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出台新规补充银行资本金

银监会出台新规补充银行资本金

一、银监会连出新规 补充银行资本金(论文文献综述)

刘翔[1](2021)在《新监管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宋超[2](2021)在《趋严监管下B银行同业业务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梁秀婷[3](2020)在《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资金分配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日益突出,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不少机遇,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速的放缓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不断拓展自身业务与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形成财务风险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方面与国际领先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欠缺有待解决。ZS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由企业独立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迅速的发展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ZS银行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本文在相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从ZS银行自身财务现状出发,深入探讨其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之后,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熵值赋权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以我国11家商业银行2016-2018三年披露的相关财务指标作为样本数据,分别通过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流动性、盈利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五大风险类别中共计十一项指标纵向比较,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得出相应结果并分析;最后,针对于ZS银行财务风险的防控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性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提升总体盈利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得以完善ZS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本文以ZS银行的基本情况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为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银行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结合ZS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控三个方面对ZS银行进行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以期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所指导,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蓝方军[4](2020)在《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研究 ——以中国银行永续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朱晓晨[5](2020)在《经济新常态下民生银行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最显着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结构要求调整存量并做优增量;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随着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其传统贷款业务减少,利率市场化带来利差收窄,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加上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及去杠杆要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并化解重大风险是首要任务,重点是对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的防控,针对目前新的经济形势,我国银行业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贯彻落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合理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在日益加剧。中国民生银行是我国第一家由民间企业的经营资本占主体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中国银行业步入新常态,2015年6月正式启动“凤凰计划”,继续以“中国银行业改革试验田”的身份主动应对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切实推动全行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型。本文基于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从互联网金融兴起、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金融监管力度加大的四个新形势特点,对民生银行财务稳健性面临的新挑战进行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遵循我国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及《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分别从资本风险、资产质量风险、盈利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四个维度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对指标客观赋值,结合TOPSIS多属性决策方法建立民生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并选取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计算2008—2018年财务指标数据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再按照各个维度的指标得分及排名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该结果能直观地反映各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综合抵抗能力,及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实证结果表明,民生银行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与其他16家商业银行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尤其表现在其面临着较为严重资本充足率较低的资本风险、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的资产质量风险问题。最后,对民生银行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李康洁[6](2020)在《资管新规下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是净息差收窄压力增大,银行间竞争激烈,贷款利率的下降减少了利息收入,存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经营成本,从而导致依靠传统存贷业务的银行收益受利率波动影响,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另外金融市场化进程和互联网金融发展,金融脱媒化加速演变,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相对降低,存款吸引力和企业融资依赖性逐渐下降,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降低了资金的稳定性,增加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针对以上情况,银行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减少对传统净利息收入的依赖,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在提升营业收入、利润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管新规出台对银行资管进行规范,短期内对银行理财带来紧缩性影响,相应会使银行非利息收入减少,业务结构调整,影响经营绩效。基于以上形势,研究资管新规下非利息收入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可以为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总结和参考之前学者研究的结果,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分析了资管新规下银行非利息收入和经营绩效的变化及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首先通过定性分析阐述非利息收入的特点、非利息收入及银行绩效的相关的理论。然后通过资管新规的内容分析其对理财业务的影响,发现资管新规带来了银行理财规模减少、收益率下降、净值化转型等,这些变化会相应减少银行非利息收入,带来银行资本压力和不良风险,同时也促进其他非利息收入项发展及业务规范和转型等。其次本文选择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2019年可得数据分析银行经营现状和非利息收入现状,发现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强、近期内成本管控需加强,而资产收益率先降后升,主要受净利息收入下降影响,同时非利息收入不断增加应该对银行经营绩效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占比较低,影响不明显。另外股份制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呈现差异化,且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比重大、结构不佳从而受资管新规影响明显。最后选择合适样本和数据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进一步找出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关系,通过验证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对银行经营绩效确有正向作用但不明显。结合分析得出结论,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可以提升经营绩效,但是要发挥正向作用可能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而短期内资管新规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影响也显示出非利息收入结构可能不够多元和均衡。依据结论,给出银行继续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促进产品创新、调整优化结构、加强管理和风控、借用科技及培养人才等相关建议。

