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多种群 Volterra 生态系统的全球稳定性

区间多种群 Volterra 生态系统的全球稳定性

一、区间多种群Volterra生态系统的全局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纪孝宇[1](2021)在《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管控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新的发展理念已成为全民焦点,同时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重要任务也被广泛关注。尤其在国家有关部委提出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之后,生态空间作为城镇功能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城镇功能的强弱和发展质量的高低。巢湖市作为合肥都市圈重要成员城市,其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本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近年来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基于以上认识,论文以巢湖市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相关背景和梳理了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前提下,以“现状梳理—格局识别—分析评价—综合优化”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生态空间构成要素与主要特性进行解读,并从区位、经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对巢湖市概况进行理清,多方位分析梳理巢湖市生态空间面临的突出问题。其次完成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的识别。主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方法分别完成生态面源、生态节点、生态廊道三大生态空间格局构成要素的识别:基于遥感解译按照生态空间用地属性识别出由生态耕地、生态绿地和生态湿地构成的生态面源空间共计1899.3km2;根据节点分类提取标准识别出主要生态节点共计43个;基于最累计阻力模型和廊道重复度识别出重要生态廊道共计82条。并分析综合识别结果,得到巢湖市“面源广阔、点廊交织、网状分布”的生态空间格局。再次对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进行评价。主要按照“部分—整体”思路,从要素层面和综合层面两个角度对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生态敏感性的角度对生态面源进行评价,得出总体基础较好,空间分布不均,“蓝绿空间”为主,耕地空间为辅的生态面源特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熵权法对生态节点进行评价,得出重要节点中部集中,重要程度层状降低,节点分布空间不均,部分地区节点缺失的生态节点特征;基于网络连通度和引力模型对生态廊道进行评价,得出生态网络基本稳定,廊道连接较为通畅,重要廊道贯通南北,次要廊道边缘分布的生态廊道特征。并综合以上要素评价结果,得到巢湖市“一环两带贯四区,一核九点串多廊”的空间格局总体特征,得出巢湖市生态空间存在部分面源空间割裂,基质破碎特征初现,重要节点分布不均,有机模式尚未形成,廊道连接程度一般,生态流通效应不佳等问题。最后提出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措施和管控策略。基于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评价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优化、管控的原则和目标;从实行分类优化进行生态面源优化,从平衡节点分布进行生态节点优化,从加强廊道流通进行生态廊道优化;并从管控需求的角度提出开展生态空间格局评价,建立分级分类控制机制,完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加强相关规划立法保障,刚性管控与弹性管控相结合和总量管控与分类管控相结合等六方面的生态空间管控策略。图[69]表[33]参[86]

刘沆[2](2021)在《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石能源的持续开发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排放强度逐年上升,对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传统虚拟电厂应用项目普遍存在能源结构单一、参与市场不足、能源耦合关系稀疏和新型负荷缺失等显着问题,导致传统虚拟电厂的运行稳定性差、经济效益低、风险管理难度大。在此背景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概念逐步成为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式,通过进一步聚合电转气装置(P2G)、燃气锅炉等气电转换设备,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减少了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影响。然而,当前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行控制及市场运营研究还较为缺乏,无法有效协调多类型灵活性资源并入虚拟电厂,支撑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调度优化及市场运营决策。基于此,亟需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展开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以便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可控负荷、电转气耦合设备等灵活性资源参与虚拟电厂调度提供强大动力,有效支撑电力系统与虚拟电厂的协同运行,提高虚拟电厂的经济效益与运行效率。第一,基于气电虚拟电厂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阐明了本文所研究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首先,围绕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类型阐述了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础理论;其次,为了实现供给侧多能互补和负荷侧综合互动的运行目标,从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和应用特征四个方面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营运行特征进行了详细分解;再次,基于气电虚拟电厂多种能源主体的复杂结构及相互关系,梳理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外部能源市场的类型和运营优化模式及内部各类能源形式和设备的协同运行模式;最后,针对国内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并指出对气电虚拟电厂经验启示,为本文后续章节开展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基于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的不确定性以及能源价格波动对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带来的风险,建立了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内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需求、碳排放权价格及能源电力价格的不确定性,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对上述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建模;其次,构建了以系统经济效益最优、碳排放最小为目标的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改进捕食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和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北方某气电虚拟电厂为例,设置了六种不同情景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在计及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第三,基于电动汽车特性及耦合设备运行特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建立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对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可与电动汽车耦合运行的虚拟电厂相关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考虑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行结构;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在日前能量市场中的运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然后,考虑了运营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多维度问题,为了提高粒子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计算精度,避免早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ent映射的改进混沌优化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工业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四种情景下的系统收益进行了优化求解,得到了气电虚拟电厂各设备在运行日各时刻的优化出力方案,证实了考虑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并将其与P2G设备引入气电虚拟电厂可显着提升系统收益。