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地长期监测

大兴安岭林地长期监测

一、大兴安岭森林立地应进行长期监控(论文文献综述)

龚召松[1](2020)在《湖南楠木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与生长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楠木(Phoebe zhennan)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是我国传统的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其材质通直圆满、纹理美观、结构细致、质韧难朽、奇香不衰,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素有“木中金子”之称。但由于人为砍伐、自身生长缓慢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其分布骤减,现为国家二级珍稀渐危物种。湖南省为我国楠木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其楠木资源在总量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其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因此,研究楠木次生林生长环境以及环境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掌握楠木次生林生长特性和生长规律,是充分发挥森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科学营林的关键技术。以湖南省1989~2014年6期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中的楠木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因子法划分立地类型,以胸径地位指数评价各立地类型的立地质量,同时选择最优模型,建立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楠木次生林相容性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得出符合湖南楠木次生林的生长特性和生长规律的生长方程,预测和模拟自然条件下林分的生长动态。为湖南楠木次生林的生长预测和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坡度、海拔和坡向为影响湖南楠木次生林生长最大的立地因子,以此划分研究区楠木次生林立地类型,研究区共有5个立地类型小区,15个立地类型组,21个立地类型。以Richards模型拟合胸径生长导向曲线,40a为基准年龄,3cm为地位指数级距,以标准差调整法展开湖南楠木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其落点检验精度高达98.96%,不跳级率为76.47%。立地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楠木次生林立地质量为“好”、“中”,其地位指数分别为15cm、12cm指数级,分别占楠木次生林总数的49.09%、47.27%。(2)建立Sullivan和Clutter提出的相容性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为提升模型预测效果,加入样地效应,构建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楠木次生林生长与收获联立方程体系,提高了模型确定系数(R2=0.968、0.913、0.915)和预估精度(P=99.497%、94.101%、98.707%)、降低了平均误差(Bias=-1.105、-0.132、-3.205)和均方根误差(RMSE=7.637、2.530、14.496),表明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能够更为精确的预测湖南楠木次生林的生长与收获状况。(3)以5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基础模型,构建楠木次生林断面积随林分年龄变化规律,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佳(R2=0.2410,P=98.8213%,SSE=2986.1492),在参数b1处增加立地指数效应构建立地指数模型,确定系数提升到0.3312,为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应不同临汾密度下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差异,加入林分密度等级的随机效应,建立湖南楠木次生林断面积生长混合效应模型,进一步提升了型的确定系数(R2=0.9462)和预估精度(P=99.9506%),平均误差(ME=0.0342)、平均误差绝对值(MAE=1.0966)、相对平均误差(RME=1.6367%)和相对平均误差绝对值(RMAE=0.9462%)均降低了 40%以上,残差分布范围变小、分布更均匀。

韩梅[2](2019)在《森林抚育对北京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潜在火行为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典型树种侧柏为研究对象,森林抚育措施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空间连续性和可燃物载量,通过设置对照林分,利用火行为模拟软件比较潜在火行为,为林火预防与可燃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森林抚育措施为修枝割灌,按照我国森林抚育规程修去枯死枝和树冠下1轮~2轮活枝。建立样地调查林分信息和地理信息,利用收获法对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调查。利用R语言统计分析软件做相关性分析,探究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可燃物载的影响。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不同类型可燃物载量模型,利用BehavePlus火行为软件对地表火行为进行模拟,输出相应火行为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照林分内1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936.7 g/m2,10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56.0 g/m2,总可燃载量平均值为1120.1 g/m2。经过修枝割灌后的林内1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470.6 g/m2,10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48.2 g/m2,总可燃载量平均值为518.9 g/m2。对照林分内灌木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127.3 g/m2,修枝割灌后林内灌木可燃物载量为0 g/m2。侧柏林内1h时滞细小可燃物载量显着高于10h时滞可燃物载量。相比之下,经过修枝割灌后总可燃物载量显着降低。(2)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海拔和第一枝下高与1h时滞可燃物载量在0.05水平上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密度在0.01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关系。1O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树高和海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密度在0.01水平层显着负相关关系。灌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密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密度越大,灌木长势越弱。地表总可燃物载量主要与密度相关。由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密度、海拔、第一枝下高和树高都是影响可燃物载量的显着因子,尤其是密度因子,对不同类型可燃物影响效果不同,相关性系数绝对值为0.358-0.598均高于其他因子,说明密度对可燃物载量具有重要影响。(3)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模型有胸径、林分密度、坡度和第一枝下高四个变量,R2值最高,拟合效果最好。海拔与密度两个因子构建的10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佳,R2为0.35。总地表可燃物载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为0.39。灌层可燃物载量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差,仅有密度因子,R2为0.13。各个模型P值显着,所有变量通过多重共线性检测。(4)北京平均风速达3 m/s,该风速条件下件下火行为模拟结果表明,修枝割灌林分与对照组地表火蔓延速度相近分别为0.3 m/s与0.2 m/s。修枝侧柏林火线强度中等为1555 kW/m,对照组侧柏林内火线强度高达4423 kW/m,可以烧毁地表所有动植物,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灾后恢复困难。修枝与对照组林分内地表火均有可能转变为树冠火。对照组林分内火焰高度为3.7 m,实验组火焰高为2.3 m,火焰高度下降1.4 m。对照组林分树冠火转化率为31.3%,修枝后的侧柏林树冠火转化率仅为1.5%,树冠火转化率下降29.8%。火行为模拟结果表明,经过修枝割灌后的林分内,各项火行为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5)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火行为模拟结果表明:地表火蔓延速度与风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地表火蔓延速度相近,当风速为11 m/s时,地表火蔓延速度均为1.6m/s。实验组火线强度、火焰高和树冠火转化率有明显下降,其中树冠火转化率降低最为明显。风速越大火线强度越大,当风速达到最大值11 m/s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火线强度分别为27644 kW/m和9584 kW/m,均超过中等强度,将烧毁地表植物,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无风条件下对照组火焰高度为1.5 m,实验组内火焰高度为1 m,随着风速增到11 m/s,对照组与实验组火焰高度变为8.6 m和5.3 m,火焰高度差距由0.5 m增加到3.3 m。在无风和低风速条件下(风速为0-1 m/s),修枝割灌后的林分内地表火不会蔓延到树冠,因此不会引发树冠火。对照组在任何风速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树冠火。

沈钱勇[3](2019)在《浙江省毛竹林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是适地适树和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我国南方一种重要的森林类型,现有毛竹林立地分类主要采用三级或四级分类系统,没有与《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完整衔接,立地质量评价多以胸径、竹高作为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单一,难以准确评价立地质量。浙江省是我国毛竹林主产区,开展毛竹林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研究,可以为培育优质高效的毛竹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当前毛竹林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以浙江省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浙江省一类清查数据和在全省东、南、西、北、中部10个县(市)设置的115个临时样地的调查数据,利用实测单株毛竹竹秆材积和生物量数据,建立毛竹竹秆材积、生物量模型和数量化预测模型,结合GIS技术,建立浙江省毛竹林立地分类系统,提出立地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浙江省毛竹林立地分类系统,共划分5个立地区、8个立地亚区、20个立地类型小区、65个立地类型组、110个立地类型。(2)通过竹秆材积模型的研建和评价检验,表明排水法是测定竹秆材积的有效方法。(3)利用对数回归拟合,基于胸径-胸高节长的二元模型是预估毛竹竹秆材积的最优模型,基于胸径-胸高节长-竹度的三元模型是预估毛竹竹秆生物量的最优模型,调整确定系数R2分别为0.964 9和0.900 4。(4)以林分优势竹单株竹秆材积和生物量分别作为因变量,建立数量化立地质量预测模型,经检验模型均达显着水平(P<0.05)。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以林分优势竹单株竹秆材积为立地质量评价指标,用以评价林地立地质量和立地潜力空间。(5)根据样地优势竹单株和林分平均单株竹秆材积,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立地质量等级,5个适宜性等级,对应5个立地潜力空间等级。结果表明,全省74%以上的林地和79%以上的毛竹林地均适宜毛竹生长,28%左右的区域具有较高立地潜力空间。浙西—浙西北及浙西南高立地质量区是全省毛竹林立地质量较高区域。(6)浙江省8个立地亚区适宜区平均占比73.28%,具有较高立地潜力空间区域平均占比24.62%。其中,浙西南山地立地亚区适宜区占比最高,达93.87%,浙东沿海丘陵立地亚区适宜区占比最小,为58.52%;浙西中低山立地亚区较高潜力空间区域达43.19%,但浙北平原立地亚区仅有5.15%。

