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M技术的控制系统优化组件的实现与应用

基于COM技术的控制系统优化组件的实现与应用

一、基于COM技术的控制系统优化组件的实现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龙[1](2020)在《基于OPC技术的工业实时通信网关通信资源分配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为了开发设计出一款具有实时采集、缓存管理现场生产数据,支持不同设备间数据互联互通等功能的嵌入式工业通信网关服务器,同时基于OPC规范,实现工业通信网关的采集数据接口技术和对外服务接口技术,实现OPC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高度集成,以此大大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的通信效率和通信可靠性。本文梳理了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历程,阐明了课题研究意义;详细论述了OPC技术、嵌入式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具体而全面地分析了工业通信网关的功能需求,系统总结了功能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后续嵌入式网关服务器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指导;从工作流程、数据流、服务方式三大板块着手,对通信网关服务器进行整体设计,同时系统研究与分析了最新OPCUA架构,以期为该服务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所开发设计的通信网关服务器,利用相关的技术对其功能与运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其使用效果及其在工业生产现场的使用现状。本文基于LRT算法对实时通信资源分配算法进行优化,并设计了上下行通信资源分配优化方案,通过对该方案的仿真测试可知,下行通信资源分配,资源块部分的节点可以高效的传输数据包。首个时隙只有网关能够对数据包进行广播,其子节点无法对这个时隙内的资源进行应用,进而导致这个时隙第二个信道没有节点能够进行应用,然而针对规模偏大的工业无线网络而言,资源浪费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上行通信资源分配,各资源块的节点表示对LRT达到极小值的数据包进行调用,第14个时隙、第二个信道都不存在调度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是拓扑结构导致的。另外,节点13不存在任何兄弟节点,而且其父节点9也不具有兄弟节点,如此就导致数据包汇聚的时候形成一定的浪费,此类问题通常情况下发生于工业无线网络的边缘,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工业无线网络来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是难以避免的。第15个时隙、第2个信道也并未出现调度的情况,这是由于数据包彻底聚拢于网关节点。

朱叶[2](2019)在《基于Kubernetes的注塑成型装备大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工业的第四次变革,标志着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工业发展中,塑料工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塑料工业的创新与变革正在世界各地展开,我国是塑料制品消费与生产大国,塑料制品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塑成型装备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行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本文针对以上注塑成型装备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研究并设计了注塑成型装备大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从而为离线大数据分析制品质量与工艺参数关系,建立参数与质量关系模型,以及在线质量监控提供关键数据,对优化注塑成型装备行业生产和提高制品质量,促进注塑行业数据共享与整合,推动注塑行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基于工业过程控制标准协议OPC和MES生产管理系统,构建注塑机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注塑机生产数据的现场采集与上传。2.基于NiFi大数据整合工具,构建NiFi数据流处理集群,并部署多种数据流处理器,完成对注塑生产数据多种数据源的接入和可视化的数据流处理。3.分析注塑生产数据采集需求,使用高吞吐量的Kafka分布式发布订阅消息系统,构建Kafka集群,为注塑生产数据提供缓存,作为大数据离线分析和实时处理的数据来源,实现大数据接收与处理的解耦。4.结合注塑成型装备大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后期上云需求,基于Kubernetes容器编排技术和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设计并构建Kubernetes集群来管理和部署NiFi集群、Kafka集群和HBase分布式数据库,以提高大数据系统扩展性、可靠性和移植性,为构建注塑行业数据云创造条件。

高广宇[3](2016)在《基于COM组件通信技术的通用典型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提供了一种在不同语言和应用平台之间共享二进制代码的方法,为基于Windows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标准,可以跨语言、平台开发软件。在COM架构下,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具有特定功能的组件模块,然后依照需求将它们组合起来,组成复杂的应用系统。不仅可以用新的组件替代系统中旧的组件,以便随时对组件进行更新与升级;还能够在多个应用系统中重复的利用同一个组件,避免重复开发组件时的繁琐。此外,还能够方便的将应用系统扩展到网络环境中,使得程序员可以根据自身专长选择不同的开发语言来编写组件模块。Matlab的GUI界面功能为我们提供了Matlab平台人机界面设计的基础,且Simulink可以方便组态控制系统的搭建,实现对控制系统的仿真优化。此外,基于VC++的MFC功能也可以设计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为客户端的设计提供了另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主要基于COM组件技术设计实现单纯形算法功能的优化组件服务器,实现两个不同平台下的客户端(Matlab平台客户端和VC平台客户端),调用事先设计好的COM服务器,完成不同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器参数优化测试。

