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划时代的创新

马桶——划时代的创新

一、卫生间——划时代的创举(论文文献综述)

石雪梅[1](2021)在《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区县级博物馆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地方文化、娱乐地方百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事实上,从目前来看,我国基层博物馆相较于省、市级的博物馆而言,各方面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基础设施、藏品管理还是陈列展览、社会服务等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以济宁区县级博物馆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济宁地区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状况进行实际调研,发现济宁市非国有博物馆虽数量多,门类齐全,但是总体上发展状况不佳,由于人才、资金匮乏而导致藏品管理水平低下、陈列老旧、知名度不高、社会公共服务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之路迫在眉睫。虽然各区县有各自的地理文化差异,但总体相差不大,因此笔者希望学习通过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发展比较好的博物馆经验,结合济宁地区地域文化,探索出一套济宁地区特有的博物馆发展策略,对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借鉴,给予非国有博物馆更清晰的定位,也为国内其他地区区县级博物馆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主要从博物馆基础设施、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介绍济宁地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找出一条适合济宁区县级博物馆特有的发展之路。

刘亦师[2](2021)在《“局外人”:19、20世纪之交英国“非国教宗”工业家之新村建设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文中提出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英国涌现出各种理想城市的构想和实践,不绝如缕。其中,工业家离开城市新建工厂及附属的工人居住区,成为这一传统的重要内容,并以富有社会改革热情的"非国教宗"工业家的成就最为瞩目。19世纪前期工业新村的布局仍类同城市中的连栋住房,至19世纪80年代利华建设阳光港村才统一考虑公共设施、道路形式、街道景观、住宅组合形态等,此后吉百利的伯恩维尔村和朗特里的新厄斯威克村又加以发扬和创造,在规划理念、设计手法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切实促使英国乃至西方社会普遍接受了带有花园的工人阶级住房的设计模式,并推动了田园城市思想的普及和田园城市运动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上述3处工人新村规划和建设的思想来源,考查其时代背景与作为"局外人"的"非国教宗"工业家的建设目的,比较它们各自的规划特征及相互关联,缕析它们在现代城市规划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陈凌[3](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提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刘洪洁[4](2020)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城市愿景及其实践(19061948) ——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伴随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者提出了若干在巴勒斯坦创建民族家园的思路,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关于现代犹太城市的发展愿景及其实践。犹太复国主义的城市愿景既包括以赫茨尔为代表的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对现代犹太城市的乌托邦幻想,也包括后来由阿基巴·魏斯与梅厄·迪森高夫等特拉维夫创始者提出的付诸实践的城市构想。从本质上来看,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城市愿景缘于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旨在将欧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移植到巴勒斯坦。在城市犹太复国主义者看来,现代化犹太大都市的兴起需要依托科学合理的现代城市规划以及鼓励发展创业型的工商业经济的合力推动,辅之以现代犹太城市文化的塑造。1909年阿胡扎特·巴伊特社区的创建被视为现代犹太城市社区发展的转折点。实际上,早在第一次阿利亚运动期间,隶属“热爱锡安”组织的犹太移民已在雅法老城之外创建了内夫·泽德克等犹太社区。但此类社区无法摆脱“东方”、“传统”的桎梏,社区建设缺乏现代城市的规划理念,因无法应付大规模犹太移民潮的涌入而日趋地“隔都化”。这直接地促成了雅法犹太中产阶层于1906年提出关于创建阿胡扎特·巴伊特社区的倡议。此外,以魏斯为代表的倡议者意识到创建现代犹太城市社区与建设犹太民族家园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魏斯领导的阿胡扎特·巴伊特协会先后就筹集贷款、购置土地等议题与犹太民族基金会等犹太复国主义机构进行商议。为了确保社区发展的现代性,为伊休夫塑造现代、宜居的犹太城市生活模板,社区委员会依据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设定了社区的规划总则。因此,阿胡扎特·巴伊特社区的创建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构现代犹太城市生活的开端,大流散时期犹太生活的“隔都化”印记将逐渐地封存于犹太民族的记忆中。1910年,“阿胡扎特·巴伊特”更名为“特拉维夫”,本意为“春之丘”,亦可引申为“新故土”。此命名表明城市犹太复国主义者欲意在巴勒斯坦这片属于犹太人的新故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现代城市。从此,特拉维夫社区处于迅速建设与扩展的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特拉维夫的建设进程呈现出了诸多饱含现代性的特征,譬如重视科学合理地布局社区结构,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注重塑造社区的文化氛围,适时地调整社区的管理规章,这促成了特拉维夫发展成为邻里关系紧密的互助型现代犹太社区。在特拉维夫的社区建设进程中,伴随犹太移民的涌入以及工商业的初现,社区周边的土地购置与土地投机活动悄然兴起,促成特拉维夫的边界渐趋地向外围扩展,奠定了特拉维夫最终于1934年享有完全独立市政地位的基础。然而,城镇的杂乱蔓延式扩展违背了特拉维夫最初创建时设定的“田园社区”的愿景,但1925年的“盖迪斯规划”再造了“田园城市”的框架,为未来特拉维夫的北向扩展呈现出了地中海式田园城市的风貌,至今依旧清晰可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迪森高夫关于特拉维夫发展为巴勒斯坦区域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的愿景已经实现。特拉维夫建构了包含建筑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齐全的产业体系,成为伊休夫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不可否认的是,犹太移民潮的涌动以及移民私有资金的注入是助力特拉维夫建构完善产业体系的核心因素。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繁荣时期,特拉维夫的产业结构具有独特性,其中建筑业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吸引投资与提供就业岗位的首要部门,但受移民潮的波动性影响较大;工业生产的门类多样化,其中以小微型企业为主,但其发展未得到犹太民族集体资本的支持,而是主要依赖移民的私有资本;商业与贸易已在伊休夫执牛耳,其中依托黎凡特展销会与特拉维夫港口的对外贸易是向世界展现犹太复国主义事业与成就的窗口。此外,作为伊休夫时期唯一享有犹太自治权的市政府,特拉维夫市政当局在紧急时期积极地进行旨在稳定市场秩序的管理,可谓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以色列建国前自主探索民族经济治理方式的尝试。此外,作为“第一座希伯来城市”,特拉维夫不仅是伊休夫的工商业中心,还是伊休夫希伯来文化复兴与流行的中心。为了在文化领域落实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城市愿景,除了通过“语言战争”的方式复兴希伯来语之外,特拉维夫的建设者还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路径建构了现代犹太城市的公共文化:一方面依托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建成环境;另一方面则在“创造新传统”的基础上推行民族节日的公共仪式化。作为伊休夫现代犹太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拉维夫的都市公共文化发挥着探寻建构以色列集体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

