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金融业坏账准备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金融业坏账准备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我国金融业呆账准备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19)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包括外资、民间投资等),在一系列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设计下,构造出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成为能够承担资产损失的责任主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产权制度改革以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业的经营效率。可以缩小与世界先进银行差距。鉴于此,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全面、客观的构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评价体系,并从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三个方面对已经完成的产权制度效应进行跟踪评价及科学分析,可以极大丰富和完善现有产权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并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本章首先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及改组上市的现状出发,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最后归纳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首先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详尽的阐述,为后续章节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从产权制度改革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总结。第三章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较为深刻的评析。首先利用博弈论分别阐释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股东与董事会、经理层之间以及国有产权与非国有产权之间的利益分歧,得出了三种情形下个体理性产生的社会总收益均小于集体理性的社会总收益的结论。并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博弈类型分别求得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中博弈各方的最优策略解,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思路推进。其次,分别总结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及不足。第四章从公司治理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首先进行公司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衡量与评价,最后就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五章从经营绩效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效应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公司绩效效应生成机理。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动态效应模型就产权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从风险承担的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归纳阐述的基础上,首先对风险承担及产生的一般机理进行阐述和分析,其次构建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论述产权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的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最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进行实证研究。第七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在总结前文研究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比较分析法。本文侧重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研究过程中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以有效的分析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与不足,从而可以评析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2.理论分析法。本文通过介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理论,以及分别对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三种效应产生机理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尝试性的丰富和完善现有产权理论,并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3.博弈分析法。博弈论能够较好的反映多方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参与主体多变的行为结果。经济活动中,主要参与者通过观察和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更加贴合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本文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委托代理与搭便车行为以及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关系进行利益博弈分析。4.实证分析法。本文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公司治理效应、经营绩效效应以及风险承担效应时分别使用动态效应模型及Panel Data模型,基于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5.模型构建法。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研究最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及动态变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风险承担效应的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基于产权改革视角的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具体为:1.建立多视角的分析框架。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本文分别从公司治理效应、经营绩效效应以及风险承担效应三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加以论述和评析,避免了以往单一视角带来的片面性。2.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的三个不同角度本文都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分析方面,本文试图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及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从理论上论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最优产权安排。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分别使用动态效应模型以及Panel Data模型,基于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3.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式深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使得分析更全面。本文选取相关指标首先纵向的比较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前后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效应的变化,其次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又横向的比较不同产权结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应的不同与优劣。

