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走廊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

干旱区绿洲走廊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

一、干旱区绿洲廊道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丽[1](2016)在《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网络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进程的日益加快,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两者协调发展的矛盾越发突出,生境破碎化问题的显现给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生态网络的稳定性。绿洲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生态组成要素,是干旱地区人类赖以生存、活动与发展的基本场所,对区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就相对脆弱,加之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得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断流等严峻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绿洲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其系统地研究是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网络思想源于19世纪,现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着效果。本文以河西走廊绿洲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界定了绿洲生态网络的概念,采用网络分析法与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相结合的思路,在生态网络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分析和确定已有和潜在的生态节点及生态廊道,合理构建河西走廊地区绿洲生态网络并对其进行智能评价,提出河西走廊地区复合型生态网络框架,规划河西走廊地区理想生态网络发展方向和潜在发展区域,以期实现区域生态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85-2013年期间,河西走廊各用地类型面积在不断变化,土地利用整体呈不平衡状态。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耕地“涨势”最为明显达到了0.993,接近于1。研究数据表明:在过去的近30a中,土地利用转换的方向主要为其它类型用地向耕地转换;从景观类型和景观水平来看,在研究时间段内,各类型用地景观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斑块数量的减小以及平均斑块密度的增大,说明以耕地为主的用地类型在向集约化发展,各用地类型空间连通性在加强,聚集程度在增加。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建设的开展。(2)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作为河西走廊地区生态评价指标,测算出河西21市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采用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分别对2001年和2013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智能评价,结果表明:嘉峪关市、玉门市、酒泉市、张掖市和山丹县生态环境呈倒退态势,而金塔县、阿克塞县以及古浪县则有所改良,生态环境趋好。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建立,为后续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考量和评价机制,避免人为、片面的评价模型。(3)根据河西走廊划分的镶嵌体功能区,提取出生态功能区中具有代表性的57个生态节点,建立总长度为3635km的78条生态廊道生态功能区连接网络。研究发现河西走廊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网络闭合度α指数为0.229、网络线点率β指数为1.368、网络连接度γ指数为0.469,成本比cr指数为0.9875。评价结果指数显示,生态功能区镶嵌体生态网络距离和网络密度值均处于显着低值水平,生态网络特征性一般;从网络密度来看,道路生态廊道的网络密度值为0.1067,平均每个节点的连线数2.56;水网生态廊道的密度值为0.0989,平均每个节点的连线数为1.64。节点之间连线数量的大小反映出两个节点关系的密切程度,无论是道路生态廊道还是水网生态廊道的密度值,均低于一般的网络密度值,表明河西走廊现状生态廊道之间的关联程度偏低,生态隔离现象突出,且主要的生态节点大致分布于绿洲地区,生态系统内部连接性在衰退。(4)复合型生态网络的构建将绿洲生态网络、道路生态网络和河流生态网络进行整合,提取出关键生态节点,并模拟出潜在的生态廊道,就整体而言该网络系统节点数与连接数的宏观统计特征符合幂律分布,为无标度网络,集聚效益好、成长性强。从模拟出的潜在生态廊道分析可以看出,绿洲生态网络与现实中的道路网络和河流网络在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生态断裂点。复合生态网络为今后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加强对生态断裂点的生态建设,形成区域生态屏障保护。复合生态网络的建立,验证了在“区域”尺度下进行的绿洲生态网络研究理论上是可行的。(5)根据复合生态网络中存在的核心生态节点和潜在生态廊道,为进一步优化生态网络,提出了“以张掖绿洲为依托,以民乐-张掖绿洲为生态网络核心发展环,以玉门-酒泉-敦煌绿洲生态带、黑河流域生态带和民勤生态带为核心扩展区域”的“一心、一环、三带”的绿洲生态网络格局框架构想。该构想以提高河西走廊生态网络连通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恶化为出发点,对于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连接度,强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基质间的空间联系,进而维持河西走廊区域生态全局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岑晓腾[2](2016)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效用,人类通过从生态系统获取收益以不断地满足和提高自身福祉。然而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害,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面临着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矛盾,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并为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所选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采用直接市场法与替代市场法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做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促进理解两者之间的传导和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源数据,从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两方面对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的结构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选取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的两组指数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在21年间内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城市化现象,城市景观主要来自于农业景观的转入,同时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景观和林业景观复垦为农业景观。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度加剧、丰富度多元化、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团聚程度下降且分散化的趋势。农业和建设景观呈破碎化加剧,前者斑块形状区域规则,后者趋于不规则;建设和水体邻近度下降,农业邻近度稳中有升,林业邻近度处于波动状态;水体、林业和建设景观的斑块分散度上升,农业景观呈下降。(2)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类,并对1993-2013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生产总值进行核算。