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利事业促进结构调整

发展水利事业促进结构调整

一、发展水利事业 推进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井西宁[1](2021)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建设投资作为水利事业发展的控制性要素,对水利建设的方向及成效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中央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水利投资主体、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合理有效的水利投资结构及投资策略已逐渐成为水利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分别选取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改进TOPSIS法、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2005-201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从水利政策、水资源情况、水利资金总量、投资来源、投资用途等多个角度,梳理总结了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发现两省水利投资规模均逐渐扩大,财政是两省水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防洪和供水工程是水利资金的主要支出项。不同的是江苏省计划、到位、完成投资总额较大,陕西省资金到位及完成率较高,且江苏省变化幅度最明显的是地方投资,陕西省为中央投资和国内贷款。(2)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江苏与陕西两省来源结构、用途结构变化的合理度进行测算分析,发现两省来源结构合理度变化经过小幅波动、剧烈波动和结构稳定后趋于合理,且合理度大小维持在50%以上,两省用途结构合理度变化经过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后趋于科学、有效,逐渐保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但两省仍在水利投资结构合理度的波动大小、增长速度、优先进入结构稳定阶段的时间上有所区别。(3)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江苏与陕西两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正向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优化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资源配置优化次之,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最小,且各因素对两省水利投资结构优化的作用程度及影响趋势在各阶段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的对策及建议。本文通过选取我国东西部地区典型代表省份,研究两省2005-2018年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特征、区域差异、发展趋势,对提高水利投资利用效率,优化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永亮[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冯欣[3](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李琴[5](2019)在《建国以来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河套灌区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大型灌区的前列,多次受到了水利部、发改委等部委的表彰。河套灌区是我国着名的古老灌区,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水利事业的发展成为影响该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水利发展角度去研究河套灌区的社会变迁,对其他同类条件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交叉研究法等,深入分析了河套灌区的水利事业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状况。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学习,并到临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完成了对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及社会变迁的研究。对河套灌区研究的时间跨度为建国至今,重点内容为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社会变迁,从水利发展角度去研究社会变迁是本文的创新点。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需要梳理建国以来国家关于河套灌区水利事业的政策以及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的进程。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是对河套灌区研究背景、意义、方法等的阐述;第二部分有四个层次,内容是国家关于河套灌区水利事业的规划,组织机构的工作,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的进程以及河套灌区的建设成就和地位;第三部分深入分析社会变迁,分为五个层次,主要有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等的变迁;第四部分总结河套灌区社会变迁的启示,河套水利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人民群众的努力。通过四个部分的层层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详实阐述了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对该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这对学术界社会变迁研究方面有重要的补充意义,也对当今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刘春秀[6](2019)在《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民国以来,全国的水利建设经历了由各自为政到系统管理的发展过程。随着各级水利机构的设立及水利法规的颁布,水利建设事业逐渐步入正轨。至全面抗战爆发,在“抗战建国”的号召下,后方各省的水利建设迎来了高潮。云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全面抗战以来人口、企业、机关的大量迁入,粮食需求大增,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中央及本地政府的重视,全省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建设由此进入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对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中国农民银行,为本省的农田水利事业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经济部委派来滇协助本省水利工作的测量队、技术专员,缓解了本省水利人才短缺的窘况;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针对西南大后方的水利建设计划,为云南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政策上的优惠。