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大陆以外公开收藏中国家谱

关于在大陆以外公开收藏中国家谱

一、关于大陆以外中国家谱公藏(论文文献综述)

夏妍[1](2021)在《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以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为调研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谱档案,是记载家族文化、社会地位、人物事迹、历史变迁的重要档案。我国档案馆对馆藏家谱档案进行开发利用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家谱档案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在历史学、考古学、姓氏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均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我国档案馆对馆藏家谱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馆藏家谱档案的价值;其次家谱档案中蕴含丰富的传统家族文化内涵,档案馆对其开发利用有助于传承与保护传统家族文化;最后,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一部分,档案馆重视对馆藏家谱档案的开发利用,不仅丰富了档案工作的内容,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知。本文主要研究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以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为调研对象。全文总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是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概述。主要研究了我国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相关概念,区分家谱及馆藏家谱档案的定义、厘清馆藏家谱档案的分类及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内涵、阐述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第三部分则是现状调研部分,该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调研和电话访谈的方法对我国31家省级综合档案馆(除港澳台地区)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再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河南省档案馆《黄氏宗谱》的开发和福建省共享平台“馆藏家族谱”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对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家谱开发利用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目前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据调研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档案馆家谱档案馆藏结构单一,馆藏家谱档案数量种类不丰富;2.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意识薄弱,开发形式单调;3.档案馆家谱档案数字开发缓慢,信息化建设落后;4.档案馆家谱档案利用渠道单一,馆藏家谱档案利用率低。第四部分则提出对策部分,该部分主要针对目前我国省级档案馆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优化档案馆馆藏结构,具体包括加大家谱档案征集力度、做好家谱档案整理工作以及重视挖掘特色家谱档案。2.提高家谱档案开发意识,主要是加快开放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家谱档案文化品牌和纳入家庭档案开发范畴3.提高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的利用形式,具体形式主要有增强档案馆网站交互性、加强社交媒体的合作以及提供家谱档案个性化服务。4.推进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就需要规范馆藏家谱档案数据着录规则,其次再注重开发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数据管理平台、构建档案馆家谱档案开放共享平台。第五部分是结尾部分,总结并概括全文。本文针对省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及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供思路。

喻雯虹[2](2020)在《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的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文中指出文章从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现状出发,阐明了家谱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问题和家谱阅读推广的意义,并在论述家谱资源建设和研究开发工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家谱资源阅读推广工作的创新策略。

丛鑫[3](2020)在《现时谱牒的编撰与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谱牒,自周代诞生起就一直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几经兴衰,但纂修谱牒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建国初期遭受过沉重打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文化自信逐渐恢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觉醒,谱牒编撰文化重新得到认可。此外,海内外同胞的寻根活动、学术研究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谱牒编撰与出版的重新兴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谱牒的编撰与出版亦走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无论是所记内容、所用体例还是表现形式、实际用途、技术手段都呈现出新变化新气象。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在推进家庭教育,弘扬家族文化;提供翔实资料,推进学术研究;开发文创旅游,推动地方发展;促进资源整合,满足大众需求;发扬乡邦文化,促进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中存在的资料使用缺乏考实、纂修流程不够规范、发行使用层面狭窄、技术使用程度不佳等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将不利于谱牒编撰出版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谱牒价值的实现,不利于谱牒的长远发展。从出版的角度对现时我国谱牒的编撰与出版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探究我国谱牒编撰与出版重新兴起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创新之处,深入挖掘其社会意义,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当下以及未来谱牒编撰与出版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促进谱牒编撰出版水平的提高,最终推动谱牒健康、蓬勃发展。

