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威达实施债务重组

ST威达实施债务重组

一、ST威达实施债务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崔继瑶[1](2019)在《青海春天(600381)多次“ST-摘帽”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出现财务或其他经营状况异常的现象时常发生,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要求对出现财务及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实施特别处理。但因为目前的退市制度较为宽松,再加上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ST公司为保住壳资源而实施的盈余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主要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青海春天这样一家在上市17年的时间中三次被*ST或ST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首先对其三次被*ST或ST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其次分析总结了在摘星摘帽动机下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所采取的盈余管理手段。通过对青海春天盈余管理行为的总结分析,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遏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了多次盈余管理反映出的问题并分别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与证监会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文对青海春天上市以来整体情况、股东变动情况及行业变迁历程进行了梳理,将青海春天三次“ST—摘帽”过程分成了“2004.9-2012.3”、“2012.5-2015.3”及“2015-2017年”三个时间段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第一次青海春天通过对外担保损失的冲回、政府补助和关联方交易三种调增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手段摘星,其中关联方交易包括增加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和资产置换三种方式。第二次通过会计差错更正、破产重整和资产重组工作摘星,其中包括了权益调整、出售不良资产、借壳上市以及资产出售等主要的盈余管理手段。第三次通过开拓新的业务及调增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摘帽。青海春天所实施的盈余管理手段对当年的净利润确实起到了快速扭亏为盈的作用,但从其一次又一次的被ST就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手段只是为了短期获利实现摘星摘帽。从青海春天内部治理、会计师事务所及证监会监管三个方面对公司能够多次实施盈余管理以及反复戴星戴帽反映出的问题做了分析总结,并分别给出了相关建议。本论文认为在内部治理方面,因自利性业绩归因、内部人控制、独立董事没有对公司违规行为起到该有的抑制作用以及主营业务获利能力不稳定,应增强披露信息的质量,优化股权结构、降低股权集中度,建立担保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最后要调整战略观念,发展多边业务。第二在注册会计师方面,应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和改进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第三在证监会监管方面,因退市条件较为宽松、证监会处罚滞后且力度较轻,应改进退市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且对特定公司重点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张雯娟[2](2019)在《制造业企业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前后夹击”的态势下,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政策重拾制造业,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来占据世界制造业市场。随着我国制造业劳动成本的进一步上涨,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和财务危机与日剧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趋势下,逐渐兴起的网络模式、样式多变的技术和不同的经营框架等,均和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产业相互交叉,并且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使得部分传统制造业在经济变革中日渐式微。如果公司经营不善,证监会将会对其处以“退市风险警示”,这不仅会给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还会给投资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身处变革中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在激流勇进的现代产业进程中取得发展,利益相关者如何对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有效的判断,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成为企业在逆境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并且它是否会影响制造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部分制造业企业在面临财务危机预警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呈何种变化趋势?(2)制造业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是正向,还是负向?(3)加入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其预测准确度较由传统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构建的预警模型预测准确度是否有所提升?本文首先对财务危机预警、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等方面进行理论梳理,并分别从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非均衡理论和诊断理论等视角对本文进行理论基础的分析。其次,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模型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衡量,与经过显着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等统计方法筛选后得到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一起,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本文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检验二者被纳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否会有助于提高其财务危机预警水平。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被证监会处以“退市风险警示”前,制造业发生财务危机预警的财务危机公司相对于财务正常公司,存在着较高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财务危机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显着高于财务正常公司,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着低于财务正常公司。