张童瑶[5](2019)在《中国古代如厕文化中的造物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与厕所相关的造物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厕所与便器承载着古人的造物思想与智慧,其形制、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不仅体现着古代造物的科学技术水平,更包含着古人丰富多样的造物观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古代厕所造物观念除了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等客观因素制约外,还会受到人文思想、文化内涵等主观人文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古代如厕文化中的造物思想不仅要着眼于物体本身的形制、规范、原理等,也要探索传统人文因素在造物思想中起到的作用。本文以古代厕所发展史的时间发展线、古代厕所的人文造物主观因素、影响古代如厕文化发展的客观因素三条主线为线索,通过对古代典籍、出土文物及考古遗址的归纳与整理,分析了古代厕所造物中所体现的人文观念,探讨了影响我国古代厕所造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总结了我国古代厕所造物中可传承的造物观念和需要革新的造物观念,以及对我国现代设计的启示,并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东清秀村旱厕改造为例,对我国古代如厕文化中的造物观念加以应用。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本文将古代厕所造物活动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及人的精神观念联系在一起,对古代厕所的造物发展史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其中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文化价值与人文观念。其次,本文从礼制造物、信仰造物、科技造物三个人文方面对厕所造物观进行了论述,分别就其对于古代厕所及便器造物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分析了古人从人与自然关系中领悟出的顺天造物的生态观与巧夺天工的技艺观。随后,本文对制约我国古代如厕文化发展的客观条件进行了总结,分条概括了在古代封建专制统治下厕所与便器所出现的造物形态。最后,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东清秀村走访调研,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把古代如厕文化中“阴阳五行”、顺天造物和人文关怀思想应用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东清秀村旱厕改造中。本文对如厕文化中传统造物思想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如厕事物、设计思想带来启示,对传承我国古代优秀的人文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懿锋[6](2020)在《龙华机场的历史地理研究(1916-194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龙华机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复原龙华机场详细建设过程的基础上,探讨龙华机场历史演变的时空特征,以此来反映龙华机场对上海港乃至中国航空事业所发挥的重要性,进而为拓展和深入中国航空史研究提供裨益。本文的研究工作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阐述龙华机场形成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基础上,对龙华机场辟建的来龙去脉以及之后历次扩建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仔细剖析;并从龙华机场扩建过程与当地农民、国民政府、第三方(如美国方面、战时日本方面)之间的不同利益纠缠的个案分析中,揭示历史表象深层的原因和历史现实的复杂性;(2)从全国航空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以龙华机场为基地所建设的的国内与国际航线。正是这些航线的建设使得龙华机场的飞机网络可以通联全国,甚至直达欧美地区。龙华机场的国内国际航线的建设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民航发展的提升,更深刻的促进以及勾画出上海所代表的新的交通体系的建立,充分展示出龙华机场在民航史的突出地位。(3)从上海城市空间角度出发:交通方面,以龙华机场为起始点的上海城市公路网逐渐铺展开来,且龙华机场濒临黄浦江,便捷的水运优势利于乘客与货运的周转。龙华机场的建立使得龙华乃至上海地区形成水陆空立体格局;从城市空间开发角度来讲,龙华机场的历次扩建、变迁无不与土地产权转移与房屋拆迁产生联系,为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动力,并为上海港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助力。综上所述,本文既是近代中国航空史的个案研究,又是采用了历史地理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于龙华机场历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张洋[7](2019)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城市之根,也是城市的灵魂。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及城市的文化,实际上是以更综合、更系统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文脉及其实质的问题。阿拉伯伊斯兰城市的形态布局、管理体制、社会结构等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伊斯兰哲学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城市这个被称为“文化容器”的载体。两者是相辅相依,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于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端、发展、衰落和复兴的轨迹,不仅可以揭示中东城市建设与发展脉络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主导的这一基本规律,也从中看出伊斯兰阿拉伯文化是如何在城市得到发展、传承并重新焕发生机的。本文选取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城市——开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开罗城市的塑造作用,以及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结了开罗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揭示了开罗城市能够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原因,分析了开罗在文化传承中的经验教训、面临的未来挑战及其进行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启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文章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做了界定。