程铖[7](2020)在《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和风险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次贷危机的深刻反思使得世界多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认识到金融统计数据缺失的危害性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先行军,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的建立既有效弥补了信用总量统计数据的缺失,也成为新时期支撑我国宏观调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政策要更加精准有效,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要更加健全,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理和形成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以及它带来的产出效应和风险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揭示社会融资规模的作用规律,对于新时期提升宏观审慎监管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是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属性进行阐释,并对货币供求、信用创造、宏观审慎管理和风险评价等文献回顾得到启发,提出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形成机制、产出效应和风险评价进行研究。其次是在形成机制方面,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量和内部结构的运行状况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了周期性和波动性特征;在利用DCC-garch模型实证检验与货币供应、存贷款、利率、投资等相关变量波动协同性后,发现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的协同性较复杂,与投资需求、价格因素等协同性较强。对于形成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本文尝试构建加入统计缺口因素的信用创造模型,在存在缺口信息和将缺口信息进一步纳入社融循环的创造机制中发现,社会融资的信用创造效应与传统信贷创造的机制明显不同,机制更复杂。再次,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后的实际产出、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运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检验实际产出效应,证明在社会融资规模对其影响表现为线性和非线性、高低机制转换,存在阈值和门限效应;而社会融资规模对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都有较稳定的冲击路径,正向冲击效应明显。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社会融资规模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双模型论证得到在社会融资规模的风险评价中,整体流动性因素、宏观经济的融资负担率因素以及统计缺口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关注和监测这些指标对于防范社会融资规模带来的金融风险作用显着。本文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研究视角创新。突破以往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观察社会融资规模,围绕“信息缺口”“风险”这些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产出效应和风险评价进行研究。在产出效应分析中,从管理过程的计划目标、投入等环节对应的实际产出、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三个层次实证分析了会融资规模带来的产出效应,本研究实现了两处研究视角创新。二是识别了统计缺口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的影响,通过在传统信用创造模型中加入统计缺口因素,发现形成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效应受统计缺口影响明显,统计缺口越大,可识别的信用创造效应越小,而法定存款准备金、贷款等产生的信用创造效应在统计缺口的影响下也存在弱化。三是构建了包含整体流动性、融资负担率、偿债能力、统计缺口等七个指标的社会融资规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双模型进行论证,指标体系评价效果较好,进行风险监测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管理应从加快调整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高效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实施、探索运用大数据的关联性监测方法、构建以社融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未来,拓展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口径后对其开展新一轮运行情况、协同性和信用创造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货币、财政“双政策”影响下的社会融资规模的形成机制、风险监测以及区域社会融资规模开展研究的空间也较大。

杜亚飞[8](2019)在《理财新规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层出不穷的理财风险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开启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新时代,本文基于对其相关细则的分析,阐释了它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并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建议。研究表明,随着理财业务的不断规范,银行在产品形态、投资管理、投研能力、理财子公司建设方面均面临转型,同时,市场规模增长以及来自基金、信托的竞争也给银行理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本文从理财产品营销、投资战略以及子公司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赵建,张鹏[9](2019)在《中国银行业的演变与剖析》文中认为中国实体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映射到金融动能层面,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主导产能的转换。而投资银行,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真投行而不是通道(非标),则是培育中国新经济、新周期的金融新动能。然而,不能随便否定过去和现实。一切存在都有其历