王志会[4](2010)在《基于OPC规范的MOCVD控制系统软件优化设计》文中指出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用于过程控制的对象链接和嵌入)是基于Microsoft的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对象链接和嵌入)/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技术,为解决工业客户机与各种设备驱动程序间通讯而产生的一项工业技术规范和标准。OPC技术规范是OPC基金会制定的,它提供了统一的数据访问软硬件接口。OPC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工控领域硬件和软件制造商的承认和支持,已成为工业控制软件公认的标准。文本项目来源为国家863半导体照明工程,针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三代生产型MOCVD(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设备,根据工艺要求,进行了MOCVD控制系统监控界面的软件优化与设计。本文以Visual C++ 6.0为开发平台,采用OPC数据存取2.05规范开发了OPC客户端程序,实现了主要接口和基本功能,并在深刻理解OPC协议规范的基础上重新封装了一些常用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函数,编制了自己的头文件,应用于客户端程序中。该客户端程序通过OPC自定义接口访问OPC服务器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对硬件的数据读取,而不必自己独立开发和硬件的通信程序。该OPC客户端程序开发成功后,实现访问OPC服务器的程序代码还可以应用到其它任意一个带有OPC服务器的监控系统中,提高了程序代码的重用性。采用自定义接口的OPC客户端程序应用到MOCVD监控系统中,在完成OPC服务器和硬件的连接组态后,利用开发的客户端程序,采用OPC技术的异步和订阅式通信机制成功地读取了OPC服务器的数据,从而实现了对MOCVD控制系统中的流量、压力、控制量和报警信号的监控,MOCVD监控系统对数据的读写效率大为提高,克服了画面更新延迟现象,优化了监控系统界面。同时,本论文所开展的工作对以后OPC技术的研究和OPC产品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维堂,刘永贤,盛忠起,张禹[5](2007)在《基于COM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在较高层次上满足数控系统开放性的要求,笔者基于COM技术对数控系统开发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笔者建立了开放式数控系统应用层、功能层和设备层三层体系结构,使得对某一层的修改无需涉及其他层的变更,便于系统的开发、维护;另外,基于COM技术语言无关性、接口规范化、模块化程度高等特点,笔者将数控系统的功能模型划分为:人机交互界面、输入数据预处理、刀补预处理、插补运算、轴伺服控制、运动控制、PLC等组件,各组件以插件的方式构成的数控系统,满足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可互换性,可扩展性,可重构性等要求。最后,利用COM技术实现插补组件为例,验证了COM技术实现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越性。

张伟光[6](2007)在《基于COM技术洪水减灾专题图符号库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GIS是地理信息进行快速获取、管理、操作和显示的有效工具,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洪涝灾害救助示范系统正是这样一款基于GIS平台的信息系统。本文研究的符号库系统是洪水减灾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为整个洪水减灾系统提供基础符号库和符号编辑环境,解决现有部分符号不能准确实现的问题,为洪涝减灾专题图提供良好的可视性和可读性。本文主要对组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借鉴国内外几款着名的组件GIS软件的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方式,运用基于COM的开发技术(CBD),从地图语言的角度,分析了构成地图符号的符号变量种类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图符号库的设计原理,构造了地图符号库组件。深入研究了点、线、面符号的构图规律和构造原理,设计了用于点、线、面符号库的存储数据结构,并用基于COM组件的程序设计方法,设计了在实现点、线、面符号库时的程序类结构和接口结构。本文在符号编辑方面的手绘符号和字符符号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弥补了ARCGIS系列软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为洪涝减灾系统符号编辑方面提供了便利。最后介绍了应用系统编辑界面效果,并提出需下一步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李俊[7](2007)在《COM技术在工业控制组态软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COM全称组件对象模型,是微软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极力推广了一种技术.COM技术不是一个编程语言,而是一种编程规范和方法.采用COM技术可以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有利于分布式应用技术的实现,有利于多人合作开发,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Windows系统本身。随着工业控制领域的飞速发展,为方便、有效的降低风险、提供灵活的接口功能,越来越显示出COM技术的重要。作者就COM技术在工业控制组态软件中的应用谈了几点想法.