正文部分,第一章通过对伊斯兰城市起源的追溯,介绍了伊斯兰城市的类型、城市形态的构成元素、城市的布局特点,并揭示了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系,即伊斯兰城市体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价值观,伊斯兰城市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第二章主要是对中世纪开罗的研究,主要涵盖从福斯塔特、阿斯卡莱、格塔伊尔作为阿拉伯帝国的行省都城,到开罗作为独立地方王朝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首都的城市发展历程。本章研究了开罗的建筑特色和布局特点,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城市管理、经济和文化制度,城市的社会分层、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开罗的文化传统,分析了中世纪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地位以及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心的原因。第三章是对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罗的研究。一个统一的奥斯曼帝国为开罗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导致了开罗政治上的动荡、经济上的颓靡和文化创新上的停滞。与此同时,伊斯兰政治文化、建筑文化、护卫朝觐传统以及阿拉伯学术都在开罗得到了传承和延续,开罗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延续性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开罗的城市制度是典型的伊斯兰框架下的城市制度。第四章研究的历史时期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七·二三革命”前,在这一时期开罗经历了穆罕默德·阿里的现代化改革、伊斯梅尔的城市革新以及殖民时期的城市化改造,开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新城与旧城相对而立的二元城市格局。在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之下,阿拉伯世界开始以开罗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和伊斯兰教改革、复兴思潮。本章在介绍了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分析了开罗能够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复兴、改革中心的原因。第五章介绍了当代开罗的发展建设,开罗在阿拉伯世界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形态的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尝试进行了“文化传承系统”的建构,其次在该框架下,通过前面二至五章的介绍和梳理,分析了开罗千年来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的主体、传承的环境、传承的内容以及传承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优势与劣势。优势有:传承主体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以及近代以来的文化自觉意识;传承环境上得益于开罗建成之时其它较早扎根文化形成的丰厚文化积淀,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开罗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承内容上,吸收了各类文化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传承方式上,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并以街区为载体进行文脉的传承。劣势有:传承主体文化上的保守性,传承主体间文化上的断层;本地近代以前一成不变的社会结构、本国当今持续下降的文化影响力、纷乱不安的地区局势和全球化浪潮裹挟的新殖民主义蔓延,构成了传承环境的不利方面;传承内容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本身宗派主义、专制主义、神权主义、蒙昧主义等积弊严重,面对新时代挑战创新乏力;传承方式上,资金困难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过分依赖外援,教育资源匮乏使城市文化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社交媒体对文化传承具有双刃剑作用。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延续城市发展的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要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要加强中国城市与其它城市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

冯海珍[8](2019)在《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敖鲁古雅生态旅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是我国部落文化的活化石,该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孕育了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桦树皮文化。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本民族森林游猎生产生活方式悄然的退出历史舞台,原始部落文化被现代文明不断冲击,传统手工技艺被现代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传统文化濒临消亡,值得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近些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以下简称为“敖乡”),形成了以文化馆、博物馆为主体,生产、加工、售卖传统手工艺品的旅游产业,但由于定位不准确,粗放式开发,导致本地区特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未能有效转化,反之出现人力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人文资源浪费、传统文化弥散等现象。本文尝试将敖乡打造成为生态旅游品牌试点,以文创产品开发为基点,以点带面,在保护的基础上谈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求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谋发展。笔者通过对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旅游现状SWOT分析,提出在敖鲁古雅生态旅游中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及文创产品设计方案。本文共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论文阐述部分,第二板块是设计实践部分。两大板块又划分为三部分的具体内容。首先,绪论部分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说明。其次,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关于敖鲁古雅生态旅游的式微;关于文创产品的现实际遇分析;敖鲁古雅生态旅游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敖鲁古雅”品牌文创产品设计方案阐述。最后,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文章研究及设计实践的结论及对未来的展望。笔者开创性提出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理论,意在批判“贴标签式”的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助力敖乡度过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瓶颈期。以打造有特色、有文化、有内涵的敖鲁古雅生态旅游品牌为背景,以有计划、有节制、有取舍的保护性开发敖鲁古雅生态旅游文创产品为目标,实现生态旅游建设与文创产品开发的有机结合,探寻敖乡旅游建设的新方向、新途径、新领域,促进敖鲁古雅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性发展。