薛涵予[2](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陶秀宝[3](2019)在《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法治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治保障是实现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条件,这是依法治国的应然要求和克服“政府失灵”的现实需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我国在指导战略上高度重视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开始建立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出台《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部门规章和相关指导意见或通知对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予以规制和保障。但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及其权限尚未立法明确、金融监管信息获取呈碎片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制度化有待加强。为确保我国监管资源在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中得到优化配置,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我国金融稳健发展,借鉴世界各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经验,分析监管权的合理配置、完善的金融监管信息获取机制和常态化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实现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应制度安排,从上述存在的三个问题出发,提出完善我国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法治保障的路径:一是明确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及其权限、二是推进金融监管信息统计标准化和综合化、三是促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常态化。

关顺远[4](2019)在《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文中提出在遭受了二零零八年经济重创之后,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位运行,我国的实体企业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逐渐增大。银行业作为经济晴雨表,同样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存量信贷资产风险劣变、不良贷款指标持续下降,对银行业信贷资产产生巨大的挑战。基于当前状况,不良资产的处置消化能力逐渐影响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研究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策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希望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资产提供经验借鉴。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有研究。论文在第二章中总结了不良资产相关概念以及“冰棍效应”理论、资产转让理论、资产证券化理论等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接着以城市商业银行A银行为例,全面总结了A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通过报表数据分析,研究了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A银行现有的催收、重组、核销等处置手段存在催收效率低下、重组客户风险重生等方面问题,同时,从处置手段的丰富性来看,A银行目前的处置手段较为单一,相关不良贷款处置管理较不完善。最后,本文针对A银行现有的催收、重组化解、以物抵债、核销等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引入了两种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不良资产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对A银行不良资产防控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马乃斌[5](2019)在《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坚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坚持推动高水平开放,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相关政策要求的落实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前期积聚及近期形成的金融风险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金融风险不易显现,一旦转入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原本低风险的领域和行业出现风险的概率也大为增加。东亚地区的追赶型经济体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甚至金融危机。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银行同业都需要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加强统筹协调,共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上述宏观经济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相关课题,便拥有了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法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讲述研究现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为概念与理论,阐述了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处置的概念与原则、不良贷款形成及处置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阐述了银行概况、不良贷款现状及产生原因。第四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分析,阐述了不良贷款处置现状、主要手段及政策要求,借助三个具体案例分析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等。第五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改进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债务落实难度大、处置周期过长、实际回收率低、严重拉低经营利润、被地方政府过分干预的问题,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管理模式和法律机制落后、市场机制和诉讼过程受限、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缺位、地方保护主义与缺乏创新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改进措施,LC银行在今后的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应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风险;推动失信惩戒机制落实,提高依法收贷能力;注意建立专业的资产保全团队,重视培养不良处置业务骨干;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同业协作,发挥债权人主体作用,制衡地方保护主义;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处置方式等从而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高实际回收率,实现LC银行资产质量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

