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效应防治技术通过省级鉴定

矿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效应防治技术通过省级鉴定

一、矿区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碳化效应防治技术通过省级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李金超[2](2021)在《基于InSAR和Sentinel-1A的淮南矿区形变灾害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地表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引起的地面沉降、塌陷、建筑物变形倒塌和公共设施损毁等一系列矿区灾害问题严重的威胁到了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开展矿区地面沉降的长期高效监测、建筑物的动态损坏评估及预测预警研究工作,对于矿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以及地区的和谐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新兴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以其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连续覆盖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光学遥感在特殊环境下成像困难的短板,克服了传统观测技术采样点密度低、延续性差的困难,为矿区形变监测带来了一种全新、高效的观测方法。然而,当前In SAR仅仅被作为一种获取矿区形变信息的手段,其在矿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没有完全发挥。如何将In SAR技术和矿区形变研究更好的结合,真正高效的应用到矿区地面沉降长期监测、建筑物动态损坏评估及预测预警等防灾减灾工作中去,仍处于探索阶段,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论文以华东淮南矿区为研究区,综合对地观测技术、地质、结构以及计算机机器学习等相关理论知识,开展基于In SAR技术的矿区地表时空演变分析、建(构)筑物受采动影响的动态损坏评估及预测预警研究,为矿区的地表沉陷监测及灾害评估、预警工作提供高效的方法和可靠的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 SAR,D-In SAR)技术和Sentinel-1A的淮南矿区形变区域识别与特征提取研究,验证了D-In SAR技术和Sentinel-1A数据在淮南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能力。基于Sentinel-1雷达影像数据,应用DIn SAR技术,反演了淮南矿区的地表形变结果,识别并圈定了研究区内的所有形变区域,探查了研究区内形变区域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影响区域形变特征的原因,揭示了形变区域的空间形变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25处形变区域,主要分布于淮南矿区的西部和北部;淮南矿区内由于煤炭开采引发的形变干涉条纹在干涉图中都呈现面积小、形状规则的同心圆形或椭圆形空间形态特征;形变区域在空间上都呈现出典型的漏斗状地面沉降特征,区域沉降量最大值处都位于形变区域的中心位置,沉降量随着形变区域的中心向边界处逐渐减小。(2)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不同地物类型时序相干性研究,揭示了不同地物类型的时序相干性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影响In SAR技术相干性的因素指标,利用Sentinel-1A数据,筛选出时间和地物类型两个不同的重要影响指标,以此开展了矿区内不同地物类型在不同时间段内对D-In SAR技术的去相干影响研究,定量的分析了矿区内不同地物类型的时序相干性变化特征。选取淮南矿区4类典型地物:农地、林地、裸地、居民地为代表,通过相干系数的计算,分别获取了4种地物类型在一年中各个月份的时序相干性变化结果。结果表明4类地物在一年中总体有着相似的相干性变化趋势,其中6至9月相干性最差,12月至3月相干性最好;居民地和裸地全年中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高相干性,而农地和林地则表现出了较强的季节性变化相干性;研究区内4种地物类型在一年各月中的平均相干系数值均高于0.32,满足长时序形变监测的相干性要求。通过与矿区的气象要素图对比,结果表明相干性的变化趋势与当地降水量、气温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实地的走访勘查,表明农地和林地区域相干性表现出的强季节性变化与当地农作物种植周期、植被的生长周期有着密切关系。(3)基于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 SAR,SBAS-In SAR)技术的矿区建(构)筑物安全监测与损坏评估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深入的分析对比矿区形变对建筑物结构损坏影响的因素和特点,筛选损坏指标;并根据矿区建筑物的实际结构特征,选取损坏评估模型,利用SBAS-In SAR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区域面状形变信息的特点,提取损坏指标并结合损坏评估模型,实现矿区建筑物的快速动态安全监测与损坏评估。以淮南矿区杨聚庄居民区为例,基于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20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应用SBAS-In SAR技术反演了研究区在监测期内的形变信息,获取了研究区内的时间序列形变图,并基于时序形变结果,提取了研究区内建筑物的动态损坏评估结果图,并通过对研究区建筑物损坏情况的实地勘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次的损坏评估结果与研究区内建筑物实际损坏情况有较高的一致性,该方法为利用In SAR技术实现矿区区域建(构)筑物的快速动态安全监测与损坏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4)联合时序InSAR和机器学习理论的矿区形变预测研究,提出了灰色支持向量机(Grey-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GM-SVR)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利用时序In SAR技术获取的矿区时间序列形变结果,获取形变的时空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根据矿区的形变时空演化规律结合时序In SAR数据集的特点,基于组合建模的思想,综合灰色模型强大的线性处理和支持向量机优良的学习、泛化以及高维空间非线性处理能力的优势,建立GM-SVR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分别对线性和非线性形变分量的预测,最终实现矿区形变的预测研究。以研究区杨聚庄时序In SAR监测的结果进行预测模型的实例分析,验证了GM-SVR组合模型的全局预测能力,通过与单一预测模型的对比,结果表明GM-SVR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最高且性能稳定,是一种有效的形变预测方法。