二是制造业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对财务危机预警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即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预警的可能性越大。三是制造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对财务危机预警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即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预警的可能性越小。四是应计盈余管理变量与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的加入,提高了制造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本文的创新点有二:第一,丰富了制造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视角。本文基于制造业行业视角,研究在国内制造业环境变动的大形势下,利益相关者对财务危机预警的需求中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侧重点和关注方向。第二,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引入财务危机预警领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方式的盈余管理对制造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影响。本文突破已有的关于应计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的影响,引入真实盈余管理,从对比的视角对制造业企业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与财务危机预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丰富了制造业企业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为各利益相关者判断制造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发生和避免投资损失提供了有效帮助。

谢玮[3](2018)在《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借壳上市作为上市途径之一,实质在于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由于相较首发上市具有成本低廉、方便快捷、限制条件少的优点,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一直受到拟上市企业的青睐。随着借壳上市案例不断增加,这一捷径存在的隐患逐渐显现,包括炒作壳资源、内幕交易等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这引起了监管者和投资者的格外关注。2014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来,借壳上市的要求日益严苛,同时,随着IPO政策向好,新股首发上市的速度较以往有不少提升,导致不少公司放弃了以往通过借壳加快上市进程的做法。借壳上市虽然盛况不再,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以放在今天仍然符合监管标准的盛达矿业借壳上市作为案例,结合统计结论来说明借壳行为对具有上市资格的同一主体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而分析盛达矿业成功实现借壳上市的动因。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将研究重点放在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上。本文首先介绍借壳上市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从借壳上市公司的特点、绩效、动因等方面梳理现有文献资料,总结相关的理论依据,并归纳总结了借壳上市行为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然后在资本市场中选取样本考察借壳上市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效应,再单独研究盛达矿业利用优质资产实现借壳上市的案例,着重对财务绩效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最后,在统计结果和个案研究结论相吻合的情况下,总结归纳了盛达矿业借壳上市的动因,并认为,本案例对于有色金属采选业希望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实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梦娇[4](2018)在《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会计盈余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早于我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不断向前发展,证券市场的各种体制不断健全的同时,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开始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上市公司通过过度的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报告,造成了财务信息的严重失真,不仅误导广大投资者,更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ST制度作为我国证券市场所特有的一种制度,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给一些经营不良的上市公司在退市前提供一个缓冲期,然而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ST制度已经背离了成立的初衷,很多ST上市公司并没有好好的利用这个缓冲期来改善经营,反而通过操纵盈余的手段来粉饰报表,进行摘帽。本文基于此,选择ST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进行研究,力求理清ST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来警示广大投资者,并帮助证券监管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对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就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两方面进行综述,然后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内涵以及ST制度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方式的机理分析,选取样本并构建模型来对ST公司具体的盈余管理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14、2015和2016年因为连续两年亏损并在下个年度成功摘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扩展的琼斯模型的构建,验证了ST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紧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本文得出了ST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对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存在偏好顺序,比较偏好于运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并且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也存在偏好顺序,并针对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本文的创新部分在于构建了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机理模型,据此分析了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