首先核算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功能量,其次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确定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后对各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汇总。研究表明: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为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内总价值、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调节服务价值保持稳定;各类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满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县逐渐增加的特征。(3)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景观指数间有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复杂关系,且具有权衡/协同作用;景观丰富度、破碎度和分散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价值;林业景观分散度、农业和水体景观破碎度是关键性指标,林业、建设和水体斑块形状的复杂度也是重要指标,与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大关联度;林业景观格局的不同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各景观指数对各类型服务价值的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供给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防护功能和文化服务价值这一组价值与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权衡作用。(4)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对两者的影响和反馈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复杂动态关联关系;土地利用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反馈表现在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服务价值供给/需求异质性影响。(5)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为目标,提出土地利用工程优化和景观格局空间配置优化策略。土地利用工程优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性状来提高并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质量;对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和基质的调整可以促进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的优化,从而提升景观连通性,促进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交换,提高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谢余初,张影,钱大文,巩杰,颉耀文,常根应[3](2016)在《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内陆河流域绿洲变化驱动机制是旱区绿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19632010年的Keyhole存档相片、KATE-200卫星航片、Landsat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获取了金塔绿洲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参与式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绿洲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近47 a来金塔绿洲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绿洲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绿洲面积高达539.47 km2。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等因子的相互交织作用。气候变化是背景因子,人文因子是绿洲变化的主成分因素,且在不同历史社会背景下,其主导人文因素也不同。

巩杰,谢余初,孙朋,颉耀文[4](2013)在《乡镇尺度金塔绿洲时空格局变化》文中指出基于遥感、GIS技术和1990、1999、2006和2009年4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等,利用绿洲变化幅度、动态度模型、绿洲变化趋势指数模型及绿洲化荒漠化转移矩阵,开展乡镇尺度上金塔绿洲时空变化及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9年间,金塔绿洲不断扩张,荒漠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绿洲净增长面积达199.49 km2。金塔绿洲整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不同乡镇绿洲变化程度不同,乡镇绿洲规模变化强弱顺序为羊井子湾乡>场站机关辖区>东坝镇>三合乡>古城乡>金塔镇>中东镇>大庄子乡>西坝乡。金塔绿洲聚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少,荒漠基质优势度降低。绿洲扩张区主要有羊井子湾乡、场站机关管辖区、东坝镇、金塔镇、古城乡和三合乡等。近20年来,金塔绿洲变化主要受人文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绿洲扩张的前提条件,人口(含移民迁入)、经济发展、政策和科技进步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朱小娟[5](2013)在《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胡杨是杨柳科杨属中最古老的树种,系上新世古地中海残遗物种,是亚洲中部荒漠区中分布最广的乔木,属于我国三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之一。作为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基础,胡杨在抑制荒漠化进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西北干旱区经济较快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作为“沙漠卫士”的胡杨首当其冲:天然繁殖日趋困难,可更新资源匮乏,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胡杨显现出枯稍衰败之势。天然胡杨林种群的衰退导致沙丘活化,沙带像向绿洲侵入,绿洲面积逐年缩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从而威胁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国内现存天然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以及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目前,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保护机制,加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天然胡杨存活量越来越少,自我更新能力逐年下降,大部分天然胡杨林正面临衰退演替趋势。因此,本文以河西走廊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分析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揭示该区天然胡杨林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力图能有效保护天然胡杨林种群,抑制荒漠化进程。结论如下:(1)不同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差异明显。鼎新绿洲胡杨林的生长发育要好过金塔绿洲胡杨;GBCD样地胡杨在密度,高度还是胸径上都稍好于同处于鼎新绿洲的SCCD样地胡杨,且龄级结构属增长型种群,而SCCD胡杨则属衰退型种群;金塔绿洲除XHCD样地胡杨幼苗丰富,属增长型种群外,其它样地胡杨皆因幼苗匮乏而趋于衰退演替。(2)天然胡杨林种群的密度,胸径,树高及年龄构成除了受自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主要受地形,土壤,水分,盐分以及人类活动等下垫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种群所属的下垫面因子存在较大差异,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的差异性是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天然胡杨林种群生存分析显示: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迅速发展或衰落之中,不同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种群发展变化亦不相同。