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出土汉代青铜器

广西梧州出土汉代青铜器

一、广西梧州出土的汉代铜器(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平,魏然[1](2021)在《朱提堂狼器考》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纪地类朱提堂狼器二与周边地域性铜器的比较三无纪地类器的辨识四总体特征及其源头五衰落原因清至民国时期,朱提堂狼器已受学术界关注,端方、冯云鹏、容庚等都对其铭文和纹饰进行了着录[1]。新中国成立之后,陈直、汪宁生、孙太初、方国瑜、徐正考等根据铭文就朱提堂狼器的制作时间、地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这些研究无疑为初步认识朱提堂狼器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汉代最为重要的铜器作坊之一,朱提堂狼不可能仅生产具铭的洗等几种器类,每件器物也不可能都有题铭或纹饰。如何完整认识朱提堂狼器,其文化特征、源头和衰亡原因尚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公布的材料,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述。

韩茗[2](202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香炉——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熏香习俗》文中指出魏晋南北朝铜香炉可分为熏炉和熏斗两大类,总体上为汉代铜香炉样式的延续和发展,而形制有所简化。装饰艺术方面有所创新,融合新的时代因素,与同时期的其他生活家居用品风格配套。尽管受到瓷器制造业兴起的影响,铜香炉仍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熏香习俗更加普及,内涵更为丰富,生活用香和宗教用香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香料、香具和熏香习俗也随着贸易和交往传播域外。

王古今[3](2020)在《仙山与凡境 ——汉代器物山形盖的图像解读》文中提出博山炉是汉代代表器物之一。随着现今美术史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器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博山炉并不是唯一具有特殊造型的山形盖子的器物,并且,部分山形盖上带有的图像装饰也没有被给予足够的关注。鉴于目前对山形盖图像辨识和解读的不足,本研究试图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三个步骤对汉代器物的山形盖进行解读:1.对山形盖图像进行辨识和分类;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山形盖图像的文化含义;3.回归器物,推测带有图像的山形盖可能具有的社会反映与意义。基于这样的研究角度与方法,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形盖图像主要来自香炉,樽的情况特殊,其他器形属于香炉图像的简化;2.图像元素的来源大致分域外图像与中原传统图像两种;3.结合器盖的山形背景,盖上图像分别构建出现实山与幻想山;4.现实山的设计初衷可能为:配合舶来香料的稀有物身份;燎祭仪式的简化表现;微缩上林苑的“天下”暗示。幻想的山的设计初衷则表达了对于仙境的向往,进而反映了升仙的诉求。而这些设计初衷背后的社会推动可归结为:对汉武帝多方面成就的歌颂以及自武帝起升仙思想在器物图像的意义问题上的发展必然性。

苏奎[4](2019)在《汉代卧羊铜灯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代卧羊铜灯是一种设计巧妙、造型别致的灯具,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及思想性融为一体,是汉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之作。全面收集、考察相关资料表明,卧羊铜灯出现于西汉早中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仅少数延续使用到了东汉时期。器身主要采用鎏金、錾刻两种不同装饰工艺,属于两种不同类型。二者有一定承袭关系,但其数量、分布和使用者身份都明显不同。尤其前者最先出现于宫中,是文献着录的"金羊灯"。总的看,此类羊灯是自上而下普及,流通至长江流域及以北广袤之地,并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仿制品。其空虚的腹部应为装水之用,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储油。它应为文人夜读照明之物,最初取其善与祥的本意,后来才逐渐纳入到儒家文化的"跪羊知礼"思想当中。至于早期金石着录中存在两种被误认、讹传的所谓"羊灯",研究时需谨慎对待。

