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A联合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观察

环孢素A联合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观察

一、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湘云[1](2018)在《Healaflow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植入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66眼确定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分为Healaflow组(小梁切除术中予以Healaflow植入,30例32眼)和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30例34眼),两组术中对巩膜瓣予以缝合时均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后7天、1月、3月及6月观察手术成功率、视力、眼压、前房反应、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滤过泡形态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月进行观察随访时Healaflow组有31眼成功,总成功率96.8%,其中完全成功28眼(87.5%),部分成功3眼(9.3%);对照组有29眼成功,总成功率85.3%,其中完全成功20眼(58.9%),部分成功9眼(26.5%);两组随访6月手术总成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laflow高于对照组。两组手术后各时期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及两组内手术后各时期最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少于术前。Healaflow组与对照组间术后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各时期眼压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较术前均降低;对两组间手术后7天的眼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对两组间眼压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laflow组平均眼压较对照组低。对两组间功能性滤过泡进行比较,术后7天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laflow组功能性滤过泡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7天Healaflow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前房内均未见明显渗出物,Healaflow组术后的结膜充血、房水闪辉以及眼痛等表现均不比对照组增加。术中Healaflow组1眼,对照组2眼发生前房出血,前房内玻璃酸钠止血,术后3天内血液自行吸收。Healaflow组1眼,对照组5眼术后早期出现浅前房,给予阿托品散瞳、局部应用激素、甘露醇静点、醋甲唑胺片口服、双眼包扎等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7天内眼压超过30mm Hg,Healaflow组3眼,对照组4眼,经过松解或拆除可调节缝线,眼压下降至21mm Hg以下,且前房维持良好。Healaflow组1眼,对照组4眼出现低眼压,给与相应治疗后恢复。Healaflow组0眼,对照组3眼出现滤过泡漏。对照组1眼出现了恶性青光眼,经给予阿托品散瞳、局部应用激素、甘露醇静点、醋甲唑胺片口服、双眼包扎等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联合Healaflow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有利于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的应用操作简便、不增加手术复杂程度和难度,无需改变手术习惯,不增加患者手术创伤、安全有效。

李俊宁[2](2017)在《环孢霉素A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环孢霉素A(CsA)是从丝状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代谢物,是一种新型的强效免疫抑制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抑制淋巴因子IL-2释放,极大提高了角膜等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1]。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抗增殖等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在眼科主要应用于内源性葡萄膜炎、干眼症、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病毒性角膜炎、过敏性结膜

郑之琬[3](2016)在《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影响及MMC在术中有效量的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检测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滤过泡区域组织CTGF的表达量并结合外源性注入CTGF,探索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作用(2)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犬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的有效用量,为临床犬眼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体质大致相同的本地杂交犬12只。左眼行小梁切除术为试验组,右眼不施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5、7、14、21、28d各取两只眼球,试验组剪取滤过泡区域组织,对照组剪取相同区域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下观察并行图像定量分析。(2)选取体质大致相同的本地杂交犬12只左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只。术眼结膜瓣下分别注射等量的CTGF和生理盐水(0.2m L/只),术后每天观察滤过泡生存情况,记录滤过泡失败时间。术前以及术后第1、3、5、7、14、21天测量并记录术眼眼压。(3)将24只试验犬按照年龄段分为青幼年犬组、老年犬组,每组各12只,组内再随机分为A、B、C、D四小组,每小组各3只,各组犬的双眼均行小梁切除术,术中A、B、C、D四组使用的丝裂霉素溶液的浓度分别是0.67mg/m L、0.50mg/m L、0.40mg/m L、0.00 mg/m L,观察术后30天的滤过泡形态并测量眼压。(4)最后通过Spas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1)试验组中CTGF蛋白阳性颗粒面的阳性面积率随手术后时间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术后第3天开始显着增高,术后第7天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5、7、14、21、28天CTGF蛋白阳性面积率差异性极显着(P<0.01)。空白对照组中CTGF蛋白阳性颗粒面积率很小,各时间点CTGF阳性面积率差异性不显着(P>0.05)。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CTGF蛋白阳性面积率差异性极显着(P<0.01)。试验组中CTGF蛋白OD值随手术后时间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术后第三天开始急剧上升,术后七天达到峰值,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5、7、14、21、28天CTGF蛋白OD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对照组中CTGF蛋白OD值很低,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性不显着(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CTGF蛋白OD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2)术眼结膜瓣下注射CTGF的试验组平均滤过泡失败时间为(13.16±0.98)d,对照组平均滤过泡失败时间为(20.05±1.05)d。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滤过泡失败时间差异性极显着(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明显下降,之后各组眼压呈现回升趋势。对照组眼压回升较为缓慢,术后前5天眼压变化很小,在术后第二周眼压开始回升明显,术后21天眼压几乎回升至术前值。与此相比,试验组眼压回升迅速,第一周眼压回升最为明显,术后14天眼压回到术前值。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3)各组术后30天眼压与术前眼压差值的差异性为:青幼年犬组A组眼压差值显着高于B组、C组、D组(P<0.01),老年犬组A组、B组眼压差值显着高于C组、D组(P<0.01)。术后30天青幼年犬组的A组均形成功能型滤过泡,B、C、D组形成的多为非功能型滤过泡。老年犬组的A、B组形成功能型滤过泡,C、D组中形成的多为非功能型滤过泡。结论:(1)在犬眼上施行小梁切除术可以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但术后瘢痕的形成率高,使得手术的长期效果不理想。CTGF表达水平在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中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7天达峰值。当外源性注入CTGF,加速了滤过泡瘢痕形成并导致手术失败。因此CTGF与小梁切除术滤过泡瘢痕形成密切相关,通过抑制CTGF的基因活性或阻断其表达,可能为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途径。(2)丝裂霉素是小梁切除术中常用来抑制滤过泡瘢痕形成的药物,青幼年犬小梁切除术中的丝裂霉素溶液有效使用浓度为0.67mg/m L,老年犬小梁切除术中的丝裂霉素溶液有效使用浓度为0.50mg/m L。