此外,为帮助切实推进本省水利事业,中央政府还积极与云南省政府合组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在这种特殊的机遇下,云南自身也积极配合中央的各项政策:为适应本省水利事业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的单行法规;在政府的主持下,积极兴办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还通过建立水利协会、水利合作社,提供农贷等方式,鼓励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时间,云南省的农田水利事业在各方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这些水利工程,在消除自然灾害、改善农田灌溉、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粮食紧缺的困难,有力支持了中国持久抗战事业。本文在充分吸收现有水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抗战时期云南的农田水利建设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各项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展现抗战时期云南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概况,加深对“抗战建国”的理解。论文以抗战时期大后方在“抗战建国”号召下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作为本文的历史背景与论述起点,从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水利建设浪潮的兴起以及抗战时期大后方水利建设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况,探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通过对机构设置、规章制定、资金筹集、人才培养等与农田水利建设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情况、工程效能及管理机制做集中的论述。最后从农业生产与社会影响两个方面,总结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价值与不足。

王小玲[7](2019)在《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文中指出沙洋县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西北高东南低,干旱频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旱南涝,是鄂中受旱涝威胁最严重区域之一。基于县域内洪涝干旱自然灾害的防治,沙洋县历来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丰富的水旱灾害治理经验。沙洋县水务局是沙洋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导力量,在沙洋县水利发展与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特殊的自然水文出发,分析沙洋在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旱灾害历史。尝试运用历史文献法、社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依托沙洋县水务局档案室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沙洋县水务局的成立、机构设置、职责等进行调研与分析,探讨其在1988年至2017年间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关水利管理单位的沿革,通过对这一县级水利事业发展的论述,力图对沙洋水利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988年,成立沙洋区水利局,负责沙洋地区水利建设管理和日常工作。通过对沙洋水利三十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制约,沙洋县水务局许多规划未能实施,但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经过多方努力,沙洋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总之,沙洋县水务局在沙洋水利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水利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为该县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沙洋水利事业近30年的考察,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沙洋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预期,为当代水利事业发展、后期水利机构改革及职能完善,提供参考与指导,具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匡夫[8](2018)在《国家建设视域下当代中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巨大、周边安全形势复杂;中国自秦代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表明,统一产生和平、稳定、秩序和发展,分裂导致战争、动荡、混乱和衰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保持统一、稳定和秩序,这些成就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安排密不可分,其中行政区划是中国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经验,是传统中国政治制度安排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积累的政治财富。国内关于行政区划的研究一般局限于行政改革的范围内,把行政区划调整看作是行政改革的内容,而忽视了行政区划变革与现代国家建设密切相关。本文的核心任务是以现代国家建设为理论资源,研究中国如何通过行政区划变革,推进现代国家建设。行政区划是主权国家对领土进行有层级的划分,在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内建制相应的国家机关,配置公务人员,赋予不同管辖权限,对行政区域进行有效治理。行政区划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纵向层次和横向空间的划分。现代国家区别于传统国家的特征,可以按照国家与国际秩序、国家与社会、国家与经济、国家与公民四个维度概括为,国家统一与领土权利落实、官僚体系的层级划分和有效运行、发达的工业经济和通过治理获得高水平合法性。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既区别于西欧早期国家形成,又不同于二战后失败国家或脆弱国家为维持秩序进行的国家建设,中国的国家建设是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通过行政区划变革,从国家统一、国家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行政治理四个方面进行国家建设,推进现代化进程。传统中国通过行政区划变革不断充实内地和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奠定了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通过行政区划层级、行政区划权力职能划分及其统属关系调整,调试中央与地方关系,确保官僚体系运转顺畅有效;通过行政区划建制促进内地与边疆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通过郡县制实现部分行政治理的目标,建立城市型行政区划应对现代化带来的行政治理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迈入正轨。