李芳[5](2019)在《汉代仿玻璃铜器研究》文中指出仿玻璃铜器并非固有的学术概念,而是通过分析认为玻璃器皿与青铜器之间存在模仿关系,并依据仿铜陶礼器派生出的观点。仿玻璃铜器即模仿玻璃器皿的器形、器型、功能(或纹饰)的铜器。第一章,首先对仿玻璃铜器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仿玻璃铜器是模仿玻璃器皿的铜器,其次对二者的模仿关系进行论述。第二章,梳理岭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云贵地区的汉代墓葬资料。第三章,着眼于以上墓葬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的仿玻璃铜器进行整理分析,将其分为碗、钵、杯、卮四类器型,并通过对器皿进行分析,揭示其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第四章,探讨仿玻璃铜器出现并数量突增的历史背景。由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汉代庄园经济的发达兴起追奢之风、冶铜业的发展等原因,在两广、两湖、江西、江苏、云贵等南方地区出现了一批仿玻璃铜器,其始现在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达到鼎盛,至此逐渐没落。

韩厚明[6](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认为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符燕妍[7](2017)在《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的发展 ——以鼎、壶为例》文中认为青铜器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物类型,先秦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出土的青铜器遗存一直备受考古文物学者的青睐。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的崩坏再经过秦汉早期的制度及文化重建,先秦时期曾经拥有重要地位的传统青铜礼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汉时期作为青铜器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自身所承载的工艺,文化,艺术性都有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痕迹。以传统礼器的发展变化来看,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虽然在逐渐走出历史的主流舞台,但是仍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突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秦朝结束了社会长久以来的战乱,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中国的历史由此走入了帝国时代。汉代初期以黄老思想为主,由武帝开始的独尊儒术,到儒学神化,王莽改制所造成的文化重建,这些制度以及思想上的变化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在了作为权力象征的青铜礼器上。这一时期,传统的青铜礼器不仅摆脱了其原本具有的政治宗教属性,而且逐渐作为新兴实用器重新开始发展。这些青铜器自身的器型、纹饰、以及铭文的发展变化,不仅仅只是器物分期断代的依据,而且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有关。论文通过研究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在纹饰、铭文、工艺上的发展,总结这一时期先秦青铜礼器的创新和变化,并结合社会背景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从器物发展的角度,运用比较法并结合历史因素,探讨秦汉时期青铜礼器逐步走向消失衰落的原因。

李文蕾[8](2017)在《日常的异象 ——汉代动物形日用铜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汉代的动物形日用铜器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从分析器物的视觉因素出发,探讨视觉背后的功能与观念及其与视觉之间的关系。因为,"视觉"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相较其他普通的日用器物最不容忽视的特征,也是艺术史研究真正的出发点。本文的讨论试图打通器物具体门类的固有框架,即把汉代这些带有突出动物立体造型的日用铜器视作一类来考察。首先,汉代动物形日用铜器的产生伴随着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从礼用到日用的巨大转向,逐渐凸显的动物造型母题与异域神仙人物、以山为中心的混合景观造型母题一起寄托着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的想象。其次,本文从造型与媒材两个维度追溯器物视觉构成的历史,探讨器物面对过往的传统如何进行视觉的选择、更改与创造来满足崭新的时代需求。汉代动物形的日用铜器与战国楚墓仿动物形象的漆器之间具有微妙的密切联系,多种材料混合使用的装饰手法可以进一步强化出器物造型外观的特殊之感,光亮、烟气与距离等媒介属性的加入,再次促使习以为常的日用之器成为一种显见的视觉奇观,器物的营造因此实现跨越材料、跨越媒介的复杂互动。本文在最后试图拓展观察器物的空间范围,思考器物集群与建筑内外环境、不同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人们对超自然理想世界的向往投射在一个精心打造的整体环境之中,带有突出立体造型的日用铜器只是其中的一种感知方式。"作为器物"与"作为动物"的概念相互综合,器物在地上居室中同时承载着多重功能,又在进入地下墓葬后被持续利用。

