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加入WTO看MPA的引入

从中国加入WTO看MPA的引入

一、从加入WTO看引进MPA(论文文献综述)

殷巍巍[1](2011)在《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以A大学MPA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是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迅速发展的一种理想发展模式,它强调各个主题之间的协调性、整体性、联系性。MPA教育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在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构成了整个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对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较少,对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更少。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人口众多,经济较为落后,MPA教育的发展存在困难,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之下更是需要面对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分析和研究四川MPA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对MPA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一部分当中主要介绍了我国MPA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在论文第二部分着重介绍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概念和关键因素。提出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内涵特征,对影响MPA教育可持续发展关键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持续协调机制。同时借鉴国外MPA教育发展,通过对国外MPA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MPA教育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得出启示。然后通过对四川省MPA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出四川省目前MPA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得出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个案分析,分析四川省A大学的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部分资料,剔除A大学独有的特征,分析四川省MPA培养单位共有特征,从中得出四川省MPA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原因。论文最后提出四川省MPA可持续性发展对策。通过论文所分析出的问题,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四川省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门、MPA培养单位、MPA学员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从而解决目前四川省MPA可持续性发展所遇见的问题。

贾铭峰[2](2009)在《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文中指出外向型经济指的是某国家或区域以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或区域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出口交易额为目标,旨在促进其经济水平增长与进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而建立的经济架构、市场调节机制以及分工体系,是和国际贸易与市场有着频繁互动的经济发展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下,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出口型企业大量减产甚至倒闭,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国内有学者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应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对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综合性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外向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在当前情况下,我们不应以因噎废食的眼光来看待外向型经济,应该在研究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外向型经济,让外需和内需一样健康、良性、稳定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湖南省是内陆省份,受区位、信息化程度、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偏低。虽然这些年来湖南的政府部门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外贸易质量的提升,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及政府部门自身的局限性,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同全国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和同为中部省份的江西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省内看,各市(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非政府组织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非政府组织能够起到政府部门所发挥不了的效力,能够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国外企业的联系;灵活的协调国际间的纠纷,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湖南现有非政府组织近12000个,在当前外向型经济发展低迷的环境下,研究如何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新举措,对于湖南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也将从此立论,阐述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程溪[3](2009)在《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政策转移的反思与建构》文中提出政策转移(Policy Transfer)是一种很早就有的现象。当我们研究国家历史时不难发现,所有国家在取得其自身发展的同时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无论是制度领域还是公共服务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步深入,在科技变革和国际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政策议程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跨国经验的影响。各种团体、国际组织以及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地“转移”国际经验到本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中。然而,目前我国的政策转移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政策转移缺乏理论指导,给我国的政策制定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描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加入WTO这一历史时期我国政策转移的历程,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回顾与反思,构建了当前我国政策转移的框架体系,尝试找到一条解决我国政策转移问题的路径,力求为我国政策转移的实践提供指导。

