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平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江苏滨海平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一、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权辉[1](2020)在《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是惠东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传统盐业开始慢慢走下坡路,越来越多盐民开始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导致大部分盐田被丢荒或转产,造成盐田土地资源浪费。本文以惠东县盐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惠东县传统盐业的发展现状、转产情况、盐田丢荒情况、盐民收入情况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认真研究分析,本文认为惠东县传统盐业未来将被淘汰,盐田转产是必然趋势,而且盐田转产开发存在盐田土地征收工作较难推进、转产开发建设条件有所限制、现有盐田转产开发自由无序、盐田开发主体规模较小、盐民安置问题较难解决等问题。同时,本文通过对惠东县现有盐田的转产开发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加快对惠东县盐田转产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盐田土地利用效益,本文结合稔山镇、黄埠镇、港口滨海旅游区的目前盐田转产情况、其他产业发展情况、资源优势等因素,提出稔山镇的未转产盐田应该全部转产为水产养殖业;黄埠镇盐洲岛未转产的盐田应该转产开发为现代农业或用于海洋生态修复,重点种植红树林、耐盐碱水果、槟梅等特色农作物,而黄埠镇三洲村的盐田则可以开发“渔业+光伏”项目、海洋环保项目、水产养殖项目等;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盐田应该用于开发惠东县盐文化历史风貌区、盐文化旅游项目或者其他高端旅游项目。同时,本文还提出了稔山镇、黄埠镇和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应该共同采取的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多种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盐田转产开发政策支持、加强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指导作用、加强盐田附近区域基础设施设施建、着力做好盐民的转业培训及安置工作、坚持盐田转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等促进盐田转产开发的建议。

高升[2](2019)在《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耦合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江苏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不断加剧。系统分析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关联性,合理评估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科学分析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能够为调整海洋资源开发政策、推动海洋产业与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筛选出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产业及其涉及的海域使用类型、用海方式、海洋资源,构建了海洋经济、产业、资源和用海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系统分析了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关联性,计算并分析海洋资源以及海洋经济综合效益值的构成及内部结构比重值,分别从海洋经济、产业分类的宏观角度以及海洋资源开发项目的微观角度分析了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关联关系。然后,结合熵权法与粗糙集理论,约简构建了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海洋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海洋保护区、海水养殖、海上风电、排污倾倒、填海造地五种江苏省典型的海洋资源开发类型,分别采用突变级数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综合效益指数模型对江苏省典型海洋资源开发类型(微观)以及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宏观)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的模型。最后,构建了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理论进行了海洋资源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提出两者的耦合性影响因素以及协调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各评价年份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四大主要产业累计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90%,从2011年开始逐年降低,反映了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推动呈现多样性。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值内部构成中最高的为经济净收益,其次为生态损益值。海洋保护区、海上风电的综合效益值为最高,主要是因为生态损益值为正值,资源损失值较小;而填海造地的综合效益值为负值,主要是因为海洋资源损失评估值、生态损益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评估值均较大。海洋保护区的资源损耗比重最小,表明其经济净效益中资源损耗最少,而填海造地、海水养殖的资源损耗比重最高;海洋保护区、海上风电的环境损益比重最高,表明其环境损益对经济净效益贡献较大;填海造地、海水养殖的生态损耗比重最高,与海洋经济净效益呈负相关,表明其海洋经济发展会造成较高的生态损耗。(2)采用熵权法与粗糙集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构建了包含社会损益、经济损益、资源损益、环境损益4个准侧层、8个要素层、24个因子指标的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海洋产业规模、海洋资源损益、海洋生态损益、海洋环境损益4个准侧层、8个要素层、24个因子指标的江苏省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3)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年度内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发展均具有持续性。突变级数模型评价表明江苏省5种海洋资源开发类型中填海造地、海上风电、海洋保护区的综合效益隶属度较高,分别为0.9432、0.9414、0.9351,均处于较好状态,其中社会损益指标与经济损益指标是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两个主成份。投影寻踪聚类模型评价表明海洋保护区、海水养殖的综合效益投影值最高,分别为3.3742、2.7182。综合指数模型评价表明填海造地、排污倾倒的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指数较高,分别为0.3883与0.3613,海洋保护区紧随其后为0.2927。通过对比突变级数模型、投影寻踪模型、综合效益指数模型对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评价发现,造成填海造地的评价指数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纳入足够多的资源损耗与环境损耗指标。突变级数模型、综合效益指数模型评价结果相似,而投影寻踪模型评价结果与各海洋资源开发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估值的对比值更为接近,这表明投影寻踪模型更加适合从微观角度评价海洋资源开发状况。突变级数模型评价发现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效益隶属度2014年、2015年、2013年较高,分别为0.9757、0.9721、0.9574,其中2014年处于较好状态、2015年与2013年处于一般状态;其中海洋产业规模指标、海洋资源损益指标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两个主成份;海洋资源损益指标、海洋产业规模指标与海洋经济发展综合隶属度的相关性较高。