胡臻明[5](2018)在《新三板资金占用问题研究 ——以S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设立的,又被称为新三板,它是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其设立旨在为创新性、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更完善的融资平台。新三板准入门槛低、挂牌率高的特点使得新三板逐渐成为中小微企业所青睐的融资平台。然而新三板近年来爆发了多起资金占用的丑闻,2015年券商共发布678份新三板资金占用公告,通过统计发现,这些资金占用无一例外都是与关联方有关的关联方资金占用。目前对于新三板关联方有关的资金占用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所以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有一定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学者对主板以及国外市场资金占用的研究。然后以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券商公告为切入点,在新三板系统中收集2014-2015年券商的风险提示公告,对公告数据进行提取、统计与归纳,从公告中得到在资金占用过程中存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券商持续督导等方面问题,同时结合以收集得到的相关企业股东大会文件、审计意见、券商公告、处罚等文件对资金占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从统计分析得到的企业内部、审计方、券商等问题,以前因、经过、结果等角度分析企业在这过程中具体存在的不足。最后得出,在资金占用前,企业内控缺失、券商辅导不足等为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占用埋下了伏笔;在过程中,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审计方在期间无法得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券商持续督导存在不足成为占用方占用企业资金的漏洞;占用后企业营运资金紧缺,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造成利益相关人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并针对相关的问题从分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给出参考建议。由于学者对我国资金占用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深沪两板的企业,并且主要为实证性分析,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资金占用的相关文献。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杨沁[6](2017)在《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壳资源并购形成于我国资本市场“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企业上市准入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活动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由于壳资源并购自始至终受到我国特有的制度约束,政府高度介入其间并对之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遗憾的是,现有文献关于壳资源并购中政府干预效果方面的研究,只关注了政府干预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未能从政府视角出发去关注政府干预并购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未能考虑到不同层级政府干预的不同动机会带来不同的干预效果。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不同层级政府干预的研究新视角,以不同层级政府的不同干预动因为研究出发点,提炼出一个描述政府对壳资源并购的干预行为和干预绩效的综合研究框架。随后选取351家壳资源并购样本,采用建立在面板数据基础上的双重差分(DID)模型、Logistic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对照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基于不同干预动因下政府干预行为产生的效果,完善了政府终极产权理论,而且为壳资源并购中政府的干预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修正了政府终极产权理论,提出了基于不同层级政府干预动因的差异性来研究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的新视角。目前学术界对壳资源并购中不同层级政府行为目标的差异性缺乏关注,仅依据政府终极产权理论提出的政府私利动机来评价政府干预绩效,无法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本文从政府规制理论出发,结合中国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等典型特征,构建了不同层级政府的目标函数,并建立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对政府终极控制权理论进行了修正,探索了政府介入壳资源并购的根源与动机。结果表明中央级的上级政府更具公共利益动机;地方一级的下级政府更具私利动机。木研究依据政府规制权、终极控制权乃至政府终极控制权的逻辑推演,从内在根源上分析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依据及动机,提出了政府干预绩效研究应考虑不同层级政府干预动因差异性的研究新视角,这是对“政府终极产权理论”的丰富与拓展。(2)构建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检验的整体理论框架。鉴于现有研究缺乏对政府干预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作用机理的探讨、缺少整体性理论框架的问题,本研究以壳资源并购中的政府干预动因作为研究切入点,遵循“政府控制(动因)——干预方式(行为)——干预绩效(结果)”的分析框架,在修正的政府终极控制权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的干预动因、干预方式与干预绩效的双通道机理模型,即“不同层级政府基于不同动因、采取不同干预方式继而产生不同干预效果”的机理模型:中央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动因,对其控制的中央企业壳资源并购实施了跨区化、相关性并购等干预方式,带来了相应的干预效应;地方政府基于个人及利益集团私利动机,对其控制的地方国有企业壳资源并购实施了本地化、多元化并购等干预方式,带来了相应的干预效应。这不仅厘清了不同层级政府对壳资源并购的影响路径问题,还将政府干预动因、干预方式与干预绩效有机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政府干预的理论框架,解释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内在机理。(3)研究了不同层级政府干预下的并购方式与并购模式的选择。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介入壳资源交易的方式及并购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壳资源交易中,两级层级政府干预动因不同,导致其干预方式具有差异性,既有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等资金支持,以及要素投入、资源调配、政府兜底等政策支持;也有跨区并购、本地化并购、同属化并购、多元并购等干预方式,进而形成相应的并购模式。实证检验证明,地方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多采取了本地并购和多元化并购模式,中央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的壳资源并购多采用异地化并购,本地化特征并不明显。政府的行政协调方式的直接干预和市场化替代方式形成的以本地化/异地化、多元化/同属化的并购模式,并成为政府干预动因与干预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证实了概念模型中“政府终极控制权(基础与根源)——政府干预(动因)——直接干预和并购模式(方式)”的传导路径。(4)研究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利用的企业微观绩效。