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67-柠檬酸盐在体内的分布研究

Ga67-柠檬酸盐在体内的分布研究

一、Ga67-枸橼酸盐体内分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琪[1](2021)在《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是多种实体肿瘤和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常用化疗药物,疗效确切、抗肿瘤强,其中乳腺癌是以THP为一线药物进行治疗的癌症之一。在过去20年的早期诊断中,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显着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然而,存活率的提高使人们意识到抗癌治疗过程中改善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重要性。临床观察和研究显示THP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是心脏毒性,且往往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严重限制了THP在临床上广泛和长期的使用。因此,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干预THP所致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芦丁(Rutin,RUT)又名芸香苷,属黄酮类化合物,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传统中药槐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槐花、银杏叶、大枣等中药材中。RUT具有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癌和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进行RUT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在大鼠实验中证实RUT对THP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并利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芯片技术构建RUT干预THP诱导大鼠心脏毒性miRNA表达谱。但RUT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的探索,且对于RUT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的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RUT干预THP诱导心肌损伤miRNA表达谱的分析结果,并通过miRbase数据库,发现miR-129-1-3p是与RUT抑制心脏毒性密切相关的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且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随后使用Target Scan数据库搜索miR-129-1-3p的靶基因,将靶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后发现,富集分析结果中的Ca2+通路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机制相关,我们对位于Ca2+通路中靶基因进行挑选,发现GRIN2D与miR-129-1-3p的靶向性最好。由此,我们推测RUT通过miR-129-1-3p直接靶向GRIN2D调节Ca2+通路,从而发挥对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随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29-1-3p可直接调控GRIN2D。此外,通过文献检索发现miR-129-1-3p在多种肿瘤中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从细胞及整体动物实验对miR-129-1-3p/GRIN2D调控Ca2+通路介导的RUT减轻THP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的作用进行了探索,以期系统深入地揭示miR-129-1-3p/GRIN2D在RUT干预心脏毒性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miRNA的角度阐明RUT治疗心脏毒性和乳腺癌的可能机制。(1)在心肌细胞(体外)实验中,我们采用RUT 100μM预处理,THP 5μM刺激小鼠心肌HL-1细胞24h,模拟RUT改善THP所致HL-1细胞损伤内环境,从细胞水平探讨RUT对THP诱导HL-1细胞损伤保护的具体机制。通过qPCR在HL-1细胞中进行验证,发现miR-129-1-3p在THP处理后的HL-1细胞中下调,而在RUT干预后使其上调,GRIN2D mRNA与其趋势相反,说明miR-129-1-3p/GRIN2D在RUT对THP诱导HL-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iR-129-1-3p在RUT对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将miR-129-1-3p模拟物(mimics)转染至HL-1细胞中,通过DCFH-DA、MAD、SOD、Fluo-3 AM、TUNEL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RUT和miR-129-1-3p可以抑制THP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损伤、钙超载,使Ca2+相关通路蛋白GRIN2D、钙调蛋白-1(Calm1)、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δ(Ca MKⅡδ)和磷酸化的雷诺定受体2(Ry R2-p S2814)表达减少,肌质内皮网钙泵(SERCA2a)和钠钙交换剂1(NCX1)表达增加,并降低细胞凋亡率及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2)在乳腺癌细胞(体外)实验中,我们采用体外培养小鼠乳腺上皮HC11细胞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通过CCK-8检测发现,100μM的RUT抑制4T1细胞增殖,且与THP发挥协同作用。qPCR检测miR-129-1-3p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发现4T1细胞miR-129-1-3p的表达水平低于HC11细胞,而加入RUT干预后4T1细胞miR-129-1-3p的表达水平上升,GRIN2D mRNA与其趋势相反,说明miR-129-1-3p/GRIN2D在RUT抑制小鼠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中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iR-129-1-3p对4T1细胞的抑制作用,将miR-129-1-3p mimics和miR-129-1-3p抑制物(inhibitor)分别转染至4T1细胞中,应用平板克隆、细胞划痕、Transwell、Fluo-3 AM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miR-129-1-3p mimics可以抑制4T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其相关蛋白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抑制Ca2+水平及GRIN2D、Calm1、Ca MKⅡδ蛋白的表达,促进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而miR-129-1-3p inhibitor发挥相反作用。(3)在动物(体内)实验中,采用BALB/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成功构建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小鼠复合模型。给予RUT灌胃给药或尾静脉注射miR-129-1-3p模拟物(agomirs)4周后,BALB/c小鼠的心脏毒性得到明显减轻,心电图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得以改善,心肌酶指标趋于正常,心肌组织miRNA-129-1-3p表达升高,GRIN2D mRNA表达降低,使Ca2+水平降低,GRIN2D、Calm1、Ca MKⅡδ和Ry R2-p S2814蛋白表达减少,SERCA2a和NCX1的蛋白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并且BALB/c小鼠乳腺肿瘤的生长、肝转移及肺部炎症反应得到进一步控制,肿瘤组织中miRNA-129-1-3p表达进一步上升,GRIN2D mRNA表达进一步下降,进一步抑制肿瘤组织中Ca2+含量及GRIN2D、Calm1、Ca MKⅡδ、CD147、MMP-2、MMP-9、VEGF的表达,并进一步促进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体内外THP诱导小鼠HL-1细胞/心肌损伤实验证明,RUT可逆转THP诱导的HL-1细胞/心肌氧化应激损伤、小鼠心脏系数增加、血清心肌酶损伤、心电图异常及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对THP诱导的心脏毒性发挥保护作用。(2)RUT逆转THP诱导的小鼠HL-1细胞/心肌组织中miRNA-129-1-3p下调、GRIN2D mRNA上调、钙超载及细胞凋亡。表明RUT通过逆转THP所致小鼠心脏毒性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iR-129-1-3p抑制GRIN2D表达及其调控的Ca2+通路,进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所实现的。(3)体内外THP抑制乳腺癌实验证实,RUT可增敏THP抑制4T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生长、肝转移及肺部炎症反应,对THP抑制乳腺癌发挥增敏作用。(4)RUT增敏THP抑制4T1细胞/肿瘤组织中miRNA-129-1-3p下调、GRIN2D mRNA上调、使钙水平进一步降低并促进细胞凋亡。表明RUT通过增敏THP抑制小鼠乳腺癌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iR-129-1-3p抑制GRIN2D表达及其调控的Ca2+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所实现的。本研究拓展了RUT的药理作用,并对miR-129-1-3p/GRIN2D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表明miR-129-1-3p可能是治疗THP所致心脏毒性及乳腺癌的新靶点,可作为开发治疗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和乳腺癌的新型药物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于晴[2](2021)在《右美托咪定通过AMPK/SIRT1自噬途径改善脓毒症肝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建模下脓毒症小鼠生存、炎症反应和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10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组:(i)假手术组(CON);(ii)CLP诱导肝损伤+生理盐水组(CLP);(iii)CLP诱导肝损伤+DEX组(CLP+DEX)。采用CLP法建立小鼠脓毒症性肝损伤模型。术后0、2、4 h(小时)腹腔注射DEX 20μg/kg或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小鼠术后状态并计算小鼠120小时死亡率。取CLP诱导脓毒症后6、12和24 h的小鼠肝脏标本和血液标本行进一步研究。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CLP术后6、12和24 h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清肝损伤标志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0)水平。结果:1.CLP建模后CON组小鼠存活率为100%;CLP组和CLP+DEX组在12 h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1%和100%,24 h的存活率分别为58.1%和83.8%。CLP组小鼠5天存活率为3.2%,CLP+DEX组小鼠5天存活率为12.9%。