投影寻踪聚类模型评价发现2014年、2015年、2013年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投影值在所有评价年份中最高,分别为3.115、3.0978、3.076,而其余评价年份均在1.7385~1.7392之间,变动微小,趋于稳定。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评价发现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指数从2013年起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0.5316上升至2015年的0.6067,表明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不断优化。通过对比突变级数模型、投影寻踪模型、综合效益指数模型对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发现,三种模型的评价结果总体趋势相似,都发现2013~2015年的发展状况最好,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其中突变级数模型与综合效益指数模型评价的各年份动态趋势更为相似,与各年度海洋产业经济增加值的实际状况最为接近,这表明这两种模型适合从宏观角度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状况。(4)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类型属于协调发展型。其中,基于综合效益指数的耦合协调发展等级离高度协调还有差距,在耦合机制中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指数在此耦合协调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基于隶属度的耦合协调发展等级处于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发展类型属于同步发展型。基于投影值的耦合协调发展等级处于优质协调阶段,海洋保护区、海水养殖的耦合发展类型属于同步发展型,而海洋经济发展投影值在海上风电、排污倾倒、填海造地三种类型中占主导地位。论文的创新点:系统构建了海洋经济、产业、资源和用海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系统分析了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各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分析出更加适合从微观角度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状况评价的方法以及更加适合从宏观角度进行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方法;在客观评价海洋资源开发状况与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计算了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耦合关系。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张勇,徐国华,渠慎春,王鹏,高志红[4](2018)在《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模式与创新途径》文中指出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巨大的经济、环境、生态等价值,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分析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概况、开发利用进程及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我国近年来沿海滩涂开发的主要利用模式,提出促进我国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创新的6条途径,即立体开发利用途径、综合开发利用途径、生态优先开发利用途径、适度开发利用途径、高效开发利用途径、可持续开发利用途径。

屠强[5](2017)在《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系统总结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BM)和以生态系统综合评价(IEA)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等研究的历史发展及进展,构建了以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甄别出影响盐城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干扰-响应的因子以及反馈机制,并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及确定指标权重。通过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自然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压力、状态和响应进行分析,并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度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展开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距级差方式分级,共分为5个等距等级。论文以盐城海岸带5县市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对象和生态系统的评价单元,分别针对2000-2010年间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开展综合定量/半定量评价。依据每个县市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胁迫因素、敏感性要素及状况、响应及适应等,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可持续性,以及综合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5县市海岸带的可持续性及年代变化展开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单元的可持续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盐城海岸带未来可持续性趋势。对研究区海岸带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度综合评价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5县市社会经济状况都有所发展,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均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尤其是东台、大丰和射阳等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较为显着,即近10年来海岸带综合可持续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层面的飞速发展上,且生态可持续度高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更大。10年间盐城滨海5县市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不平衡性更加突出。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命运与共,可持续性是建立在两者进入良性循环的协调步伐基础之上。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制约因素影响,未来盐城海岸带不同区域间可持续发展水平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可能。本研究在对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构建的过程中,将评价体系划分为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两个维度,分别在PSR框架下开展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评价。对2000年至2010年盐城地区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及发展趋势的预期结果与该地区近年的发展水平相符。研究首次提出以多维度概念框架模型与时间序列相结合,对区域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半定量评价的方法。

