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安全排放实践

气体安全排放实践

一、安全排放瓦斯的作法(论文文献综述)

姚志勇[1](2019)在《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煤炭产量目前排在世界第一位。采矿业的飞速发展又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井工煤矿深部区域的瓦斯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当今各个煤炭集团在瓦斯治理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为每个矿区的煤层赋存的有所不同,采煤生产技术装备有的很先进。国内外瓦斯治理采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各不相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成熟的治理经验,可以借鉴国外对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引进和创新,不断提高防范瓦斯灾害的能力。唐山矿是具有140年开采历史的大型矿井,采深最深达到-1020m,对深部区域的瓦斯治理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才能有效保障安全生产。以唐山矿岳胥区十四水平的Y48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应用于现场实践。Y484采区位于矿井的深部区域(-950水平),通风系统比较复杂,工作面两侧都是本煤层的老采空区,形成了孤岛,局部巷道变形严重导致通风阻力较大,加上深部区域瓦斯含量高,受气压波动影响有时瓦斯涌出异常,工作面有风流瓦斯超限的安全隐患。为消除瓦斯对安全生产威胁,通过测定该区域瓦斯参数等单项指标,对工作面瓦斯状况有全面了解。通过研究Y484工作面瓦斯地质资料,综合运用通风网络解算技术和采矿学理论,分阶段对工作面瓦斯涌出进行动态预测,从通风系统优化、瓦斯综合抽采、安全监控和现场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瓦斯治理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矿井深部区域复杂通风系统的瓦斯问题,综合比较认为Y484瓦斯治理技术更加实用高效。图32幅;表15个;参52篇。

付寿康[2](2018)在《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发展的矛盾也在于资源。以生态与资源为中心,“富饶的贫困”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对“富饶的贫困”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富饶”的类型与层次多样。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将“富饶”的对象具体化为“碳”。从“碳”视角研究民族地区“碳资源富集”与贫困之间的关联,探索“碳”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问题,思考碳交易在民族地区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资源禀赋理论、“两山”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外部性理论、“两个共同”理论为指导。围绕碳贫困这个中心,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展开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负外部性,生态保护正外部性与贫困问题之间关联的研究。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介绍碳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与方法,把握其中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已有研究与调研,对新概念“碳贫困”进行界定。以贫困发生率高与贫困程度深的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碳资源禀赋,发展的差距与不平等,以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实现为目标,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从地区以及人的发展权利与能力角度,探讨“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情况下的致贫原因、致贫机理。提出碳贫困是一种间接贫困,并指出碳贫困的特点、类型与应用,思考碳交易减贫的新方式。以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和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为碳贫困问题的研究案例。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六盘水市灰碳贫困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排放的测算,量化碳源,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负外部性影响具体化,提出六盘水市应对灰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从外部性视角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中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的成因、特点与主要表现,通过碳储量的估算,量化碳汇量及其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正外部效应具体化,提出恩施州应对绿碳贫困的基本思路。以这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思考看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的灰碳贫困与绿碳贫困问题,即通过碳交易破解碳贫困。将碳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制度设计,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脱贫攻坚中政府难以解决,解决不好的资源环境外部性问题。进而对碳交易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总体上介绍世界碳排放市场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论证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必要性,探讨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思路。最后,提出破解民族地区碳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刘传庚[3](2009)在《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状况一、矿产资源产业的界定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赋存于地壳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等。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的第2类矿业和采石业,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的B类采矿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均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采掘对象,