在更加完备的政治制度下,新中国行政区划变革具有三个特征:行政区划变革需要国家决定;各级行政区划具有完整的政治权力和职能,具有“职责同构”的特征;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权力机关和政府具有不同的立法、财政、人事等权限。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变革区别于地方自治传统深远的国家,国家能够更主动地通过行政区划变革解决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因此行政区划变革对中国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新中国通过在边疆、海疆进一步充实行政区划,通过建制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维护了国家统一,落实了领土权利;通过确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安排,经过大行政区的建立与撤销,市领导县体制确立和省直管县试点,国家进一步理顺了国家结构的层级关系,确保了官僚体系高效运行;通过建制省(直辖市)、各类经济特区,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行政建制和撤地设市、撤县设市、撤县改区、试点镇级市建立城市型行政区划,促进了城市化发展;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强化了环境保护,通过建立市领导县体制和整县改市,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分治,促进了城乡合治,加强了行政治理,通过建立城市之间协同治理机制,加强了大城市和大城市群的治理。当前行政区划变革面临国家安全环境变化与领土权利争端,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与地方分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人口流动,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求以及依法治国的落实与发展等新形势,存在领土权利落实尚未完全解决、行政区划层级过多与基层行政区划规模过小、各类经济特区建制过多与城市型行政区划建制不足、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协同治理不足和行政区划变革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在未来的行政区划变革中,应当充实民族自治区和边疆海疆的行政区划,谨慎增加直辖市、适度整合县乡、推进省直辖县改革,规范各类经济特区建设、推进县改市、镇改市,加强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协同治理,将行政区划变革纳入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法规。从现代国家建设的角度更加全面的认识行政区划变革的政治意义,不再将行政区变革视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政策工具,将行政区划变革纳入顶层设计,有助于推进当前的现代国家建设。

王迪[9](2017)在《理念倡导与社会实践: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是贯穿历朝历代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民国以来,“技术救国”成为救亡图存的题中之意。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作为民国年间全国性水利学术研究社团,其以联络水利同仁为纽带、以水利学术研讨为职责、以促进国家水利建设为目的。学会会员以任职于国民政府水利部和各流域水利机关的水利部门要员为主,同时吸纳了北洋工学院、西北工学院、中央大学等高等学府水利土木工程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会员,构成专业水利技术人才群体。学会积极扩展组织架构、丰富特种委员会门类、扩充会员、增设分会;创办学术刊物,为开展水利研究提供媒介;以国家建设为导向,召开年会、举行演讲,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屡次呈文政府推动水利行政统一、倡导科学水工试验理念与技术,推动建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阐发水利建设积极兴利的重要影响及其技术救世的社会关怀。因此,依托《水利》、抗战时期发行的《水利特刊》以及《益世报》、《新北辰》等民国期刊,通过梳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组建沿革、理念主张和实践活动等史实,阐述其一方面致力于水利学理学术研讨、倡导科学理念;另一方面增进水利同仁之间、与工程师团体及政府机构的联络与沟通,参与国家工程规划建设,谋求全国水利建设标准化、秩序化、规范化,客观评价学会在推进国家水利事业规划与建设做出的贡献,以期构建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立体化历史面相。

刘德娟[10](2017)在《日本新型地下水控制系统的特性及营农效果》文中认为近年来,日本研究并推广了新型地下水控制系统FOEAS,可以灵活地控制地下30cm到地表20cm的水位,可以根据植物的生育期进行任意调节并维持水位,几乎能满足水稻、小麦、大豆和各类蔬菜对地表和地下水位的要求,避免了水田连作障碍,更加容易实现水旱轮作。该系统的推广有利于作物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经营效率,提高地力,具有稳产增产省工省力的特点,可以节约水资源和动力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质量。研究日本新型地下水控制系统FOEAS的原理、特性及营农效果,对中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发展水利事业 推进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水利事业 推进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水利投资的概述
        2.1.1 水利投资的定义
        2.1.2 水利投资的特征
        2.1.3 水利投资的类型
    2.2 水利投资结构的概述
        2.2.1 水利投资结构的定义
        2.2.2 水利投资结构的分类
        2.2.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
    2.3 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差异
        2.3.1 东西部范围划分
        2.3.2 东西部区域差异
        2.3.3 东西部水利投资结构的差异
    2.4 相关理论
        2.4.1 公共产品理论
        2.4.2 公共治理理论
        2.4.3 绿色金融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对象
        3.1.2 水利发展情况
        3.1.3 经济发展情况
    3.2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历程
        3.2.1 资金总量变化
        3.2.2 来源结构变化
        3.2.3 用途结构变化
        3.2.4 隶属关系结构变化
        3.2.5 项目规模结构变化
    3.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值测度
        3.3.1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值
        3.3.2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速度
        3.3.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方向与强度
    3.4 本章小结