孙贺[6](2013)在《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滨海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与重要的生存环境。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滨海湿地保护认识不足以及过渡地开发与利用,导致其退化损失严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湿地生态系统急需得到恢复和保护。近年来,滨海湿地实验区作为我国滨海湿地开发与利用的区域,其生态化建设进程与规模扩大和发展快速相比严重滞后。某些滨海地区湿地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利用,成为了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本文以滨海湿地实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探索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以实现滨海湿地实验区建设的生态化,促进滨海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滨海湿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实验区位于保护区与外界周边地区的交错地带,边缘效应显着,生态系统脆弱,有别于一般性区域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本文运用实证调查、分析比较、多学科交叉及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调查——研究——实践的研究过程展开研究工作。论文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和具体案例,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在分析人们利用滨海湿地实验区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阐述探索适合滨海湿地特征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迫切性。其次,本文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化规划设计本质的实际出发,解析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内涵;明确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生态化价值取向和评价准则;通过研究与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元胞自动机(CA)模型,建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提出基于CA模型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本文以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为基础,建构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适于不同地域环境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的湿地利用模式选择与适应滨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途径两个方面。论文结合已建立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调整理论模型中的约束性因素,提出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生态策略,即自然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人工系统的生态设计策略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有机组织策略。最后,以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运用提出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基于系统思维方法,综合运用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课题,得出如下创新性成果:建构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建立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提出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滨海湿地区域的生态规划设计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搭建了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的基础性框架和平台,试图通过滨海湿地实验区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为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迈入更深、更广的领域做出有益的探索。

宁凌,唐静,廖泽芳[7](2013)在《中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选取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及滨海旅游资源五个方面对中国海洋资源的概况进行了描述。同时,以此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资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按其资源的丰度及开发程度将它们划分为4个阶层。通过分析得出,广东省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最强,处于第一阶层;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上海市及天津市海洋资源优势突出,位于第二阶层;海南省、辽宁省、江苏省、河北省海洋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有限,位于第三阶层;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资源储量及开发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第四阶层。

练薇薇[8](2012)在《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传统开发利用以围垦种养为主,开发模式单一、层次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逐步成为沿海地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因此,加强对沿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沿海滩涂资源是江苏省的一大优势,构成了一道“黄金海岸”。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剧,耕地日益锐减,土地资源的约束作用日益体现。这一体现在江苏省尤为突出。因此人们的目光纷纷投向沿海滩涂,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滩涂开发利用逐步向深度进军,向广度拓展,开发利用速度在不断加快,开发利用模式也逐渐多样化,开发利用效益不断提高。沿海滩涂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滩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充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优势,做足做好沿海滩涂的文章,是江苏最为现实的选择。本研究通过对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现状的分析,对比国际国内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并结合江苏实际,提出推进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对策和措施.本研究对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做相应的理论探讨和对比分析,旨在探索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思路。