总的来看,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生存状况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胡杨种群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态势。(4)天然胡杨林种群静态生命表显示:不同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种群的存活个体数lx,个体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生命期望值ex均会随着胡杨龄级或是年龄的增加而发生改变,且动态变化过程因胡杨自身生物学特性而各不相同;天然胡杨林种群在生存压力较小时,期望寿命值就大;种群生存压力增大时;胡杨的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就会变高,存活个体数lx减少。(5)天然胡杨林种群生存曲线显示:鼎新绿洲GBCD样地胡杨种群存活曲线为“凹凸凹”型变化,为增长型种群。SCCD样地呈“凸”型变化,接近DeeveyI型,为下降种群;金塔绿洲NTWD样地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呈明显“凸”型,为下降种群。HSCD样地为“凸凹凸”型变化,为下降种群。DZZD样地呈“凹凸凹”型变化,为下降种群。XHCD样地为“凸凹凸凹”型变化,属增长型种群。WXCD样地呈现出“凹凸凹”型变化,为下降种群。(6)相邻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n和年龄结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分析显示:鼎新绿洲的SCCD和金塔绿洲的NTWD、HSCD、DZZD和WXCD天然胡杨林均呈现衰退的动态结构关系,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演替。衰退演替速度总体表现为:SCCD>DZZD>NTWD>HSCD>WXCD。鼎新绿洲的GBCD和金塔绿洲的XHCD胡杨种群均呈现增长的结构动态关系,但XHCD胡杨林在种群发展的稳定性上不如GBCD。

赵敏丽[6](2013)在《不同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 ——以河西金塔、鼎新、民勤绿洲为例》文中指出金塔、鼎新、民勤绿洲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分别地处讨赖河、黑河和石羊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金塔、鼎新、民勤绿洲是河西地区阻沙的天然屏障,胡杨作为干旱荒漠绿洲区的天然乔木和优势建群树种之一,具有耐盐碱,抗风沙,抗干旱等特性,对维系当地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以金塔、鼎新、民勤绿洲天然胡杨林为例,以植物种群学和生物地理统计学等为理论基础,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从胡杨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入手,探讨其种群的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对金塔、鼎新、民勤三绿洲的胡杨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和原因分析,旨在阐明研究区内胡杨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揭示河西走廊中东部胡杨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趋势、演替规律及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更好地认识胡杨种群的结构特征,预测未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区天然胡杨林的保护,更新复壮,生态环境建设和绿洲的稳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绿洲胡杨种群年龄结构有明显的不同,相同绿洲不同样地胡杨种群结构差异也比较显着。金塔绿洲五个样地中,除XHCD样地为增长种群外,其余四个样地的胡杨种群结构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鼎新绿洲两个样地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种群结构,GBCD样地为增长种群,而SCCD样地却表现出衰退种群的特征;民勤绿洲三个样地均表现出了衰退种群的特征,其中,SWCD样地的结构最不完整。(2)在三个绿洲十个样地中均表现出了集群分布的特征,但聚集强度在不同绿洲和不同的尺度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金塔绿洲面积为100m×100m的HSCD样地、NTWD样地和WXCD样地胡杨种群空间格局的聚集强度为WXCD> NTWD> HSCD;面积为64m×64m的DZZD样地和XHCD样地胡杨种群聚集强度为XHCD>DZZD。鼎新绿洲面积同为100m×100m的GBCD样地和SCCD样地胡杨空间格局的聚集强度为GBCD> SCCD;民勤绿洲三个面积同为64m×64m的SWCD样地、JHCD样地和SCKD样地胡杨种群聚集强度表现为SCKD>SWCD>JHCD。(3)在胡杨林分方面,从胡杨林平均树高来看,金塔、鼎新、民勤三绿洲的平均树高分别为5.75m、6.33m、5.91m。其中,金塔绿洲XHCD样地胡杨平均树高为三绿洲十样地中最低,值为3.48m,NTWD样地胡杨平均树高为三绿洲十样地中最高,为9.39m,其余HSCD样地、DZZD样地和WXCD样地胡杨种群的平均树高分别为4.65m、6.25m和4.95m;鼎新绿洲SCCD样地和GBCD样地胡杨种群的平均树高分别为7.36m、5.29m;民勤绿洲三个样地中,胡杨种群平均树高最高的为SCKD样地,值为7.72m,JHCD样地和SWCD样地的平均树高均为5.01m。从胡杨林分密度来看,金塔绿洲XHCD样地胡杨密度最稠密,其平均可达7.03株/100m2,其他四样地分别为1.13株/100m2、1.95株/100m2、1.59株/100m2、2.2株/100m2。鼎新绿洲两个样地内以GBCD样地的密度更大一些,为2.4株/100m2,比SCCD样地多了1.1株/100m2。民勤绿洲SCKD样地、SWCD样地和JHCD样地胡杨密度分别为5.77株/100m2、2.83株/100m2、1.61株/100m2。(4)金塔、鼎新、民勤三绿洲胡杨种群年龄结构特征不同,胡杨种群平均树高和种群密度及下垫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胡杨种群的空间格局虽然在三个绿洲的十个样方内均表现出了集群分布的特点,但是其聚集强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胡杨生物学特性、生境条件(下垫面地貌、水文、土壤等)以及人为活动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中,金塔绿洲3个面积为100m×100m样地中,WXCD样地为胡杨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完整的一个,这主要是由于WXCD样地位于扇形绿洲的上部,水资源条件比较好,而HSCD样地和NTWD样地位于扇缘位置,处于绿洲与荒漠交错带,水资源条件较差,胡杨长势较差。金塔绿洲两个面积为64m×64m的样地中,XHCD样地是金塔绿洲中唯一表现为增长型的样地,其林分密度为十个样地中最大,树高为所有样地中最低,仅为3.48m,主要由于该样地地势平坦,且该地的土壤含水量较大,比较适宜胡杨生长。而DZZD样地的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在由幼树向中树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减少甚至缺失(Ⅲ级)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胡杨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然稀疏过程和林内植株自然整枝现象。鼎新绿洲GBCD样地和SCCD样地以GBCD样地胡杨种群长势更好。主要由于GBCD样地位于河流的相对上游区且离河较近,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土壤表层的聚盐现象没有SCCD样地的严重,这与我们实验测得两样地土壤水盐量的结果相吻合。民勤绿洲的3个样地中SWCD样地胡杨生长状况最差,且死树较多,部分胡杨树有树梢枯死的现象。这主要与SWCD样地的含盐量相对较高有密切关系,含量达到了3.23%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胡杨的正常生长,甚至能导致胡杨树的死亡。同时,由于JHCD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SWCD样地的含水量,因此在胡杨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中JHCD样地的胡杨种群结构较SWCD样地的更完整。此外,胡杨的生长发育还与地下水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外,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胡杨种群的结构和空间格局分布。总之,胡杨之所以能在干旱、荒漠中顽强的生存主要是它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