4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分析
    4.1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影响机理及测算方法
        4.1.1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内涵
        4.1.2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影响机理
        4.1.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测算方法
    4.2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测算
        4.2.1 规范化决策矩阵
        4.2.2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4.2.3 欧氏距离及合理度的测算
    4.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分析
        4.3.1 水利投资来源结构合理度的分析
        4.3.2 水利投资用途结构合理度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1.3 指标选取及量化处理
    5.2 模型构建
        5.2.1 ADF平稳性检验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5.2.3 VAR模型的构建
    5.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1 经济发展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2 产业结构升级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3 资源配置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4 各因素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6.1 坚持政策导向,扩大投资规模
    6.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6.3 深化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6.4 均衡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
    6.5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6.6 明确责任分工,完善保障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5)建国以来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交叉研究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条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1.研究条件
        2.存在的问题
        3.解决的措施
二、建国以来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划及进程
    (一)涉及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的相关国家规划
        1.“五七”规划及一首制
        2.“六四修正规划”
        3.“七四规划”
        4.“八三规划”
    (二)河套灌区水利工作的组织机构
        1.党政机关
        2.基层领导
        3.专门性机构的设立
    (三)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进程
        1.1949 年~1965 年,保灌工程建设
        2.1965 年~1978 年,排水骨干工程建设
        3.1978 年~1998 年,排灌配套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
        4.1998 年至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四)河套灌区的建设成就及地位
三、建国以来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下的社会变迁
    (一)社会经济的变迁
        1.主要效益的增加
        2.产业结构的优化
        3.人民收入的增加
        4.就业水平的提高
    (二)生态环境的变迁
        1.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减弱
        2.防洪、防沙和防凌能力增强
        3.生物多样性增加
    (三)水利文化和灌溉技术的变迁
        1.水利文化的丰富
        2.灌溉技术的进步
    (四)科研及教育的变迁
        1.科研的进展
        2.教育的推进
    (五)人口的变迁及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
        1.人口的变迁
        2.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
四、建国以来河套灌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水利建设政策支持是保障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思想引领
    (三)河套人民“总干”精神是灵魂
    (四)因地制宜是关键
    (五)科研工作是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附录

(6)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史料来源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背景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一、抗战前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二、抗战前云南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三、抗战期间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第二章 抗战时期云南水利建设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建设经费来源
        一、水利贷款
        二、水利贷款章程的制定
        三、经费困难
    第二节 水利部门的成立与水利法规的制定
        一、水利部门的成立
        二、水利法规的制定
    第三节 调查及测量
        一、实地勘测
        二、技术支持
    第四节 水利征工
    第五节 水利征地
第三章 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
    第一节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一、水利合作社的建立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第二节 大型灌溉工程
        一、四渠工程
        二、草坝水利工程
        三、盘龙江蓄水工程
    第三节 防洪与排水
        一、南盘江上游之疏浚
        二、嘉丽泽排水工程
第四章 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第一节 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土地管理
        一、荒地招垦
        二、征收工程补助费
    第三节 灌溉制度
    第四节 水利纠纷处理
    第五节 堤树保护与补种
        一、作用
