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廊表扬(演讲)

绿廊表扬(演讲)

一、绿色长廊礼赞(演讲词)(论文文献综述)

姚晶淇[1](2017)在《当代建筑空间中自然光运用的情感表达》文中提出光(阳光、自然光)是万物之源,是人自身本能的本体需求及生命的渴望,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光。自然光是建筑的生命和灵魂,是建筑的重要元素,建筑是光的游戏。自然光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直被建筑设计师所重视,并在设计中加以表现。自然光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光的所需——采光、取暖、保健等物质元素,其还具有重要的精神元素:情感表达。本文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和心理学从自然光的形状和自然光的强度、颜色对人心理产生的心理机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归纳自然光在建筑空间中的引入方式,不同的引入方式产生不同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运用自然光营造不同空间氛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对自然光在建筑空间中情感表达的表现特征分析研究。建筑空间中自然光的运用是其精神情感的表达,增强了空间的情感意义,可以说光线设计是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其具有物质化的实用意义,又具有精神情感的表现意义,营造环境氛围,表现设计者的心灵,并将其与观者相交流,唤醒观者的精神感受。自然光作为建筑空间设计的一种设计元素,在空间氛围营造和情感表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用自然光营造更加贴合自己设计初衷的设计作品,彰显其设计理念,并为我们居住的空间带来生机与活力。

卢虹贝[2](2014)在《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述“文本再生”,是指作者以他人的文字作品(原文本)作为原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程度较小的改写,形成自己的作品(再生文本)。原文本与再生文本有着显而易见、不容回避的直接联系。“文本再生”是木心的重要创作方法,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征。木心的再生文本数量颇为可观。其中,以诗歌为最多。木心的诗歌,大部分都是再生文本。散文、小说,再生文本较少,但也不乏案例。木心的原文本来源十分广泛,不仅囊括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还有一些非文学作品,例如报纸新闻、科普书籍等。特别值得注意的两大来源,一是周作人,二是西方文学作品。木心的大多数再生文本,都没有对“文本再生”的任何说明或提示。少数有提示的,提示的明显程度不一,有些比较明显、完整,有些则显得隐晦,或者只提示部分原文本。甚至还有一些作品中,木心不但没有任何提示,还会误导读者,进行“反向暗示”。木心的“文本再生”策略,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木心常常使用“拼盘”及“逆论”的方式,整合、加工原文本。木心对原文本的取材也有明显的倾向性。受他青睐的原文本内容有:爱情、饮食、景物、趣闻。而他倾向于删减的内容包括:情节、对话、主见。这些都反映了木心的思想与喜好倾向。其动因包括:江南文化中“趣味”观的影响、唯美与厌俗、印象主义的影响、快乐主义。人称上,木心偏爱第一人称。“文本再生”时,常把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而极少会反过来。不仅如此,其再生文本中“我”的存在感很强,往往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与木心自言的“分身”“化身”欲有关,反映了木心的“自恋”。其“自恋”主要有三点原因和表现:个人主义、对自身认知能力的信任、贵族情结。文体上,木心有很强的文体自觉意识,有意追求文体的多样性。很多作品都能见出他对文体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有的再生文本,在内容上变化不大,主要是文体的改变。此外,木心的再生文本,绝大多数篇幅都较小。尤其是相比原文本,体量明显缩小。木心作品的一个特点,即体量短小。其成因包括:“锦囊式”的碎片书写方式、“不事体系”的观念、微型艺术观、对读者的期待高,不多做解释。语言上,木心对文学的语言质感颇为重视。他的一些作品,体现了极强的语言控制能力。其表现有:讲究字词、精炼句子、仿古与西化、趣味化改写、慎于修辞(包括比喻、拟人、正反结构、重复、列锦、对偶等)。在结论章,笔者简要梳理了一些“文本再生”的传统渊源事例,并把这个概念与“文本间性”、“重写”等相关理论概念进行比较。木心为其“文本再生”进行合理性辩护。笔者分析了他热衷于“文本再生”的心理根源,包括前人作品带来的“影响的焦虑”、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在美国侨居的经历带来的文化身份焦虑,以及创作力的不济与成名压力。木心“文本再生”的文学功能,包括意义的填充、碎片化效果、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最后,笔者举出了木心一些不成功的文本再生,加以分析。