周璇[4](2020)在《《两汉诏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代诏令,乃三代至今诏令文章之型典,为温醇简尽、文实兼盛风骨之表率。《两汉诏令》共收诏令653篇,是东、西两汉诏令的首次合集,由北宋林虑所编的《西汉诏令》及南宋楼昉所编的《东汉诏令》组合而成。此二书在两宋分别流传,并无合本传录。之後,元代文学家、史学家苏天爵,於元至正九(1341)年五月,在其任浙江行省参知政事期内将其合编一书,刊行於世,是为此书最早版本。东、西两汉诏令文的合璧,展现了从宋至元,士大夫读书仕历的心志隅陬和学术上复宋追古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展现着当时对於散见趋向辑遗、单行趋向合本的历史进程。《两汉诏令》从《汉书》、《後汉书》之史籍中用力辑出材料,经撰着人虔心排序,审订批案,得以再造诏令文章的布局形态,为後代提供了重要启创和示范。研究部分:第一章,从多方面挖掘编者林虑、楼昉生平,考证史载不详之处,并介绍着书缘起、经过。第二章,对《两汉诏令》版本进行详细考察。因《两汉诏令》的元明刻本都十分具有代表性,很能反映宋以後书籍刻印的内外变化及阶段性风貌。同时,古籍中极为重要的辨伪学、流传史,通过透视其纸张存样、诸家藏印等细节,也都有了具体入微的呈现,因此具有较大价值。同时,从对现实版本的逐一查考中,能发现历代书目的题跋、目、记存在颇多错讹,四库馆臣之持论亦能检寻出有失允妥的部分,故着力予以勘正,多有裨益。第三章,从书本内容出发。简述文体之学上的《两汉诏令》,继而论其着述体例不乏去陈出新之革创,但也有狐裘羔袖之阙憾。在得失间知见本书对政书一脉的因承扬弃。而通过列表,分类诸目,则游骋於两汉治乱时代,目见史事之更迭兴衰。同时,校勘成果揉汇其中,做举隅呈现。以上,基本树立出《两汉诏令》一书的历史地位,厘清其行世之影响。

谢鑫[5](2019)在《我国城乡变迁历史视域下的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档案是家庭及其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不仅是凭证和参考,更是构建家庭记忆的媒介。后者的意义对家庭和个人而言通常是第一位的。保存乃人类的天性,记录是文化传承、记忆留存的必要手段。家庭档案在国内外均有着悠久的形成与保管历史。档案记忆理论推动研究范式转换和档案工作理念变革。家庭档案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它便一直是私人档案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已有的家庭档案及其记忆研究侧重于档案机构对它的管理,虽然关于家庭档案性质、价值及档案机构对策的探讨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解释家庭档案的特殊性、家庭档案记忆建构与社会历史进程的联系,但是仍有正面回答和深入研究的必要。结合具体的历史经验和时代特征来分析我国家庭档案记忆既可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更可为现时与未来的家庭档案记忆的资源化构建提供参考。因而,有必要从此方面展开研究。总体而言,文章的研究视角为城乡变迁。城乡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活动的场域,城乡变迁既包括城市的发展,也包括乡村的建设,这意味着城乡边界的此消彼长,也暗含着二者关系的演进变化。它贯穿于人类文明史,从原始混一的城乡共生状态,逐步走向城乡分化,最终又将迈向一体化的城乡融合,目前我国正处于该进程中。本文以我国城乡变迁为线索,既重视对历史趋势和脉络的爬梳,又重视对当下社会结构的分解,结合社会特征来讨论家庭档案记忆主体及媒介的变化,从形成与管理两个重要环节掌握各个时期的家庭档案及家庭档案记忆建构事实和特点,并立足国情社情和时代趋势提出资源化的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策略。在具体研究中,将采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弥补单纯依靠一种理论方法研究档案现象存在的不足。第1章绪论与第7章结论分别提出研究思路内容、总结展望研究,在此之外的主体章节共分为3大部分。首先,以第2章为主体,为家庭档案记忆与城乡变迁关系的理论研究。该部分首先界定了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家庭档案和档案记忆。继而以社会记忆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场域理论为支撑,以家庭档案的主体特殊性为切入点,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无结构观察,明确了家庭档案的记忆属性和家庭记忆的建构特征,以及档案与记忆间的互动过程与建构路径。家庭档案记忆建构指家庭和个人通过形成、管理和利用档案来记录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对记忆进行保存、传承和重现的活动,它可以被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后,分析了城乡变迁及城乡关系演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作用。作为社会场域,它们对家庭档案记忆主体、记忆媒介产生影响,而公共机构的在城乡的差异分布与服务则直接影响到记忆建构行为。其次,是以第3、4、5章为主体的我国城乡变迁视域下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历史研究。该部分在第2章的分析框架之下,聚焦城乡原始共生、城乡分化和城乡融合阶段或进程,综合使用文献研究、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有侧重地梳理了我国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事实与特点。其中,第3章为我国城乡共生阶段的传统家庭档案记忆建构,首先揭示了我国传统的城乡社会及此社会中的家庭,进而从家谱编修和管理的史实、规律和动因三方面剖析了家庭档案记忆建构实践,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对它的作用影响。第4章承接上一章的内容,以城乡共生阶段的实践为起点,分析了家庭档案记忆建构在城乡分化阶段的发展演绎。近现代以来,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逐步走向分化,在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撕裂了原来的共生混一状态。该章研究了这一时期城乡社会变迁以及它对家庭档案记忆主体(家庭)的影响,分析了传统家谱编修与管理的现代转向,家庭档案专业概念的产生与实践,以及现代档案研究与工作的介入,总结出该阶段家庭档案记忆建构传统与现代性兼有的特征,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第5章是我国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当代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研究。上世纪末,我国开始推动城乡的一体化建设。该章首先分析了当代城乡社会和家庭,它们沿着现代化的方向继续发展;接着通过兼顾对象全面性和差异性的网络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了在此时代进程中,公共机构的家庭档案工作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档案形成管理情况;总结出当代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特点趋势,并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历史和现实成因。最后,纵观历史,家庭档案记忆建构这一实践,从国家与宗族共同参与的活动,走向家庭独立自发的活动,又逐步发展为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家庭档案记忆在文化和社会维度的价值愈发凸显。但是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尽管家庭档案记忆已被有意识地作为一类资源来进行建设,仍存在不足。因此,以第6章为主体,探讨了面向城乡融合的资源化家庭档案记忆建构。该章结合相关理论与历史经验,理清了家庭档案记忆与社会记忆资源的交互关系,进而探讨了资源化家庭档案记忆建构主体的形成与结构,顺应时代趋势提出建设目标原则,分析了记忆建构的关键策略。