CLP组与CLP+DEX组小鼠5天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CON组肝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无水肿、细胞坏死;与CON组相比,CLP组肝细胞有明显病理改变,如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排列紊乱;CLP+DEX组肝细胞病理改变较CLP组有所改善。3.肝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CLP组ALT、AST在6 h时显着升高,12 h时降低,24 h时显着升高;CLP+DEX组ALT、AST在6 h和24 h时显着低于CLP组(P<0.05)。两组在12 h没有显着差异。4.ELISA结果表明,CLP可诱导小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脓毒症诱导6 h,与CLP+DEX组相比,CLP组TNF-α、IL-1β和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5)。脓毒症诱导12 h,CLP组TNF-α、IL-1β、IL-10水平下降,与DEX+CLP组无显着性差异。脓毒症诱导24 h,CLP组上述三种炎症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CLP+DEX组(P<0.05)。IL-6检测结果与上述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趋势不同。CLP组和CLP+DEX组IL-6在6~12 h时均升高,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LP+DEX组24 h时IL-6明显下降,CLP组仍处于高水平(P<0.05)。结论:初步证实DEX对CL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小鼠24 h存活率升高。在CLP建模后24 h,CLP+DEX组小鼠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和肝损伤标志物的表达降低。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与体内自噬水平的相关性及机制探讨目的:观察DEX在脓毒症中的抗炎作用与自噬之间的关系,从自噬角度探讨DEX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缓解肝组织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脓毒症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处理同第一部分。小鼠分组为(i)CON组(假手术组);(ii)CLP组(CLP诱导肝损伤+生理盐水);(iii)CLP+DEX组(CLP诱导肝损伤+DEX)。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组织LC3II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p62、LAMP-2、AMPK、p-AMPK、SIRT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SIRT1表达。结果: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LP+DEX组在不同时间点均能清晰观察到自噬体结构。在CLP组中,在6 h和12 h在肝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自噬体结构,24 h时间点没有发现明显的自噬体。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P组小鼠肝组织中的LC3II和Beclin-1水平在CLP后6 h下降,在12 h达到峰值,然后在24 h下降。与CLP+DEX组相比,CLP组在6和24小时的LC3II和Beclin-1水平较低(P<0.05),12 h未观察到显着差异。CLP后24 h各时间点,CLP组p62含量均显着高于CLP+DEX组(P<0.05)。各时间点CLP组与CLP+DEX组LAMP-2检测水平无差异。CLP组p-AMPK的水平在CLP后12 h升高,24 h下降。相比之下,CLP+DEX组的p-AMPK水平在1224 h显着升高,24 h CLP组与CLP+DEX组p-AMPK水平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DEX组相比CLP+DEX组的SIRT1水平在24 h显着升高(P<0.05)。3.免疫荧光法半定量结果显示,CLP组12 h时LC3II阳性信号强,24 h阳性信号减弱;而CLP+DEX组在1224 h时阳性信号增强。CLP组与CLP+DEX组半定量结果在24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P建模后24 h,DEX治疗的脓毒症小鼠肝组织自噬活性增强,AMPK/SIRT1水平上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低。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对LO2肝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及自噬流测定目的:探讨SIRT1在DEX诱导的自噬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SIRT1被抑制后自噬流的强度变化。方法:体外实验使用D-GalN/LPS协同刺激建立L02原发性肝细胞损伤模型。1.为确定D-GalN/LPS协同刺激建立肝损伤模型的最适浓度,将细胞分为两组:(1)对照组(Control,CON);(2)肝细胞损伤组(D-GalN/LPS)。建立D-GalN浓度梯度(0.1,1,10,50,100mM)与LPS(10 ng/mL)协同刺激进行CCK-8(Cell Counting Kit-8)细胞活力检测。2.为确定DEX对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的最佳浓度,将L02细胞分为三组:(1)CON;(2)D-GalN/LPS;(3)右美托咪定治疗组(DEX+D-GalN/LPS)。DEX+D-GalN/LPS组根据DEX剂量不同划分为四个浓度梯度亚组(1,10,20,100μM),每组与D-GalN(10 mM)/LPS(10 ng/mL)共同处理细胞。分别于处理后6 h,12 h,24 h,48 h进行CCK-8细胞活力检测并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3.将L02细胞分为六组:(1)CON;(2)D-GalN/LPS;(3)DEX+D-GalN/LPS(DEX分为1和10μM浓度亚组)(4)SIRT1抑制剂组(DEX+EX527+D-GalN/LPS,DEX分为1和10μM浓度亚组)。D-GalN浓度为10 mM,LPS浓度为10 ng/mL,EX527浓度为10μM。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细胞SIRT1表达。4.L02细胞分为四组:(1)CON;(2)D-GalN/LPS;(3)DEX+D-GalN/LPS;(4)DEX+EX527+D-GalN/LPS。D-GalN浓度为10 mM,LPS浓度为10ng/mL,DEX浓度为1μM,EX527浓度为10μM。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法测定细胞内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水平。5.双标记腺病毒m RFP-GFP-LC3转染细胞,预实验确定腺病毒感染MOI条件。细胞分组、药物处理浓度同步骤(3)。细胞培养24 h、48 h后,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分析自噬体和溶酶体的形成情况观察自噬流。结果:1.在D-GalN/LPS的共同刺激下,与对照组相比,随着D-GalN的浓度升高L02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呈剂量依赖性。L02细胞在D-GalN浓度为10 mM时,与CON组和20 mM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0 mM,50 mM,100 mM三组细胞细胞活力显着下降,且三组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择浓度为D-GalN(10 mM)/LPS(10 ng/mL)为建立肝细胞损伤模型的条件,与DEX共同处理进行后续实验。2.结果显示,浓度为1,10,20μM的DEX对10 mM的D-GalN/LPS肝损伤细胞具有保护作用,1,10μM的DEX保护作用较好,在6,12,24,48 h四个时间节点与10 mM D-GalN/LPS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浓度100μM的DEX对肝细胞保护作用不明显,与D-GalN/LPS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故采用浓度为1,10μM的DEX进行后续实验。3.Western blotting显示EX527显着下调了DEX(1,10μM)和D-GalN/LPS共培养的L02细胞的SIRT1水平。4.与D-GalN/LPS组和DEX+EX527+D-GalN/LPS组相比,2448 h DEX+D-GalN/LPS组的ROS含量下降(P<0.05)。5.MOI=100时细胞荧光强度适中,生长状态较好,故选用该病毒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共培养24 h后,D-GalN/LPS组黄色自噬体少,溶酶体形成较多;DEX+D-GalN/LPS组黄色自噬体的形成增多;DEX+EX527+D-GalN/LPS组L02红色自噬溶酶体形成较多。右美托咪定治疗组组分别与肝细胞损伤组和SIRT1抑制剂组相比,自噬体形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8 h后,DEX+D-GalN/LPS组中红色自噬溶酶体增多,而D-GalN/LPS组和DEX+EX527+D-GalN/LPS组自噬体和溶酶体均较少。右美托咪定治疗组分别与肝细胞损伤组和SIRT1抑制剂组相比,溶酶体形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IRT1抑制剂显着增加细胞内ROS水平并逆转DEX对自噬流的影响。

纪璇[3](2021)在《朱良春痛风汤治疗间歇期痛风的临床疗效观察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潜在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朱良春痛风汤治疗间歇期痛风的疗效;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朱良春痛风汤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60名痛风间歇期患者,采用非双盲法、分层随机分组试验。将患者分为三组:西药组、中药组及中西药组,每组各20例。西药组给予非布司他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朱良春痛风汤口服治疗,中西药组给予朱良春痛风汤联合非布司他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和8周后均给予检测尿酸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以及尿酸水平的下降情况,同时观察各组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2.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朱良春痛风汤的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借助Genecard、TTD、OMIM及Drug Bank数据库收集痛风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微生信软件筛选出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随后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参数分析筛选出重要靶点。然后应用Metascape数据库对筛选出的共同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三组药物治疗间歇期痛风均可降低症状积分,总有效率达都在75%以上;且均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在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朱良春痛风汤单用不如非布司他;而朱良春痛风汤联合非布司他可起到协同作用。在不良反应方面,西药组中有15%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中西药组中有10%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中药组则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2.预测出朱良春痛风汤治疗痛风的有效化合物有189个和共同作用靶点有76个,经过筛选后获得TNF、IL1β、IL6、IL4、CXCL8、STAT3、JUN、CCL2、RELA、IL10、IL2、IFNG、ICAM1、MAPK14、IL1A等核心靶点,这些靶点可能为朱良春痛风汤的作用靶点。经GO生物功能注释得到31个GO生物过程,48个GO分子功能和88个细胞组分,这提示朱良春痛风汤是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不同的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为显着性较高的通路,可能为这些通路可能是朱良春痛风汤的作用途径。结论:1.朱良春痛风汤可以改善间歇期痛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在单用朱良春痛风汤时降尿酸水平不如非布司他;而联合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时,可以协同提高痛风患者的临床疗效。2.朱良春痛风汤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因子、调节免疫、影响细胞分化、影响脂质代谢等生物过程改善痛风的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