李苑碧[4](2014)在《青光安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4种青光安有效组分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影响,来探讨青光安的有效组分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机制,并对比青光安有效组分与青光安颗粒剂对抗瘢痕化作用的优劣。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大白兔48只,远交系,雌雄不拘。体重在1.5~2kg之间。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8组,每组6只兔,分别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MMC组、D组青光安有效组分1组、E组青光安有效组分2组、F组青光安有效组分3组、G组青光安有效组分4组、H组青光安颗粒剂组。除A组做正常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外,其余7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虹膜根部切除术,C组在术中运用MMC。各组在造模后第二天开始给药,并于术后测量眼压值,观察术后眼前节及滤过泡情况。给药4周后兔耳缘静脉注入空气处死动物后,取术眼滤过道组织,存放于固定液中,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滤过手术区域弹性纤维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滤过泡区域Tenon’s囊中MMP-7、TIMP-1的表达。结果:C组、E组和H组术前基础眼压与术后第2天,第1周,第2周,第4周的眼压比较,现眼压较其他组回升缓慢,在第28天的时候仍然是最小值,与其余A、B、D、F、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E组在术后能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并且维持到术后28天,D、F、G组能维持部分功能型滤过泡,术后28天有一部分已变为无功能的滤过泡。B组在术后一周滤过泡就开始逐渐消散,直至术后28天已被周围组织填充无滤过泡。各手术组术后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及眼底情况基本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C组有一眼出现结膜坏死情况。弹性纤维面积密度比较: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H组、C组与E组比较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H组与E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比较结果均为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基质金属蛋白酶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平均光密度结果显示:除C组和H组,C组和E组,H组与E组,B组与G组,F组与G组组间比较P>0.05,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两两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2)青光安有效组份2、青光安混悬液和丝裂霉素C都可通过抑制弹性纤维增殖与TIMP-1的表达,增加MMP-7的表达而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3)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与青光安混悬液都具有明显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且二者效果持平,青光安中药组略优于青光安有效组分2组。