麻赛萍[9](2012)在《汉代灯具研究》文中认为灯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广泛使用的器具。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从考古发现情况看,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产物,它的产生除了是当时的物质形态改变外,还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技术。灯具的制作、使用、废弃过程,除了是一件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物质反应外,大都凝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人们观念形态的反映,深深地烙印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一言以蔽之,灯具即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形态,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反映。本文以史学界断代的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为时间范畴,以全国范围为地理范围,对汉代灯具展开分析、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汉代灯具成果,并对本文将要开展的汉代灯具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梳理。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通过比较和分类的手段,借用图表等形式,以国内目前出土的汉代灯具作为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汉代灯具的时空框架。这一框架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对汉代物质文化的总体认识,有助于了解汉代灯具在中国灯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灯具的类型研究和时空框架的建立,有助于了解灯具发展的源流和兴衰变化过程,可为传世灯具或新出土灯具提供断代、辨伪和研究的依据。本文第四章采用统计、对比的方法,总结、解析灯具数量、材质、高度、灯盘尺寸、结构,以定量的方式来探讨汉代灯具的使用规律、使用场所,并阐释其原因或动力。通过考古出土组合分析、器物铭文、古代文献、画像砖、画像石等资料梳理,探讨灯具的使用者、使用方式、流通模式等问题,复原灯具在汉代社会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揭示汉代灯具的社会化、商品化特征,解读灯具在汉代人们的信仰、祭祀等方面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汉代灯具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剖析,有助于明晰汉代灯具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重要性,更有助于加强对汉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了解。本文第五章对汉代灯具的四大价值进行研究。本章采用考古学和文献学资料,从灯具的造型设计、生产技术水平、社会管理体系等角度出发,探讨汉代灯具的艺术、科技、社会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完成关于灯具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从完善文物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文物四大价值之间的关系。

李侃[10](2011)在《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文中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灯具发展的初始阶段和第一个高峰期,奠定了我国古代灯具发展的基本形制和基础,在我国灯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收集400余件灯具,以出土灯具为主,传世品为辅,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战国秦汉的灯具加以分析,分析时代,地域和文化因素对战国灯具形制的影响,以期反映战国秦汉灯具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蕴含在灯具中的社会文化内容。本文内容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论述文章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国内外对灯具研究的现状,其中重点叙述建国后国内学界对战国秦汉灯具研究的现状,取得哪些成绩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灯具的起源,此部分介绍学界对于灯具起源的种种观点看法,详细介绍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灯具起源于春秋战国说,简要介绍其他观点第三部分,灯具的燃料变化对灯具形制的影响,首先论述战国秦汉时期灯具燃料的种类,有动物脂、植物油和蜡,然后分析这三种燃料的变化对灯具点燃方式和形制的影响。第四部分,战国秦汉灯具类型分析,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文收集的资料,将战国秦汉时期的灯具按造型分为:器物形灯、动物形灯,人物形灯和多枝灯四大类,接着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型,亚型和式的划分。在型式划分的同时,说明每一型式灯具流行的时间跨度和地域范围,以期反映战国秦汉灯具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五部分,从灯具与日常生活、灯具与社会政治、灯具与神仙思想、灯具与中外交流四个方面,探讨战国秦汉灯具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广西梧州出土的汉代铜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梧州出土的汉代铜器(论文提纲范文)

(1)朱提堂狼器考(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纪地类朱提堂狼器
二与周边地域性铜器的比较
    (一)蜀郡器
    (二)岭南器
三无纪地类器的辨识
四总体特征及其源头
    (一)以云南个旧等地汉代青铜文化为基础
    (二)周边其他汉代青铜文化为补充
五衰落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香炉——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熏香习俗(论文提纲范文)

一魏晋南北朝铜香炉的发现
    (一)熏炉类
    (二)熏斗类
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中的薰香习俗
三魏晋南北朝铜香炉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交往

(3)仙山与凡境 ——汉代器物山形盖的图像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形盖分类与图像识别
    第一节 器物分类
    第二节 图像识别
第二章 山形盖图像的文化分析
    第一节 北方、西方
    第二节 中原大地
第三章 山形盖图像与山结合的设计意图
    第一节 山形盖的出现——装饰的互通性
    第二节 有图像的山形盖——现实与幻想的构建
第四章 山形盖的社会意义
    第一节 香炉的多种可能性
    第二节 樽的特殊情况
    第三节 其他器形器物的高度统一
    第四节 社会意义:汉武帝的丰功伟业与升仙思想的时代潮流
结语
插图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 铜香炉
    表二 陶香炉
    表三 铜樽
    表四 陶樽
    表五 陶鼎
    表六 陶盒
    表七 陶壶
    表八 陶仓
    表九 陶罐
    表十 陶制残盖、其他器物
致谢