周也可[10](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风险分析及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在信贷额度和贷款投向方面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再通过传统的盈利模式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而随着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商业银行为了持续经营,开始开展非标业务,之后迅速得到市场认可并快速发展起来。然而,非标业务本身就是商业银行在谋求出路时“监管套利”的产物,相比于传统信贷业务具有隐藏性强和杠杆度高等特点。它通过一些特殊手段将信贷资产隐藏起来,虽然增加了其利润,但不仅给银行带来了经营风险,也给政府监管和调控带来难度。随着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不断积聚,一旦风险爆发,整个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行业都将受到牵连,极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随着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转型发展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商业银行从事非标业务的风险问题。首先在回顾非标业务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其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风险理论分析框架。然后结合相关监管法规背景,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发展历程、业务模式以及发展现状方面出发,从风险内生机制和风险外溢机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破产风险Z-Score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同时选取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相对规模(FB)作为解释变量。以20家代表性银行2008-2016年九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相关模型,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得出结论如下:商业银行从事非标业务会显着的增加银行业整体性的风险。最后结合《资管新规》最新规定以及现实情况,为非标业务的转型发展提出有效的办法,并为确保该办法能够有效实行给我国的金融市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银监会连出新规 补充银行资本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监会连出新规 补充银行资本金(论文提纲范文)