王新才,谢鑫[6](2019)在《我国图情档领域的谱牒研究:兼与史学、社会学范式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谱牒是记录家族世系源流的文献,对谱牒的科学研究始于近代,史学、社会学和图书情报档案学一直是重要参与学科。文章通过对CSSCI (含扩展版)收录的26种图情档期刊上所载论文的文本研读,总结该领域谱牒的研究脉络:由研究谱牒本身转向馆藏建设开发,在后者以技术应用为界分为文献入藏、书目控制阶段和面向利用的数字资源组织与开发阶段,整个进程穿插着资源揭示和拓展研究。这一脉络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是学科发展转型的映射。通过与史学、社会学范式下的谱牒研究进行比较,发现由于传统文献学的交集,图情档同史学在谱牒研究上有一定重合和交互,但更多是由学科定位及范式导致的不同,而与社会学相关研究差异更为明显。基于文献回顾与学科对比,文章认为图情档的谱牒研究应明确本学科研究特色,在资源组织、开发与保存中加强领域内的协调合作,吸收其他学科成果和借鉴研究方法的同时,开展数字人文等跨学科合作。

王建平[7](2018)在《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及家谱学学科理论构建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作为本文的第一章,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家谱”这个概念作出诠释,搜罗相关论着关于“家谱”的定义和别称,辨析其异同,选用其中较为通用且适当的说法,梳理现代规范学术研究后家谱学研究的大致发展历程和前人的研究成就,探讨前人研究的不足,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并说明议题研究的动机、目的、范围、方法。第二章讨论近四十年来家谱学研究界的学术分期,拟以四十年间家谱学研究引领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气的具体事件或成果为界限,按照各阶段的不同学术走向和研究特征划分为家谱研究的回温期(1978-1988)、发展期(1989-2000)和繁荣期(2001-2017)加以绍述,以达到了解家谱学研究状况及背景视野的大致脉络以及影响促成此种情况的相关背景和主要原因的目的。第三章将着墨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主要的家谱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关于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家谱研究形成的区域特色包括:学术机构、研究方向及特色、家谱收藏机构、主要的家谱学研究刊物、学术会议、与之相关的国家社科成果。探讨时期内研究者在家谱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的异同,大致将近四十年了的家谱学研究热点问题分为:谱牒学概论类、中国家谱学史类、家谱的个案研究类等。力图绘制出近四十年来国内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地图,勾勒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系谱。第四章重点考察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在家谱学研究方面与港台及海外学者交流合作问题。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遭冷,这在学术前史回顾部分已经涉及,在此部分不再赘诉。需要提及的是港台及海外的中国家谱研究未曾中断,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学人在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外交学术流频繁,互相取长补短,也促进了家谱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第五章作为结论章,基于本文前四章节的论述进行考察性的论述研究,围绕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问题与以家谱文献和材料为中心独立的家谱学科体系构建的展望展开讨论。认为中国家谱文献进入研究的繁荣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家谱研究多沦为其他学科研究参考性的研究材料,家谱学研究陷入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从目前的研究思路来看,虽然家谱学始终都没有摆脱其他学科附庸的地位。虽然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学(古谱牒学)研究传统,家族谱文献数量巨大,涵盖内容及其丰富,但就其目前家谱学科构建本身来讲,大多研究者多作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材料来使用,本学科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被其他学科诸如历史学、图书馆学、遗传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所分割。“家谱学”名义上的研究范围巨大,而实际研究中仅限于家谱材料的搜集、整理、编目等文献整理工作。二,家谱学研究理论构建不足,阻碍家谱学而发展。目前的家谱学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除谱学概论、谱学史及家谱调查整理研究等传统研究之外,目前的家谱学研究者多集中于地域姓氏的家谱个案研究,流于文本表层解读,缺少横向或者纵向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学术视野和深度讨论的研究成果尚少,对家谱学学科构建与系统论述的专门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三,家谱的网络数据化得失参半。家谱文献的网络数字化是近年来家谱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除了有利于古旧文本保存外,家谱文献的数据化在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而且资源检索给予了研究者巨大的便利,提高了文献辑取效率,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家谱材料的数据化也缩短了研究周期,提高了学者科研工作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延长了学者的学术生命;另一方面,家谱文献的数据化,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家谱材料的文献特征和文本的个性化特征弱化,这对研究者来讲也是一种研究信息的缺失。四,思考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于家谱学科的学术定位、学科归属、研究思路、学科人才培养等诸问题展开,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建议,以促进家谱学的不断发展完善。