谢余初[7](2012)在《近60年金塔绿洲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文中认为黑河流域是我国内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活动极具代表性的流域之受氏期农耕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黑河流域绿洲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开展干旱区地理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研究的热点区域。建国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陆河流域绿洲景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在黑河中游农业绿洲——金塔绿洲,尤为明显。因此,本文以金塔绿洲为例,重建并研究了金塔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及其自然和人文因素,对绿洲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以金塔绿洲为例,基于文献档案资料、航空相片(1962/1963年,1968年,1980年)、Landsat MSS影像(1973年和1977年)、Landsat TM/ETM+影像(1986、1990、1993、1996、1999、2002、2006、2009年)多源遥感影像等,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人机交互方式目视解译和自动阈值提取法等重建了金塔绿洲分布图件,分析近60年来金塔现代绿洲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定性和定量分析绿洲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49—2009年金塔绿洲总体以增长的趋势为主,在变化趋势上绿洲呈现出“四升三降”的现象。金塔绿洲的时序变化主要表现为:A.建国初期,金塔绿洲面积不断增长,到1959—1963年间绿洲呈现减少下降的趋势;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绿洲规模持续扩张,至70年代末期绿洲面积呈现缓慢减少趋势。C.1980年后绿洲快速增长;D.90年代初期和中期绿洲起伏波动较大,到1996年金塔绿洲面积达到低谷。E.1996—2009年绿洲面积增速较快,并在2009年达到523.17kmm2。(2)金塔绿洲空间分布主要沿着灌溉渠系呈现放射状分布。绿洲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绿洲内部土地覆被变化及过渡带区域的扩张或退缩,绿洲扩张与退缩多次反复,尤其是绿洲耕地的复垦与弃耕变化剧烈。各个乡镇绿洲变化程度不同,以西坝乡和羊井子湾乡辖区绿洲变化最为剧烈,而三合乡绿洲变化程度较小。(3)1949—2009年间金塔绿洲处于不稳定状态,多次发生绿洲大面积扩张或退缩。绿洲扩张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内部填充式扩张和绿洲边缘地带延展。绿洲景观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交通用地面积增加明显,而滩涂、荒草地、灌丛草地等明显减少。绿洲斑块破碎、无规律性,绿洲内部结构变化复杂。(4)绿洲变化的驱动分析结果显示,近60年来人文因素对金塔绿洲变化影响起到主导作用(其贡献率为70.49%),降水、气温和灾害性天气等自然因素也是绿洲变化的重要原因(其贡献率为19.41%)。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是金塔绿洲变化的首要条件,人口变化(含移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稳定等也是绿洲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王洪岩[8](2012)在《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水盐空间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胡杨是较古老的树种,它对于研究亚非荒漠区气候变化、河流变迁、植物区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人类经济活动,乱砍滥伐、开荒、截流断水,使得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原生植被破坏严重,胡杨林渐呈衰败之势。土壤水盐含量是影响天然植被发生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天然胡杨林分布面积较大的金塔-鼎新绿洲为研究区,研究天然胡杨林的土壤水盐的空间分异规律。本文在研究区内选取七个采样点,并分布在每个采样点内布设18个小样点,测定了土壤6个土层(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100-120cm)的土壤水盐含量。运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ArcGIS软件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未观测的土壤水盐进行最优估计,绘制出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图。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金塔县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表现为,除SCCD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各点土壤含水量0-60cm呈减少趋势,在60-120cm深度HSCD与GBLC两样点土壤含水量继续缓慢减少,DAAC、WXCD、NTWC、XHCD土壤含水量呈现增加趋势,且SCCD土壤含水量最大,各样地土壤水分含量均值在之间1.33%-14.46%,其次由大到小依次为SCCD>DZZC>GBLC>XHCD>WXCD>NTWC>HSCD。(2)土壤含盐量变化的总体特征是表层较高,平均含盐量达1.73%,土壤含盐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至100-120cm土壤含盐量减少至0.77%,且上层土壤含盐量减小幅度大。各样地土壤均盐含量在0.43%-1.81%之间,均盐含量由大到小依次XHCD>NTWC>WXCD>DZZC>SCCD>HSCD>GBLC。(3)通过计算土壤水盐含量的变异系数,可以看出:各采样点各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均属于中强度变异,差异明显。除DZZC样地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变异呈强变异性外,其余各样地各层均呈中等变异性。(4)研究区各土层水盐含量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含盐量的空间分布均呈条带状或斑块状。研究区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大体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区各土层土壤含盐量水平空间分布大体上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

孙小艳[9](2011)在《张掖绿洲扩展中的景观斑块动态特征》文中提出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以1985和1995年两期矢量数据以及2009年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对多源数据的解译和整合,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库。其后首先从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级别对张掖绿洲的静态景观特征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对于一定研究区域不同分析尺度对景观特征的影响。其次,基于以往斑块动态分类,将不同时期不同景观斑块动态变化按继承性分为未变斑块、新生斑块、延展斑块、收缩斑块和消融斑块5种类型,从斑块动态的角度分析了绿洲化过程中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最后,分析了不同斑块类型面积转移方向以及影响研究区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景观静态特征分析(1)斑块尺度的指数分析表明:小斑块在景观中破碎化程度最高,中斑块次之,大斑块和巨斑块相对聚集。从不同景观类型来看,农田以小斑块和中斑块居多;林地和草地以中斑块为主,但是草地各级别斑块数量远高于林地,且林地无巨斑块;水体小斑块、中斑块和大斑块数量接近,均小于100个,巨斑块数量最少;在面积上,以上4种景观类型中大斑块具有绝对优势;建设用地小斑块数量和面积都远远高于其它级别斑块,占主导地位;未利用土地中斑块和大斑块在数量上占优势,在面积上则以巨斑块和大斑块为主。从不同级别斑块的平均分维数来看,巨斑块形状最复杂,其边界受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波动的影响最敏感。不同景观类型的分维数与斑块面积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以斑块面积为变量的条件下,不同景观类型的分维数成一元二次方程变化。(2)类型尺度的指数分析表明:农田在空间上呈集中连片分布;过度放牧导致草地在景观上呈破碎化;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分维数最高,形状最为复杂;建设用地在景观上比较破碎,呈散点状分布于绿洲中;林地在景观中比重最小,分维数相对较高,说明该类型比较稳定,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3)景观尺度的指数分析表明:2009年张掖绿洲景观类型丰富,多样性较高;景观整体比较破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形状比较简单。