第四,基于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建立了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负荷特性,设计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总体框架;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各耦合设备出力交换功率和多能源需求响应的互动关系,考虑可控负荷、电力网络、热力网络、天然气网络及能源耦合、存储设备等约束,构建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运营优化模型;然后,针对综合需求响应中各种能源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在原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均值-方差模型,实现了气电虚拟电厂效益最大化并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后通过算例和多情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了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相比于传统需求响应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第五,基于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多种能源市场交易中面临内外部多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运营的全流程风险评价模型。首先,从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不同特性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造成的风险影响;其次,结合气电虚拟电厂的运行结构和特点,多维度考虑了外部政策、参与主体、耦合技术、运营交易、信用管理5个方面,设计了包含29个风险评价指标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熵权-序关系赋权法和云模型解决不确定性评价信息的优点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熵权-序关系法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最后,针对四种场景下的气电虚拟电厂进行算例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场景及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罗建锋[3](2020)在《几类光滑与非光滑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生物数学是通过数学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的交叉学科,借助数学模型可以深入了解复杂的生物系统的内在机理,还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生物系统的特性,从而为生物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预测。微分方程是数学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动力系统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本学位论文关注微分方程在生物数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生物系统进行相应的微分方程建模,对微分方程的定性分析全面和深入地展示生物系统的动力学性质。本文涉及生物数学领域中两类经典的研究方向:种群动力学和病毒动力学。分别用光滑和非光滑的微分系统来描述不同情境下的种群捕获系统和HIV复制系统,从而对上述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化研究。本文利用微分方程的定性分析理论来研究光滑的生物系统,为研究对象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针对非光滑的生物系统,提出了利用微分互补模型来研究其动力学行为,拓展了微分互补问题的应用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关注微分方程在种群动力学中的应用,针对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构造了一类具有光滑右端的微分方程来研究常数捕获项对一类捕食食饵系统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捕获,讨论了捕获系统的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发现了系统的最大可持续捕获量。分析了捕获系统呈现的分支类型,并提出了理论上保持捕食食饵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实现可持续性捕获的限制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2.关于微分方程在病毒动力学方面的应用,为了研究免疫系统中CTLs免疫和抗体免疫对HIV在人体内复制过程中的影响,构造了具有光滑右端的HIV动力学模型。理论分析了该模型的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推导出系统参数对系统的分支类型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说明了免疫系统在HIV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重要影响。3.注意到现实生产生活中更常采用的是阈值控制策略,比如种群的阈值捕获策略和病毒的阈值治疗策略。因此,建立了一类具有非光滑右端的微分系统来描述采用了阈值策略的生物模型。提出了利用互补系统来研究该阈值控制策略,将非光滑右端的微分系统转化为微分线性互补系统。首先推导了微分线性互补系统的解的存在性,并给出了该系统的数值离散方法。然后将该方法分别应用于具有单重和二重阈值捕获策略的单种群模型和两种群都具有阈值捕获策略的捕食食饵模型以及针对HIV治疗中的阈值治疗策略,研究了模型的平衡点的存在性。通过数值模拟来说明某些参数值下的生物系统状态变量的演化过程,进而展示了微分互补系统在研究该类非光滑生物模型的有效性和简便性。4.进一步考虑到随机因素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因此将确定性微分互补系统拓展到随机情形,提出了一类微分线性随机互补系统的求解问题。首先理论上研究了微分线性随机互补系统的解的存在性。给出了相应系统的数值离散方法并证明了离散解的收敛性。最后,利用微分线性随机互补系统研究一类采用了阈值捕获策略的单种群模型的动力学,该模型中的阈值参数和捕获参数都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说明了随机因素对该模型的动力学的影响。

武连洲[4](2020)在《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多目标风险调度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水库运行管理已从传统的单目标向多目标模式转变,尤其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水源区水量转移涉及调水风险、水源区河道生态风险和水库运行风险等问题。因此,研究考虑水源区生态需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多目标风险调度,对于丰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调度理论与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陕西省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为研究对象,计算了水源区黄金峡和三河口水库下游河道内生态需水过程,分别建立了考虑生态-经济的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调度模型和考虑生态-调水风险的多目标风险优化调度模型,旨在探索在满足不同河道内生态需水条件下,生态目标(水源区河道生态系统缺水指数最小)和经济目标(总调水过程缺水指数最小、多年平均净发电量最大)之间的多目标转化规律,提出考虑生态需水的三河口水库调度规则;分析调水风险、生态风险和年末水位风险之间的转化关系,筛选并制定了三河口水库风险调度策略。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考虑径流非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与评价体系,构建了考虑径流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集成框架,并应用于黄金峡和三河口水库下游河道内生态需水过程的计算与评价。(2)以多目标NSGA-Ⅱ算法为基础框架,利用PSO中粒子更新策略替换NSGA-Ⅱ中子代生成的遗传算子操作,结合NSGA-Ⅱ精英保存策略,提出了减少计算参数且不影响算法计算效果的快速非支配粒子群NSPSO多目标优化算法,该算法具有收敛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更优、更快的特点。