张倩[3](2019)在《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是我国低等公路系统中最为常见、数量最多的桥梁形式。大多数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在建成之后,缺乏专门的管理,实际通行荷载往往大于实际承载能力,导致结构本身在使用当中不断受损和老化,原有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逐步退化,当桥梁结构安全趋于极限状态时,将直接威胁到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结构安全。为了更好的利用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就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评定,为后期运营维护和改造加固提供相关依据。当前,我国既有低等公路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方法仍需继续深入研究,区别于大跨径桥梁,本文以提高其安全性评定结论的快速、准确、科学为目的,进一步展开对既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综合评定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充分研究目前我国桥梁检测的现状,以及安全性评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奠定基础。(2)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基础理论研究。总结桥梁体系分类、桥梁结构分类、现有桥梁检查和评定的分类;分析现有桥梁安全性评定标准存在的的问题,结合民用建筑安全性评定标准(考察承载能力和承载状态能力),给出建议的现有桥梁安全性评定标准。(3)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研究。结合以往文献中的安全性指标、建议的桥梁安全性标准、混凝土桥梁结构分类提炼安全性评定初始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最终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AHP分别对最终指标进行赋权,最后用拉格朗日最小离差和进行组合赋权。(4)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模型研究。通过分析各个指标的评判标准,综合考虑选用物元可拓法建立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模型。建立物元、节域、经典域,通过无量纲处理数据,建立关联函数,层层上推,构建一级、二级、三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最终得出评定等级及其关联度和特征数。(5)实例验证。以内蒙古某县道上7座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为例,运用本文建立的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评定模型进行评定,最后评定其安全等级及关联度,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本文计算通过手工计算结合excle表格。

姚琎[4](2018)在《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RC梁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的耦合作用下,其混凝土结构相较与普通大气环境的混凝土结构会过早出现结构构件损伤劣化、承载力下降等耐久性问题。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本文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煤矿地面环境加速试验的方法,加入静载耦合因素,开展了模拟煤矿自然环境下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和锈蚀钢筋力学性能、煤矿地面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RC梁力学性能退化规律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结论及创新成果如下:1.从宏观以及微观层面分析了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退化规律:损伤劣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腐蚀时间增长持续降低,碳化深度线性上升。劣化混凝土抗压强度在前期提高2.6%后持续下降,碳化深度逐渐上升。随着腐蚀时间增加,劣化元素以及劣化产物在混凝土中持续增长;2.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锈蚀钢筋在锈蚀率最高达到6%情况下,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钢筋的锈蚀率逐渐增大。并建立钢筋名义屈服强度相对值和名义极限强度相对值与锈蚀率回归方程。同一试验梁中,箍筋锈蚀率高于主筋锈蚀率,梁剪压区箍筋锈蚀率大于梁纯弯段锈蚀率;3.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劣化与损伤劣化梁开始出现锈胀裂缝,破坏形态主要为受弯破坏,开裂荷载以及极限荷载缓慢下降,延性则先快后慢逐渐降低;4.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劣化与损伤劣化梁的承载能力以及变形能力均随试验时间逐渐下降。劣化梁较未劣化梁混凝土强度退化16.8%时,钢筋锈蚀率达到4.57%,RC梁承载力下降17.23%,延性系数降低14.9%;损伤劣化梁混凝土强度退化17.27%时,钢筋锈蚀率达到5.08%,RC梁承载力下降22.31%,延性系数降低46%。并在现有RC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基础上,修订了考虑钢筋锈蚀、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截面几何尺寸损伤以及静载因素的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损伤劣化RC梁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Mc,u=fy,cAs(he-fy,cAs/2α1fcbe)其中劣化梁:fy,c = fy0(-0.021ρ + 0.9905)ρ 6%、fc’=0.1029T2+0.0954T + 15.9175损伤劣化梁:fy,c= fy0(-0.024ρ + 0.9772)ρ ≤ 6%、fc’=0.4066T + 15.6636。