苗磊刚[4](2009)在《高位偏“E”型通风采场瓦斯涌出与运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已有工作面通风系统模式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对现场通风瓦斯参数测定的基础上,针对高瓦斯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涌出所占比重较大、上隅角瓦斯经常超限的问题,应用空气动力学理论,设计了高瓦斯工作面的“‘U’型通风系统+高位巷”的高位偏“E”型空气动力学系统结构,探讨了该通风系统解决上隅角瓦斯问题的原理。通过现场实测,研究了高瓦斯工作面高位偏“E”型通风采场的瓦斯涌出和运移规律。利用采空区瓦斯浓度场模拟软件,研究了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治理上隅角瓦斯的效果,以及高位巷层位、内错风巷距离和高位巷风量对采空区瓦斯治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参数下,高位瓦斯专用排放巷的使用,与单纯的“U”型通风系统相比,使上隅角的瓦斯浓度由6.5%降到了0.58%;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瓦斯治理效果随高位偏“E”巷距煤层顶板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高位偏“E”巷内错风巷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平煤集团十矿戊10-20160工作面现场应用表明:同条件相似的戊10-20120工作面相比,戊10-20160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的瓦斯超限次数下降了60%以上,工作面的平均日产量提高了40%。由此可见,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的应用,对治理高瓦斯工作面瓦斯超限,保障工作面安全生产,促进综采技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在总结分析传统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完善了同煤层邻近区段间瓦斯涌出量预测的新方法—类比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预测表明,该方法具有预测准确、误差小、容易操作、可靠性高等特点。该方法的提出既丰富了瓦斯涌出量预测理论,又对煤矿瓦斯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凌云[5](2009)在《公路穿煤隧道揭煤施工过程中岩柱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隧道工程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穿越的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性,部分公路隧道不得不从煤系地层中穿过,因此,瓦斯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特别是煤与瓦斯的突出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公路穿煤隧道在揭煤施工过程中预防突出所采用的方法是:在揭煤施工前预留一定厚度的安全岩柱,待对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层实施防突措施后,再对预留的岩柱进行开挖施工,揭开煤层,因此研究煤层与开挖面间岩柱的稳定性对隧道安全施工和顺利的通过煤层区域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工程意义。论文采用突变理论对岩柱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运用FLAC3D软件对华蓥山隧道西端揭煤过程中岩柱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隧道开挖后,会在开挖面附近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易导致岩柱在开挖面及前方一定距离的区域内发生破坏。随着隧道的掘进,煤层与开挖面之间岩柱厚度的逐渐变薄,当其厚度小于破坏区域时,易导致岩柱完全破坏,为煤与瓦斯的突出提供了条件。②在穿煤隧道揭煤施工过程中,采用尖点突变理论模型,分析了岩柱的几何尺寸、力学参数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岩柱的弹性模量越小、岩柱的厚度越小、隧道开挖面等效高度越大、垂直地应力越大,系统就越容易发生突变,导致岩柱的破坏失稳。③以华蓥山隧道西端揭煤施工为例,应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了在掘进过程中煤层与开挖面之间岩柱厚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挖过程中,洞室周边的塑性区主要集中在隧道拱顶与底部区域,岩柱受塑性区影响的范围主要是开挖面及其前方一段距离的岩体,且随着岩柱厚度的变薄,岩柱受塑性区影响的范围也越大,根据分析结果,华蓥山隧道在揭煤前预留岩柱厚度应大于2.5m。

