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盐场检验通讯

塘沽盐场检验通讯

一、塘沽盐场考察简讯(论文文献综述)

高林琼[1](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李明伟[2](2017)在《大明染织厂研究(1927-1945) ——从手工工场到现代企业》文中研究表明1930年夏初,以卢作孚为局长的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在上海购买了电力织机、铁轮机等纺织机器并运回北碚。利用这批机器,9-10月峡防局将在北碚关庙设立的一个手工织布工场——庙嘴工场改组为三峡染织厂,这是重庆第一家采用动力织布的工厂。1933年5月峡防局将该厂资产全数拨予西部科学院经营。1935年8月因欠民生公司巨额债务西部科学院将三峡染织厂售予民生公司,厂名遂变更为民生实业公司三峡染织厂。1937年抗战爆发,沿海厂矿内迁,三峡染织厂与内迁的大成公司和隆昌染厂合并联营,成立了大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工厂从织到染的过程实现了机械化。这也使得庙嘴工场实现了从一个手工工场到现代企业的转变。三峡染织厂虽然处于落后的西部地区一个小乡场上,但是仍通过逐步扩充的方式力图完成到现代企业的转变,但由于产品成本高昂、销售困难等原因,在抗战爆发前工厂不仅未能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过渡还因为库存积压严重被迫停产改组。直到1937年沿海厂矿内迁,三峡厂通过与内迁的沿海企业合并联营才走上正轨,实现了生产的机器化、管理的科学化,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过渡。三峡厂的艰难发展是四川地区手工工场的缩影,这说明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准备,在落后的西部地区限于客观条件,这条“民间自发的、在传统工业基础上通过技术嫁接、改造,渐进式地走上工业的道路”(1)是没办法从容的走下去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本部分介绍了峡防局庙嘴工场的成立和发展到三峡染织厂的大概过程,并对峡防局庙嘴工场的各项制度进行分析,指出三峡染织厂这一动力和人力混合使用工厂建立的关键在于卢作孚直接从上海引进机器和人才。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对抗战前的三峡染织厂的历史进行梳理,重点考察三峡厂扩充的条件、过程以及企业管理制度。并指出三峡染织厂在四川拥有着较为优越的发展条件,但受制于产品成本高昂和销售困难,三峡厂未能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变。第三部分,即第四章。论述了大明染织厂的成立及其管理制度、企业经营状况。指出三峡染织厂与内迁的大成公司和隆昌染厂合并联营,新成立的大明染织厂成为一个股份制形式的现代企业,并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盈利颇丰。而从三峡染织厂到大明染织厂的这次转变则是沿海厂矿内迁以及与之相随的人才、技术、设备、管理制度内迁并与内地企业合作的结果。

王凛然[3](2014)在《国家何以能:1959年全国整顿劳动组织运动中的精简工人》文中认为"大跃进"运动开展后,面对管理权下放造成的混乱,国家试图以"全国一盘棋"的政治伦理重新诉求于地方与个人,精简工厂职工,整顿劳动组织。地方干部、企业领导、普通工人对这一国家政策并非完全服膺,而是在选择性适应中追求活动空间,造成对国家能力建设的考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吻合度、政治伦理的合法性和跨部门合作能力的有效性影响着国家目标的获致。

