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条消防常用英语句子 (2)

100条消防常用英语句子 (2)

一、消防常用英语100句(二)(论文文献综述)

赵羚[1](2021)在《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文中指出商务汉语教学一直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热点领域。合同文本是规范和约束商务活动的书面契约,属于典型的商务领域受限语言。“责任”是合同文本重要的功能之一,针对规范的合同语言现象细致的分析与对比,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特定领域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研究。本研究选取标的物为房屋的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自建包含312篇合同文本共计61万字的专题语料库,结合Swales(1981)的语步分析、Sinclair(2004)的扩展意义单位和局部语法分析方法,考察有关“责任”表述在合同文本的分布、具体的语言型式及在不同类型文本的差异问题,主要包括(1)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主要分布在文本的哪些部分?(2)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分别有哪些?(3)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中“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有什么异同?研究发现:(1)结合合同法规的要求和对语料文本的分析,租赁合同有9个语步,买卖合同有13个语步。两类合同语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杂糅现象。“责任”表述在两类合同的各语步中分布不均。(2)有关“责任”表述的语言标记共有8个,包括实义动词“负责、承担、负担”,情态动词“应(应该、应当)、必须(须)、需、不得”,短语“是|有|负……责任”,分别传递不同的语义韵。从责任语言标记出发总结概括的局部语法型式,租赁合同有29个,买卖合同有27个。两类合同“责任”表述的功能范畴一致,共有12个,功能范畴可根据实际的责任表述省减。合同文本存在四种责任类型,包括费用支付、标的物及产权管理、后果补救以及事件申请。(3)两类合同局部语法型式的功能范畴和责任类型一致,但在责任标记和局部语法型式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整合总结出的33个“责任”局部语法型式,可应用于对同类购销合同的“责任”表述发现。本研究以Firth(1957)的受限语言思想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对商务领域的合同文本有关“责任”表述进行局部语法分析,有助于精细刻画功能与语言形式的对应关系研究,这一分析过程同样适用于数据驱动的商务汉语学习。

霍杨[2](2020)在《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天声人语》的日译中策略探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日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上展开的合作和交流日益紧密,国人对于日本的兴趣也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想要了解日本社会,阅读新闻和社论,尤其是《天声人语》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天声人语》是日本权威报纸《朝日新闻》编辑部集体撰写的时事类短文,其内容涉及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中国国内包括《人民网》等官方网站和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非官方的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天声人语》为代表的日本报刊专栏文章的中文译文。笔者发现这些译文的质量参差不齐,且目前对于报刊专栏文章的日中翻译方法策略所做的先行研究也比较少。本报告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中的七个技法和其他两个翻译技巧,来对《天声人语》日中翻译策略进行考察。《天声人语》是《朝日新闻》上长期进行连载的专栏,也是报刊专栏文章的代表。笔者对于从2019年1月11日到2019年8月26日期间的76篇《天声人语》做了日中翻译实践,本报告即基于此翻译实践写成的。第一章序论介绍本报告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中,因为《天声人语》属于报刊专栏文章,所以笔者先分析了报刊专栏文章及其翻译的特点。其中专栏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角色性”,即每个专栏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文风。因此第三章分析了《天声人语》的“角色性”,即从标题、正文的内容与表达两个层面来分析《天声人语》的特点。第四章中,引入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翻译的七个“流程”以及其他翻译技巧,并将原本探讨英法翻译的该模式结合F日中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五章中,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分析的报刊专栏文章的特点和《天声人语》的特点,通过《天声人语》的具体实例,运用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来探讨《天声人语》的日中翻译技巧,并思考该模式在提高以《天声人语》为代表的日语文章方面发挥的作用。第六章中,总结了前五章得出的结论,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本报告的结论,最后阐述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丰[3](2020)在《《文在寅总统演讲集》韩译中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文在寅总统演讲集》一书的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对该书第一卷中2017年5月至6月的27篇演讲内容进行了翻译。《文在寅总统演讲集》收录的演讲稿涉及到韩国政治、经济、民生、国防、外交等众多领域,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展现了韩国现任政府的官方立场,是了解韩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现任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料。同时文在寅演讲稿用语规范严谨,逻辑严密,语言朴实接地气,且修辞手法多样,情理交融,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集中体现了韩语表述的丰富性和技巧性,展现了韩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对朝鲜语口译专业的学生而言,做好文在寅演讲翻译既能够深化对韩国的认识与理解,又能够锤炼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朝鲜语口译工作打下基础。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围绕演讲文体的突出特点,重点从演讲文体的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和修辞翻译等方面探究文在寅演讲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技巧,努力译出演讲的现场感,实现对等翻译效果。在词汇翻译方面,笔者认为在词汇翻译方面要准确把握演讲文体词汇蕴含的态度立场、感情韵味和特定涵义。在句子翻译和修辞翻译方面,译文应充分再现祈使句、疑问句以及排比手法、比喻手法等具有的特殊表达效果。本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第二章是翻译理论选择;第三章为翻译过程;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第五章为结论,笔者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所获经验和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深化了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深切认识到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必须结合文在寅总统演讲的背景和韩国现实国情,深化对演讲稿原文及演讲文体特点的理解。同时,还要在译文中保持原文风格,完整再现演讲稿原文在词汇、句子层面的深层韵味和具备的演讲效果。笔者希望通过对本书的翻译,能够丰富对韩国总统演讲韩中翻译的研究,为其他从事翻译研究或翻译实践的人员提供参考。