江水明[9](2012)在《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旅游业也是我国目前重点扶持与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也帮助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面对资源的有限与稀缺,如何开发利用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合理的利用不仅不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反而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对现有资源的不可恢复的破坏。如何做好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人与自然、以及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都有必要对此展开探析。本文旨在梳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总结国内外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经验,了解射阳县旅游资源的现状,在进一步研究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利用》(2001-2020》、《盐城市旅游业发展利用(2001-2020》以及《射阳县城总体利用(2008-2030)》,县域旅游发展的利用图,根据目前已有的国内外对县城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总结出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蓝图,以及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措施,开创适应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本研究的重点放在射阳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应用上,有一定的实际借鉴与推广意义,可操作性较强,适应面也较广。从而对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利用(2001-2020)的通知》,增加射阳县地方经济的创收,提高射阳县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射阳县的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射阳县的崛起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杨宏忠[10](2012)在《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江苏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包括江苏的沿海,江苏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却在沿海。长三角“杭州湾化”和江苏的“浅内陆省”的演变事实,使得尴尬的江苏正从18年前“海上苏东”的教训中惊醒,开始认真审视一度被自己轻视的千里海岸线及其“南不如浙、北不及鲁”的滩涂发展现状。这却不仅仅是又一次江苏经济战略转型,它意味着一种先进意识的觉醒,一种海洋意识的重塑,更意味着特别需要能把国家战略的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的可操作方案。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因土地资源匮乏造成的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妥善处理工业发展和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大量空间需求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拓展发展空间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历史原因,江苏的生产力布局过度集中于沿江八市,造成沿江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沿江地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江苏海岸滩涂濒临黄海,是目前我国东部具有最大潜力和后发优势的区域,逾千万亩的滩涂成为当代得天独厚的财富放大器。滩涂开发需要大量投资。按照平均每亩投资2.6万元的标准,3年围垦70万亩的资金需求超过150亿元。在政府推动的同时,选择适宜的投融资模式和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配置资源的作用,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特别是苏南地区资金投资滩涂开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参照园区开发模式,对滩涂土地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农业用地实施成片开发、成片租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公司化管理,延伸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合理布局临港产业和城镇建设,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提高投资开发的综合效益等,以实现对滩涂资源真正意义的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本文通过对海岸滩涂的自然特征和开发及生态效益的深度分析,提出将海岸滩涂当做一个巨大、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来综合规划和科学管理。指出我国海岸滩涂经过三轮围垦己经面目全非,设计和技术力量不足是造成国内滩涂围海工程安全隐患多,行业之间矛盾多,生态问题多的根本原因。江苏未开发的海岸滩涂资源主要位于潮间带和辐射沙洲地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坚强的技术支撑是实现这份资源开发价值的基本保障。在全省滩涂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高准确度、高度权威的滩涂资源数据库,采用ArcGIS建立三维一体的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管理系统,有效实现对全省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科学管理。江苏“出海”,走出大陆,走进大洋、走遍全球的世纪复兴之路才刚刚开始。

二、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盐田
        2.1.2 盐田转产开发
        2.1.3 盐碱地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平衡发展理论
3 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现状
    3.1 惠东县盐田利用总体情况
    3.2 稔山镇盐田转产开发利用情况
    3.3 黄埠镇盐田转产转产开发利用情况
    3.4 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盐田转产开发利用情况
4 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盐田土地征收工作较难推进
        4.1.2 转产开发建设条件有所限制
        4.1.3 现有盐田转产开发自由无序
        4.1.4 盐田开发主体规模较小
        4.1.5 盐民安置问题较难解决
    4.2 原因分析
        4.2.1 盐田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未建立
        4.2.2 盐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2.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4.2.4 政府缺少科学规划引导
        4.2.5 盐业主要劳动力流失严重
        4.2.6 盐民转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较低
5 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的有利条件
    5.1 盐田转产开发符合国家、省相关政策要求
    5.2 盐田区位优势明显
    5.3 盐田区域产业基础良好
    5.4 惠东盐田区域相关规划支持盐田转产开发
    5.5 国家和省加大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5.6 环大亚湾新区建设加快推进
    5.7 大部分盐民支持盐田转产
6 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的对策建议
    6.1 惠东县盐田的转产方向建议
        6.1.1 稔山、黄埠、港口盐田具体转产方向
        6.1.2 惠东县盐田不同转产方向的具体措施
    6.2 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控制机制
        6.2.1 建立盐田转产开发利益共享机制
        6.2.2 建立盐田转产开发风险控制机制
    6.3 加强盐田转产开发政策支持
        6.3.1 创新盐田征收置换方式
        6.3.2 制定盐田生态改造补偿办法
        6.3.3 探索盐田转产财政支持政策
        6.3.4 鼓励盐田连片规模化转产开发
    6.4 充分发挥政府在盐田转产开发中的规划指导作用
        6.4.1 加快制定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规划
        6.4.2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