翟兴娥[3](2013)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小说服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上海沦陷区女作家服饰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时期女作家对服饰的独特书写,完成其一系列人物服饰的研究,论述其在不同的群体中,服饰在其文本中的蕴涵,揭示其文化心理动因。上海女作家的服饰情结究竟源自哪里?服饰对她们的小说创作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其深厚的服饰情结背后,究竟体现了这个群体怎样的生存状态?本文试图以文本中的服饰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寻探究,找到解读沦陷区上海女作家群体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女性作家服饰是走向个体性和日常性的,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生活经验,没有被国家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话语遮蔽,但有些时候,被遮蔽并不代表不存在,它往往在更深的层次发挥着作用,就像潜意识一样。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服饰书写是大放异彩的,既有沦陷区环境下特有的苏青的日常生活服饰描摹,也有张爱玲的“奇装炫人”,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女性服饰书写的继承和超越,又有着“东吴系女作家”群的学生装,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似乎中断的女性纯真服饰的延续。至此,服饰描写的意义已不只是停留在华丽外表的审美上,更是丰富作品的内蕴,是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独树一帜的表达。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写作家与衣,通过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群体的梳理,分析张爱玲、“东吴系女作家”群等对服饰的特别关注,在近现代服饰变革的宏大叙事中,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群体的独特服饰审美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写的是形象塑造,主要通过对“东吴系女作家”群和张爱玲、苏青等文学作品中的服饰进行研究。分析“东吴女作家”群通过服饰书写表现出的感伤叙事,揭示服饰隐喻中的上海女性,谋生亦谋爱、金钱异化、精神迷失以及还有一部分人对爱情、家园、理想的坚定守候。通过对张爱玲服饰书写表现出的唯美叙事,以及苏青服饰书写中表现日常叙事来探讨女性生存困境。第五章写的是服饰“情结”。主要通过“东吴系女作家”的紫衣情结,表达出少女对爱情的坚守;张爱玲、苏青笔下的黑衣寡妇,表达物质金钱对人性的扭曲;通过“绣花鞋”这种服饰表达对“情”的渴望与死亡的焦虑。结论部分总结全文,以文本中的服饰为切入点,总结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独特服饰,寻找到在深厚的服饰情结背后隐藏的女性内心世界以及集体生存状态。

郦奕天[4](2013)在《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动研究 ——以单元和课文的变动为例》文中提出笔者将近七年内先后使用的三套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纵向比较,以单元和课文的变动研究为主,以期通过这三套教材的变动研究,系统了解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化、发展轨迹,发现教材在变动中、变动后存在的问题,评判教材变动的优劣得失,最后为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优化建议。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上海二期课改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者的编写理念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依据。第二部分将近七年内使用的第一套教材与第二套教材进行了比较,统计了第二套教材单元和课文的变动情况(主要呈现为原有课文的删减和修改),并对变动原因和变动效果做出分析和评价。第三部分介绍了第三套教材(现行版教材)的基本情况,并将之与第二套教材进行比较,统计了第三套教材单元和课文的变动情况(单元变动包括:单元的增加、单元的删减、单元位置的调整、单元的更名;课文变动包括:课文的增加、课文的删减、课文位置的调整、教自读课文定位的变化),并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语文学习规律、学生心理发展与生活开展、课文的适教性、课文与单元主题的契合度、课文“文”“质”兼美的要求等方面为上述变动归因,评价变动效果的同时,提出变动中单元和课文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单元和课文两方面集中阐述了变动后第三套教材存在的不足:其中一类是由教材变动而引发的问题,如部分单元位置不妥、个别被删课文应保留、部分教读、自读课文定位的更改不妥、外国课文范围需拓宽等;另一类则是现行教材所固有的不足,如单元间缺乏内在联系、单元主题有重合及泛主题现象、单元缺乏导读语、部分课文与单元主题不契合、个别课文文质未兼顾、个别课文适教性不强等问题。总结问题的同时,笔者也一一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在第五章及结语中笔者对教材的变动做出了总的评价:变动后的第三套教材整体优于第一、二套教材,但在单元的排序、单元的设计、单元与课文的契合、课文的选取范围、课文的去留、教自读课文的定位等方面依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教材变动本身也存在缺乏稳定性、缺乏明确指导性和指向性的问题。我们要在弥补现行教材不足、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制度的建设,使教材在相对稳定中逐渐趋向成熟。