肖斌[8](2007)在《基于COM技术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组件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维虚拟现实场景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采用三维技术开发的仿真系统平台存在一个问题:系统设备模型通用性差,设备功能都是依据需要进行设计开发,没有形成通用性的模型及功能程序。另一方面,系统设备及其控件数据需要初始化的内容繁多,数据初始化的方法和内容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一般来说,开发新站均需要重新设计变电站系统,重新建立设备模型以及设计系统数据初始化的方法和内容。这种情况下,系统开发工作量大,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设备复用性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二次系统保护设备模型、控制操作及保护设备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吸收了软件组件的基本思想和COM/DCOM/COM+技术思想的优点,针对目前仿真培训系统中存在的设备模型通用性差,仿真程序工作量大,效率低等缺陷,采用COM组件化技术实现了通用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设备功能组件程序,设计了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数据信息保存、显示的方法及内容,减少了系统开发时的重复性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采用COM技术实现设备模型及其功能组件的一体化设计、形成设备模型组件库的方法,减轻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极大地增强了系统的通用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该方法应用于华北电网公司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中,成功地实现了仿真培训系统所需要的操作运行、故障异常功能。

庞延庆[9](2006)在《基于COM技术的摄影机的PC端应用程序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摄影机和PC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相互控制,每一系列的摄影机必须推出它们的PC端应用程序。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OM技术的摄影机的PC端应用程序开发,不但实现了两款摄影机与PC机的交互,而且形成了固定功能的模块组件,对整个系列的摄影机的PC端应用程序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在深入研究COM原理、COM的实现过程、COM的重用等COM技术的基础上,以HDV/DV模式的摄影机为背景,结合软件分层设计的思想,设计了摄影机的PC端应用程序的结构,将整个应用程序分为三层,其中,顶层为用户界面层,中间是COM组件层,底层为包含一些基本实现的动态连接库。 在确定了应用程序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本文以Microsoft公司的VisualStudio.NET为开发环境,通过其提供的ATL(活动模板库),运用COM技术和底层库提供的功能实现了中间层的各个模块组件。这些组件实现了摄影机与PC机交互过程中大部分功能,并提供用户接口,用户界面层可以直接调用组件提供的方法,方便快捷,而且功能模块即插即用,适合HDV/DV模式系列的每一款摄影机。 本文还针对两款摄影机设计了顶层的用户界面,并通过中间层的组件加上MFC和Windows编程技术实现了整个应用程序的开发。该应用程序包含Importer和Exporter两个部分。利用Importer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将摄影机的数据导入到PC机中,并且可以通过PC机控制摄影机的操作。通过Exporter应用程序则实现了PC机到摄影机的数据导出等相关功能。整个应用程序操作方便,测试使用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罗正蓉[10](2006)在《COM技术在油藏分析软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件对象技术COM是Microsoft提出的一种基础的软件重用技术。油藏分析软件是一个应用于油气储层随机建模的工作站版本的商品化软件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Windows逐渐成为主流的操作平台,迫切需要用COM技术在Windows平台上对系统进行重新开发。本文论述了基于COM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COM的两种可重用模型—包容和聚合的实现,给出了基于COM的油藏分析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中各个组件的设计。本文研究了用VC开发油藏分析软件系统中网格粗化组件的步骤和过程。先开发网格粗化组件的四个子组件:渗透率粗化组件、孔隙度粗化组件、顶底粗化组件和深度及有效厚度粗化组件,然后给它们添加组件接口和方法,最后应用包容技术把它们组合成整个网格粗化组件,达到了组件重用的效果。本文随后研究了只有一个子组件的储量分析组件的开发过程。主要工作是为储量分析的子组件添加一个组件接口。应用COM技术来开发油藏分析软件系统中的网格粗化和储量分析组件,缩短了油藏分析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降低了它的开发成本,提高了可移植性和维护性。

二、基于COM技术的控制系统优化组件的实现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M技术的控制系统优化组件的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PC技术的工业实时通信网关通信资源分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宄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2.1 工业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2 OPC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相关技术介绍
