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

一、“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刘晓端,王蕊,王新宇,刘冠男[1](2016)在《发扬地学学科优势,形成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文中提出岩石圈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其迁移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场所,也是重金属元素的最后归宿,因此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指导意义。国土资源部门已经在土壤重金属调查、溯源和风险评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探索研究灾害链的组成、影响因素和阻断途径的基础上,形成有地学特色的修复理论和技术。目前,国土资源部门的修复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理论和地球化学工程学方面,在所属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了若干种土壤修复剂,通过小试、中试和典型示范,验证了这些修复剂具有优异的修复性能与效果,是落实"土十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张良运,戢运峰,马建立,乔鹏,商晓甫,周金倩[2](2015)在《我国污染场地的环境危害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企业搬迁后遗留的场地大多污染严重,潜在环境风险很高,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具有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无法被生物降解的特点,被环境学界喻为"化学定时炸弹"。文章根据我国的污染场地现状,分析了污染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改善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的对策。

徐劲松[3](2013)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文中提出文章阐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严峻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状况,全面介绍了当前污染土壤的各种修复技术,对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与分析。文章认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将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又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修复技术,将会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杨善谋[4](2010)在《铜陵金属矿集区土壤中Cu、Cd元素污染评价及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文中认为重金属元素污染已成为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并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到人体健康。铜陵地区是世界上典型的矽卡岩铜金矿集区之一,是一个有三千多年开采历史的有色多金属矿区。随着矿业不断开采,有害重金属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如大气沉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的施用,这些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或耕层,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污染物在土壤内部会迁移扩散和化学形态的相互转化。本文对铜陵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Cu、Cd全量及形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铜陵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形态含量和变异程度变化较大:Cu的总量均值为98.5(mg·kg-1),高于铜陵市土壤背景值(32.15 mg·kg-1),其化学形态以残渣态为主,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次之。Cd的总量均值为3.45(mg·kg-1),远高于铜陵市土壤背景值(0.09 mg·kg-1),,最大值高达24.6(mg·kg-1),其化学形态中有机结合态最小(0.51 mg·kg-1)、离子交换态次之(0.77 mg·kg-1)。采用了地积累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次生相富集系数法和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u、Cd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Cd的地积累指数主要为中强水平,个别处于极强水平;Cu的沉积富集系数为0~15之间,Cd的沉积富集系数为20~50之间,Cd的沉积作用大于Cu;Cu、Cd次生相富集系数法和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基本一致,Cu的次生相富集系数法和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结果大于Cd,但四种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趋势基本一致。根据洁净区域和受污染区域沉积物中的“非稳态”重金属含量两者之间差值,估算土壤重金属的人为输入量。结果表明:Cu的输入量在0μg/g~458.03μg/g之间,平均值为54μg/g;Cd的输入量在0μg/g~21.70μg/g之间,平均值为1.63μg/g;运用剖面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Cu、Cd的形态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重金属Cu、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迁移为主。根据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模型,研究了土壤中Cu、Cd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TCASE+C与TRCPE+C+F+O之间、TCASE+C+F与TRCPE+C+F+O之间,符合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数学模型特征,土壤存在发生Cu、Cd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可能性。对于Cu元素,在pH为5.0、5.02.0时,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临界点分别为222.22、81.68 mg·kg-1,爆发点分别为438.75、384.99 mg·kg-1;对于Cd元素,在pH为5.0、5.02.0时,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临界点分别为11.25、9.7 mg·kg-1,爆发点分别为14.61、24 mg·kg-1。随着酸性程度的增强,具有爆发Cu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可能的区域面积增大,临界点和爆发点均提前,研究区土壤中尚没有出现Cu、Cd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爆发的区域。土壤受到长期持续重金属输入积累以及土壤酸化、环境容量变小,是研究区土壤可能发生Cu、Cd重金属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主要原因。