康小兵[6](2009)在《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瓦斯灾害是隧道建设中的重大灾害之一,主要表现为中毒、窒息、燃烧、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五种情况,其中以瓦斯爆炸最易发生,一旦发生瓦斯灾害,后果往往十分严重。随着我国基础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穿越煤系地层的隧道越来越多,隧道施工瓦斯灾害事故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瓦斯灾害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寻求有效的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与手段。本文在研究我国大量已有瓦斯隧道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各瓦斯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及施工中瓦斯状况,通过对影响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的地质因素、瓦斯因素和施工时人为因素等研究,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基本学术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成果既达到了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目标,又在隧道工程瓦斯灾害调查技术和危险性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系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从瓦斯的生成、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统计分析我国瓦斯隧道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得出隧道瓦斯状况与我国区域性瓦斯分布密切相关,高瓦斯隧道多位于区域性高瓦斯区、高瓦斯带,低瓦斯隧道多位于区域性低瓦斯区、低瓦斯带。(2)针对隧道工程规划选线阶段资料储备不足的情况,结合影响瓦斯赋存分布的影响因素,用地质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以地质宏观判断为主的简洁的瓦斯隧道分级评价方法。分级评价以隧道所处区域性瓦斯区带、隧道埋深以及隧址区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地下水出露程度为评价指标,采取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进行瓦斯隧道分级评价。(3)针对设计施工阶段对工程条件了解要求较高以及此时基础资料相对丰富的情况,在瓦斯隧道分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参照2002版《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建立隧道工程施工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瓦斯隧道的分区评价,然后是叠加施工因素进行修正。分区评价以隧道瓦斯涌出量、瓦斯压力、地质构造、煤体结构类型、地下水状况和工区距煤层距离六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分区评价是自然地质条件下隧道各区段危险性评价,同时也是施工危险性评价的基础和本底值。施工时由于瓦斯防治措施、瓦斯管理、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不同瓦斯灾害危险性也不同,因而在分区评价基础上考虑这四个修正因素进行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可拓评判法三种方法。(4)针对有瓦斯突出危险区掌子面可能出现的瓦斯突出危险,建立起瓦斯隧道施工掌子面突出危险性评价方法。以最大埋深、地质构造、超前钻探时动力现象、最大瓦斯压力、最大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和煤体结构类型为突出危险性评价指标,对指标逐个判别进行预测评价。(5)瓦斯隧道分级评价、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瓦斯隧道施工掌子面突出危险性评价三个层次构成了隧道工程的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从而在隧道选线、设计、施工阶段均能对瓦斯灾害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进而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在评价方法的建立过程中,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采取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关系矩阵法、灰色关联法)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各主客观方法计算出指标重要性相同,在指标权重计算方面是可行的,为了同时体现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本文最后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对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赋值。(6)以紫坪铺隧道为例对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具体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紫坪铺瓦斯隧道地质环境条件描述,研究评价指标的实际状态,根据评价指标量化标准赋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对紫坪铺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隧道实际状况达到了较好的一致性,并根据隧道危险性等级结合地质条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姜哲松[7](2008)在《综采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文中研究表明对综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较大造成工作面上转角、回风巷瓦斯超限的情况,总结了二道河子煤矿在俯采与仰采综采工作面治理瓦斯的措施和方法。

许胜来[8](2008)在《仰采面瓦斯负压排放》文中研究说明鸡西矿业集团公司瓦斯灾害较多,每次事故的发生都给国家财产和矿工生命及其家属生活造成极大损失,采用负压排放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即经济又能保证安全生产,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许继宗[9](2006)在《大水头煤矿高瓦斯矿井通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靖煤公司大水头煤矿是甘肃省国有重点煤矿,为高瓦斯矿井,瓦斯含量高,煤层易自燃发火,科学合理的通风技术是解决大水头矿井瓦斯问题的主要手段。本课题结合矿井实际,一是通过对大水头矿通风阻力和风机性能的实测,解算通风网络,深入分析高瓦斯矿井网络系统现状及其稳定性,优化矿井通风系统;二是通过对高瓦斯综放开采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适合大水头矿井综放开采的B型通风模式;三是研究解决高瓦斯软煤层中布置大断面长巷道的掘进通风技术并进行经济分析。 该课题将矿井通风系统、采煤工作面通风模式与掘进通风方式等三大板块有机结合进行集成化研究,极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对大水头煤矿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促进我国相同条件下高瓦斯矿井安全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何会庭[10](2006)在《俯采面瓦斯负压排放》文中研究指明某煤矿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成为能否实现正常生产和保证矿井安全的关键。煤矿采用了上隅角及回风巷瓦斯超限治理方法,俯采面瓦斯负压排放办法,提出改进治理老塘瓦斯的几点建议。

二、安全排放瓦斯的作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排放瓦斯的作法(论文提纲范文)

