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中海滨海路内坡土壤盐碱状况调查

滨州市中海滨海路内坡土壤盐碱状况调查

一、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土壤盐碱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辛昆[1](2015)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滨州市秦皇河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在现代城市经济、生态环境、历史人文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使人们更加关注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地区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特点,塑造属于自我的城市滨河景观,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城市滨河景观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通过滨河景观的呈现,可以发扬地区的本土特色,从而带动地区城市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滨河景观为研究主题。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气候、水文条件、地质地貌、景观植被绿化等研究内容,条理性分析滨河景观中各要素功能特点及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来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现状以及该地区滨河景观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地区实际案例从建立实际条件、水体处理、植物选择以及其他景观设计要素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进而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原则。文章最后将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探讨文化元素与滨河景观结合的方式方法;分析总结适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河景观带种植的水生植物及部分陆生植物;系统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的水生植物配置问题及植物选择的方法,同时并考虑对该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进行后期维护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实际案例部分地段进行文化景观的优化。希望可以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公共绿地空间中的滨河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优化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力求实现城市滨河景观功能最大化。滨河景观营造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园林空间环境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深远的社会意义。

王建文[2](2014)在《滨州市平原水库引黄蓄水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多数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差,不能满足生活和产业性用水要求,黄河水成为该市的主要水源。由于平原地形影响,建设河道型水库的选址和蓄水库容受到限制,因而,修建平原水库,调蓄黄河来水,为生活及生产储备“当家水”,已成为解决该市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黄河下游滨州市平原水库,探讨以库区为纽带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组成、结构、数量、质量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库区“人—水一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问题,构建平原水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滨州市平原水库的优化设计、水质安全状况、库区泥沙资源利用与配置、水库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实地野外勘探调查、监测,广泛收集各类自然、社会、经济材料,调查收集国内外现有平原水库在建设、运行、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分析;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设计、工程完善与配套、科学运营与管理模式研究,建立符合滨州市平原水库引黄蓄水实际情况的设计、建设与管理模式,以利在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张捷[3](2014)在《菊芋用于寒区盐碱地公路绿化的研究及景观评价》文中提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公路大部分建设在盐碱地域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处于重度盐碱地域。长期以来,盐碱地公路的绿化一直是个难题。由于缺乏优质的绿化植物,大部分路段植被低矮,严重路段护坡裸露,不仅难以有效保护公路路基,更缺乏绿化美感。本研究针对前期研究证明适于松嫩盐碱草地植被恢复的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L.),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肇线杜蒙段上开展了应用于盐碱地公路绿化的品系筛选和耐尾气试验,确定了适于轻盐碱路段和重盐碱路段的菊芋品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种植确定了最佳种植方式,而后分别针对弱盐碱路段、轻盐碱路段、重盐碱路段设计了以菊芋为主的绿化植物配置方案并在林肇线杜蒙段上实施,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绿化效果进行了景观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前期筛选出的适宜于松嫩盐碱草地的6个菊芋品系(DL-1-DL-6),在盐碱地公路边坡上均可正常生长。轻度盐碱路段上DL-2品系表现最佳。重盐碱路段上,各品系的生长状况明显变差,但DL-5品系表现较好。2.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汽车尾气熏气实验结果表明,6个菊芋品系均有较强的耐尾气能力,与公路绿化常用植物波斯菊(秋英Cosmos bipinnata Cav.)的耐尾气能力相近。3.应用菊芋绿化盐碱路段边坡的最佳方式是秋季种植,穴播,株距100cm,行距50cm。4.菊芋在弱盐碱路段可与银白杨(Populus alba L.)、新疆杨(P. opulus alba L. var. pyramidalis Bg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等木本植物及波斯菊、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等草本植物配置成乔、灌、草三层的复合结构形式,形成相对较为丰富的公路景观。在轻盐碱路段,可与紫穗槐、枸杞(Lycium chincnse Mill.)等较耐盐碱灌木及草本波斯菊、马蔺等配置成灌木、草本两层的结构形式。在重盐碱路段,只有草本植物可以生长且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几乎只有菊芋、马蔺,其中菊芋的观赏性最佳。5.运用AHP法和特尔菲法,构建了4层17个评价指标的景观评价体系,对以菊芋为主要绿化植物的盐碱地公路边坡绿化效果进行了景观评价。弱盐碱路段,综合评分为8.1253,景观质量等级为I级,属于景观质量优秀;轻盐碱路段,综合评分为7.2758,景观质量等级为II级,属于景观质量良好;重盐碱路段,综合评分为5.8942,景观质量等级为III级,景观质量一般。