吴永文[4](2019)在《形式与意义兼顾视域下高中英语紧缩子句习得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式”与“意义”是二语教学中需要权衡的两个要素。教学中只关注前者往往会使学习者在语言产出的准确性很高,但流利度会受很大的影响;而只关注后者会使学习者的流利度很高,但是准确性低。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折衷两者的优点,即在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在语言形式上,这为达成学习者目的语的流利度和准确度双赢提供了契合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高中英语教学主要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宏观理论指导,旨在发展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语篇意义解读活动中,依托语篇意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成解读语篇意义,同时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形式,实现双高的可能。英语紧缩子句是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并列句或从句的简化或者紧缩阶段,是句子的深层结构经历了不同的转换规则,最后生成语义等值于并列句或者从句的子句。它包括名词性紧缩子句、形容词性紧缩子句和副词性紧缩子句。从认知角度上来讲,紧缩子句是学习者较难习得目标语言形式,而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为紧缩子句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即在以“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的自然课堂环境中,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宏观理论指导,引导学习者在以语篇意义的交互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聚焦策略,构建融合式的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文本解读活动中关注目标语言形式,最后促使促使学习者对目标语言形式的习得,最终实现目的语的发展和英语学科素养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新疆某中学高二年级两个自然班级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紧缩子句为目标语言结构,进行5次教学实验干预整个实验历时5个星期。A班为实验班,采用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式;B班为对照班,采用以形式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探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紧缩子句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和自由运用语法能力即时效应和延迟效应。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2个问题: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即时后测、后测和延时后测中,在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项目上的结果如何?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在自由运用语法能力上,写作基本单位、紧缩子句使用总量和频次、句法复杂度指标和紧缩密度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后测和延时后测中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的延迟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两个班级书面表达中的自由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上,句法写作基本单位、复杂度指标和紧缩密度指标的延迟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1)在前测、即时后测和后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项目上均值上存在大小差异,但达不到显着差异水平;在延时后测中,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语法能力项目存在显着差异。在自由运用语法能力上,写作基本单位在前测中(除S和T)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后测中(除CP之外)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在延时后测中所有指标(除CP)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班;紧缩子句使用频次和总量在5次即时后测中均不存在显着差异;5项句法复杂度指标(除T/S之外)均在前测中存在显着差异、后测中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延时后测中(除MLS和T/S)C/S、C/T和DC/C存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班;在紧缩密度比率上,前测中(除ERS/DC和ERS/CT之外)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后测中(除ERS/CT)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延时后测中(除ERS/CP)均呈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班。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呈不同的发展趋势。首先,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的即时效应无显着差异,但实验班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延时维持效果较好,而对照班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下降较大。在语法识别能力项目上,实验班能维持即时习得效果,而对照班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在语法判断能力项目上,两者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实验班下降明显度低于对照班。第二、在控制性语法能力项目上,两个班级的即时效应均无显着差异,但延时效应差异显着,实验班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对照班下降较大。在单句语法填空能力项目上,实验班获得了较大的增长,并在后测基础上持续些许的增长,而对照班也能维持后测效果,但维持度不够;在语内转写能力项目上,实验班能维持习得效果,而对照班下降明显;在语际翻译能力项目上,实验班的习得即时效果和延时效果均优于对照班。第三、在自由运用紧缩子句的能力上,由于紧缩子句的大量使用,学习者的书面语的句法复杂度和紧缩密度呈不同趋势的发展:(1)写作基本单位呈显着差异,实验班总体大于对照班;(2)两个班级的句法复杂度发展指标不一致,实验班由于紧缩子句的使用,句法指标均减小,表明句法更为简化和紧缩子句,而对照班呈线性发展,表明句法更加复杂,还未实现紧缩;(3)紧缩密度指标均差异显着,实验班紧缩指标(除与并列短语比率指标外)均呈线线性增长,表明紧缩子句的自由运用能力维持效果较好;而对照班紧缩密度指标(除与并列短语比率指标外)均呈线性下降,表明紧缩子句自由能力保持效果较弱。最后,本研究讨论了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的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的原因,并提供了三条教学建议:即构建“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教学”环境、设置典型的文本解读活动和同时兼顾目标语言形式和创设语境以及为目标语言形式的使用提供真实语用环境,为教学提供新的参考。