裔舒[6](2017)在《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储蓄机构危机、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发生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暴露,将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安全。不良资产处置得好,不仅可以控制新增不良资产,而且可以将存量不良资产通过各种形式盘活,从而提升银行对外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当前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突出,不良资产面临反弹的压力,极大地威胁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如何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政府、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A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09年12年31日,是由所在市辖内五家中小金融机构(原农村信用社)合并设立的全国首家地市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现已成为了当地乃至全省农村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A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断增加,研究解决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为研究对象,对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和原则。针对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张恩蓉[7](2013)在《金融自由权利的宪法视维》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首先是一种理论拨正的研究,力图探究立宪经济学视维下金融自由的内涵。作为一种行动权利,金融自由的规范理论所建构的“主体——行为——救济”模型恰当地阐释了金融行为自由的内涵;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所建构的“产权——救济——路径依赖”模型则有效解释了金融产权制度对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作为金融领域的基础性权利,金融自由是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也是法治经济,脱胎于市场经济的金融自由不仅赋予了金融主体在既定规则体系内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具有立宪功能。它集中反映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对立统一关系,扮演着建构金融主体进行规则选择的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赋予了金融自由以行动中的“宪法簇”构成要素的资格。在对规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评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金融自由在立宪经济学视维下是宪法行动伦理、规则选择机制和具体行动权利的三位一体。本文的研究同时又是一种实证研究,试图建构金融自由充分舒展的制度框架。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宪法秩序的伦理,金融自由与既定宪法体系之间互为函数;作为一种规则选择机制,金融自由的实现有赖于产权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具体的行动权利,金融自由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舒展。因此,立宪经济学视维下,金融自由的充分实现,需要宪法体系、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三重保障。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按照这样的脉络展开:引言部分主要就本文的写作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创新点、不足之处简要概述。本文的写作缘起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走上了一条“金融支持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国家的信用保障、居民高储蓄的资金保障保证了我国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顺利展开。探究金融主体的自由权利,不仅是作为宪法体系内的权利保障对象,而且作为宪法体系改革的能动主体就非常具有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结合本文结构梳理了金融自由权利的规范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立宪经济学理论。研究思路参考立宪经济学的思维框架对金融自由权利的研究进行一种建构性的尝试。本文主要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立宪经济学和法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而得出相关研究结论。第一章是金融自由权利基本理论之拨正。本文首先对金融自由权利研究的规范理论进行评述,阐释该理论下金融自由权利的法律意涵、其与法律规制的关系、金融自由权利的实现。进而,本文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自由权利,重点分析了制度安排、路径依赖对金融自由权利实现的影响。本章最后尝试建构立宪经济学视维下的金融自由权利研究理论,指出其对于理想宪法秩序的形成和宪法改革的意义。小结部分对全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二章考察历史维度下的金融自由权利。本章第一节先简单回顾了我国传统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发展,指出其对金融主体的抑制;进而分析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金融自由权利的扩张;最后分析了西法东渐与我国金融自由权利的发萌。第二节接着前节的阶段划分,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垄断金融体制起,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自由市场型金融发展道路让位于垄断型金融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主要反映为金融自由权利与国家法律规制之问的关系。此外,本节还就央行功能与金融自由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节主要阐述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先分析计划经济时代财政和银行的“连裆裤”关系造成的金融抑制,进而对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关键词进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指出它们对金融自由权利的影响。小结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第三章是我国金融自由权利的现实维度。本章第一节首先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对金融发展目标的影响。第二节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自由权利的现状,先简单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发展的困境;继而探讨了我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梳理了我国近些年金融自由权利的发展历程;最后总结出阻碍我国金融自山权利充分实现的障碍,包括金融全球化的影响、转轨时期的特殊困难、二元金融结构的传统。第三节对我国金融自由权利实现的路径依赖因素进行常识性的解释,指出金融结构、政府职能、国企改革与宪法体系是当前制约我国金融自由权利充分实现的主要因素。本章小结对全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分析了我国金融自由权利的未来向度。本章首先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回归中国问题,阐释我国金融自山权利的内涵,分析作为宪法行动伦理、规则选择机制和具体行动权利三位一体的金融自由在我国如何理解。进而,本章尝试着对我国金融自由权利的实现逻辑进行阐释,指出金融产权形式的多样性和可交易性是我国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实现逻辑。最后是本章结论,笔者经过前文分析指出,我国当前金融自由的充分舒展而临着金融全球化的冲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困难以及传统二重金融制度结构的影响等障碍性因素,而在具体实现金融自由的过程中我国还需要处理好金融结构优化、政府职能转变、国企改革和建立健全宪法体系等路径依赖性因素。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金融体系必须以充分舒展金融自由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其次,宪法制度的完善。最后,政府职能转变与国企改革。