(1)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矿井通风瓦斯治理的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对工作面通风系统研究现状
        1.1.2 国内对矿井通风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瓦斯抽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深部区域通风系统优化
    2.1 唐山矿深部区域简介
        2.1.1 关于煤矿深部区域的探讨
        2.1.2 唐山矿深部区域介绍
    2.2 深部区域煤层瓦斯参数测定
        2.2.1 煤的吸附常数测定
        2.2.2 煤的瓦斯含量测定
        2.2.3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
        2.2.4 钻孔瓦斯抽采半径测定
    2.3 深部区域通风阻力测定
        2.3.1 矿井通风系统及深部区域阻力概况
        2.3.2 深部区域降低阻力措施
    2.4 Y484区域通风系统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部区域瓦斯涌出预测
    3.1 矿井深部瓦斯涌出来源
    3.2 唐山矿瓦斯地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构造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3.2.2 煤的变质程度对瓦斯的影响
        3.2.3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的影响
        3.2.4 煤层埋深对瓦斯的影响
        3.2.5 邻近煤层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3.3 Y484深部区域地质概况
    3.4 Y484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
        3.4.1 统计法预测瓦斯涌出量
        3.4.2 利用通防管理软件预测瓦斯涌出量
        3.4.3 瓦斯涌出预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调压装置控制瓦斯异常涌出
    4.1 Y484工作面自动调压系统的设计
        4.1.1 Y484工作面瓦斯涌出特点
        4.1.2 自动调压系统的设计
        4.1.3 自动调压装置的现场应用
    4.2 自动调压装置的应用成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瓦斯综合抽采技术应用
    5.1 深部区域瓦斯抽放方法
        5.1.1 瓦斯抽采形式的确定
        5.1.2 瓦斯抽采设计
    5.2 高位钻孔的优化设计
        5.2.1 瓦斯钻场的布置及参数
        5.2.2 高位孔设计的参数优化
        5.2.3 封孔方式的改进
    5.3 邻近层瓦斯抽放
    5.4 抽采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民族地区
        (二)碳贫困
        (三)碳交易
        (四)绿色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有关水贫困的研究
        (二)从资源开发中人的权利能力视角解释贫困原因的研究
        (三)有关碳源、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碳汇、碳交易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一、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两山”理论
        (三)自然资源禀赋论
        (四)可行能力理论
        (五)“两个共同”理论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碳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况
        (二)民族地区传统能源资源禀赋
        (三)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禀赋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碳贫困成因分析
        (一)自然资源富集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二)生态资源富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贫困之间的关联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碳源:贵州六盘水市灰碳贫困
    一、贵州六盘水市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二、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影响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碳源分析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外部性影响
    三、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测算
        (一)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二)六盘水市能源活动碳排放的测算
        (三)六盘水市煤层气抽采与碳减排
    四、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五、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六盘水市灰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
        (二)六盘水市灰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应对策略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湖北恩施州绿碳贫困
    一、湖北恩施州的资源禀赋与碳贫困概况
    二、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效益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碳汇种类
        (二)林业碳汇与恩施州碳汇林
        (三)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汇的外部性分析
    三、恩施州碳储量的估算与价值量化
        (一)恩施州碳储量估算
        (二)恩施州碳储总量及其总价值的分析
        (三)恩施州户用沼气碳汇效应与碳交易
    四、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特征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五、恩施州绿碳贫困中的绿色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恩施州绿碳贫困的绿色发展困境
        (二)恩施州绿碳贫困问题的绿色减贫应对策略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碳贫困的民族地区碳交易参与研究
    一、世界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及发展概况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紧迫性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可行性
    三、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与困境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困境
    四、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作用与意义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优化的要求
        (二)民族地区挖掘生态正外部效益,碳汇资源变扶贫效益的需求.
        (三)民族地区减小碳排放负外部效应,共享资源开发利益的要求.
    五、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与案例
        (一)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实践探索
        (二)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的成功案例
    六、民族地区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基于湖北恩施州的调研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族地区碳交易破解碳贫困的基本路径
    一、减碳源——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
    二、增碳汇——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三、优化生态补偿制度——民族地区碳贫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四、实施碳交易减贫——民族地区碳贫困外部性内在化的新途径
    五、选择新的发展理念——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破解碳贫困
    六、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附录B:生物量和蓄积量转换模型参数表
附录C:农作物根冠比、含碳量、水分系数和经济系数
附录D:碳排放系数及折标煤系数
附录E:六盘水精准扶贫背景下碳贫困破解路径研究的调研提纲
附录F:碳汇林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附录G:户用沼气利益相关者项目认知度调研问卷
致谢