        二、军人砍伐堤树
        三、堤树保护
        四、堤树补种
        五、问题
第五章 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价值及检讨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下的农业发展
        一、耕地面积增加
        二、农业增产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的社会影响
        一、水旱灾害的规避
        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足
        一、工程建设的检讨
        二、农田水利建设引发的社会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基本概念辨析
        (一)水利与水利管理
        (二)农田水利工程
        (三)公共水利管理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沙洋县水利基本情况
    第一节 沙洋自然水文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象
        四、水系
    第二节 沙洋水患历史
        一、新中国成立前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三节 人民政府兴修水利的设想
        一、治理水利,变水害为水利
        二、主抓工程兴建
        三、把水利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上来
第二章 沙洋县水务局机构沿革
    第一节 沙洋区水利局的成立
        一、成立前的管理概况
        二、筹建沙洋区水利局
    第二节 沙洋区水利局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
        一、成立初机构设置
        二、沙洋区水利局主要职责
    第三节 沙洋县水利管理机构沿革
        一、名称变更与职责调整
        二、其他机构成立与撤消
        三、水利事业单位发展
第三章 沙洋县水利工程与管理三十年
    第一节 防洪抗旱减灾
        一、组织体系
        二、防汛抗旱调度
    第二节 水政水资源主要工作
        一、水行政法律法规
        二、水资源管理
        三、水行政执法
        四、水利规费征收
        五、水利经济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设
        一、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五、小农水项目建设
        六、中小河流治理
        七、水利补短板重点项目
    第四节 水利改革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三、河湖长制
第四章 沙洋县水务局三十年历史评析与现实预期
    第一节 沙洋水利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一、防汛救灾能力显着提升
        二、抗旱灌溉条件明显改善
        三、水利建设投入持续加强
        四、水利改革工作深入推进
    第二节 沙洋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依然滞后
        二、水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三、行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
    第三节 沙洋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预期
        一、水利资源条件优势
        二、水利改革发展机遇
        三、沙洋县水利发展规划
        四、沙洋水利现实预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国家建设视域下当代中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行政区划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二、国外行政区划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三、侧重国家建设的行政区划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空间政治学的分析视角
        二、长时间段的历史比较方法
        三、“解释-创新”与“解决-回应”的政治学研究取向
        四、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变革和国家建设
        一、行政区划(Administrative Division)
        二、行政区划变革
        三、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
    第二节 理论基础: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容
        一、领土权的确定与落实
        二、理性化官僚体制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发展
        四、合法性基础的转变
    第三节 分析框架:行政区划与推进现代国家建设
        一、行政区划与实现国家统一
        二、行政区划与国家结构调整
        三、行政区划与促进经济发展
        四、行政区划与加强行政治理
第二章 传统中国的国家建设:新中国成立前的行政区划变革
    第一节 国家统一:内地与边疆行政区划的不断充实
        一、内地行政区划的不断充实
        二、边疆地区行政区划的不断充实
    第二节 国家结构:行政区划层级调试与地方分权
        一、两千年三循环的行政区划层级调试
        二、行政区划权力职能划分及其统属关系的调试
    第三节 经济发展:内地、边疆开发与城市型政区产生
        一、行政区划充实与内地、边疆开发
        二、城市型行政区划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行政治理:双轨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的挑战
        一、郡县制与双轨治理体系
        二、晚清民国行政区划调整与现代化治理新挑战
第三章 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行政变革
    第一节 国家统一:行政区划变革与领土权利的落实
        一、民族自治区的建立与发展
        二、特别行政区划的建制与边疆海洋地区行政区划的充实
    第二节 国家结构:单一制与行政区划层级调整
        一、单一制的讨论和确立
        二、大行政区的建立与撤销、市领导县体制确立和省直管县试点
    第三节 经济发展:省级行政区划、经济特区的新建与城市型政区的发展
        一、海南建省、重庆建直辖市与各类经济特区建制
        二、城市型行政区划的建制与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四节 行政治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城乡合治、城市之间协同治理
        一、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二、城乡合治和城市之间的协同治理
第四章 国家建设视域下当前行政区划变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第一节 当前行政区划变革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家统一:国家安全环境变化与领土权利争端