马李喆[8](2010)在《促进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银行业税收政策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成果,银行业的税收政策改革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银行和税收作为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在经济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对于相关税收政策改革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但在目前的经济实践中,银行业税收政策的不完善既影响了银行的改革和开发,也对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不利影响,改革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势在必行。论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分析银行业税收政策的不足和缺陷入手,对我国银行业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借鉴国际税收政策改革的经验,对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建议。基于上述背景,论文运用金融学、财政学、税收学等相关理论,采用了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银行业税收政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从国外情况看,银行业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对银行业务征收的间接税和直接税。不同国家、对不同行业征收的税种和采用的税率并不完全相同,但普遍以所得税为主要税种;其次,介绍了我国银行业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我国银行业税制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列出了我国银行业流转税、所得税和其它税种的基本概况,通过分析找出了我国现行银行业流转税制、所得税制和其他税种存在的问题;再次,以国外银行业税收政策为借鉴,通过对国外银行业税收政策进行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改革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为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改革提供背景资料。最后,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的深入研究和对银行业税收政策发展趋势的预测,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和公平效率原则,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

李志燕[9](2009)在《中国银行业税制的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税收作为影响银行运行的重要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现行税制中的一些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面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外资银行给我国内资银行业造成压力的形势下,更要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银行业税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从这一背景和现状出发,从银行业税制的理论分析入手,比较与借鉴了国外银行业税制的经验和相关情况,探讨了我国目前银行业税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路径与配套措施,以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水平更加规范合理,更能适应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要求,从而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竞争力和整体经营效率。本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0章是导论部分。该部分主要从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五方面来对本文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属于本文的导入部分。具体介绍了本文是以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税制改革应适应这一重大环境变化为背景来开始本文的研究,通过对国内相关学者对银行业税制研究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明确了该主题的现有学术成果,为论文的写作范围划定了标准,并且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比较分析方法为主,构思了文章的整体框架,形成了以银行业税制的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国外银行业税制的比较与借鉴及银行业税制的优化与展望这四大部分的结构安排。第一章是银行业税制的规范分析。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有:第一,介绍了银行业的功能、地位与作用,以此来说明银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得出研究银行业税制的重要作用;第二,介绍了银行业税制所具有的特点;第三,运用经济学原理对目前我国银行业税制的宏微观效应做了较详细的阐述,指出银行业税制的微观效应主要体现在对银行业的规模和获利能力的影响,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对银行业发展环境的影响以及对银行业防御金融风险能力的影响方面;银行业税制的宏观效应主要体现在税收对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功能发挥的影响和对社会投入与居民消费的影响两个方面。第二章是现行银行业税制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本部分共分两部分,一是实证模型的构建,二是实证检验的结论分析。第一部分从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前提假设出发,以银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营业税及其附加和所得税作为影响银行税后利润的主要因素,依据所收集的近几年的可靠数据建立各要素与银行税后利润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针对上述所建模型,得出了在影响银行税后利润的各因素中,税收因素对银行的税后利润的影响是较为显着的,从而为后文优化我国现行银行业税制的相关建议提供依据。第三章是国外银行业税制的比较和借鉴。由于国外银行业发展较我国有更长的历史,其银行业税制的设计也较我国更加完善,因此研究国外银行业税制的发展情况,对于优化我国银行业税制无疑是有益的。该部分的内容有:第一,对国外银行业课征流转税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目前世界各国主要征收的流转税有增值税,营业税和其他流转税,其中增值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征得一种税,也是世界银行业流转税制发展的主流趋势;第二,对国外银行业课征所得税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第三,对国外银行业税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小结,得出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更有助于商品流通和劳务服务的发展,从而产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因此,我国应考虑税制结构的转型问题,逐步由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向所得税为主体转变。考虑到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经济的重要媒介和推动作用,以及国外普遍对银行业征收较低或不征流转税,并且多以消费型增值税的方式征收的具体情况,我国也应考虑对营业税进行改革,采用降低税率、改革税基或将银行业务纳入增值税链条的方式改革银行业的流转税。第四章是中国银行业税制的优化与展望。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对我国目前银行业税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银行业税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两部分,指出目前我国银行业税制有以下几点突出问题:流转税方面的问题,新的所得税存在的问题,银行业税收征管方面的问题,银行业税制设计的问题,银行业税制法制化程度问题等;第二,是银行业税制制定的原则,即适度,效率,公平,法定原则;第三,是我国银行业税制优化的对策,该部分着眼于银行业税制的近期完善和远期展望,包括流转税制的优化和所得税制的优化,以及针对银行业发展趋势即组织结构和业务多元化的变化提出了自己对未来银行业税制改革方向的建议;第四,配套措施部分从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银行业税收征管三方面进行分析。论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1.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运用了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银行业税制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研究中国银行业税制影响的大多文献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针对这一缺陷,本文运用了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相关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对中国银行业税制的效应作了较为客观、准确地定量实证分析,这种分析较定性分析而言,更具说服力。(2)本文依据中国银行业的新发展,提出了税制建设的建议。本文在分析现有税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措施,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文针对银行业的新发展——业务多元化和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对银行业税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2.本文的不足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银行业出现的新情况,还不能提出非常具体的税制结构安排。(2)银行业税制存在的问题,只是讨论了自己发现的部分,肯定还有本文尚未考虑到的一些问题。

