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独自前往中国

13岁女孩独自前往中国

一、13岁小姑娘独游华夏(论文文献综述)

宋雪伟[1](2021)在《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诗作十四首,界定上有争议之作六首。除此之外,在李商隐诗集中存在大量的与无题诗风格相类似的首句命题式“准无题诗”以及抽象类题目的“准无题诗”共计二十余首。无题诗是一种在题目上不表现内容,不显示功用,在内容上多以描写女子恋情或男女相思为诗面意义,以表现抒情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之情思或无悔追求的执着精神为抽象意义,在艺术上善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表达含蓄抽象情绪、抽象意义的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风格特征的定型也非单一因素所致。传统的考评、笺注在诗面意义的解读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因为本事不可考,任何企图将李商隐无题诗做“实化”解读的做法都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必须重新寻求一种思路,那便是对其抽象性的探讨。此外,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提出的很多全新的解读,很多也没有逃出将诗歌意义“实化”的思维误区。虽然古今笺注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有阐释,但很多细节解读依旧存在较大分歧。通过文本细读、典故细节的梳理,不难发现无题诗中依旧存在诸多值得去研究乃至进一步确认细节意义的地方,例如“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里,燕和鸾的典故都暗含了鸟雀企图成双等细节都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获得。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抽象性。抽象性贯穿无题诗的始终。首先,无题诗的题目便是抽象的,其题目不表示内容,不指明功用。其次,无题诗的内容充斥着一种抽象情绪,这种抽象情绪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事物的发现或追求——认定自己有资格追求美好事物——追求过程中因受阻而失落——追求失败后的愤愤不平以及绝望而难以排遣的凄楚情绪——受阻后继续执着无悔的追求”这样一条潜在的线索。虽然落实在具体的诗作当中,每一首无题诗所投射的情感线索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李商隐的无题诗所传达的抽象情绪都在这样一条线索中有所印证。再次,李商隐的无题诗惯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艺术手段表达抽象的情感线索,这些抽象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在声音方面,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文字用韵、节奏等方面的抽象表达效果,形成了声情并茂的抽象情绪的传达;在色彩方面,它们注重色彩的基本特性与通感效果,注重色彩的组合与搭配作用,使得色彩与抽象情绪的传达得到巧妙的配合;在结构方面,李商隐无题诗的诸多构成因素貌似支离破碎实则紧密相连,各因素组合作用形成了诸多意义完整而层次多样的“格式塔”,整体意义大于各部分意义组合的手法拓宽了抽象情绪的表达境界;在意义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阻隔”情节,这种“阻隔”同时也是李商隐无题诗所展现出的抽象情绪链条中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关键一步,这种“阻隔”情节有时候也会生成抒情主体的离别之苦,促成抒情主体的偷窥行为,乃至成为生成可望而不可即之感以及执着无悔追求的根源所在。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究其根源,也是自始至终贯穿李商隐无题诗的抽象情绪所致。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历程是中国古典文学阐释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客观情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无题诗的抽象情绪特征是其能够穿越古今获得跨时空读者共鸣的本质条件。