(4)汉代卧羊铜灯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器物型式
二装饰工艺
    (一) 鎏金
    (二) 錾刻
三使用方法
四文化内涵
五着录器物
    (一) 北宋吕大临所撰《考古图》着有一件“羊灯”, 归入秦汉器, 惜原书已轶失。
    (二) 南宋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在介绍“汉羊灯”时, 所举的例子为北宋神宗熙宁时期从陕西凤翔盩厔得来的一件铜羊形器[56] (图一一) 。

(5)汉代仿玻璃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玻璃器皿的研究现状
    1.3 仿玻璃铜器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铜器与玻璃器的模仿关系
第2章 仿玻璃铜器的出土与发现
    2.1 岭南地区
        2.1.1 广西境内所出如下
        2.1.2 广东境内所出如下
    2.2 长江中游地区
        2.2.1 湖南境内所出如下
        2.2.2 湖北境内所出如下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
        2.3.1 江西境内所出如下
        2.3.2 江苏境内所出如下
        2.3.3 浙江境内所出如下
    2.4 云贵地区
        2.4.1 云南境内所出如下
        2.4.2 贵州境内所出如下
第3章 器类与年代分期
    3.1 器类
        3.1.1 铜碗
        3.1.2 铜钵
        3.1.3 铜杯
        3.1.4 铜卮
    3.2 仿玻璃铜器的分期
第4章 仿玻璃铜器的制作中心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4.1 仿玻璃铜器制作中心的形成
        4.1.1 海上丝绸之路
        4.1.2 铜矿资源
    4.2 汉代追奢之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仿玻璃铜器出土资料表