王雪[5](2010)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文中提出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写作呈现出精神向度的雅俗分流、叙事视角的向内转、表达方式的叙事化等文体特点。随着“学者散文”创作的风起云涌,“学者”这个以学术写作为特定“职业角色”内涵的学术群体成为散文研究的关键词。学者散文具有感时忧患的学者情怀、情感和智慧相互映现等文体特点。面对现代文明学者散文主要呈现出退守、反思、调侃和批判等精神姿态类型,新世纪以来学者散文具有知识性弱化、掉书袋特征退隐、思想性凸显的创作倾向。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散文出现雅俗分流,一部分顺应消费市场的洪流,以“小女人”散文为代表,一部分坚守精神的家园,守望心灵的净土,如池莉、张抗抗、铁凝、周晓枫、筱敏等的散文文本从不同的层面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深化和超越。西部散文和东北散文并不只是作家对乡土人生的文化观照,更在于对带有地域特征的自我人格精神的彰显。新文体散文具有类别的差异性,而“叙述手法的变异”可以看作是“新散文”的本质要点。同时对叙述方式的过度追求,也损害了散文本体思想的表达。散文是一种自由的写作,时代、年龄、生活阅历、童年经验以及个人气质、职业角色都是影响散文创作的重要因素。同时创作主体的散文观念、创作意图也会延伸到散文的文本层面。灵魂是创作个体的精神核心,能在什么样的向度上和怎样的维度上展现灵魂的丰富与深度,是散文话语选择中至为重要的审美取向,也更能切近散文的文体本质。树立散文的现代意识,就是既有大众意识又有思辨意识,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心理,展现对人生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使散文写作侧重生活的鲜活性、实在性与思想的深刻性、精神的“清洁性”,并呈现出“诗意”的写作,是散文写作的主要本体意蕴。

刘新泉[6](2003)在《绿色长廊礼赞(演讲词)》文中提出 我来自引嫩工程管理处,我演讲的题目是《绿色长廊礼赞》。 在这里请允许我冒昧地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棵直径半米,十几米高的成年杨树能值多少钱?用我们引嫩管理处赵义书记的话说:一棵树能值一千万。这里引出了一段故事。那是在’98抗洪期间,引嫩工程全线遭受

二、绿色长廊礼赞(演讲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长廊礼赞(演讲词)(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建筑空间中自然光运用的情感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课题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2 光线是建筑的卓越表现
    2.1 自然光:建筑的要素
    2.2 自然光的物质性
    2.3 自然光的精神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自然光心理作用的机制
    3.1 光的强度
    3.2 光的形状
    3.3 光的颜色
    3.4 本章小结
4 自然光在建筑中的引入方式
    4.1 直接引入与间接引入
    4.2 静态与动态
    4.3 点、线、面
    4.4 自然色与彩色
    4.5 本章小结
5 自然光运用的情感表现
    5.1 营造愉悦氛围
    5.2 与神灵对话
    5.3 建筑空间与自然共生
    5.4 表现沉静氛围
    5.5 表达不安之境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木心的“文本再生”概况
    第一节 再生文本篇目统计
    第二节 原文本来源
    第三节 对“文本再生”的提示与隐匿
第二章 木心的“文本再生”策略
    第一节 内容:“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
    第二节 人称:纳西索斯的倒影
    第三节 文体:“像钻石一样,有多个切面”
    第四节 语言:“语言的炼金术”
余论:“文本再生”的传统渊源与文学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3)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小说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0.2 对基本概念使用的说明
        0.2.1 “服饰”的概念
        0.2.2 “服饰话语”的概念
        0.2.3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
    0.3 方法与结构
1 作家与衣(上)
    1.1 历史中的服饰变革
        1.1.1 三寸金莲与高跟鞋
        1.1.2 旗袍
    1.2 衣服与时尚
2 作家与衣(下)
    2.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服饰变革
        2.1.1 20世纪初至20年代:飒爽英姿新女性
        2.1.2 20世纪30年代:服饰的黑白到绚烂
        2.1.3 20世纪40年代:三大区域文学中的服饰书写
    2.2 “东吴系女作家”群掠影
        2.2.1 施济美与俞昭明
        2.2.2 汤雪华与郑家瑗
        2.2.3 练元秀与程育真
        2.2.4 邢禾丽与杨依芙
    2.3 张爱玲“奇装炫人”
        2.3.1 家族记忆
        2.3.2 创伤体验
        2.3.3 心理补偿
    2.4 独特的服饰审美观
        2.4.1 美的自由展示
        2.4.2 化缛繁为简约
        2.4.3 回归世俗美
3 人物与衣:形象塑造(上)
    3.1 服饰的感伤叙事
        3.1.1 作为情感状态的感伤
        3.1.2 作为文学思潮的感伤
        3.1.3 作为文学之美的感伤
        3.1.4 “东吴系女作家”的感伤
    3.2 服饰隐喻中的“上海女人”
        3.2.1 “上海小姐”:谋爱亦谋生
        3.2.2 胡太太:先锋女性的金钱异化
        3.2.3 韩叔慧:成功女性的精神迷失
    3.3 服饰的繁华到简朴:身体换物质的反思
        3.3.1 服饰的赌博:身体换物质
        3.3.2 朴素服饰:爱情的神圣
4 人物与衣:形象塑造(下)
    4.1 服饰的唯美叙事
        4.1.1 唯美主义的概念
        4.1.2 唯美观的构成
        4.1.3 服饰的古典美
    4.2 张爱玲:时间的恐慌中趋势向日常
        4.2.1 时间恐慌中的死亡焦虑
        4.2.2 日常生活中服饰的欢喜与忧伤
    4.3 苏青:市民世界的服饰书写
        4.3.1 市民世界
        4.3.2 日常生活审美化
        4.3.3 自己的房间
        4.3.4 服饰聚焦映射时代潮流
5 服饰“情结”
    5.1 紫衣情结:完美生活梦境的破灭
        5.1.1 紫衣女郎
        5.1.2 “东吴系女作家”的爱情坚守
    5.2 黑衣情结:寡妇与疯子
    5.3 一双绣花鞋:性与死亡
结语
参考文献
读书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后记
致谢