陈颖[4](2021)在《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性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这四个时期相互重叠、互相影响,其中任何阶段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创面迁延不愈,甚至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尽管近些年大量的医用生物材料被研发以用于创面治疗,但它们大多局限于单一功能,难以从多个时期多个方面促进创面愈合,缺乏综合性治疗策略。在众多的创面治疗方法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因在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诱导创面血管生成等方面作用显着,现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的作用原理是以泡沫敷料填充创面,再覆盖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通过导管将负压吸引装置和泡沫敷料相连接,然后再对创面施加一定的负压,以实现对创面渗液的持续吸引作用。NPWT虽然能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当创面愈合进入增殖期后,需要足够的表皮细胞从创缘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以覆盖创面,完成再上皮化。而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包括表皮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尤其是表皮细胞的迁移过程,是再上皮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和关键环节,该功能受损将阻碍再上皮化进程,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发展成慢性难愈性创面。但NPWT虽然能通过促进肉芽增殖来为表皮细胞迁移提供良好的创基条件,但不能直接促进表皮细胞定向迁移。随着对创面愈合过程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深入研究,发现创缘电场(electric fields,EFs)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的最主要的生物学信号。创面一旦形成,损伤部位电势消失,立即产生创缘为正极,创面中心为负极的内源性创缘EFs,其强度约为42~200 mV/mm,由创缘向创面中心逐渐降低。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创面内源性EFs发生异常或趋于衰竭是导致创面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外创面模型中,给予角质细胞一定强度范围内的直流EFs后,可诱导表皮细胞向负极定向迁移,迁移方面朝向创面中心,当逆转电场方向后细胞的迁移方向也随之发生逆转,远离创面中心;且表皮细胞迁移的速度会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以上研究表明,创缘内源性EFs对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通过外源性EFs模拟或加强创缘内源性EFs,增加创面电信号来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则有望促进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关于创缘电场对表皮细胞迁移作用的研究多局限于体外细胞实验,在体应用中,增强创面电场存在较大难度,而且仅依靠增强电场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十分有限。首先,控制创面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创面优良愈合的必要条件。其次,虽然增强电场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但是创面没有良好的愈合微环境和一定程度肉芽生长提供的创基条件,表皮细胞迁移仍不能有效进行。基于以上现状,我课题组设想在创面同时施加NPWT和与内源性电场方向一致的外源性EFs的方法或是解决上述难点的有效手段:NPWT能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在炎症期,NPWT可有效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在增殖期,NPWT可促进细胞增殖,肉芽增生和血管生成,外源性EFs可指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从而加快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在创缘施加外源性EFs存在较大实施难度,因为创面加电需要的皮肤电极,而目前尚无可用于在创面施加外源性EFs的电极材料:(1)电极缺乏柔韧性,接触皮肤时难以适应皮肤因躯体运动发生的形变;(2)电极不具备化学稳定性,易被创面渗液腐蚀而产生毒副降解产物;(3)电极缺乏良好的导电性,电传导不稳定,电阻过高产生电热反应影响创面愈合;(4)电极缺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身和其产生的少量降解副产物会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5)电极非多孔结构,影响NPWT的负压抽吸作用;(6)电极不能够长时间稳定固定于创缘和创面中心。制备具有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三维多孔结构创面柔性电极或是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关键技术手段:(1)柔性电极可适应皮肤较大形变;(2)三维多孔结构保留负压引流作用;(3)电化学稳定性可使施加的外源性电场强度稳定。制备柔性电极的关键是将导电组分和柔性聚合物基体进行有效结合,使最终制得的材料在一定应力的多次循环作用下,其电学性能不会出现疲劳和显着下降。在新型导电材料中,超长径比的银纳米线(silver nanowires,AgNWs)用于制备创面柔性电极优势明显:(1)AgNWs除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形成的导电渗流网络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耐曲绕性;(2)在拉伸形变下,长径比的AgNWs在复合材料中的间距比短纳米线增大慢,因而导电通路减少慢,所以具有更强的导电应变稳定性。综上,超长径比的AgNWs是制备创面柔性电极理想的导电组分。在柔性基体的选择方面,现有的NPWT中用于填充创面的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沫海绵为疏水性材料,结构疏松、孔径较大,具有良好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支撑三维导电网络的骨架,是合适的柔性基底材料。此外,以PU为基材的改性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NPWT原有引流作用不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我们设想以超长径比的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作为柔性基体,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基于此导电敷料构成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治疗系统,用于创面治疗。研究目的基于慢性创面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现状,我们提出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以构建“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期显着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研究内容与方法:1.构建柔性多孔导电敷料以直径为70 nm,长度为100~200 μm的超长径比AgNWs为导电组分,多孔聚氨酯(PU)泡沫作为支撑导电网络的柔性聚合物基体,制备具有导电引流双功能的创面柔性导电敷料;再用NaBH4处理,去除AgNWs表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配体;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1H,1H,2H,2H-perfluorooctyltriethoxysilane,TPFS)对材料进行疏水涂层修饰以提高其电化学稳定性。最后,制得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2.材料表征扫描电镜(SEM)分析TPFS-AgNWs-PU表面形貌、尺寸及改性修饰后孔隙大小;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电阻大小与压缩体积的变化关系;测量TPFS疏水修饰前后TPFS-AgNWs-PU的水接触角;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表面的元素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中元素价态;万有力学测试仪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应力-应变曲线。3.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细胞毒性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检测TPFS-AgNWs-PU在PBS中Ag的释放量及释放形式;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细胞实验检测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生物相容性。4.构建NPWT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为导电部分,普通PU敷料为绝缘部分,根据创面形状大小组装后填充创面,以此施加的强度为+100 mV/mm外源性EFs(与创面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由创缘指向创面中心);同时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对创面施加75 mm Hg的负压。5.评估创面治疗效果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以残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新生上皮长度为指标,评估NPWT联合外源EFs“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的促愈作用,并从表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作用方面研究该治疗系统可能的促愈机理。研究结果1.PU经过7次AgNWs喷涂后,电阻由1156 Ω降至24.5 Ω,且在体积压缩形变83.3%时,可获得3.8 Ω超低电阻值。2.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在PBS中7天Ag+释放量为5.2 μg/mL;活/死细胞染色结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浸提液的相对细胞增值率(RGR)80%,细胞毒性等级为1,安全等级。