李蕙[4](2013)在《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覆土建筑以其耗能低、绿色生态的优势再次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各地呈现出复兴的趋势,而覆土建筑所具有的景观特性及其与周围环境形成的景观效果也逐渐受到重视。基于此背景,本文选题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研究,探讨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提供帮助。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论证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中第一章首先介绍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进展;第二章从建筑与景观结合的三种形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和“隐逸文化”三个角度出发,阐述覆土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主要从覆土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所形成景观的特征展开,讨论其具有的景观空间类型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第四章是对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具体探讨:首先从生态效益、经济性和技术性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从生态性、功能性、安全性和美学性四个方面提出设计原则,最后针对入口、道路、水体、绿化、景观小品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第五章从技术角度出发,阐述了覆土建筑防排水、覆土绿化所需的技术应用。案例部分通过对山东滨州喜鹊湖设计中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以达到对第一部分理论研究进行实证的目的。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关于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设计准则,并对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提出个人的观点。

朱杭瑞,林雪朝,方建华,王文光,段聚佳,陈顺伟,陈柏荣,王有树[5](2012)在《木麻黄蚕豆套种模式对浙南泥质海岸土壤盐碱动态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浙南泥质海岸林地初期二年通过套种、覆盖等营林措施对泥质海岸土壤盐分及其pH年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造林当年和次年020 cm表层土土壤含盐量存在4月、7月和11月3个峰值和6月和10月2个谷值,7月为最高值,6月为最低值;二年中,020 cm剖面土壤盐含量降低幅度达22.49%16.09%;②造林当年>2050 cm次层土土壤盐含量存在4月、11月2个峰值和7月、8月2个谷值;次年>2050 cm次层土土壤含盐量月变化则除6月出现1个明显的谷值外,其余观测月份土壤盐含量动态变化呈比较平缓线性下降趋势;经历2 a,>2050 cm剖面土壤盐含量降低13.04%15.83%;③二年的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表层土pH值在8.38.5,次层土pH值在8.48.6。

谭立峰[6](2007)在《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堡寨聚落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意义,但目前国内关于传统堡寨式聚落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加之,散落各地的堡寨聚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正处于极度衰落的状态,其所携带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随之逐渐消逝。因之,对堡寨聚落的历史演变、现在遗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已成当务之急。本文是“明长城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基础性研究”课题的一部分。笔者选择河北作为研究重点,以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以史书、方志等文献为依托,对堡寨聚落的演进机制进行分析。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文章总结了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目标、方法等,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从宏观上剖析了传统堡寨聚落的系统组成,其次,文章还讨论了堡寨聚落两大组成部分的系统构成,即影响因素和表现模式,从而作为深入研究本课题的重要思想基础。第三章,重点讨论了传统堡寨聚落的发展沿革,并按其历史时期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堡寨聚落的雏形期——新时期时代至原始社会末期;堡寨聚落的形成期——夏至春秋战国;堡寨聚落的发展期——秦至隋唐;堡寨聚落的繁荣期——宋至明清。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河北地区堡寨聚落产生、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影响因素。在这两方面中,社会影响因素是主要的方面。第五章、第六章,论文对河北地区的军堡、村堡的表现模式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揭示堡寨深层文化内涵,指出军堡的等级制、村堡中多堡城镇和堡寨的模数制规划是其主要特点。最后,文章结合现实需求,对堡寨聚落居住环境和水平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

周广柱,杨立新,王翊安[7](2006)在《营口地区公路路肩土壤含盐量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采用电导率法对营口地区距海边不同距离的公路路肩的3层土壤进行含盐量测定,并且运用SPSS对其内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8个样本点的192份土样的电导率值均小于2.0 ds/m,即该地区的公路路肩1 m深度内土壤属于非盐渍化土壤;公路路肩土壤总的含盐量跟距海边距离、海拔有较弱负相关,与边沟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呈弱的正相关,与蒸降差在20 cm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利用TM卫星遥感图像获得48个采样点距离海边距离,并进行路肩土壤和距海边距离相关性的研究,得到回归方程。