郑艳[5](2015)在《清末中日法律用语的交流与借用》文中研究说明清末出现的近代法律用语,主要有译自欧美语言的法律用语与译自日语的法律用语两种。本文从译自欧美语言和日语的法学书籍中选取代表性作品,此外,将清末出版的全部法律用语词典等亦作为研究资料展开详细调查。期待能明确译自欧美语言的法律用语向译自日语的法律用语的转变、日本近代法的翻译及不同时期译自日语的法律用语的变化、清末传入汉语的日语近代法律用语的全貌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废、日语近代法律用语传入汉语的时期与途径、日中法律用语的构词特征及相互影响。全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全面梳理以日常用语、专业术语以及法律用语为对象的借词方面的前人研究。第二章,简述日中法律用语交流概况、明确本研究的对象、目的、资料以及方法。以下重点对第三章到第八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第三章的主要研究资料为译自法语的《法国律例·刑律》(同文馆本1880)与译自日语的《(校正)法兰西刑法》(法律馆本1907)。将两文献中的译词分为汉语词与日语词后,对译自欧美语言的法律用语向译自日语的法律用语的转换展开了调查。两文献中都出现的译词47词与仅出现在同文馆本1880中的译词142词皆为汉语词,仅出现在法律馆本1907中的译词有汉语词55词与日语词88词。日语近代法律用语与汉语近代法律用语相比,构词关系较为多样,构词能力更佳,固定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数较多。在法律馆本1907中,同文馆本1880中常见的汉语固有词与新造词大幅减少,日语近代法律用语大量出现。对比两文献中所用译词,可见法律馆本1907因为大量借用日语近代法律用语,比同文馆本1880的翻译质量有大幅提高。主要体现在漏译部分得到补充,原词与译词一对多的关系被修正为一对一关系,译为短句和汉语固有词的近代法学概念多被译为日语近代法律用语(单词)这四大方面。第四章的主要研究资料为《日本国志·刑法志·刑法》(富文斋本1895)与《日本刑法》(法律馆本1905)这两种日本刑法译书。将两文献中的译词分为汉语词与日语词后,对不同时期译自日语的法律用语的变化展开了详细调查。两文献中都出现的译词有汉语词264词、日语词84词;仅出现在富文斋本1895中的译词有汉语词148词、日语词9词;仅出现在法律馆本1905中的译词有汉语词105词与日语词40词。日语近代法律用语与汉语近代法律用语相比,构词关系较为多样,构词能力更佳,固定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数较多。与富文斋本1895年中的法律用语相比,法律馆本1905中的汉语固有词及译成短句的汉语罪名用语词数有所减少,日语近代法律用语有所增加。对比两文献中所用译词,富文斋本1895中出现的与原文中汉字词相异的译词,在法律馆本1905中,多被译成与原文汉字词一致的词语,对原文的忠实度有大幅提高,译文的品质亦有所提高。第五章,对日语新义词“重婚”被赋予近代法新义及其固定过程进行了详细调查。日中两国5种早期外语词典中,与“重婚”新义对应的"bigamy"被译为“有双妻之罪”、「二妻ァルノ罪、二妻ァルコト」等短句,汉语译法影响了日语译法。在对日本22种近代法学书籍进行调查后发现,该词赋予新义后的首出例出现在明治4年(1871)。此后,与「再婚、二重婚、ビガミ、双室(罪)、一人双婚为ス」等译法并存,固定在日语中的年份为明治23年(1890)。中国近代法学书籍分为译自欧美语言的法学书5种和译自日语的法学书11种两大类,在译自欧美语言的法学书中,“重婚”的新义被译为“有妻更娶或有夫更嫁”等短句;在译自日语的法学书中,赋予新义后的“重婚”被直接借用。汉语文献中的首出例出现在光绪21年(1895),宣统3年(1911)完全融入汉语。第六章,对日语新造词“动产·不动产”的诞生与固定过程进行了调查。日中两国10种早期外语词典中,两词对应的概念被译为“浮财·实业”、「持チカ于ヘノ出来ル品物·持チカ于ヘノ出来ヌ品物」等词句,日中双方的译法无相互影响。在对日本10种文献调查后发现,二词同时出现的首出例见于明治3年(1870)。此后,与「植货·勤货、移勤物·不移勤物、実产·勤财」等译法并存,明治13年(1880)最终固定在日语中。中国近代法学书分为译自欧美语言的法学书9种与译自日语的法学书13种。译自欧美语言的法学书中出现的相应译词为“动物·植物、恒产·行产、动资·定资”等词句;译自日语的法学书中,二词皆被直接借用。汉语文献中的首出例出现在光绪21年(1895),民国18年(1929)完全融入汉语。第七章,为掌握清末传入中国的日语近代法律用语的全貌,对当时中国出版的所有法学词典(共7种)展开了详细调查。词典中包括相同词条的数目为18872词,相异词条数为7633词。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用语多达4946词,分为汉语法律用语881词和日语近代法律用语4065词两大类。日语近代法律用语由新义词165词与新造词3900词组成,固定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数多达1013词。随着收录字典数的减少,日语近代法律用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固定率也逐渐降低。七种词典收录的日语近代法律用语中,2863词在1905年至1909年期间,通过这七种法学词典被借用到汉语中。其他的1202词,在1872年至1907年期间,通过《申报》(1872-1907)、《使东述略》(1876)、《东游日记》(1893)、《日本国志》(1895)、《日本警察新法》(1899)、《译书汇编》(1900-03)、《日本变法次第类考》(1902)、《法学通论》(1902)、《日本刑法》(1905)、《新译日本法规大全》(1907)等游记、报纸、法政杂志、近代法学书被借用到汉语中。第八章,以中国古代法律用语3341词与日语近代汉语3184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构词关系以及造词能力这两方面考察了日中法学词汇的构词特点及相互影响。汉语二字词对日语二字词造成的影响波及全体,日语二字词对汉语二字词造成的影响局限在个别词上。汉语二字词词素的造词能力较为发达,明显优于日语。日语三字词的构词关系与汉语相比,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未见于汉语三字词中的N+V宾谓关系,也通过大量三字日语近代法律用语的借用而传入汉语。日语三字词词素的造词能力远优于汉语。关于四字词,虽未见从日本新传入的构词关系,然而,随着大量四字日语近代法律用语的借用,中国古代法律用语中少见的连体修饰关系在总词数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此外,日语四字词词素的构词能力远优于汉语,对中国近代法律用语的成立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田虎[6](2014)在《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话题”是当代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霍凯特较早将“话题”这一术语引入一般语法理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赵元任先生掀开了汉语话题研究的序幕,话题作为言谈的起点,语义上话题不需由动词来决定,话题和句中的任何动词不需要存在语义上的选择关系,而汉语句子的主语和主要动词之间是有选择关系的,动词决定主语。句法上话题必须居于句首;语用上话题所指的事物必须是有定的(definite)或者是类属的(generic)。因此话题句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句式,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既是重点,更是难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自然语料搜集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母语背景的中亚留学生对汉语话题句的习得情况,得出了不同母语背景的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的习得顺序倾向,随后依据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理论、语言类型学理论和母语负迁移理论对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的习得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和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调查工具以及语料来源和样本量。第三部分,汉语、塔吉克语话题句比较。研究者通过对汉语和塔吉克语话题句的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类型语言话题句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部分,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及可控条件下汉语话题句的习得情况分析。研究者通过对不同母语背景的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调查问卷的分析与对比,得出不同母语背景的中亚留学生对汉语不同类型话题句各句式的习得顺序倾向。第五部分,研究者依据语言类型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的习得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第六部分,研究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帮助中亚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话题句。