    2.1 OPC的概念及特点
    2.2 COM技术
        2.2.1 COM概念及特性
        2.2.2 COM对象和接口
        2.2.3 分布式COM(DCOM)
    2.3 OPCDA服务器
    2.4 嵌入式相关技术
        2.4.1 嵌入式系统的处理器分类
        2.4.2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
    2.5 路由协议
第三章嵌入式通信网关服务器需求分析
    3.1 传统架构问题分析
    3.2 需求分析
    3.3 OPC通信接口分析
        3.3.1 OPC服务器接口分析
        3.3.2 OPC客户端接口分析
第四章嵌入式通信网关服务器设计
    4.1 嵌入式通信网关服务器整体设计
    4.2 嵌入式通信网关服务器工作流程设计
    4.3 嵌入式设备选择
    4.4 数据采集模块详细设计
        4.4.1 数据采集功能框架设计
        4.4.2 数据转存功能设计
    4.5 数据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4.5.1 数据存储结构设计
        4.5.2 实时数据转存方法设计
    4.6 数据服务模块详细设计
        4.6.1 OPCDA/HDA服务器设计
        4.6.2 SOCKET通信服务器设计
    4.7 实时通信资源分配设计
        4.7.1 实时通信资源分配原则
        4.7.2 通信资源分配算法改进设计
        4.7.3 下行通信资源分配方案
        4.7.4 上行通信资源分配方案
第五章仿真测试与应用
    5.1 通信网关服务器测试
    5.2 资源分配仿真测试
        5.2.1 下行资源分配
        5.2.2 上行资源分配
    5.3 通信网关服务器应用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Kubernetes的注塑成型装备大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塑成型装备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1.2.2 大数据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云计算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技术方案选型和相关技术原理
    2.1 注塑机数据采集技术选型与方案研究
        2.1.1 传统采集技术的缺陷
        2.1.2 OPC规范的引入及优势
        2.1.3 OPC规范的发展与选型
        2.1.4 COM技术和OPC DA规范
    2.2 大数据采集技术选型与方案研究
        2.2.1 大数据集成问题
        2.2.2 大数据采集技术分析
        2.2.3 NiFi技术特性简介
        2.2.4 Kafka原理分析
    2.3 系统数据库选型与技术分析
        2.3.1 常用NoSQL数据库比较与选型
        2.3.2 HBase分布式数据库原理分析
    2.4 系统基础平台关键技术分析
        2.4.1 Docker容器技术介绍
        2.4.2 Kubernetes技术介绍
        2.4.3 Kubernetes核心概念
        2.4.4 Kubernetes架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注塑机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概述
    3.3 OPC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3.4 Kubernetes集群设计与实现
        3.4.1 集群高可用设计
        3.4.2 外部服务访问设计
    3.5 大数据模块设计与实现
        3.5.1 大数据模块设计
        3.5.2 NiFi、Kafka和 HBase部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4.1 测试环境部署
    4.2 功能测试
        4.2.1 注塑机数据采集测试与分析
        4.2.2 集群组件测试与分析
        4.2.3 集群网络测试与分析
        4.2.4 数据接入测试与分析
    4.3 Kafka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COM组件通信技术的通用典型控制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COM技术简介
    1.2 COM发展前景
        1.2.1 COM与Windows操作系统
        1.2.2 COM与Intranet应用
        1.2.3 COM与Internet
        1.2.4 DCOM与COM+
    1.3 ATL (Active Template Library)
    1.4 PID参数优化的意义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PID优化算法
    2.1 PID控制器结构
    2.2 性能指标函数选择
    2.3 PID智能优化算法
    2.4 单纯形法
        2.4.1 单纯形算法原理
        2.4.2 单纯形算法初始点的选取
        2.4.3 单纯形算法基本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Function的通用模块设计
    3.1 S-Function工作原理
        3.1.1 Simulink模块的数学关系
        3.1.2 Simulink工作机理
    3.2 S-Function的实现
    3.3 通用模块实现代码
    3.4 模块的封装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M优化服务器设计
    4.1 COM
    4.2 COM技术规范和标准
        4.2.1 COM对象