张文波[5](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谢海舰[6](2016)在《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及寿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的退化是在自然环境与力学环境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进行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叠加的过程,也是引起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降低与寿命缩短的根本原因。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工程实测、物理试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厚表土环境主要特征、高强混凝土材料性能退化规律、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井壁结构可靠性评价及寿命预测与井壁结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理论设计与实际工程提供相应的指导。主要结论及创新成果如下:通过对巨野地区煤矿的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及环境进行现场调研,凝练出井壁结构、井壁内壁与外壁的自然环境与力学环境主要特征,分析得到了深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力学性能退化机制。通过对深厚表土环境的环境室模拟试验,得到了在该环境中三个强度等级共5个周期468个高强混凝土标准试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应力-应变全曲线。不同环境中高强混凝土强度变化规律不同,随着侵蚀时间的增长,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应力-应变全曲线在模拟内壁环境中均处于逐渐降低阶段,其中混凝土强度越高,降低的程度越低;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应力-应变全曲线在模拟外壁环境中先处于上升阶段,然后随着周期的增加,将进入下降阶段,其中强度越高,降低的程度越低。三个强度等级的单掺粉煤灰混凝土在环境1中强度损失率最大为6.4%、4.9%与3.7%,在环境2中强度损失率最大为6.9%、5.3%与4.2%,在环境3中强度损失率最大为7.6%、5.6%与4.8%;三个强度等级的双掺粉煤灰与硅灰混凝土在环境1中强度损失率最大为6.3%、4.3%与3.3%,在环境2中强度损失率最大为6.8%、4.9%与4.0%,在环境3中强度损失率最大为7.4%、5.3%与4.4%。基于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损失率建立了高强混凝土腐蚀层厚度的估计模型;结合损伤力学的相关知识与三参数的Weibull分布,建立起了高强混凝土受侵蚀后的应力-应变方程。对不同周期的高强混凝土进行了XRD与XRF微观分析,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退化高强混凝土的生成物与化学成分。通过对厚、中厚、深厚及巨厚表土深度中的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与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共16个模型的数值计算,并且选取深厚表土中一段钢筋混凝土井壁进行力学性能退化的物理试验,得到并验证了表土中竖向附加力是钢筋混凝土井壁破裂的主要原因。随着井壁外侧的竖向附加力不断增大,同时钢筋混凝土井壁混凝土材料性能在内壁与外壁所处不同环境的退化,井壁会更早的在表土段与基岩交界处内壁内侧出现开裂,然后裂缝在交界处附近发展,最后井壁的基岩与表土交界部分大面积压碎破坏。物理试验主要环境分为环向加载-自然养护、环向加载+腐蚀、竖向加载+环向加载+腐蚀三种,一定周期后对井壁进行力学性能退化试验。随着周期的增长,腐蚀环境的钢筋混凝土井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其中加有竖向荷载的钢筋混凝土井壁的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比不加竖向荷载的井壁低,主要原因是竖向荷载使钢筋混凝土井壁的外表面出现了微裂缝,加速了有害离子对井壁的侵蚀。通过高强混凝土材料在深厚表土环境中的损伤与退化机理的理论分析,基于损伤力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高强混凝土腐蚀损伤模型,并将拟合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基于损伤力学的相关理论,得到了高强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分析了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的退化规律,并得到了深厚表土层与基岩交界处井壁应力场分布。依据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物理试验与数值计算的结果,提出了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在考虑荷载与效应二维因素条件下,基于MATLAB软件得到了不同表土深度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在不同混凝土强度与荷载条件下的可靠指标与失效概率,同时依据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可靠性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可靠指标与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基于相关规定的可靠度指标,得到了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可靠指标随使用寿命的变化曲线。依据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破裂机理与可靠指标变化,进行了针对性方式治理与预防的数值计算与理论研究。钢筋混凝土井壁破裂后采用开设卸压槽与增设套壁的方式进行治理,随着竖向附加力继续增大,钢筋混凝土井壁依旧会破坏,其破坏机理主要为卸压槽上下附近的内壁内侧出现径向劈裂破坏,然后裂缝向卸压槽上下远处不断的扩展,最后外壁压坏卸压。钢筋混凝土井壁采用在内壁设立钢结构可压缩层的方式进行预防,减少内壁的竖向应力,达到井壁在煤矿生产年限内能够满足安全使用性的要求。

山东省人民政府[7](2012)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指出鲁政发[2012]44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吴元周,陈重,吕恒林,周淑春,马英[8](2010)在《卧牛山煤矿组合支撑体系可靠性评估与加固维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与砖砌体组合结构是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煤矿结构中的一种常用型式,随着服役年限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逐渐暴露。本文结合徐州卧牛山煤矿皮带廊支撑体系可靠性检测,分析该类结构的常见弊病,提供加固维护建议以供同类型结构参考。

陈旭[9](2010)在《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旧工业建筑(群)是由工业革命而兴起,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而衰退的产物。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策略,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和升华。论文分析现阶段我国旧工业建筑(群)留存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成果,提出了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理念。论文以构建理论系统、研究现实问题、推动健康发展为目标,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建设管理体制,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进行系统研究。论文整体研究思路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法制建设到实施策略、再到具体操作,以期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引导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健康发展。