刘娟[2](2020)在《王安忆散文研究》文中提出王安忆不仅是一位小说家,还是散文创作的高手。王安忆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文坛创作了大量散文作品,并且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散文也有在国外访学的游记类散文还有对于文学创作的主张、观点和读书随笔。本论文就从这四类散文入手分析王安忆散文的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每一类散文的创作特色。本论文从以下几部分对王安忆散文进行研究。引言部分在评论界对王安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王安忆的记叙类散文中大量涉及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展示王安忆对日常生活的青睐。尤其是上海的日常生活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可感的上海形象。游记类散文则充满了作者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和对个体生命更深的体悟。创作谈和读书随笔体现了王安忆的文学观念,可以看出王安忆的文学观念是如何应用到文学创作中去的。通过这四个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王安忆散文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张雪萌[3](2017)在《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文》研究》文中指出《困学纪闻》(20卷)是宋代学术笔记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部巨着,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是王应麟晚年集大成之作,也是其毕生所学的研究心得。该书自清代以来便笺注不断,兼具考据与史书性质,被学者认为是研究国学的经典着作。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困学纪闻》中的“评诗”(卷18)、“评文”(卷17、19)部分,包括对王应麟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的介绍,对“评诗文”三卷中的评论对象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评诗文”中的征引文献进行考察,从而对其价值和影响进行合理准确的认知与判断。与此同时,也能从中窥见宋人对于前人文学活动的理解与评判,以及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其所见古籍之丰,旁征博引,对后人也有借鉴意义。王应麟是宋元之季的大家,有“通儒”之称。其学术渊源颇为深厚,在思想上受朱熹、陆氏兄弟、吕祖谦等人影响很深,在文学理解与鉴赏上也受到古文运动思想、《文心雕龙》等的影响。作为勤奋的学者,王应麟的着述也是颇为丰厚,但却存佚参半,并未全部流传后世。王应麟的文学活动分为入元前和入元后,许多着作便是在入元而不仕的时期内完成的。《困学纪闻》二十卷的阅读心得与研究成果,涉及“四部”,其兼具文献学价值和国学传播价值,是今人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笔记类着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困学纪闻》的17、18、19三卷,在内容上,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诗、文、作家的评论,二是对诗文中各类文学现象和内容的考证。且这三卷具有十分突出的文献特征,兼具文学、文献学等方面的价值。《困学纪闻》既沿袭了前代作品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创新和提升,给后代的作品以启示和借鉴。在“评诗文”这一部分的研究与撰写中,王应麟借鉴了《梦溪笔谈》《能改斋漫录》等笔记类着作,同时王应麟的编纂方法对后代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作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有成就也有不足,《困学纪闻》的“评诗文”部分在内容的编排上、评论的深度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

吴盛青[4](2016)在《把沧海桑田作艳吟:吕碧城海外词中的情欲空间和文化翻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考察吕碧城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的境外写作,特别是她的登临欧洲山水以及怀古抒情之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吕碧城,本文认为她将现代流动的阴性气质带入了抒情传统,将异域的山川人文古迹翻译、投射为充满情色意味的、自觉的女性空间。吕碧城融新入旧的探索、傲人的成就以及她所经历过的困顿,敦促今日的研究者重新思考以白话为正宗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旧瓶装新酒"的文体实验作更深入的形式上的考辨。

张宝[5](2016)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接受美学是上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文学批评理论,从微观上和宏观上均强调了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即关注读者的感受和评价。散文教学的研究连续不断,散文的教与学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研究散文教学及阅读方法的相关问题和策略。通过接受美学的思想,来反思散文教学因高度强调知识理论而忽视学生的接受审美问题,以朱自清散文为个案,具体探讨散文教学的问题与改进的可能方向。文章分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是中学生的散文教学接受史研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阅读接受史进行梳理,研究中学生的接受发展趋势。拨乱反正时期的政治前提型接受、大纲引领时期的语文知识性接受、义务教育实施的应试性接受、语文课改至今的工具与人文性统一接受等几个阶段;第一章中学散文特点分为散文选编特点、散文教学要求的特殊性和中学生阅读现状;第二章中学散文教学现状,分为朗读式教学、传统式教学、三段式教学等三种教学模式;第三章阅读与教学之间的裂隙,分为阅读与教学之间的理论差距和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实践问题;第四章朱自清散文接受研究,围绕教学模式探究阅读接受问题,分为被动接受,条框形束缚、语言艺术欠缺,知识性瓦解、花样性朗读,艺术性损失三种问题;第五章散文教学可行性发展,结合散文特点,提出平等关系下的审美发现,个性情境中的情感激发;结语部分为接受美学视野下散文动态教学的发展性。本文结合当今的中学散文教学实际,与中学生的散文学习实际,从接受美学视野的角度,借助朱自清散文,为散文阅读教学提供合理的教学建议,促进当下散文教与学的实施与发展。