        4.2.2 COM接口
        4.2.3 COM库
    4.3 COM组件服务器的创建
    4.4 接口成员函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atlab客户端与COM优化服务器的交互
    5.1 Matlab客户端
        5.1.1 控制系统组态
        5.1.2 客户GUI主程序界面
    5.2 Matlab客户端程序代码
    5.3 控制系统优化测试结果
        5.3.1 单回路控制系统
        5.3.2 典型串级控制系统
        5.3.3 Smith预估控制系统
        5.3.4 前馈串级控制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VC++客户端及COM优化组件设计
    6.1 COM连接点接口
    6.2 COM组件设计
        6.2.1 创建进程内服务器
        6.2.2 创建COM连接点
        6.2.3 连接点接口实现
    6.3 客户端接收器设计
        6.3.1 客户端接收器
        6.3.2 组件的注册与注销
        6.3.3 创建COM对象
        6.3.4 客户端调用COM组件
    6.4 控制系统优化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基于OPC规范的MOCVD控制系统软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OPC技术产生背景
    1.3 OPC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OPC的发展历史
        1.3.2 OP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实现OPC客户端开发工具的必要性和论文主要内容
        1.4.1 实现OPC客户端开发工具的必要性
        1.4.2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OPC技术的基础—COM技术
    2.1 COM技术简介
        2.1.1 COM概念及特点
        2.1.2 COM对象的标识—CLSID和ProgID
    2.2 COM接口和OPC对象接口定义
        2.2.1 接口的定义、结构与分类
        2.2.2 OPC对象接口定义
        2.2.3 接口描述语言IDL
        2.2.4 接口函数的返回值
    2.3 COM结构与实现
        2.3.1 客户/服务器模型
        2.3.2 组件存在的类型
        2.3.3 通过COM库创建COM对象
        2.3.4 通过COM库删除COM对象
        2.3.5 C++调用OPC服务器的关键性代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PC自定义客户端开发环境和数据访问规范的研究
    3.1 OPC自定义客户端程序开发环境
        3.1.1 使用OPC自定义接口访问OPC服务器
        3.1.2 OPC自定义接口的客户端程序开发基本步骤
    3.2 OPC的数据访问方式的比较和确定
        3.2.1 同步数据访问方式
        3.2.2 异步数据访问方式
        3.2.3 订阅式数据访问方式
        3.2.4 数据访问方式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PC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4.1 OPC客户端程序开发的步骤
    4.2 OPC 自定义服务器对象模型
    4.3 自定义服务器对象的研究和客户端程序开发的实现
        4.3.1 OPCServer服务器对象
        4.3.2 OPCGroup组对象
        4.3.3 OPCItem项对象
        4.3.4 OPC客户端界面的实现
    4.4 程序中OPC头文件的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PC客户端程序在MOCVD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5.1 MOCVD设备发展现状
    5.2 MOCVD控制流程与控制系统特点
        5.2.1 MOCVD控制流程
        5.2.2 MOCVD控制系统特点
    5.3 MOCVD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和下位机设计简介
        5.3.1 MOCVD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5.3.2 MOCVD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简介
    5.4 OPC服务器与PLC的57 连接的组态配置
        5.4.1 上位机的软件和硬件要求
        5.4.2 OPC服务器与PLC 57 连接通信的组态
    5.5 OPC客户端程序在MOCVD监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5)基于COM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利用COM技术开发开放式CNC系统的优势
2 开放式CNC系统体系结构
3 开放式数控系统功能模型
4 利用COM技术实现开放式数控系统插补组件的开发
5 结束语

(6)基于COM技术洪水减灾专题图符号库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图符号库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组织结构
第二章 洪涝减灾地图符号的研究
    2.1 洪涝减灾地图符号的分类
    2.2 洪涝减灾地图符号设计的原则
第三章 COM组件技术
    3.1 COM组件
    3.2 COM组件的特点与优势
    3.3 COM与GIS的关系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ARcGIS系列软件符号编辑模块的研究
    4.2 地图符号库的总体设计
    4.3 洪涝减灾点状地图符号的设计
        4.3.1 点符号分类
        4.3.2 点符号结构设计