曹天晓[8](2018)在《清儒丁晏年谱》文中研究指明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江苏山阳(今属淮安)人,清中後期经学家,着书凡六十余种,生前汇刊部分着作爲《颐志斋丛书》。所着《尚书余论》《郑氏诗谱考正》《毛诗陆疏校正》《曹集铨评》等颇受学界推重。然而至今尚无一部准确、详尽的丁晏年谱,研究者在论述丁晏生平、交游、着作、学术经历时多有讹舛。本谱在丁晏子侄门人所撰旧谱基础上,通过对丁晏及其交游人物的数百种学术着作、诗文、日记、手札、书画题赠等文献的考索,结合地方志及清廷档案,对丁晏的生平、交游、着述及学术经历进行了全面梳理,丰富了丁晏生平的大量细节,补充了旧谱中遗漏的一些重要事件,纠正了许多流传己久的错误记载。根据谱主一生行迹特点,本谱分爲四卷:卷一,年少才俊,名动公卿;卷二,公车蹭蹬,广结名士;卷三,挺身扶危,忠而见谤;卷四,退居讲学,颐养天年。各卷之间事行略有交叉,至於着述活动,则贯其一生,未尝中辍。各卷之前有概要,简述该卷主要内容。谱後附録有《丁晏着述考》《丁晏诗文集版本考述》《丁晏集外诗文札辑目》《丁晏涉嫌剽窃案辨冤》《丁晏评传资料集録》以及《人名索引》《人名字号对照》等。

李晓楠[9](2018)在《2007—2017年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汉文古籍数字化情况调研》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古籍数字化是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与古籍整理、文献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紧密相关。在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今天,古籍数字化是其中最快捷、最重要、最有效的传播渠道。其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大陆地区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在我国的古籍数字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选取2007-2017年即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十年间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情况做基础调研,调研对象是汉文古籍,通过调研对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情况和公众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调研对目前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为公共图书馆下一步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基础材料,为数字化工作提出有益建议。

闫康[10](2017)在《谱牒档案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社会对和谐团结的追求,公民对家风家训的心理认同。以上种种因素,愈加凸显谱牒档案开发的重要意义。谱牒档案是档案领域里的一朵奇葩,谱牒是综合记载整族历史的档案,有着延续良好家风,稳定宗族内部秩序,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社会稳定发展等作用。对谱牒档案开发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为实际的开发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谱牒档案功能的实现增添一点助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谱牒档案的开发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开发谱牒档案,可以利用其凭证价值维护社会的稳定,解决历史的遗留问题和冲突争端事件;可以挖掘其中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于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顺应寻根问祖的潮流,满足现代人追求归属感和提升自我认知的需求。谱牒档案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求开发人员把握开发的优势,改善现实的不足。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站在档案学的角度,对谱牒档案开发的意义和条件、谱牒档案开发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进而从谱牒档案的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开发形式、开发推广这四个方面对开发策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写作思路:首先分析当下谱牒档案开发的意义和有利条件。其次,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法客观阐述谱牒档案开发现状,研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最后,提出加强谱牒档案开发的策略。策略涵盖了资源管理、筹备开发和具体开发的整个过程,涉及了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相关知识。本文力图通过谱牒档案开发研究,为实际的开发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促进谱牒档案开发的实践,提高开发成果的应用价值,顺应时代需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巩固社会和谐。