张惠庆[10](2008)在《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银行税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成果,银行业的税制改革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虽然银行税制经过了多次调整,但随着银行业对外开放步骤的加快,现行税制的诸多负面影响开始显现。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银行业市场逐步开放,我国内资银行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此形势下,我国原有的银行税收制度和政策已不能适应加入WTO的发展需要,为了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必须立足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国情,改革现行银行业税制,为我国银行业参与加入WTO后的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本文从这一背景和现状出发,对我国现行银行业税收制度进行介绍,阐述了我国现行银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营业税和所得税对我国银行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营业税的开征会影响最优存贷款量,会对银行对外信贷融资行为产生扭曲作用,而所得税却具有税收中性作用。并在借鉴美国、加拿大和OECD国家银行税制通行做法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银行税制的对策和建议。在本文的分析中,作者首先对银行业税制改革进行了基本理论分析,主要阐述了政府促进银行业发展的依据,比较分析了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的优势和劣势,同时通过建立模型和引入税收变量,深度分析了税收政策影响银行业发展的机理。其次,重点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税制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缺陷,从银行业总体税负偏重、税制设计缺乏规范和相关税收制度失当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发现我国银行业税制存在的缺陷和危害。再次,以国外银行业税制为借鉴,通过对美国、加拿大以及OECD国家的银行业税制进行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银行业税制改革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为我国银行业税制改革提供背景资料。最后,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税制的深入研究和对银行业税制发展趋势的预测,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和公平效率原则,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银行业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

二、关于我国金融业呆账准备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金融业呆账准备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2.1 本文的结构安排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分析
        2.1.1 产权及产权制度
        2.1.2 产权制度改革
        2.1.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2.1.4 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代理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研究
        2.3.2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2.3.3 关于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的研究
        2.3.4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
第3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评析
    3.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利益博弈分析
        3.1.1 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委托代理与搭便车博弈分析
        3.1.2 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的博弈分析——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3.1.3 结论
    3.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经验
        3.2.1 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变迁缩短了改革的时间,避免了改革的弯路
        3.2.2 外部因素的变化导致政府部门原有行为偏好发生转移,推动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3.2.3 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有效保障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2.4 渐进性的改革特征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不足与教训
        3.3.1 路径依赖性严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效率
        3.3.2 沉重历史包袱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绊脚石”
        3.3.3 滞后性与被动性的特征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针对性较弱
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4.1 公司治理效应理论分析
        4.1.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
        4.1.2 公司治理运作机制
        4.1.3 公司治理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4.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衡量与评价
        4.2.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
        4.2.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研究假设
        4.3.2 模型设定
        4.3.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3.4 国有银行组实证结论及分析
        4.3.5 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组实证结论及分析
    4.4 实证结论及对比分析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经营绩效效应分析
    5.1 经营绩效效应理论分析
        5.1.1 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方法
        5.1.2 经营绩效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5.2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5.2.1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体系选择
        5.2.2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5.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模型构建及变量的选取
        5.3.2 数据来源
        5.3.3 实证结果及分析结论
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风险承担效应分析
    6.1 风险承担效应理论分析
        6.1.1 风险与风险承担
        6.1.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风险承担的影响
        6.1.3 风险承担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6.2 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基于产权改革视角
        6.2.1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收益函数