(4)高位偏“E”型通风采场瓦斯涌出与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通风方法治理综采工作面高瓦斯的研究现状
        1.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场气体流动理论研究综述
        1.2.2 采空区流场及瓦斯运移数值模拟研究状况
        1.2.3 采场流场及瓦斯运移模拟研究综述
        1.2.4 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及其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2 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分析与研究
    2.1 采场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2.2 采场通风系统的分类及现有模式分析
    2.3 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构成
        2.3.1 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的提出
        2.3.2 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的构成
        2.3.3 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解决瓦斯问题的原理分析
    2.4 高位偏“E”型系统安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偏“E”型通风系统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
    3.1 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及规律
        3.1.1 高瓦斯工作面瓦斯来源
        3.1.2 采空区瓦斯涌出规律
        3.1.3 煤壁瓦斯涌出规律
        3.1.4 采落煤块的瓦斯涌出规律
        3.1.5 采场瓦斯涌出影响因素分析
    3.2 偏“E”型通风采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现场测试研究
        3.2.1 试验工作面概况
        3.2.2 试验研究的目的
        3.2.3.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3 传统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
        3.3.1 分源预测法
        3.3.2 比例系数预测法
        3.3.3 传统瓦斯涌出量预测技术的应用效果
    3.4 类比法预测高瓦斯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3.4.1 类比法的提出
        3.4.2 类比法适用条件
        3.4.3 预测理论及方法
        3.4.4 应用实例
        3.4.5 瓦斯涌出量预测误差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气体流动数学模型
    4.1 采空区气体流态
    4.2 采空区瓦斯运移形式
    4.3 采空区混合气体流动基本方程
        4.3.1 普遍守恒原理
        4.3.2 采空区混合气体非线性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4.3.3 采空区混合气体的运动方程
        4.3.4 采空区混合气体的组分输运方程
        4.3.5 采空区混合气体状态方程
    4.4 采场瓦斯运移控制微分方程组
5 高位偏“E”型采场通风系统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值模拟
    5.1 研究对象基本条件
    5.2 采空区孔隙率及其漏风风阻
        5.2.1 孔隙率分布
        5.2.2 采空区漏风风阻
    5.3 模型的建立
        5.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5.3.2 数学模型
    5.4 模拟程序
    5.5 模拟方案
    5.6 模拟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现场应用效果检验
    6.1 试验工作面概况
    6.2 戊_(10)-20160 高位巷偏“E”型通风系统设计及考察方法
        6.2.1 戊_(10)-20160 采面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设计
        6.2.2 戊_(10)-20160 高位偏“E”型通风效果考察方案
    6.3 高位偏“E”型通风系统研究试验
        6.3.1 高位偏“E”型通风工作面阻力测定
        6.3.2 戊_(10)-20120 工作面概况
        6.3.3 高位偏“E”型通风瓦斯排放效果分析
    6.4 技术分析与评价
    6.5 高位偏“E”型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6.5.1 高位偏“E”型排放巷使用安全措施
        6.5.2 通风管理措施
        6.5.3 防灭火措施
        6.5.4 防治瓦斯
        6.5.5 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管理
        6.5.6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
        6.5.7 综合防尘措施
    6.6 本章小节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公路穿煤隧道揭煤施工过程中岩柱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穿煤隧道工程研究状况与发展
    1.3 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公路穿煤隧道揭煤施工及安全岩柱防突作用机理
    2.1 公路穿煤隧道特点
    2.2 公路穿煤隧道揭煤施工程序
        2.2.1 隧道揭煤防突措施的实施