关俊威[4](2018)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下经济是稳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重要渠道。林下中草药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符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格局,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持续完善、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重要选择。在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关键时期,林下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有林区接续替代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当前来看,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种植无序化、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地抑制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产业替代作用、极大地弱化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经济促进作用。如何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协同,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与空间链的多维支撑与融合发展;如何培育具有较高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推动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主体的多维联结、链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的网络构筑,这是提升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与运行效能,增强林下中草药产业主体的竞争优势与运行绩效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产业链类型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以及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整体发展态势;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的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和价值层次等核心思想;从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方面,全面阐释产业链上游-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中游-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产业链下游-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又从价值维度培育方面,系统描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空间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切实推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协同创新、空间合理分布;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确定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体系,以提升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增强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运行效能。

唐诚[5](2017)在《西南桦人工林生长模拟及立地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一个乡土珍贵用材树种,其生长迅速、材质优良,具有多种利用价值。近十余年来,我国西南桦种植业发展迅猛,其人工林面积已超过15万hm2。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西南桦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的系统研究,营林实践中未能贯彻适地适树原则,从而出现林木生长不良、林分生产力低下的现象。本研究以广西大青山林区(栽培早)和云南主要栽培区(中幼林面积大)的西南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样地调查获取生长以及地形、土壤特性等立地因子信息,从树高与胸径关系、干形和树皮厚度3个方面探究西南桦的生长规律;运用数量化理论方法探索各立地因子对西南桦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筛选主导因子开展立地类型划分;应用导向曲线、差分方程(多形立地指数曲线)及数量化得分表等方法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为当前西南桦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指导,亦为未来西南桦更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持。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适于模拟西南桦人工林优势高-胸径、削度、树皮厚度的模型。基于广西和云南206个样地优势木信息以及部分样地优势木树干解析资料,选取11个树高-胸径模型、28个削度方程以及13个树皮厚度模型,通过模型拟合、参数检验、残差分析等筛选出一批拟合效果好的模型用于探究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依据胸径可应用模型(?)估算优势高;(?)(可变参数削度方程Muhairwe 1999))适宜预估西南桦任意高度处直径;模型(?)以及dib=-0.147+0.933dob分别适于估算西南桦胸高处树皮厚度、任意高度处树皮厚度、相对树皮厚度、去皮直径4个树皮因子。(2)西南桦人工林对酸性、低钾、缺磷,贫瘠的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应用凭祥热林中心和云南主要栽培区西南桦林地土壤10项化学性质指标测定数据,依据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基于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通过聚类分析评价土壤肥力。热林中心西南桦林地土壤为强酸性,其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均处于中上水平,其它养分含量均处于中下水平,热林中心土壤肥力处于中下水平;云南栽培区土壤为酸性,其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亦处于中上水平,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处于低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云南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总体而言,西南桦林地土壤酸度高、缺磷,肥力处于中下水平。(3)筛选出影响西南桦人工林生长主导因子并进行立地类型划分。针对热林中心和云南主要栽培区样地各地形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基于类目划分将数据(0,1)化,分别以立地指数和优势木年均高生长量为因变量,立地因子为自变量,应用数量化理论(40)方法探究影响西南桦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依据简单实用和主导因子选择海拔、坡向、坡位3个因子,将热林中心西南桦人工林划分出16个立地类型,并得出西南桦在较高海拔以及阴坡、半阴坡立地的生产潜力较高;对于云南主要栽培区,筛选坡向、坡位和坡度3个因子,划分出31个立地类型,并发现西南桦在“阴坡、半阴坡—中下坡位—缓坡”的生产潜力较高。由此可见,西南桦造林时宜首先考虑坡向、坡位地形因子,适于阴坡半阴坡种植。(4)编制出广西热林中心西南桦人工林立地指数表。基于热林中心西南桦人工林样地优势木树干解析获取的优势高-年龄数据,应用单分子型、Logistic、korf、Richards等进行拟合,比较筛选出R2大、AMR和RMSE小的Richards方程(?)为导向曲线;优势高连年生长量以及优势高变异系数约15年后基本稳定,从而确定15年为西南桦基准年龄;优势高变动范围为15.225.8m,考虑到西南桦较为速生,确定2m为指数级距,应用标准差调整法编制西南桦人工林立地指数表;检验表明立地指数表与优势高生长过程无显着差异(P≥0.05),立地指数级和林龄两个方面的误差分析得出,此表预报精度较高。可用于广西热林中心及类似林区西南桦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5)应用差分方程拟合优势高-年龄模型并研制多形立地指数曲线。基于热林中心和云南德宏样地优势木树干解析资料,选用Richards、Weibull、Korf、Logistic、Schumacher5个理论方程拟合高-年龄配对数据,5个理论方程经差分运算后生成的8个差分方程拟合双树高-双年龄配对数据,经模型统计指标分析、残差分析,结合生物学解释筛选差分方程,进而研制多形立地指数方程。参试模型中,Logistic方程并不适宜西南桦优势高生长模拟,差分方程较理论方程具更高的模拟精度,3参数Richards和Weibull的差分方程较2参数拟合效果好。综合比较得出,Korf差分方程适宜用于研制西南桦人工林多形立地指数方程,最后得出热林中心和云南德宏西南桦多形立地指数方程分别为(?)。(6)编制出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表及评价表。应用数量化理论Ⅰ,以立地指数或优势木年均高为因变量,与各立地因子进行数量化拟合,依次删除偏相关系数不显着或贡献最小因子,得到系列数量化预测方程和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表,进而编制数量化立地质量评价表用于估算立地生产力。应用热林中心所有调查测定的立地因子预测立地指数时,其立地质量等级范围为:优34.6m26.1m,良26.1m17.5m,中17.5m9.0m,差<9.0m;应用云南西南桦中幼林所有调查测定的立地因子预测优势木年均高生长量时,其立地质量评价范围为:优2.24m1.76m,良1.76m1.29m,中1.29m0.81m,差<0.81m。

杨思琪[6](2017)在《北京西山林场主要树种燃烧性及侧柏林和油松林可燃物负荷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火灾会对森林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严重的森林火灾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方法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对有效保持森林健康度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森林燃烧性是研究森林燃烧现象的基础: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火行为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森林燃烧性以及森林可燃物特征的研究,是森林火行为研究工作的基础,可以为森林火的蔓延管理等防火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北京西山试验林场卧佛寺分场主要林分类型的自然条件和森林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主要林分的森林燃烧性以及主要针叶林,即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油松(Pinus tablaeformis)的可燃物负荷量特征。研究选取了 8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2块油松林、2块侧柏林、2块针阔混交林、2块阔叶混交林),以标准地调查为基础,地表可燃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可燃物综合属性为森林燃烧性分析依据,对林场进行样地调查,讨论并对比主要森林林分类型的燃烧性,并划分等级,并且在林区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GIS绘制林区燃烧性等级分布图;同时,通过对油松和侧柏两种森林类型可燃物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和林分内可燃负荷量垂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以森林可燃物可燃物燃特性、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为分析依据,将卧佛寺分场主要林分燃烧性等级划分为易燃(油松林、侧柏林),可燃(针阔混交林),难燃(阔叶混交林)三个等级。其中,卧佛寺分场地区森林的可燃物多数属于可燃和易燃等级,如果在卧佛寺分场发生火灾时,由于可燃物区域较大,容易发生大面积火灾蔓延。(2)主要易燃针叶林可燃物分布特征。研究选取的侧柏林样地可燃物主要分布在0-3m和3-4m层。其中,在0-3m层的可燃物负荷量分别为:536g/m2,主要可燃物类型:地表枯落物和灌木可燃物;在3-4m层,负荷量总量为460.5g/m2主要可燃物为乔木活枝可燃物以及乔木死枝可燃物。油松林可燃物垂直分布中,可燃物主要分布在0-3m和4-5m层。其中,可燃物在0-3m负荷量为775.2g/m2,主要由地表可燃物和灌木可燃物构成,3-4m负荷量最小,由乔木枝条可燃物构成。4-8m主要由乔木活枝可燃物构成,且负荷量逐渐减小。从整个垂直可燃物分布看,其垂直可燃物分布不均匀,在3-4m可燃物负荷量小。(3)侧柏林样地内的林分密度1125株/hm2,平均胸径13.16cm,平均树高6.21m,每公顷断面积17.79 m2。乔木层中,样地内优势树种为侧柏。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69,而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1.22。样地侧柏林密度较大并且林分结构简单、生产力低。油松纯林密度过大、结构简单。调查的油松林分的密度平均883株hm2,胸径平均为14.47cm,树高平均7.83m。林分断面积平均为15.00m2·hm-2,林分蓄积量平均为66.62 m3·hm-2。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较低,灌草层物种多样性较高。本文结合北京西山林场主要可燃物分布特征,分析了北京西山林场的森林林火风险,并为北京西山林场在林火理论研究和日常林火实践管理中提供指导意义。