其中,在不同的小绿洲中景观特征差异较大。高台绿洲景观斑块形状简单,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但景观类型相对较丰富。甘州绿洲斑块形状复杂,景观异质性高。临泽绿洲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残丘区,形状也较复杂,景观中斑块优势度明显。2、不同时期景观斑块空间格局从不同变化模式的斑块格局来看,1985-1995到1995-2009年,农田景观未变斑块、收缩斑块和新生斑块呈破碎化趋势,延展斑块和收缩斑块空间聚集程度增加。林地景观未变斑块、新生斑块和延展斑块呈破碎化趋势,收缩斑块和消融斑块趋向聚集分布。草地景观消融斑块呈聚集分布的趋势,其它4种变化模式呈破碎化趋势。水体景观5种变化模式都呈破碎化趋势。建设用地的消融斑块趋向聚集分布,其它类型则呈破碎化趋势。3、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动态转化分析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表明,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动态转化最明显的是农田与草地、农田与未利用土地、农田与建设用地以及草地与未利用土地之间。从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看,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农田扩张的主要来源,且多以小斑块的形式向外围延展;在农田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农田斑块的不断收缩、消融,其中以收缩的比重较大,建设用地扩张是农田收缩的主要去向。在绿洲化过程中,建设用地和农田一直以来都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因素。两个时间段内,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大量农田,主要表现为在建设用地周边以小斑块的形式不断侵占农用地,以及在适宜建筑的农用地上新建出一批聚集分布的建设用地。4、驱动力分析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逐年递增,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以及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的下降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张掖绿洲扩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绿洲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造成了绿洲景观一定程度的退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草地退化、水体萎缩以及未利用土地(戈壁)扩张。

马亚兰[10](2010)在《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效应的能值动态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金塔绿洲地处黑河流域中下游,河西走廊中部北侧,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近年来,随着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绿洲周围的沙丘活化,沙带向绿洲侵入,自然环境失调与人为环境恶化交织,生态破坏严重与环境污染加剧并存,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使金塔绿洲成为影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敏感地区之一。科学分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发展历史,评价其发展现状,对实现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美国着名生态学家H.T.Odum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能量分析基础上创立的能值理论,把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及其生态流特征,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手段。本文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对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效应和能值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外部环境要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的能值指标体系,评估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病理诊断,寻求阻碍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近40年来,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值投入和产出均呈增加趋势。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以系统外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值投入为主,化肥、农用机械和农用电力占主要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中,种植业生产占绝对优势,是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柱产业,畜牧业次之,并且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具有相互替代性。(2)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能值密度、人口承载量、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能值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反映了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在引进和利用外资、资源、技术和创新等方面存在缺陷。同时,也说明了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在不断增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迅速下降,应该注意农业发展的健康性和持续性,在实现系统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3)近40年来,金塔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因素层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促进了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则对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4)影响金塔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于资源环境安全方面,化肥、农药和地膜等不可更新化学辅助资源的大量使用严重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化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成为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5)根据能值分析和评价结果,提出促使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具体对策。

二、干旱区绿洲廊道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旱区绿洲廊道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网络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
        3.1.3 地形地貌
        3.1.4 水资源
    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2 研究方法与模型的选择
    3.3 文章结构与技术路线
        3.3.1 文章结构安排
        3.3.2 技术路线
第四章 区域绿洲生态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相关概念辨析
        4.1.1 绿地
        4.1.2 绿洲
        4.1.3 生态网络
        4.1.4 生态网络的内涵
        4.1.5 生态网络的模式
        4.1.6 生态网络的构建要素
    4.2 研究理论基础
        4.2.1 网络系统理论
        4.2.2 源-汇景观理论
        4.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4.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2.5 景观格局理论