周倩倩[4](2015)在《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文中研究指明1940年至1948年,中共华中部队逐渐实现了对淮北盐场的控制,并通过经营淮北盐业,得到了大量的物资和税收支援。从1948年11月中共全面接管淮北盐场,至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中共在淮北盐场实行了新的盐业政策,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制,大力恢复与发展盐业经济。淮北盐场的管理体系以盐场党委和盐务管理局为中心,并在各场、圩务所建立了分支机构。1948-1952年,淮北盐场设立了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和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简称“淮北盐特委”),由盐特委对淮北盐场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设立淮北盐务管理局,实行政企合一的形式,管理淮北盐场的行政、生产、税收等各项业务。1953年江苏建省后,淮北盐场特区以及淮北盐特委被撤销,新成立的盐场党委归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党委领导。淮北盐务管理局从政企合一的机构变为单纯的工业企业。此外,淮北盐场还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不但从党团、行政等机关以及盐工群众中大量提拔干部,而且开办了干部训练班,以充实管理队伍。淮北盐场的滩地原属于国民党政府及其官僚、垣商所有,针对不同的经济成分,中共分别采取了没收、代管、收买、租营、代营等方式进行处理,将盐滩逐渐转变为国有性质,实现了淮北盐田生产资料的国有化。与此同时,淮北盐场也实行了生产上的互助合作,组织了集体生产组。它以圩为生产单位,生产资料公有公用,劳动力统一调配,劳动收入统一分配,实行生产组长负责制。集体生产组的出现,改变了淮北盐场传统的一家一户一份滩的个体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集体化。淮北盐场注重对生产的管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生产。一是研究和推广先进生产经验,改良了制盐技术,修建与完善了生产设施。二是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的劳动竞赛运动,发动盐工积极投入生产。三是注重提高产量与质量。四是对盐的驳运入坨和出坨进行严格管理。淮北盐业的运销权先后由国营的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掌管,占有销盐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作为对国营运销机构的补充,还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和承、代销店,承担零售业务和偏远地区的销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盐商的发展规模和销盐地域等经营活动都受到很大牵制,数量锐减,并最终消失。国营运销机构统一组织淮北盐的运输,并按国家规定销往固定地区。淮北盐场解放后直至1950年,由于经济形势尚未稳定,淮北盐的税率变动异常频繁,波动幅度很大。直到1950年6月份,盐税最终稳定下来。随着盐税的稳定,1951年淮北盐场的原盐场价也基本确定,很少再有浮动。建国初期的淮北盐区,食盐走私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杜绝食私盐、贩私行为,确保盐税收入,淮北盐场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了严格的缉私护税措施。淮北盐业税收在全国盐税中占有一定比例,连同盐业利润收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淮北盐场将大部分盐民转为国营盐场的工人,对职工进行统一的招收聘用和管理调配。在盐工工资的发放形式上,废除了旧式的“灶粮”和“担头费,”的形式,通过1952年和1956年两次工资改革,建立了新的工资制度,并积极发展盐场职工的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等福利事业。此外,淮北盐场对防止工伤事故、促进安全生产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任玲玲[5](2013)在《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界、文艺界展开了连续不断的批判、改造运动。文艺方针背离文学的功能,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日益扭曲,直至“文革”期间出现“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局面。浩然是建国以来,“左”的文学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所谓“政治化写作”,是指作家迎合或者根据当局的政治需要,为直接配合政治宣传,而以图解政策、图解社会、图解生活为创作手法的应景式的文艺写作。它是中国革命过程中,为适应革命的政治需要而被不断提倡起来的“左”倾文艺传统的产物,也是作家缺乏起码的文艺价值和文艺个性,而自觉不自觉地阿谀政治的结果。以浩然为典型的政治化写作,是建国以来极“左”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文艺标签。“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在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浩然的政治化写作进了剖析:首先,结合浩然不同阶段的文学创作,分析其如何通过故事结构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意识形态化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浩然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及创作经过、浩然创作活动与社会政治形势的对应关系,剖析浩然政治化写作的发展过程。浩然早期的短篇小说可以解读为宣传性型文艺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歌颂新中国农村移风易俗、公而忘私、爱社如家、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人好事,是配合国家大事所做的政策宣传。《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是浩然以图解“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主题的政治图解型长篇小说。浩然“文革”期间创作的《西沙儿女》和《三把火》是僵硬的“文革”式写作,是“文革文学”的典型代表。“文革”后,浩然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勉强写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但由于已形成了固定的政治化写作模式,难以有所突破。其次,通过浩然的成长经历,分析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思想基因。浩然是一个孤儿,在解放区政府的帮助之下有了家、有了工作。从一个只受过三年多小学教育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党报记者和走进文学殿堂的知名作家,一路革命走来,他有着有表现自己、向上爬的强大动力。对党的感恩戴德和多年从事党报记者的经历,使得浩然在当“文革”假“革命”之名要求文学为其服务时,浩然不但不会觉得别扭,反而会觉得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而顺理成章地沿着这个思路去营构他的作品,去迎合“文革”政治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些社会的、政治的客观的条件以及作家自身主观意愿,促成了浩然在“文革”文坛上的特殊地位。最后,通过分析极“左”的时代氛围清理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文化逻辑。浩然作品的走红有他的社会氛围。读者、编辑、出版社、评论界,甚至各种各样的座谈会,都有“左”的要求,都在推动浩然去写“左”。浩然的问题,既是他个人问题,又是时代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文革”结束,中国社会整体是一个极“左”时代。浩然要歌颂这个时代,必然要跟着这时代的要求走。建国后对胡风、丁玲、萧也牧、甚至后来对周扬等人文艺思想的批判,导致中国的文艺政策越来越“左”。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合作化、集体化、地主富农的反革命阴谋、批斗党内走资派等这些政治运动,自然成为浩然的作品主题。紧跟政治指挥棒的浩然,至死都坚持自己作为一个“时代歌者”的“真诚”性,对于自己所受到的质疑感到委屈、苦闷。将浩然放在当代思想史的大背景下,运用文学史、社会史、思想史、心态史等跨学科的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政治化写作进行深层次的清理,使文学能够重回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对当下社会文化、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高峰,张刃[6](2012)在《我的抗战》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后方抗战期间,东北、华北、华南先后沦入敌手,华中敌我犬牙交错,因此,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成为了大后方,战时陪都就设在重庆。那八年中,我曾五次入川出川。第一次是1939年夏,我从南岳经湘西步行入川,过秀山、酉阳到鄂西,折向豫北,可算与四川"擦肩而过";第二次是1940年春,我从湖北宜昌乘