(3)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2.1.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概念
        2.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与方法
        2.2.1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2.2.2 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2.2.3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3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ZS银行基本情况
        3.1.1 ZS银行集团概况
        3.1.2 ZS银行财务现状
    3.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3.2.1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流程
        3.2.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概况
    3.3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3.3.1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3.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4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
    4.1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确定
        4.1.1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介绍
        4.1.2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4.2 ZS银行资产质量风险识别与分析
    4.3 ZS银行资本充足性风险识别与分析
    4.4 ZS银行流动性风险识别与分析
    4.5 ZS银行盈利能力风险识别与分析
    4.6 ZS银行管理水平风险识别与分析
5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
    5.1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评价指标选取范围
        5.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2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及应用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2.2 评价方法确定及依据
        5.2.3 提取数据和建立矩阵
    5.3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5.3.2 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6 ZS银行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建议
    6.1 加强资产质量风险控制
        6.1.1 优化信贷结构分摊风险
        6.1.2 做好不良资产的处置及经营
    6.2 提高资本充足性水平
        6.2.1 构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体系
        6.2.2 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防控
    6.3 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
        6.3.1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6.3.2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力度
        6.3.3 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6.4 提升总体盈利能力
        6.4.1 多元化发展中间业务
        6.4.2 合理控制经营成本费用
    6.5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6.5.1 完善风险管理设计流程
        6.5.2 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6.5.3 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经济新常态下民生银行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财务风险研究
        1.2.2 国内财务风险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
        2.1.1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2.1.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2.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及其分类
        2.2.1 财务风险的定义和特征
        2.2.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分类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银行行为理论
        2.3.2 长尾理论
第3章 经济新常态下民生银行财务稳健性面临的挑战
    3.1 互联网金融引发资本风险增加
        3.1.1 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3.1.2 资本充足率较低
    3.2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3.2.1 不良贷款指标“双升”
        3.2.2 不良贷款拨备不足
    3.3 利率市场化导致盈利能力减弱
        3.3.1 利息净收入占比缓慢下降
        3.3.2 非利息收入结构单一
    3.4 金融严监管使资金流动性降低
        3.4.1 流动性比例波动较大
        3.4.2 超额备付金率呈下降趋势
第4章 经济新常态下民生银行财务风险的评价
    4.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资本维度
        4.2.2 资产质量维度
        4.2.3 盈利性维度
        4.2.4 流动性维度
    4.3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民生银行财务风险评价
        4.3.1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4.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4.3.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3.4 财务风险综合排名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民生银行资本风险防御能力整体较弱
        4.4.2 民生银行面临的资产质量风险逐渐上升
        4.4.3 民生银行盈利能力亟待提升
        4.4.4 民生银行资金流动性不够灵活
第5章 经济新常态下民生银行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5.1 确保适度资本充足率
        5.1.1 加大风险资产处置力度
        5.1.2 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5.2 稳步提升资产质量
        5.2.1 控制不良贷款率
        5.2.2 充分计提减值准备
    5.3 科学转变盈利模式
        5.3.1 差异化经营战略
        5.3.2 互联网科技创新
    5.4 合理控制流动风险
        5.4.1 调优资产负债结构
        5.4.2 加强流动风险监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资管新规下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2 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非息收入及构成
    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相关理论
        2.2.1 多元化经营理论
        2.2.2 范围经济理论
        2.2.3 资产组合理论
        2.2.4 金融创新理论
    2.3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理论
3 资管新规的出台及对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
    3.1 资管新规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3.1.1 资管新规出台背景
        3.1.2 资管新规主要内容
    3.2 资管新规对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
        3.2.1 资管新规对理财业务的影响
        3.2.2 资管新规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现状
    4.1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现状
        4.1.1 骆驼评级法分析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绩效
        4.1.2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现状总结
    4.2 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
        4.2.1 非利息收入不断发展
        4.2.2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是主要组成部分
        4.2.3 股份制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总结
    4.3 股份制银行非利息收人与经营绩效变动情况
5 资管新规下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5.2 指标选取
    5.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1 截面序列的统计分析
        5.3.2 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
    5.4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4.1 基本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5 回归结果分析
        5.5.1 非利息收入占比(NIIR)的回归结果分析
        5.5.2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FCIR)的回归分析
6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发展非利息收入,提高占比
        6.2.2 推动产品创新,优化业务结构
        6.2.3 顺应监管要求,调整资管业务
        6.2.4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6.2.5 融合金融科技,培育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和风险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统计对信息缺口的关注
        1.1.2 我国金融监管转向关注宏观审慎管理
        1.1.3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面临新挑战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和统计属性
        2.1.1 概念形成、完善及评价
        2.1.2 统计构成、编制原则及评价
        2.1.3 统计指标的实践环境
    2.2 社会融资规模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货币供求理论与信用创造
        2.2.2 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与信用观点
        2.2.3 理论启示
    2.3 社会融资规模研究的文献回顾
        2.3.1 金融监管当局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
        2.3.2 对社会融资规模是否可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目标的文献研究
        2.3.3 关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其他重要经济金融指标关系的研究
        2.3.4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2.4 宏观审慎管理的文献回顾
        2.4.1 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文献
        2.4.2 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文献
        2.4.3 理论启示与文献评述
第三章 社会融资规模运行现状的形成
    3.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波动特征和原因分析
        3.1.1 存量指标的形成过程
        3.1.2 存量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3.1.3 影响存量形成的因素
    3.2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波动特征和原因分析
        3.2.1 增量指标的形成过程
        3.2.2 增量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3.2.3 影响增量形成的因素
    3.3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波动特征和原因分析
        3.3.1 结构性指标的形成过程
        3.3.2 结构性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3.3.3 影响结构形成的因素
    3.4 波动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3.4.1 DCC-Garch模型及变量选取
        3.4.2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相关变量的动态相关性
        3.4.3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相关变量的动态相关性
        3.4.4 主要结论
第四章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分析
    4.1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路径模拟
        4.1.1 表内业务
        4.1.2 直接融资
        4.1.3 贷款核销
        4.1.4 表外业务
        4.1.5 其他融资
    4.2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
        4.2.1 存在货币统计缺口的信用模型
        4.2.2 存在货币统计缺口和社融循环的信用模型
        4.2.3 实证检验
第五章 社会融资规模的产出机制分析
    5.1 社会融资规模与实际产出水平
        5.1.1 STR模型和变量选取
        5.1.2 变量检验和模型估计
        5.1.3 检验结论解释
        5.1.4 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意义
    5.2 社会融资规模与目标产出水平
        5.2.1 目标产出的界定
        5.2.2 社会融资规模对目标产出的影响路径
    5.3 社会融资规模与潜在产出水平
        5.3.1 潜在产出的含义
        5.3.2 社会融资规模对潜在产出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与监测
    6.1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评价的模型选择
        6.1.1 基本思路
        6.1.2 因子分析模型
    6.2 社会融资规模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因子分析模型的检验和构建
    6.3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
        6.3.1 因子分析结果评价
        6.3.2 人工神经网络的验证和评价
    6.4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监测
第七章 宏观审慎框架下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管理的对策
    7.1 加快调整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
        7.1.1 拓展和补充现有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
        7.1.2 创新性构建社会融资规模的资金使用统计口径
        7.1.3 补足社会融资规模关联性指标统计口径短板
    7.2 高效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实施
        7.2.1 建立健全金融业标准化统计制度
        7.2.2 重点搭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平台
    7.3 探索运用大数据的关联性监测方法
        7.3.1 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大数据关联
        7.3.2 运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监测方法
    7.4 构建以社融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协调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课题情况
附录 B 部分月度原始数据表
附录 C 部分季度/年度原始数据表
附录 D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得分表