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梁铭[7](2013)在《词汇附加义的跨语言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使用了包括中、日、英、法在内的四种语言的语料,研究了不同语言中词汇文化附加义在来源、对应模式和语用上异同及其在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实际运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文化和语言都是依存着特定的社会而生的,社会是有生命的,因为在社会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说着不同的语言,创造着不同的文化,并不断在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文化和语言也都是一种“生物”,并且二者相互相生,语言忠实地记录着文化,而文化形态的差异也必然会体现到语言层面之上。从本质上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最易被识别的一种民族文化标志,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语言在内部构造和言语使用上会存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语言义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子层面上体现着相应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保存和维持民族文化的机能,成为人们认识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要的信息系统。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最能体现民族时代变迁和文化发展传承的部分,也是将文化外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对词汇的研究,不但可以考察到社会的变化进程,更有价值的是可以考察到某一社会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活模式、思维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本文所研究的词汇范围不局限于语素和单词,还包括语言中的固定结构。这里所说的固定结构是指专有名词及俗语词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隐语等。和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的日常词汇相比,俗语词汇被称为文化的化石,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结构稳定、意义完整、具有造句功能。尽管某些俗语看起来更像小句,但因为它们和单词一样,是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符号,是一种造句单位,因此本文将其归入词汇一类。关于词义概念和分类的研究成果繁多,本文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将词义分为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两大类,认为概念意义是词汇的基本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是一种客观意义,它随社会和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附加意义则是一种附加于概念意义之上的、非独立存在的意义,它是一种主观意义,会因人、因民族、因时地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本文对词汇附加义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二,第一,通过比较研究掌握不同语言词汇及其外部事实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根本上阐明该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者在词汇使用和选择时的思考形态。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双方在进行交际之前,首先将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作为前题,这种思考方式对于真正做到对多语言、多文化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第二个目的是如何将上述比较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活动之中。词汇学习在跨文化交际及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应该拥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的交际主题,面对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条件和制约下可以作出合适的语言处理的能力。判断对第二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的标准,并不是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知道多少,而是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所体现的语言沟通能力的程度。针对以上所想达到的研究目的,本文具体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比较研究。首先,本文就词汇附加义来源进行了比较。词汇附加义和词汇概念意义一样,都不是由个人喜好产生的,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基于对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主观认识,在心理上所做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本文分别从物质环境、社会生活以及民俗制度等儿个方面对词汇附加义的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了解了各语言词汇附加义的来源之后,本文以身体词汇为例,论述了不同语言词汇附加义的四种对应模式——对应空缺、对应相通、对应错位和对应背离。从事实比较的角度分析研究文化对比的三个层面:形式、意义、分布。通过对附加义的深入比较,发掘出不同民族间文化心理的共性与个性。和概念意义不同,词汇的附加意义不能直接从词汇的表面形式上获得,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它的意义。修辞的运用是体现词汇附加义的一个重要手段,修辞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文化影响着修辞方式的形成和运用,而修辞也影响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本文选取了比喻、双关及拟声拟态三种,比较研究了它们在同不语言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特别是对日语拟声拟态词与日本文化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修辞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除了修辞之外,本文还探讨了语境在实际交际中对词汇意义的制约和解释功能,以及词汇对语境的指示作用。本文最后一个研究方面是从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活动出发,研究了由于词汇问题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以及止确理解词汇附加义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此外,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指出,传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只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基本语言技能,但现时的语言教学要求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文化语义教学环节,刺激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能出现的语言误用现象。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8](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说明