郝小玮[7](2012)在《抗战时期后方的献金运动》文中指出在为减少政府财政压力以支持长期抗战而兴起的献金运动中,后方民众在物质上贡献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精神上鼓舞了前方士气、并对抗日做了积极地宣传。国民政府也对这一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积极提倡与支持。对献金运动的探讨是研究后方全民运动的重要方面,然而对此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详实的论述。本文拟从献金的兴起背景、发展过程、组织形式、成就问题、特点影响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求对抗战时期后方的献金运动做一概述。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正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抗战时期后方献金运动发生的背景。从随着战事深入,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社会问题加剧和战时后方基地的形成等方面阐述了进行献金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和运动开展的情况论述了后方献金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着重关注国府迁往重庆后以重庆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后方有计划、有组织、有政府介入的大规模捐献活动。第三部分阐述了献金运动开展的几种主要形式和参与组织的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以及献金的收支管理概况。第四部分总结了献金运动的成就,分析了影响后方献金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国民政府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一系列有关献金的规范规章制度和社会各界对于献金运动的宣传动员和积极支持;也探讨了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如实际操作与政策不符、宣传的献金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部分献金用途不明朗等等。第五部分以探讨后方献金运动的特点和对时局的意义与影响作为总结。

殷俊玲[8](2005)在《盛世繁华 ——晋商与晋中社会叙事》文中研究说明

闫峰[9](2004)在《基于RS的海盐生产面积提取和产量估算 ——以台北盐场为例》文中认为海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又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基本原料,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海盐生产市场化的深入和天气等原因,使海盐生产的面积和产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客观地掌握海盐生产状况和预测海盐产量并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成为海盐生产决策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台北盐场为例,对采用Landsat TM数据对海盐生产面积的提取方法和海盐产量估算模型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和遥感估产技术的国内外进展,并就遥感手段进行海盐产量估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2.在对TM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分析TM各个波段水体的亮度值。根据地物划分的谱间关系法,采用(TM2+TM3)>(TM4+TM5)的水体特征实现盐场水体的分离。采用反射率1.5%作为水库水体与其它水体的划分阈值,分离出水库水体并得到海盐生产面积。 3.分析整理台北盐场气象、产量等资料,证明了蒸发量、降水量、盐田渗透等是影响海盐产量的主要因子。 4.利用影响海盐产量的多因子,采取从理想状态到实际状态的分析方法,建立海盐产量估算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得出结论:所建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一定气象条件下的海盐产量。