付存军[7](2014)在《基于城市营销理论的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研究》文中认为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木材,国家投资开发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在黑龙江省域内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形成了一批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在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采伐后,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区域内森林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为探索新的发展之路,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必须要从根本上思考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意义,重新规划并构建新的城市发展基础。本文从城市营销理论视角研究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问题,认为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为特定群体创造和提供价值满足,这也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逻辑起点。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其充分满足国家与社会对木材产品的高度需求;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陷入困境,源于其难以继续满足甚至有违国家与社会新时期的需求,特别是对生态价值的需求。为走出困境,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续自发调整城市价值活动,21世纪初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城市价值活动的效率较低,因此需要分析其城市价值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改进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本文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界定林业资源型城市概念,阐述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的基本特征,分析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的动因,概括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的现状。二是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评价后森林采伐时期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的效率。三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探索、创造和传递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解决城市价值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重构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的基本思路。四是研究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选择,包括对宏观发展趋势的识别,城市机遇、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城市产业组合的选择等。五是研究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创造的途径,从改革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加强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力度和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为城市投资者创造投资价值,进而创造城市生活价值、旅游价值、出口价值等。六是研究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传递活动的改进,从改善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改进城市价值分销渠道管理等方面,提升城市价值传递活动的效率,从而有效实现城市价值。最后分别从组织、政策、文化和制度等角度,提出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的保障措施。基于城市营销理论,从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意义上分析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确保效率的前提下重新构建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中资源型城市的实际,也为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陈瑜[8](2014)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成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原生态的自然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应运而生,自然保护区建设也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依据。论文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小班调查资料为主线,在搜集、调查相关材料基础上,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功效及景观保护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森林资源数量保护效果分析。系统分析了1954年-2012年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数量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方法,对森林资源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年-2012年自然保护区无论森林面积还是森林蓄积增长迅速。2012年林业用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3.23%,有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94.96%,面积比1954年扩增30.16%。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逐渐增加,从1954年到1989年单位面积蓄积增加了18m3/hm2,年增长率0.8%;从1989年到2012年单位面积蓄积增加了7m3/hm2,年增长率0.6%。1989年至2012年,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0147hm2,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沼泽和裸岩面积在减少,疏林地面积减少了4564hm2,灌木林地面积减少了4129hm2,沼泽和裸岩面积减少了2113hm2。火烧迹地面积增加了1081hm2。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保护,具有典型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有林地地类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着,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增强。同时,钻天柳、甜杨等乡土树种从散生逐渐形成林分,也标志着保护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适宜资源的多样性。2.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效果分析。从森林可持续性、森林自然性两个方面对森林资源的质量进行了探讨。构建了二类调查资料基础上的森林自然性、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此次分析法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横向、纵向对比方法对汗马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各林型间可持续性有一定差异,1989年各林型森林可持续性指数分布在2.09-4.85之间,2012年各林型可持续性指数分布在2.72-4.97之间。2012年与1989年相比,森林可持续性有所提升,森林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数增加了0.16。森林可持续性有了明显提高;兴安落叶松各林型间自然性差异也较大,1989年各林型森林自然性指数分布在2.09-4.45之间,2012年各林型自然性指数分布在3.5-4.78之间,森林自然性有了明显提高。2012年与1989年相比,森林自然性综合指数增加了0.52,森林自然性保护成效显着。与周边林场相比,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自然性整体优于周边的坤河、秀山林场,综合评价指数比坤河、秀山林场分别高2.74和2.71。3.森林资源功效保护效果分析。以2008年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参照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报告,结合保护区多期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及监测实际情况,构建了汗马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护、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三个方面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滞尘能力及吸收S02六个指标潜在功能评价体系。利用TOPSIS与AHP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纵向对比分析系统分析了汗马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功效保护成效。结果表明,不同林型间各功能指标有所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整体而言,森林资源功效保护效果显着。2012年与1989年相比,涵养水源功效总体评价指数提高了0.42;保育土壤功效总体评价指数提高了0.42;固碳释氧功效总体评价指数提高了0.44;滞尘能力功效总体评价指数提高了0.43;吸收SO2能力功效总体评价指数提高了0.46;生物多样性功效总体评价指数提高了0.23。4.景观保护成效。以保护区林相图和小班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资料,围绕景观完整性及景观格局变化,从景观因素构成、景观异质性及景观空间格局三个方面选取景观完整性评价指数,以小班作为景观评价单元,采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数计算,通过对保护区景观纵向(1989年及2012年比较)和横向(汗马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相同立地条件的三个林场)比较,量化探讨了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结果表明,汗马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保护,景观从要素构成及数量、景观异质性、景观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景观趋于完整,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显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汗马自然保护区中,森林资源,特别是典型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得到了有效地保护,森林面积、蓄积大幅增加,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提高,功能得以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区景观趋于完整,保护成效显着。论文系统探讨了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问题,目前,以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功效及景观为内容探讨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研究成果未见报道。论文首次以自然性、可持续性为主线构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汗马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质量进行评价,并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以多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为指导,利用TOPSIS与AHP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自然保护区不同时空森林资源保护成效也是本研究的一个亮点。