欧阳云[5](2014)在《青光安缓释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青光安有效组份缓释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过程中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探讨青光安有效组份缓释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初步判断青光安有效组份缓释剂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前期研究的高通量中药筛选体系,提取4种青光安有效组份,并将4种青光安有效组份制成缓释药膜。将4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8组,每组6只。分别为: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MMC对照组;D组:有效组份1组;E组:有效组份2组;F组:有效组份3组;G组:有效组份4组;H组:安慰剂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将B、C、D、E、F、G、H七组实验动物兔眼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根部切除术;C组在术中联合应用MMC;D、E、F、G四组分别在结膜下植入相对应的青光安有效组份缓释药膜;H组在结膜下植入安慰剂缓释药膜。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测量眼压,观察滤过泡形态,检查术口愈合及眼部一般情况。用药观察4周后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各组兔子,剪取术眼滤过道巩膜组织,采用HE染色后观察滤过性手术区组织形态,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blot法对滤过泡区域巩膜组织中TGF-β2、Smad3、Smad4和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E两组眼压回升缓慢,第4周时该两组眼压值与A、B、D、F、G、H组眼压值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E组术后都能维持有效滤过泡,B组滤过泡在术后两周内基本都变为无功能滤过泡或滤过泡消失,D、F、G、H组在术后第4周都有少量功能性滤过泡存在。HE染色见C、E两组滤过道轮廓清晰,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少,其他各手术组滤过道轮廓消失,被大量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填充;术后四周各组TGF-β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B、C、D、E、F、G、H各组比较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Smad3、Smad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C组与B、D、E、F、G、H各组比较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B、D、E、F、G、H各组比较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C、E组与B、D、F、G、H各组比较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C、E组比较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验证了在进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滤过道堵塞,术后眼压回升,滤过泡失去功能,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2)MMC和青光安有效组份2都可以通过影响滤过道瘢痕化过程中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而减少瘢痕组织的增生,具有明显的抑制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3)青光安有效组份2能够与TGF-β竞争性结合TGF-β受体,从而起到拮抗TGF-β的作用,使得TGF-β/Smad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信号传导减弱,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Collagen Ⅰ减少。(4)青光安有效组份2除了直接影响TGF-β/Smad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外,可能还能够通过影响炎症因子的生成,间接的减少炎症因子对手术区滤过道的影响,减少TGF-β的产生,从而影响TGF-β/Smad细胞信号传导通路。(5)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青光安有效组份2缓释剂局部给药的毒副作用小,安全性优于MMC。有望成为抗青光眼术后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维持术后低眼压状态,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新型的安全的药物。

张彤彤[6](2013)在《吡非尼酮缓释膜给药系统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吡非尼酮缓释膜给药系统在兔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抑制滤过通道瘢痕化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家兔48只(48眼),随机分为四组:小梁切除加吡非尼酮缓释膜巩膜瓣下植入术组12只(A组),小梁切除加未载药缓释膜巩膜瓣下植入术组12只(B组),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C组12只(C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12只(D组),行右眼手术,术后观察眼压、炎症反应、结膜滤过泡等,并随机选择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7天、14天、21天、28天取房水行ELISA检测TGF-β2因子表达,分别于术后7天、14天、28天随机选择实验动物处死一只,摘除术眼眼球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动物实验显示术后A组、C组降压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B组,D组维持降压时间最短;A组功能性滤过泡与其它三组功能性滤过泡相比生存期相对延长,而且,结膜滤过泡上血管少、色淡;A组术后并发症与其他3组相比未见增多;病理切片显示,A组术后4周滤过道瘢痕化程度较其余组轻微;ELISA检测A组术后1周房水中TGF-β2含量明显降低,其他3组房水中TGF-β2含量增高。结论:吡非尼酮缓释膜给药系统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短期内有抑制瘢痕化作用,能够有效维持滤过,降眼压效果满意,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还需延长缓释膜给药系统的稳定释放时间,维持有效释放浓度,缩短降解时间,与创伤修复的周期同步,更好的抑制瘢痕化。