        2.2.2 隧道揭煤开挖
    2.3 安全岩柱的防突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公路穿煤隧道揭煤施工过程中岩柱稳定性理论分析
    3.1 基于隧道施工力学理论的岩柱稳定性分析
        3.1.1 初始岩体应力状态
        3.1.2 开挖后岩体应力状态
        3.1.3 岩石破坏的判定
    3.2 基于突变理论的岩柱稳定性分析
        3.2.1 基本概念
        3.2.2 尖点突变模型
        3.2.3 尖点突变的特性
        3.2.4 力学模型的建立
        3.2.5 岩柱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岩柱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及安全岩柱厚度的确定——以华蓥山隧道为例
    4.1 工程概况
        4.1.1 华蓥山隧道概况
        4.1.2 隧道区域地质构造
        4.1.3 隧道区域内煤的赋存条件
    4.2 华蓥山隧道揭煤开挖过程中岩柱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2.1 FLAC3D 软件介绍
        4.2.2 数值模拟
    4.3 华蓥山隧道防突施工与安全岩柱厚度的确定
        4.3.1 超前探孔布置
        4.3.2 预测钻孔布置
        4.3.3 揭煤前预留岩柱厚度的确定
        4.3.4 防突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6)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赋存分布的地质作用研究
        1.2.2 危险性评价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我国瓦斯分布特征与典型瓦斯隧道
    2.1 我国瓦斯空间分布特征
        2.1.1 瓦斯形成
        2.1.2 瓦斯赋存状态
        2.1.3 我国瓦斯空间分布特征
        2.1.4 瓦斯赋存分布的控制因素
    2.2 我国既有瓦斯隧道研究
    2.3 典型瓦斯隧道简介
        2.3.1 煤系地层中典型瓦斯隧道
        2.3.2 非煤系地层中典型瓦斯隧道
第3章 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原理与方法
    3.1 瓦斯灾害类型
        3.1.1 瓦斯窒息
        3.1.2 瓦斯燃烧与爆炸
        3.1.3 瓦斯突出
    3.2 瓦斯灾害特点
        3.2.1 与其他灾害相同的特性
        3.2.2 瓦斯灾害的特殊性
    3.3 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
        3.3.1 危险性评价的提出
        3.3.2 危险性评价体系层次分析
    3.4 评价指标体系
        3.4.1 评价指标体系思想
        3.4.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4.3 影响隧道发生瓦斯灾害的主要因素
    3.5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6 评价模型与方法
        3.6.1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3.6.2 模糊综合评判法
        3.6.3 可拓学评判法
第4章 瓦斯隧道分级评价研究
    4.1 瓦斯隧道分级评价指标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分级评价标准
        4.1.3 分级指标权重计算
    4.2 瓦斯隧道分级评价
        4.2.1 分级评价方法
        4.2.2 分级评价应用
    4.3 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分级评价
第5章 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研究
    5.1 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指标
        5.1.1 施工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
        5.1.2 施工危险性分级标准
    5.2 瓦斯隧道分区评价
        5.2.1 分区评价指标
        5.2.2 指标权重计算
        5.2.3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5.3 隧道施工人为影响因素
    5.4 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
        5.4.1 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2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评价(分区结果修正评价)
        5.4.3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
        5.4.4 可拓学方法评价
        5.4.5 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5.5 瓦斯隧道施工对应防治措施
        5.5.1 通风要求
        5.5.2 瓦斯监测
        5.5.3 衬砌措施
第6章 瓦斯隧道施工掌子面突出危险性评价研究
    6.1 突出危险性评价现状研究
        6.1.1 煤矿系统突出研究
        6.1.2 瓦斯隧道突出研究
    6.2 工程地质法预测评价掌子面突出危险性
    6.3 紫坪铺隧道LK14+878 掌子面瓦斯突出危险分析
    6.4 掌子面防突方案及工程措施
        6.4.1 防治突出措施
        6.4.2 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
        6.4.3 安全防护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我国已有瓦斯隧道基本地质资料一览
附录