李慈瑶[6](2015)在《明代骈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骈文虽然整体成就较低,缺乏可观的作家作品,但它上接宋元之颓,下继清代之兴,在整个骈文史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由衰返盛的转折地位上。随着理学专制的动摇、文学主义的复活,明代骈文在经历了初期的极度低迷后逐步回升,持续发展,为之后的清代骈文复兴做好了准备。明代骈文的复苏约与明中叶的社会文化转型同步,是当时文学复古思潮的组成部分。它在晚明因与以表启为主的应用文体结合,实现了全面勃兴。因为地域文化传统的先天优势,明代骈文的作家群体主要由吴中文人等江南士子构成。本文侧重研究明代的骈文创作及其背后的理论思想,但舍弃了一般文学史常用的写作套路,有意避免对作家作品的分段罗列、平铺直叙,而选择把它置于整个明代文学演进的立体时空中去进行解读,以深层的文学规律、人文精神作为贯通全文的一条内在逻辑,致力于发掘出明代骈文特有的正面价值。其中,第一章《发展脉络与创作全貌》率先对明代骈文的演变始末、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作一通论性质的总述,以便为其他四章相对独立的专题研究的展开搭建一个基本的认知平台;第二章《科举骈文的文学演进》意在通过对明代科举制中的表、判这两门四六科目作一动态考察,反映明代文学主义的发展大势;第三章《复古思潮的骈俪注脚》以弘治至万历前期的百年史为背景,着重探索骈文在复古大潮中的突出作为,肯定它以不同的拟古途径寻求明代文学出路的努力与成果,并由此折射出当时文学观、文章观中的多元化层面;第四章《江左遗韵的旧曲新唱》是以徐祯卿、唐寅这两名吴中作家及其六朝文活动为样本,重点发掘骈文在明代复古思潮、科举文化等时代元素作用下所体现出来的那些有别于历史传统的新风貌;第五章《晚明文风的四六先声》则是分别从徐渭和邢侗骈俪创作的特点中去寻找晚明文学思想和创作模式正在发生以及即将发生的转型讯息。

刘金花[7](2014)在《论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异质性现象》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初,中国文坛上宣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儿童热”,各种与之相关的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也随之而起。在此期间,冰心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这座百花园中显得异常耀眼,进而成为一位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作家。一直以来,学界对冰心儿童文学的研究都非常热衷,而且是各执己见、褒贬不一。如果将冰心还原于二十世纪初那个中西文化大碰撞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我们会发现,在当时众声喧哗的文化语境中,她应该是一个独特而宝贵的声音。我们不能把冰心的儿童文学文本或文学观念只看成一种话语,而要把它看成一个多种话语、不同声音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场所,而且这些话语声音的关系和地位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当中都是有不同体现的。我们所认识的冰心也应该是以这些声音为基调所发出自己声音的复调。在对她的认识和研究之中,我们要充分注意到这种复杂性和异质性,而不能被其中的一种声音所遮蔽。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打破现有的一些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甚至僵化的“结构”,打破这种形而上学式的研究模式,给文学文本一个开放的空间,对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异质性现象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重视。而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对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性质、思想和观念的论述,将这些异质性的成分重新纳入冰心的儿童文学观和创作观的范畴之中。为了更加详细地论证冰心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这种异质性现象,本文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主要从冰心现代话语的启蒙姿态、语言风格和女性意识下的“新贤妻良母主义”来论述冰心儿童文学所体现出来的“新文学的古典气质”,亦即其现代性与古典性的矛盾张力与交叉融合。第二章主要论述冰心儿童文学中包含的“儿童本位”思想和“非儿童本位”观念。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教育性是并行不悖的,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尤为重要,如果过分强调其中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而冰心的儿童文学展现着儿童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光芒。第三章主要以时间线索来梳理冰心儿童文学创作中“爱的哲学”的书写与演变,意在说明由于时空的限制和心境的变化,冰心在不同时期创作儿童文学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变化甚至是矛盾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简单阐述其思想局限。