(3)以水源区河道生态系统缺水指数最小、总调水过程缺水指数最小和多年平均净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引汉济渭工程水库-泵站-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利用Pareto解集的空间插值,揭示了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的多目标转化规律,建立了三目标之间和两两目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基于修正生态需水过程,提取了考虑生态需水量的水库生态运行规则。(4)利用模糊概率和最大熵理论,定义了调水、生态和年末水位三种风险源,以调水风险、生态风险和年末水位风险最小为目标,基于生态调度规则.建立了引汉济渭工程水库-泵站-电站群多目标风险优化调度模型,揭示了调水风险、生态风险和年末水位风险之间的转化关系,定性分析了三河口水库年末水位风险的影响因素。(5)基于多目标风险调度模型的Pareto解集,统计了不同月份的调水量变化过程,揭示了黄金峡水库调水规律;采用可靠性和脆弱性指标,评价了 Pareto解对应的调水过程;综合模型目标结果、可靠性和脆弱性指标结果,推荐了调水风险最小的Pareto解对应的调水方案。(6)以调水风险最小调水方案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函数,拟合了三河口水库典型年和长系列过程的调度函数;生成了限制供水区、保证供水区、加大供水区和独立供水区在内的三河口水库风险调度图。

杨凯祥[5](2020)在《具有时滞的随机种群模型的定性分析》文中提出Lotka-Volterra生态模型作为种群动力学模型的重要课题,自从被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其种群结构愈发完善,所纳入的影响因素也愈发丰富,能够较好地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种群的生长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它的研究与分析,人类可以更好的掌握自然界中其它物种的生存状况,从而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和调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确定性Lotka-Volterra生态系统模型相比较,具有白噪声干扰的多种群生态模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确定性Lotka-Volterra生态模型进行了改进推广,对几类具有时滞和随机干扰的多种群生态模型的生存状态与渐近行为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一类具有时滞的随机三种群竞争-捕食模型。利用局部Lipschitz条件和线性增长条件证明了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正解,利用随机微分方程比较定理及其拓展定理获得了系统灭绝性和持续生存性的充分条件,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获得了系统的期望具有全局吸引性的充分条件,并且考虑了不同初始条件和不同时滞对于系统期望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与不具有持续生存性和期望全局吸引性的系统进行比较,佐证了所给结论的正确性。2.研究一类具有时滞及空间扩散的随机三种群捕食模型。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食饵种群在相通区域内的流动现象,在生态模型中加入了“空间扩散项”,通过构造辅助系统和根据不同情况对扩散项进行分类讨论,证明了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正解,利用随机微分方程比较定理和对扩散项的分类处理,得到了辅助系统灭绝性和持续生存性的充分条件,并对所得结论进行结论类推,获得了系统具有灭绝性和持续生存性的充分条件,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获得了系统的期望具有全局吸引性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Milstein方法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3.研究一类具有时滞及Beddington-De Angelis功能性反应的随机三种群食物链捕食模型。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依赖关系项”,利用局部Lipschitz条件和线性增长条件证明了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正解,利用伊藤公式获得了随机系统的解析式,随后利用随机微分方程比较定理对解析式进行分析,计算出了系统解的上下确界,得到了确保系统一致持久性的充分条件,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和对时滞项的巧妙处理,获得了系统解的全局吸引性的充分条件,最后对系统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通过分别给出关于系统一致持久性和解的全局吸引性的“反例”,进一步证明了所给的充分条件的正确性。4.研究一类具有时滞、Beddington-De Angelis功能性反应及空间扩散的随机三种群捕食模型。对已讨论的模型做进一步的完善。通过构建辅助系统证明了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正解,利用随机微分方程比较定理、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和一些新的方法与技巧,证明了在适当条件下系统具有一致持久性和解的全局吸引性,并在系统的解具有全局吸引性的前提下,推论出了系统的期望也具有全局吸引性,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Milstein方法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王丽娜[6](2020)在《两类分数阶三种群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探索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积极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调控种群发展动态,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这是生物数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研究多种群食物链系统种群间捕食关系,分析总结种群间的内在规律,洞察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调控稳定种群数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分数阶微积分因其独特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将分数阶微积分应用到种群系统中,能够更精准地对各个种群的演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人工干预不利种群稳定发展的情况,采取保护措施,实现食物链的长远稳定发展。本文在已有整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阶次推广,通过分数阶稳定性理论,研究分析了两类分数阶次的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基于一类具有反馈饱和函数的三种群整数阶食物链系统,利用分数阶微分理论,把该系统推广到分数阶形式,研究了分数阶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确定了系统混沌的阶次域。利用分岔理论、Lyapunov谱等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阶次参数对系统动力学的影响,确认了参数相应的环境条件对系统的影响。同时,通过增加非线性控制项,利用V函数构造法确定了使受控系统在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控制参数的范围,并证明了增加控制项后的系统在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数值仿真验证了系统被控制至稳定状态。基于一类比例相关的三种群整数阶食物链模型,将其推广为相应的分数阶系统,研究了分数阶次时系统的状态演化,比较分析了阶次为整数与分数时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异同。通过设计控制项,构造V函数证明了受控系统在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确定了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由数值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本文对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研究确认了阶次选择的重要性,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控制为人工调节食物链系统的动态提供了理论指导。

