015年至2018年承德市中心医院所有检出的有临床意义的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胆汁等各种标本来源,且剔除来自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相同菌株。2、检测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法(K-B法)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3、数据结果分析: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菌属逐年的耐药变化情况,以及科室分布及标本来源等。结果:1、2015-2018年我院检出的1047株克雷伯菌属细菌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占92%(963株),其中产ESBLs克雷伯菌属共检出251株;2015-2018年共检出肠杆菌属共184株,其中主要为阴沟肠杆菌(占72%)和产气肠杆菌(占25%),其中产ESBLs肠杆菌属细菌有70株。另外我院两菌属中抗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也逐渐增多。2、我院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标本都主要来源于痰、尿液、血液、分泌物以及其他类型标本等。3、我院检出的克雷伯菌属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19.0%)、重症医学科(14.4%)、呼吸内科(11.0%)、老年病科(10.5%)、神经内科(8.2%)等科室,而产ESBLs克雷伯菌属菌株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34.2%)、重症医学科(31.0%)、泌尿外科(11.6%)、呼吸内科(6.8%)、老年病科(3.6%)等科室;肠杆菌属菌株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18.0%)、重症医学科(12.6%)、泌尿外科(12.0%)、老年病科(11.4%)、普外科(7.2%)等科室,而产ESBLs肠杆菌属菌株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20.0%)、泌尿外科(15.7%)、重症医学科(12.8%)、老年病科(8.5%)等科室。4、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对青霉素类(如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等含β-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几乎都达到100%,而对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40%-50%左右,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大约为4.0%、5.5%;产ESBLs肠杆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46.2%-66.7%,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90%左右,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5%左右;产ESBLs克雷伯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17.2-29.4%,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左右。结论:1、我院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的检出率逐年增加且耐药性逐渐增强,另外两菌属中CRE菌株检出率也在增加。2、我院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在不同时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不同的,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3、我院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性,考虑它们还存在着其他耐药机制。

孙璐[10](2019)在《中国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特征及传播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医疗环境中及医疗相关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高分离率令人担忧。具有高毒力潜力的社区获得MRS A(community-acquired MRS A,CA-MRSA)的出现给医院内的感染控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目前我国仍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来获取CA-MRSA的发生率并对其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同时,CA-MRSA不同谱系的菌株也具有一定的地理局限性。序列型(sequence type,ST)88菌株通常在亚洲和非洲国家被发现和报道,但是该谱系菌株的毒力和基因组研究相对有限。而ST398是欧洲畜牧业相关MRSA的主要克隆,但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MRSA ST398相关报道很少。本研究的第一章,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收集全国22家三甲医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及资料,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全基因组测序和临床资料分析。