    4.4 洪涝减灾线状地图符号的设计
    4.5 洪涝减灾面状地图符号的设计
    4.6 符号库功能的设计
第五章 系统实现方案
    5.1 洪涝减灾符号库系统的开发模式
        5.1.1 CBD的核心思想
        5.1.2 CBD的特点与优势
        5.1.3 CBD的开发过程
    5.2 点符号的实现方案
        5.2.1 点符号的格式
        5.2.2 符号化的算法
    5.3 线符号的实现方案
        5.3.1 线符号相关接口
        5.3.2 关键单层线符号的实现
    5.4 面符号的实现方案
    5.5 其他关键技术的实现
        5.5.1 符号与MapObject中自定绘图接口兼容的实现
        5.5.2 线符号多边形绘制算法的实现
第六章 系统应用示例
    6.1 点符号制作实例
    6.2 线符号制作实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综述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COM技术在工业控制组态软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COM技术在组态软件图形化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二、COM技术在组态软件各种配置功能中的应用
三、COM技术在核心处理机制中的的应用
四、COM技术前景展望

(8)基于COM技术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组件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
        1.2.1 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介绍
        1.2.2 培训仿真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仿真培训系统平台发展现状
        1.3.1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备模型开发平台
        1.3.2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模型开发平台
    1.4 仿真培训系统中二次系统功能实现
    1.5 COM技术介绍
        1.5.1 COM实现机制
        1.5.2 COM特性
        1.5.3 COM技术特点
    1.6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仿真系统平台分析及其功能需求分析
    2.1 三维变电站仿真系统特点
    2.2 三维变电站一次系统
        2.2.1 仿真培训一次系统场景平台介绍
        2.2.2 仿真培训一次系统场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2.3 三维变电站二次系统
        2.3.1 仿真培训二次系统场景平台
        2.3.2 仿真培训二次系统场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真系统模型知识表示及其初始化
    3.1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备种类及属性分析
        3.1.1 系统模型知识表示
        3.1.2 自动检错功能
        3.1.3 系统网络拓扑
        3.1.4 设备数据初始化
    3.2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种类及属性分析
        3.2.1 三维二次系统模型知识表示
        3.2.2 三维二次系统装置属性及数据初始化
        3.2.3 三维二次系统功能程序初始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OM技术的变电站仿真组件化
    4.1 基于COM思想的二次系统设备组件库
        4.1.1 基于COM思想的设备模型组件库
        4.1.2 设备组件数据存储格式
    4.2 基于COM思想的二次系统保护设备功能组件库
        4.2.1 保护系统保护范围、连接关系配置
        4.2.2 保护功能组件库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培训系统设备组件库的实现和测试
    5.1 仿真培训系统组件库的实现平台
    5.2 仿真培训系统组件库的实现
        5.2.1 实现仿真培训一次设备数据信息生成功能
        5.2.2 仿真培训二次设备数据信息生成功能
    5.3 仿真培训系统组件化功能测试
        5.3.1 测试电力系统介绍
        5.3.2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分析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基于COM技术的摄影机的PC端应用程序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摄影机PC端应用程序概述
    1.2 组件技术概述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 本文的结构
2 COM原理研究
    2.1 COM特性
        2.1.1 面向对象特性
        2.1.2 语言无关性
        2.1.3 进程透明特性
        2.1.4 可重用性
    2.2 客户/服务器模型
    2.3 COM对象
        2.3.1 COM对象的标识—CLSID
        2.3.2 COM对象与C++的比较
    2.4 COM接口
        2.4.1 COM接口的特点
        2.4.2 接口定义语言(IDL)
        2.4.3 IUnknown接口
    2.5 COM的实现
        2.5.1 进程内组件和进程外组件
        2.5.2 COM组件与注册表
        2.5.3 类厂(Class Factory)
        2.5.4 COM库
    2.6 本章小结
3 应用程序的分析和设计
    3.1 应用程序的需求分析
        3.1.1 应用程序的目标
        3.1.2 应用程序的特色