汪笑安[9](2013)在《旺业甸实验林场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是掌握林场内森林生长的立地环境及其对立地上的植被和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林业生产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旺业甸实验林场的图件较为齐全,各种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精度,结合该地区的研究项目,本文以旺业甸实验林场为研究区,通过对外业调查数据、多元遥感影像、二调数据等基础图件信息进行处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191块样地,提取出影响立地分类的相关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层厚度、土壤类型、NDVI),对这些因子进行数理分析,确定影响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最终得到研究区立地分类结果及相关图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的立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应用RS、GIS技术和数理分析对研究区进行立地分类可以实现多因素分类,从而提高分类的精度和客观性。(2)以海拔、坡度、土壤类型、NDVI为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立地分类组,10个立地类型。(3)立地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大部分样地的立地质量优良,可以直接开展造林、营林工作,只有极少数样地的立地质量较差,需要人为改善以实现植被恢复。对旺业甸实验林场进行立地分类、质量评价研究,使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直接应用于生态林业建设中,统一于生态经营模式中,并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王迎[10](2013)在《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林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林区。它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地、以及西南金沙江、西北白龙江流域,同时还包括新疆天山国有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重点国有林区已成为我国可采成过熟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社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的地区。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下,林区开发建设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致使林区社会负担沉重,各项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尤其是,长期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忽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后备可采森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林区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忽视森林资源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这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重新设计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为实现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从中国生态恶化、木材短缺的国情出发,也从重点国有林区以天然林为主的林情出发,在重点国有林区推进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即将重点国有林区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兼融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二是在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的分类经营,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目标和侧重需求实施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不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三是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地方林范围不清、权属不明的现实,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和民营林的范围,其划定的原则是:将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国有林;将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地方林;将林权改革后农民自主经营的森林划定为民营林。国有林范围的划定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第一步将原中央管辖的重点国有林区(即136个森林工业企业局)划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即国有林,以后再逐步扩大。四是在明确中央政府对重点国有林区,即国有林的权属和责任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重新构建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即在国有林林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国有林管理体系。五是为确保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设计了相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

二、大兴安岭森林立地应进行长期监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兴安岭森林立地应进行长期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楠木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与生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
        1.3.2 生长与收获模型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课题来源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类型
        2.1.4 地形地貌
        2.1.5 森林资源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湖南楠木分布
        2.2.3 数据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立地分类
        3.1.1 立地因子类目划分
        3.1.2 主导立地因子选择
    3.2 地位指数表编制
        3.2.1 编表数据选取
        3.2.2 导向曲线的选择
        3.2.3 地位指数表编表方法
    3.3 立地质量评价
    3.4 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
        3.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2 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
        3.4.3 混合效应模型构建方法
        3.4.4 模型检验
    3.5 断面积生长模型
        3.5.1 数据处理
        3.5.2 基础模型选择
        3.5.3 林分密度等级划分
        3.5.4 混合效应模型
        3.5.5 模型评价指标
4 湖南楠木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4.1 立地分类结果
        4.1.1 立地因子分析
        4.1.2 立地分类
    4.2 楠木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编制
        4.2.1 导向曲线拟合结果
        4.2.2 基准年龄(A_0)和地位指数级距(C)的确定
        4.2.3 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4.2.4 地位指数表检验
    4.3 立地质量评价
        4.3.1 立地质量等级划分
        4.3.2 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4.4 小结
5 湖南楠木次生林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
    5.1 林分相容性生长与收获模型
        5.1.1 相容性生长与收获模型建立
        5.1.2 混合效应模型构建
        5.1.3 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5.2 断面积生长量模型
        5.2.1 基础模型拟合结果
        5.2.2 含密度因子的混合效应模型构建
        5.2.3 模型检验与评价
        5.2.4 模型优化调整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样地立地因子概括
附录B 各样地随机参数值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森林抚育对北京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潜在火行为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内可燃物研究
        1.2.2 火行为研究
        1.2.3 可燃物处理方法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类型
    2.3 植物种类
    2.4 森林资源
    2.5 社会经济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
        3.1.1 样地选取
        3.1.2 乔木调查
        3.1.3 草本及灌木调查
    3.2 室内试验
    3.3 数据处理
        3.3.1 相关性分析
        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3 BehavePlus火行为模拟软件
4 结果与分析
    4.1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及相关性研究
        4.1.1 侧柏林林分信息
        4.1.2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信息
        4.1.3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相关性研究
    4.2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模型
    4.3 侧柏林潜在火行为研究
        4.3.1 实际气候条件下的火行为
        4.3.2 小同风速条件下火行为模拟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浙江省毛竹林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2.1.1 植被因子途径
        1.2.1.2 环境因子途径
        1.2.1.3 多因子综合途径
        1.2.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2.1 直接评价法
        1.2.2.2 间接评价法
        1.2.2.3 综合评价法
        1.2.3 毛竹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研究进展
        1.2.4 毛竹竹秆材积与生物量模型研究进展
        1.2.4.1 毛竹竹秆材积模型研究