侯海荣[8](2013)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三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论文沿着隐喻路向展开。主体部分共上、下两编,计十章。上编“时空生态”,对姜夔诗词进行文化版图重组与时空环境复位。论文坚持问题意识,撰写目的并非在于陈述固有的人物、历史掌故,旨在抉示某些细节背后的人文真相。第一章通过诗、史互证,再现姜夔动态履历中的生命写真。论文对文学史上姜夔人生情态“不算阔气,却很安适”的描述提出献疑,与某些论者姜夔“艺术化人生”予以商榷,对姜夔诗词历史价值加以重新衡定。作者认为:姜夔弱冠早孤、中年飘蓬、草莱终老,其梦想、追求已被命运渐次粉碎,人生内核是悲剧性的。其诗词题材的狭深,正标示作家视角“内倾”的逐步深化。作者心灵内宇宙的真实呈现,烛照着赖以生存的外宇宙的社会图景,其中的绵软与酸辛,暮气与衰兆,是南宋历史的折光。第二章将姜夔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地缘、人文、基因三重维度考察姜夔文学创造力的最后生成。环太湖文化生态圈是姜夔秉承的得天独厚的“地气”优势,萧德藻、杨万里、辛弃疾、尤袤、陆游及姜夔朋辈好友,组成了一个文学主体生态链,转益多师与诗化交往给姜夔创作带来濯鳞振翼、连辔并驱的文脉支持,先天禀才哺育了姜夔艺术生命的灵性之根。第三章从“江湖”词义溯源,首先梳理姜夔一生行迹,然后考察姜夔诗词呈示的江南民俗,最后对姜夔曳裾豪门之“清客”形态加以辨正。针对姜夔的合肥情事,论文提出:姜夔不是“风月闲人”;姜夔科考铩羽,遂被抛向仕隐夹层之中,此乃江湖沦落的政治-文化主因。清客乃复数概念,历史上是一个边界甚不清晰的庞大群体,具有多重指称的文化规定性。政治、伦理判断虽为人文判断的重要前提,但从关注作家个人的人文品格出发,更接近复杂的人性与史实。第四章从姜夔杭州诗词入手,聚焦京都临安的政治生态。通过对比姜夔与遗民词人作品迥异的杭州气象,见证杭州在政治位移中的兴衰变迁。第五章文学生态,重在阐释姜夔诗词在南宋文坛的断代坐标及历史流变。姜夔众艺兼擅,尤精斠律,论文剖析了白石词“精品现象”的成因。白石词剞劂付梓,至清代定鼎词坛,建国后訾詈蜂起,论文描述了白石词美学接受历程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轨迹。下编立足主体向度,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管窥作家私密的思想奥区及心理空间,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之下寻求与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组接。第六、七章从儒道两端考察姜夔的淑世情怀、隐逸心理兼及佛禅意趣。待沽之志、抱璞之悲、烟霞之念、自适之需,诸种情绪胶结缠绕姜夔的一生。总体以观,淑世思想是姜夔核心的精神姿态,作为江湖中人,姜夔践行的是“似狷实狂”的人生范型。儒释道三者融汇,架设了士人心理的稳定结构,成为姜夔边缘化求存的生命“抗体”。在“隐逸心态”一节,作者提出:姜夔作品展露的“陆龟蒙情结”,是一种伟大的“龙蛇之趣”。一方面反映出陆龟蒙作为岩穴之士的“偶像效应”在姜夔身上得到了“隔代还魂”,另一方面也是姜夔衰世浮生思想困局的有力注脚,其实质不啻封建时代落魄士人精神枯萎之后心灵的短暂放生与痛苦自慰。至于《自题画像》一诗的学界争议,作者考释后提出:《自题画像》的诗歌内涵与范成大形象无法契合。它是姜夔人生哲学、生存境界、文化性格的浓缩概括,是肖像之外的另一种写意。在“淑世心态”一节指出: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臣妾式”的卑顺,在“文学创作行为”里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中负向人格的内质,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针对历史上张鉴捐官一事,论文认为:“梁溪拒赠”具有极大的可信度。第八、九、十章,运用角色分析法,探讨姜夔客居背景下的流寓心态、向光心态以及“职业文人”的创作心态。在“流寓心态”一节,论文提出:姜夔与谢灵运山水诗情感流向不同,二者一为布衣,一为贵族,姜夔词中的山水是旅途中的山水,大谢诗中的山水是旅游中的山水。纵情山水是大谢赍志不伸政治愤懑的排解方式,也是山水诗发生的精神源头之一。姜夔山程水驿,乡关之思、羁旅之恨、稻粱之谋、行谒之苦在山水触媒下激发与扩张,作品涂上了浓郁的感怀伤人的现实色彩。在“向光心态”一节,作者指出:姜夔喜聚不喜散、求稳亦求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欲望与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姜夔用艺术熨帖着自己的孱弱生命,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才是浮家泛宅的“行者”心底秘藏的一帧圣符。