温小亚,康桂玲,赵莎[5](2009)在《浅论绿色农产品与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绿色农产品规划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以元素在岩—土—水—植物系统间的迁移转化规律为出发点,探讨了绿色农产品的安全、品质与地质地球化学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不仅影响其安全,而且影响其品质的优劣。在生产布局时,不仅要考虑现时地质地球化学背景,还要考虑外界环境对地球化学背景的影响,对土壤的未来质量进行预警、预测。

袁峰,张颖慧,白晓宇,周涛发,陈兴仁,陈永宁,陈富荣,贾十军[6](2008)在《合肥地区土壤Cu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具有重要危害。基于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数学模型,分别研究了合肥大兴镇地区和义城镇地区土壤中Cu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大兴镇地区土壤中Cu元素有污染物可释放总量TRCPCu→污染物有效量CuE+C释放转化的趋势,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模型为y=0.005 6x3-0.436 1x2+11.28x-90.803,约38%面积的土壤具有爆发Cu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可能性,这与大兴镇是合肥的工业重镇有关。而义城镇地区土壤中Cu元素还不具有爆发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可能性,这与该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有关。同时,土壤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研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湘凌,张颖慧,邢怀学,周涛发,陈兴仁,陈永宁,陈富荣,贾十军[7](2008)在《合肥地区土壤中Zn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文中认为为了给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定量依据,该文在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土壤中Zn元素含量实测数据,分别研究了合肥大兴镇地区和义城镇地区土壤中Zn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并进行了对比,确定其数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大兴镇地区土壤中Zn元素有从可释放态向有效态(TRCPZn→ZnE+C)释放转化的趋势,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临界值为70.333 mg∕kg,约22.6%面积的土壤具有爆发Zn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可能性。而义城镇地区土壤中Zn元素还不具有爆发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可能性。

陈家玮,杨忠芳,余涛,汤奇峰[8](2007)在《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与治理——以四川某区农田生态系统为例》文中指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所研究的生态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做出科学的预警,以指导政府科学决策,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四川某区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农田生态系统中Cd含量不容忽视,土壤酸化是一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化学定时炸弹模型,进行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从而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治理措施。

陈明,曹晓娟,谭科艳,牟永明,曹淑萍,冯鑫,冯流[9](2006)在《土壤环境中化学定时炸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土壤环境中的化学定时炸弹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自身危害极大,国内外均有大规模发生化学定时炸弹的实例,但是,由于其不易发现而常常被忽略,这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化学定时炸弹的分类问题比较复杂,目前较为妥当的做法是对各种分类方案进行有益的探索。化学定时炸弹的触爆机制研究十分重要,是进行地球化学灾害评价、预测和防治的基础;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是将来预防和治理化学定时炸弹最主要手段。从科学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考虑,化学定时炸弹的概念应该由具有更深刻内涵和更广泛外延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来替代。

赵传冬,成杭新,庄广民,刘应汉,王晓丽[10](2006)在《中国北方某城市近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危害》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中国北方某城市近郊土壤环境质量的系统调查发现,本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化学组成主要为Hg、Cu、Pb、Zn、Se、Cd等;该城近郊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大面积、低含量的散漫型污染,局部存在着一些高含量的热点污染。污染物存在形式的研究显示,本区土壤中很有可能存在着潜在的重金属“化学定时炸弹”。

二、“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发扬地学学科优势,形成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科学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2 特色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
    2.2 地球化学工程学
3 研究现状与进展
4 发展方向

(2)我国污染场地的环境危害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定时炸弹”的概念
2我国工业场地污染现状
3污染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2)修复资金来源不足
    (3)污染场地法律法规不完善
    (4)污染场地标准体系不健全
4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对策研究
    (1)加大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研究
    (2)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4)完善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5结语