朱建峰[7](2020)在《天山南麓尉犁至拜城段汉代军事防御系统重建与网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防御文化及其地理文化内涵,对于廓清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两汉时期,军事防御系统开始建立,成为防御文化的主要载体。新疆尉犁至拜城段的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主要由城池、烽燧、驿站、军事屯田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相互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系。研究中基于多元化空间关系模式与局部社会关系对汉代的军事防御网络进行重建。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空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基于军事候望系统的通视性网络、基于邮驿系统的可达性路网、基于军事屯田系统的屯田空间关系网络。其中,以烽燧、城址和关隘间通视性关系模型为基础建立的通视性网络,构成了军事防守和传递敌情信息的重要枢纽,表明在汉代已经建立了快速的军情响应机制,同时在孔雀河沿线、轮台与古龟兹绿洲等地区形成了局部紧密的网络关系。另外,基于最小成本距离算法建立的多层次空间可达性交通路网,模拟了政府传递文书、转运物资、递送使客的交通组织形式。这种多层次网络结构有利于通信的高效传递。通过对其拓扑复杂性、空间自相关性和形态自相似性等拓扑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可达性路网介于随机网络与小世界网络之间,虽然结构复杂程度不高,发育不够成熟、但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研究中还对军事屯田的空间重建方法进行了探索,并构建了屯田空间关系网络,形成了对空间防御网络新的认识。基于屯田生产关系模型和历史土地宜耕性评价,重建了汉代以克亚斯库勒、卓尔库特、大故城为中心的屯田规模。经分析发现,此三处屯城与相同屯田区域内的一些城址彼此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从而构成了屯田关系网络,为军事行动与商路畅通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以上多元化空间网络模式的构建,深化了对汉代军事防御系统的空间认知。社会关系也是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基于绿洲环境效应的局部最近邻耦合关系构建而成。空间关系与局部的社会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整体的防御性社会网络,为防御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中以社会网络分析为重点,通过二模网络与一模网络的模式变化,实现了防御性事件关系与遗址关系的分离,并采用多策略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挖掘网络中的内在关联特征。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中,分别对防御网络的组织关系和遗址在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综合评价了遗址的全局重要性和局部重要性,形成了对军事防御网络的多层次认知。此外,采用蓄意袭击策略模拟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发现,网络整体结构较为稳健,而在局部关系中表现出很强的抵御能力。在对网络中防御性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的探讨中,通过QAP相关性分析与MR-QAP回归模型,发现了遗址间距离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在20~70km的距离区间内,防御关系较容易建立。社会网络分析的系统性应用,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框架。研究最后,从生态景观格局与文化线路两个方面分析了汉代防御文化的地理内涵。基于景观结构指数和负熵流理论的应用,推测出了汉代景观格局的关键特质,总体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破碎化和较为规则的斑块几何特征。此外,以总体防御网络中的重要遗址作为关键节点,建立了汉代主要的文化线路。防御文化对古代西域文化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颖洁[8](2020)在《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研究》文中认为陆地生态系统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支持。植被承担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部分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任务,其生长状况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同时也在调节气候和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青藏高原面积广阔,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各种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敏感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多种因素和分析方法讨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预测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基于1981~2015年GIMMS AVHRR NDVI3g和2000~2019年MOD13A3两种遥感数据集,利用像元统计、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并借助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SRTM DEM 90 m数据和生态地理区划矢量边界数据将青藏高原分割为多个植被带,分别讨论植被在土地覆盖、海拔和生态地理分区三种不同划分体系下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论为:(1)青藏高原上同一植被带的NDVI均质性较强,而在不同植被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1981~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改善的面积略大于退化的面积,2000~2019年植被普遍呈改善趋势,退化面积较小;(3)1981~2015年低海拔、湿润气候下NDVI值较大的植被退化明显,高海拔、干旱气候下NDVI值较小的植被有轻微改善,2000~2019年所有植被带的NDVI平均值均呈增加趋势;(4)青藏高原植被具有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自相关性强弱受高覆盖度植被的长势和聚集程度影响较大;(5)GIMMS NDVI和MOD13A3 NDVI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地区空间自相关性有较大差别,GIMMS NDVI的空间自相关性更强;(6)植被空间自相关性具有1993年和2006年两个变化拐点,植被长势变化由随机位置逐渐发展到整个区域,并且随气候分布格局的变化在生态分区边界位置发生迁移;(7)1981~2015年期间冷点范围缩小减少、热点范围扩大,2000~2019年冷点和热点均减少,植被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增强,并且生态分区边界的植被变化表现出空间依赖性。

刘宇[9](2020)在《分析噪声对禽流感模型稳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系统中,物种生存与灭亡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数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类型的生物种群确定性模型对其解的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噪声始终存在,因此,通过研究随机的生物种群模型来阐明各种噪声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现有随机种群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引入传统的与种群数量成正比的噪声项来探究对应解的存在唯一性及时间趋于无穷时解的渐近行为。本文通过对禽流感模型引入不同类型的噪声,揭示了几个重要的随机模型动力学行为,并且通过数值求解福克-普朗克(FPK)方程揭露了各类噪声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内部稳态变化规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随机禽流感SI模型(引入与种群相关噪声)的渐近行为分析。第二章中,我们利用传染病模型中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将噪声项视为与种群数量成正比并引入一个成熟的二维禽流感模型中,并得到了物种生存和灭亡的阈值条件;此外,对该模型表现的渐近性质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了不同强度的随机噪声及参数条件给物种的生存和灭亡带来了不同的影响。(2)基于FPK方程分析随机禽流感SI模型(引入与种群无关噪声)的稳定性。第三章中,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展示了引入与种群数量无关的噪声项对系统最终收敛状态所带来的彻底转变。通过该系统所对应的FPK方程在时间趋于无穷时所得的数值解,我们揭示了不同噪声强度下系统有不同的概率分布,并且利用两个近似平衡点处的概率之比阐明了系统最终展现出来状态的必然性。(3)系统性分析参数对随机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第三章中,基于两个随机模型中的重要参数βa和μa(βa表示由易感鸟禽变为被感染鸟禽的转化率,μa表示被感染鸟禽类的自然死亡率),通过对比确定性模型的分岔分析结果,我们分别探索了各自变化时,不同噪声强度下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观察了两参数共同变化时系统的收敛情况。由此揭示了噪声不仅会大大缩减系统维持双稳态的参数区间,而且在较大参数区间上会促使系统产生两种不同的单稳态,分别是生存态和灭绝态。