(7)综采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综采面瓦斯治理概括
3 俯采、仰采工作面的条件
    3.1 俯采、仰采地点。
4 治理俯采仰采面瓦斯的实践
    4.1 负压排放治理俯采面瓦斯的几点作法。
5 技术分析论证
    5.1 创新点。
6 改进治理瓦斯的几点建议

(8)仰采面瓦斯负压排放(论文提纲范文)

0 概况
1 仰采工作面条件
2 负压排放治理仰采面瓦斯的实践与经验
3 经济技术分析论证
    3.1 创新点
    3.2 应用情况
    3.3 经济效益
4 治理老塘瓦斯建议

(9)大水头煤矿高瓦斯矿井通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采用的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矿井基本情况
    2.1 矿井地质概况
    2.2 煤层赋存特征
    2.3 矿井通风系统
3 矿井通风系统研究
    3.1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3.1.1 测定方案
        3.1.2 通风阻力参数测定计算方法
        3.1.3 通风阻力测定结果分析
    3.2 通风机性能测定
        3.2.1 测定方法
        3.2.2 参数计算理论基础
        3.2.3 标准状态的换算
        3.2.4 测定结果
    3.3 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3.3.1 通风网络的数学模型
        3.3.2 回路法解算通风网络
        3.3.3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3.4 通风系统稳定性研究
        3.4.1 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指标
        3.4.2 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指标计算
        3.4.3 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研究
    3.5 小结
4 高瓦斯综放面B型通风模式研究
    4.1 B型通风模式简介
    4.2 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模拟试验与B型通风模式分析
        4.2.1 模型简介
        4.2.2 测点布置
        4.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4.2.4 综放开采采空区的空气压力分布
        4.2.5 综放开采采空区的瓦斯分布
        4.2.6 实验结论
    4.3 B型通风模式的核心技术
        4.3.1 抑制瓦斯涌出
        4.3.2 控制瓦斯运移
    4.4 B型通风模式的缺陷及解决对策研究
    4.5 B型通风模式的工业性试验
        4.5.1 试验工作面概况
        4.5.2 B型通风模式在综放面瓦斯治理中的成功应用
        4.5.3 B型通风模式在综放面的应用效果
    4.6 小结
5 高瓦斯软煤层长距离巷道掘进通风技术研究
    5.1 大功率高效局部通风机应用
    5.2 局扇联合运转方式分析
        5.2.1 两台局扇常规联合运转方式
        5.2.2 局扇“接力串联”联合运转方式
    5.3 长距离掘进的巷道布置方式分析
    5.4 高瓦斯长巷道掘进通风的安全保障技术
    5.5 小结
6 高瓦斯矿井通风技术研究的经济分析
    6.1 社会效益分析
    6.2 经济效益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安全排放瓦斯的作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山矿深部区域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姚志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2]民族地区碳贫困类型与碳交易减贫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湖北恩施州为例[D]. 付寿康.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3]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A]. 刘传庚.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4]高位偏“E”型通风采场瓦斯涌出与运移规律研究[D]. 苗磊刚.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5]公路穿煤隧道揭煤施工过程中岩柱稳定性分析[D]. 陈凌云. 重庆大学, 2009(12)
  • [6]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D]. 康小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 [7]综采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J]. 姜哲松.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7)
  • [8]仰采面瓦斯负压排放[J]. 许胜来. 煤炭技术, 2008(02)
  • [9]大水头煤矿高瓦斯矿井通风技术研究[D]. 许继宗. 西安科技大学, 2006(02)
  • [10]俯采面瓦斯负压排放[J]. 何会庭.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6(04)

标签:;  ;  ;  ;  ;  

气体安全排放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