储雯[9](2013)在《《啼笑因缘》的改编与传播》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的改编与传播为研究对象,抓住《啼笑因缘》的创作、改编与传播的轨迹,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结合系统梳理、个案分析与比较等方法,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思考。文本从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对《啼笑因缘》的文本传播进行系统论述,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思考《啼笑因缘》的最初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和连载——是如何对小说传播起作用的;二是对《啼笑因缘》的单行本形态的传播策略以及单行本的流行带来的市场效应进行分析与阐述;三是从《啼笑因缘》的续书入手,分析续书与翻案对《啼笑因缘》“未定性”的填补与改造。第二章从戏剧改编的角度,探讨《啼笑因缘》是如何从小说文本转化为戏剧舞台艺术的。在对《啼笑因缘》的戏剧改编进行“共性”上的系统梳理和概论之后,笔者选择评弹和黄梅戏音乐电视连续剧两种戏剧改编形式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第三章从影视剧改编的角度对《啼笑因缘》进行概述,强调电影与电视两种不同的现代传播方式对《啼笑因缘》改编的不同侧重,并对不同影视版的《啼笑因缘》是如何被改编、为什么这样改编以及改编的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

景俊美[10](2013)在《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时间纹路,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理念、思想与价值,传承至今。笔者择取《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为论文题目,一是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二是结合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语境去关照社会现实。进而,在历史文献的梳理与传统节日的现状两个维度的参照下,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其中,重点梳理了传统节日的核心元素和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传承。全文共分四章六大部分,除绪论与结语两部分外,正文共有四章。绪论部分探讨了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等。其中研究背景——节日研究的现状综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节日研究——是这部分的主体。结语部分重点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并结合现状做出了较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以期对中国传统节口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篇较为合理的论文参考。第一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失落”。在这一章中,主要探讨传统节日在当下出现了哪些问题,亟需完善的必要性。即所谓不破不立的“破题”。具体行文中,又分两节来逐一探讨,即第一节“节口习俗口渐衰微”和第二节“节口价值口益流逝”。最终,通过上述两方而的节日现状分析,寻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良性发展的必要性。第二章论述“中国传统节口的价值根源”。本章既要深入哲学的精髓,又要掌握活着的节俗动态,是论文的难点部分。这一章中,将节口活动、节口习俗等“俗”的部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雅”的义理进行了文化对接,这样的学术研究既无章法可循,也无先例借鉴,故而难度较高。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四次不同的文地调研,提取了几个核心概念,作为本章的两大部分。它们分别是“天”、“地”、“人”的哲学理念和“仁”、“礼”、“敬”的文化核心。因此之故,本章以“传统节日之根——天地人”、“传统节日之魂——仁礼敬”两节来分别论述。第三章关注“现代语境中的中国传统节口的价值探讨”。在这一章中,首先界定了“价值”、“精神价值”和“现代语境”等几个核心概念,这是进一步完善论文体系的核心所在。同时,论文分别又从“传统节口的价值意义”和“传统节口的文化功能”两个层面,对传统节口的功能意义进行解读和阐释。第四章探讨“传统节日精神价值的实现途径”。本章内容需要结合当下的节日实践,并吸收、借鉴日、韩等传统节日保存和传承较好的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合理而审慎地选择。最后,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去探寻良性发展传统节目的可能性:一、“人”是基础:节日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二、“化”是根本: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化人。其中,节日的文化诉求、节日的神圣语境、节日的价值嵌入等理念皆在本章逐一介绍。