刘艳,彭清华[7](2012)在《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青光眼的治疗以降眼压为重点,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青光眼手术方式多样,但滤过性手术一直以来在临床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滤过性手术虽然经过了多次改良,但单纯手术失败率仍很高。我们就如何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成功率,回顾了近10a的相关文献,总结中西医对于手术失败原因的认识,介绍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可联合运用的中西药物,以期应用中西药物联合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青光眼的治疗以降眼压为重点,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青光眼手术方式多样,但滤过性手术一直以来在临床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滤过性手术虽然经过了多次改良,但单纯手术失败率仍很高。我们就如何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成功率,回顾了近10a的相关文献,总结中西医对于手术失败原因的认识,介绍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可联合运用的中西药物,以期应用中西药物联合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谭涵宇[8](2012)在《高通量筛选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前期筛选系统建立的基础上,筛选出青光安药物有效组份,并通过检测TGF-β 1、Smad3表达,和TGF-β 1、Smad3 mRNA表达,来探讨青光安有效组份抗滤过道瘢痕化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青光安颗粒剂组方黄芪、地龙、赤芍、红花、茯苓、车前子、白术、生地,按质量比为3:1:1:1:1:1:1:1。以FW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充分粉碎,过50目筛后,充分将药材粉末混匀。对药物进行有序分离,选用水、乙醇、石油醚,按照溶剂极性由小到大进行分配,然后用三种大孔树脂D-101、AB-8、NKA-9对组份进行分离,分别以水、30%乙醇、60%乙醇、90%乙醇洗脱得到56种组份,然后利用前期所建立基于TGF-β 1/Smad3高通量筛选体系进行筛选,先将TCFS-ZsGreen1DR细胞株复苏,复苏后的细胞株放入24孔板进行分组培养,分组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药组,各组滴加TGF-β 1之后在12h的时相点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荧光,随机选取5个视野,并予以荧光图像摄像。荧光照片采用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中的荧光表达测量系统,测量ZsGreen1-DR激发荧光的平均光密度值,行半定量分析。通过平均光密度比较得到结果最优的4种有效组份。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42只,体重1.8-2.2kg,雌雄不论。将兔子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兔。分别为:空白组(A)、模型组(B)、有效组份1组(C)、有效组份2组(D)、有效组份3组(E)、有效组份4组(F)、MMC组(G)。将B、C、D、E、F、G六组实验动物兔眼行常规小梁切除联合虹膜根部切除术;C组在术中联合应用MMC;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药。用药4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术眼滤过道全层组织,用western-blot检测TGF-β 1、smad3蛋白表达,RT-PCR检测TGF-β1、Smad3 mRNA 表达。结果:药物筛选出来的4种有效组份,在TCFS-ZsGreen1DR细胞实验中以有效组份2-1-B-1抑制TGF-β1效果最为明显,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正常组有较少TGF-β 1、smad3表达,模型组TGF-β 1、Smad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有效组份1-4组与MMC组TGF-β 1,Smad3表达显着减少,且有效组份2组和MMC组间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都有较低水平的表达,而模型组TGF-β 1、Smad3 mRNA表达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有效组份1-4组与MMC组TGF-β 1、Smad3表达减少,比较有差异性;有效组份2组与MM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思,其他有效组份组与MM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细胞实验中通过筛选出来的有效组份能有效抑制TGF-β 1,且动物实验中有效组份下调TGF-β 1和Smad3蛋白在组织表达,抑制瘢痕组织中TGF-β 1和Smad3 mRNA基因表达,从而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且以有效组份2抗滤过道瘢痕化效果最优。

安琳[9](2012)在《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兔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床电凝术(改良术式ECT)的降眼压作用,探讨巩膜床电凝是否存在抗瘢痕化作用。2.联合电凝术的改良前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研究,与传统MMC的前三联手术对照,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床电凝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新西兰白兔12只(12眼),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小梁切除+ECT(ECT组)、小梁切除+MMC (0.2mg/ml,2min)(MMC组),另取新西兰白兔3只(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Trab组)。ECT组、MMC组两组术后定期观察眼压、眼前节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三组定期各随机处死1只实验兔,制作术区滤过道病理切片。2.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住院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ECT (ECT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MMC (MMC组)。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眼前节形态、眼底、UBM、视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分析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前三联手术的实用性及安全性。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兔眼术后3d内,所有术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7d内充血全部消退,1d、7d各组结膜充血差异无显着性(x2=0.556,0.78,P值均>0.05)。手术后第1、2天两组前房反应较重,所有兔术眼前房水混浊程度(++),7d后两组前房反应均消失。术后早期大多为功能性滤过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滤过泡均有不同程度瘢痕化,术后第14天,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均为66.7%(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及MMC组在做周边虹膜切除术时各有1例前房出血,均于术后第3天吸收。MMC组术后1天有2例前房纤维素渗出,于术后7天内吸收。2.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术后1d、3d、7d眼压均较术前下降,下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tECT=0.000、0.000、0.001,tMMc=0.000、0.000、0.011,P均<0.05),而第14d、28d两组眼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别(tECT=0.39、0.728,tMMC=0.084、0.908,P均>0.05);ECT组与传统MMC组之间各时间点眼压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动物实验中,术后7天所有兔术眼结膜下组织疏松且轻度水肿,巩膜瘘道间隙可见,滤过道内较多成纤维细胞及少数炎症细胞浸润,除单纯Trab组有较薄纤维结缔组织阻塞滤过道外,ECT组和MMC组滤过道均开放。术后14天三组滤过通道不同程度关闭。术后28天,周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三组均呈现瘢痕样改变。4.临床研究中,术后1年随访时ECT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9.7%(26/29),MMC组功能性滤过泡占9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6,P=0.813)。两组均各有7眼BCVA>20/30,无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t,Z=-1.000,P=0.710)。ECT组5眼轻度角膜水肿,1眼术后早期前房有渗出;MMC组6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前房少量积血,1眼伤口渗漏,均在1周内自愈。5.临床研究中,ECT组术后眼压14.6±2.2mmHg,较术前27.0±6.2mmHg有统计学差异(t=13.675,P=0.000);MMC组术后眼压14.2±3.7mmHg,较术前28.6±7.1mmHg,差别有统计学差异(t=0.655,P=0.000)。各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0),但两组眼压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655,P=0.109)。随访12个月,两组术前、术后MD值与P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tMD=1.417,PMD=0.171,tPSD=0.553,PPSD=0.586;MMC组tMD=1.665,PMD=0.110,tPSD=-1.390,PPSD=0.178),表明术后视野保持稳定。6.临床研究中两组内所有患者术后3,6,12月均能通过UBM观察到滤过道。结论1.动物实验研究电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MMC小梁切除切除术术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少且14d内病理切片显示两组均尚存滤过间隙,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明显延缓了滤过道瘢痕化进程。2.临床研究联合电凝的改良前三联手术与传统MMC前三联手术术后1年内降眼压效果相当,且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其长期的治疗效果仍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考察。3.本研究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也存在不足,仍需深一步细胞或基因水平的研究证实电凝抗瘢痕化的机理。并且,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还需延长,以验证改良术式是否存在长期保持滤过通路的效果。