        二、国家结构: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地方分权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四、行政治理: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求
        五、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落实与发展
    第二节 当前行政区划变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统一:领土权利落实尚未完全解决
        二、国家结构:行政区划层级过多与基层行政区划规模过小
        三、经济发展:各类经济特区建制过多与城市型行政区划建制不足
        四、行政治理: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协同治理不足
        五、法制建设:行政区划变革缺乏稳定性
第五章 国家建设视域下当前行政区划变革的建议
    第一节 国家统一:充实民族自治区和边疆海疆的行政区划
        一、充实民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
        二、充实边疆、海疆的行政区划
    第二节 国家结构:谨慎增加直辖市、适度整合县乡与推进省直辖县改革
        一、谨慎增加直辖市
        二、适度整合县乡
        三、推进省直辖县改革
    第三节 经济发展:规范经济特区建设与推进县改市、镇改市
        一、规范各类经济特区建制
        二、重启县改市与推进镇改市
    第四节 行政治理:加强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协同治理
        一、加强城乡之间协同治理
        二、试点建立大都市区特殊型行政区划
    第五节 法制建设:将行政区划变革纳入顶层设计与制定相关法律
        一、将行政区划变革纳入顶层设计
        二、制定行政区划变革相关法律
结论:从现代国家建设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行政区划变革的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理念倡导与社会实践: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探索与尝试:民初水利界与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创立
    1.1 国家、社会和学人的现世关怀
        1.1.1 社会需求:水患频发的时代背景
        1.1.2 国家建设要求:水政统一的努力与无奈
        1.1.3 学人诉求:水利同仁的探索与改变水利现状
    1.2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创立
        1.2.1 成立经过
        1.2.2 发展历程
    小结
第2章“学理”与倡议:李仪祉掌会的奠基与发展时期
    2.1 组织构建与群体分析
        2.1.1 机构雏形与演变
        2.1.2 经费筹集与支出
        2.1.3 创始人群体构成
    2.2 学术研讨与倡议
        2.2.1 举行年会与发表演讲并行
        2.2.2 学理探讨与理念传播:刊行《水利》月刊
    2.3 会员关注:倡议与改善民生
        2.3.1 倡导灌溉事业与改良农业
        2.3.2 关注水旱灾荒救济
    小结
第3章 使命践行:以沈百先和须恺为会长的进展
    3.1 组织拓展与会员猛增
        3.1.1 特种委员会日趋完善
        3.1.2 分会众多
        3.1.3 会员数量颇增与地域变迁
    3.2 聚焦西部
        3.2.1 联合年会主题“靶向”西部
        3.2.2 规划水利工程示范区
        3.2.3 开展西北区“十年万井”计划研究
    3.3 复兴战后水利建设:参与实业计划研究
    小结
第4章 互动与承续: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社会关系
    4.1 与政府的联络
        4.1.1 会员任职政府部门或水利机关
        4.1.2 年会提案与政府官员致辞
        4.1.3 咨议政府水政统一
    4.2 与河北工程师协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合作与商议
        4.2.1 与河北工程师协会召开联合会议
        4.2.2 与中国工程师学会的联系
    4.3 续承“技术救国”: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水利学会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日本新型地下水控制系统的特性及营农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农田水利的起缘与变迁
    1.1 传统的土木技术时期
    1.2 农业用水迅速发展时期
    1.3 农田水利事业的变革时期
2 地下水控制系统FOEAS的原理、实施条件与意义
    2.1 FOEAS的原理
    2.2 FOEAS的实施条件
    2.3 FOEAS实施的意义
3 地下水控制系统FOEAS的特征
    3.1 种植水稻其用水量减少四成
    3.2 具有增收和省工效果
    3.3 FOEAS施工的田块透水性良好
    3.4 低廉的施工费用
4 地下水控制系统FOEAS的营农效果
    4.1 FOEAS的导入效果
    4.2 水旱田轮作农业所得增加效果试算
5 日本地下水控制系统FOEAS的启示
    5.1 加快立法进程,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减少不必要的地下水开采,避免地面沉降,严格控制水域污染
    5.2 农田水利事业应该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即政府和农民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维护
    5.3 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改良和兴修农田水利,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考虑导入暗渠系统,使水旱轮作,做到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5.4农田水利事业着眼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避免化肥农药的流失和水资源的浪费,增强土壤的地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考虑节省人工费用和有利于大型机械作业的相应措施

四、发展水利事业 推进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D]. 井西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建国以来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社会变迁研究[D]. 李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6]抗战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研究[D]. 刘春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D]. 王小玲. 三峡大学, 2019(06)
  • [8]国家建设视域下当代中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D]. 王匡夫. 吉林大学, 2018(12)
  • [9]理念倡导与社会实践: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研究[D]. 王迪. 河北大学, 2017(01)
  • [10]日本新型地下水控制系统的特性及营农效果[J]. 刘德娟. 世界农业, 2017(02)

标签:;  ;  ;  ;  ;  

发展水利事业促进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