具体研究重点从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法制建设、安全管理、利用策略、建造技术、造价管理五个方面展开。我国建设程序、土地管制制度、规划管理中的法律瓶颈、矛盾和困难,客观上不利于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健康有序发展。论文以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为背景,具体结合旧工业建筑(群)的开发建设模式,分析相关政策的制约因素,研究解析相关政策改革的利弊,进而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为政府推动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在法制条件下有序开展提供参考。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全过程的,但与新建房屋的安全管理却有很大区别。论文分析我国房屋安全管理现状,针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特点,探索研究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的内容,以建立健全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为目标,基于安全监管机制的博弈分析,从安全管理法规、规范标准、从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并对相关机制的建立进行了研究探索。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既要从城市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区位利用策略,又要考虑旧工业园区的整体再生规划,以及旧工业建筑单体再生的设计方法。论文从城市设计、园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三个层面,以大量的成功实例为佐证,从理论上归纳和阐述了旧工业建筑(群)再生的方法策略,对城市旧工业区开发和旧工厂整体再生以及单体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项目的建造技术与管理是实现建筑再生的具体操作环节,对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至为关键。论文从地基与基础加固、结构加固、非结构建造技术等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针对再生利用项目建造与管理的特点和难点,系统整理和评述了各项技术的优劣性,从技术可行、方案经济的原则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提出了价值工程在再生利用项目中的应用方法。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作为建筑物生命的再生和延续,其根本优越性体现在经济合理,因此再生利用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业主方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造价失控的原因,从项目策划阶段的造价定性分析、设计招标阶段的定量化预估、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等层面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控制管理方法。

高红霞[10](2009)在《碳纤维布、阻锈剂方法加固建筑物的研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结构加固技术,它是利用树脂类胶结材料将碳纤维材料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从而达到对结构构件补强加固及改善结构受力性能的目的,由于碳纤维材料的轻质、耐腐、高强及施工便利,在加固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根据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征,对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矩形梁的抗弯极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得出不考虑二次受力和考虑二次受力的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其次,从实际工程出发,采用相似模型对碳纤维布(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矩形梁的正截面抗弯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共设计了9根梁,其中3根为未粘贴碳纤维布的对比梁,3根粘贴一层碳纤维布加固梁,3根粘贴二层碳纤维布加固梁,分别对比研究了粘贴不同层数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加固效果,受力全过程,破坏形式;荷载-挠度曲线。结果表明,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有显着提高。在本试验中梁的承载力提高幅度与碳纤维布粘贴量关系为:粘贴一层提高7.84﹪、粘贴二层提高47.06﹪;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随着碳纤维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因混凝土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造成结构削弱和破坏的现象较普遍。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很少有研究阻锈剂对碳化引起钢筋锈蚀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阻锈剂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碳化的影响。根据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锈蚀碳化破坏机理,试验中用Sika903阻锈剂进行钢筋混凝土碳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ika903阻锈剂对试件的碳化有延缓作用。最后,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梁进行了工程实例应用,对老化的钢筋混凝土喷涂了Sika903阻锈剂,在工程应用中效果良好。

二、矿区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碳化效应防治技术通过省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区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碳化效应防治技术通过省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一、政策先行
        二、资金保证
        三、智力支撑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InSAR和Sentinel-1A的淮南矿区形变灾害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淮南矿区地面形变灾害研究现状