此外,文中也详细说明了噪声促使随机系统最终近乎收敛状态为生存的几率明显高于灭绝。区别于之前传染病动力学研究中侧重于对系统稳态维持的研究,本文的创新处是更加注重对随机噪声干扰带来的稳态结构改变进行深入的探索;此外,本文借助随机系统对应的FPK方程来观察干扰项对系统的影响在之前的研究中未曾见过。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系统性地阐述了噪声对随机系统稳定性带来的改变,譬如一定强度噪声的存在更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生存态。同时,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也为之后其他模型的分析提供了分析思路。此外,我们得到的系统保持生存态时重要参数的区间范围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罗颜涛[10](2020)在《三类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和年龄结构寄生捕食种群模型的动态行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以及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建立了三类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以及具有年龄结构的寄生-共生-捕食模型,主要借助反应扩散方程基本理论、动力系统一致持续生存理论、以及泛函微分方程基本理论对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1.第一章,我们首先介绍近年来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其造成的社会经济危害,同时我们介绍了种群间存在的多种关系对于疾病传播的重要性.据此,我们给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接着,我们分别给出了具有体液免疫的病毒感染模型研究现状、多组传染病模型的研究现状、具有季节性影响的媒介宿主传染病模型的研究现状以及多种关系并存的种群模型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与总结,我们在第三部分给出本文的出发点以及主要的研究目的.2.第二章,建立了一类具有体液免疫的反应扩散病毒传播模型,该模型利用非线性函数来刻画病毒与细胞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感染率.在空间异质环境下定义了病毒感染的基本再生数0,在空间齐次环境下,我们定义了抗体响应基本再生数1.基于两个基本再生数,利用Lyapunov函数、La Salle不变原理,我们重点讨论了两种环境下病毒传播的阈值动力学,以及无抗体响应及有抗体响应下病毒传播的阈值动力学.抗体响应下的病毒感染阈值动力学行为,我们只能在空间齐次情形下得到.这充分说明抗体响应以及空间异质对模型分析带来的难度.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来验证了我们的结果以及猜想.3.第三章,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异质环境以及免疫失去率对疾病传播的影响,我们将人群进行分组,分别建立了多组SIR和多组SEIRS的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主要利用非线性函数来刻画染病人与易感人之间的传播.由于SIR模型可以看作是SEIRS模型的特例,本章我们主要介绍SEIRS模型的结果.通过下代算子方法,定义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0,在扩散系数相等或永久免疫情况下,我们得到了无病稳态解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本文充分说明如果每个个体的扩散能力不同或者只能暂时获得性免疫,疾病的灭绝就很难得到.接着,利用一致持久理论,我们得到了系统的持久性以及地方病稳态解的存在性.最后,在空间齐次异质扩散情形下得到了地方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4.第四章,考虑到病毒在宿主以及媒介体内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发育,且发育时间都受到季节性温度的影响,本章建立了一类具有季节性发育周期的反应扩散媒介-宿主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利用非线性函数主要刻画染病媒介与易感宿主以及染病宿主与易感媒介之间的传播,通过下代感染算子方法,定义了基本再生数0.基于0,我们建立了疾病的阈值动力学,包括无病周期稳态解的全局吸引性、疾病的一致持久性以及地方病周期稳态解的存在性.其中当0<1时,无病周期稳态解是全局吸引的.此外,当0>1时,得到了疾病的一致持久性以及地方病周期稳态解的存在性.通过引入具有季节性变化的周期发育时滞以及非线性发生率函数,对本文的理论分析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5.第五章,考虑乌鸦、杜鹃以及猫之间的寄生-共生-捕食关系,我们建立了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寄生-共生-捕食模型,其中主要利用非线性Holling-II型以及Beddington-De Angelis-type型函数来刻画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讨论了三个子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共存平衡点的存在性.利用Krein-Rutman定理以及其他数学分析方法得到了平凡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进一步,讨论了子系统的一致强持久性以及全系统的一致弱持久性.由于年龄结构以及成熟时滞的引入,使得模型的推导以及理论分析都有相当大的难度.最后,利用数值模拟讨论了阶段结构以及成熟时滞对乌鸦、杜鹃以及猫三者的动力学影响.

二、区间多种群Volterra生态系统的全局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间多种群Volterra生态系统的全局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法
        1.3.2 地信分析法
        1.3.3 综合评价法
        1.3.4 数学模型法
    1.4 研究数据来源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生态空间
        2.1.2 生态网络
        2.1.3 空间格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空间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复杂网络理论
    2.3 生态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2.3.1 生态空间格局识别研究进展
        2.3.2 生态空间格局评价研究进展
        2.3.3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研究进展
        2.3.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巢湖市生态空间现状分析
    3.1 生态空间详细解读
        3.1.1 生态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3.1.2 生态空间的主要特性
    3.2 巢湖市基本概况
        3.2.1 区位优势明显,地理条件优越
        3.2.2 城市发展繁荣,经济增长稳定
        3.2.3 历史文化悠久,特色景观丰富
        3.2.4 自然资源富饶,生态基底良好
    3.3 巢湖市生态空间发展现状
        3.3.1 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3.3.2 城乡生产建设活动活跃,生态空间遭受挤压
        3.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生境质量持续下降
        3.3.4 城市基本生态框架犹存,生态保护压力空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识别
    4.1 生态空间格局识别思路
    4.2 生态面源识别
        4.2.1 生态面源分类提取
        4.2.2 生态面源分布特征分析
    4.3 生态节点识别
        4.3.1 生态节点筛选
        4.3.2 生态节点分布特征分析
    4.4 生态廊道识别
        4.4.1 生态阻力面构建
        4.4.2 潜在生态廊道识别与主要生态廊道提取
        4.4.3 生态廊道宽度分析
        4.4.4 生态廊道分布特征分析
    4.5 生态空间格局总体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评价
    5.1 生态空间格局评价思路
    5.2 生态面源评价
        5.2.1 评价因子选择
        5.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3 单因子生态重要度分析
        5.2.4 生态面源评价结果与重要度等级划分
        5.2.5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3 生态节点评价
        5.3.1 拓扑网络构建
        5.3.2 生态节点重要度评价模型构建
        5.3.3 生态节点评价结果与重要度等级划分
        5.3.4 评价结果分析
    5.4 生态廊道评价
        5.4.1 生态网络稳定性分析
        5.4.2 生态廊道重要度引力模型构建
        5.4.3 生态廊道评价结果与重要度等级划分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5 生态空间格局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5.1 总体特征——“一环两带贯四区,一核九点串多廊”