        6.2.2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收益函数
        6.2.3 国有商业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
    6.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设定
        6.3.3 样本选取
        6.3.4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5 实证结论及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7.2.1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框架构建
        7.2.2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法治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法治保障是实现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条件
    1.1 依法治国的应然要求
    1.2 克服“政府失灵”的现实需要
2 我国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法治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法治保障的现状
        2.1.1 在指导战略上高度重视金融宏观审慎监管
        2.1.2 注重具体规则的制定
    2.2 存在的问题
        2.2.1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及其权限尚未立法明确
        2.2.2 金融监管信息获取呈碎片化状态
        2.2.3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制度化有待加强
3 实现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三大“法宝”
    3.1 合理配置监管权
        3.1.1 授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充足监管权
        3.1.2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独立性
        3.1.3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主体行使监管权的法律保护
        3.1.4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问责制
    3.2 完善的金融监管信息获取机制
        3.2.1 拓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信息来源渠道
        3.2.2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信息统计的标准化、综合化
    3.3 常态化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3.3.1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法律化
        3.3.2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全覆盖
4 完善我国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法治保障的路径
    4.1 明确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及其权限
        4.1.1 中国人民银行内设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
        4.1.2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科学的组织制度
        4.1.3 授予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充足的监管权力
        4.1.4 给予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及其委员适当的法律保护
    4.2 推进金融监管信息统计标准化与综合化
        4.2.1 统一金融监管信息的统计标准
        4.2.2 构建综合化的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4.3 促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常态化
        4.3.1 制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条例》
        4.3.2 加强中央与地方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协调
        4.3.3 强化国际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
        1.2.2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理论
    2.1 不良资产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冰棍效应”理论
        2.2.2 资产转让理论
        2.2.3 资产证券化理论
        2.2.4 金融创新理论
第3章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A银行概况
    3.2 A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3.2.1 A银行不良资产基本情况分析
        3.2.2 A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3.3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3.3.1 A银行不良资产认定
        3.3.2 A银行不良资产主要处置方式
        3.3.3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考评政策
        3.3.4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果评价
    3.4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3.4.1 A银行不良资产催收存在的问题
        3.4.2 A银行不良资产重组化解存在的问题
        3.4.3 A银行不良资产以物抵债存在的问题
        3.4.4 A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存在的问题
        3.4.5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4章 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改进建议
    4.1 遵循恰当的处置原则
        4.1.1 成本最低原则
        4.1.2 时效性原则
        4.1.3 市场化原则
    4.2 改进现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4.2.1 A银行不良资产催收改进策略
        4.2.2 A银行不良资产重组化解改进策略
        4.2.3 A银行不良资产以物抵债改进策略
        4.2.4 A银行不良资产核销改进策略
    4.3 引入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4.3.1 不良债权打包转让
        4.3.2 不良资产证券化
    4.4 优化不良资产防控与管理
        4.4.1 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控制
        4.4.2 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
        4.4.3 提高不良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4.4 完善激励考核制度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果
    5.2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2.1.3 不良贷款处置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2.2 理论基础
        2.2.1 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理论
        2.2.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理论
第3章 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3.1 LC银行概述
    3.2 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 不良贷款的基本情况
        3.2.2 不良贷款的特点
    3.3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3.3.1 经济环境因素
        3.3.2 企业经营风险
        3.3.3 担保圈风险传递
        3.3.4 银行信贷管理不健全
第4章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分析
    4.1 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4.2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主要手段及政策要求