3.TPFS-AgNWs-PU/EF组(实验组)在施加强度为+100mV/mm的外源性EFs后,创缘EFs总强度值接近+200 mV/mm,且在连续7 d实验组的创缘EFs总强度均较TPFS-AgNWs-PU组(对照组)和空白组高80~100 mV/mm。4.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30±1.75%;对照组61.94±3.86%;空白对照组72.54±3.89%。在第14 d时,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7±1.23%,18.35±3.83%,空白对照组25.82±3.52%。5.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的新生上皮长度3.94±0.26 mm;对照组3.29±0.32 mm,空白对照组1.59±0.34 mm;第14 d时,实验组新生上皮长度10.23±1.01 mm,对照组 7.29±0.34 mm;空白对照组 6.68±0.41 mm。6.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的炎症细胞数为27±4个,对照组为61±6个,空白对照组为152±8个。7.在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23倍,空白对照组的2.03倍;第14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31倍,是空白对照组的2.42倍。8.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2.99%,较空白对照组低39.88%;在第14 d时,实验组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5.50%,比空白对照组低52.32%。9.第7 d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的创面组织中PI3K和Akt的表达保持稳定,pPI3Kp85和pAkt表达上调。10.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CD31+血管阳性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43倍,空白对照组的4.06倍;第14 d时,实验组CD31+阳性血管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34倍,空白对照组的3.21倍。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超长径比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敷料作为柔性基体,研发了多孔导电柔性泡沫敷料(TPFS-AgNWs-PU)。通过TPFS-AgNWs-PU构建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可对创面同时稳步施加负压和与创缘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的外源性EFs。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研究“一体化”治疗系统的促愈效果及机理:“一体化”治疗系统能够显着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加速创面愈合;通过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刺激VEGF分泌诱导血管生成,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一体化”治疗系统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机理。

赵云涛[5](2021)在《枸橼酸盐对上尿路结石ESWL术后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泌尿系结石病因学研究的进展,尤其是近年来对结石成分分析和尿液代谢评估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泌尿系结石的成因及药物治疗与预防。在泌尿系结石的传统治疗中,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枸橼酸盐类药物在目前泌尿系结石患者碎石术后辅助治疗或保守治疗及预防方面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本研究通过检索当前主流中、英文数据库,就枸橼酸盐对上尿路结石ESWL术后患者疗效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上上尿路结石ESWL术后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sinence、Cochrane Library、迈特思创,以及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进行文献检索,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检索包含枸橼酸盐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ESWL术后患者经枸橼盐治疗的有效率及复发率。根据文献纳入标准纳入相关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共检索出7篇RCT研究,涉及患者1301例,其中使用枸橼酸盐类药物患者647例,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654例。在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在I2统计量检验异质性的前提下,使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服用枸橼酸盐的ESWL术后患者相比对照组复发率低[Z=8.10,P<0.01],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为0.16[0.10,0.25];在另一项研究中进行了有效性方面的比较,结果显示服用枸橼酸盐的ESWL术后患者相比常规保守治疗或不服药更为有效[Z=5.90,P<0.01],合并RR值为1.58,其95%可信区间为[1.36,1.84]。[结论]枸橼酸盐在治疗上尿路结石ESWL术后患者是有效的,并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结石的复发率。

林晓伟[6](2021)在《VDR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与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检测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VD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VD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云南白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发病之间的关联性,从表观遗传学方面探究泌尿系结石和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病因学特点。[方 法]我们选取了 30例样本,其中15例实验组样本是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且其VDR基因rs2228570(Fok Ⅰ)的基因型为FF,15例对照组样本是尿枸橼酸含量正常的云南白族体检患者。将待测样本经过亚硫酸盐处理,设计并合成相关引物,再通过PCR扩增反应得到目的基因序列,将T7启动子序列加入目的序列中,进而借助T7 RNA聚合酶的体外转录过程,基于此能够催生出各样本RNA产物,将它们通过碱基特异性酶切进行处理,之后会得到一段段的RNA小片段,这些可以直接进行分析检测。其中检测它们的分子量可以使用飞行质谱,然后运行EpiTYPER程序,就可以得到最终的数据,并且该软件会自动化处理这些数据,最后会出具一个明确标识检测位点的甲基化程度的报告。[结 果]在一般资料的统计结果上,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对比我们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的只有尿枸橼酸排泄量这方面,在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尿量、尿钙含量、血PTH、血钙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DNA甲基化水平的统计结果上,在VDR Ⅰ片段上,实验组[4.136%(1.655%,5.152%)]的统计结果明显大于对照组[1.261%(0.827%,1.9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VDRⅡ及VDRⅢ片段上,两组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在VDR Ⅰ片段上33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的统计结果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在CpG-5(P=0.008)和CpG-8(P=0.001)两个位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VDR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异常与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发生存在关联性,并且其DNA甲基化与SNP位点rs2228570FF基因型的特发性低枸橼酸症发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杨倩[7](2021)在《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 酸碱平衡紊乱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引起多脏器间的级联反应,尤其在危重症患者中,不仅加速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更会导致病死率增加。因此,如何快速、便捷、准确地判断患者酸碱失衡的类型,成为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酸碱定义的提出为科学家深入探索人体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于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而提出的HCO3-与CO2相互关系的生理学法,还是研究影响H+浓度的强弱离子的物理化学法,以及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基于Van Slyke方程的SBE法,均是为了将酸碱紊乱的复杂生理机制转化为更直观易懂的数字函数关系。1978年,Carroll提出的预计代偿公式成为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里程碑,开启了预计代偿公式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时代。此后,Narins、Margaret及Hamm等验证并完善了预计代偿公式。我国的研究者受此启发,试图寻找适用于亚洲人群的预计代偿公式组,从周寿生、张家骧到韦国强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临床研究者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验证和完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践工作,将预计代偿公式之间的优缺点汇总,编攥出了普遍适用于临床上的经典公式法。它已成为急诊、ICU、呼吸科及其他领域的主要计算公式,并被大量论文及教材直接引用,成为目前临床上量化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经典公式法较为复杂,且需记忆大量的计算公式,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实用效果较差,不利于快速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酸碱失衡状态。随着血气分析仪技术的不断突破,已将Van Slyke的SBE理论转化为直观可读取的数值,并绘制了量化酸碱平衡紊乱的另一种更为直观的预计代偿方法,即SBE法。目前已有研究证实,SBE法在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预判价值,但目前较少有研究比较该方法与传统的预计代偿公式法在酸碱平衡紊乱患者中诊断的一致性。