        5.5.2 问题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措施与管控策略
    6.1 优化管控原则与目标
        6.1.1 优化管控原则
        6.1.2 优化管控目标
    6.2 优化措施
        6.2.1 生态面源优化——实行分类优化
        6.2.2 生态节点优化——平衡节点分布
        6.2.3 生态廊道优化——加强廊道流通
        6.2.4 优化总结
    6.3 管控策略
        6.3.1 管控需求分析
        6.3.2 具体管控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巢湖市生态面源重要度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节点连接关系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电厂发展研究综述
        1.2.2 虚拟电厂参与能源电力市场研究综述
        1.2.3 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综述
        1.2.4 虚拟电厂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相关理论基础
    2.1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基础理论
        2.1.1 气电虚拟电厂基本概念
        2.1.2 气电虚拟电厂发展过程
        2.1.3 气电虚拟电厂主要类型
    2.2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特征
        2.2.1 形态特征
        2.2.2 结构特征
        2.2.3 技术特征
        2.2.4 应用特征
    2.3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内外部运营优化规则
        2.3.1 内外部主体构成
        2.3.2 外部运营策略优化
        2.3.3 内部协同运行模式
    2.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应用项目经验总结及启示
        2.4.1 国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2.4.2 国内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2.4.3 经验总结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架构
        3.2.1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
        3.2.2 多重不确定性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3.3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虚拟电厂多目标优化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不确定性处理
    3.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营优化求解方法
        3.4.1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3.4.2 基于捕食搜索策略的遗传算法
        3.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基础数据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5.3 敏感性分析
        3.5.4 收敛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气电虚拟电厂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运行架构
        4.2.1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运营特性
        4.2.2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4.3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4.3.1 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4.1 典型粒子群优化算法
        4.4.2 混沌优化算法
        4.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
        4.5.2 场景设置
        4.5.3 算例结果分析
        4.5.4 敏感性分析
        4.5.5 收敛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与特性分析
        5.2.1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
        5.2.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
    5.3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3.3 条件风险价值均值-方差模型
    5.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运营的求解算法
        5.4.1 互利共生阶段
        5.4.2 偏利共生阶段
        5.4.3 寄生阶段
        5.4.4 基于旋转学习策略的SOS改进
    5.5 算例分析
        5.5.1 基础数据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5.3 求解算法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计及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虚拟电厂运营风险分析
        6.2.1 多重不确定特性产生风险分析
        6.2.2 含电动汽车产生风险分析
        6.2.3 综合需求响应产生风险分析
    6.3 设计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3.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3.2 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3.3 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6.4 基于熵权法-序关系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
        6.4.1 熵权-序关系赋权法
        6.4.2 云模型算法
        6.4.3 设计风险评价计算流程
    6.5 算例分析
        6.5.1 场景设置
        6.5.2 基于改进云模型风险评价的结果分析
        6.5.3 基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几类光滑与非光滑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群捕获模型简介
        1.2.2 HIV动力学模型简介
        1.2.3 微分互补系统简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食饵具有群体防御机制的捕食食饵捕获模型分析
    2.1 模型简述
    2.2 食饵捕获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分析
    2.3 捕食者捕获系统平衡点存在性与稳定性分析
    2.4 两类捕获系统的分支分析
        2.4.1 鞍结点分支
        2.4.2 Hopf分支
        2.4.3 捕食者捕获系统的Bogdanov-Takens分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免疫系统对HIV病毒复制过程影响的动力学分析
    3.1 模型简述
    3.2 解的非负性和有界性
    3.3 系统平衡点存在性和稳定性分析
    3.4 系统的分支分析
        3.4.1 前向分支与后向分支
        3.4.2 Hopf分支
    3.5 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分互补系统在阈值策略生物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4.1 模型简述
    4.2 系统解的存在性和非负性
    4.3 系统的时间迭代离散方法
    4.4 种群阈值捕获策略模型
        4.4.1 具有单重阈值捕获策略单种群模型
        4.4.2 具有双重阈值捕获策略的单种群模型
        4.4.3 具有单重阈值捕获策略的捕食食饵模型
    4.5 以病毒RNA为指导的阈值治疗策略的非光滑HIV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分线性随机互补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5.1 问题描述
    5.2 解的存在性
    5.3 系统的离散方法
        5.3.1 样本均值估计方法
        5.3.2 时间离散方法
    5.4 正则化模型
    5.5 数值实验
    5.6 具有随机因素的阈值捕获策略种群模型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多目标风险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