        4.2.1 现金回收
        4.2.2 贷款重组
        4.2.3 债权转让
        4.2.4 呆账核销
    4.3 具体案例分析
        4.3.1 贷款重组案例
        4.3.2 债权转让案例
        4.3.3 呆账核销案例
        4.3.4 小结
    4.4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债务落实难度大
        4.4.2 处置周期过长
        4.4.3 处置回收率低
        4.4.4 严重影响经营利润
        4.4.5 地方政府过分干预
    4.5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5.1 信贷风险理念不强
        4.5.2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4.5.3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位
        4.5.4 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落后
        4.5.5 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
        4.5.6 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不健全
第5章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改进对策
    5.1 强化信贷风险理念
    5.2 推动失信惩戒机制落实
    5.3 建立专业的资产保全团队
    5.4 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5.5 加强同业协作制衡地方干预
    5.6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竞争
    5.7 创新处置方式
        5.7.1 “互联网+”模式
        5.7.2 资产证券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2.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定义
        2.1.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划分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2.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含义
        2.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2.3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2.3.1 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2.3.2 预期收入理论
        2.3.3 资产重组理论
3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3.1 A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3.2 A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基本情况
        3.2.1 资产业务总体分类
        3.2.2 资产业务授信区间分布
        3.2.3 资产业务行业分布
    3.3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特征
        3.3.1 不良资产率上升
        3.3.2 不良资产行业集中
        3.3.3 保证类不良资产激增
        3.3.4 不良资产地区差异明显
    3.4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
        3.4.1 外部原因分析
        3.4.2 内部原因分析
4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分析
    4.1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有处置措施
        4.1.1 依法诉讼
        4.1.2 呆账核销
        4.1.3 盘活重组
        4.1.4 打包出售
    4.2 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有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4.2.1 不能准确掌握不良资产数量
        4.2.2 不同处置方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4.2.3 管理架构不合理
        4.2.4 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
        4.2.5 不良资产处置缺乏专业人才
5 提升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的建议
    5.1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目的及原则
        5.1.1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
        5.1.2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
    5.2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组织架构
    5.3 清理评估不良资产
        5.3.1 清理不良资产
        5.3.2 评估不良资产
    5.4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5.4.1 保证人代偿
        5.4.2 新增贷款
        5.4.3 不良资产证券化
        5.4.4 债转股
        5.4.5 利用互联网平台
    5.5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责任制
    5.6 加强不良资产处置人才培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金融自由权利的宪法视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金融自由权利的规范理论
        0.2.2 金融自由权利的经济学分析
        0.2.3 金融自由与金融制度的关系
        0.2.4 立宪经济学视维下的金融自由权利
    0.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0.4 研究方法
    0.5 基本观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0.5.1 基本观点
        0.5.2 创新点
        0.5.3 不足之处
1 金融自由权利基本理论之拨正
    1.1 金融自由权利的规范理论
        1.1.1 金融自由权利的法律意涵
        1.1.2 金融自由权利与法律规制
        1.1.3 金融自由权利的保障
    1.2 金融自由权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2.1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2.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自由权利
    1.3 立宪经济学视维下的金融自由权利
        1.3.1 宪经济学:一种新分析理论的构建
        1.3.2 金融自由权利的实现
    1.4 小结
2 金融自由权利的历史维度
    2.1 西法东渐与金融自由权利的发萌
        2.1.1 传统金融结构与金融抑制
        2.1.2 西方世界的兴起与金融自由的全球扩张
        2.1.3 我国自由市场型金融发展的阶段
    2.2 垄断金融体制与金融自由权利
        2.2.1 垄断金融体制的形成
        2.2.2 垄断金融体制的强化
        2.2.3 中央银行与金融自由权利
    2.3 计划经济体制与金融自由权利
        2.3.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3.2 金融自由权利的关键词分析
    2.4 小结
3 金融自由权利的现实维度
    3.1 市场型金融体制的确立
        3.1.1 向市场型金融体制转变
        3.1.2 市场型金融体制与金融自由权利
    3.2 我国金融自由权利的现状
        3.2.1 金融发展:“抑制”还是“自由”
        3.2.2 我国金融自由权利充分实现的障碍
    3.3 我国金融自由权利实现的路径依赖
        3.3.1 金融结构与金融自由权利
        3.3.2 政府职能与金融自由权利
        3.3.3 国企改革与金融自由权利
        3.3.4 宪法体系与金融自由权利
    3.4 小结
4 金融自由权利的未来向度
    4.1 再论金融自由权利
    4.2 金融自由权利的实现逻辑
    4.3 金融自由权利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促进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0.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0.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 银行业发展与税收收入的内在关系