李国栋[9](2018)在《当代网球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西安网球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球运动文化底蕴深厚,参与人口众多,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运动。伴随着网球运动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和这项运动相关的网球建筑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体育运动产业也随着经济发展在悄然升级中,网球运动在我国开展迅速。北京奥运周期之后,承接不同类型赛事的网球建筑层出不穷,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网球建筑作为体育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有特定的体育工艺,在专项实践上虽有一定积累,但“网球中心”这一集合性概念在设计理论研究方面滞后且时效性差。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设计建造新的网球中心建筑时,规划布局设计方法单一,设计方法不科学,建筑硬件与实际使用存在不匹配和盲目追求高大全的问题。课题研究立足网球中心集合概念区别以往只从网球建筑单体出发的研究角度。以专业性,集合性的网球中心为研究对象,其发展新特点,布局方式和单体设计要点在集合性上的体现值得深入研究。论文以网球中心建筑设计为研究课题,从网球运动发展背景出发,针对当下我国网球中心建筑专项设计的具体问题,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着名网球中心案例,进行设计方法的分析、整理、提炼。并结合已有的设计理论,从网球中心布局方法和核心场馆建筑设计要点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当代网球中心公园集合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发展趋势。核心建筑形象多元化、空间设计复合化、开合屋盖普及化、建筑技术科学化的发展现状。更新设计程序,探索多元可能性。最后结合西安网球中心的设计实践案例,明确网球中心布局规划和核心场馆建筑的设计要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做深入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总结归纳出适用于现阶段的系统性设计方法和理论指导原则,用于今后这一专项建筑类型的实践参考。

张闻芯[10](2017)在《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室是由茶及饮茶的行为聚集而成的空间。茶室设计,是茶本身的发展和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交叉地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建筑类型。中国是茶的故乡,其文化兴盛于唐宋,然彼时之茶室与饮茶之法已鲜见于世。值得庆幸的是,南宋时期的饮茶文化在传播到日本之后,得以被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保存。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茶室的建设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研究日本茶室有利于对中国茶室设计历史的溯源,也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本。笔者通过学习日语,研究了日本茶室设计的已有成果,提取出其历史脉络、建构本体要素之后展开了对典型案例的实地考察。研究的12个案例当中,包括7个传统茶室和5个现当代茶室,从古至今,从史诗到日常。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初步探索了基于现代建筑学科理论的日本茶室设计方法。并通过古今对比,总结出日本茶室在当代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茶室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服务。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提出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内容、方法、框架。第二章论述了日本茶道与茶室的发展历史,第三章系统性介绍了日本茶室建构的本体要素。第四章以二、三两个章节为基础,解析了12个有代表性的茶室案例。第五章作为总结,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初步归纳出日本茶室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第六章提炼出本研究的结论。

二、卫生间——划时代的创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间——划时代的创举(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方法
第二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概述
    第一节 济宁地区文化资源概况
    第二节 博物馆数量及空间分布
    第三节 类型划分
第三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建筑与环境
    第二节 博物馆安全
    第三节 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思考
第四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
    第二节 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建议
第五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
    第二节 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建议
第六章 博物馆教育和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现状
    第二节 博物馆教育和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提高各类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的建议
结语
附录 博物馆陈列展览观众满意度调査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城市愿景及其实践(19061948) ——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问题、基本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现代城市愿景
    第一节 乌托邦式犹太复国主义城市愿景的文学叙述
    第二节 西奥多·赫茨尔对现代犹太城市社会的构想
        一 《犹太国》中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 《新故土》中的犹太城市愿景
    第三节 特拉维夫创建者的城市发展愿景
        一 打造现代化的犹太大都市
        二 建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第四节 城市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
第二章 阿胡扎特·巴伊特社区的创建
    第一节 雅法犹太社区的历史沿革
        一 古代雅法的犹太人定居史
        二 老伊休夫时期雅法犹太社区的发展及其特征
        三 新伊休夫时期雅法城外犹太社区的兴建
    第二节 创建现代犹太城市社区的动议
        一 雅法犹太居民结构的重塑与现代犹太社区的需求
        二 现代犹太社区创设倡议的形成
    第三节 阿胡扎特·巴伊特社区的筹备工作与正式创建
        一 筹集资金
        二 购置地块
        三 规划总则
        四 正式创建