李由[10](2012)在《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青光眼滤过术后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瘢痕粘连导致滤过泡瘢痕化是青光眼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基于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生理特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们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显着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该技术包括:改进手术方式和技巧,引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在术中外置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控制性定量拆除或激光松解巩膜缝线;术中术后使用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术中使用植入物。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手术,它在巩膜表层下作深层巩膜、Schlemm管外壁、前小梁和狄氏膜前的角膜基质切除,保留自然的小梁狄氏膜作为滤过层,并在巩膜层间植入透明质酸钠生物胶,使房水通畅外渗的同时有一些阻力,在眼压逐步降低时保持眼球完整性,由此建立一个巩膜内空间,使房水在巩膜腔中经不同流出通道进行引流。该手术优点在于: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视力恢复较快;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滤过泡更加弥散及扁平;眼内炎的发生率较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预防瘢痕形成的药物只有5-Fu和丝裂霉素C(MMC)。丝裂霉素C是使用最早抗代谢药物之一,抗增殖作用很强,约为同剂量5-Fu的100倍,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延缓术后伤口瘢痕愈合的过程,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FU,可提高预后较差眼的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其效果已经临床和询证医学验证。临床常在术中用MMC0.2~0.4mg/ml的棉片置于巩膜瓣、结膜瓣下2-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但局部单独一次性给药方式远期易形成包裹性无功能滤过泡,导致手术失败。青光眼滤过手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植入材料的改进。现有的术中植入物有包括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物膜、晶体前囊膜、胶原膜、自体巩膜条等,可机械隔离巩膜瓣和巩膜床,避免或减少纤维粘连,保持滤过道通畅。现在常用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胶原的生物降解期大约只有3-6个月。当植入物降解过程中,非穿透部分的滤过膜表面会逐渐发生纤维增殖而变厚。从而房水的滤过效果可能受到影响,减压室也常常会因纤维增殖而逐渐减小,甚至完全消失。羊膜、巩膜条等植入物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等副作用。而透明质酸钠凝胶则因来源受限、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因此我们考虑植入材料的改进。在材料的改进上应该选择成型性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眼内降解缓慢、且具有一定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作用的生物材料。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可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瘢痕粘连等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类重要的控制释放给药系统,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骨关节、腹腔术后粘连,可作为眼科粘弹剂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以上研究基础和文献复习,我们希望在植入物中整合抗纤维化药物,即研制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嵌合式丝裂霉素C壳聚糖的缓释海绵,进行体外及体内动物实验研究,从而达到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滤过泡的瘢痕形成,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第一章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目的:通过制剂学手段将药物和材料结合起来,制备性质稳定的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方法:(1)选用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为基本原料同时复合医用几丁糖通过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海绵;(2)采用二次冷冻干燥技术将两种材料进行嵌合,制备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MMC-SPCM),使制品的孔隙率更大,孔径更小,更利于药物的填充和负载;(3)采用SD大鼠体内植入MMC-SPCM,测定其组织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海绵干、湿态厚度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海绵干湿态厚度比较,P干态=0.593,P湿态=0.2033,各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1);(2)检测载药海绵有效地体外缓释的药物释放量;(3)载药海绵在大鼠体内无毒副作用,体内吸收时间3月以上。结论:(1)成功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2)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为其作为体内植入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确认MMC-SPCM中丝裂霉素的生物学活性,体外验证该控释系统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同时探索最低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较低丝裂霉素浓度。方法:(1)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收集稳定传代4-6代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将其分为四组:A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组(MMC-SPCM组)、B组--单纯丝裂霉素组(MMC组)、C组--壳聚糖海绵组(SPCM组)和D组--磷酸盐缓冲液组为空白对照组(PBS组)。在MMC-SPCM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其中含有MMC含量分别为250、100、50、25、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MMC浓度分别为250、100、50、25、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壳聚糖海绵;PBS组设空白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3)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数量并照相;(4)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5种不同浓度和4个处理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应用LSD法进行组件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并经免疫荧光证实;(2)随着样品中MMC的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浓度25μg/ml即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组与100μg/ml的MMC组抑制率分别为77.48%和76.18%,两者抑制率相当;(3) MMC-SPCM影响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形态,使正常细胞形状改变,细胞数减少,凋亡和坏死细胞增多;(4)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丝裂霉素浓度较高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细胞死亡与凋亡比例适当。结论:(1)成功培养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验证了我们所制备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中丝裂霉素的活性正常,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利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考察和比较了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凋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25μg/ml)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仍然具有抑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说明其具有缓释作用。(4)筛选出浓度为50μg/ml的4MC-SPCM为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最佳浓度。为下一步体内实验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其在抗青光眼术后粘连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研究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预防兔眼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有效作用,从基因水平证明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有效性。方法:(1)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右眼为实验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A组为生理盐水组(NS组),仅作非穿透小梁手术,瓣下注入生理盐水;B组植入SPCM组;C组植入MMC-SPCM组。(2)分别在术后1天、3天、5天、1周、2周、4周、8周、12周观察结膜充血等一般情况、滤过泡高度和面积、眼压变化(每组6只)。(3)分别于术后10d和28d将兔处死(每组2只),3月时处死18只。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4)分别于术后10d将兔处死(每组2只),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三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的眼压、滤过泡面积和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采用LSD法或Dunnett T3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一般情况,三组无明显差异;(2)术后滤过泡大小和高度变化,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变小、消失。21天时NS组滤过泡完全消失。方差分析三组组间两两比较术后滤过泡情况,滤过泡高度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15,P<0.05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滤过泡面积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02,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d时,NS组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56-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3)术后眼压变化,术后3d,NS组分别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眼压变化有显着差异;术后5-84d,三组组间P<0.001,三组组间两两比较眼压值变化都有显着性差异。MMC-SPCM组3月时仍能维持较低眼压;(4)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10d时,NS组结膜、结膜下及滤过道区域可见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管明显充血扩张,并可见到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滤过道区域的炎性细胞较前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较前紧密,成纤维细胞较前增多。MMC-SPCM组,可见壳聚糖海绵,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最少,SPCM组介于两者之间。术后28d,NS组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排列致密,滤过道基本堵塞。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膜片残留。术后3月,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SPCM组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均远远低于NS组和SP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成功建立兔眼青光眼非穿透小梁手术模型。(2)通过观察术后兔眼前节一般情况无异常,表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眼内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组织相容性良好。(3)通过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的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应用MMC-SPCM能有效预防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粘连。(4)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缓释海绵组通过明显抑制手术部位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从基因水平证明了MMC-SPCM的有效性。