熊德米[9](2011)在《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外法制史和法律语言史证明,每个法系及其语言表述系统的长足发展,须臾离不开通过翻译吸收其他法系的有益成分。近代以降的中华法系就是乘着这股川流不息的“译流”,逐渐实现了从固步自封的“祖宗之法”到海纳百川改革开放之法的伟大涅盘。正是在这股“译流”恒久不变的影响下,当今日渐葳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仍然是一个“充满外来语的世界”。斗转星移,“充满外来语世界的中国法律”这个曾经近乎贬义的称谓,而今却被赋予了崭新的涵义,即“外来语”被用来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法律观念的同时,也被用来向“外来语世界”翻译输出中国的法律,使一度依托“外来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法律,蝶化成倍受“外来语”本土世界青睐的重要法律渊源,而其母国则得以最终实现了从法律输入国到法律输出国的巨大转变。因此,与之相应的法律语言翻译研究,也由以往的“外译汉”单向关注,转为对“汉外互译”的双向关注。“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亦由此应运而生。本论文以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出版物为语料,从词、句、篇三个层次进行对比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英汉法律语言翻译的优劣,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示英汉现行法律语言翻译的潜在规律,激发更多法律翻译爱好者参与法律语言的翻译及其研究,共同推动英汉法律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文共分导论、主体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论”是本研究的概览,旨在廓清法律语言及其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源流,揭示论文撰写的旨趣意义和创新点等,同时就有关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是英汉立法文本词、句、篇层次上的对比。英汉立法文本基本词语的共性是准确性、模糊性与专业性并立,但英汉法律词语存在法律文化和法律历史的差异;英汉法律专业术语属于法律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意义单一、形式固定、语域专一、与时俱进和模糊性五个方面。英汉立法语句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两者都使用授权性、禁止性、义务性三种句法类型和预设处理型、祈使命令型、解释陈述型三种句法形态。英汉法律语篇对比包括两方面,其一是指立法语篇的标题、章、节、款、项、目等内容要素,其二是指从现代语篇学的角度分析英汉法律语篇的语言结构差异,如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等。第二章是关于英汉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和针对法律翻译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法律翻译既要遵守翻译的普遍原则,也要遵循一套适合法律翻译特点的特殊原则。因此,为适应“特殊目的语言翻译”(TLSP)的法律语言翻译,我们提出了法律翻译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三个要求以及准确性、等效性、严谨性特殊原则。然后,对法律翻译者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第三章探讨英汉法律词语的翻译处理,其中包括法律专业术语的翻译。有效识别普通词语的法律意义,并在译文中做出恰当的表达,是法律翻译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法律专业术语翻译是法律词语翻译的重点,了解东西法律术语文化差异是做好法律翻译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就普通法律词语和法律专业术语的翻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原则。第四章讨论英汉法律语言句子结构异同及其翻译。首先对英汉程式化法律单句(简单句)和复句(复合句)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法律单句(简单句)主要表现为陈述句和祈使句两种句类。法律复句(复合句)主要表为预设-处理关系句或条件-结果句,如法律英语用where或if明确表示,形式完整,极易判断;法律汉语的预设句大多数情况下为隐性预设句或用“……的”或“……者”表示,变数较大,难于判断。根据英汉法律语句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英汉现行法律语句翻译的单句(简单句)互译、复句(复合句)互译以及综合性翻译原则。第五章专谈英汉法律语篇的比较与转换,重点关注复杂法律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及其翻译。词汇衔接关注英汉法律语言中相同词语重复、同义词重复和上下义关系及其英汉互译。语法衔接重点分析英汉法律语言中人称照应的显性表现形式和隐性表现形式及其翻译转换。最后为结束语。法律翻译在每一个历史变革时期都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一直没有引起翻译界和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视,研究者至今寥若晨星,研究成果捉襟见肘,富有建树的成就更是自不待言。为此,本研究结束部分指出了目前法律语言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呼吁学界加强对法律语言翻译的关注,并就法律翻译的理论建构以及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翻译价值的认识等问题表达了作者的看法。

田永胜,张铸祥[10](2002)在《基层消防部队电脑英语学校建设初探》文中提出

二、消防常用英语100句(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防常用英语100句(二)(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方法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商务汉语研究
        2.1.1 专门用途语言与商务汉语
        2.1.2 商务汉语研究与教学
        2.1.3 小结
    2.2 合同语言研究
        2.2.1 语言学视角
        2.2.2 教学视角
        2.2.3 小结
    2.3 局部语法研究
        2.3.1 局部语法的理论机制
        2.3.2 局部语法的发展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定
        3.1.1 合同相关定义
        3.1.2 “责任”相关定义
        3.1.3 局部语法相关定义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4.1 文本清理工具
        3.4.2 语料加工工具
        3.4.3 语料标注与分析工具
        3.4.4 有限状态自动机构画工具
    3.5 研究步骤
        3.5.1 语料处理及统计阶段
        3.5.2 局部语法描写阶段
        3.5.3 对比分析阶段
    3.6 小结
第四章 两类合同的“责任”分布
    4.1 租赁合同
        4.1.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4.1.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4.1.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4.1.4 小结
    4.2 买卖合同
        4.2.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4.2.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4.2.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4.2.4 小结
第五章 两类合同“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分析
    5.1 租赁合同“责任”标记
        5.1.1 责任标记的频次
        5.1.2 责任标记的特点
        5.1.3 小结
    5.2 租赁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5.2.1 实义动词
        5.2.2 情态动词
        5.2.3 短语
        5.2.4 小结
    5.3 买卖合同“责任”标记
        5.3.1 责任标记的频次
        5.3.2 责任标记的特点
        5.3.3 小结
    5.4 买卖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5.4.1 实义动词
        5.4.2 情态动词
        5.4.3 小结
第六章 两类合同对比分析
    6.1 词汇-语法型式
    6.2 功能范畴体系
    6.3 局部语法型式
    6.4 语义韵分析
    6.5 购销合同检验
    6.6 局部语法的教学启示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1.1 合同“责任”表述分布
        7.1.2 “责任”局部语法分析