许彪[4](2008)在《Cr3C2颗粒增强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研制》文中指出研制高性能的高强高导铜基材料是近20年来国内外的热点。研究人员希望材料性能达到:抗拉强度σb>600 MPa,显微硬度Hv>180,导电率σ>80%IACS,软化温度>500℃,以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的理想性能要求。研究人员从固溶强化、形变强化、晶界强化、析出强化、复合强化等各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接近这个指标并实用化的只有日本的Cu-Cr-Zr系铜合金材料,和美国的Al2O3/Cu系铜基复合材料。建立一套具有我国自主创新,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强高导铜基材料体系,也势在必行。本论文正是在这一研究背景下,综合合金化强化、固溶强化、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形变强化以及时效析出强化等多种手段,对高强高导铜基材料展开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新的Cr3C2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并探讨了Cr3C2/Cu复合材料的相关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制备Cr3C2增强Cu基复合材料的新工艺:电弧炉+石墨坩埚隔离铜坩埚的熔炼技术。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和电学性能。(2)通过对试样显微组织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在熔铸过程中Cr3C2相的形成机理为:在高温下Cr与石墨坩埚发生强烈反应,导致形成铬的碳化物,并在铜液中扩散,浇铸后得到Cr3C2/Cu材料。(3)以电弧炉制备的Cr3C2/Cu材料为母合金,采用喷铸技术制备了高性能Cr3C2增强Cu基复合材料,进一步扩大了Cr3C2在Cu基体中的固溶度和细化了晶粒,并经过恰当的形变和时效处理,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能:抗拉强度σb=664.5 MPa,显微硬度Hv100=220,导电率σ=82.5 IACS%(国际退火铜标准),软化温度达550℃,可以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所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4)利用纯石墨坩埚熔炼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中频感应炉制备Cr3C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工艺。该工艺的实现主要是采用了自行设计制作的紫铜模,提高了Cu基体固溶合金化元素固溶度的能力。同时,本文还开展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460℃时Zn/Cu液—固扩散偶反应扩散,得出反应扩散系数不能用Arrhenius方程计算,460℃时Zn/Cu液—固扩散偶反应扩散扩散系数比Arrhenius方程计算的扩散系数要大5~7个数量级。(2)基于对Zn/Cu界面研究,提出了用(GDOES)中的深度剖面分析(DPA)间接测量镀层基体表面粗糙度的一种新方法,并将二维粗糙度定义推广到三维。(3)利用辉光发射光谱仪试验了一种制备金相表面的新方法,即由于辉光溅射对不同物质的溅射率不同,在金属表面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溅射形貌,达到观察金相的目的。研究表明辉光溅射金相有形貌立体感强,细节较丰富的特点。

罗琳[5](2006)在《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在美国已有82年的历史且发展迅速,为美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对美国政府和公共管理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我们从西方引进的先进教育模式,MPA在我国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时间不长,但成效显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MPA在我国的快速成长。本文通过对美国MPA教育的简要回顾,对美国公共管理教育中的几点值得注意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包括MPA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多样性,教育手段的创新以及MPA教育的全球化,并对美国MPA教育的趋势做出预测。最后,文章就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中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借鉴意义做出了评论和建议。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美国MPA在未来发展中可增加学校与政府及社会公共事务机构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MPA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其面临更多挑战;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MPA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受社会认可程度将不断提高。在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可以作为我国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新途径;对政府机构的优化配置和以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共管理体系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MPA教育也开拓了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领域,加强了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政府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也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从而造就出一支新型教师队伍。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对美国MPA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MPA教育的借鉴作用的研究与分析对中国MPA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徐锡广[6](2005)在《开放市场下的贵州粮食安全问题》文中研究说明1998年,贵州实现了自1957年以来全省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份,耕地破碎,生态脆弱,工程性缺水严重,财力薄弱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速度慢、水平低、不稳定、不平衡,维持粮食自求平衡目标几乎是举全省之地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人增地减矛盾会更加突出,耕地的有限性、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粮食不可能完全地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化,依靠拓展耕地提高粮食产量的空间非常有限,贵州粮食的产出弹性很小。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的转换升级,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产不足需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维系贵州粮食自求平衡目标将会付出更多代价。 贵州本来就有发展粮食以外的其他作物和产业的有利条件,如果非要达到粮食完全自给目标不可,就势必要把有限的投入资源,从经济效益高、比较优势明显的作物和产业,转移到经济效益低、比较劣势明显的粮食生产上。这样不仅会造成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升级艰难,财政负担不断加重,而且还会减少贸易收益,限制就业扩大,影响长期收入的增加,其结果必然是粮食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粮食产量增长缓慢、消费者无力购买粮食,粮食安全概率大为下降。在加入WTO和全国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我们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形式,部分可全部地获得所需的粮食,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因此,在开放化市场化形势下,由于贵州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确无必要追求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目标,否则将使全省经济运行付出高昂的成本。 故此,将贵州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样一个系统中来考虑的话,应有新的确保粮食安全之路径:在立足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选择竞争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粮食开放化、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贵州粮食比较优势,从根本上提升贵州粮食生产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力争以较少的代价求得充足而又稳定的粮食供给来源,以降低粮食安全的机会成本,产不足需部份适当调入进行调剂,并建立合理的地方储备,同时积极发展非粮食替代品,达到粮食安全既买得到又买得起的目标,确保贵州的粮食安全。