    6.5 加强惠东县盐田附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6.5.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5.2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6.5.3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6 着力做好盐民转业培训及安置工作
        6.6.1 组织开展盐民转业劳动技能培训
        6.6.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带动盐民就业
        6.6.3 完善盐民社会保障
    6.7 坚持盐田转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6.7.1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6.7.2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增量
        6.7.3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耦合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1.2.2 海洋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2.3 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资源条件
        2.1.3 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2.2 数据来源
    2.3 综合效益值的构成
    2.4 评价指标体系约简方法
        2.4.1 熵权法
        2.4.2 粗糙集理论
    2.5 评价模型的选择
        2.5.1 突变级数模型
        2.5.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2.5.3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
        2.5.4 综合效益指数模型
    2.6 构建耦合协调模型
        2.6.1 耦合性模型
        2.6.2 耦合协调度模型
        2.6.3 耦合类型评判标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关联性
    3.1 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关联关系分析
        3.1.1 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产业
        3.1.2 各海洋产业涉及的海域使用类型
        3.1.3 从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宏观角度分析
        3.1.4 从海洋资源开发项目的微观角度分析
    3.2 宏观角度下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关联度
        3.2.1 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3.2.2 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的相关系数
    3.3 微观角度下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关联度
        3.3.1 单位用海面积综合效益值及构成比重
        3.3.2 单位面积综合效益值减除经济净效益及构成比重
        3.3.3 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构建
    4.1 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构建
        4.1.1 熵权法约简评价指标
        4.1.2 粗糙集理论约简评价指标
    4.2 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状况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的计算
    5.2 突变级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综合效益指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的计算
    6.2 突变级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6.3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6.4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6.5 综合效益指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苏省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7.1 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综合效益指数的耦合协调关系
        7.2.1 耦合性分析
        7.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7.3 基于突变级数模型隶属度的耦合协调关系
        7.3.1 耦合性分析
        7.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7.4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投影值的耦合协调关系
    7.5 影响耦合程度的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4 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耦合发展建议
        8.4.1 优化海洋资源开发管理
        8.4.2 优化海洋经济发展
附录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4)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模式与创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滩涂资源概况
    1.1 沿海滩涂的分类
    1.2 滩涂的主要资源
2 滩涂开发利用进程及主要问题
    2.1 滩涂开发利用进程
    2.2 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3 滩涂开发利用模式
    3.1 生态渔业-种植业开发模式
    3.2 海侵防治保高产技术模式
    3.3 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模式
    3.4 滨海草地综合改良模式
    3.5 盐田综合利用模式
    3.6 滩涂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模式
    3.7 滩涂港口-临港产业开发模式
4 滩涂开发的创新途径
    4.1 立体开发利用
    4.2 综合开发利用
    4.3 生态优先开发利用
    4.4 适度开发利用
    4.5 高效开发利用
    4.6 可持续开发利用
5 展望

(5)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篇 理论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研究
        2.1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理论
        2.1.1 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发展沿革
        2.1.2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管理理论发展沿革
        2.2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评价类型与方法
        2.2.1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2.2 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2.3 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2.2.4 海岸侵蚀灾害风险评价
        2.2.5 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
        2.3 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2.3.1 生态系统评价概念框架
        2.3.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方法
        2.3.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3.4 指标与指标的选取