边辑[10](2001)在《塘沽盐场考察简讯》文中提出

二、塘沽盐场考察简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塘沽盐场考察简讯(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明染织厂研究(1927-1945) ——从手工工场到现代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相关手工业研究
        2.后方棉纺织业研究
        3.大后方企业的个案研究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创新与概念说明
        1.创新点
        2.概念说明
一、兴起于乡场——峡防局庙嘴工场(1927-1930)
    (一)庙嘴工场的创办背景
        1.匪患严重的小三峡
        2.峡防局工艺部
    (二)工务股庙嘴工场
        1.庙嘴工场的成立
        2.动力机器的引进
        3.兵工制度
    (三)卢作孚在北碚的乡村建设
二、艰难的转型——三峡染织厂的起步(1930-1935)
    (一)逐渐扩大的生产规模
        1.设备的扩充
        2.兴建新工厂
    (二)建立工厂制度
        1.组织结构与人事
        2.用工制度与工资福利
    (三)产品与销售
三、成为民生公司一部的三峡染织厂(1935-1938)
    (一)完善制度
        1.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
        2.整理售货处
    (二)生产经营
    (三)扩充计划及实施
    (四)影响三峡染织厂发展的因素
四、脱胎换骨——大明染织厂(1938-1945)
    (一)合并联营成立大明染织厂
        1.大成公司和隆昌染厂的内迁
        2.大明染织厂的成立
    (二)建立公司制度
        1.公司制度
        2.人事管理与技术人员
        3.员工与福利
    (三)大明染织厂的生产经营
        1.开工生产
        2.先进的生产技术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3)国家何以能:1959年全国整顿劳动组织运动中的精简工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顿的缘由与兴起
二、情感与利益:对整顿的质疑与反抗
三、“全国一盘棋”:教育说服与动员配合
    (一) 教育与说服
    (二) 动员与配合
结论