    1.1 税收与税收效应
        1.1.1 税收的内涵与特征
        1.1.2 税收效应
    1.2 银行业发展与税收收入的内在关系
        1.2.1 银行业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1.2.2 税收对银行业发展的调控作用
2 我国银行业税制的历史沿革与现行税收政策
    2.1 我国银行业税制的历史沿革及其简要评价
        2.1.1 第一阶段(1950年—1958年)银行业税制建立期
        2.1.2 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银行业税制简化期
        2.1.3 第三阶段(1978年—1994年)银行业税制恢复期
        2.1.4 第四阶段(1994年至今)银行业税制改革期
        2.1.5 简要评价
    2.2 我国银行业的现行税收政策
        2.2.1 银行业流转课税的税收政策
        2.2.2 银行业所得课税的税收政策
        2.2.3 银行业其他税种课税的税收政策
        2.2.4 简要评价
3 我国银行业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3.1 银行业现行流转课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3.1.1 营业税税率偏高
        3.1.2 营业税的税收优惠不合理
        3.1.3 营业税重复征税现象突出
        3.1.4 银行营业税存在其他弊端
    3.2 银行业现行所得课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3.3 银行业现行其他课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4 国外促进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外促进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4.1.1 银行业流转课税政策的国际比较
        4.1.2 银行业所得课税政策的国际比较
    4.2 对我国的启示
        4.2.1 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特色设计相应的税收政策
        4.2.2 重视银行业课税政策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4.2.3 银行税收政策调整应具有前瞻性
        4.2.4 银行税收政策调整应注重可持续性
5 进一步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5.1 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调整的总体思路
    5.2 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5.2.1 流转课税方面的税收政策建议
        5.2.2 所得课税方面的税收政策建议
        5.2.3 其他课税的税收政策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银行业税制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
    0.2 文献综述
        0.2.1 关于银行业税制的理论研究
        0.2.2 关于中国银行业税制的优化研究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0.3.1 研究方法
        0.3.2 结构安排
    0.4 贡献与不足
1. 银行业税制的规范分析
    1.1 银行业的一般分析
        1.1.1 银行的功能
        1.1.2 银行的地位与作用
    1.2 银行业税制的理论分析
        1.2.1 银行业税制的特点
        1.2.2 银行业税制的经济效应
2. 我国现行税制对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实证模型的构建
    2.2 实证检验的结论分析
3. 国外银行业税制的比较与借鉴
    3.1 银行业税制的国际比较
        3.1.1 银行业流转税体系的国际比较
        3.1.2 银行业所得税制的国际比较
    3.2 国外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4. 中国银行业税制的优化与展望
    4.1 银行业税制的现状分析
        4.1.1 银行业税制的现状
        4.1.2 银行业税制存在的问题
    4.2 银行业税制优化的原则
    4.3 优化银行业税制的对策
        4.3.1 银行业税制的近期完善
        4.3.2 银行业税制的远期展望
        4.3.3 加强银行业税收征管
    4.4 银行业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4.4.1 完善财税体制改革
        4.4.2 完善金融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10)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本文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二、银行业税制改革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 政府促进银行业发展的依据
        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动趋势的要求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的要求
        3、政府实施赶超战略的要求
    (二) 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的比较
        1、产业政策和财政拨款的局限性
        2、税收政策的优点
    (三) 税收政策影响银行业发展的机理
        1、模型的建立
        2、营业税效应分析
三、我国银行业税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 我国银行业税制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银行业税制的现状
        1、我国银行业流转税的概况及特征
        2、我国银行业所得税的概况及特征
        3、我国银行业其他税种概况及特征
四、我国银行业税制的缺陷
    (一) 银行业总体税负偏重
        1、营业税方面
        2、企业所得税方面
        3、个人所得税方面
        4、其他税费
    (二) 银行业税制设计系统性、前瞻性不足
        1、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品种税收政策滞后
        2、商业银行间的往来没有纳入营业税征税范围
        3、其他方面
    (三) 相关税收征管制度失当
        1、税务机关征管不当给银行带来额外负担
        2、审批事项过多
五、国外银行业税制经验借鉴
    (一) 美国和加拿大银行业税制
    (二) OECD国家银行业税制
        1. OECD国家银行业流转税制
        2. OECD国家银行业所得税制
    (三) 国外银行业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六、我国银行业税制改革的对策研究
    (一) 银行税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2、税收国民待遇原则
    (二) 银行业税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2、营业税方面
        3、企业所得税方面
        4、个人所得税方面
        5、其他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关于我国金融业呆账准备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D]. 刘冰. 辽宁大学, 2019(11)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3]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法治保障研究[D]. 陶秀宝. 广西大学, 2019(01)
  • [4]A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D]. 关顺远. 华侨大学, 2019(01)
  • [5]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乃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A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D]. 裔舒.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7]金融自由权利的宪法视维[D]. 张恩蓉. 武汉大学, 2013(01)
  • [8]促进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马李喆.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9]中国银行业税制的优化分析[D]. 李志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10]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张惠庆. 山东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关于我国金融业坏账准备制度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