        1.2.4.2 毛竹生物量模型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与样地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地选择及设置
    2.2 数据采集
        2.2.1 样地调查
        2.2.2 样竹调查
        2.2.2.1 毛竹构件因子测量
        2.2.2.2 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
        2.2.2.3 毛竹竹秆材积测定
    2.3 毛竹林立地分类方法
        2.3.1 立地分类原则
        2.3.2 立地分类主导因子筛选
        2.3.3 立地分类系统构建
    2.4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2.4.1 立地质量评价原则
        2.4.2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指标
        2.4.2.1 毛竹竹秆材积和生物量模型研建
        2.4.2.2 毛竹竹秆材积与生物量模型误差结构分析
        2.4.2.3 模型评价与检验
        2.4.3 数量化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2.4.3.1 立地因子选择与类目划分
        2.4.3.2 毛竹林立地质量预测模型
        2.4.4 毛竹林立地质量分布图制作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毛竹林立地分类系统
    3.2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
        3.2.1 毛竹不同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占比
        3.2.2 毛竹竹秆材积和生物量模型
        3.2.2.1 模型误差结构分析
        3.2.2.2 模型拟合参数与评价检验
        3.2.2.3 对数模型校正
        3.2.3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指标
        3.2.4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等级划分
        3.2.5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
        3.2.5.1 毛竹林立地质量预测模型
        3.2.5.2 毛竹林立地潜力空间评价
        3.2.5.3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模型选择
        3.2.6 毛竹林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3.3 毛竹林立地适宜性与潜力空间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相关研究
        1.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研究
        1.3.3 林药结合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中草药产业相关研究
        1.3.5 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林下中草药
        2.1.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链类型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整体态势
    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分布与特点
        3.1.1 黑龙江省林区的自然环境
        3.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
        3.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特点
    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3.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现状与问题
        3.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3.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整体SWOT分析
        3.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3.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3.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
        3.3.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框架设计
    4.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
        4.1.1 关联性-吸引力均衡原则
        4.1.2 相关差异性原则
    4.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战略层次
        4.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O战略
        4.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T战略
        4.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O战略
        4.2.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T战略
        4.2.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结构层次
        4.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4.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结构属性
    4.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价值层次
        4.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维度
        4.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4.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总体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
    5.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环节培育
        5.1.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
        5.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5.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企业GAP生产品种的选择
        5.1.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组织模式
    5.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中游环节培育
        5.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
        5.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的关键技术
        5.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优化
    5.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下游环节培育
        5.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
        5.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的关键环节
        5.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企业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价值维度培育
    6.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
        6.1.1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原则、目标与标准
        6.1.2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1.3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
        6.2.1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思路
        6.2.2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2.3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
        6.3.1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思路
        6.3.2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3.3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7.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博弈机制
        7.2.1 产业链上游与中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2.2 产业链中游与下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7.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比例确定
    7.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应用的关键问题
        7.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决定因素筛选
        7.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
        7.4.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持体系
    8.1 完善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8.1.1 优惠扶持政策支持
        8.1.2 产业外向型发展支持
        8.1.3 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8.2 健全林下中草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8.2.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8.2.2 引导创业基金注资
    8.3 构建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8.3.1 建立林下中草药“研产”一体化技术平台
        8.3.2 建立林下中草药科研创新基地
        8.3.3 突破中草药制品的国际技术壁垒
    8.4 搭筑林下中草药产业的中介支持体系
        8.4.1 培育林下中草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8.4.2 充分发挥林下中草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8.4.3 加强林下中草药行业的技术中介服务
    8.5 本章小结
9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资源基本概况
        9.1.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野生情况
        9.1.2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种植情况
    9.2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存在问题
        9.2.1 上游种植产业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
        9.2.2 中游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少
        9.2.3 下游营销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9.3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9.3.1 五味子产业链的SWOT分析
        9.3.2 五味子产业链培育的战略选择
    9.4 基于S-O发展战略的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4.1 五味子产业链的结构维度培育