二、关于大陆以外中国家谱公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大陆以外中国家谱公藏(论文提纲范文)

(1)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以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为调研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概述
    2.1 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概念
        2.1.1 家谱及馆藏家谱档案的定义
        2.1.2 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分类
        2.1.3 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内涵
    2.2 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意义
        2.2.1 有利于实现馆藏家谱档案的价值
        2.2.2 有利于传承与保护传统家族文化
        2.2.3 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档案事业的认知
3 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现状
    3.1 档案馆家谱档案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设计
        3.1.1 网络调研和电话访谈设计说明
        3.1.2 网络调研和电话访谈结果分析
    3.2 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个案分析
        3.2.1 福建省档案馆共享平台——馆藏家族谱目录
        3.2.2 河南省档案馆《黄氏宗谱》开发利用过程介绍
    3.3 档案馆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取得成绩
        3.3.1 家谱档案逐渐得到重视
        3.3.2 家谱档案数字化进程开展
    3.4 档案馆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3.4.1 馆藏结构单一,馆藏数量不丰富
        3.4.2 开发意识薄弱,开发形式单调
        3.4.3 数字开发缓慢,信息化建设落后
        3.4.4 利用渠道单一,利用率低
4 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对策
    4.1 优化档案馆馆藏结构
        4.1.1 加大家谱档案征集力度
        4.1.2 做好家谱档案整理工作
        4.1.3 重视挖掘特色家谱档案
    4.2 加强家谱档案开发意识
        4.2.1 加快开放馆藏家谱档案
        4.2.2 开发家谱档案文化品牌
        4.2.3 纳入家庭档案开发范畴
    4.3 提高家谱档案利用形式
        4.3.1 增强档案馆网站交互性
        4.3.2 加强与社交媒体的合作
        4.3.3 提供家谱档案个性化服务
    4.4 推进家谱档案信息化建设
        4.4.1 规范家谱档案数据着录规则
        4.4.2 开发家谱档案数据管理平台
        4.4.3 构建家谱档案开放共享平台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的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建设和利用概况
2 家谱的价值及阅读推广意义
    2.1 家谱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2.2 家谱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
    2.3 家谱特有的文献价值
3 公共图书馆开展家谱阅读推广的策略探索
    3.1 确立特色化收藏原则
    3.2 完成配套书目揭示工作
    3.3 注重数字化资源建设
    3.4 加强家谱研究和出版工作
    3.5 创新家谱阅读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