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已研究成熟的经典公式法作为评估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比较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失衡类型的血气分析结果中的一致性,探讨SBE法替代经典公式法在早期识别患者酸碱失衡类型的可行性,为临床上寻找更为准确的、简便的评估酸碱紊乱类型的方法,便于临床推广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2月、2020年9月~1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呼吸科等收治患者中共收集到29764例血气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入组10216例异常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包括Gem3500和Gem4000两种检测仪器)。将患者分为经典公式组和SBE组,搜集患者血气分析参数,包括pH值、PaCO2、HCO3-、SBE等。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评价Gem3500和Gem4000两种仪器对不同类型血气参数检验的差异性,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检验评价经典公式法和SBE法对于初步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一致性,并用Wilson方法计算其95%CI,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Gem3500与Gem4000两种仪器在检测pH、PaCO2、PaO2、HCO3-及SBE的血气分析结果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8.23、-1.00、-2.43、-1.156、-6.23,p均>0.05)。两组公式对10216例异常血气分析判断,其中呼酸±代碱筛选组1392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酸中毒1068例,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60例,两者判断一致1228例(88.22%),kappa=0.598(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 为 0.545~0.651;呼碱±代酸筛选组1193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碱中毒1050例,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2例,两者判断一致1122例(94.05%),kappa=0.638(p<0.001),联系强度较强,95%CI为0.562~0.714;代酸±呼碱筛选组2476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酸中毒1128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709例,两者判断一致1837例(74.19%),kappa=0.474(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0.441~0.507;代碱±呼酸筛选组5155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碱中毒2367例,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1500例,两者判断一致 3867 例(75.01%),kappa=0.490(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 0.466~0.514。结论1.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平衡紊乱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98、0.638、0.474、0.490),但前者计算耗时少、公式组直观简捷、易于记忆,可以作为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快速判断酸碱紊乱状态的重要工具,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的参考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SBE法对于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急性呼酸(碱)合并代谢紊乱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马辉[8](2021)在《软骨细胞-静电纺纳米膜复合物结合3D打印聚乳酸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明胶(Gelatin,GT)与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结合制备纳米纤维膜,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支架,并将两者与二代软骨细胞结合制备软骨复合支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分析该类支架用于修复软骨损伤的可行性,为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治疗软骨组织损伤类疾病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首先将软骨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利用电纺技术将GT与PCL混合溶液制成纳米纤维膜;使用3D打印机根据模型参数制备PLA支架。其次将二代软骨细胞滴加在GT/PCL静电纺纳米纤维膜上,通过叠加法构建组织工程软骨膜片支架,并植入裸鼠体内培养,于第3周和第6周离体,行外观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染色鉴定。最后,将载有软骨细胞的GT/PCL膜片与PLA支架结合制备组织工程学软骨支架复合物,并植入裸鼠体内培养,于第3、6、9周离体,行外观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染色鉴定。结果:软骨膜片支架组通过裸鼠体内培养后,在外观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染色鉴定显示有较为丰富的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形成;软骨支架复合物组植入裸鼠体内培养后离体,组织学染色鉴定显示出了较软骨膜片支架组更为丰富的软骨细胞和基质形成,并且在外观形态及机械强度上都更好的模拟了原生软骨组织。结论:利用软骨细胞-GT/PCL静电纺纳米膜复合物结合3D打印聚乳酸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学软骨支架是可行的,为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软骨组织损伤类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持。

张庆[9](2020)在《两种新型99mTc标记硝基咪唑类显像剂的制备及体内外乏氧靶向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乏氧是恶性肿瘤普遍存在的一个病理生理特征,乏氧可以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以及对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更加耐受。肿瘤内乏氧情况的检测一直是重要的研究热点。在核医学领域,尽管开发出的用于乏氧显像的放射性药物有很多,但目前用于临床的只有18F-MISO、123I-IAZA、99mTc-HL91等少数几种,而且受化学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等影响,它们作为乏氧显像剂也并非十分理想。更新的、药代动力学更优秀的、肿瘤/本底比值更高的放射性药物尚需进一步开发。近年来探测器等硬件和重建算法的改进使核素单光子显像可定量分析的时代也已到来,在不久的将来,利用SPECT/CT一体机完全可能获得分辨率高、组织结构清晰的肿瘤图像,并可能指导放疗勾划乏氧生物靶区。锝(99mTc)具有众多优点,99mTc标记的乏氧放射性药物可与PET正电子药物优势互补。本课题设计合成一种新型5-硝基咪唑-天冬氨酸酰胺衍生物,研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99mTc标记方法,进行元素分析验证及物理化性质质控的检测,并从分子水平、体外细胞和小鼠移植瘤模型三个层面进行肿瘤乏氧选择性研究,并与当前SPECT乏氧药物中性能优良而又未在国内进行过研究的2-硝基咪唑类代表99mTc-BRU59-21进行对比研究,为开发结构简单、便于制备、性价比高、乏氧选择性好的SPECT新型放射性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合成5-硝基咪唑天冬氨酸酰胺衍生物(3-氨基-4-[2-(2-甲基-5-硝基-1H-咪唑基)-乙胺基]-4-氧代-丁酸,代号NASn)和2-硝基咪唑HMPAO衍生物(代号BRU59-21),用NMR与MS进行验证。探讨并优化了99mTc核素标记方法。用放射性TLC及HPLC对标记物进行质控并检测标记物的体内外稳定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异常毒性等一般性质。通过CCK-8法细胞活性检测、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内源性乏氧标志物HIF-1α确定了A549肺腺癌细胞的最佳乏氧培养时间。通过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荷A549肺腺癌裸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研究上述两种标记物在乏氧细胞和各组织中的聚集情况以及在正常小鼠体内的血液清除情况,比较两种标记物在瘤体积不同的荷A549肺腺癌裸鼠模型体内分布及SPECT断层显像结果的差异。最后通过肿瘤病理组织切片乏氧标志物哌莫硝唑(Pimonidazole,PIMO)和HIF-1α的免疫组化染色与相同瘤组织切片的放射自显影结果两者对比,定性、定量检测上述两种放射性标记物在肿瘤中的分布是否反映肿瘤的乏氧情况。结果:(1)两种配体化合物的NMR与MS分析显示与设计的结构一致,NASn通过两步法99mTc标记形成[99mTcN]-NASn,BRU59-21直接99mTc标记形成99mTc-BRU59-21,优化了NASn的放射性标记条件,两种标记产物放射性化学纯度均>95%。(2)[99mTcN]-NASn、99mTc-BRU59-21均为电中性化合物,其脂水分配系数logP为1.7和1.38,均为亲脂性。在室温、人血白蛋白37℃、小鼠肝匀浆中37℃三种条件下放置4h,标记物的放化纯均无明显下降。两种标记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8.8%和50.5%。两种标记物74MBq尾静脉注入实验小鼠并持续观察7天,小鼠全部存活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A549细胞乏氧培养不同时间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09),以乏氧24 h组细胞存活率最高(96.30±2.79)%。正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将A549细胞培养不同时间(4h?48h),乏氧状态下培养4h HIF-1a蛋白表达开始增加,到24h达到峰值,48h后其表达有所降低,与常氧条件下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峰值24h 3.69±0.37 vs 1.01±0.04,P=0.000);在12h HIF-1a mRNA表达开始明显增加,24h表达达到峰值,与常氧条件下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3.27±0.32 vs 1.03±0.28,P=0.000)。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表明:加入标记物后l0min,乏氧体系中A549细胞对标记物的摄取百分数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且均高于相应时相常氧体系中细胞对标记物的摄取百分数。99mTc-NASn摄取的达峰时间在60min,99mTc-BRU59-21的细胞摄取达峰时间在120min,分别为(28.51±2.36)%和(24.34±2.65%);摄取值都为常氧状态的5倍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液清除实验表明两种标记物99mTc-NASn、99mTc-BRU59-21在正常小鼠体内的血液清除符合二室代谢模型,消除相半衰期分别为112.47min和61.28min。