王翊安,梁刚,闫修海,周广柱[8](2006)在《复合措施对营口盐池地区公路路肩客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地选择在营口国道庄林线大水塘至收费口段,采用垫层加隔离层的复合栽培方法。复合栽植措施由10cm厚炉灰渣垂直底部垫层来阻断土壤中毛细管导盐,20cm厚客土垂直垫层作为植被根系缓层,此外在坡度为1/1.5斜坡上架设木塑结合隔离板构成。结果表明,该措施效果较好。

邵春水,韩国君[9](2004)在《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土壤盐碱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 32 个土样 pH值和含盐量的测定,发现它们全部是碱性土和强碱性土,且变异系数很小;而土壤的含盐量差别却非常大,这为今后的绿化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土壤盐碱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土壤盐碱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滨州市秦皇河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外
        1.5.2 国内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城市滨河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2.1.城市滨河景观概念
    2.2 地区性滨河景观
        2.2.1 地区特征
        2.2.2 地域文化
    2.3 滨河景观营造的作用
        2.3.1 生态作用
        2.3.2 经济作用
        2.3.3 文化作用
    2.4 滨河景观各要素间的关系
        2.4.1 城市滨河景观的构成
        2.4.2 主要景观要素功能分析
        2.4.3 各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3.黄河三角洲地区概况及相关内容研究
    3.1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气候
        3.1.3 水文条件
        3.1.4 地质地貌
        3.1.5 植被绿化
    3.2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文化特征
        3.2.1 具有文化地域性及创新性特点
        3.2.2 具有文化多元化特点
        3.2.3 具有务实性、抗争性的人文特点
    3.3 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营造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3.3.1 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河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3.3.2 可行性
        3.3.3 重要性
4.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4.1 黄河三角洲地区性滨河景观设计原则
        4.1.1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1.2 生态美与艺术美的结合
        4.1.3 延续和挖掘深层地域文化
        4.1.4 注重生态环境空间地区性特征体现
    4.2 滨河景观设计与黄河三角洲文化相结合
        4.2.1 突出滨河景观的文化主题
        4.2.2 滨河景观空间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表达方式
        4.2.3 滨河景观追求“意”“象”的结合表达
        4.2.4 提高人文景观空间利用率
    4.3 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河景观植物的选择
        4.3.1 植物选择方法
        4.3.2 滨河景观植物的选择
    4.4 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植物配置
        4.4.1 从美学角度进行水生植物配置
        4.4.2 从生态效益角度进行水生植物配置
        4.4.3 从植物群落的角度配置水生植物
    4.5 滨河景观后期维护保证可持续发展
        4.5.1 存在问题
        4.5.2 解决方法
5.案例分析——滨州市秦皇河公园
    5.1 滨州市地域概况
        5.1.1 区域特征
        5.1.2 气候特征
        5.1.3 文化特征
        5.1.4 水系特征
        5.1.5 土壤植被
    5.2 滨州秦皇河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5.2.1 案例背景
        5.2.2 景观空间分布概况
        5.2.3 道路分析
        5.2.4 植物配置系统
        5.2.5 水体设计
        5.2.6 驳岸景观的分析
        5.2.7 景观特色分析
    5.3 秦皇河沙洲湿地文化景观优化意向
        5.3.1 植被绿化设计塑造乡土景观
        5.3.2 公共空间、设施设计与地区文化的有机结合
    5.4 本章小结
6.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2)滨州市平原水库引黄蓄水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滨州市基本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资源概况
    2.3 黄河水文水资源概况
    2.4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5 城市供水用水调查
3 滨州市平原水库建设与管理现状评价
    3.1 滨州市平原水库建设现状评价
    3.2 滨州市平原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3.3 滨州市平原水库管理现状评价
4 滨州平原水库设计及优化
    4.1 滨州平原水库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4.2 滨州平原供水水库设计要点
    4.3 滨州平原供水水库设计优化
    4.4 模型求解方法
5 平原水库水质安全评价与管理
    5.1 水库水质评价
    5.2 饮水安全评价
    5.3 水库水质管理
6 库区泥沙的资源化利用与配置
    6.1 引水含沙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6.2 引黄泥沙处理方式
    6.3 泥沙资源利用与发展趋势
7 平原水库管理模式探讨
    7.1 “一库多制”模式
    7.2 “资产、人员重组”模式
8 结论
    8.1 平原水库是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8.2 平原水库优化设计和施工技术要点
    8.3 落实水质安全与保护措施,保障饮水安全
    8.4 平原水库管理体制与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图1:滨州市平原水库位置标示图
附图2:滨州市平原水库水质监测站点布置图