(4)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国家盐业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盐区概述
    第二节 明清以前的盐业政策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盐业政策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盐业政策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盐业政策
        一、机构设置与调整
        二、资产处置与资本国有化
        三、生产政策
        四、运销政策
        五、税收政策
第二章 两淮盐区概述
    第一节 江苏境内的传统盐区
    第二节 淮北盐区的崛起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淮北盐业
    第四节 中共对淮北盐区的控制
        一、中共华中部队夺取淮北盐场的过程
        二、淮北盐业的生产和运销
        三、淮北盐业对华中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支持
第三章 淮北盐场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接管与统一领导机构的建立
        一、接管盐场
        二、党委组织的建立
        三、淮北盐务管理局
    第二节 基层组织系统的形成
        一、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党员
        二、基层干部的培养
    第三节 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小组长负责制
        二、一长制的短暂变革
第四章 资产的接收、整理与改造
    第一节 生产资料的国有化
        一、盐场滩地产权的处理
        二、评定滩地等级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集体化
        一、时宝玉经验
        二、集体生产组运动
        三、集体生产组的管理和分配
第五章 生产管理
    第一节 制盐技术的改进
        一、盐的生产流程
        二、滩地建设
        三、技术改良
    第二节 劳动竞赛运动
        一、接管后的劳动竞赛
        二、“一五”时期的劳动竞赛
    第三节 产量和质量
        一、质量的提高
        二、产量的增加
    第四节 盐坨管理
        一、入坨
        二、出坨
第六章 运销与税利
    第一节 销售体系的建立
        一、经销权的明确
        二、三级销售渠道的建立
        三、私营盐商的清理
    第二节 运输管制
        一、销区划分
        二、运输方式
        三、销量统计
    第三节 取缔走私
        一、走私现象与原因
        二、缉私措施
    第四节 盐税与盐价
        一、盐税
        二、盐价
        三、税利上缴制度
        四、税利统计
第七章 盐场职工
    第一节 盐民的身份转换
        一、从盐民到盐场职工
        二、职工管理
    第二节 工资改革
        一、淮北盐场解放初期的盐民工资
        二、1952年工资改革
        三、1956年工资改革
    第三节 福利待遇与文化教育
    第四节 工伤事故与安全生产
结语
附录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5)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悄然归去的浩然
    第一节 孤独的落幕
    第二节 为谁写作
第二章 家庭出身和青年时代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歌者
        一、从孤儿到户主
        二、记者生涯
    第二节 作家梦
        一、一张“作家证”
        二、从《红旗》到北京市文联
第三章 早期创作活动
    第一节 “文革”前的短篇小说
        一、主要作品集
        二、作品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创作经验
        一、无产阶级理想人物的塑造
        二、创作公式
    第三节 评论界对浩然短篇小说的评价
        一、肯定浩然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新事物的歌颂
        二、批评浩然对阶级斗争表现不足
第四章 《艳阳天》的创作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节 创作背景及经过
        一、《艳阳天》的创作背景
        二、《艳阳天》的创作经过
    第二节 《艳阳天》的主要内容与改编
        一、主要内容
        二、《艳阳天》的版本差异与不同时期的推介
        三、小说文本的外溢
    第三节 阶级斗争的文学描述
        一、《艳阳天》的创作特色
        二、《艳阳天》里的阶级阵营与阶级矛盾
        三、《艳阳天》关于阶级斗争的日常化、生活化的描述
    第四节 评论界对《艳阳天》的解读与批判
        一、“文革”时期的评论
        二、“文革”后的评论
第五章 《金光大道》的创作及其影响
    第一节 《金光大道》的创作经过及主要内容
        一、《金光大道》创作经过
        二、《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
        一、“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
        二、“农业合作化”的文学叙述
    第三节 《金光大道》的政治宣讲
        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二、“高大全”的示范性与样板性
        三、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的入侵
    第四节 小说文本的外溢
        一、小说文本的改编
        二、电影《金光大道》的拍摄与影响
    第五节 《金光大道》的相关评论
        一、“文革”期间的评价
        二、“文革”后的评价
第六章 “文革”中的经历及其它创作
    第一节 “文革”期间经历
        一、走红的农民作家
        二、“文革”中两桩公案
    第二节 《西沙儿女》的创作与影响
        一、《西沙儿女》的创作
        二、《西沙儿女》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迎合与彷徨:《百花川》创作与修改
        一、《百花川》的内容
        二、从《三把火》到《百花川》
    第四节 对“文革”期间浩然的评价
        一、浩然作品的评价
        二、对浩然“文革”表现的评论
第七章 “文革”后浩然的境况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遁走“泥土巢”
        一、“文革”后的经历
        二、“文艺绿化”工程
    第二节 “文革”后的创作
        一、“反思”过去寻找新出路
        二、主要作品
        三、对浩然“文革”后作品的评价
第八章 浩然作品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浩然创作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政策、主题与故事情节
    第三节 语言特色
第九章 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文化逻辑
    一、浩然晚年受到的批评
    二、浩然政治化写作的逻辑分析
附录1 打倒“四人帮”后浩然在北京市文联恢复大会上的检讨
附录2 浩然关于老舍之死的第一次访谈
附录3 浩然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的抗战(论文提纲范文)

在大后方
    “青记学会”与重庆轰炸
    难忘的武大生活
    我与“新闻部队”
    与大公报“结缘”
    我上了“黑名单”
    再入武大前后
    追忆朱光潜先生
    血肉筑成乐西路
    西昌访刘文辉
    鸦片问题与“西康暴乱”
    范旭东的川西“新塘沽”
    冯玉祥的画与话
灾难中原
    报道豫灾“闯祸”
    续写饥饿的河南
    畸形的界首
    流亡学生与“四行勇士”
    来自沦陷区的消息
    亲历中原会战
    中原之战尾声
    两遭逮捕回重庆