        9.4.2 五味子产业链的价值维度培育
    9.5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体系
        9.5.1 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9.5.2 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
    附录二: 黑龙江省中药产品生产企业
    附录三: 通过GAP认证的中药企业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西南桦人工林生长模拟及立地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南桦人工林生长模型模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数据收集
        2.1.3 模型形式
        2.1.4 模型拟合和检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优势木高-胸径模型研究
        2.2.2 西南桦削度方程
        2.2.3 西南桦树皮厚度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西南桦主要栽培区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选择
        3.1.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变异系数划分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广西热林中心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3.2.2 云南西南桦人工林栽培区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西南桦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取样与测定
        4.1.2 立地类型划分原则及依据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广西凭祥热林中心立地类型划分
        4.2.2 云南西南桦中幼林立地类型划分
    4.3 小结
第五章 西南桦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立地指数表编制
        5.1.2 多形立地指数方程模拟
        5.1.3 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表编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立地指数表
        5.2.2 多形立地指数方程
        5.2.3 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表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优势高-胸径模型研究
        6.2.2 削度方程模拟
        6.2.3 树皮厚度模型模拟
        6.2.4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6.2.5 立地质量评价—立地指数表
        6.2.6 立地质量评价—多形立地指数
        6.2.7 立地质量评价—数量化得分表
    6.3 主要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北京西山林场主要树种燃烧性及侧柏林和油松林可燃物负荷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燃烧性研究现状
        1.2.2 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
        1.2.3 森林可燃物空间分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
    2.3 植被特征
    2.4 火灾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外业调查
        3.1.1 样地设置及林分特征调查
        3.1.2 林木测量
        3.1.3 森林燃烧性的调查
        3.1.4 森林可燃物的调查
    3.2 室内实验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森林燃烧性分析
        4.1.1 主要树种可燃物理化性质
        4.1.2 主要树种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特性
        4.1.3 可燃物类型划分
        4.1.4 烧性等级确定
    4.2 主要针叶林可燃物负荷量及空间分布分析
        4.2.1 侧柏可燃物负荷量
        4.2.2 油松可燃物负荷量
    4.3 主要易燃针叶林林分结构分析
        4.3.1 侧柏林分结构
        4.3.2 油松林分结构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基于城市营销理论的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资源型城市研究综述
        1.3.1.1 国外研究现状
        1.3.1.2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城市营销研究综述
        1.3.2.1 国外研究现状
        1.3.2.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价值活动研究综述
        1.3.3.1 国外研究现状
        1.3.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市营销理论概述
    2.2 城市顾客类型
        2.2.1 城市居民
        2.2.2 工商业及投资者
        2.2.3 旅游者
        2.2.4 出口市场
        2.2.5 上级政府
    2.3 城市价值概念及类型
        2.3.1 城市价值概念
        2.3.2 城市价值的类型
        2.3.2.1 相对居民的城市价值
        2.3.2.2 相对工商业及投资者的城市价值
        2.3.2.3 相对旅游者的城市价值
        2.3.2.4 相对出口市场的城市价值
        2.3.2.5 相对上级政府的城市价值
    2.4 城市价值活动
        2.4.1 城市价值链及城市价值活动
        2.4.1.1 城市价值链模型
        2.4.1.2 城市价值链的不足
        2.4.1.3 城市价值活动的界定
        2.4.2 城市价值活动的阶段
        2.4.2.1 城市价值活动的路线
        2.4.2.2 城市价值活动的阶段划分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概况及价值活动现状
    3.1 林业资源型城市概念
        3.1.1 资源型城市概念
        3.1.2 林业资源型城市界定
    3.2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基本情况
    3.3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特征
        3.3.1 价值活动的突发性
        3.3.2 价值活动的高度资源依赖性
        3.3.3 价值活动满足需求的单一性
        3.3.4 价值活动管理体制的独特性
        3.3.5 价值活动周期的明显性
    3.4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动因
        3.4.1 重建城市价值活动基础
        3.4.2 满足变化的需求
        3.4.3 适应城市竞争的需要
        3.4.4 降低城市价值活动的系统性风险
    3.5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的主要现状
        3.5.1 城市价值选择活动现状
        3.5.1.1 城市价值探索的关键点-----选择城市产业组合
        3.5.1.2 城市产业组合的理论探索
        3.5.1.3 城市产业组合的实践探索
        3.5.2 城市价值创造活动现状
        3.5.2.1 城市投资价值创造活动的现状
        3.5.2.2 城市生活价值创造活动现状
        3.5.2.3 城市旅游价值创造活动现状
        3.5.3 城市价值传递现状
        3.5.3.1 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
        3.5.3.2 多途径实现城市投资价值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效率评价——以“后森林采伐时期”伊春为例
    4.1 评价的目的
    4.2 评价对象-以伊春市为例
        4.2.1 伊春市概况
        4.2.2 伊春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典型性
        4.2.2.1 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4.2.2.2 林业资源型城市特征明显
    4.3 评价视角选择----全要素生产率
        4.3.1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4.3.2 评价视角选择的合理性
        4.3.2.1 符合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的目的
        4.3.2.2 符合城市营销理论的本质要求
        4.3.2.3 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4.4 评价方法选择
        4.4.1 DEA模型
        4.4.2 Malmquist指数方法
    4.5 伊春城市价值活动效率评价
        4.5.1 变量与样本数据
        4.5.2 伊春城市价值活动全要素生产率评估
        4.5.3 伊春城市价值活动全要素生产率评估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问题分析及重构思路
    5.1 城市价值活动中的主要问题
        5.1.1 城市价值探索中的主要问题---产业组合选择的偏差
        5.1.1.1 城市产业组合理论研究的不足
        5.1.1.2 城市产业组合实践的局限
        5.1.2 城市价值创造中的主要问题---投资价值创造不足
        5.1.2.1 体制调整迟缓
        5.1.2.2 科学与技术研发不足
        5.1.2.3 人力资源建设滞后
        5.1.3 城市价值传递中的主要问题---渠道与形象规划不足
        5.1.3.1 城市形象传播缺乏合理规划
        5.1.3.2 渠道建设缺乏全面统筹
        5.1.3.3 渠道绩效考核缺乏长远考量
    5.2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思路
        5.2.1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的实质
        5.2.1.1 寻找与构建新的城市优势
        5.2.1.2 满足城市顾客的新需求
        5.2.1.3 重塑城市竞争力
        5.2.2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的指导思想
        5.2.2.1 以满足城市目标顾客的需求为中心
        5.2.2.2 以适应城市竞争为导向
        5.2.2.3 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准则
        5.2.2.4 以解决关键问题为突破点
        5.2.3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基本框架
        5.2.3.1 资源型城市价值的选择
        5.2.3.2 资源型城市价值的创造
        5.2.3.3 资源型城市价值的传递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的选择
    6.1 识别主要宏观发展趋势
        6.1.1 宏观发展趋势之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6.1.2 宏观发展趋势之二:经济信息化、知识化
        6.1.3 宏观发展趋势之三: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6.1.4 宏观发展趋势之四:进入老龄化社会
        6.1.5 宏观发展趋势之五:国际碳汇市场兴起
    6.2 分析城市的主要机遇与威胁
        6.2.1 城市主要机遇
        6.2.2 城市主要威胁
    6.3 分析城市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6.3.1 城市主要优势
        6.3.2 城市主要劣势
    6.4 城市愿景的确定---选择产业组合
        6.4.1 城市产业组合选择的基准
        6.4.1.1 产业经济学视角的选择基准
        6.4.1.2 城市营销理论视角的选择基准
        6.4.2 政府、市场的角色与选择模式
        6.4.2.1 政府决策型模式
        6.4.2.2 市场主导型模式
        6.4.2.3 公私合作型模式
        6.4.3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组合再选择
        6.4.3.1 产业组合选择的调整