汤志强[7](2004)在《加入WTO后德州区域经济的定位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各地区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同时也面临重大的挑战,德州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为使德州经济能够快速、稳定发展,有必要对其传统经济进行分析,分析其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传统德州经济的定位,发现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先天性的劣势,对传统的德州经济进行定位,从而对德州经济以后的发展提供依据。结合当前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动向,对世界贸易条件下的德州经济进行重新定位,最后分析世界贸易条件下,德州经济主要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德州传统经济的分析,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剃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区域自然循环理论和方法找出其赖以生存的优势条件与先天不足,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找出德州特有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道路。 世界贸易条件下德州地区经济的重新定位。首先,从德州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计划。其次,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梯度经济推移理论,大力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发展德州经济。再次,德州经济重新定位,需要考虑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通过优先发展某一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德州经济的定位,要考虑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好处。 世界贸易条件下德州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牧业及其加工和服务的主导产业的发展,德州要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中心的相关产业;其次,德州可依托交通发展相关产业;再次,利用德州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再者,利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德州经济;最后,通过引进外部资金,使德州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适合本地区的分工。

张英[8](2004)在《天津乙烯两聚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恰当的营销策略对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天津乙烯这样的中小石化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市场调研和分析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对世界乙烯和聚烯烃市场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了世界乙烯和聚烯烃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及对我国石化工业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乙烯和聚烯烃市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市场现状,并对国内聚烯烃市场的需求作了预测分析。在对国际、国内的市场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之后,本文继续对天津乙烯的内、外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国际、国内的经济和竞争环境的分析,根据SWOT分析指出了天津乙烯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指明天津乙烯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谋得生存和发展。最后,通过对两聚产品市场的细分,对天津乙烯两聚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进行了认真研究,逐步深入地分析了天津乙烯在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天津乙烯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天津乙烯特色的两聚产品营销组合策略。论文最后对该营销策略的实施与控制进行了讨论。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个:(1)结合国内外乙烯和合成树脂行业市场变化特点,再次对国内外乙烯和合成树脂市场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分析了两聚产品的发展方向。(2)通过对天津乙烯不断变化的内、外营销环境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天津乙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准确的诊断,再次充实了天津乙烯的营销组合策略,使得该营销组合策略更贴合实际、更完善。(3)本文不仅对天津乙烯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营销组合策略,同时对该营销策略的实施也提出了加强控制的有效措施,将营销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保证营销目标的顺利完成。

于水[9](2004)在《中国政府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入世后中国政府面临的主要困境是 ,处理好国际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政企关系 ,以及政府同市场的关系等。政府是加入WTO的最大应对者。取消对经济行为不公平的行政限制 ,减少对贸易的行政干预 ,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增强贸易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和可预见性等 ,都要求我们对现行的行政运行体制、行政理念、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在新的条件下进行重新的审视

黄联平[10](2003)在《中美MPA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公务员队伍现状等宏观环境迫切需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之相适应,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队伍。同时,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公共行政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以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但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等学科专业领域的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一要求,急需改革与创新。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是借鉴国外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做法,加大应用型、职业取向的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基于上述理由,我国于2001年正式开展对MPA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 MPA是英文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缩写,即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于1924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开先河,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是当代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又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我国开展MPA专业学位教育近3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问题仍然不少。本研究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借鉴美国MPA教育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目前MPA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思路与对策,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 本文首先阐述了美国MPA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在追溯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MPA教育的主要特点,即:能力为先的培养目标、注重经历的招生办法、完善多样的课程设置、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五个方面;然后分析了我国MPA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学科背景,并从MPA教育微观层面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这些问题包括培养目标缺乏个性、招生录取偏重分数、课程设置弹性不足、案例教学较为薄弱、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再从MPA教育的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学科基础、课程设置、馨糕孺教学方法等方面构筑了MPA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我国MPA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思路着眼于MPA教育的长远发展,对策主要针对目前我国MPA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加大教学创新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硬件环境建设以及构建开放教育网络五个方面。 本论文针对M队专业学位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试图从教育的视角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要素进行提炼,找到公共管理和教育理论的契合点,并初步提出了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促发公共管理学界及教育理论学界对MPA专业学位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专业学位教育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指导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论文未能对美国MPA教育的理论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导致所提出的理论建构略显单薄;另外,如果能针对我国目前MPA教育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对现状的把握将更为具体。