本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壳资源并购的典型特征,通过分析壳资源并购中重大环节涉及到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及政府不同的干预动机、不同的干预方式对利益相关者绩效的影响,在理论上提出了政府干预对企业绩效影响模型并运用DID模型、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政府干预对壳资源并购产生的绩效不仅包括对并购双方股东绩效的影响,还包括对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绩效的影响,且受到政府干预方式的调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干预对并购双方产生了显着的政府干预效应,短期内政府干预对并购双方股东均有支持作用,对债权人有掠夺效应;但长期来看,政府的干预对企业产生了掠夺效应,而且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地方国企产生了更大的掠夺效应。本研究对收购方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绩效进行了衡量,克服了以往研究中未能结合壳资源并购特征研究的不足和仅考虑股东利益的不足,是对现有研究仅关注股东利益的突破与拓展。(5)研究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利用的社会宏观绩效。本部分通过分析政府不同的干预动机、不同的干预方式对财政收入与就业的影响,在理论上提出了政府干预对社会绩效影响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从社会绩效视角出发,政府干预对壳资源并购产生的绩效,不仅包括对企业的影响,还包括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且受到政府干预方式的调节。为了获得准确的不同层级政府干预效应,采用了 DID双重差分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将样本分组进行两两对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下的壳资源并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带来良好的就业效应。这说明仅从收购方利益的视角出发,认为壳资源并购产生了“成功悖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当我们从企业微观效应与社会宏观效应的综合视角来看,政府干预下的壳资源并购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企业在追逐自身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政府干预的政策效应。本研究从财政收入效应、就业效应角度衡量社会宏观绩效,是对目前研究仅关注企业绩效评价的突破,不仅修正了并购的“成功悖论”之说,也是对“政府掠夺之手效应”和“政府支持之手效应”的验证与开拓。

叶海平[7](2015)在《我国ST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许多ST公司由于在短期内难以改善经营业绩,为了避免被交易所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便经常采用盈余管理的办法。在盈余管理的诸多方法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公司盈余、利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变更、关联交易等是ST公司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方法较为常用的包括利用债务重组损益、利用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利用资产置换损益等。

汪慧[8](2012)在《企业财务困境理论与财务困境预测》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财务困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运营、信用机构的风险、投资者的利益,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所表现出来的微观企业财务困境对宏观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使公司财务困境研究成为金融风险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上市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也必然面临财务困境的挑战。因此,分析财务困境深层次原因,达到有效防范和准确预测之目的正成为我国财务风险领域的热门话题。自从Altman对财务困境预测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以来,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已经得到了突破性发展。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在此领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目前的研究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提高模型预测正确率的前提下,如何减少训练样本的数量、缩短模型运行时间、优化模型参数等方面,已有的成果还很少,有些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研究的需求日益迫切,急需通过完善的经济预测方法,建立起有效的经济预警系统。它已不单单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就是要找出合适各企业的财务困境预测方法本文以财务困境理论为指导,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背景——理论分析——现状说明及原因探析——借鉴经验——完善建议”的思路进行写作。首先,阐述了财务困境理论与财务困境预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介绍了财务困境的理论基础。再次,通过对陷入财务困境企业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及表现。最后,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财务困境预测方法的比较分析得到一定的启示,并针对陷入财务困境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处理对策。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比较了企业财务困境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我国学者在财务困境的研究过程中所受到的几个方面的限制。并介绍了论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财务困境理论基础。首先,在现金流量理论中把企业比作一座水库,流动资产是水库中的水,水的变化情况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现金流量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原因,并介绍了现金流量不足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的三种原因。然后,介绍了因素分析理论,因素分析理论从影响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出发,介绍了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八项原因。第三章是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成因的认识,国内往往归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实际上,管理不善可能是最重要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经济不景气、企业所在行业进入衰退期以及资本结构不合理都可能导致财务困境。本文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第四章是财务困境预测方法及相关评价。财务困境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单变量分析法、多变量分析法以及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单变量分析法分别以五个财务比率来对其预测财务困境的准确度作出判断,得出不同情况下应选择不同的财务比率来进行企业财务困境预测才更准确。