第三章 特拉维夫的初步发展:由社区到城市
    第一节 犹太复国主义语义中的市名与市徽
        一 市名的确立
        二 市徽的设计
    第二节 特拉维夫社区的建设及其主要特征
        一 现代化的社区布局与基础设施
        二 注重塑造社区的文化氛围
        三 适时调整社区的管理规章
    第三节 特拉维夫社区的扩展与独立市政地位的确立
        一 特拉维夫社区扩展进程中的土地购置与土地投机
        二 特拉维夫都会区雏形的呈现
        三 特拉维夫独立市政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调整:由田园社区到田园城市
        一 阿胡扎特·巴伊特田园社区理想的破灭
        二 1925年盖迪斯田园城市的总体规划
第四章 特拉维夫的产业格局及商贸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犹太移民潮与特拉维夫经济的周期性发展
        一 第三次阿利亚运动与特拉维夫经济的增长与衰退期
        二 第四次阿利亚运动与特拉维夫经济的繁荣与危机期
        三 第五次阿利亚运动与特拉维夫经济的繁荣期
    第二节 特拉维夫产业体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 建筑业及其在产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二 中小微工业体系的形成
        三 伊休夫商贸中心地位的形成
        四 伊休夫金融业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特拉维夫市政府的经济管理
        一 稳定物价
        二 打击黑市
第五章 特拉维夫公共文化的建构
    第一节 特拉维夫现代都市建成环境的塑造
        一 折衷主义建筑及其特征
        二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及其语义
    第二节 特拉维夫公共空间的希伯来化
        一 特拉维夫“语言战争”的背景与必要性
        二 特拉维夫的希伯来语守卫者联盟
        三 特拉维夫希伯来化的官方政策
    第三节 普珥节嘉年华与犹太节日的公共仪式化
        一 特拉维夫普珥节嘉年华的缘起
        二 普珥节嘉年华的公共仪式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古代如厕文化中的造物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如厕为什么称为“文化”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国古代厕所造物发展史
    2.1 古代厕所名称演变
    2.2 古代厕所造物发展史
        2.2.1 夏商周时期
        2.2.2 秦汉时期
        2.2.3 唐宋时期
        2.2.4 明清时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代厕所的人文造物观念
    3.1 厕所的礼制与造物
        3.1.1 厕所造物的等级观
        3.1.2 厕所造物的礼仪观
    3.2 厕所的信仰与造物
        3.2.1 禅宗信仰与造物
        3.2.2 民间多神信仰与造物
        3.2.3 “阴阳五行”思想与造物
    3.3 厕所的科技与造物
        3.3.1 顺天造物的生态观
        3.3.2 巧夺天工的技艺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厕所造物观念发展的客观因素
    4.1 社会环境因素
        4.1.1 封建专制统治
        4.1.2 农耕文化
    4.2 地域环境因素
    4.3 如厕方式因素
    4.4 不同场所功能性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如厕文化中造物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5.1 造物观念到设计思想的古今传承
    5.2 如厕文化中可传承的造物观念
        5.2.1 生态化环境设计
        5.2.2 空间及附属功能设计
        5.2.3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5.3 如厕文化中需革新的造物观念
        5.3.1 等级观念的现代转化
        5.3.2 民间多神信仰的现代转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东清秀村旱厕改造设计实践
    6.1 改造背景
    6.2 现有问题分析
    6.3 改造思路
        6.3.1 布局设计——“阴阳五行”思想应用
        6.3.2 生态化环境设计——顺天造物思想应用
        6.3.3 人性化设计——人文关怀思想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龙华机场的历史地理研究(191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第四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龙华机场兴起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水路
        二、陆路
    第二节 飞机的兴起及其在上海的发展
        一、飞机业的兴起
        二、上海飞机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龙华机场的初创时期
    小结
第二章 龙华机场的扩建过程
    第一节 30年代的机场扩建时期
        一、背景
        二、征地
        三、工程指导方案之设计
        四、扩建具体效果
    第二节 抗日战争扩建时期
        一、实施背景
        二、具体整修以及后期影响
    第三节 1945—1949年扩建
        一、战后各方力量主导扩建
        二、具体设计方案
        三、扩建完成效果
    小结
第三章 航线
    第一节 中航三大干线开辟
        一、沪蓉航线开辟
        二、沪平段航线
        三、沪粤段航线开辟
    第二节 国内其他航线的开辟
    第三节 国际航线的开辟
    小结
第四章 龙华机场与上海港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上海市内交通方面
    第二节 对邮政运输之影响
    第三节 对空中管制之影响
    第四节 对上海经济社会之影响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文章创新点和难点
    四、关于本文“伊斯兰城市”、“文化”和“开罗”的界定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伊斯兰城市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一、伊斯兰教与城市的关系
        二、伊斯兰城市的源起和类型
    第二节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的形态和布局
        一、伊斯兰城市形态的典型元素
        二、伊斯兰城市布局特点
    第三节 伊斯兰城市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关系
        一、伊斯兰城市体现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价值观
        二、伊斯兰城市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世纪的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中世纪开罗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
        一、从福斯塔特到开罗
        二、法蒂玛王朝时期开罗的建立和发展
        三、阿尤布王朝时期对开罗的扩建
        四、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开罗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开罗城市形态和布局对伊斯兰文化的体现
        一、伊斯兰开罗的建筑特色
        二、伊斯兰开罗的布局特点
    第三节 开罗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城市制度
        一、管理制度
        二、经济制度
        三、文化制度