(6)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三、《脉书》研究综述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五、《盖庐》研究综述
        六、《引书》研究综述
        七、《遣册》研究综述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第一节 历谱
        第二节 二年律令
        第三节 奏谳书
        第四节 脉书
        第五节 算数书
        第六节 盖庐
        第七节 引书
        第八节 遣策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的发展 ——以鼎、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资料
        1.1.1 着作
    1.2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的发展
    2.1 器物类型
        2.1.1 鼎
        2.1.2 壶
    2.2 纹饰
        2.2.1 错金银
        2.2.2 模铸
        2.2.3 錾刻
        2.2.4 刻画
        2.2.5 漆绘
    2.3 铭文
第三章 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的创新
    3.1 工艺的升级
        3.1.1 中央直接管辖的少府与上林苑
        3.1.2 郡国的工官
        3.1.3 县及侯国的手工业部门
        3.1.4 私营作坊
        3.1.5 官私合营作坊
    3.2 造型的多样化
    3.3 纹饰的两极化
    3.4 功能的世俗化
        3.4.1 商品化
        3.4.2 人性化
第四章 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发展的根源
    4.1 生产方式的变革
    4.2 国家政策的变更
    4.3 文化思想的推动力
第五章 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的衰落
    5.1 新兴替代品的出现
        5.1.1 漆器
        5.1.2 铁器
        5.1.3 釉陶器
    5.2 文化符号的消失
        5.2.1 宗教性的剥离
        5.2.2 文化内涵的转变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日常的异象 ——汉代动物形日用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意义
第一章 铜器的转向
    第一节 从礼用到日用
    第二节 成为动物的铜器
        一、礼器体系
        二、非礼器体系
    第三节 共存的母题:人物与混合景观
        一、人物母题
        二、以山为中心的混合景观母题
第二章 器物的营造
    第一节 造型的溯源
        一、铜器与漆木器
        二、"样"的流动
    第二节 媒材的呈现
        一、材料的混用
        二、媒介的选择
第三章 器物与观念
    第一节 综合营造的世界
        一、繁复的装饰
        二、真实的苑囿
        三、死后的居所
    第二节 动物与器物:异象的成就
        一、动物、异域与非人
        二、多重功能的交汇
    第三节 进入墓葬的器物
结语器物的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9)汉代灯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代灯具的发现与研究史
        一、收集与着录
        二、综合研究
        三、类型分析
        四、设计与美学研究
        五、科技、功能及使用方式研究
        六、文化内涵研究
    第二节 研究课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汉代灯具的分类
    第一节 分类原则的确定
    第二节 陶瓷灯具的分类
        一、陶豆形灯
        二、陶浅盘(碗)形灯
        三、陶多枝灯
    第三节 青铜灯具的分类
        一、青铜豆形灯
        二、青铜浅盘形灯
        三、青铜耳杯形灯
        四、青铜卮形灯
        五、青铜釭形灯
        六、青铜多枝灯
        七、青铜动物形灯
    第四节 铁质灯具的分类
        一、铁质豆形灯
        二、铁质浅盘(碗)形灯
        三、铁质多枝灯
    第五节 玉石灯具的分类
    第六节 木质灯具的分类
    第七节 总结
    注释
第三章 汉代灯具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陶瓷灯具的分期与区域特征
        一、陶豆形灯的分期及区域特征
        二、陶浅盘(碗)形灯的区域与时间特征
        三、陶多枝灯的地域特征与分期
        四、小结
    第二节 青铜灯具的演变与区域特征
        一、青铜豆形灯的演变与区域特征
        二、青铜浅盘形灯的演变与区域特征
        三、青铜耳杯形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四、青铜卮形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五、青铜釭形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六、青铜连枝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七、青铜动物形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八、小结
    第三节 铁质灯具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一、铁质豆形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二、铁质浅盘(碗)形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三、铁质多枝灯的时间与区域特征
        四、小结
    第四节 玉石、木质灯具的时间与空间特征
    第五节 总结
        一、灯具与地域的关系
        二、灯具的形态与数量的演变
        三、灯具与使用者的关系
    注释
第四章 汉代灯具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一节 影响灯具使用的基本元素
        一、灯具的基本结构
        二、灯具的附加结构
    第二节 汉代灯具的使用场所
        一、作为日常照明的灯具
        二、作为祭祀用品的灯具
        三、作为象征意义的灯具与灯烛的象征意义
        四、小结
    第三节 汉代灯具的社会化、商品化
        一、灯具与汉代生活方式、习俗
        二、青铜灯具的使用、流通及其商品化
    第四节 总结
    注释
第五章 汉代灯具的价值
    第一节 汉代灯具的艺术价值
        一、造型选材
        二、灯具体现的美学思想
        三、小结
    第二节 汉代灯具的科技价值
        一、灯具的技术信息
        二、灯具的生产者
        三、小结
    第三节 汉代灯具的社会人文价值
        一、从灯具看当时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灯具所体现汉代思想的复杂化
        三、小结
    第四节 汉代灯具的学术价值
        一、灯具作为专学的可能性
    第五节 文物价值关系论
    第六节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汉代灯具考古资料概览
附录二:汉代灯具基本信息统计表
后记

(10)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灯的起源
    2.1 灯具起源于春秋战国
    2.2 灯具起源他说
第3章 灯具燃料与形制的关系
    3.1 灯具燃料
    3.2 灯具燃料变化对灯具形制的影响
第4章 战国秦汉灯具类型分析
    4.1 甲类——器物形灯
    4.2 乙类——动物形灯
    4.3 丙类——人物形灯
    4.4 丁类——多枝灯
第5章 灯具与社会生活
    5.1 灯具与日常生活
    5.2 灯具与社会政治
    5.3 灯具与神仙思想
    5.4 灯具与中外交流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四、广西梧州出土的汉代铜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朱提堂狼器考[J]. 吴小平,魏然. 考古学报, 2021(03)
  •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香炉——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熏香习俗[J]. 韩茗. 四川文物, 2021(02)
  • [3]仙山与凡境 ——汉代器物山形盖的图像解读[D]. 王古今.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4]汉代卧羊铜灯考察[J]. 苏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05)
  • [5]汉代仿玻璃铜器研究[D]. 李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6]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7]秦汉时期传统青铜礼器的发展 ——以鼎、壶为例[D]. 符燕妍. 西北大学, 2017(07)
  • [8]日常的异象 ——汉代动物形日用铜器研究[D]. 李文蕾.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9]汉代灯具研究[D]. 麻赛萍. 复旦大学, 2012(03)
  • [10]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D]. 李侃. 西南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广西梧州出土汉代青铜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