        1.2.2 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2.1 概述
    2.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2.2.1 InSAR工作模式
        2.2.2 InSAR原理
        2.2.3 干涉相位组成分析
    2.3 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2.3.1 D-InSAR原理及方法
        2.3.2 D-InSAR处理流程
        2.3.3 D-InSAR的局限性分析
    2.4 时间序列InSAR技术
        2.4.1 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
        2.4.2 小基线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InSAR技术和SENTINEL-1A的淮南矿区形变识别与时序相干性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地理与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3.2.1 区域地形、地貌
        3.2.2 气象与水文
        3.2.3 地层岩性
        3.2.4 地质构造
        3.2.5 区域灾害现状
    3.3 SAR影像数据选取
    3.4 D-InSAR技术的淮南矿区形变区域识别与特征分析
        3.4.1 研究区数据选择
        3.4.2 研究区数据处理
        3.4.3 结果与分析
    3.5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地物类型时序相干性研究
        3.5.1 失相干性因素分析
        3.5.2 研究区选择
        3.5.3 研究区数据
        3.5.4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矿区建(构)筑物安全监测与损坏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开采沉陷影响分析
        4.2.1 岩层移动
        4.2.2 地表移动
    4.3 矿区建筑物安全因素分析
        4.3.1 地表形变对建筑的影响
        4.3.2 建筑物自身特征的影响
        4.3.3 大气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
    4.4 基于SBAS技术的建筑物损坏评估技术
        4.4.1 建筑物损坏评估模型
        4.4.2 SBAS-InSAR技术
        4.4.3 损坏评估指标的选取
    4.5 形变结果提取与分析
        4.5.1 研究区选择
        4.5.2 研究区数据选择
        4.5.3 干涉对组合参数
        4.5.4 高相干目标点获取
        4.5.5 形变结果获取
        4.5.6 形变结果的精度分析
        4.5.7 时序形变特征分析
    4.6 建筑物安全评估
        4.6.1 倾斜指标的提取
        4.6.2 研究区建筑物特征分析
        4.6.3 建筑物损坏评估
        4.6.4 建筑物损坏情况实地调查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nSAR与GM-SVR模型的矿区形变预测研究
    5.1 引言
    5.2 GM-SVR模型的构建
        5.2.1 预测模型的概述
        5.2.2 GM-SVR模型的建立
        5.2.3 模型原理介绍
        5.2.4 模型精度评估指标
    5.3 基于InSAR的矿区形变预测实例
        5.3.1 InSAR原始观测数据获取
        5.3.2 形变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致谢

(3)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桥梁安全性评定现状
        1.3.1 桥梁检测的国内外现状
        1.3.2 桥梁安全性国内研究现状
        1.3.3 桥梁安全性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研究理论
    2.1 公路桥梁的类型及特点
        2.1.1 桥梁的分类
        2.1.2 桥梁的结构
        2.1.3 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病害分析
    2.2 桥梁检测的基础理论
        2.2.1 桥梁检查的分类
        2.2.2 桥梁评定的分类
        2.2.3 混凝土桥梁检测内容和方法
    2.3 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基础理论
        2.3.1 现有的桥梁安全性评定标准的不足
        2.3.2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分析
        2.3.3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定指标构建的基本理论
        3.1.1 评定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3.1.2 评定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3.2 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定指标的来源
        3.2.2 评定指标的初选
        3.2.3 评定指标的适应性评分
    3.3 评定指标的分析与处理
        3.3.1 指标优化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3.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3.3.4 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
        3.3.5 AHP-主成分-熵值法组合权重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模型
    4.1 可拓学理论
        4.1.1 可拓学基本思路
        4.1.2 可拓学基元理论
        4.1.3 可拓集合理论
    4.2 既有桥梁安全性的可拓综合评判
        4.2.1 定量因素的评判标准
        4.2.2 定性因素的评判标准
        4.2.3 子因素指标的无量纲化
        4.2.4 指标无量纲化的评判标准
        4.2.5 建立物元、经典域、节域
        4.2.6 左(右)测距的关联函数
        4.2.7 建立多级可拓综合评判的模型框架
    4.3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背景资料
        5.1.2 检查检测依据及方法
        5.1.3 检测数据汇总
    5.2 评定分析
        5.2.1 建立待评物元
        5.2.2 建立物元
        5.2.3 建立节域
        5.2.4 建立关联度函数
    5.3 多级可拓评定法
        5.3.1 确定一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
        5.3.2 确定二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