(3)现时谱牒的编撰与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悠久的谱牒编撰历史
        1.1.2 新中国谱牒编撰传统的中断与恢复
        1.1.3 现时谱牒学研究的兴起
        1.1.4 谱牒编撰与出版的现实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1.5.1 理论意义
        1.5.2 应用价值
    1.6 相关概念界定
2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的兴起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谱牒编撰历史概述
        2.1.1 我国谱牒编撰的起源
        2.1.2 我国谱牒编撰的历史发展
    2.2 新时期谱牒编撰与出版的兴起历程
    2.3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兴起的表现
        2.3.1 谱牒类图书数量增多
        2.3.2 各类谱牒编撰编委会的成立
        2.3.3 专业修谱公司的兴起
        2.3.4 谱牒编撰相关论坛、网站、公众号的活跃
    2.4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兴起的原因分析
        2.4.1 经济发展后文化自信的恢复
        2.4.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
        2.4.3 海内外同胞的寻根意识与寻根活动
        2.4.4 学术研究的需求
3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工作的实施
    3.1 谱牒编撰出版的筹备工作
        3.1.1 人员及组织的筹备
        3.1.2 资金的筹措
    3.2 信息的搜集、考实与统计
        3.2.1 传统手段的继承
        3.2.2 新技术手段的采用
    3.3 体例的确定
    3.4 途径的选择
    3.5 序言的编写
    3.6 谱牒的印制与出版
        3.6.1 印刷的方式
        3.6.2 样式的选择
        3.6.3 纸张的选择
        3.6.4 牌记的印刷
        3.6.5 数量的确定
4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的变革与创新
    4.1 内容创新
        4.1.1 女性情况入谱
        4.1.2 高等教育情况入谱
        4.1.3 家规、家训的修正
    4.2 体例创新
        4.2.1 版权页的出现
        4.2.2 版式的变化
    4.3 技术创新
        4.3.1 彩色照片、图片的使用
        4.3.2 谱牒数字化
    4.4 方法创新
        4.4.1 委托修谱公司
        4.4.2 借助网络修谱
    4.5 典藏创新
        4.5.1 网络共享
        4.5.2 机构收藏
5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的社会意义
    5.1 促进资源整合,满足大众需求
    5.2 推进家庭教育,弘扬家族文化
    5.3 发扬乡邦文化,促进农村建设
    5.4 开发文创旅游,推动地方发展
    5.5 提供翔实资料,推进学术研究
6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6.1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存在的问题
        6.1.1 资料使用缺乏考实
        6.1.2 纂修流程不够规范
        6.1.3 现代技术使用不足
        6.1.4 发行使用层面狭窄
    6.2 现时谱牒编撰与出版的改进措施
        6.2.1 去伪存真,注意资料考实
        6.2.2 严格标准,规范编制流程
        6.2.3 广泛学习,采用先进手段
        6.2.4 推广使用,服务社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两汉诏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汉诏令》的编者
    第一节 北宋林虙
        一、林虙生平考
        二、“闽林”世系源流考
        三、与“莆田阙下”林虙之混淆
        四、生卒年考略
    第二节 南宋楼昉
        一、忠义恤民,政声流芳
        二、文章尔雅,讲学育才
第二章 《两汉诏令》的版本流传与误读
    第一节 《两汉诏令》刊本的分合
        一、与洪咨夔之“同书异书”
        二、苏天爵之合刊
        三、清以後书目题跋之误
    第二节 《两汉诏令》的现存版本
        一、上海图书馆藏本
        二、其他馆藏:余版云烟经眼
第三章 《两汉诏令》编修内容研究
    第一节 汉代诏令与公文文书
    第二节 《两汉诏令》的文献编纂
        一、《两汉诏令》体例综览
        二、《两汉诏令》编修的具体成果与失误
    第三节 《两汉诏令》与宋代史学的交联
        一、背靠宋代高度繁荣的史学整体
        二、与古文运动的“暗合”
        三、意破尊经卑史之局,怀却词科兴盛之风
    第四节 考校纠谬,引证不孤
        一、《封莽通等》
        二、《置廷平诏》
        三、《罢击珠厓诏》
        四、《封班超诏》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城乡变迁历史视域下的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回顾
        1.2.1 家庭档案研究综述
        1.2.2 档案记忆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2 家庭档案记忆与城乡变迁关系的理论研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家庭档案
        2.1.2 档案记忆
    2.2 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理论分析
        2.2.1 相关理论支撑
        2.2.2 基于访谈调查的家庭档案记忆建构分析
    2.3 城乡变迁及其对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作用探讨
        2.3.1 城乡变迁及城乡关系演进
        2.3.2 对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3 城乡共生阶段的传统家庭档案记忆建构
    3.1 传统城乡社会及家庭分析
        3.1.1 传统社会中的城市乡村
        3.1.2 乡土社会中的家庭
    3.2 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传统实践
        3.2.1 家谱编修与管理的史实梳理
        3.2.2 家谱编修与管理的规律总结
        3.2.3 基于文本的家谱编修与管理动因分析
    3.3 乡土社会对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作用
        3.3.1 乡土环境需要家庭档案的产生
        3.3.2 乡土文化决定家庭档案的内容
        3.3.3 经济条件制约家庭档案的形成
    3.4 本章小结
4 城乡分化阶段的现代家庭档案记忆建构
    4.1 现代城乡社会及家庭分析
        4.1.1 现代社会中的城市乡村
        4.1.2 家庭的现代化发展
    4.2 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现代演绎
        4.2.1 家谱编修与管理的现代转向
        4.2.2 家庭档案概念的产生与实践
        4.2.3 现代档案研究与工作的介入
    4.3 城乡分化阶段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特点
        4.3.1 城乡传统与现代性的基本认知
        4.3.2 现代家庭档案对家谱传统的继承
        4.3.3 家庭档案记忆建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4.4 本章小结
5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当代家庭档案记忆建构
    5.1 当代城乡社会及家庭分析
    5.2 公共机构的家庭档案工作——基于93个地区的调查分析
        5.2.1 档案馆的家庭档案工作
        5.2.2 图书馆的家庭档案工作
        5.2.3 博物馆的家庭档案工作
        5.2.4 三类公共机构家庭档案工作的比较分析
    5.3 城乡居民的家庭档案形成与管理——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5.3.1 问卷调查描述
        5.3.2 问卷调查发现
    5.4 当代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特点与问题
        5.4.1 特点趋势
        5.4.2 问题与成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面向城乡融合的资源化家庭档案记忆建构
    6.1 家庭档案记忆与社会记忆资源交互的理论分析
        6.1.1 家庭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共构
        6.1.2 家庭需求与国家需求的耦合
        6.1.3 家庭档案记忆构成社会记忆资源
    6.2 资源化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主体构成
        6.2.1 建构主体的形成路径
        6.2.2 建构主体的结构职能
    6.3 资源化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原则目标
        6.3.1 完整保存家庭的档案记忆
        6.3.2 推动城乡公平与权利平等
        6.3.3 促进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
    6.4 资源化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的关键策略
        6.4.1 增强意识,推动档案机构的转型
        6.4.2 档案机构主导,多主体参与合作
        6.4.3 资源入藏,重视档案主体性特征
        6.4.4 档案开发,加强社会记忆的构筑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访谈记录
    附录2 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后记