    3.2 摄影机PC端应用程序的设计
        3.2.1 应用程序总体框架的设计和开发环境的选择
        3.2.2 功能模块设计
        3.2.3 用户界面设计
    3.3 程序流程图
4 应用程序COM组件的实现
    4.1 Capture库中的接口介绍
    4.2 用ATL开发COM组件
        4.2.1 ATL简介
        4.2.2 ATL与MFC的比较
        4.2.3 ATL的体系结构
        4.2.4 ATL组件模块的实现过程分析
    4.3 TapeCam组件介绍
        4.3.1 TapeCam对象
        4.3.2 TapeCamManager对象
        4.3.3 TapeCamEventSink对象
    4.4 ContentListView组件介绍
        4.4.1 ContentListView对象
        4.4.2 ContentList对象
    4.5 ContentPreview组件介绍
    4.6 本章小结
5 应用程序界面的实现
    5.1 Importer应用程序功能及实现介绍
    5.2 Exporter应用程序的功能介绍
    5.3 Importer应用程序同Exporter应用程序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COM技术在油藏分析软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内容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COM技术的软件开发方法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技术的特点
        2.1.2 组件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关系
    2.2 COM技术
        2.2.1 COM技术的发展动态
        2.2.2 COM技术概述
        2.2.3 COM的内存结构
        2.2.4 COM的接口描述语言IDL
        2.2.5 COM的工作原理
        2.2.6 COM库
        2.2.7 创建COM组件的标准
    2.3 DCOM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组件对象技术COM可重用性的实现
    3.1 包容
        3.1.1 包容的实现原理
        3.1.2 包容的实现实例
    3.2 聚合
        3.2.1 聚合的实现原理
        3.2.2 聚合的实现过程
        3.2.3 利用ATL实现聚合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COM技术的油藏分析软件系统的设计
    4.1 油藏分析软件系统的设计要求
    4.2 油藏分析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4.3 接口设计
    4.4 组件管理中心
    4.5 基于COM的油藏分析软件系统的工作流程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包容技术的网格粗化组件的开发
    5.1 渗透率粗化组件的开发
        5.1.1 渗透率粗化组件的开发流程
        5.1.2 渗透率粗化组件的接口函数
    5.2 孔隙度粗化等组件的开发
    5.3 应用包容实现网格粗化组件
        5.3.1 接口IGRID_UPSCALING的实现
        5.3.2 包容技术的应用
    5.4 客户程序的创建
    5.5 组件的注册与反注册
    5.6 小结
第六章 储量分析组件的开发
    6.1 储量计算组件的实现
    6.2 新接口的添加
    6.3 储量分析组件的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基于COM技术的控制系统优化组件的实现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PC技术的工业实时通信网关通信资源分配优化研究[D]. 王瑞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Kubernetes的注塑成型装备大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研究与设计[D]. 朱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基于COM组件通信技术的通用典型控制系统优化设计[D]. 高广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基于OPC规范的MOCVD控制系统软件优化设计[D]. 王志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1)
  • [5]基于COM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J]. 孙维堂,刘永贤,盛忠起,张禹.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7(06)
  • [6]基于COM技术洪水减灾专题图符号库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D]. 张伟光.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7]COM技术在工业控制组态软件中的应用[J]. 李俊.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7(02)
  • [8]基于COM技术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组件化[D]. 肖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3)
  • [9]基于COM技术的摄影机的PC端应用程序开发[D]. 庞延庆.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2)
  • [10]COM技术在油藏分析软件中的应用研究[D]. 罗正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基于COM技术的控制系统优化组件的实现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