第2篇 实践篇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区位
        3.2 气候条件
        3.3 地质地貌
        3.4 水文动力条件
        3.5 海洋环境质量
        3.6 土壤
        3.7 自然资源注
        3.7.1 植物资源
        3.7.2 动物资源
        3.7.3 其他海洋资源
        3.7.4 风景旅游资源
        3.8 海岸线滩涂淤蚀状况
        3.8.1 研究区沿海滩涂的分布
        3.8.2 海岸带滩涂的淤蚀格局
        3.8.3 盐城海岸线利用现状
        3.9 滨海景观分布格局
        3.9.1 滩涂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3.9.2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3.10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10.1 人口与耕地面积
        3.10.2 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
        3.10.3 滩涂围垦开发现状与趋势
    第4章 盐城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评价
        4.1 评价单元的确定
        4.2 评价概念框架的确立
        4.3 评价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4.3.1 评价指标选择
        4.3.2 资料与数据来源
        4.4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处理
        4.4.1 综合评价模型
        4.4.2 评价指标处理
        4.5 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4.5.1 生态环境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4.5.2 社会经济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4.5.3 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影响盐城海岸带区域可持续性的因素及其压力-响应过程分析
        5.1 影响本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5.1.1 海平面变化与沿海滩涂淤蚀变迁
        5.1.2 沿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5.2 影响区域可持续性的人为因素
        5.2.1 人口因素
        5.2.2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5.2.3 湿地保护政策
        5.2.4 围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2.5 近岸环境污染及生态响应
        5.3 影响盐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压力因素小结
        5.4 讨论
        5.4.1 关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的模型构建
        5.4.2 盐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件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6)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释义
        1.2.1 滨海湿地实验区
        1.2.2 生态化规划设计
    1.3 研究现状与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滨海湿地实验区的基本问题
    2.1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
        2.1.1 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
        2.1.2 较强的环境协调功能
        2.1.3 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
        2.1.4 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2.2 滨海湿地实验区利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2.2.1 滨海城建占地
        2.2.2 滨海湿地围垦
        2.2.3 资源过度利用
        2.2.4 湿地环境污染
    2.3 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2.3.1 价值取向偏失
        2.3.2 认知分析不足
        2.3.3 规划设计盲目
        2.3.4 评价保障不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
    3.1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解析
        3.1.1 生态化规划设计内涵
        3.1.2 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素
        3.1.3 生态化规划设计特征
    3.2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目标与准则
        3.2.1 生态化规划设计目标
        3.2.2 生态化规划设计准则
    3.3 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3.3.1 系统理论思维
        3.3.2 生态主义思想
        3.3.3 工程技术原理
        3.3.4 伦理学的启示
    3.4 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3.4.1 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原则
        3.4.2 理论模型选取——元胞自动机
        3.4.3 生态化规划设计 CA 理论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4.1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4.1.1 CA 模型指导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思路
        4.1.2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框架
    4.2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式
        4.2.1 生态系统保护模式
        4.2.2 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4.2.3 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4.2.4 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4.3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途径
        4.3.1 调查研究
        4.3.2 分析策划
        4.3.3 规划设计
        4.3.4 论证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
    5.1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
        5.1.1 实验区 CA 模型衍生的生态化策略
        5.1.2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策略框架
    5.2 滨海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
        5.2.1 选择适宜的湿地作为拟建范围
        5.2.2 适应滨海湿地的自然生态过程
        5.2.3 保护滨海湿地的自然景观格局
        5.2.4 恢复破损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5.3 人工系统的生态化设计策略
        5.3.1 建成环境的生态化整合
        5.3.2 建筑与设施的节能设计
        5.3.3 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应用
        5.3.4 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5.3.5 景观设施的生态化设计