(6)我国图情档领域的谱牒研究:兼与史学、社会学范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获取及处理方法
2 我国图情档领域谱牒研究回顾
    2.1 关于谱牒的研究
    2.2 谱牒馆藏建设与开发研究
    2.3 谱牒拓展研究
3 与史学、社会学范式下谱牒研究的比较
4 图情档领域谱牒研究前瞻
    4.1 明确本学科研究特色
    4.2 图情档领域协调合作
    4.3 借鉴与跨学科合作
5 结语

(7)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家谱相关概念的理清
        (二) “家谱学”的范围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 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 学术意义
        (二) 社会意义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的家谱研究的分期
    一、回温期(1978-1988)
        (一) 改革开放与家谱研究工作的重启
        (二) 中国大陆地区家谱研究初具规模
    二、发展期(1989-2000)
        (一) 家谱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奠基阶段
        (二) 家谱研究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三、繁荣期( 2001-2017)
        (一) 家谱研究的开拓创新阶段
        (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家谱研究全面复兴
第三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的家谱研究的成就
    一、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
        (一) 文献整理成果丰富
        (二) 文本研究不断深入
        (三) 理论研究与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家谱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 家谱学概论
        (二) 中国家谱学史研究
        (三) 家谱个案研究
    三、家谱研究的区域特色
        (一) 华北地区
        (二) 华南地区
        (三) 其他地区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与港台及海外的学术交流
    一、大陆地区与港台地区的交流
        (一) 大陆地区与香港等地学者交流
        (二) 大陆地区与台湾学者交流
    二、大陆地区与海外地区的交流
        (一) 大陆地区与日本学者交流
        (二) 大陆地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学术交流
        (三) 大陆地区与欧美地区的交流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的大陆地区家谱研究的理论构建
    一、家谱研究有待深化的问题与展望
        (一) 珍贵家谱进一步抢救
        (二) 家谱的网络数字化建设与创新
    二、家谱学的学科理论构建问题的探讨
        (一) 家谱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二) 家谱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问题
        (三) 家谱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的思考和建议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清儒丁晏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丁晏画像
丁晏跋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
丁晏致许瀚手札
丁晏印章选萃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创新与不足
丁晏家族世系表
谱前
卷一 少年才俊 名动公卿
    本卷概要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1岁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2岁
    嘉庆元年丙辰(1796)3岁
    嘉庆二年丁巳(1797)4岁
    嘉庆三年戊午(1798)5岁
    嘉庆四年己未(1799)6岁
    嘉庆五年庚申(1800)7岁
    嘉庆六年辛酉(1801)8岁
    嘉庆七年壬戌(1802)9岁
    嘉庆八年癸亥(1803)10岁
    嘉庆九年甲子(1804) 11岁
    嘉庆十年乙丑(1805) 12岁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 13岁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 14岁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15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16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17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18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 19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20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 21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 22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 23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 24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25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 26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27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 28岁
卷二 公车蹭蹬 广结名士
    本卷概要
    道光二年壬午(1822) 29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 30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31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 32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 33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 34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 35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 36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 37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38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 39岁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40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 41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 42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 43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 44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 45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 46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47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 48岁
卷三 挺身扶危忠而见谤
    本卷概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 49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 50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 51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 52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 53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 54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 55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56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57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 58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 59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 60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 61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 62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 63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 64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 65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 66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 67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68岁
卷四 退居讲学 颐养天年
    本卷概要
    同治元年壬戌(1862) 69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 70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 71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 72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 73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 74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75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76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77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78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79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80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81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 82岁
谱後
参考文献
    (一) 丁氏家族着述及谱传
    (二) 其他清人着述及谱传
    (三) 地方文献及档案史料
    (四) 现代研究论着
    (五) 目録及工具书
附録
    附一: 丁晏着述考
    附二: 丁晏诗文集版本考述
    附三、丁晏集外诗文札辑目
    附四: 丁晏涉嫌剽窃案辨冤
    附五: 丁晏评传资料集録
    附六: 人名索引
    附七: 人名字号对照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2007—2017年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汉文古籍数字化情况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古籍及古籍数字化的概念
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三、国内古籍数字化的学术研究 第一章 调研背景
一、汉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
    (一)国外
    (二)国内
二、我国国家政策与规划之下的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 第二章 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情况
一、公共图书馆汉文古籍数字化现状概述
    (一)华北地区
    (二)东北地区
    (三)华东地区
    (四)中南地区
    (五)西北地区
    (六)西南地区
二、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
    (一)国家图书馆
    (二)江苏省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
    (三)大连市图书馆
三、公共图书馆购买的商业化古籍数据库
    (一)书同文公司古籍数据库
    (二)爱如生公司古籍数据库
    (三)中华经典古籍库
四、图书馆与商业古籍数据库对比——以“中华古籍资源库”与“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为例 第三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古籍数字化产品调查分析
一、基本信息
二、古籍需求
三、古籍数字化产品的用户体验 第四章 调研成果总结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一)开辟了我国古籍保护的新方式
    (二)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三)有利于我国的文化繁荣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顶层设计,共建共享不足
    (二)缺乏统一标准,对象选择不一
    (三)国家投入不均,相关法规不全
    (四)专业人员不足,开发水平有限
三、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一)依托国家政策,积极服务大众
    (二)实现整体调控,建立统一标准
    (三)提升开发质量,突出文献特色
    (四)争取资金支持,建立人才梯队
    (五)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效能最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自建古籍数据库一览表 附录二 :古籍数字化产品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报告 后记