        1.3.2 水库群多目标风险调度
        1.3.3 水库生态调度研究进展
        1.3.4 多目标进化算法在水库调度模型求解的应用
        1.3.5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渭河流域
    2.2 汉江流域
    2.3 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
        2.3.1 调水工程总体分布
        2.3.2 黄金峡水利枢纽
        2.3.3 三河口水利枢纽
        2.3.4 受水区用户
    2.4 本章小节
3 考虑径流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与评价
    3.1 河道内生态需水
        3.1.1 含义
        3.1.2 计算方法
    3.2 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评价体系
    3.3 考虑径流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集成框架
        3.3.1 径流变异及诊断方法
        3.3.2 基于RVA的水文指标改变度计算步骤
        3.3.3 考虑径流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集成框架
    3.4 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集成框架的应用
        3.4.1 径流一致性审查
        3.4.2 径流变异下汉江上游水文指标变化分析
        3.4.3 河道内生态流量计算结果分析
        3.4.4 河道内生态流量推荐结果
    3.5 本章小节
4 基于NSGA-II和 PSO的快速非支配粒子群多目标算法研究
    4.1 多目标进化算法简介
    4.2 快速非支配粒子群算法
        4.2.1 NSGA-II算法
        4.2.2 PSO算法
        4.2.3 NSPSO算法设计思路
    4.3 算法性能测试
        4.3.1 测试函数与算法参数设置
        4.3.2 评价指标
        4.3.3 测试结果分析
    4.4 可行搜索空间策略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兼顾生态-调水-净电量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5.1 多目标调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1 模型建立
        5.1.2 基于可行搜索空间策略的求解过程
    5.2 方案与参数设置
        5.2.1 方案设置
        5.2.2 参数设置
    5.3 FSS-NSPSO算法求解性能分析
    5.4 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之间的转化规律分析
        5.4.1 不同河道生态需水标准下的多目标变化规律
        5.4.2 三目标转换规律分析
    5.5 考虑生态需水过程的引汉济渭工程调度规则研究
    5.6 本章小节
6 兼顾生态-调水-年末水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多目标风险调度研究
    6.1 风险源定义与表达
        6.1.1 风险源定义
        6.1.2 基于模糊概率的风险威胁函数
    6.2 多目标风险调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2.1 多目标风险优化调度模型
        6.2.2 基于FSS-NSPSO和 GA的求解
    6.3 供水-生态-年末水位风险之间的转化规律分析
    6.4 三河口水库年末水位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节
7 引汉济渭工程风险调度规律与调度规则研究
    7.1 基于Pareto解集的黄金峡水库调水规律分析
    7.2 基于可靠性和脆弱性指标的Pareto解集决策
    7.3 方案7 风险调度过程分析
    7.4 三河口水库风险调度规则
        7.4.1 调度函数
        7.4.2 调度图
    7.5 本章小节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具有时滞的随机种群模型的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种群动力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otka-Volterra种群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不具随机干扰的种群生态模型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具有随机干扰的种群生态模型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随机种群生态模型的研究方法及理论
        1.3.1 随机微分方程比较定理
        1.3.2 伊藤微分公式
        1.3.3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具有时滞的随机竞争-捕食模型的定性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2.2 模型唯一全局正解的存在性
    2.3 模型的灭绝性与持续生存性
    2.4 模型期望的全局吸引性
    2.5 数值模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时滞及扩散的随机捕食模型的定性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3.2 模型唯一全局正解的存在性
    3.3 模型的灭绝性与持续生存性
    3.4 模型期望的全局吸引性
    3.5 数值模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时滞及B-D功能反应的随机捕食模型的定性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唯一全局正解的存在性
    4.3 模型的一致持久性
    4.4 模型解的全局吸引性
    4.5 数值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具有时滞及B-D反应的扩散随机捕食模型的定性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唯一全局正解的存在性
    5.3 模型的一致持久性
    5.4 模型解的全局吸引性
    5.5 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两类分数阶三种群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分数阶种群系统的研究背景
    1.2 分数阶种群系统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3 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知识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一类具有反馈饱和函数的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混沌控制
    2.1 模型介绍及其预备知识
    2.2 具有反馈饱和函数的整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2.3 具有反馈饱和函数的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2.4 具有反馈饱和函数的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混沌控制
    2.5 本章小结
3 一类比例相关的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
    3.1 模型介绍及预备知识
    3.2 比例相关的整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3 比例相关的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4 比例相关的分数阶食物链系统的控制
    3.5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天山南麓尉犁至拜城段汉代军事防御系统重建与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防御文化的内涵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代军事防御系统研究进展
        1.2.2 网络分析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选取
    2.2 历史背景
    2.3 西域文明
    2.4 环境特征
    2.5 研究数据
第3章 汉代尉犁至拜城段防御系统结构分析
    3.1 汉代军事管理机制的建立
    3.2 尉犁至拜城段军事防御系统结构
        3.2.1 城池防御
        3.2.2 候望系统
        3.2.3 邮驿系统
        3.2.4 军事屯田
        3.2.5 协同防御
    3.3 空间特征分析
        3.3.1 汉代遗址位置分布
        3.3.2 汉代遗址空间布局
        3.3.3 其它相关遗址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防御系统中的空间关系网络
    4.1 网络分析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4.2 基于汉代候望制度的通视性网络重建
        4.2.1 通视性观测模型
        4.2.2 可视域分析
        4.2.3 通视性关系网络特征