        5.3.3 确定三级物元可拓评定模型
    5.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4)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RC梁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损伤劣化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现状
    1.3 锈蚀钢筋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劣化与损伤劣化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研究现状
    1.5 劣化与损伤劣化钢筋混凝土梁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6 存在问题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案总体设计
    2.1 煤矿自然环境模拟
    2.2 施加静载设计
    2.3 试验周期及加速倍数
    2.4 试验方案设计
    2.5 理论方案设计
3 劣化与损伤劣化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法及过程
    3.2 碳化深度
    3.3 芯样抗压强度
    3.4 弹性模量
    3.5 混凝土材料微观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锈蚀钢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法及过程
    4.2 钢筋力学性能
    4.3 钢筋锈蚀率增长规律
    4.4 钢筋名义屈服强度相对值和名义极限强度相对值退化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劣化与损伤劣化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劣化过程及状态
    5.3 破坏过程及破裂特征
    5.4 承载能力
    5.5 变形能力
    5.6 本章小结
6 劣化与损伤劣化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退化规律以及设计方法
    6.1 劣化与损伤劣化梁破坏特征
    6.2 承载能力退化规律
    6.3 变形能力退化规律
    6.4 未劣化梁承载力设计方法
    6.5 承载力设计影响因素
    6.6 劣化与损伤劣化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6.7 试验结果验证
    6.8 煤矿工业建筑损伤劣化防治技术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6)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及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与环境特征
    1.3 深厚表土环境中混凝土材料性能退化规律
    1.4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1.5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可靠性评价及寿命预测
    1.6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破裂防治技术
    1.7 主要存在问题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与环境特征
    2.1 测试方案
    2.2 井壁结构参数
    2.3 井壁自然环境
    2.4 井壁力学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与寿命预测研究方案设计
    3.1 深厚表土环境实验室模拟
    3.2 竖向附加力模拟
    3.3 原材料性能
    3.4 高强混凝土配方设计
    3.5 总体研究方案
4 深厚表土环境中高强混凝土材料性能退化规律
    4.1 试验方案
    4.2 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损失规律及预测模型
    4.3 高强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变化规律
    4.4 劣化高强混凝土微观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数值计算
    5.1 计算方案
    5.2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破坏的弹塑性理论
    5.3 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
    5.4 中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
    5.5 深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
    5.6 巨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
    5.7 本章小结
6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数值计算
    6.1 计算方案
    6.2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后破坏的弹塑性理论
    6.3 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
    6.4 中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
    6.5 深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
    6.6 巨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
    6.7 钢筋混凝土井壁时变破裂形态
    6.8 本章小结
7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物理试验
    7.1 试验方案
    7.2 钢筋混凝土井壁劣化特征
    7.3 钢筋混凝土井壁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7.4 钢筋混凝土井壁荷载-位移关系
    7.5 钢筋混凝土井壁荷载-应变关系
    7.6 钢筋混凝土井壁极限承载力
    7.7 本章小结
8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8.1 高强混凝土材料性能退化机理
    8.2 高强混凝土损伤退化演化模型
    8.3 高强混凝土损伤演化本构模型
    8.4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物理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8.5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破裂机理
    8.6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8.7 本章小结
9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可靠性评价及寿命预测
    9.1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可靠性评价研究