二、从加入WTO看引进MP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加入WTO看引进MPA(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以A大学MP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与分析
        1.1.1 研究背景
        1.1.2 MPA培养工作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1.1.3 学员的自身要求得不到满足
        1.1.4 各培训机构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和关键因素
    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内涵
    2.2 MPA教育与MPA教育可持续发展
        2.2.1 MPA教育的认识、特征
        2.2.2 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3 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
        2.2.4 MPA教育可持续性理论依据
    2.3 影响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3.1 MPA教育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性
        2.3.2 政策支持: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点
        2.3.3 生源: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
        2.3.4 教学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
        2.3.5 各公共部门与学员、教学机构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永久动力
第3章 国外MPA教育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3.1 国外MPA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3.1.1 培养目标
        3.1.2 培养方式
        3.1.3 课程设置
        3.1.4 办学模式
        3.1.5 教学方法
    3.2 借鉴和启示
第4章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
    4.1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
        4.1.1 树立为西部区域培养高层次政府管理人才的发展观
        4.1.2 注重增强教师的实务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4.1.3 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
    4.2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势
        4.2.1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4.2.2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4.3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4.3.1 四川省MPA教育发展现状
        4.3.2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5章 个案实证研究——A大学MPA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5.1 案例选择理据
    5.2 A大学MPA教育的概况
    5.3 A大学MPA教育可持续发展分析
        5.3.1 课程设置
        5.3.2 教学方式
        5.3.3 师资团队
        5.3.4 生源构成
    5.4 A大学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4.1 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持续发展
        5.4.2 师资力量上不断补充
        5.4.3 招生方面的不断创新
第6章 四川省MPA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6.1 政府在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中的对策
        6.1.1 加强政策调控与引导,促进MPA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6.1.2 MPA培养目标、方式等的确定应与四川省实际情况结合
        6.1.3 减少行政干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6.1.4 加大对MPA教育的资金扶助
    6.2 MPA培养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6.2.1 提高宣传度,扩大招生范围
        6.2.2 MPA教学方式应改变
        6.2.3 MPA课程设置的发展与改变
        6.2.4 师资团队的构建的建议
    6.3 MPA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6.3.1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6.3.2 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6.3.3 力争突破制度性约束,提高自身价值
    6.4 四川省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门、培养单位、学员共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6.4.1 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理论,领悟其实质内涵
        6.4.2 结合四川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6.4.3 三者有机结合,需找可持续性发展的平衡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综述
        1.2.2 非政府组织研究综述
    1.3 研究架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阐述
    2.1 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理论阐述
        2.1.1 非政府组织兴起的理论依据
        2.1.2 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2.1.3 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2.2 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阐述
        2.2.1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兴起的理论依据
        2.2.2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分类与特征
第3章 关于非政府组织在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沿革
        3.1.1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背景与历程
        3.1.2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3.1.3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3.2 湖南省的非政府组织与外向型经济
        3.2.1 湖南省内致力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的现状
        3.2.2 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
        3.2.3 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3.3 非政府组织促进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案例
        3.3.1 中介性的社会团体以湖南国际商会为例
        3.3.2 高效便捷的信息港以欧盟创新投资网华中中心为例
        3.3.3 省内外企业合作的新平台以欧洽会为例
第4章 对非政府组织促进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政府部门的局限性与非政府组织的潜在优势
        4.1.1 政府部门在促进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局限
        4.1.2 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潜在优势
    4.2 国内外非政府组织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案例及经验
        4.2.1 国外优秀非政府组织案例及经验
        4.2.2 国内优秀非政府组织案例及经验
    4.3 对非政府组织更好的促进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实施路径
        4.3.1 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自身体制和工作职能建设
        4.3.2 提高非政府组织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方面的能力
        4.3.3 强化非政府组织权威,加强出口行业自律
        4.3.4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扶持中小企业出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政策转移的反思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政策转移研究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1.2 政策转移对于中国额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第二章 政策转移相关理论研究
    2.1 政策转移的相关概念
        2.1.1 教训吸取
        2.1.2 政策集中
        2.1.3 政策扩散
    2.2 政策转移的理论框架
        2.2.1 政策转移的原因
        2.2.2 政策转移的主要内容
        2.2.3 政策转移的参与者
        2.2.4 政策转移的来源
        2.2.5 政策转移的程度
        2.2.6 影响政策转移的因素
        2.2.7 政策失灵
    2.3 政策转移与全球化
第三章 中国政策转移的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政策转移
        3.1.1 经济政策的转移
        3.1.2 科技、教育政策的转移
        3.1.3 政治体制的效仿
        3.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策转移的经验与教训
    3.2 中国政策转移的空白期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策转移
        3.3.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策转移的背景
        3.3.2 政策转移的第一步——创办经济特区
        3.3.3 政策转移的典型案例——股份制改革
        3.3.4 改革开放初期政策转移的经验——政策实验
    3.4 中国加入WTO 之后的政策转移的新形式
        3.4.1 对于关税减让的承诺
        3.4.2 对国际标准的转移
        3.4.3 加入WTO 后我国政策转移的特点
    3.5 中国政策转移的框架评析
        3.5.1 中国政策转移的模式
        3.5.2 中国政策转移的来源
        3.5.3 中国政策转移的关键参与者
        3.5.4 中国政策转移的途径