    4.3 绿洲生态网络概念界定
第五章 河西走廊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环境智能评价
    5.1 河西走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1.1 河西走廊景观结构演变分析
        5.1.2 河西走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2 区域生态环境的智能评价分析
        5.2.1 智能评价分析过程简述
        5.2.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建模过程
    5.3 小结
第六章 河西走廊生态网络特征分析
    6.1 生态网络功能区分析
        6.1.1 河西走廊景观功能区划分
        6.1.2 生态网络功能区评价
    6.2 河西地区生态廊道特征分析
        6.2.1 生态廊道的含义
        6.2.2 生态廊道的分类
        6.2.3 生态廊道主要功能和特性
        6.2.4 现状生态廊道网络特性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绿洲生态网络的优化布局研究
    7.1 绿洲生态网络构建
        7.1.1 区域绿洲生态网络源的选择
        7.1.2 基于GIA的生态廊道提取
        7.1.3 阻力成本面的构造
        7.1.4 区域绿洲生态网络潜在廊道的模拟与提取
    7.2 绿洲生态网络评价
        7.2.1 绿洲生态网络廊道重要性评价
        7.2.2 核心生态节点评价
    7.3 绿洲生态网络的优化
        7.3.1 复合型绿洲生态网络的构建
        7.3.2 绿洲生态网络优化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创新点
        8.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范围及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遥感影像处理
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3.1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结构特征分析
        3.1.1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特征
        3.1.2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2.1 景观格局分析研究方法
        3.2.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2.3 最佳景观分析粒度确定
        3.2.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变化分析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及核算方法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
        4.1.2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4.2 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2.1 供给服务价值评估
        4.2.2 调节服务价值评估
        4.2.3 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4.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4.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结构特征
        4.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异分析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的定量分析
    5.1 基于相关分析的指数间关联分析
        5.1.1 景观指数间相关性检验
        5.1.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5.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灰色关联分析
        5.2.1 景观水平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分析
        5.2.2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分析
    5.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排序分析
        5.3.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3.2 排序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机制探讨
    6.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
    6.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驱动机制
        6.2.1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异质性
        6.2.2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样性
        6.2.3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稳定性
    6.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反馈机制
        6.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自然环境影响
        6.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6.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异质性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7.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的技术总体框架
    7.2 土地利用优化工程策略
        7.2.1 土地地类优化
        7.2.2 地类结构优化
        7.2.3 防护治理优化
    7.3 景观格局空间配置优化策略
        7.3.1 识别生态系统源地
        7.3.2 构建景观累积阻力面
        7.3.3 建立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
        7.3.4 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绿洲变化过程分析
    2.3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
        2.3.1 参与式调查评估法
        2.3.2 主成分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塔绿洲变化过程分析
    3.2 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
        3.2.1 气候因素
        3.2.2 人口因素
        3.2.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科技进步
        3.2.4 社会经济发展
        3.2.5政策因素
4 讨论
5结论

(5)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际天然林(乔木)种群结构动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天然林(乔木)种群结构动态研究进展
        1.2.3 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动态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理论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理论与方法
        2.2.1 理论基础
        2.2.2 研究方法
        2.2.2.1 样品采集
        2.2.2.2 数据处理
        2.2.3 技术路线
3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林分统计特征分析
    3.1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密度结构特征
    3.2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树高结构特征
    3.3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胸径结构特征
    3.4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4 不同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比较及成因分析