最终流行病学统计共纳入840株社区发作(community-onset,CO)菌株和1060株医院发作(healthcare-onset,HO)菌株,基因组分析共纳入236株CO-MRSA菌株(包括105株CA-MRSA)和23 5株HO-MRSA菌株。总体MRSA流行率为40.16%,其中社区发作金黄色葡萄球菌中CO-MRSA占28.1%,CA-MRSA占12.5%,医院发作金黄色葡萄球菌中HO-MRSA占49.72%,不同地区和医院的流行率具有差异。氟喹诺酮类、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对MRSA的敏感率都低于50%。除了克林霉素和红霉素,HO-MRSA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CA-MRSA。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对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具有100%的敏感率。CA-MRSA的感染类型主要为皮肤及软组织感染(43.81%),而HO-MRSA的感染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感染(50.85%)。CA-MRSA感染的患者平均年龄更低,其中婴儿感染比例高于HO-MRSA。基于全基因组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显示,CO-MRSA主要流行克隆为ST59,占36.86%,其次为ST239和ST5,不同省市之间克隆型分布略有差异且存在ST398和ST45等新兴克隆。CA-MRSA各地区主要流行克隆均为ST59,占43.81%,其次为ST630、ST239、ST5和ST338。HO-MRSA中占比最多的克隆型为ST239,占32.34%,其次为ST5和ST59。不同省市之间HO-MRSA克隆型分布略有差异,华东地区以ST5为主,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ST59克隆逐渐增多至与ST239相当。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CO-MRSA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HO-MRSA的ST5和ST239克隆型菌株簇中,存在同一家医院菌株数在3-12株不等的簇,说明HO-MRSA菌株存在克隆播散的现象。系统发育树状图中CA菌株和医院获得社区发作(hospital-acquired community-onset,HACO)菌株间存在交叉,临床资料为基础的MRSA类别划分具有一定局限性;同一个克隆复合体而非同一个ST型的菌株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说明基于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的分析具有更好的分辨率。本研究的第二章,对分离自门诊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ST88克隆型CA-MRSA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溶血试验和小鼠皮肤感染模型试验,以阐述该谱系菌株的特征。MRSA菌株SR434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磷霉素耐药。菌株共有4个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包括携带blaZ基因的大小为20,658bp的质粒、携带ermC基因的大小为2,473bp的质粒、携带fosB7基因的大小为2,622bp的质粒和携带lnd基因的大小为4,817bp的质粒。该菌株含有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Ⅳ元件,不含有精氨酸分解代谢的移动元件和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菌株携带基因组岛vSaα、vSap、vSaγ和ΦSa3以及携带编码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超抗原肠毒素C和超抗原肠毒素L的致病岛vSa2。小鼠皮肤感染模型结果表明SR434具有与韩国CA-MRSA流行克隆菌株HL1相似的导致侵袭性皮肤感染的毒力潜力。具有高毒力表型的ST88谱系MRSA菌株可能成为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的第三章,从手术部位感染分离株中鉴定出两株MRSAST398菌株,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溶血试验和小鼠皮肤感染模型试验。手术部位感染分离株均来自骨科术后再入院患者,菌株FY20对头孢西丁、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且携带blaZ、mecA和ermC耐药基因,菌株FY22仅携带blaZ和mecA耐药基因。这两株菌与皮肤软组织感染分离株具有相同的毒力基因。溶血试验和小鼠皮肤感染模型都提示手术部位感染分离株具有高毒力潜力。根据临床数据和基因组遗传学分析,手术部位感染分离株是散发且为人源性的。MRSA ST398分离株在医院环境中出现并导致手术部位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值得感染控制相关部门的警惕和监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首次调查了 MRSA的流行情况,分析比较了 CO-MRSA、CA-MRSA和HO-MRSA的耐药表型、感染类型和分子分型等特征差异,并探讨其传播机制。同时首次对MRSAST88克隆型菌株的全基因组和毒力特征以及手术部位感染分离的MRSA ST398克隆型菌株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和阐述。