        7.1.3 租赁和买卖合同异同
        7.1.4 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商务汉语教材
附录二 租赁合同样例
附录三 买卖合同样例
附录四 购销合同样例

(2)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天声人语》的日译中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1. 序论
    1.1. 研究背景と问题提起
    1.2. 先行研究
    1.3. 研究方法と研究目标
2. 新闻コラムの特徴と翻訳について
    2.1. 新闻コラムの概説
    2.2. 新闻コラムの特徴
    2.3. 新闻コラムの翻訳
3. 「天声人语」とその特徴について
    3.1 「天声人语」について
    3.2 「天声人语」の特徴
4. ヴイネイとダルべルネのモデル论
    4.1 ヴィネイとダルべルネのモデル论の概説
    4.2 七つの「手顺」とその他の翻訳方法
    4.3 ヴィネイとダルべルネのモデルと「天声人语」の日中翻訳
5. ケーススタデイ
    5.1. 「 借用(borrowing)」
    5.2. 「语义借用(なぞりcaique)」
    5.3. 「直訳(literal translation)」
    5.4. 「転位(Transposition)」
    5.5. 「调整(Modulation)」
    5.6. 「等価(Equivalence)」
    5.7. 「翻案(Adaptation)」
    5.8. 「言叶を増やす?减らす」
    5.9. 「损失、添加と补偿」
6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付录 翻訳实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文在寅总统演讲集》韩译中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1.1 选题背景
    1.2 内容介绍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翻译理论选择
    2.1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2.2 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政治演讲文体的特点
        3.1.2 先行研究情况
        3.1.3 翻译工具准备
    3.2 翻译流程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演讲文体的词汇翻译
        4.1.1 词汇态度立场的翻译
        4.1.2 词汇感情韵味的翻译
        4.1.3 词汇特定涵义的翻译
        词汇翻译小结
    4.2 演讲文体的句子翻译
        4.2.1 祈使句翻译
        4.2.2 疑问句翻译
        句子翻译小结
    4.3 演讲文体的修辞翻译
        4.3.1 排比手法的翻译
        4.3.2 比喻手法的翻译
        修辞翻译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文在寅总统演讲集》韩文原文
附录2: 《文在寅总统演讲集》中文译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形式与意义兼顾视域下高中英语紧缩子句习得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源起和发展
        (一)以形式为中心的的教学(FOFs)
        (二)以意义为中心(FOM)的教学
        (三)以形式与意义兼顾(Focus on Form)的教学
    二、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活动
    三、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分类
        (一)抢先式FOF(Preemptive FOF)和反应式FOF(Reactive FOF)
        (二)内隐的(Implicit)FOF与外显的(Explicit)FOF
        (三)说教式(didactic)FOF和会话式(conversational)FOF
    四、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协商
        (二)反馈
    五、国内外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研究现状
        (一)形式与意义
        (二)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
        (三)任务类型
        (四)输入与输出
        (五)形式聚焦类型
    六、国内外形式与意义兼顾研究述评
第二章 紧缩子句核心概念界定与形式与意义兼顾理论基础
    一、紧缩子句与紧缩子句语法能力核心概念
        (一)紧缩子句核心概念
        (二)紧缩子句的语法能力核心概念
        (三)紧缩子句的转换生成机制
        (四)紧缩子句的类型
        (五)句法复杂度与紧缩子句的关联性
        (六)紧缩子句在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环境中运用的契合点
    二、理论依据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
        (二)课堂二语习得的理论
    三、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式构建
        (一)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型构建
        (三)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式构建例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测试法
        (三)文本分析法
    四、变量
        (一)因素变量和因变量
        (二)无关变量说明
    五、研究工具和材料
        (一)研究工具
        (二)测试工具
        (三)干预材料
    六、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实验干预流程说明
        (二)实验教学干预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前测中结果与对比分析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二、即时后测数据分析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三、后测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四、延时后测数据统计对比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第五章 紧缩子句的习得延时效果讨论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紧缩子句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的延迟性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二)紧缩子句的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的延迟性
    三、自由运用紧缩子句的能力
        (一)句法复杂度对比
        (二)自由写作的句法复杂性发展变化
        (三)紧缩子句使用总量对比分析
        (四)紧缩子句与写作基本单位比率对比
        (五)紧缩子句与写作基本单位比率的延时发展变化
    四、不同教学模式的习得效应讨论
        (一)不同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紧缩子句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的习得效应讨论
        (二)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紧缩子句的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的习得效应讨论
        (三)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紧缩子句的自由运用语法能力的习得效应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教学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启示
        (一)构建“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环境
        (二)设置典型的文本解读活动,同时兼顾目标语言形式
        (三)创设语境,为目标语言形式的使用提供真实语用环境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紧缩子句知识与运用能力测试(前测)