(10)谱牒档案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谱牒档案开发的意义和条件
    2.1 谱牒档案概述
    2.2 谱牒档案开发的意义
        2.2.1 社会意义
        2.2.2 文化意义
        2.2.3 经济意义
        2.2.4 教育意义
    2.3 谱牒档案开发的条件
        2.3.1 国家积极倡导
        2.3.2 社会普遍需求
        2.3.3 个人参与度高
第3章 谱牒档案开发现状分析
    3.1 资源管理环节
        3.1.1 资源载体形式单一
        3.1.2 资源保管分散
    3.2 开发筹备环节
        3.2.1 开发意识薄弱
        3.2.2 缺乏专业开发团队
    3.3 具体开发环节
        3.3.1 开发观念陈旧
        3.3.2 开发成果利用率低
    3.4 样本分析
        3.4.1 美国家谱网
        3.4.2 《华夏张氏统谱》的编修
        3.4.3 对比分析
第4章 加强谱牒档案开发的策略
    4.1 开发主体方面
        4.1.1 档案部门主导多元主体参与
        4.1.2 广纳人才组建开发团队
    4.2 开发客体方面
        4.2.1 丰富资源载体类型
        4.2.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4.3 开发形式方面
        4.3.1 主动适应时代需求
        4.3.2 形成特色开发成果
    4.4 开发推广方面
        4.4.1 分众化宣传普及谱牒档案开发
        4.4.2 提高开发成果利用效率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四、关于大陆以外中国家谱公藏(论文参考文献)

  • [1]档案馆馆藏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以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为调研对象[D]. 夏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的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J]. 喻雯虹. 图书馆, 2020(07)
  • [3]现时谱牒的编撰与出版研究[D]. 丛鑫.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两汉诏令》研究[D]. 周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我国城乡变迁历史视域下的家庭档案记忆建构研究[D]. 谢鑫. 武汉大学, 2019
  • [6]我国图情档领域的谱牒研究:兼与史学、社会学范式比较[J]. 王新才,谢鑫. 图书馆论坛, 2019(03)
  • [7]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D]. 王建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8]清儒丁晏年谱[D]. 曹天晓.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2)
  • [9]2007—2017年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汉文古籍数字化情况调研[D]. 李晓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 [10]谱牒档案的开发研究[D]. 闫康. 河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关于在大陆以外公开收藏中国家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