    4.1 金塔与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比较及成因分析
    4.2 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比较及成因分析
    4.3 金塔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比较及成因分析
5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生存分析
    5.1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静态生命表特征分析
    5.2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存活曲线特征分析
6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分析
    6.1 天然胡杨林种群相邻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 vn分析
    6.2 天然胡杨林种群年龄结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 vpi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不同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 ——以河西金塔、鼎新、民勤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际植物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天然乔木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方调查
        2.2.2 胡杨种群年龄结构的建立
        2.2.3 胡杨种群空间格局的确定
3 不同绿洲胡杨种群结构的特征
    3.1 金塔绿洲胡杨种群结构特征
    3.2 鼎新绿洲胡杨种群结构特征
    3.3 民勤绿洲胡杨种群结构特征
4 不同绿洲胡杨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4.1 金塔绿洲胡杨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4.2 鼎新绿洲胡杨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4.3 民勤绿洲胡杨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5 不同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对比及原因分析
    5.1 不同绿洲天然胡杨林林分对比
        5.1.1 不同绿洲胡杨种群下垫面立地情况对比
        5.1.2 不同绿洲胡杨种群林分平均高对比
        5.1.3 不同绿洲胡杨种群林分密度对比
    5.2 不同绿洲天然胡杨种群结构对比
    5.3 不同绿洲天然胡杨空间格局对比
    5.4 不同绿洲天然胡杨种群结构的原因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近60年金塔绿洲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绿洲及绿洲化过程研究现状
        1.2.2 现代绿洲变化驱动力研究现状
        1.2.3 北大河下游金塔绿洲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象气候
        2.1.3 水文水系
        2.1.4 土壤植被
        2.1.5 自然灾害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及民族
        2.2.2 经济发展状况
    2.3 绿洲开发简史
        2.3.1 先秦时期
        2.3.2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2.3.3 隋唐与五代夏元时期
        2.3.4 明清时期
        2.3.5 民国时期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1 研究思路
        3.1.2 技术流程
    3.2 数据源及预处理
        3.2.1 数据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3 绿洲重建方法
        3.3.1 1949-1962年绿洲重建方法
        3.3.2 1963-1985年绿洲重建方法
        3.3.3 1986-2009年绿洲重建方法
        3.3.4 绿洲重建结果验证方法
        3.3.5 绿洲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方法及模型
    3.4 绿洲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及模型
        3.4.1 基于概念与理论的定性分析
        3.4.2 基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分析
第四章 金塔绿洲时空变化分析
    4.1 金塔绿洲重建结果分析
    4.2 金塔绿洲数量特征变化分析
        4.2.1 金塔绿洲数量特征的变化分析
        4.2.2 各个乡镇绿洲的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4.2.3 金塔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分析
    4.3 金塔绿洲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3.1 金塔绿洲分布特征变化分析
        4.3.2 各个乡镇绿洲变化的区域差异变化分析
        4.3.3 金塔绿洲变化剧烈区域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塔绿洲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5.1 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辨识
    5.2 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的定量研究
        5.2.1 绿洲变化各驱动因子的数据准备与处理
        5.2.2 绿洲变化驱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5.2.3 绿洲变化驱动因子的回归分析
    5.3 自然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3.1 气候要素变化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3.2 可利用水资源变化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 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1 人口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2 政策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3 社会经济发展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4 水利工程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5 科学技术进步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5.4.6 其他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水盐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自然植被土壤水盐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自然植被土壤水分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1 自然植被土壤水分国外研究进展
        1.2.1.2 自然植被土壤水分国内研究进展
        1.2.2 自然植被土壤盐分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1 自然植被土壤盐分国外研究进展
        1.2.2.2 自然植被土壤盐分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地貌
    2.2 水文
    2.3 气候
    2.4 植被
    2.5 土壤
3 样品的采集与数据处理
    3.1 样品的采集
    3.2 实验室处理
    3.3 数据处理
4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水盐统计特征
    4.1 土壤含水量统计特征
    4.2 土壤含盐量统计特征
5 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水盐空间分布特征
    5.1 土壤水盐垂直空间分布特征
        5.1.1 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5.1.2 土壤含盐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5.2 土壤水盐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5.2.1 土壤含水量的空间插值分析