二、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Healaflow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设备及材料
        1.1.3 治疗过程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术前资料
        1.2.2 手术成功率
        附图
    1.3 讨论
        1.3.1 原发性青光眼与小梁切除术
        1.3.2 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的应用及机制
        1.3.3 手术疗效评价
        1.3.4 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1.3.5 小梁切除术后的浅前房
        1.3.6 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青光眼滤过术抗瘢痕化治疗的进展
    2.1 概述
    2.2 抗炎药
        2.2.1 非甾体抗炎药
        2.2.2 皮质类固醇
    2.3 抗代谢药物
        2.3.1 5-氟尿嘧啶
        2.3.2 丝裂霉素C
        2.3.3 高三尖杉酯碱(HHT)
        2.3.4 其他抗代谢药
    2.4 免疫抑制剂
        2.4.1 环孢霉素A
        2.4.2 雷帕霉素(RAPA)
    2.5 抗生长因子药物
        2.5.1 干扰素
        2.5.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
        2.5.3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剂
    2.6 抗凝血类药物
        2.6.1 肝素
        2.6.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2.6.3 尿激酶
    2.7 生物制剂
        2.7.1 羊膜
        2.7.2 医用几丁糖
        2.7.3 透明质酸钠
    2.8 光动力疗法(PDT)
    2.9 基因治疗
    2.10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环孢霉素A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s A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1 Cs A治疗干眼症
    1.2 葡萄膜炎
    1.3 病毒性角膜炎
    1.4 过敏性结膜炎
    1.5 蚕蚀性角膜性溃疡
    1.6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
    1.7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
    1.8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y,PCO)
2 Cs A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2.1 Cs A应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
    2.2 Cs A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2.3 Cs A应用于青光眼外滤过术
3 小结