(4)铜陵金属矿集区土壤中Cu、Cd元素污染评价及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矿区土壤重金属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1.1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1.1.2 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
        1.1.3 土壤理化因素与土壤重金属形态关系简述
        1.1.4 矿区土壤重金属的评价方法
        1.1.5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及关键问题
    1.4 工作流程
    1.5 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及水文
        2.14 地质背景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矿业开采历史及存在的环境问题
        2.3.1 矿业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
    2.4 重金属污染概况及Cu 和Cd 的地球化学性质
        2.4.1 研究区重金属污染概况
        2.4.2 Cu 的地球化学性质
        2.4.3 Cd 的地球化学性质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土样采集
    3.2 分析方法
        3.2.1 重金属形态测试
        3.2.2 土壤基本性质测定
    3.3 数理处理
第四章 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环境评价
    4.1 土壤重金属Cu、Cd 形态和理化性质含量统计及空间分布特征
        4.1.1 土壤理化参数统计特征
        4.1.2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
        4.1.3 土壤重金属Cu、Cd 形态含量基本统计特征
        4.1.4 土壤重金属Cu、Cd 形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4.1.5 土壤重金属Cu、Cd 化学形态与理化参数相关性分析
    4.2 污染评价
        4.2.1 地积累指数与沉积物富集系数评价
        4.2.2 次生相富集系数与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
        4.2.3 四种评价结果的比较
第五章 土壤重金属Cu、Cd 来源迁移研究
    5.1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u、Cd 的人为输入量
    5.2 土壤重金属Cu、Cd 迁移形态识别
        5.2.1 土壤重金属Cu、Cd 形态迁移的剖面分析法研究
        5.2.2 土壤重金属Cu、Cd 在横剖面上形态的分布
第六章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模型及其敏感区域
    6.1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数学模型
    6.2 研究区土壤Cu、Cd 的模拟
    6.3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成因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5)浅论绿色农产品与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岩石—土壤—水—农作物间元素的关系
2 地质地球化学背景与绿色农产品安全的关系
3 地质地球化学背景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
4 结 论

(6)合肥地区土壤Cu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数学模型
2 合肥地区土壤中Cu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
    2.1 研究区及土壤Cu元素含量概况
    2.2 土壤中Cu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
3 结果与讨论

(7)合肥地区土壤中Zn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及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数学模型
    1.3 土壤样品及Zn元素含量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Zn元素含量分析结果
    2.2 土壤中Zn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9)土壤环境中化学定时炸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定时炸弹:被忽略的巨大威胁
2 化学定时炸弹的定义和分类
3 灾害的形成机理和触爆因素
4 灾害的识别和预测
5 化学定时炸弹的预防和治理技术
    5.1 地球化学工程技术
    5.2 生物地球化学工程技术
    5.3 电动力工程技术
6 未来研究展望

(10)中国北方某城市近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3 污染现状
    3.1 污染物化学组成
    3.2 污染程度
4 重金属污染物存在形式及潜在危害
5 结论

四、“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发扬地学学科优势,形成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J]. 陈明,刘晓端,王蕊,王新宇,刘冠男. 地质通报, 2016(08)
  • [2]我国污染场地的环境危害及管理对策研究[J]. 张良运,戢运峰,马建立,乔鹏,商晓甫,周金倩. 中国环保产业, 2015(12)
  • [3]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A]. 徐劲松. 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 2013
  • [4]铜陵金属矿集区土壤中Cu、Cd元素污染评价及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D]. 杨善谋.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5]浅论绿色农产品与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J]. 温小亚,康桂玲,赵莎.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9(01)
  • [6]合肥地区土壤Cu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J]. 袁峰,张颖慧,白晓宇,周涛发,陈兴仁,陈永宁,陈富荣,贾十军. 土壤学报, 2008(06)
  • [7]合肥地区土壤中Zn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J]. 李湘凌,张颖慧,邢怀学,周涛发,陈兴仁,陈永宁,陈富荣,贾十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08(05)
  • [8]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与治理——以四川某区农田生态系统为例[A]. 陈家玮,杨忠芳,余涛,汤奇峰.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 [9]土壤环境中化学定时炸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陈明,曹晓娟,谭科艳,牟永明,曹淑萍,冯鑫,冯流. 地质学报, 2006(10)
  • [10]中国北方某城市近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危害[J]. 赵传冬,成杭新,庄广民,刘应汉,王晓丽. 物探与化探, 2006(04)

标签:;  ;  ;  ;  ;  

“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