        6.4.3.2 可选择的产业组合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的创造
    7.1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创造的路径分析
        7.1.1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类型间的关系
        7.1.1.1 城市价值类型间关系分析的主要目的
        7.1.1.2 城市投资价值的核心地位分析
        7.1.2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投资价值创造的路径
        7.1.2.1 重构城市投资价值的基本路径
        7.1.2.2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投资价值重构的路径选择
    7.2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投资价值的创造
        7.2.1 改革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7.2.1.1 对偏远林区实施生态移民
        7.2.1.2 逐渐剥离政府职能
        7.2.2 转变城市政府角色
        7.2.2.1 限制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
        7.2.2.2 为城市价值活动提供法治环境
        7.2.2.3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7.2.3 加强科学技术研发
        7.2.4 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7.2.4.1 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7.2.4.2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7.2.5 提升城市品质
        7.2.5.1 重新规划城市
        7.2.5.2 改造城市基础设施
        7.2.5.3 改善城市公共服务
    7.3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的传递
    8.1 改善城市形象传播
        8.1.1 改善城市形象设计与定位
        8.1.1.1 明确城市形象设计与定位的原则
        8.1.1.2 重新定位城市形象
        8.1.1.3 健全城市形象要素
        8.1.2 整合城市形象传播
        8.1.2.1 整合不同传播通道的活动
        8.1.2.2 整合不同传播工具的使用
    8.2 改进城市价值分销渠道
        8.2.1 强化渠道成员的城市营销意识
        8.2.2 重新规划城市价值分销渠道
        8.2.3 调整渠道策略
    8.3 实现城市投资价值
        8.3.1 吸引外部投资
        8.3.1.1 建立正确的招商引资原则
        8.3.1.2 规范政府招商引资行为
        8.3.1.3 建立专业的招商引资平台
        8.3.2 拓展本地企业
        8.3.2.1 继续推动国有林业企业的改革
        8.3.2.2 促进本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8.3.3 促进新企业创业
    8.4 本章小结
9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的保障措施
    9.1 组织保障
        9.1.1 组建健全的城市发展管理组织
        9.1.2 明确城市发展管理组织的职能
    9.2 政策保障
        9.2.1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
        9.2.2 建立特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9.2.3 强化环境建设与保护政策
    9.3 文化保障
        9.3.1 建立开放型文化
        9.3.2 建立正确的市场观
        9.3.3 建立创新文化
        9.3.4 发展和培育企业家精神
    9.4 制度保障
        9.4.1 强化产权的界定与保护
        9.4.2 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9.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
        1.1.1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概况
        1.1.2 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体系
        1.1.3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进展
        1.1.4 自然保护区保护评价方法
    1.2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主要存在问题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2 自然资源
        2.2.1 森林资源
        2.2.2 野生动物资源
        2.2.3 野生植物资源
        2.2.4 湿地资源
    2.3 自然保护区功能概况
        2.3.1 保护区生态功能
        2.3.2 保护区社会功能
        2.3.3 经济效益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 研究方法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正态等距分析法
        3.2.3 景观指数计算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林地质量现状分析
    4.1 评价指标选取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指标赋值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等级评定
    4.5 林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4.6 评价结果
        4.6.1 兴安落叶松各植被群落类型林地质量状况评价
        4.6.2 林地质量状况总体评价
    4.7 小结
5 森林资源数量保护成效分析
    5.1 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5.1.1 林地面积现状分析
        5.1.2 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5.1.3 林地地类转移分析
    5.2 林分蓄积变化分析
        5.2.1 林分蓄积现状分析
        5.2.2 林分蓄积资源特点
        5.2.3 林分蓄积变化分析
    5.3 林分资源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
        5.3.1 树种结构变化分析
        5.3.2 龄级结构变化分析
        5.3.3 资源分布地域性特点
    5.4 小结
6 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6.1 森林可持续性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6.1.1 评价指标选取
        6.1.2 评价指标赋值
        6.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1.4 等级评定
        6.1.5 森林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数
        6.1.6 评价结果
    6.2 森林自然性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6.2.1 评价指标选取
        6.2.2 评价指标赋值
        6.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4 等级评定
        6.2.5 森林自然性综合评价指数
        6.2.6 评价结果
    6.3 小结
7 森林资源功效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7.1 评价指标选取
        7.1.1 水土保护
        7.1.2 净化环境
        7.1.3 生物多样性
    7.2 评价方法
        7.2.1 TOPSIS评价法
        7.2.2 等级划分
        7.2.3 评价指数的计算
    7.3 评价结果
        7.3.1 杜鹃—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2 杜香—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3 偃松—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4 香藓—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5 杜鹃—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6 杜香—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7 苔藓—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8 香藓—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9 偃松—兴安落叶松针叶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10 苔藓—兴安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森林功效保护效果分析
        7.3.11 森林功效总体保护成效分析
    7.4 小结
8 景观保护成效评价分析
    8.1 景观要素分类
    8.2 景观指数选取
    8.3 研究结果
        8.3.1 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8.3.2 景观完整性纵向比较分析
        8.3.3 景观完整性横向比较分析
    8.4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附件:内蒙古汗马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旺业甸实验林场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所涉及的概念
        1.2.1 立地
        1.2.2 立地分类
        1.2.3 立地分类的途径
        1.2.4 立地质量
        1.2.5 立地质量评价
        1.2.6 评价立地质量的指标
        1.2.7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
        1.3.1 国外研究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历史
        1.3.2 国内研究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历史
        1.3.3 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1.3.4 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1.4 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资料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1.4 土壤条件
        2.1.5 森林资源现状
    2.2 资料的选取、收集与处理技术
        2.2.1 遥感影像资料
        2.2.2 二类调查数据
        2.2.3 野外调查数抓
        2.2.4 数据处理平台
    本章小结
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3.2.1 样地的设置
        3.2.2 数据处理的方法
        3.2.3 立地分类的方法
        3.2.4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3.3 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3.4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4 立地类型划分原则、相关因子的提取及分析
    4.1 立地分类的原则
    4.2 旺业甸实验林场立地影响因子的提取
        4.2.1 遥感数据立地因子的提取
        4.2.2 二类调查数据立地因子的提取
        4.2.3 野外调查数据立地因子的提取
    4.3 旺业甸实验林场立地影响因子的分析
        4.3.1 立地因子的定性分析
        4.3.2 立地因子的定量分析
5 旺业甸林场立地类型划分
    5.1 数量分类
    5.2 构建立地分类体系
    5.3 样地立地类型的特征
    5.4 旺业甸实验林场小班立地分类制图及分析
        5.4.1 制图分析
        5.4.2 立地类型统计分析
        5.4.3 空间与属性数据库的联合查询
    本章小结
6 立地质量评价
    6.1 立地质量评价原则
    6.2 评价指标筛选的基本原则
    6.3 构建立地质量评价体系
    6.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4.1 构造判断矩阵