    9.2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可靠性评价实例
    9.3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寿命预测研究
    9.4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寿命预测实例
    9.5 本章小结
10 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破裂防治技术
    10.1 研究方案
    10.2 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破裂后治理的力学性能
    10.3 中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破裂后治理的力学性能
    10.4 深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预防后的力学性能
    10.5 巨厚表土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预防后的力学性能
    10.6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破裂后治理的二次破裂机理
    10.7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可压缩层的卸压效应
    10.8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破裂后的治理技术
    10.9 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破裂的预防技术
    10.10 本章小结
11 结论与展望
    11.1 主要结论
    11.2 创新点
    11.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历史背景
        1.1.1 城市再生
        1.1.2 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
        1.1.3 城市老工业区改造
    1.2 论文理念的提炼与辨析
        1.2.1 工业建筑
        1.2.2 旧工业建筑(群)
        1.2.3 再生利用
    1.3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1.3.1 国外相关理论的积累与发展
        1.3.2 国外优秀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实践
        1.3.3 国内相关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1.3.4 国内优秀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实践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2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政策管理研究
    2.1 建设程序研究
        2.1.1 投资体制改革
        2.1.2 法律瓶颈解析
    2.2 土地属性研究
        2.2.1 所有权与使用权
        2.2.2 旧工业用地研究
        2.2.3 制度改革研究
    2.3 规划管制研究
        2.3.1 旧工业建筑房屋用途研究
        2.3.2 制度改革研究
    2.4 政策建议
        2.4.1 开发模式分类
        2.4.2 政策建议
3 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安全管理研究
    3.1 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的内涵
        3.1.1 概念区分
        3.1.2 必要性和特殊性
        3.1.3 目的与任务
    3.2 国内外制度体系研究分析
        3.2.1 国外制度体系现状研究
        3.2.2 国内制度体系现状研究
    3.3 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3.3.1 安全监管机制的博弈分析
        3.3.2 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3.3.3 标准规范的整合完善
        3.3.4 从业组织的规范管理
        3.3.5 其它相关机制的建立
4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设计策略研究
    4.1 城市设计研究
        4.1.1 新型工业用地
        4.1.2 新型居住社区
        4.1.3 公共服务设施
        4.1.4 城市开放空间
    4.2 园区规划研究
        4.2.1 整体功能协调重构
        4.2.2 交通、运输系统的利用与改造
        4.2.3 旧建筑物的合理改造再生
        4.2.4 生态景观环境的保留与重生
    4.3 建筑设计研究
        4.3.1 建筑设计原则
        4.3.2 外观形态设计
        4.3.3 内部空间重整
5 再生利用项目的建造技术研究
    5.1 地基与基础加固技术研究
        5.1.1 加固改造的技术原则
        5.1.2 加固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5.1.3 静压桩顶升托换实例
    5.2 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研究
        5.2.1 加固改造的技术原则
        5.2.2 常用的加固改造技术述评
        5.2.3 加固方法综合选择应用
    5.3 非结构部分建造技术研究
        5.3.1 方案的确定原则
        5.3.2 技术、材料的运用例证
        5.3.3 价值工程在技术材料选用中的运用
6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
    6.1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造价的策划定位研究
        6.1.1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造价定位方法
        6.1.2 基于多准则模糊决策的造价定位方法
    6.2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造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6.2.1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确定工程造价
        6.2.2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确定工程造价
    6.3 全过程造价控制
        6.3.1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造价失控原因分析
        6.3.2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实施阶段管理
7 西安建大科教产业园——原陕西钢厂的再生利用
    7.1 项目背景
        7.1.1 陕西钢厂——西安建大科教产业园
        7.1.2 西安建大华清学院——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