    4.3 基于可达性分析模型的交通路网结构分析
        4.3.1 多层次可达性路网模型
        4.3.2 可达性路网拓扑结构分析
    4.4 屯田规模与屯田关系网络的空间重建
        4.4.1 劳动力-耕地-产量关系模型
        4.4.2 屯田适宜区的空间重建
        4.4.3 汉代屯田规模与屯田空间关系网络
    4.5 空间网络综合分析与风险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策略社会网络分析的防御关系特征
    5.1 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
    5.2 军事防御网络的构建
        5.2.1 基于绿洲环境效应的局部最近邻耦合社会网络
        5.2.2 二模网络与二部矩阵
        5.2.3 关系强度引力模型
        5.2.4 网络规模与关联性
    5.3 自上而下的遗址网分析策略
        5.3.1 λ集
        5.3.2 切点、成分、岛屿
        5.3.3 分派
    5.4 自下而上的遗址网分析策略
        5.4.1 小团体
        5.4.2 K-核
        5.4.3 结构洞
        5.4.4 经纪角色
    5.5 防御网络的综合分析
        5.5.1 事件关系网络
        5.5.2 遗址关系网络
    5.6 基于优先度等级的袭击策略与网络拓扑结构鲁棒性
    5.7 遗址间防御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汉代防御文化影响下的生态景观格局与文化线路
    6.1 汉代生态景观格局
    6.2 文化线路的重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之处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代古城遗址信息表
附录2 汉代烽燧遗址信息表
附录3 其它类型遗址信息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组织结构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点
    2.2 研究数据源
        2.2.1 数据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最小二乘线性回归
        2.3.2 空间自相关指数
第3章 青藏高原植被空间分布
    3.1 不同生态地理分区NDVI分布
    3.2 不同地表覆盖类型NDVI分布
    3.3 不同海拔梯度NDVI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藏高原植被年际变化
    4.1 NDVI年际变化
    4.2 不同生态地理分区NDVI年际变化
    4.3 不同地表覆盖类型NDVI年际变化
    4.4 不同海拔梯度NDVI年际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藏高原植被空间自相关性
    5.1 NDVI全局自相关性
    5.2 NDVI局部自相关性
    5.3 NDVI年际变化局部自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分析噪声对禽流感模型稳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禽流感的生物背景介绍
        1.1.2 禽流感的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 预备知识
        1.2.1 随机过程及布朗运动
        1.2.2 Ito公式
        1.2.3 重要不等式介绍
        1.2.3.1 初等不等式
        1.2.3.2 随机不等式
        1.2.4 Borel-Cantelli引理
        1.2.5 比较定理
    1.3 福克-普朗克方程(FPK equation)
    1.4 Euler-Maruyama (EM)数值方法
    1.5 论文内容安排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随机禽流感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引入与种群相关的噪声
    2.1 禽流感SI模型及其动力学性质
    2.2 全局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2.3 随机最终有界
    2.4 轨道估计
    2.5 随机系统解的平稳分布及遍历性
    2.6 灭绝性
    2.7 数值模拟
    2.8 章节小结
第三章 随机禽流感模型的数值模拟—引入与种群无关的噪声
    3.1 模型介绍
    3.2 初步探索噪声的影响
    3.3 利用FPK方程阐明随机系统收敛性
    3.4 基于参数β_a的渐变稳态结构
    3.5 噪声强度D与参数β_a共同作用下的稳态结构变化
    3.6 基于参数μ_a的渐变稳态结构
    3.7 噪声强度D与参数μ_a共同作用下的稳态结构变化
    3.8 参数β_a与μ_a共同作用下的稳态结构变化
    3.9 章节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未发表文章
致谢

(10)三类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和年龄结构寄生捕食种群模型的动态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具有免疫效应的病毒传播模型研究现状
        1.2.2 多组传染病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具有季节性影响的媒介-宿主传染病模型的研究现状
        1.2.4 多种关系并存的种群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体液免疫及细胞间传播的病毒扩散模型
    2.1 模型建立与预备知识
    2.2 解的适定性
    2.3 基本再生数
    2.4 疾病的灭绝性
    2.5 无抗体响应的病毒感染动力学
    2.6 具有抗体响应的病毒感染动力学
    2.7 数值模拟
    2.8 总结与讨论
3 非线性发生率的多组SIR及SEIRS反应扩散模型
    3.1 模型建立与预备知识
    3.2 全局解的存在性及最终有界性
    3.3 基本再生数
    3.4 疾病的阈值动力学
        3.4.1 疾病的灭绝性
        3.4.2 疾病的一致持久性
    3.5 空间齐次异质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6 非线性SIR反应扩散方程的主要结果
    3.7 数值模拟
    3.8 总结与讨论
4 非线性发生率的周期媒介-宿主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
    4.1 模型的引入与推导
    4.2 解的适定性
    4.3 基本再生数
    4.4 无病稳态解的吸引性
    4.5 疾病的一致持久性
    4.6 全系统的阈值动力学
5 具有年龄结构及时滞的寄生-共生-捕食模型
    5.1 模型建立与预备知识
    5.2 解的正性与有界性
    5.3 平衡点的存在性
    5.4 主要结果
        5.4.1 乌鸦子系统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5.4.2 乌鸦与杜鹃的互利共生
        5.4.3 猫-乌鸦的持久性
        5.4.4 整个系统的持久性
    5.5 数值模拟
    5.6 总结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区间多种群Volterra生态系统的全局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巢湖市生态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管控研究[D]. 纪孝宇.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2)
  • [2]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刘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几类光滑与非光滑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研究[D]. 罗建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多目标风险调度研究[D]. 武连洲.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具有时滞的随机种群模型的定性分析[D]. 杨凯祥.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两类分数阶三种群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D]. 王丽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天山南麓尉犁至拜城段汉代军事防御系统重建与网络分析[D]. 朱建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0(06)
  • [8]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研究[D]. 尚颖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分析噪声对禽流感模型稳态的影响[D]. 刘宇. 苏州大学, 2020(06)
  • [10]三类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和年龄结构寄生捕食种群模型的动态行为[D]. 罗颜涛. 新疆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区间多种群 Volterra 生态系统的全球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