    第四节 开罗的城市社会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城市的社会分层体现伊斯兰价值观
        二、城市的社会组织形式
    第五节 开罗城市的传统文化
        一、官方节庆文化
        二、民俗文化
        三、民间信仰文化
        四、民间政治文化
    第六节 中世纪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一、中世纪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地位和贡献
        二、中世纪开罗传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有利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奥斯曼统治下的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奥斯曼帝国给开罗带来的挑战
        三、开罗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制度的传承
        一、对多层次城市管理制度的传承
        二、对城市社团制度的传承
        三、对瓦克夫制度的传承
        四、对开罗城市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开罗对伊斯兰城市社会结构的传承
        一、开罗社会结构的一脉相承
        二、开罗乌里玛的社会协调功能
        三、社会结构的延续性及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第四节 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
        一、对伊斯兰政治文化的传承
        二、对伊斯兰建筑文化的传承
        三、对伊斯兰朝觐文化的传承
        四、对阿拉伯学术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开罗的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
    第一节 开罗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一、拿破仑入侵时期开罗的发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的现代化改革与开罗城市发展
        三、伊斯梅尔的城市革新
        四、殖民时期的开罗城市发展进程
    第二节 近代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开罗对伊斯兰城市形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开罗在“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三、开罗成为伊斯兰改革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心
    第三节 近代开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复兴、改革中心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刺激因素
        二、社会变革因素
        三、文化主体因素
        四、传播条件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开罗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
    第一节 开罗城市在新时期的发展
        一、纳赛尔时期城市规划的开启
        二、萨达特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三、穆巴拉克时期开罗全面的新城建设
    第二节 开罗在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一、20 世纪70年代前
        二、20 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三、新世纪的影响力
    第三节 当代开罗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一、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
        二、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三、开罗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
        四、开罗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研究——“伊斯兰的开罗”
    第四节 开罗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器物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制度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观念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罗文化传承系统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开罗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系统构建
        一、文化传承系统构建及原则
        二、开罗文化传承主体分析
        三、开罗文化传承环境分析
        四、开罗文化传承内容分析
        五、开罗文化传承方式分析
    第二节 开罗的文化传承系统评价
        一、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优势
        二、开罗文化传承系统的劣势
    第三节 开罗城市文化传承的启示
        一、城市现代化发展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前提
        二、延续城市发展的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
        三、注重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城市为载体加强与其它文化的交流互鉴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开罗历史发展年表
附录二:大开罗地区高等学校列表
附录三:1947-2016 年大开罗地区人口统计

(8)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敖鲁古雅生态旅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3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0.4 选题相关概念界定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
    0.6 文献综述
    0.7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关于敖鲁古雅生态旅游的式微
    1.1 敖鲁古雅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1 优势——地尽其利,人尽其才
        1.1.2 劣势——开发粗放,规划不利
        1.1.3 机遇——政策扶持,形势良好
        1.1.4 挑战——人为破坏,环境制约
    1.2 敖鲁古雅发展生态旅游的价值及意义
        1.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2.2 “非遗”文化生态保护
        1.2.3 传承发展下的工匠精神
        1.2.4 生态旅游建设中的藩篱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文创产品的现实际遇分析
    2.1 文创产品开发的价值
        2.1.1 人文情怀的引领
        2.1.2 商业经济的助力
        2.1.3 审美情趣的提升
        2.1.4 活态传承的延展
    2.2 关于敖鲁古雅旅游纪念品的巡礼
        2.2.1 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的困境
        2.2.2 受众需求与现有商品的落差
        2.2.3 旅游纪念品的现实开发断层