(3)菊芋用于寒区盐碱地公路绿化的研究及景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绪论
    1.1 寒区公路绿化研究现状
    1.2 盐碱地路域公路绿化研究现状
    1.3 菊芋用于盐碱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1.3.1 菊芋概述
        1.3.2 菊芋耐盐碱性研究现状
        1.3.3 菊芋应用于寒区盐碱地植被恢复现状
    1.4 公路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1.4.1 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2 公路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3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域概况
    2.1 黑龙江省盐碱地自然状况及现状
    2.2 研究区域盐碱地公路及周边自然状况
        2.2.1 气候特征
        2.2.2 土壤类型
        2.2.3 植被特征
3 公路绿化菊芋品系筛选
    3.1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轻盐碱路段的筛选结果
        3.2.2 重盐碱路段的筛选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菊芋耐尾气能力评价
    4.1 菊芋耐尾气能力研究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耐尾气能力初步试验结果
        4.2.2 耐尾气能力量化结果与分析
        4.2.3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评定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菊芋种植方式试验
    5.1 种植方式试验方法
    5.2 种植方式试验结果
        5.2.1 轻盐碱路段种植方式实验结果
        5.2.2 重盐碱路段种植方式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菊芋在寒区盐碱地公路的配置及景观评价
    6.1 研究方法
        6.1.1 菊芋在寒区盐碱地公路的配置方法
        6.1.2 菊芋在寒区盐碱地公路的景观综合评价方法
        6.1.3 景观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获取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菊芋在寒区盐碱地公路的配置效果
        6.2.2 景观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6.2.3 景观综合评价指标得分结果
        6.2.4 菊芋在寒区盐碱地公路配置的景观评价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相关概念的阐述
        1.4.1 景观
        1.4.2 景观设计
        1.4.3 覆土建筑
        1.4.4 生态建筑
    1.5 国内外发展概述
        1.5.1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5.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6 研究方法
2 覆土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2.1 建筑与景观结合的三种设计形式
        2.1.1 建筑为主——“突出自我”
        2.1.2 建筑融入景观——“融合”
        2.1.3 回归自然保护原有的景观特征——“覆土”
    2.2 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覆土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2.2.1 顺应自然
        2.2.2 天人合一
        2.2.3 隐逸文化
3 覆土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所形成景观的基本解析
    3.1 景观特征
        3.1.1 生态性
        3.1.2 人文性
        3.1.3 系统性
    3.2 文化特征
        3.2.1 民族文化
        3.2.2 宗教信仰
        3.2.3 纪念性意义
    3.3 景观空间类型的分析
        3.3.1 平地上的覆土建筑景观空间
        3.3.2 坡地上覆土建筑的景观空间
    3.4 覆土建筑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3.4.1 人的心理障碍
        3.4.2 景观绿化形式单一
4 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探讨
    4.1 可行性分析
        4.1.1 生态效益
        4.1.2 经济性评价
        4.1.3 技术可行性
    4.2 覆土建筑景观总体设计原则
        4.2.1 生态性原则
        4.2.2 功能性原则
        4.2.3 安全性原则
        4.2.4 美学性原则
    4.3 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4.3.1 气候因素
        4.3.2 地形因素
        4.3.3 地质因素
    4.4 景观要素设计
        4.4.1 入口设计
        4.4.2 道路设计
        4.4.3 水体景观设计
        4.4.4 绿化设计
    4.5 细部设计
        4.5.1 景观小品设计
        4.5.2 铺装设计
        4.5.3 挡土墙的处理
    4.6 采光设计
        4.6.1 天窗采光
        4.6.2 侧窗采光
        4.6.3 天井采光
        4.6.4 间接采光
    4.7 通风设计
        4.7.1 通风道的设置
        4.7.2 天井的设置
        4.7.3 捕风器
5 适宜技术手段与使用材料
    5.1 防水处理
        5.1.1 防水设计原则
        5.1.2 土层中建筑防水处理
        5.1.3 岩体中建筑防水处理
        5.1.4 种植屋面防水处理
    5.2 排水
        5.2.1 土层中排水处理
        5.2.2 岩层中的排水处理
    5.3 覆土种植技术
        5.3.1 屋面荷载与覆土厚度
        5.3.2 覆土建筑屋面种植技术
        5.3.3 外立面绿化种植技术
6 山东滨州喜鹊湖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区位及自然条件分析
        6.1.2 基地及周边环境分析
    6.2 设计构思
        6.2.1 滨州文化提炼
        6.2.2 设计定位
    6.3 覆土设计
        6.3.1 设计原则
        6.3.2 道路设计
        6.3.3 入口设计
        6.3.4 覆土种植
        6.3.5 建筑设计
        6.3.6 防水设计
        6.3.7 通风采光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对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展望
    7.1 全面系统的景观设计
    7.2 景观功能上的创新发展
8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硕士期间参与景观设计项目
致谢