        5.3.6 景观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5.4 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有机组织策略
        5.4.1 合理的功能区域划分
        5.4.2 适宜的环境容量控制
        5.4.3 协同的景观形态构建
        5.4.4 便捷的绿色交通组织
        5.4.5 完备的基础设施布局
        5.4.6 高效物质和能源循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
    6.1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项目概况
        6.1.1 规划背景
        6.1.2 规划条件
    6.2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分析
        6.2.1 湿地公园拟建基地生态现状分析
        6.2.2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 SWOT 分析
    6.3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的价值取向
        6.3.1 湿地公园规划定位与目标的确立
        6.3.2 湿地公园规划原则与理念的形成
    6.4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生态策略探讨
        6.4.1 湿地公园所处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
        6.4.2 湿地公园内人工系统的生态化设计
        6.4.3 湿地公园内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的生态化协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海洋资源概况
    (一)辽阔的空间资源
    (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三)珍稀的海洋矿产资源
    (四)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
二、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资源比较
    (一)海岸线、海域面积比较
    (二)海岛资源比较
    (三)港口资源比较
    (四)沿海滩涂比较
三、沿海各省市海洋生物资源对比
四、沿海各省市海洋矿产资源比较
    (一)海洋油气资源比较
    (二)滨海矿产资源比较
五、沿海省市海洋能资源比较
六、沿海各省市滨海旅游资源比较
七、总结

(8)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境外滩涂开发研究进展
        1.2.2 国内滩涂开发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与有利条件分析
    2.1 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
    2.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2.2.1 丰富的沿海资源
        2.2.2 适宜的气候条件
        2.2.3 其他方面的优势
第三章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进程
    3.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3.3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障碍分析
        3.3.1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够强
        3.3.2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规划不够完善
        3.3.3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不够
        3.3.4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植入不足
        3.3.5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市场引导不明显
        3.3.6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国内外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研究及趋势分析
    4.1 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1.1 日本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1.2 荷兰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1.3 新西兰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4.1.4 韩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1.5 其他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2 国内鲁、浙、闽、粤等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 山东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2.2 浙江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2.3 福建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2.4 广东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4.3 国内外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4.3.1 国外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4.3.2 国内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及模式选择
    5.1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内涵及意义
        5.1.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5.1.2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1.3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意义
    5.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
    5.3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
        5.3.1 江苏沿海滩涂种植业的开发模式
        5.3.2 江苏沿海滩涂养殖业的开发模式
        5.3.3 江苏沿海滩涂旅游业的开发模式
        5.3.4 江苏沿海滩涂其他产业开发模式
第六章 加快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宣传,增强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意识
    6.2 完善规划,指导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实施
    6.3 出台政策,规范、扶持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6.4 科技支撑,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能力
    6.5 市场引导,经济合理地指导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6.6 规范管理,依法维护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秩序
结束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资源的概述和分类
    一、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概述
第二章 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射阳县的基本情况
    二、射阳县旅游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三、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第三章 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发展目标