多变量分析法、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都是通过赋值的方法来判断企业财务困境的严重程度,所不同的是多变量是通过对各财务指标进行赋值,而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是将企业风险因素定性为经营缺点、经营错误、破产征兆三大类,根据每项因素对困境影响的大小进行赋值。第五章是财务困境处理对策。找到了困境公司脱困的途径,还必须有脱困的方法。在中国,一般有资产重组、破产清算,债务重组这几种财务困境处理对策。第六章是东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主要对东星航空作了背景介绍,分析了其财务困境形成原因并提出几点启示。最后一章是结束语,总结了本文的结论、研究的局限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叶海平[9](2011)在《我国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ST公司为避免被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是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最常用的手段。近年来,虽然证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似乎有增无减。本文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分析了ST公司利用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多种手段,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对策。

余德山[10](2012)在《ST公司重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ST公司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上市公司群体,一直是市场关注的对象,围绕ST公司重组的炒作更是此起彼伏,但重组是否改善ST公司绩效目前并没有定论。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公司重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介绍了重组和绩效的相关理论,定性分析了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特别处理制度及ST公司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通过选取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的60家符合标准的ST公司作为分析样本,运用财务分析法,采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法、配对T检验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ST公司重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重组行为对ST公司的绩效没有实质性改善,但在影响重组绩效的因素中,大股东变更对ST公司的重组绩效产生明显的提升,而关联交易对重组绩效产生了负效应,不同的重组方式对重组绩效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在样本选取、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ST威达实施债务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威达实施债务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春天(600381)多次“ST-摘帽”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ST制度
        2.1.1 ST制度演变
        2.1.2 ST原因及后果
    2.2 ST公司的盈余管理
        2.2.1 盈余管理的内涵
        2.2.2 ST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
        2.2.3 ST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3 青海春天案例介绍
    3.1 青海春天公司简介
        3.1.1 青海春天整体情况
        3.1.2 青海春天股东变动情况
    3.2 青海春天主营行业变迁历程
        3.2.1 纺织业(2004-2007)及外贸业(2004)
        3.2.2 房地产业(2004-2008)
        3.2.3 煤炭业(2008-2013)
        3.2.4 保健品行业(2015-2017)
4 青海春天多次“ST—摘帽”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1 青海春天第一次“ST—摘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1.1 第一次“ST—摘帽”盈余管理动因分析(2004.9-2012.3)
        4.1.2 第一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1.3 第一次“ST—摘帽”小结
    4.2 青海春天第二次“ST—摘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2.1 第二次“ST—摘帽”盈余管理动因分析(2012.5-2015.3)
        4.2.2 第二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2.3 第二次“ST—摘帽”小结
    4.3 青海春天第三次“ST—摘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3.1 第三次“ST—摘帽”盈余管理动因分析(2015-2017)
        4.3.2 第三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3.3 第三次“ST—摘帽”小结
5 青海春天多次实施盈余管理反映的问题及建议
    5.1 关于青海春天的内部治理
        5.1.1 青海春天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5.1.2 对青海春天内部治理的建议
    5.2 关于青海春天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5.2.1 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问题
        5.2.2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
    5.3 关于证监会监管
        5.3.1 证监会监管存在的问题
        5.3.2 对证监会的建议
6 结论
    6.1 青海春天在不同动因驱动下实施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
        6.1.1 第一次“ST—摘帽”(2004.9-2012.3)
        6.1.2 第二次“ST—摘帽”(2012.5-2015.3)
        6.1.3 第三次“ST—摘帽”(2015-2017)
    6.2 青海春天多次盈余管理行为反映的问题及建议
        6.2.1 关于青海春天内部治理
        6.2.2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
        6.2.3 关于证监会
参考文献
致谢

(2)制造业企业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背景
        1.1.1 经济转型对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1.1.2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加大
        1.1.3 利益相关者对制造业财务危机预警的需求
        1.1.4 盈余管理行为对制造业财务信息造成的偏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财务危机预警和盈余管理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概述
        2.1.1 财务危机预警发展历程
        2.1.2 财务危机预警的界定