二、13岁小姑娘独游华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岁小姑娘独游华夏(论文提纲范文)

(1)李商隐无题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二、二十世纪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四、海外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第二节 以往对李商隐无题诗阐释的主要问题
        一、充满缺陷的“寄托说”阐释
        二、因阻距性而亟需准确解读
        三、深入研究李商隐无题诗的可能性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观点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构及结论
        一、以双重抽象性界定无题诗及准无题诗
        二、以抽象类情绪线索解读无题诗的主旨
        三、李商隐无题诗具备四大抽象艺术特征
第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
    第一节 首句命题诗、准无题诗及无题诗
        一、裸题诗与首句命题诗
        (一)早期诗歌的流传与题目的功用
        (二)从“裸题诗”到“首句命题诗”
        二、抽象类题目诗作
        (一)古代制题方式的发展
        (二)抽象类型题目的形成
        三、“首句命题诗”与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诗”与便稽检的题目功能
        (二)李商隐的“首句命题诗”及其无题诗
    第二节 无题诗的界定与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范围
        (一)现存古籍中李商隐无题诗的文本情况
        (二)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及六种类型划分
        二、李商隐“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准无题诗”界定的分歧
        (二)《锦瑟》的无题属性问题
    第三节 “无题”中的“阙题”之作
        一、“万里风波一叶舟”评析
        (一)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的基本性质
        (二)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与无题有别
        二、“幽人不倦赏”评析
        (一)五律“幽人不倦赏”的基本性质
        (二)五律“幽人不倦赏”与无题有别
    第四节 “无题”中的“误合”之作
        一、“无题”与“蝶”
        (一)《蝶》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蝶》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二、“无题”与“留赠畏之”
        (一)《留赠畏之》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留赠畏之》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第五节 首句命题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式诗作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一)首句命题诗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二)诗句中间词汇命题的诗作不可归为“无题”一类
        二、首句命题诗与准无题诗间的分流
        (一)首句命题诗中可以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二)首句命题诗中不可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第六节 抽象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抽象题目及其与首句命题诗间的关系
        (一)全抽象类题目与半抽象类题目
        (二)抽象题目与首句命题诗之间的关系
        二、抽象题目诗作如何归为准无题诗
        (一)抽象内容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二)抽象功用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第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
    第一节 无题诗的形成条件
        一、家道中落与诗风的形成
        (一)自谓尊贵的家族和凄楚的童年
        (二)反衬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与现实
        二、诗歌中折射的早逝阴影
        (一)“早逝”引导的文学伤感细腻的风格
        (二)“早逝”对诗歌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三、因仕途坎坷诱发的悲情
        (一)“悲”是文学中的一大母题
        (二)缺失性经验与李商隐诗中之“悲”
    第二节 无题诗的创作追求
        一、虚化朦胧之美的追求
        (一)中国文学中的“隐秀”理论
        (二)无题诗的虚化朦胧特质
        二、非功利性的心灵书写
        (一)诗性与诗人纯粹的心灵
        (二)李商隐与非功利“诗性”
        三、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李商隐思想中饱含道教元素