荷肺腺癌A549裸鼠体内分布数据表明:进入血液后清除较慢,标记物主要经肝肠排泄,还有部分经肾脏排泄。肿瘤摄取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NAsn至120min时摄取达峰值(4.57±0.29)%ID/g,瘤体/肌肉摄取比(T/M)为6.80;NAsn的肿瘤绝对摄取值优于BRU-5921,后者于60min时摄取达峰值(2.66±0.22)%ID/g,T/M为3.54。BRU-5921血液清除更快,60min前肿瘤与血液比值(T/B)都高于NASn(3.09±0.88 vs 1.87±0.67)。荷A549腺癌裸鼠SPECT/CT显像与体内分布结果大致类似,统计检验发现0.5cm和1.5cm两种瘤体积的荷A549裸鼠显像对比,同体积肿瘤两种标记物显像的瘤/本底比(T/N)有统计学意义(1.5cm-5.17土0.68 vs 2.45±0.53,0.5cm-4.53土0.55 vs 2.09土0.48,p均<0.005)。对比相同瘤组织切片HIF-1a免疫组化的结果与显像发现瘤体积越大(1.5cm vs 0.5 cm),HIF-1a表达含量越高(88.23%±4.78%vs 48.62%±3.48%),显像T/N越高(NASn 5.17土0.68 vs 4.53土0.55;BRU59-21 2.45±0.53vs 2.09土0.48),表明两种标记物在肿瘤中均有较好的乏氧选择性。(5)这两种核素标记物摄取与免疫组织化学PIMO的染色均具有显着正相关:放射自显影中的肿瘤99mTc-NASn摄取与PIMO阳性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r=0.861,P=0.000);99mTc-BRU59-21摄取与PIMO阳性的关系(r=0.71,P=0.002)。99mTc-NASn和PIMO之间的相关性高于99mTc-BRU59-21和PIMO之间的相关性(χ2=8.38,P=0.001)。结论:[99mTcN]-NASn、99mTc-BRU59-21均为电中性的脂溶性化合物,几无异常毒性,且在体内外条件下稳定性好。体外细胞摄取及荷瘤动物模型SPECT显像、免疫组化及放射性自显影研究表明二者均具有较好的乏氧选择性。[99mTcN]-NASn相对较慢的血液清除模式和结构内两个乏氧还原基团可能使肿瘤摄取与滞留更佳,值得进一步开发为肿瘤乏氧显像的放射性药物。

吕尚[10](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GA)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痛风性关节炎(GA)是我省、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的代谢性风湿疾病,严重威胁和影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其具有相对明确的病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发作间歇期(DIP)-慢性痛风性关节炎(CGA)。AGA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HUA状态,造成尿酸钠(monosodium urate,MSU)晶体在关节囊、软骨或关节周边组织沉积,刺激滑液膜产生滑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等病理反应从而引起的一类急性炎症反应。目前化药临床治疗GA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疗效肯定,但通常伴随着不良反应,如耐药性、内源激素抑制和消化道刺激等;中药临床治疗GA主要包括单味饮片、中医经验方和中成药,具有一定疗效,但疗程较长,且往往与化药联合使用,难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详细阐述和研究。所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针对GA发病的“多层次”特点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安全性高、药效作用明确的活性单体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是目前GA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正是本论文的核心研究任务。本课题组发现白头翁皂苷B4(P-b4)对MSU晶体诱导的关节炎具有较强抗炎活性,故拟以非靶向代谢组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靶向定量与药理学验证,鉴定P-b4相关药效biomarkers和潜在治疗靶点,明确P-b4对体内“基因-蛋白-代谢物”表达的特异性调控,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阐明其抗GA的作用机制,并尝试推断其临床干预GA的最佳介入阶段和治疗终点。本论文药效学研究部分表明P-b4对AGA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无毒(第一章),同时P-b4干预后的GA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揭示了一个与GA诊断标准相关的重要实际问题:当GA模型组大鼠表面症状(以关节肿胀度和痛阈值为指标)于24小时内自发消退后,32种内源性“药效biomarkers”与急性发作时(6-9小时)依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第二章)。这可能是导致下一次急性发作,甚至持续发作的内在原因。据此,本论文提出科学假说:临床症状的消退或某些生化指标(如血尿酸)的下降并不能作为GA治疗的终点,类似P-b4消除炎症反应的同时将内源性biomarkers回调的现象才是治疗有效性的标志。但目前P-b4的抗GA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续新药研发和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极有必要从体内整体水平阐明P-b4消除GA炎症反应的同时将内源性biomarkers回调的作用机制,并在目前研究阶段中尝试推断P-b4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最佳阶段和治疗终点。本研究在三年内收集了579名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分为训练集(n=379)和验证集(n=200)。所有样本均采用统一标准采集,获得血清生化指标(第三章)。通过一系列的多变量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选取12项血清生化指标作为GA的候选风险因素,首次提出并得到GA的“血清生化轮廓”,可以有效区分GA的不同阶段。由此,笔者认为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总体水平偏倚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某一特定阶段症状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应改进以往单一指标的诊断模式,转而采用多指标进行临床综合诊断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个GA分期(包括健康阶段)的临床诊断模型,并采用多元有序逻辑回归法对其进行了前瞻性检验。接着将验证集数据代入上述模型,输出预测结果并与原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证明该临床诊断模型可应用于临床和研究,以提高GA患者病程分期的准确性。同时,本研究提出的“血清生化轮廓”可用于临床GA的辅助诊断和预测(第四章)。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平台识别和鉴定了GA的五个临床阶段中共有的496种“诊断biomarkers”,其中有12种代谢物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作为GA病程演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五章):(1)在五个病程阶段显着差异性表达;(2)五个GA病程阶段患者血清中均能检出;(3)在五个病程阶段中具有连续且稳定的上调或下调趋势。同时对与GA病程演化过程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进行了富集与分析,得到了11条关键通路和相关上游蛋白(第五章)。进一步采用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UHPLC-QE-MS技术平台对已鉴定的12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精确定量验证(第六章),并发现Indoleacetic acid、DL-2-aminoadipic acid、kynurenic acid和N1-Methyl-2-pyridone-5-carboxamide在GA的5个阶段中的动态变化最具有规律性,因此我们认为该四种代谢物最具作为GA病程演化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前景。以MSU晶体诱导的THP-1细胞作为GA炎症模型,对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P-b4给药组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AL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以此验证经过通路富集得到的代谢通路及靶点(第六章)。以上综合阐明了4种代谢物可将HUA、AGA、DIP、CG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并作为GA不同阶段的准确诊断生物标志物,且结合已鉴定的药效biomarkers和代谢通路分析同时表明P-b4可以显着降低MSU诱导的THP-1细胞中NAL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m RNA表达水平,从而抑制NALP3、Caspase-1、ASC的生物合成,进而减少单核细胞对TNF-α、IL-1β、PGE2的释放,最终发挥对GA的药效作用。通过对比496种GA“诊断biomarkers”和32种P-b4“药效biomarkers”,发现GA“诊断biomarkers”囊括了P-b4“药效biomarkers”中的23种,故进一步将五个GA病程患者血清中的该23种共有biomarkers的半定量结果进行提取和分析(第七章)。发现在AGA阶段该23种共有biomarkers与健康对照组具有最显着的差异性表达,且上下调趋势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故笔者据此推测P-b4对GA的临床最佳介入阶段为AGA阶段。在本研究完成后,将继续深入开展P-b4体内其它靶点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制剂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完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进行新药临床前研究;同时有望继续开发类似“GA诊断试剂盒”的新型GA临床诊断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准确地预判GA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Ga67-枸橼酸盐体内分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a67-枸橼酸盐体内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篇 前言
第2篇 文献综述 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1.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表现
        1.1.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病率
        1.1.2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类型
        1.1.3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病理特征
    1.2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机制
        1.2.1 氧化应激
        1.2.2 内质网应激和肌浆网钙稳态
        1.2.3 线粒体功能障碍
        1.2.4 铁调节蛋白紊乱
        1.2.5 炎症反应
        1.2.6 细胞自噬
        1.2.7 细胞凋亡
    1.3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药物防治
        1.3.1 右雷佐生
        1.3.2 卡维地洛
        1.3.3 他汀类药物
        1.3.4 辅酶Q10
        1.3.5 中药