        6.4.2 计算立地评价指标权重
    6.5 确定立地质量评价标准
    6.6 样地立地质量的评价
    6.7 旺业甸实验林场小班立地质量评价及制图
        6.7.1 制图分析
        6.7.2 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致谢

(10)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林业的研究
        1.2.2 森林经营的研究
        1.2.3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3.4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
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的研究基础
    2.1 现代林业
        2.1.1 现代林业的内涵
        2.1.2 现代林业的目标
        2.1.3 现代林业的森林分类经营
        2.1.4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森林经理
        2.2.1 森林经理的内涵及作用
        2.2.2 我国森林经理发展历程
        2.2.3 我国森林经理的对策
    2.3 森林经营
        2.3.1 森林经营的内涵
        2.3.2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概况
        2.3.3 新时期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3 重点国有林区的概况
    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3.1.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范围
        3.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区开发史
        3.2.1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历程
        3.2.2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模式
        3.2.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的贡献
    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
        3.3.1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初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3.3.2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中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3.3.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后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
        3.4.1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3.4.2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兼顾森林经营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3.4.3 重点国有林区以开发建设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3.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3.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成因分析
        3.5.3 大石头林业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典型案例分析
4 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及经验借鉴
    4.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1.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
        4.1.2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管理
    4.2 北美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2.1 美国的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
        4.2.2 加拿大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4.3 北欧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3.1 芬兰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4.3.2 瑞典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4.4 德国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4.1 德国的森林经营研究
        4.4.2 德国的森林资源管理研究
    4.5 日本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4.5.1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经营
        4.5.2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资源管理
    4.6 研究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改革
    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作用
        5.1.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地位
        5.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经济地位
        5.1.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文化地位
    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目标
        5.2.1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成我国北方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
        5.2.2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基地
    5.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改革
        5.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功能区划
        5.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5.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采伐
        5.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抚育
    5.4 探索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最佳模式
        5.4.1 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5.4.2 重点国有林区兼融林的经营
        5.4.3 重点国有林区商品用材林的经营
6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6.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工作重点转移
        6.1.1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是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6.1.2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林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6.2 以重点国有林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林区工作重点转移
        6.2.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6.2.2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6.2.3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
    6.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设计
        6.3.1 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与集体林的范围、权属和责任
        6.3.2 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
7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与措施
    7.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扶持政策设计的思路
        7.1.1 政策设计以理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权属关系为基础
        7.1.2 政策设计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7.1.3 政策设计要确保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7.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7.2.1 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7.2.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7.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保障
        7.3.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措施保障
        7.3.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措施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致谢

四、大兴安岭森林立地应进行长期监控(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楠木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与生长模型研究[D]. 龚召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森林抚育对北京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潜在火行为影响[D]. 韩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浙江省毛竹林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研究[D]. 沈钱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2)
  • [4]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D]. 关俊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5]西南桦人工林生长模拟及立地质量评价[D]. 唐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2)
  • [6]北京西山林场主要树种燃烧性及侧柏林和油松林可燃物负荷量研究[D]. 杨思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7]基于城市营销理论的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价值活动重构研究[D]. 付存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14(12)
  • [8]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成效研究[D]. 陈瑜.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9]旺业甸实验林场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研究[D]. 汪笑安.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10]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标签:;  ;  ;  ;  

大兴安岭林地长期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