(7)抗战时期后方的献金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使用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抗战后方献金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战争形势恶化(1931.9.18——1938年底)
    二、政府财政困难与社会问题严重
    三、后方基地的形成
第二章 抗战后方献金运动的曲折发展
    一、后方献金运动的兴起
    二、后方献金运动的高涨(1938.10——1941.12)
    三、后方献金运动的相对沉寂(过渡期:1942.1——1944.4)
    四、后方献金运动的再度发展(1944.4——抗战胜利)
第三章 抗战后方献金运动的形式与组织
    一、后方献金运动的形式
    二、后方献金运动的主要机构及团体
    三、后方献金运动的管理
第四章 抗战后方献金运动的成就与问题
    一、抗战后方献金运动取得的成就
    二、后方献金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抗战后方献金运动的特点与影响
    一、后方献金运动的特点
    二、后方献金运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8)盛世繁华 ——晋商与晋中社会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本文主旨
    三、本文构架
    四、资料说明
第一章 双向流动——人口
    一、人口的地域流动
    二、人口的社会流动
    三、职业的纷繁多样
    四、商风之盛
第二章 苦乐悲欢——婚姻
    一、婚姻圈及婚龄
    二、“活生人”之梦
    三、身心之煎熬
    四、商家之隐忧
第三章 显赫一时——家族
    一、家族经营
    二、家族教育
    三、家族救助
第四章 循规蹈矩——生意场
    一、学徒制
    二、苦与乐
    三、诚信
第五章 沸腾之地——市场
    一、各业的发展
    二、民众与市场
    三、市镇的繁荣
    四、契约与生活
    五、商业与环境
第六章 流光溢彩——日常生活
    一、衣饰的无言表达
    二、饮食的多样化
    三、居所园林竟辉煌
    四、婚丧之礼
第七章 任情恣性——休闲与信仰
    一、游乐
    二、养鸟弄虫
    三、赌博与鸦片
    四、信仰之功利性
第八章 异彩纷呈——晋商与晋中文化
    一、声声入耳的梆子戏
    二、深入人心的秧歌情
    三、遍及城乡的习武热
    四、竞相称奇的社火
第九章 独当一面——晋商与公共领域
    一、社会教育
    二、社会赈济
    三、公共建设
    四、平安的守护者
第十章 最后回眸——繁华逝去
    一、晋商的衰落
    二、晋中社会的颓像
结语
主要参考献
后记
导师简介
殷俊玲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承诺书

(9)基于RS的海盐生产面积提取和产量估算 ——以台北盐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 海盐产量估算的方法分析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和植被
        2.1.4 水文条件
    2.2 盐田分布和生产流程
第3章 资料收集整理
    3.1 盐场基础资料
    3.2 盐场遥感资料
    3.3 野外光谱数据
    3.4 野外样本数据
第4章 盐田面积提取
    4.1 遥感影像处理
        4.1.1 辐射校正
        4.1.2 几何校正
    4.2 盐田面积提取
        4.2.1 盐场水体提取
        4.2.2 非盐田水体提取
        4.2.3 提取结果分析
第5章 海盐估产模型建立
    5.1 海盐产量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5.1.1 气象条件
        5.1.2 盐田渗透率
        5.1.3 纳潮海水浓度
    5.2 海盐估产模型
        5.2.1 理想状态的海盐单产模型
        5.2.2 实际状态的海盐单产模型
        5.2.3 模型验证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塘沽盐场考察简讯(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2]大明染织厂研究(1927-1945) ——从手工工场到现代企业[D]. 李明伟. 西南大学, 2017(02)
  • [3]国家何以能:1959年全国整顿劳动组织运动中的精简工人[J]. 王凛然.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4(03)
  • [4]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D]. 周倩倩. 南京大学, 2015(05)
  • [5]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D]. 任玲玲. 南京大学, 2013(07)
  • [6]我的抗战[J]. 张高峰,张刃. 黄河, 2012(04)
  • [7]抗战时期后方的献金运动[D]. 郝小玮. 西南大学, 2012(10)
  • [8]盛世繁华 ——晋商与晋中社会叙事[D]. 殷俊玲. 山西大学, 2005(07)
  • [9]基于RS的海盐生产面积提取和产量估算 ——以台北盐场为例[D]. 闫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4)
  • [10]塘沽盐场考察简讯[J]. 边辑. 盐业史研究, 2001(04)

标签:;  ;  ;  ;  

塘沽盐场检验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