(3)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影响及MMC在术中有效量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犬的青光眼
    1.2 小梁切除术及其发展
    1.3 CTGF
第2章 引言
第3章 CTGF在犬眼小梁切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表达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外源性注入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及眼压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第5章 MMC在犬眼小梁切除术中有效量的初探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青光安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与手术器械
        1.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1.3.1 主要药品
        1.1.3.2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1.2.3 给药方法
        1.2.3.1 空白组、模型组给药方法
        1.2.3.2 丝裂霉素C给药方法
        1.2.3.3 青光安有效组分的给药方法
        1.2.3.4 青光安中药混悬液的给药方法
        1.2.4 术后常规检查
        1.2.4.1 眼压测量方法
        1.2.4.2 术后眼部一般情况
        1.2.4.3 滤过泡情况
        1.2.4.4 角膜水肿混浊情况
        1.2.4.5 前房深度及炎性反应情况
        1.2.4.6 晶状体混浊情况
        1.2.4.7 眼底情况检查
        1.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1.2.5.1 标本采集与固定
        1.2.5.2 石增切片的制作
        1.2.6 滤过手术区域瘢痕化的情况(弹性纤维)
        1.2.6.1 Masson染色方法及步骤
        1.2.6.2 结果判定
        1.2.7 滤过泡区域内Tenon's囊中MMP-7与TIMP-1的表达
        1.2.7.1 免疫组化方法及步骤
        1.2.7.2 结果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2.1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结果
        2.1.1 眼压
        2.1.2 术后眼前节情况及滤过泡情况
        2.1.3 术口愈合眼部一般情况
    2.2 术后滤过手术区域组织的光镜观察
        2.2.1 空白对照组
        2.2.2 模型组
        2.2.3 丝裂霉素C组
        2.2.4 有效组分1组(D组)
        2.2.5 有效组分2组(E组)
        2.2.6 有效组分3组(F组)
        2.2.7 有效组分4组(G组)
        2.2.8 青光安混悬液组
    2.3 滤过手术区域弹性纤维面积密度
    2.4 滤过手术区域内Tenon's囊下组织中MMP-7与TIMP-1的表达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青光眼滤过手术与动物模型的建立
    3.2 弹性纤维、MMP-7、TIMP-1与滤过道瘢痕化的关系
    3.3 青光安中药与青光安有效组分对抗滤过道瘢痕化的影响
    3.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中西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青光安缓释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和手术器械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1 主要药品
        1.3.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
        2.3.1 术后眼压的测量
        2.3.2 滤过泡的形态
        2.3.3 术眼伤口愈合情况及眼部一般情况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2.4.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2.4.2 石蜡切片的制作
        2.5 滤过性手术区组织形态学检查
        2.5.1 染色方法及步骤
        2.5.2 光镜下观察
        2.6 手术区组织Real-time PCR的测定
        2.6.1 RNA的抽提
        2.6.2 逆转录cDNA
        2.6.3 Real-time PCR扩增
        2.7 手术区组织Western-blot的检测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1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结果
        1.1 眼压
        1.2 术后滤过泡形态
        1.3 术眼反应情况
    2 滤过性手术术后标本的光镜观察
    3 手术区TGF-β2、Smad3、Smad4及Collagen Ⅰ的蛋白表达
    4 手术区TGF-β2、Smad3、Smad4及Collagen Ⅰ mRNA的表达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认识
    2 中医学对青光眼的认识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4 青光安缓释剂的分析
    5 青光安有效组份对滤过道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6)吡非尼酮缓释膜给药系统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吡非尼酮缓释膜的制备
    2.实验动物和分组
    3.手术方法
    4.术后观察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临床观察结果
        1.1 眼压观察
        1.2各组滤过泡情况
        1.3 裂隙灯观察
    2. ELISA检测房水中TGF-β2因子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
    1.1为使眼球结构恢复正常, 解除房水在眼内流动阻力而设计的手术
    1.2破坏睫状体, 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1.3解除房水流出眼外阻力, 重建房水外流途径的滤过性手术
2滤过性手术疗效现状及失败原因
    2.1中医认识
    2.2西医认识
3滤过性手术联合药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研究
    3.1西医药研究现状
        3.1.1具有抗代谢作用的药物
        3.1.2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3.1.3具有纤溶作用的药物
        3.1.4具有干扰细胞因子作用的药物
        3.1.5抑制胶原交联的药物
        3.1.6黏弹剂
        3.1.7其它
    3.2中医药研究现状
4结语