(5)木麻黄蚕豆套种模式对浙南泥质海岸土壤盐碱动态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取样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当年盐分月变化
        2.1.1 表层土
        2.1.2 次层土
    2.2 造林后次年盐分月变化
        2.2.1 表层土
        2.2.2 次层土
    2.3 2年降盐效果比较
        2.3.1 表层土
        2.3.2 次层土
    2.4 p H值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表层土盐含量变化
    3.2 次层土盐含量变化
    3.3 p H值变化

(6)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中国传统堡寨聚落研究现状
        1.1.1 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现状
        1.1.2 聚落研究的新进展
        1.1.3 传统堡寨聚落的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学术取向和研究意义
        1.3.1 学术取向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堡寨聚落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分析
    2.1 堡寨聚落系统组成
        2.1.1 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的理论基础
        2.1.2 传统堡寨聚落的系统组成
    2.2 堡寨聚落影响因素
        2.2.1 堡寨聚落中的自然影响因素
        2.2.2 堡寨聚落中的社会影响因素
    2.3 堡寨聚落表现模式
        2.3.1 堡寨聚落宏观表现模式
        2.3.2 堡寨聚落微观表现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堡寨聚落发展沿革分析
    3.1 传统堡寨聚落分类
        3.1.1 庄园式“坞堡”
        3.1.2 村堡
        3.1.3 军事防御体系堡寨
        3.1.4 山水寨
    3.2 传统堡寨聚落发展概述(一)
        3.2.1 新石器时代至原始社会末期——堡寨聚落雏形期
        3.2.2 夏至春秋战国——堡寨聚落的形成期
    3.3 传统堡寨聚落发展概述(二)
        3.3.1 秦至隋唐——堡寨聚落的发展期
        3.3.2 宋至明清——堡寨聚落的繁荣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地区堡寨聚落产生、发展的整体环境
    4.1 自然影响因素
        4.1.1 地形地貌因素
        4.1.2 气侯、水文因素
        4.1.3 土地资源因素
    4.2 社会影响因素(一)——燕赵文化、风水理论
        4.2.1 燕赵文化
        4.2.2 风水理论及其影响
    4.3 社会影响因素(二)——社会制度
        4.3.1 土地制度与居住形态
        4.3.2 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村规乡约
    4.4 社会影响因素(三)——民俗
        4.4.1 社火
        4.4.2 宗教
        4.4.3 宗族
        4.4.4 戏曲
    4.5 社会影响因素(四)——经济技术
        4.5.1 人口对堡寨聚落的影响
        4.5.2 筑城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堡寨聚落表现模式分析(一)——以明代军堡为例
    5.1 河北地区军堡分布体系
        5.1.1 宣府镇长城防御体系形成
        5.1.2 宣府镇军事机构设置
        5.1.3 军堡分布
    5.2 军堡的规模特征
        5.2.1 镇城——宣府镇
        5.2.2 路城——葛峪堡
        5.2.3 卫城(一)——万全右卫城
        5.2.4 卫城(二)——独石口城(明开平卫治所)
        5.2.5 所城——龙门所城
        5.2.6 堡城——洗马林堡、西阳河堡、小白阳堡、青泉堡
        5.2.7 驿堡——鸡鸣驿
    5.3 军堡的形态特点
        5.3.1 严格的等级划分
        5.3.2 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
        5.3.3 军屯与聚落形态
    5.4 军堡的微观表现
        5.4.1 完备的边界防御体系
        5.4.2 庙宇和牌坊
        5.4.3 军堡的权力中心——衙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北堡寨聚落表现模式分析(二)——以蔚县村堡为例
    6.1 河北地区村堡分布体系——以蔚县为例
        6.1.1 现存以“堡、寨、屯、营、壁”命名的村落分布特点
        6.1.2 蔚县村堡分布体系
    6.2 村堡的规模特征
        6.2.1 人口与土地
        6.2.2 蔚县堡寨聚落实态
        6.2.3 村堡组合布局特征
    6.3 村堡的形态特点(一)——多堡城镇与“里坊制”城市
        6.3.1 多堡城镇及其特点
        6.3.2 里坊制城市形成过程分析
        6.3.3 里坊制城市形成过程中堡的特点
        6.3.4 多堡城镇与里坊制城市比较
    6.4 村堡的形态特点(二)——村堡规划的模数制
        6.4.1 相关研究
        6.4.2 村堡规划模数制研究
    6.5 村堡的形态特点(三)——村堡的修建方式
        6.5.1 整体规划
        6.5.2 专人管理,多渠道集资
        6.5.3 分期建设、逐步完善
    6.6 村堡的微观表现
        6.6.1 堡门
        6.6.2 公共建筑群
        6.6.3 居住建筑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传统堡寨聚落的保护策略
    7.1 河北传统堡寨聚落保护现状分析
        7.1.1 河北传统堡寨聚落衰败原因
        7.1.2 历史文化区保护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7.2 传统堡寨聚落保护措施
        7.2.1 传统堡寨聚落的保护原则及相关定义
        7.2.2 保护和整饰设计分类
        7.2.3 保护和整饰设计分类措施
    7.3 河北传统堡寨聚落保护实例——以暖泉镇为例
        7.3.1 暖泉镇基本情况
        7.3.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3.3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7.4 本章小结
结语
    1、河北堡寨聚落的分布研究
    2、堡寨聚落模数制研究的意义
    3、多堡城镇的历史定位
附录1:蔚县古寺庙
附录2:蔚县古城址
附录3:蔚县古祠堂、书院
附录4:蔚县古戏楼
附录5:蔚县其它村堡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营口地区公路路肩土壤含盐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1.1 路肩结构及环境。
        1.1.2 选择的路段。选择有代表性的营口国道庄林线路盐池段为研究路段。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点选择。
        1.2.2 土样采集与处理。
        1.2.3 试验技术与分析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点路肩土壤
    2.2 各参数与路肩土壤含盐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各点不同土层土壤盐分与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3.1 距离海边0~10 km的路肩土壤含盐量。
        2.3.2 距离海边10~15 km的含盐量。
        2.3.3 距离海边15~30 km的土壤含盐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各点土壤含盐量
    3.2 各参数与各点不同土层盐分相关性分析
    3.3 各点平均含盐量与海边距离的关系
    3.4 对该地区公路绿化的建议