        2.1.3 财务危机预警变量的发展
        2.1.4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发展
    2.2 盈余管理研究概述
        2.2.1 盈余管理含义的研究
        2.2.2 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
        2.2.3 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2.3 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的研究概述
    2.4 文献综合评述
    2.5 盈余管理和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分析
        2.5.1 财务危机预警理论
        2.5.2 企业逆境管理理论
        2.5.3 非均衡理论和诊断理论
        2.5.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5 委托代理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应计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假设
        3.1.2 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样本设计
        3.3.1 财务危机样本组
        3.3.2 财务正常对照组
    3.4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
        3.4.1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3.4.2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3.4.3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初选
        3.4.4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过程及结果
    3.5 盈余管理指标选取
        3.5.1 应计盈余管理指标选取
        3.5.2 真实盈余管理指标选取
    3.6 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的模型构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业应计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2 应计盈余管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3 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应计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的回归分析
    4.3 应计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4.3.1 应计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模型分类正确率
        4.3.2 应计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模型第一类误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业真实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的回归分析
    5.2 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的回归分析
    5.3 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5.3.1 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模型分类正确率
        5.3.2 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关系模型第一类误差
    5.4 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行业监管方面
        6.2.2 企业自身方面
        6.2.3 投资者方面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财务危机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2 财务正常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3 回归模型样本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对比分析法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路线
    六、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壳公司与壳资源的界定
    二、有关借壳上市的经典理论
        (一)政府干预理论
        (二)协同效应
        (三)效率理论
    三、文献综述及评价
        (一)借壳方与让壳方特征的文献综述
        (二)借壳上市动因的文献综述
        (三)借壳上市绩效的文献综述
        (四)文献评述
    四、借壳上市对财务绩效变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获得管理协同的借壳上市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二)获得经营协同的借壳上市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三)获得财务协同的借壳上市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第三章 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一、财务绩效衡量体系概述
        (一)衡量财务绩效的指标选取原则
        (二)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二、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一)选择研究样本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三)确定研究方法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盛达矿业借壳上市案例介绍
    一、买卖壳双方公司概况
        (一)案例公司选择依据
        (二)借壳方公司简介
        (三)让壳方公司简介
    二、盛达矿业借壳上市操作过程
        (一)交易时间线
        (二)具体实施
    三、盛达矿业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一)政策宽松
        (二)取得协同效应
        (三)增强企业和社会运行效率
第五章 盛达矿业借壳上市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一、财务绩效衡量指标
    二、盛达矿业借壳上市前后财务绩效纵向比较
        (一)研究期间
        (二)财务指标及分析
    三、盛达矿业借壳上市后财务绩效横向比较
        (一)偿债能力
        (二)营运能力
        (三)盈利能力
        (四)现金流量
        (五)成长性
        (六)EVA
    四、财务绩效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2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2.1 ST制度和盈余管理的内涵阐释
        2.1.1 ST制度的内涵阐释
        2.1.2 盈余管理的内涵阐释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契约理论
3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的机理分析
    3.1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
        3.1.1 维持上市资格动机
        3.1.2 管理者报酬动机
        3.1.3 融资动机