第四章 中国政策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中国政策转移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
    4.2 中国政策转移环境层面存在的问题
        4.2.1 政策转移的信息获取能力不足
        4.2.2 政策转移缺乏配套性与整体性
    4.3 政策转移缺乏科学的评估
        4.3.1 政策目标不明确
        4.3.2 缺乏对政策环境的预评估
        4.3.3 缺乏政策转移后的反馈机制
第五章 中国政策转移体系的建构
    5.1 提高政府的政策学习能力
        5.1.1 提高政府的政策学习能力是政策转移的前提
        5.1.2 提高政府政策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构建学习型政府组织
    5.2 加强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合作
        5.2.1 加强精英合作是我国政策转移的关键
        5.2.2 重视思想库在我国政策转移研究中的作用
    5.3 充分发挥政策实验在政策转移执行阶段的作用
        5.3.1 确保政策转移目标的层层落实
        5.3.2 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
        5.3.3 强化政策实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5.4 减少转移来的政策与本土资源的冲突
        5.4.1 政策转移与本土资源的关系
        5.4.2 如何做到转移来的政策与本土资源相融合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本文存在的难点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Cr3C2颗粒增强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高强高导铜基材料研究现状
    1.3 高强高导铜合金的强化方式
    1.4 高强高导铜合金的制备工艺及方法
        1.4.1 固溶时效热处理法
        1.4.2 冷形变时效热处理法
        1.4.3 快速凝固法(RS法)
        1.4.4 机械合金化法(MA法)
        1.4.5 人工复合材料法
        1.4.6 自生复合材料法
    1.5 高强高导铜合金系列及性能指标
    1.6 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
        1.6.1 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分类
        1.6.2 氧化物弥散强化铜
        1.6.3 沉淀析出弥散强化铜合金
    1.7 快速凝固方法及其对金属微观结构的影响
        1.7.1 快速凝固方法
        1.7.1.1 雾化快速凝固法
        1.7.1.2 熔体旋铸法制取薄带
        1.7.1.3 表面快速凝固法
        1.7.1.4 喷铸/吸铸法
        1.7.2 快速凝固对金属微观结构的影响
        1.7.2.1 晶粒细化
        1.7.2.2 扩大溶质原子在基体中的固溶度极限
        1.7.2.3 减少成分偏析
        1.7.2.4 形成亚稳相
        1.7.2.5 高的点缺陷密度
    1.8 快速凝固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研究现状
    1.9 小结
        1.9.1 如何实现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
        1.9.2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9.2.1 多元微合金化和多相强化技术
        1.9.2.2 非真空熔铸条件下易氧化元素添加技术
        1.9.2.3 喷射沉积制坯技术
        1.9.2.4 形变热处理技术
        1.9.2.5 高精度、超薄和超低残余应力加工技术
    1.10 课题来源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1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真空电弧炉制备Cr_3C_2/Cu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石墨坩埚的制作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2.4.1 熔铸试样的致密度
        2.4.2 试样的铸态显微组织
        2.4.3 时效过程组织演变的高温金相观察
        2.4.4 Cr_3C_2/Cu复合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能
        2.4.5 不同Cr含量对Cr_3C_2/Cu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
    2.5 Cr_3C_2/Cu形成机理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真空喷铸制备Cr_3C_2/Cu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备
        3.2.2 石英管喷嘴的设计及加工
        3.2.3 母合金的制备
        3.2.4 喷铸条件
        3.2.5 喷铸试样的形变和热处理
        3.2.6 微观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3.3 喷铸试样的成分分布和XRD分析
    3.4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4.1 不同Cr含量对喷铸试样微观组织的影响
        3.4.2 形变及热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
    3.5 Cr_3C_2/Cu复合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能
        3.5.1 不同成分对Cr_3C_2/Cu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5.2 Cr_3C_2/Cu复合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真空中频感应炉制备Cr_3C_2/Cu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真空感应熔炼工艺
        4.2.1 实验设备
        4.2.2 浇铸模具的设计
    4.3 实验方法
        4.3.1 熔炼过程
        4.3.2 铸锭加工
        4.3.3 热处理及组织和性能检测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铁模浇铸试样的显微组织及性能
        4.4.2 紫铜模浇铸试样的显微组织
        4.4.3 紫铜模浇铸试样的力学和电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r_3C_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有关机理探讨
    5.1 非平衡凝固溶质分配理论
        5.1.1 溶质再分配系数
        5.1.2 溶质"捕获"与无偏析凝固
        5.1.3 无溶质分配凝固热力学条件
        5.1.4 无溶质分配凝固动力学条件
    5.2 含Cr_3C_2的α-Cu基固溶体
    5.3 Cr_3C_2/Cu复合材料强化机制
        5.3.1 析出强化机制
        5.3.2 用高温金相研究Cr_3C_2/Cu时效析出硬化
        5.3.2.1 实验方法
        5.3.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4 Cr_3C_2/Cu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研究
        5.4.1 影响合金导电性因素分析
        5.4.2 固溶+预变形+时效Cr_3C_2/Cu复合材料的导电率
        5.4.3 分散强化中颗粒分布对导电率的影响
        5.4.3.1 导电率最大值的证明
        5.4.3.2 命题的证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Zn/Cu反应扩散系数影响因素
    6.1 实验方法
    6.2 结果和讨论
        6.2.1 新相的出现及组织形貌
        6.2.2 反应扩散时间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6.2.3 反应扩散单相区浓度对扩散系数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辉光光谱仪使用功能开发
    7.1 金属材料表面粗糙度测量的一种新方法
        7.1.1 实验
        7.1.2 结果与讨论
    7.2 辉光溅射金属表面制备金相试样
        7.2.1 辉光溅射金属表面原理
        7.2.2 实验方法
        7.2.3 辉光溅射金相图
        7.2.4 结果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MPA Program in the US
    1.1 Pedagogical Concepts & Training Principles
    1.2 Development of the MPA Program
        1.2.1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MPA Program
        1.2.2 Birth Period
        1.2.3 Golden Period
    1.3 Training Objectives
    1.4 Majors, Degrees and Schooling
    1.5 Curriculum
    1.6 Faculty
    1.7 Training Methodology
    1.8 Evaluation
Chapter Two: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PA Program in the US
    2.1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MPA Education
    2.2 Diversity of the MPA Program
    2.3 Individual Emphasis
    2.4 Emphasizing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Ability
    2.5 Joint-Degree Programs
    2.6 Globalization of US MPA Education
    2.7 Existing Weaknesses
Chapter Thre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the MPA Program in the US
    3.1 Closer Conne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Sectors Related
    3.2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Faculties
    3.3 Growing Popularity of Part-time Programs
    3.4 More Cooperative Programs
    3.5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and Broader Recognition of the MPA Program
    3.6 Higher Lev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Chapter Four: Implications on China’s MPA program
    4.1 Sketches of China’s MPA Development
    4.2 Implications on China’s MPA Program
        4.2.1 Transferring Prior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4.2.2 Closely Connecting the MPA Program with Society
        4.2.3 Establishing China’s Own Case Study Bank
        4.2.4 Training Faculty Contingent
        4.2.5 Aiming at Overall Quality of Trainee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Appendix B