        5.2.2 土壤含盐量的空间插值分析
6 结论与不足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张掖绿洲扩展中的景观斑块动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绿洲研究现状
    1.2.1 绿洲的概念
    1.2.2 绿洲研究进展
1.3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资源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1.6 植被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1.3 斑块动态类型划分及信息提取
    3.1.4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3.2 技术路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张掖绿洲景观特征分析
4.1 基于斑块尺度的景观特征
    4.1.1 斑块分级
    4.1.2 斑块数量和面积特征
    4.1.3 斑块形状特征
4.2 基于类型尺度的景观特征
4.3 基于景观尺度的景观特征
    4.3.1 总体静态特征
    4.3.2 分区(基于县域)静态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时期绿洲景观斑块动态格局
5.1 景观总体变化分析
5.2 农田斑块动态格局
5.3 林地斑块动态格局
5.4 草地斑块动态格局
5.5 水体斑块动态格局
5.6 建设用地斑块动态格局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斑块动态机制分析
6.1 斑块动态转化分析
    6.1.1 农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2 林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3 草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4 水体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1.5 建设用地斑块来源和去向分析
6.2 斑块动态驱动力分析
    6.2.1 气候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6.2.2 水文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6.2.3 人文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和论文 致谢

(10)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效应的能值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能值分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能值分析的国外研究进展
        1.2.2 能值分析的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水文及水资源
        2.1.3 气候
        2.1.4 植被
        2.1.5 土壤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及人口
        2.2.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3.1 能值理论概述
        3.1.1 能值理论的基本概念
        3.1.2 能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3.1.3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3.2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3.3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3.3.1 自然环境资源能值投入分析
        3.3.2 人工辅助资源能值投入分析
    3.4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分析
        3.4.1 种植业能值产出及构成
        3.4.2 林业能值产出
        3.4.3 畜牧业能值产出
        3.4.4 渔业能值产出
    3.5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主要能值指标动态分析
4.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值评估
    4.1 循环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4.2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经济能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评价方法和步骤
        4.3.1 能值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
        4.3.3 多层次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方法
    4.4 金塔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4.4.1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4.4.2 资源减量投入水平
        4.4.3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4.4.4 资源环境安全水平
        4.4.5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4.5 金塔绿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5. 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对策
    5.1 扩大系统开放程度,增加系统投入,提高系统能值产出
    5.2 优化人工辅助能值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减轻环境
    5.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畜牧业结构,提高系统生产效率
    5.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系统经济效益,增强系统市场竞争力
    5.5 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农业
    5.6 保护水、耕地等本地自然资源,提高系统生产持续性
    5.7 建立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科教体系
    5.8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压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干旱区绿洲廊道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网络优化布局研究[D]. 吴丽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16(11)
  • [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D]. 岑晓腾. 浙江大学, 2016(12)
  • [3]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J]. 谢余初,张影,钱大文,巩杰,颉耀文,常根应. 地理科学, 2016(02)
  • [4]乡镇尺度金塔绿洲时空格局变化[J]. 巩杰,谢余初,孙朋,颉耀文. 生态学报, 2013(11)
  • [5]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研究[D]. 朱小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8)
  • [6]不同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 ——以河西金塔、鼎新、民勤绿洲为例[D]. 赵敏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8)
  • [7]近60年金塔绿洲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 谢余初. 兰州大学, 2012(09)
  • [8]金塔—鼎新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水盐空间变化特征研究[D]. 王洪岩.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9]张掖绿洲扩展中的景观斑块动态特征[D]. 孙小艳. 鲁东大学, 2011(08)
  • [10]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效应的能值动态评价研究[D]. 马亚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干旱区绿洲走廊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