(4)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动研究 ——以单元和课文的变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依据
    第一节 上海二期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精神
    第二节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节 教材编写者的理念和思路
        一、 以“生活主题”组合单元
        二、 教材编写力求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同步
        三、 语文知识“随文学习”,“重在运用”
第二章 第一套教材与第二套教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两套教材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第二套教材变动情况统计
        一、 课文的删减
        二、 课文的修改
        三、 变动原因分析
    第三节 第二套教材变动情况评价
第三章 第三套教材的研究及其与第二套教材的比较
    第一节 第三套教材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 新版教材从初印至重印的变化情况
        二、 第三套教材整体情况介绍
    第二节 第三套教材变动情况统计与评价
        一、 单元的变动情况
        二、 单元变动原因与效果分析
        三、 单元变动中存在的问题
        四、 课文的变动情况
        五、 课文变动的原因与效果评价
第四章 变动后第三套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单元变动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 单元排序的问题与建议
        二、 单元设计的问题与建议
    第二节 课文变动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 课文与单元匹配的问题与建议
        二、 选文范围的问题与建议
        三、 课文“去”“留”的问题与建议
        四、 教读、自读课文定位的问题与建议
        五、 课文 “文”、“质”的问题与建议
        六、 课文适教性的问题与建议
第五章 教材变动的总体评价与建议
    第一节 教材变动的总体评价
        一、 教材变动的优点
        二、 教材变动的不足
    第二节 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建议
        一、 教材编写制度建设的建议
        二、 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二、“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的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第一章 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发展概况
    第一节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热”文学现象
        一、“散文热”序曲
        二、“散文热”的原因
        三、“散文热”的表征
        四、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散文热”本质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写作的历史脉象
        一、精神向度:雅俗分流
        二、叙述视角:“向内转”
        三、表达方式:叙事化
第二章 学者散文
    第一节 学者散文概况
        一、概念辨析及历史沿革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创作
    第二节 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文明的精神姿态
        一、退守
        二、反思
        三、批判
    第三节 文体模式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视域中的差异性
        二、学者散文叙事模式与缺失
第三章 女性散文
    第一节 “小女人”散文创作概况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深化与超越
        一、日常生活的哲理思索
        二、女性意识的超越
第四章 地域散文
    第一节 西部散文
        一、乡土人生的文化观照
        二、西部人格的彰显
    第二节 东北散文
        一、自然风情
        二、历史文化渗透乡土情怀
第五章 新文体散文
    第一节 “新文体散文”概况
        一、“新文体散文”概念辨析
        二、“新文体散文”创作概况
第六章 九十年代散文的主要“写作主体”类型
    第一节 散文本体属性与“写作主体”的关联
        一、“写作主体”的现代转变
        二、散文的本体与“写作主体”的关联
    第二节 小说家与散文文体的话语关联
        一、二十世纪小说家的散文成就
        二、小说家散文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诗人与散文文体的话语关联
        一、诗人写散文的传统
        二、九十年代以来诗人的主要散文创作
        三、“生活事物”的“诗性”开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绿色长廊礼赞(演讲词)(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建筑空间中自然光运用的情感表达[D]. 姚晶淇.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2]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D]. 卢虹贝. 南京大学, 2014(03)
  • [3]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小说服饰研究[D]. 翟兴娥. 武汉大学, 2013(06)
  • [4]上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动研究 ——以单元和课文的变动为例[D]. 郦奕天.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D]. 王雪. 吉林大学, 2010(05)
  • [6]绿色长廊礼赞(演讲词)[J]. 刘新泉. 水利天地, 2003(S1)

标签:;  ;  ;  ;  ;  

绿廊表扬(演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