(6)开放市场下的贵州粮食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 粮食和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贵州粮食安全的意义
    1.1 粮食概念的界定
    1.2 食安全概念的历史演变
    1.3 研究贵州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1.3.1 从世界粮食形势看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3.2 我国粮食产销形势看重视粮食安全的迫切性
        1.3.3 从加入WTO对粮食生产的冲击看重视粮食安全的必要性
        1.3.4 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看重视粮食安全的现实性
2. 贵州省的基本粮情和特点
    2.1 贵州粮食产需的历史状况
    2.2 贵州粮食生产的特点
    2.3 影响贵州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2.3.1 粮食生产的影响
        2.3.2 粮食流通的影响
        2.3.3 粮食消费的影响
3. 当前贵州省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面临形势
    3.1 贵州粮食安全基本实现,发展态势基本平稳
    3.2 影响贵州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
        3.2.1 粮食安全意识淡化
        3.2.2 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
        3.2.3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2.4 单产提高受多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3.2.5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3.2.6 土地政策不够灵活
        3.2.7 高寒贫困山区仍是粮食安全的薄弱环节
        3.2.8 现有储备规模过小,且品种不够合理
    3.3 开放化、市场化对贵州粮食安全的影响
        3.3.1 加入WTO后对粮食安全的冲击影响
        3.3.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化后,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
4. 贵州粮食安全、供求平衡及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对策
    4.1 树立符合贵州实际的粮食安全观,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4.1.1 科学确定贵州粮食安全线
        4.1.2 树立符合贵州实际的粮食安全观
    4.2 建立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增长的生产保障体系
        4.2.1 严格保护耕地
        4.2.2 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4.2.3 建立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
        4.2.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结构,发展绿色粮食生产
        4.2.5 依托科技进步,转变粮食增长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4.2.6 采取规范的农业支持政策,积极有效地保护粮食生产
    4.3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4.4 突破家庭小农经营组织形式,改革现有士地流转方式
    4.5 充分开发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贵州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4.6 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
        4.6.1 全面清理剥离企业“老帐”
        4.6.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4.6.3 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发展
        4.6.4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市场贸易体系
        4.6.5 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规范粮食市场流通秩序
    4.7 完善粮食供求平衡调节手段,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4.7.1 健全调控机制
        4.7.2 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4.7.3 完善风险基金制度
        4.7.4 建立灵敏、准确提供综合信息的粮食预警报体系
    4.8 建立援助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4.9 转变政府粮食管理职能,促进粮食市场化发展
    4.10 引导科学消费,扩大食物来源