    3.2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
        3.2.1 调整非经常性损益
        3.2.2 关联交易
        3.2.3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3.3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机理模型
4 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
    4.2 对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性检验
        4.2.1 研究假设
        4.2.2 研究模型
        4.2.3 实证检验
    4.3 对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偏好性检验
        4.3.1 研究假设
        4.3.2 研究模型
        4.3.3 实证分析
    4.4 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偏好顺序检验
        4.4.1 研究假设
        4.4.2 研究模型
        4.4.3 实证检验
    4.5 策略建议
        4.5.1 加强ST公司内部治理
        4.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5.3 加强审计监督
        4.5.4 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知识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新三板资金占用问题研究 ——以S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三板
        2.1.2 资金占用
        2.1.3 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关联方
        2.1.4 利益输送行为
    2.2 相关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第三章 新三板资金占用现状及分析
    3.1 新三板的现状
    3.2 新三板企业2015-2016年资金占用概况与分析
        3.2.1 新三板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严重
        3.2.2 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分布广泛
        3.2.3 关联方资金占用的方式
    3.3 新三板企业资金占用问题分析
        3.3.1 新三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不足
        3.3.2 第三方审计未能充分执行审计程序
        3.3.3 券商辅导、监督存在不足
        3.3.4 相关法律法规仍需完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S企业为例
    4.1 S企业背景资料
        4.1.1 S公司基本信息
        4.1.2 S公司股东情况
        4.1.3 S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4.1.4 S公司所处环境
    4.2 S公司资金占用相关情况
        4.2.1 S企业大股东资金占用概况
        4.2.2 S公司资金占用方式
        4.2.3 S公司急需运营资金
    4.3 S公司资金占用动因分析
        4.3.1 S公司内部控制失效
        4.3.2 券商挂牌前辅导存在不足
    4.4 S公司资金占用过程分析
        4.4.1 利用企业相关制度漏洞
        4.4.2 事务所未能充分执行审计程序
        4.4.3 主办券商持续督导存在不足
    4.5 S公司资金占用后果分析
        4.5.1 S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4.5.2 S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4.5.3 S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4.5.4 S公司现金流分析
        4.5.5 S公司后资金占用时代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范新三板企业资金占用的建议
    5.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5.2 充分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5.3 切实履行持续督导义务
    5.4 加强监管强度完善相关制度
    5.5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实践价值
        1.1.1 壳资源交易二十多年长盛不衰
        1.1.2 壳资源交易仍将长期存在
        1.1.3 政府高度介入壳资源交易并对之产生深刻影响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1.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壳公司
        2.1.2 壳资源
        2.1.3 壳资源并购
        2.1.4 政府干预
    2.2 壳资源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2.2.1 借壳方的收购动机
        2.2.2 卖壳方的出售动机
        2.2.3 壳资源并购存在的原因
    2.3 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2.3.1 政府规制理论的研究
        2.3.2 政府终极产权理论的研究
    2.4 壳资源并购效果的相关研究
        2.4.1 壳资源并购的企业微观绩效研究
        2.4.2 壳资源并购的社会宏观绩效研究
    2.5 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效果的相关研究
    2.6 各基础理论的综合评述
        2.6.1 主要研究结论
        2.6.2 对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的评述
3 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动因、方式及绩效的概念模型
    3.1 不同层级政府的干预动因差异
        3.1.1 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分析
        3.1.2 基于政府终极产权理论的分析
        3.1.3 本节小结
    3.2 本文概念模型的构建
        3.2.1 研究问题(一):“政府不同干预动因导致其干预方式的差异性”
        3.2.2 研究问题(二):“政府不同干预动因导致其干预绩效的差异性”
    3.3 整体概念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方式研究
    4.1 中央政府的干预方式
        4.1.1 市场替代方式
        4.1.2 行政协调方式
    4.2 地方政府的干预方式
        4.2.1 市场替代方式
        4.2.2 行政协调方式
    4.3 政府干预下壳资源并购的模式
        4.3.1 政府干预的市场替代方式形成相应并购模式
        4.3.2 政府干预的行政协调方式助推相应的并购模式
    4.4 政府干预与壳资源并购模式的实证检验
        4.4.1 政府干预与并购的区域属性
        4.4.2 政府干预与并购的行业属性
        4.4.3 政府行政支持与并购的本地化属性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企业微观绩效研究
    5.1 政府干预对壳公司股东利益的影响
        5.1.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2 实证检验
        5.1.3 本节小结
    5.2 政府干预对收购公司股东利益的影响
        5.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2 实证检验
        5.2.3 本节小结