    7.2 规划设计策略
        7.2.1 整体规划
        7.2.2 道路与景观设计
        7.2.3 建筑单体设计
    7.3 房屋安全管理
        7.3.1 分级检测制度
        7.3.2 安全管理体系
    7.4 建造技术
        7.4.1 地基与基础加固
        7.4.2 构件与结构加固
        7.4.3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7.5 项目管理
        7.5.1 组织形式
        7.5.2 进度控制
        7.5.3 造价控制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情况

(10)碳纤维布、阻锈剂方法加固建筑物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粘贴碳纤维加固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碳纤维加固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对碳纤维加固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碳纤维加固结构的应用
    1.3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造成的破坏
    1.4 碳化为主要原因引起的钢筋锈蚀破坏
    1.5 钢筋混凝土阻锈剂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2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假定和材料的本构关系
        2.1.1 基本假定
        2.1.2 材料的本构关系
    2.2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性能计算
        2.2.1 梁的截面受力分析
        2.2.2 考虑一次受力时梁的正截面抗弯计算
        2.2.3 考虑二次受力时梁的正截面抗弯计算
    2.3 碳纤维布加固梁剥离破坏分析
        2.3.1 粘结剥离破坏模型
        2.3.2 粘结剥离破坏应力分析
    2.4 国内外相关技术规程
        2.4.1 国内规程方法
        2.4.2 国外规程方法
        2.4.2.1 美国AC1440 规程方法
        2.4.2.2 日本的工作应力法
    2.5 计算实例
        2.5.1 基本参数
        2.5.2 加固计算
    2.6 小结
3 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方案
        3.1.1 试件设计
        3.1.2 试件原材料
    3.2 材料性能测试
        3.2.1 混凝土
        3.2.2 钢筋
        3.2.3 碳纤维布
        3.2.4 粘结剂
    3.3 试件制作
    3.4 碳纤维布加固步骤
    3.5 试验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3.5.1 加载装置
        3.5.2 加载方式
        3.5.3 测点布置
    3.6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3.6.1 试验现象
        3.6.2 试验结果
        3.6.3 加固梁的荷载—挠度曲线
        3.6.4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7 碳纤维布加固对钢筋混凝土梁剥离形态形式的影响
    3.8 小结
4 钢筋阻锈剂对混凝土碳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钢筋阻锈剂的性质分类与作用原理
        4.1.1 钢筋阻锈剂的定义及应用
        4.1.2 钢筋阻锈剂的分类
        4.1.3 作用原理
    4.2 SIKA903 阻锈剂性能介绍
    4.3 混凝土的锈蚀破坏及碳化的机理
        4.3.1 钢筋混凝土锈蚀破坏过程
        4.3.2 混凝土碳化机理及碳化效应
    4.4 混凝土碳化的评价方法
        4.4.1 加速碳化实验方法
        4.4.2 碳化深度测试方法
    4.5 碳化试验
        4.5.1 原材料
        4.5.2 试验步骤
        4.5.3 试验结果分析
    4.6 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现状评估
        5.1.2 结论与建议
    5.2 碳纤维布加固在建筑物中的应用
        5.2.1 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和施工注意事项
        5.2.2 加固设计的注意事项
        5.2.3 加固工程的施工注意事项
        5.2.4 碳纤维布加固的依据
        5.2.5 碳纤维布加固的前提
        5.2.6 施工注意事项
    5.3 阻锈剂在建筑物中的应用
        5.3.1 建筑物中阻锈剂的使用
        5.3.2 施工工艺流程
        5.3.3 施工要求
    5.4 检验与验收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矿区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碳化效应防治技术通过省级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InSAR和Sentinel-1A的淮南矿区形变灾害监测研究[D]. 李金超.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既有低等公路混凝土桥梁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D]. 张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煤矿自然环境与静载耦合作用下RC梁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D]. 姚琎.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5]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6]深厚表土环境中RC井壁结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及寿命预测研究[D]. 谢海舰.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3)
  • [7]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27)
  • [8]卧牛山煤矿组合支撑体系可靠性评估与加固维护技术研究[J]. 吴元周,陈重,吕恒林,周淑春,马英.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03)
  • [9]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0)
  • [10]碳纤维布、阻锈剂方法加固建筑物的研究应用[D]. 高红霞.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矿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碳化效应防治技术通过省级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