(8)复合措施对营口盐池地区公路路肩客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口国道庄林路土壤含盐量变化
    2.2 客土不同时间、土层含盐量变化
    2.3 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和其他因素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3.1 垫层和斜隔离层复合措施的必要性
    3.2 复合措施的有效期
    3.3 各土层土壤含盐量与其他因素关系分析
    3.4 复合措施的改进建议

(9)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土壤盐碱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土样的pH值
    2.2 供试土样的含盐量
3 讨 论

四、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土壤盐碱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滨州市秦皇河公园为例[D]. 辛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2]滨州市平原水库引黄蓄水应用研究[D]. 王建文. 山东大学, 2014(01)
  • [3]菊芋用于寒区盐碱地公路绿化的研究及景观评价[D]. 张捷.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4]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研究[D]. 李蕙. 苏州大学, 2013(S2)
  • [5]木麻黄蚕豆套种模式对浙南泥质海岸土壤盐碱动态变化的影响[J]. 朱杭瑞,林雪朝,方建华,王文光,段聚佳,陈顺伟,陈柏荣,王有树. 浙江林业科技, 2012(02)
  • [6]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 谭立峰. 天津大学, 2007(04)
  • [7]营口地区公路路肩土壤含盐量的调查与分析[J]. 周广柱,杨立新,王翊安.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9)
  • [8]复合措施对营口盐池地区公路路肩客土的影响[J]. 王翊安,梁刚,闫修海,周广柱.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8)
  • [9]滨州中海沿海路内坡土壤盐碱情况调查[J]. 邵春水,韩国君. 滨州师专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滨州市中海滨海路内坡土壤盐碱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