附录2:形容词紧缩子句能力测试卷(Ⅰ)
附录3:名词性紧缩子句能力测试(Ⅱ)
附录4:副词性紧缩子句-分词分句能力测试卷(Ⅲ)
附录5:With复合结构能力测试卷(Ⅳ)
附录6:副词性紧缩子句-独立主格能力测试卷(Ⅴ)
附录7:紧缩子句能力测试卷-后测(Ⅳ)
附录8:紧缩子句能力测试卷-延时后测(Ⅳ)
附录8:干预材料Ⅰ
附录9:干预材料Ⅱ
附录10:干预材料Ⅲ
附录11:干预材料Ⅳ
附录12:干预材料Ⅴ
附录13:实验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清末中日法律用语的交流与借用(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日中语负交流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1. 一般语负を对象とした借用语研究
        1.1 现代中国语に见える日本语からの借用语
        1.2 近代中国の新闻纸に见える日本语からの借用语
        1.3 近代中国の文学作品に见える日本语からの借用语
    2. 专门用语を对象とした借用语研究
        2.1 自然科学用语に関する研究
        2.2 人文科学用语に関する研究
    3. 法律用语を对象とした借用语研究
        3.1 法制史的视点による研究
        3.2 语莫论的视点による研究
    4. 先行研究に见られる问题点
第二章 研究资料の概观と研究方法
    1. 日中法律用语の交流の概观
    2. 研究对象と研究目的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目的
    3. 研究资料の概观
        3.1 日中近代法律书の出版と影响关系
        3.2 日中近代法律书以外の研究资料
    4. 研究方法
        4.1 语负の抽出と分类
        4.2 日本语からの借用语の判断
        4.3 语志の记述
第三章 欧米系訳语から日本系訳语への転换
    1. 先行研究と问题提起
    2. 研究资料の概观
        2.1 中国の二文献
        2.2 日本の三文献
    3. 法律用语の抽出と整理
    4. 同文馆本1880と法律馆本1907にともに出现したもの
    5. 同文馆本1880のみに出现したもの
    6. 法律馆本1907のみに出现したもの
        6.1 中国制の法律用语
        6.2 和制の法律用语
    7. 欧米系訳语から日本系訳语への切り替え
        7.1 訳语なしから訳语あり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7.2 复数の訳语から单一の訳语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7.3 句の形から訳语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7.4 古い訳语から新しい訳语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8. まとめ
第四章 日本近代法の翻訳と日本系訳语の变化
    1. 先行研究と问题提起
    2. 研究资料の整理
        2.1 中国の二文献
        2.2 日本の三文献
    3. 法律用语の抽出と整理
    4. 二文献にともに出现した訳语
        4.1 中国制の法律用语
        4.2 和制の法律用语
    5. 富文*本1895のみに出现した訳语
        5.1 中国制の法律用语
        5.2 和制の法律用语
    6. 法律馆本1905のみに出现した訳语
        6.1 中国制の法律用语
        6.2 和制の法律用语
    7. 二文献に见える訳语の变化
        7.1 訳语なしから訳语あり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7.2 复数の訳语から单一の訳语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7.3 句の形から单语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7.4 古い訳语から新しい訳语に改められたもの
    8. まとめ
第五章 新义付与の具体例:重婚
    1. 问题提起と先行研究
    2. 早期外国语辞书に见える「重婚」に相当する他の訳し方
        2.1 英华字典に见える「重婚」に相当する他の訳し方
        2.2 英和辞书に见える「重婚」に相当する他の訳し方
    3. 日本の法律书に见える「重婚」ヘの新义付与と定着
        3.1 新义が付与された早期の用例
        3.2 刑法に现れた用例
        3.3 婚姻法と民法に现れた用例
    4. 日本の法律书に见える「重婚」と竞合する他の訳し方
        4.1 语に訳されたもの
        4.2 句に訳されたもの
    5. 中国の欧米系法律书に见える各种の訳し方
        5.1 在华宣教师による种々の訳し方
        5.2 中国の知识人による种々の訳し方
    6. 中国の日本系法律书に见える「重婚」の新义付与
        6.1 新义が付与された早期の用例
        6.2 日本系法律书の最盛期に现れた用例
        6.3 定着への步み
    7. まとめ
第六章 新语受容の具体例:动产·不动产
    1. 问题提起と先行研究
    2. 日中两国の外国语辞书に见える各种の訳し方
        2.1 和兰·英和·和英对訳辞书に见える訳し方
        2.2 华英·英华对訳辞书に见える訳し方
    3. 日本の法律书に见える「动产·不动产]の初出と定着
        3.1 新语の创出と早期の用例
        3.2 定着への步み
    4. 日本法律书に见える各种の訳し方
        4.1 句に訳されたもの
        4.2 语に訳されたもの
    5. 中国の欧米系法律书に见える各种の訳し方
        5.1 在华宣教师による种々の訳し方
        5.2 中国の知识人による訳し方
    6. 中国の日本系法律书に见える「动产·不动产」の受容
        6.1 中国语に借用された早期の用例
        6.2 日本系法律书の最盛期に现れた用例
        6.3 定着への*み
    7. まとめ
第七章 清末の法律用语辞书に见える和制近代法律用语
    1. 问题提起と先行研究
    2. 研究资料の概观
    3. 见出し语の整理
    4. 七种と六种の辞书に收录されたもの
        4.1 中国制の法律用语
        4.2 和制の法律用语
    5. 五种と四种の辞书に收录されたもの
        5.1 中国制の法律用语
        5.2 和制の近代法律用语
    6. 三种と二种の辞书に收录されたもの
        6.1 中国制の法律用语
        6.2 和制の法律用语
    7. まとめ
第八章 语构成からみる日中法律用语の特徵
    1. 问题提起と先行研究
    2. 日中法律用语の收集と整理
        2.1 用语选定の基准
        2.2 用语の整理と分类
    3. 二字法律用语の日中对照
        3.1 二字语の结合关系
        3.2 二字语の语基の造语力
    4. 三字法律用语の日中对照
        4.1 三字语の结合关系
        4.2 三字语の语基の造语力
    5. 四字法律用语の日中对照
        5.1 四字语の结合关系
        5.2 四字法律用语の语基の造语力
    6. まとめ
终论 本研究のまとめと今後の课题
    1. 本研究のまとめ
    2. 今後の课题
付录一 先行研究に现れた日本语から借用された法律用语
付录二 日中*国で现存する近代法律书(1839-1911)
付录三 现代中国语に定着している和制近代法律用语
参考文献(出版年次顺)

(6)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本文汉语话题句界定
        1.3.2 初、中、高级中亚留学生汉语水平划分标准
    1.4 理论基础概述
        1.4.1 对比分析理论
        1.4.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4.3 偏误分析理论
        1.4.4 语言类型学理论
    1.5 汉语话题句习得研究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工具
    2.4 语料来源和样本量
3. 汉语、塔吉克语话题句比较
    3.1. 汉语、塔吉克语移位类话题句比较
    3.2. 汉语、塔吉克语非移位类话题句比较
4. 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及可控条件下汉语话题句习得情况分析
    4.1 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中汉语话题句习得情况分析
        4.1.1 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中汉语移位类话题句使用情况分析
        4.1.2 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中汉语非移位类话题句习得情况分析
    4.2 中亚留学生可控条件下汉语话题句习得情况
        4.2.1 本文的被试
        4.2.2 问卷设计和样本量