(7)加入WTO后德州区域经济的定位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加入 WTO带来的机遇
    1.2 加入 WTO对中国造成的挑战
    1.3 加入 WTO对我国内部地区的影响
第二章 德州传统经济的分析
    2.1 成功企业的分析
    2.2 失败企业介绍及原因分析
    2.3 德州经济总体分析
第三章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动向
    3.1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纺织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2 入世后对化学工业的影响
    3.3 加入 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3.4 加入 WTO,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
第四章 世界贸易条件下德州经济的重新定位
    4.1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4.2 国家、区域经济的定位理论
    4.3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
    4.4 区域经济的选择
    4.5 世界贸易条件下德州地区经济的重新定位
第五章 世界贸易条件下德州经济的发展
    5.1 农牧业及其加工和服务的主导产业的发展
    5.2 依托交通发展相关产业
    5.3 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关产业发展
    5.4 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
    5.5 引进外部资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适合本地区的分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天津乙烯两聚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天津石化概况
    1.2 天津乙烯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世界乙烯及聚烯烃市场现状及分析
    2.1 世界乙烯市场分析
    2.2 世界聚烯烃市场分析
    2.3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石油化工业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乙烯及聚烯烃市场现状及分析
    3.1 中国乙烯市场现状及分析
    3.2 中国聚乙烯市场现状及分析
    3.3 中国聚丙烯市场现状及分析
第四章 天津乙烯内外环境分析
    4.1 天津乙烯宏观环境分析
    4.2 天津乙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3 竞争者分析
    4.4 天津乙烯营销战略备选方案的确定
第五章 两聚产品市场细分和天津乙烯两聚产品定位
    5.1 我国两聚产品市场细分
    5.2 天津乙烯两聚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5.3 天津乙烯两聚产品市场定位
第六章 天津乙烯两聚产品营销策略
    6.1 产品策略
    6.2 价格策略
    6.3 促销策略
    6.4 渠道策略
第七章 天津乙烯营销策略的实施和控制
    7.1 设计和管理营销队伍
    7.2 营销计划的实施和控制
结束语
参 考 文 献
获奖情况说明
附 录
致 谢