        2.2.4 敖鲁古雅文创产品开发前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敖鲁古雅生态旅游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
    3.1 敖鲁古雅生态旅游品牌树立
        3.1.1 准确定位遗产资源
        3.1.2 科学规划发展品牌
        3.1.3 跨界传播智慧旅游
    3.2 敖鲁古雅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宗旨
        3.2.1 “非遗”的“整体性保护”
        3.2.2 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
        3.2.3 文创产品的“生产性保护”
    3.3 敖鲁古雅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形式
        3.3.1 打造精品品牌文化
        3.3.2 精选开发传播渠道
        3.3.3 跨界开发文创产品
        3.3.4 开创产业化创意链
    3.4 敖鲁古雅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内容
        3.4.1 “高保真”造物思想
        3.4.2 “原生态”文化符号
        3.4.3 “创造性”工匠精神
        3.4.4 “实用性”视觉艺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敖鲁古雅”品牌文创产品设计方案阐述
    4.1 选题依据及前期准备
        4.1.1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
        4.1.2 建设生态旅游特区
        4.1.3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4.2 设计理念及预期目标
        4.2.1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4.2.2 传统文化“青春面孔”
        4.2.3 “文创”脑筋,品牌效应
    4.3 毕业设计方案详解
        4.3.1 “敖鲁古雅”品牌形象设计
        4.3.2 “秘境·敖鲁古雅”插画设计
        4.3.3 “敖娃”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4.4 毕业设计部分文创产品展示
        4.4.1 “敖鲁古雅”品牌文创产品
        4.4.2 “敖娃”系列衍生文创产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9)当代网球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西安网球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4.1 相关概念综述
        1.4.2 研究范围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2 网球运动及最新发展背景研究
    2.1 体育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2.1.1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相互关系
        2.1.2 体育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协调
        2.1.3 体育建筑与城市功能、环境、文化的融合
    2.2 网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与影响
        2.2.1 网球运动的发展过程
        2.2.2 网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2.2.3 网球运动组织和不同级别的赛事体系
        2.2.4 网球运动的影响和对相关城市发展的影响
    2.3 网球运动场地和网球中心建筑的发展
        2.3.1 网球场地的类型
        2.3.2 网球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3.3 不同级别网球中心的硬件要求
    2.4 网球运动的经济价值和全球影响力
    2.5 本章小结
3 网球中心解析和建筑发展新特点研究
    3.1 国外着名网球中心建筑的解析研究
        3.1.1 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网球中心
        3.1.2 法国罗兰加洛斯网球中心
        3.1.3 英国温布尔顿网球中心
        3.1.4 美国法拉盛公园网球中心
    3.2 国内着名网球中心建筑的解析研究
        3.2.1 北京国家网球中心
        3.2.2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
        3.2.3 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
        3.2.4 天津团泊网球中心
    3.3 当代网球中心发展更新的新特点
        3.3.1 网球运动大众化
        3.3.2 网球公园集合化
        3.3.3 网球中心多样化
        3.3.4 中心场地灵活化
    3.4 网球中心核心建筑的发展新特点
        3.4.1 建筑形象多元化
        3.4.2 空间设计复合化
        3.4.3 开合屋盖普及化
        3.4.4 建筑技术科学化
    3.5 本章小结
4 发展更新背景下网球中心集合性的设计方法
    4.1 网球中心集合性在布局上的设计方法
        4.1.1 突出核心的布局设计方法
        4.1.2 规划骨架的布局设计方法
        4.1.3 构建轴线的布局设计方法
    4.2 网球中心集合性在核心场馆上的设计方法
        4.2.1 场地布置和看台形式设计
        4.2.2 主场馆建筑形象设计
        4.2.3 可开合屋盖设计
        4.2.4 建筑场地集合性多功能设计
        4.2.5 建筑工艺更新设计
    4.3 网球中心集合性可持续利用的设计策略
        4.3.1 网球中心与城市共同发展
        4.3.2 功能更新和使用寿命延续
        4.3.3 功能空间复合化设计
    4.4 当代网球中心集合性的综合发展设计要点
        4.4.1 网球中心分阶段式设计方法
        4.4.2 网球中心地域性设计需求
        4.4.3 和生态理念设计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网球中心方案设计研究
    5.1 西安网球中心策划运营设计
        5.1.1 西安网球市场现状和前期策划研究
        5.1.2 功能定位与规模定位
    5.2 西安网球中心与城市设计
    5.3 西安网球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法
        5.3.1 西安网球中心总平面规划设计
        5.3.2 西安网球中心交通流线设计
        5.3.3 网球中心园区景观绿化设计
        5.3.4 其他配套设施设计
    5.4 西安网球中心场馆设计
        5.4.1 集合性功能空间设计
        5.4.2 网球场观众席设计
        5.4.3 主要场馆集合性平台看台设计
        5.4.4 西安网球中心场馆可开合屋盖结构设计
    5.5 网球场馆建筑空间集合性设计
        5.5.1 体现集合性的多样空间组织
        5.5.2 赛后可变的集合性空间设计
    5.6 西安网球中心多元设计应用
        5.6.1 西安网球中心地域性设计应用
        5.6.2 西安网球中心生态理念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的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硕士期间参与实践项目
致谢

(10)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
2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茶室建筑的变迁
    2.1 茶道空间的起源
        2.1.1 会所的产生
        2.1.2 殿中的茶
        2.1.3 足利义政和村田珠光的茶
        2.1.4 武野绍鸥的四叠半和“坪之内”
        2.1.5 “市中山居”体和草庵