(8)高通量筛选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青光安颗粒剂有效组份筛选
    材料
    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青光安有效组份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文献综述 抗青光眼手术滤过道瘢痕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编的书籍

(9)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小梁切除+ECT的动物实验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1.4 术后观察指标及处理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术后结膜,角膜情况及前房反应情况
        1.2.2 术后滤过泡情况
        1.2.3 手术前后眼压的变化
        1.2.4 组织病理学
        1.2.5 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讨论
        1.3.1 青光眼滤过手术作用机制
        1.3.2 动物种属的选择
        1.3.3 兔眼滤过手术后眼压变化与组织瘢痕化病理过程
        1.3.4 电凝术应用的可行性
    1.4 小结
二、Phaco+IOL+小梁切除+ECT的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排除标准
        2.1.3 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
        2.1.4 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术前术后眼压变化情况
        2.2.2 BCVA变化
        2.2.3 滤过泡形态
        2.2.4 术后干预情况
        2.2.5 UBM
        2.2.6 并发症发生情况
        2.2.7 术前术后视野变化
    2.3 讨论
        2.3.1 电凝在眼科临床上的发展及应用
        2.3.2 电凝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展望
        2.3.3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意义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
1.1 壳聚糖样品的制备
    1.1.1 几丁质的制备
    1.1.2 特定壳聚糖的制备的性质研究
    1.1.3 实验结果
1.2 嵌合丝裂霉素C壳聚糖海绵的制备及性质评价
    1.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2.3 实验内容
    1.2.4 实验结果
    1.2.5 统计学方法
1.3 讨论
    1.3.1 壳聚糖的性质
    1.3.2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相容性
    1.3.3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降解性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体外的实验研究
2.1 人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荧光鉴定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
2.2 MMC缓释海绵促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2.4 结果
    
2.2.4.1 CCK8法检测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2.2.4.2 MMC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2.2.4.3 MMC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观察指标由同一检查者采用盲法完成.记录术前、术后1D、3D、1w、2 w、3w、1M、3M检查
    3.3.1 一般情况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情况
    3.3.2 滤过泡
    3.3.3 眼压
    3.3.4 组织病理学检查
    3.3.5 荧光实时定量PCR
3.4 统计学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一般情况
    3.5.2 滤过泡情况
    3.5.3 眼压变化
    3.5.4 组织病理学改变
    3.5.5 荧光实时定量PCR
3.6 讨论
    3.6.1 关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瘢痕化
    3.6.2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
    3.6.3 相关基因检测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3.7 结论
3.8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大纲)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统计学审稿证明

四、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Healaflow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D]. 刘湘云.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2]环孢霉素A在眼科临床的应用[J]. 李俊宁.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7(01)
  • [3]CTGF对犬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影响及MMC在术中有效量的初探[D]. 郑之琬. 西南大学, 2016(02)
  • [4]青光安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实验研究[D]. 李苑碧.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5)
  • [5]青光安缓释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D]. 欧阳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吡非尼酮缓释膜给药系统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的实验研究[D]. 张彤彤.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9)
  • [7]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刘艳,彭清华. 国际眼科杂志, 2012(11)
  • [8]高通量筛选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D]. 谭涵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4)
  • [9]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 安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10]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D]. 李由.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环孢素A联合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