    1.4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与miRNAs
        1.4.1 miRNAs简介
        1.4.2 心脏miRNAs表达的变化
        1.4.3 循环miRNAs表达的变化
        1.4.4 miRNAs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1.5 乳腺癌与miRNAs
        1.5.1 诊断与分型
        1.5.2 治疗
        1.5.3 预后
    1.6 miRNAs在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中应用的展望
第3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RUT减轻THP所致心脏毒性的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NA-129-1-3p/GRIN2D介导的Ca~(2+)通路的构建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信号通路构建
        1.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1.2.4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29-1-3p靶基因和Ca~(2+)通路的联系
        1.3.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miRNA-129-1-3p在 RUT减轻THP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介导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实验用药配制
        2.2.3 CCK-8 细胞毒性-增殖检测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
        2.2.5 细胞转染
        2.2.6 ROS检测
        2.2.7 细胞丙二醛检测
        2.2.8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
        2.2.9 Fluo-3 AM钙离子检测
        2.2.10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2.2.11 Western blot
        2.2.1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RUT、THP对心肌细胞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2.3.2 RUT逆转THP处理的HL-1细胞中miR-129-1-3p下调和GRIN2D mRNA上调
        2.3.3 miR-129-1-3p转染至HL-1细胞中的效率评价
        2.3.4 RUT和miR-129-1-3p改善THP诱导的HL-1细胞损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iRNA-129-1-3p在 RUT协同THP抑制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介导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药品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HC11及4T1细胞培养
        3.2.2 实验用药配置
        3.2.3 CCK-8细胞毒性-增殖检测
        3.2.4 qPCR
        3.2.5 细胞转染
        3.2.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3.2.7 划痕实验
        3.2.8 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
        3.2.9 Fluo-3 AM钙离子检测
        3.2.10 Western blot
        3.2.11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RUT和/或THP对乳腺(癌)细胞作用及最佳浓度和时间确定
        3.3.2 RUT协同THP上调4T1细胞miR-129-1-3p、下调GRIN2D mRNA的表达
        3.3.3 miR-129-1-3p mimics/inhibitor成功转染至4T1细胞
        3.3.4 miR-129-1-3p介导4T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iRNA-129-1-3p在RUT对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复合模型小鼠心肌保护及增敏抗肿瘤的介导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4T1细胞培养
        4.2.2 实验动物
        4.2.3 乳腺荷瘤与心脏毒性小鼠复合模型的复制方法
        4.2.4 实验分组及处理因素
        4.2.5 小鼠血液标本的采集
        4.2.6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标本的采集
        4.2.7 心电监测
        4.2.8 心脏系数的测定
        4.2.9 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检测
        4.2.10 血清MDA检测
        4.2.11 血清SOD检测
        4.2.12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HE染色
        4.2.13 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2.14 qPCR
        4.2.15 心肌与肿瘤组织中Ca~(2+)水平检测
        4.2.16 TUNEL检测心肌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
        4.2.17 Western blot
        4.2.18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小鼠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4.3.2 小鼠肿瘤生长情况
        4.3.3 小鼠心电图变化
        4.3.4 小鼠心脏系数变化
        4.3.5 小鼠血清LDH及CK变化
        4.3.6 小鼠血清MDA、SOD变化
        4.3.7 小鼠肿瘤、心脏、肝脏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4.3.8 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 变化
        4.3.9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中miR-129-1-3p和GRIN2D mRNA的变化
        4.3.10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中钙含量变化
        4.3.11 小鼠心肌和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
        4.3.12 小鼠肿瘤组织中与迁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4篇 讨论
    1.1 THP诱导小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乳腺荷瘤与THP心脏毒性复合小鼠模型的复制
        1.1.1 THP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复制
        1.1.2 乳腺荷瘤与心脏毒性复合小鼠模型的复制
    1.2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1.2.1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1.2.2 RUT改善THP所致小鼠HL-1 细胞/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1.3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1.3.1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中的作用
        1.3.2 RUT增敏THP抗小鼠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第5篇 结论
创新点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右美托咪定通过AMPK/SIRT1自噬途径改善脓毒症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与体内自噬水平的相关性及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L02肝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及自噬流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自噬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朱良春痛风汤治疗间歇期痛风的临床疗效观察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潜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痛风的认识与研究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
2 朱良春痛风汤治疗间歇期痛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
3 朱良春痛风汤的潜在作用机制探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
4 讨论
    4.1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本病的认识:浊瘀痹理论及痛风汤
    4.2 朱良春痛风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4.3 朱良春痛风汤中各中药的药理作用
    4.4 朱良春痛风汤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
5 结论
6 结语: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综述 中药治疗痛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材料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TPFS-AgNWs-PU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治疗系统的组成及其在体应用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5.1 材料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用于创面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枸橼酸盐对上尿路结石ESWL术后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枸橼酸氢钾钠在泌尿系结石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VDR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与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泌尿系结石和各种结石成分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背景
        1.1.1 酸碱定义与血气分析的历史
        1.1.2 二次反应理论
        1.1.3 碱剩余及标准碱剩余
        1.1.4 酸碱紊乱的评估及预计代偿公式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选条件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采集数据
    2.4 患者分组及对象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种仪器测量血气分析的结果比较