    5.3 政府干预对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5.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2 实证检验
        5.3.3 本节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社会宏观绩效研究
    6.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1.1 社会宏观效应产生的路径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变量与数据来源
        6.2.2 模型设计
    6.3 实证分析
        6.3.1 DID回归分析
        6.3.2 多元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启示及未来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启示与政策建议
    7.4 未来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2008-2016年壳资源并购事件(部分)
附录2:壳资源并购中壳公司EVA值
附录3:壳资源并购中收购公司绩效综合评价得分P_i

(8)企业财务困境理论与财务困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文章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第2章 财务困境理论基础
    2.1 现金流量理论
    2.2 因素分析理论
第3章 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3.1 财务困境形成的原因
    3.2 财务困境的表现
第4章 财务困境预测方法及相关评价
    4.1 定性分析法
    4.2 定量分析法
    4.3 选择财务困境预测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5章 财务困境处理对策
    5.1 资产重组
    5.2 破产清算
    5.3 债务重组
第6章 东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
    6.1 东星公司背景介绍
    6.2 东星航空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
    6.3 东星公司破产的启示
第7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我国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及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
    (二)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整体损益影响。
三、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四、相关思考

(10)ST公司重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1 重组绩效文献综述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2 重组绩效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公司重组绩效相关理论
    3.1 重组概述
        3.1.1 公司重组的概念界定
        3.1.2 重组的类别
    3.2 重组理论概述
        3.2.1 重组扩张理论解释
        3.2.2 重组售出理论解释
    3.3 绩效概述
        3.3.1 绩效的内涵
        3.3.2 重组绩效的界定
        3.3.3 绩效的评价方法
    3.4 重组绩效影响因素
        3.4.1 第一大股东更换的影响
        3.4.2 关联性重组的影响
        3.4.3 不同重组方式的影响
4 ST制度概述及ST公司现状分析
    4.1 特别处理制度概述
        4.1.1 ST制度概述
        4.1.2 PT制度概述
        4.1.3 *ST制度概述
    4.2 ST公司重组动因
        4.2.1 保牌
        4.2.2 政府主导
        4.2.3 改善经营
        4.2.4 市场炒作
        4.2.5 优质公司借壳上市
    4.3 ST公司现状
        4.3.1 非实质性重组现象屡见不鲜
        4.3.2 内幕交易频发
        4.3.3 政府补贴成为ST公司避免退市的附身符
        4.3.4 退市机制缺乏有效性
    4.4 ST公司重组趋势
        4.4.1 实质性重组成为趋势
        4.4.2 定向增发成为ST公司重组的重要手段
        4.4.3 破产重整成为ST公司重组另一道风景线
5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 研究假设
        5.1.1 重组绩效研究假设
        5.1.2 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2 实证研究方法
        5.2.1 主成分分析法
        5.2.2 配对T检验
6 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2 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6.3 财务分析法对重组绩效的评估
        6.3.1 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6.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3.3 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组绩效进行分析
        6.3.4 全部重组样本的综合检验
        6.3.5 不同因素对重组绩效的影响分析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退市规则
        7.2.2 推动实质性重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7.2.3 减少政府干预
        7.2.4 重视重组后的公司治理与资源整合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样本公司数据
附录2 各样本公司综合得分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ST威达实施债务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春天(600381)多次“ST-摘帽”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D]. 崔继瑶. 东华大学, 2019(05)
  • [2]制造业企业盈余管理对财务危机预警影响研究[D]. 张雯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3]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问题研究[D]. 谢玮. 苏州大学, 2018(01)
  • [4]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研究[D]. 王梦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01)
  • [5]新三板资金占用问题研究 ——以S企业为例[D]. 胡臻明. 福州大学, 2018(03)
  • [6]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D]. 杨沁.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2)
  • [7]我国ST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J]. 叶海平. 时代金融, 2015(36)
  • [8]企业财务困境理论与财务困境预测[D]. 汪慧. 长江大学, 2012(01)
  • [9]我国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分析[J]. 叶海平. 企业经济, 2011(11)
  • [10]ST公司重组绩效研究[D]. 余德山. 浙江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ST威达实施债务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