    2.2 草庵风的茶室和露地
        2.2.1 草庵茶室的诞生
        2.2.2 《山上宗二记》中的茶室
        2.2.3 千利休的茶室
        2.2.4 下克上的终焉
    2.3 书院茶室
        2.3.1 大名茶的确立
        2.3.2 小堀远州与千宗旦的茶室
        2.3.3 片桐石州的茶与千家的道统
        2.3.4 近世大名茶人和激荡的茶道
    2.4 近世之后的煎茶与煎茶席
        2.4.1 煎茶道的历史
        2.4.2 煎茶席的演变
    2.5 现代化以来的茶室
        2.5.1 战后茶室理论的重构
        2.5.2 现代建筑家的建造实践
    2.6 本章小结
3 日本茶室的空间内容、组织秩序与建构要素
    3.1 日本传统茶室的空间内容与组织秩序的基础
        3.1.1 空间内容的创作基础——茶人、茶会
        3.1.2 茶事(茶会)活动的场景展开与动线的组织
    3.2 露地建构的本体要素
        3.2.1 道路与置石
        3.2.2 构筑物
        3.2.4 植物配置
    3.3 茶室建筑建构的本体要素
        3.3.1 平面
        3.3.2 立面
        3.3.3 天井面
    3.4 内部装饰建构的本体要素
        3.4.1 茶道具与千家十职
        3.4.2 室礼与床之间的装饰
        3.4.3 茶挂
        3.4.4 插花
    3.5 本章小结
4 代表案例研究
    4.1 草庵茶室与露地的范本——千利休待庵(国宝)
        4.1.1 项目简介
        4.1.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4.1.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4.1.4 茶的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4.1.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4.2 利休后的四人对茶室发展的推动
        4.2.1 千宗旦今日庵
        4.2.2 织田有乐如痷(国宝)
        4.2.3 古田织部燕痷
        4.2.4 小堀远州大德寺龙光院密庵(国宝)
    4.3 茶道宗家中传统茶室与露地的巅峰——薮内家
        4.3.1 项目简介
        4.3.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4.3.3 茶室群落的聚集
        4.3.4 露地的发展和完善
        4.3.5 露地节点放大示意
    4.4 御茶屋及其露地的代表——桂离宫松琴亭
        4.4.1 项目简介
        4.4.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4.4.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4.4.4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4.4.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4.5 现代建筑家的传承与创新——矶崎新有时庵
        4.5.1 项目简介
        4.5.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4.5.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4.5.4 茶是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4.5.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4.6 现代建筑历史学对茶室论的重构与实践探索——藤森照信高过痷
        4.6.1 项目简介
        4.6.2 设计意图——藤森照信的茶室论
        4.6.3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4.6.4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4.7 日本茶室在现代商业店铺中的踪迹 1——成为第三生活空间的“和之心”吃茶店
        4.7.1 项目简介
        4.7.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4.7.3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4.7.4 室内材料选择与细部构造
    4.8 日本茶室在现代商业店铺中的踪迹 2——Latte chano-mama亲子的席
        4.8.1 项目简介
        4.8.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4.8.3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4.8.4 室内材料选择与细部构造
    4.9 当代日本空间艺术的名片——2014 年威尼斯双年展闻鸟庵玻璃茶室
        4.9.1 项目简介
        4.9.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4.9.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4.9.4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4.9.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5 日本茶室设计思想与方法初探
    5.1 日本茶室设计的精神追求
        5.1.1 日本茶道精神——利休的“四规七则”
        5.1.2 日本茶室设计中的哲学意识——茶道中的禅
        5.1.3 特有的审美意识——侘寂(wabi sabi)与绮丽
    5.2 日本茶室设计方法
        5.2.1 现当代日本茶室的重新分类
        5.2.2 日本茶室设计的给定条件
        5.2.3 空间单元的动线组织与视觉秩序
        5.2.4 空间要素各部分的设计要求
        5.2.5 日本茶室的结构、材料与构造
    5.3 日本茶室设计的四个层次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卫生间——划时代的创举(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D]. 石雪梅. 山东大学, 2021
  • [2]“局外人”:19、20世纪之交英国“非国教宗”工业家之新村建设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J]. 刘亦师. 建筑史学刊, 2021(01)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城市愿景及其实践(19061948) ——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历史考察[D]. 刘洪洁. 郑州大学, 2020
  • [5]中国古代如厕文化中的造物观念研究[D]. 张童瑶.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龙华机场的历史地理研究(1916-1949)[D]. 刘懿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7]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开罗城市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D]. 张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文创产品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敖鲁古雅生态旅游为例[D]. 冯海珍.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当代网球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西安网球中心为例[D]. 李国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10]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D]. 张闻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马桶——划时代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