        4.2.3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4.3 自然语料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对比分析
    4.4 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习得顺序倾向
        4.4.1 中亚留学生汉语移位类话题句习得顺序考察
        4.4.2 中亚留学生汉语非移位类话题句习得顺序考察
5. 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习得成因分析
    5.1 母语负迁移
    5.2 目的语的过度泛化
    5.3 对外汉语教学中话题句的教学重视不够
    5.4 学生个体差异
6.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7.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词汇附加义的跨语言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言的认知与人文
    1.2 文化的来源与本质
    1.3 本文对词汇的界定
    1.4 本文对附加义的界定
    1.5 词汇与文化的共性
        1.5.1 超自然性
        1.5.2 社会性
        1.5.3 时代性和超时代性
        1.5.4 民族性
    1.6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词汇附加义的成因比较
    2.1 物质生活环境与词汇附加义
        2.1.1 农耕稻作文化与词汇附加义
        2.1.2 海洋文化与词汇文化附加义
    2.2 社会生活与文化附加义
        2.2.1 动物与文化附加义
        2.2.2 数字与文化附加义
        2.2.3 颜色与词汇文化附加义
    2.3 民俗制度与词汇附加义
        2.3.1 婚姻习俗文化
        2.3.2 委婉语文化
        2.3.3 尊卑文化
        2.3.4 宗教文化
    2.4 词汇附加义的其他来源
第三章 词汇附加义的对应模式(以身体词汇为例)
    3.1 关于身体词汇
    3.2 附加义的四种对应模式研究
        3.2.1 词汇附加义对应空缺
        3.2.2 词汇附加义对应相通
        3.2.3 词汇附加义对应错位
        3.2.4 词汇附加义对应背离
    3.3 对应模式成因研究
        3.3.1 身体语言的使用分布
        3.3.2 高频身体词汇使用的比较研究
        3.3.3 小结
第四章 词汇附加义的语用比较
    4.1 修辞学的发展史
    4.2 修辞与词汇附加义
        4.2.1 比喻与附加义
        4.2.2 双关与附加义
        4.2.3 拟声拟态与附加义
        4.2.4 オノマトペ中体现出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
    4.3 语境和词汇附加义
        4.3.1 语境的相关研究
        4.3.2 语境的功能
        4.3.3 词汇对语境的指示作用
第五章 词汇附加义的应用研究
    5.1 交际及跨文化交际
    5.2 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
    5.3 正确理解词汇附加义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
    5.4 词汇附加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5.4.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5.4.2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5.4.3 教学中容易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9)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法律语言的概念
    二、法律语言及其翻译之研究
    三、基于语言对比的现行英汉法律语言翻译研究
第一章 英汉现行法律语言比较
    第一节 英汉现行法律词语的异同
        一、英汉现行法律词语的共性
        二、英汉现行法律词语的差异性
    第二节 英汉现行法律语句的异同
        一、英汉立法语句的基本类型
        二、英汉立法语句的表现方式
        三、英汉立法语句结构的差异
    第三节 英汉法律语篇对比
        一、语篇程式的异同
        二、法律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
第二章 英汉现行法律翻译原则与要求
    第一节 一般翻译的普遍原则
        一、翻译的概念和原则
        二、传统翻译的忠实原则
    第二节 法律翻译的要求与特殊原则
        一、法律翻译的特色要求
        二、准确等效的翻译原则
    第三节 法律翻译者的必要条件
        一、扎实的法律语言文化知识
        二、丰富的对比法律知识
        三、中立负责的法律翻译态度
第三章 英汉现行法律词语的翻译
    第一节 普通词语的法律意义及其翻译
        一、普通词语法律意义的鉴别
        二、普通词语法律意义的翻译方法
    第二节 法律专业词语的翻译
        一、法律专业词语的意义
        二、法律专业词语的翻译方法
    第三节 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
        一、法律专业术语的分类
        二、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第四章 英汉现行法律语句的翻译
    第一节 英汉法律单句的翻译
        一、英汉法律单句的等形互译
        二、英汉法律单句的等义互译
    第二节 英汉法律复句的翻译
        一、英汉法律复句的直译
        二、英汉法律复句的意译
第五章 英汉现行法律语篇的翻译
    第一节 英汉法律语篇词语衔接的翻译
        一、同义词语重复的翻译
        二、上下义词语衔接的翻译
        三、近义词衔接的翻译
    第二节 英汉法律语篇语法衔接及其翻译
        一、语法的照应衔接的翻译
        二、语法的显性衔接的翻译
        三、语法的隐性衔接的翻译
结束语: 任重道远的法律语言翻译研究
    一、法律翻译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重视法律翻译的价值
    三、关注法律翻译的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基层消防部队电脑英语学校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基层消防部队文化建设现状
二、创建电脑英语学校是消防基层部队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创建电脑英语学校的几点体会
    (一) 培养了官兵学习兴趣,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 提高了官兵的素质, 促进了部队管理。
    (三) 大队办公正规化, 工作效率显着提高。

四、消防常用英语100句(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D]. 赵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天声人语》的日译中策略探究[D]. 霍杨. 山东大学, 2020(11)
  • [3]《文在寅总统演讲集》韩译中翻译报告[D]. 李丰. 山东大学, 2020(11)
  • [4]形式与意义兼顾视域下高中英语紧缩子句习得实验研究[D]. 吴永文.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清末中日法律用语的交流与借用[D]. 郑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6]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习得研究[D]. 田虎.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3)
  • [7]词汇附加义的跨语言比较[D]. 梁铭.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4)
  • [8]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2)
  • [9]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 熊德米.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10]基层消防部队电脑英语学校建设初探[J]. 田永胜,张铸祥. 山东消防, 2002(11)

标签:;  ;  ;  ;  ;  

100条消防常用英语句子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