(8)理财新规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财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一)产品形态
    (二)非标资产投资管理
    (三)投研能力
    (四)理财子公司时代来临
二、市场和竞争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观望
    (一)提升理财及相关产品的营销水平
    (二)合规优化理财产品投资战略
    (三)权衡理财子公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9)中国银行业的演变与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科书上的解释——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与投资银行
    (一)原生的躯干——商业银行
    (二)衍生的肢体——影子银行
    (三)重生的救赎——投资银行
    (四)2010年后,改革转型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改革历程专营化、商业化与股份化
    (一)八十年代功能独立,专业化分工
    (二)九十年代实体独立,商业化改革
    (三)00年代,资本独立,股份化改制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存在与虚无
四、投资银行:新时代、新动能下的金融新势力
    (一)抵押品信用时代终结,投资银行时代来临
    (二)“四新”需要投资银行服务
        1、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
        2、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挑战。
        3、投行是专注资产端,为资管行业创造优质资产
五、结论与展望:双支柱体系,商行“守正”与投行“出奇”

(10)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风险分析及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影子银行相关研究
        1.2.2 非标业务风险产生机制方面
        1.2.3 非标业务风险传导机制方面
        1.2.4 非标业务转型发展方面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非标业务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影子银行体系理论
    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监管套利理论
    2.4 商业银行非标业务风险要素分析
3 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现状与风险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典型模式
        3.3.1 信托贷款
        3.3.2 委托贷款
        3.3.3 非标票据业务
        3.3.4 明股实债
        3.3.5 股票质押式回购
    3.3 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发展现状
        3.3.1 商业银行非标业务总体规模
        3.3.2 表外非标资产(理财产品非标资产)的占比和规模
        3.3.3 表内非标资产规模
        3.3.4 非标业务主要投资方向
    3.4 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风险内生机制
        3.4.1 非标业务产品期限错配
        3.4.2 信息不对称
        3.4.3 商业银行经营杠杆加大
        3.4.4 所投行业过于集中
        3.4.5 存在刚性兑付预期
    3.5 商业银行非标业务风险溢出机制
        3.5.1 产品风险的传导
        3.5.2 关联交易形成风险传导
        3.5.3 银行内部风险的外溢
        3.5.4 弱化宏观调控效果导致风险积累
4 商业银行非标业务风险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构建
        4.2.1 变量的选取
        4.2.2 模型的构建
    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4 面板回归分析
    4.5 内生性讨论
    4.6 结论
5 非标业务转型发展研究及政策建议
    5.1 非标业务转型发展研究
        5.1.1 “表外”转“表内”
        5.1.2 “非标”转“标”
    5.2 政策建议
        5.2.1 培育诚信的市场文化
        5.2.2 完善金融市场结构
        5.2.3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5.2.4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银监会连出新规 补充银行资本金(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监管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 刘翔. 浙江大学, 2021
  • [2]趋严监管下B银行同业业务的案例分析[D]. 宋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梁秀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研究 ——以中国银行永续债为例[D]. 蓝方军. 深圳大学, 2020
  • [5]经济新常态下民生银行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D]. 朱晓晨.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6]资管新规下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D]. 李康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和风险监测研究[D]. 程铖.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理财新规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 杜亚飞.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3)
  • [9]中国银行业的演变与剖析[J]. 赵建,张鹏. 上海商业, 2019(06)
  • [10]我国商业银行非标业务的风险分析及转型发展研究[D]. 周也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银监会出台新规补充银行资本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