二、医院内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内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产酸克雷伯菌临床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来源和一般资料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菌鉴定及药敏
        1.2.2 耐药基因的检测
        1.2.3 XbaⅠ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1.2.4 S1 核酸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
        1.2.5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1.2.6 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2.1 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
    2.2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3 脉冲场凝胶电泳及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2.4 S1 核酸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
    2.5 菌株KOX1 携带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1 24株产酸克雷伯菌菌株具体信息
    附录 2 24株产酸克雷伯菌药敏结果
    附录 3 缩略词表
致谢

(2)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患者资料
        1.2.2 资料统计与分析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
        1.3.2 ICU CRKP感染单因素分析
        1.3.3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1.3.4 构建ICU患者感染CRKP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1.3.5 ICU患者感染CRKP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评价
    1.4 讨论
第二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1 菌株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引物设计合成
    2.3 方法
        2.3.1 鉴定菌株和药敏试验
        2.3.2 耐药表型筛选试验
        2.3.3 耐药基因检测
        2.3.4 MLST
        2.3.5 PFGE
    2.4 结果
        2.4.1 菌株检出情况
        2.4.2 菌株鉴定及药敏结果
        2.4.3 碳青霉烯酶表型鉴定结果
        2.4.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4.5 PFGE结果
        2.4.6 MLST结果
    2.5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ICU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同源性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3)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1 四环素类抗生素概述
        1.2 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1.3 替加环素抗菌谱
        1.4 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
        1.5 tet(X)基因家族的发现
        1.6 tet(X)基因家族的流行现状
        1.7 tet(X3)/tet(X4)基因的遗传环境
        1.8 研究意义和目的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动物源tet(X3)/tet(X4)基因阳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及菌株
        2.1.2 试剂耗材
        2.1.3 仪器设备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耐药菌的分离保存
        2.2.3 多重PCR方法建立及应用
        2.2.4 菌种鉴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各地区样品耐药菌的分离鉴定
        2.3.2 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2.3.3 tet(X3)和tet(X4)基因的分布
        2.3.4 风险因素统计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剂耗材
        3.2 研究方法
        3.2.1 菌株复苏
        3.2.2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四环素类抗生素MIC分布
        3.3.2 其他抗生素体外药敏结果
        3.3.3 多重耐药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定位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剂耗材
        4.1.3 仪器设备
        4.1.4 试剂配制
        4.2 研究方法
        4.2.1 基因组和质粒DNA提取
        4.2.2 二代全基因测序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
        4.2.5 Southern blot印记杂交
        4.3 结果
        4.3.1 MLST分型
        4.3.2 不同菌种耐药基因谱
        4.3.3 质粒谱和基因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试剂耗材
        5.1.3 仪器设备
        5.1.4 试剂配制
        5.2 研究方法
        5.2.1 基因组DNA提取
        5.2.2 全基因测序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反向PCR
        5.3 结果
        5.3.1 携带tet(X4)基因大肠杆菌基因组分析
        5.3.2 携带tet(X3)/tet(X4)基因不动杆菌基因组分析
        5.3.3 携带tet(X4)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分析
        5.3.4 携带tet(X4)基因阴沟肠杆菌基因组分析
        5.3.5 菌种间tet(X3)/tet(X4)核心基因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tet(X3)/tet(X4)基因传播特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菌株
        6.1.2 试剂耗材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剂配制
        6.2 研究方法
        6.2.1 接合转移实验
        6.2.2 适应性代价
        6.2.3 传代突变
        6.2.4 绝对定量
        6.3 结果
        6.3.1 接合转移结果
        6.3.2 生长曲线
        6.3.3 传代菌株稳定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某基层医院KPN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KPN的同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致病力和医院内感染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
    3.2 标本来源分布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危害
    2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及研究进展
        3.1 磺胺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3.2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现状
    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与治疗
        4.1 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4.2 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
        4.3 临床治疗
        4.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兽医临床的意义
    5 大肠杆菌在耐药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的配制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2.3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4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2.5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2.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
        2.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0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性试验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离、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性及Sul基因检测与同源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C测定
        2.2 Sul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药敏实验结果
        3.2 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3 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4 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5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情况对比结果
        3.6 受试菌株Sul基因PCR检测结果
        3.7 Sul基因与磺胺类耐药相关性分析
        3.8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Sul基因相似性分析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
        4.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4.3 耐药性差异比较
        4.4 四种菌株Sul基因同源性分析
第四章 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与药物配制
        2.2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
        2.3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转化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2.4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接合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3 试验结果
        3.1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结果
        3.2 转化试验结果
        3.3 接合试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耐药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hvKP的起源与流行特点
    1.2 hvKP的致病因素
    1.3 hvKP的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流行病学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
        2.2.2 临床资料分析
        2.2.3 耐药基因检测
        2.2.4 质粒接合试验
        2.2.5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
        2.2.6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2.2.7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菌株分布情况
        2.3.2 CR-hvKP菌株临床资料分析
        2.3.3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3.4 不同类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对比分析
        2.3.5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3.6 接合子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3.7 PFGE图谱分析
        2.3.8 CR-hvKP聚集暴发病例的调查与处理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PCR检测细菌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
        3.2.2 S1-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
        3.2.3 Southern blot印迹
        3.2.4 抗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
    3.3 结果
        3.3.1 荚膜血清分型
        3.3.2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3 毒力基因杂交定位结果
        3.3.4 抗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目录
附件

(8)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一 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正文二 卡托普利逆转产金属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体内外相关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正文三 卡托普利抑制IMP-4金属酶活性的动力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的调查研究
    1.前言
    2.流行病学
    3.碳青霉烯酶的检测
    4.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5.结语
    6.参考文献

(9)我院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特征及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基于全基因组的中国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现状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第一章)
第二章 社区相关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序列型88分离株的基因组及毒力特征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第二章)
第三章 手术部位感染分离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序列型398菌株的传播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第三章)
文献综述 中国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变迁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医院内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产酸克雷伯菌临床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研究[D]. 刘入华. 青岛大学, 2021
  • [2]上海市某区域综合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模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寸月娥. 南昌大学, 2021(01)
  • [3]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D]. 马剑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某基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D]. 崔雯燕.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D]. 林习. 贵州大学, 2020(04)
  • [7]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耐药及致病机制的研究[D]. 康海全. 山东大学, 2020(09)
  • [8]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D]. 赵冬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9]我院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分析[D]. 杨倩. 承德医学院, 2019(03)
  • [10]中国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特征及传播机制研究[D]. 孙璐.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医院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