    3.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的一致性比较
        3.2.1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酸±代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碱±代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3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酸±呼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4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碱±呼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进展及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软骨细胞-静电纺纳米膜复合物结合3D打印聚乳酸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实验方法与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3D 生物打印组织工程支架在骨和软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两种新型99mTc标记硝基咪唑类显像剂的制备及体内外乏氧靶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两种配体的合成、鉴定、~(99m)Tc标记及质控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试剂
        1.2.2 实验仪器
        1.2.3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3.1 配体化合物质控
        1.3.2 ~(99m)Tc-配合物的质控
    1.4 讨论
第2章 标记物物理化性质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标记物的体外稳定性
        2.2.2 ~(99m)Tc-NASn和~(99m)Tc-BRU59-21 的脂水分配系数lgP测定
        2.2.3 ~(99m)Tc-NASn和~(99m)Tc-BRU59-21 的电荷测定
        2.2.4 ~(99m)Tc-NASn和~(99m)Tc-BRU59-21 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2.2.5 标记物的异常毒性检测
    2.3 讨论
第3章 确定A549 细胞的最佳缺氧时间及细胞摄取实验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乏氧培养不同时间对A549 细胞活性的影响
        3.3.2 WB检测结果
        3.3.3 RT-PCR mRNA检测结果
        3.3.4 细胞摄取标记物的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标记配合物的小鼠生物分布及肿瘤乏氧显像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小鼠标记物药代动力学参数
        4.2.2 生物分布结果
        4.2.3 荷瘤裸鼠SPECT显像结果
        4.2.4 放射自显影与免疫组化结果
    4.3 讨论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不足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综述
    参考文献

(10)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GA)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代谢组学在中药研发领域的应用进展
        1.1 代谢组学相关分析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
        1.2 代谢组学近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实例
        1.3 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应用的问题与展望
    2.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3.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4.浅析大批量代谢组学临床血清及血浆样本采集规范及前处理方法
        4.1 血液样本的选择
        4.2 血液样本的采集
        4.3 血液样本的前处理
        4.4 血液样本的存储条件
        4.5 有关大批量代谢组学临床血清及血浆样本采集规范及前处理方法的展望
第一章 白头翁皂苷B4单体分子结构鉴定及其干预尿酸盐晶体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1 P-b4单体结构鉴定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分子结构鉴定
    2 P-b4干预MSU晶体诱导的AGA大鼠模型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本章小结
第二章 白头翁皂苷B4干预尿酸盐晶体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相关伦理审查
        2.2 MSU微晶体的制备
        2.3 内标溶液制备
        2.4 分组给药及模型建立
        2.5 大鼠血清采集与前处理
        2.6 液相色谱条件
        2.7 质谱条件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3 检测方法的验证
    4 GA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的多元统计分析
    5 P-b4对MSU晶体诱导的GA大鼠潜在药效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6 代谢通路富集与分析
    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患者血清样本的采集规范(SOP)拟定以及样本收集情况
    1 血液样本选择
    2 临床样本入组依据
    3 相关伦理审核与批准
    4 采集程序、前处理程序和存储条件
        4.1 血清样本采集
        4.2 血清样本的前处理
        4.3 血清样本的储存
    5 受试患者人口学资料与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临床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临床诊断模型和“血清生化轮廓”前瞻性研究
    1 GA患者生化指标初步统计分析
    2 GA患者“血清生化轮廓”分析
    3 GA患者生化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
    4 不同GA病程阶段生化指标关联性分析
    5 GA病程进展临床诊断模型的建立
    6 GA病程进展临床诊断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7 诊断模型的可视化处理
    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相关生物标志物鉴定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代谢物提取
        2.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3 MS1条件
        2.4 MS2条件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分析方法的验证
        3.1 仪器稳定性
        3.2 内标响应情况
        3.3 物质残留情况
        3.4 数据质控
    4 原始数据预处理
    5 代谢物信息搜索整理
    6 GA不同病程阶段患者血清代谢轮廓的多元数据统计分析
        6.1 主成分分析(PCA)
        6.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6.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7 与GA病程演化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识别与鉴定
    8 与GA病程演化过程相关代谢物的KEGG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9 与GA病程演化过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调控网络分析
    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定量验证及相关通路上游P-b4潜在靶点验证研究
    1 基于UHPLC-QE-MS/MS技术平台的不同病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代谢组学内源性biomarkers定量验证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P-b4对尿酸钠诱导的THP-1中NAL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相关代谢物与P-b4干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相关药效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
    1 23种共有代谢物半定量结果整理与分析
        1.1 半定量结果
        1.2 变化趋势分析
    2 各组别23种共有代谢物半定量结果的代谢轮廓分析
    3 各组别23种共有代谢物变化趋势的关联性分析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人简介

四、Ga67-枸橼酸盐体内分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iRNA-129-1-3p在芦丁减轻吡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并增敏抗乳腺癌药效中的介导作用[D]. 李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右美托咪定通过AMPK/SIRT1自噬途径改善脓毒症肝损伤的机制研究[D]. 于晴.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朱良春痛风汤治疗间歇期痛风的临床疗效观察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潜在机制探讨[D]. 纪璇. 汕头大学, 2021(02)
  • [4]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D]. 陈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枸橼酸盐对上尿路结石ESWL术后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D]. 赵云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VDR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与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联性研究[D]. 林晓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D]. 杨倩. 河北大学, 2021(11)
  • [8]软骨细胞-静电纺纳米膜复合物结合3D打印聚乳酸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 马辉.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9]两种新型99mTc标记硝基咪唑类显像剂的制备及体内外乏氧靶向性研究[D]. 张庆. 南昌大学, 2020(08)
  • [10]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头翁皂苷B4抗痛风性关节炎(GA)机制研究[D]. 吕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Ga67-柠檬酸盐在体内的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