    二、实现区域联动,扩大区域旅游总体实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四、提高旅游品牌影响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目标
第二章 海岸滩涂资源开发及国内外典型案例
    2.1 海岸滩涂资源特性及其开发效益
        2.1.1 海岸滩涂的概念界定及资源特性
        2.1.2 海岸滩涂的分类与开发效益
        2.1.3 滩涂资源的生态功能及开发价值
    2.2 国外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经典工程
        2.2.1 生存空间拓展型——以荷兰须德海围海工程为例
        2.2.2 工业产业发展型——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为例
        2.2.3 城市化扩展型——以美国为例
        2.2.4 其它国家滩涂开发案例
    2.3 国内海岸滩涂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2.3.1 工业产业发展型——以河北曹妃甸工业区为例
        2.3.2 综合功能扩张型——以上海崇明县、洋山港和临港新城为例
        2.3.3 生存空间拓展型——以浙江温州瓯江口开发工程为例
        2.3.4 城市空间拓展型——以香港围滩填海工程为例
        2.3.5 优势资源集约型——以江苏如东太阳岛为例
    2.4 我国及江苏海岸滩涂开发的经验启示
第三章 江苏海岸带及滩涂资源成因规律
    3.1 江苏海岸类型与特点
        3.1.1 砂质海岸
        3.1.2 基岩海岸
        3.1.3 粉砂淤泥质海岸
    3.2 江苏海岸带的自然条件
        3.2.1 江苏海岸带的地质地貌特征
        3.2.2 江苏海岸带的气候条件
        3.2.3 江苏海岸带的海洋水文状态
        3.2.4 江苏海岸带的陆地水文条件
        3.2.5 江苏海岸带的土壤植被状态
        3.2.6 江苏海岸带的自然灾害类型
    3.3 江苏海岸带的资源禀赋
        3.3.1 江苏海岸带滩涂资源
        3.3.2 江苏海岸带淡水资源
        3.3.3 江苏海岸带生物资源
        3.3.4 江苏海岸带港口资源
        3.3.5 江苏海岸带旅游资源
        3.3.6 江苏海岸带其它资源
    3.4 江苏海岸线历史演变
        3.4.1 黄河夺淮前江苏海岸线特征
        3.4.2 黄河夺淮期间江苏海岸的变化
        3.4.3 黄河北归后江苏海岸的演变
    3.5 江苏海岸带及滩涂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因素
        3.5.1 粉砂淤泥质的淤蚀速度
        3.5.2 粉砂淤泥质的冲淤量
        3.5.3 生物种植对潮滩淤蚀的影响
        3.5.4 滩涂人工围垦因素
        3.5.5 辐射沙洲的动态变化
    3.6 江苏海岸线及滩涂演变的未来趋势
        3.6.1 海域沙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3.6.2 海域内泥沙运动的规律
        3.6.3 海岸及滩涂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历史、方式和效果
    4.1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历史
        4.1.1 新中国成立前的滩涂开发
        4.1.2 解放后计划经济下的滩涂开发
        4.1.3 市场经济下的滩涂开发
    4.2.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现状
        4.2.1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速度和开发程度
    4.3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方式
    4.4 江苏海岸滩涂围垦开发的效果评价
        4.4.1 解放后滩涂围垦开发的主要成效
        4.4.2 解放后滩涂围垦开发的主要经验
        4.4.3 近期滩涂围垦工程的显着特点
    4.5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4.5.1 滩涂开发的整体战略缺少
        4.5.2 滩涂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缺失
        4.5.3 滩涂资源开发的政府指导规划缺位
        4.5.4 滩涂资源开发的有效投入机制缺乏
第五章 江苏海岸滩涂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
    5.1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选择
        5.1.1 总体战略目标与长远规划原则
        5.1.2 未来 20 年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5.1.3 江苏滩涂资源开发战略实施后的投资收益
    5.2.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投资模式选择
        5.2.1 政府投资主导型
        5.2.2 市场投资主体型
        5.2.3 财政投资参股型
        5.2.4 公司、农户承包型
    5.3.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模式选择
        5.3.1 工农业发展开发模式
        5.3.2 环保及休闲产业开发模式
    5.4 建立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评价系统
        5.4.1 构建海岸滩涂开发效益评价指标系统
        5.4.2 界定海岸滩涂开发效益的评价指标
        5.4.3 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海岸滩涂开发效益
    5.5 基于 ArcGIS 建立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管理系统
        5.5.1 建立江苏海岸滩涂资源数据库
        5.5.2 滩涂水下地形数据转换入库
        5.5.3 江苏滩涂资源管理系统设计思想
        5.5.4 基于 ArcGIS 的江苏海岸线及滩涂演变趋势
    5.6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5.6.1 有力的政策支持
        5.6.2 坚强的技术支撑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介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

四、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惠东县盐田转产开发问题研究[D]. 曾权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2]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耦合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高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模式与创新途径[J]. 张勇,徐国华,渠慎春,王鹏,高志红.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2)
  • [5]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盐城海岸带为例[D]. 屠强. 厦门大学, 2017(08)
  • [6]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孙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7]中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比较分析[J]. 宁凌,唐静,廖泽芳. 中国渔业经济, 2013(01)
  • [8]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 练薇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8)
  • [9]射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江水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7)
  • [10]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D]. 杨宏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标签:;  ;  ;  ;  ;  

江苏滨海平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