(10)中美MPA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 美国MPA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一) 美国MPA教育的发展历程
        1 萌芽时期
        2 创发时期
        3 发展时期
        4 规范时期
    (二) 美国MPA教育的主要特点
        1 能力为先的培养目标
        2 注重经历的招生办法
        3 完善多样的课程设置
        4 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5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 我国MPA教育的背景与问题
    (一) 我国MPA教育的缘起背景
        1 宏观背景
        2 学科背景
    (二) 我国MPA教育的主要问题
        1 培养目标缺乏个性
        2 招生录取偏重分数
        3 课程设置弹性不足
        4 案例教学较为薄弱
        5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 MPA教育的理论建构
    (一) 教育性质
    (二) 培养目标
    (三) 学科基础
    (四) 课程设置
    (五) 教学方法
四、 我国MPA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 我国MPA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 我国MPA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对策
        1 适时调整宏观政策
        2 加大教学创新力度
        3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4 加强硬件环境建设
        5 构建开放教育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加入WTO看引进MPA(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以A大学MPA为例[D]. 殷巍巍.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2]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D]. 贾铭峰. 湖南大学, 2009(03)
  • [3]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政策转移的反思与建构[D]. 程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7)
  • [4]Cr3C2颗粒增强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研制[D]. 许彪. 南昌大学, 2008(11)
  • [5]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 罗琳. 外交学院, 2006(09)
  • [6]开放市场下的贵州粮食安全问题[D]. 徐锡广. 浙江大学, 2005(06)
  • [7]加入WTO后德州区域经济的定位与发展[D]. 汤志强. 天津工业大学, 2004(06)
  • [8]天津乙烯两聚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张英. 天津大学, 2004(04)
  • [9]中国政府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J]. 于水.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 [10]中美MPA教育的比较研究[D]. 黄联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2)

标签:;  ;  ;  ;  

从中国加入WTO看MPA的引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