        (二)“内丹”法与诗歌对心灵的刻画
        (三)对女冠的单相思及对诗作的影响
        (四)道教思维并非无题诗风格形成的唯一助力
    第三节 无题诗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的通俗文学观及相关创作
        (二)李商隐文学观念中的尚真与任情
        二、从载道到刻画生活细节
        (一)从咏叹“性灵”到深入内心
        (二)晚唐初期社会风尚的推进
    第四节 李商隐无题诗形成的意义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诗“无题”为描绘真性情提供便利
        (二)诗“无题”可能并且需要有其发展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一)诗“无题”与格律限定之间的中和作用
        (二)诗“无题”与以音乐形式传唱关系密切
        (三)诗“无题”是对儒家诗教的反扑与补充
        三、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复归的条件和必要
        (一)中唐文学思潮的特征及其文学影响
        (二)“无题”一类诗作对中唐文学思潮的反扑
第三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最大特征——抽象性
    第一节 无题诗与言意关系
        一、诗“无题”与言意之关系
        (一)关于“言”与“意”的争论
        (二)作为“言”的题目之作用
        二、诗本乎情与诗循乎物
        (一)诗歌题目在情感多样表达上的劣势
        (二)真情、矫情与诗歌题目之间的关系
        三、无题之诗与天籁之音
        (一)“无题之诗”区别于无题诗,是对天籁之音的追求
        (二)天籁之音的追求推动了唐代诗人回归首句命题的方式
    第二节 无题诗的意在言外
        一、当词汇进入意境
        (一)词汇“烛”进入意境时的积极功能
        (二)词汇“烛”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作用
        二、无题诗对境界的超越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片段化超越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片段化超越
    第三节 无题诗的形象与思想
        一、无题诗的创作思想——抽象而不尽可知
        (一)无题诗的抽象性大于诗歌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
        (二)虚化本事是无题诗区别于其他诗作的典型特征
        二、无题诗呈现的形象——零碎而相对抽象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二)七律无题诗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三、抽象于形象,具体于创作思想
        (一)抽象中包含具体的成分
        (二)抽象方式是解读无题诗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 李商隐诗歌的抽象性与具象性
        一、诗歌抽象性的两个层面
        (一)抒情类文本较之叙事类文本的抽象性
        (二)无题诗较之其他类抒情文本的抽象性
        二、抽象与具象诗意的区别
        (一)诗意具象明确的李商隐传统诗作
        (二)诗意抽象含混的李商隐无题诗作
        三、无题诗及其抽象性诗意
        (一)题目因不显内容而题旨不明
        (二)文本内容抽象使含义不确定
        (三)抽象性与朦胧、多义、含蓄的关系
第四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上)
    第一节 “白日当天三月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美女愁嫁
        一、“泣春风”的背后:无法满足对美的追求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民歌特质
        (二)“偷”“芙蓉”“银甲”“悬知”所隐含的细节
        (三)广泛寄托身世与单纯爱情描绘
        (四)“追求——阻隔——惆怅”的情感线索
        二、“闻长叹”的背后:无法解决的悬殊境遇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绝非陈情令狐
        (三)难以成立的解说
        (四)失势者的无奈与不平
        三、“春风笑”的背后:没有价值的绝世美艳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怀才不遇”辨析
        (三)因无人欣赏而失落、不平
        四、“待好风”的背后:未知结局的美好期待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评析的争议
        (三)题旨的争议
        (四)细节的争议
        (五)恋情说的争议
        (六)实现自我的期待与失落
        五、“弹棋局”的背后:虽嫁犹怨的不平之鸣
        (一)诗面意义与“不平”的题旨
        (二)针对抽象题旨的具象化推测
        (三)充斥着“恨”与“不平”的情绪
    第二节 “偷看吴王苑内花”——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庐山真容
        一、“苑内花”的背后:得偿所愿的窥见
        (一)由天涯到眼前的诗面意义
        (二)笺注家的争议及解读评析
        (三)远在天边的失落,近在眼前的兴奋
        二、“作重楼”的背后:企盼真容的睹见
        (一)小律体的性质与浅显的诗面意义
        (二)古人对题旨的争议
        (三)现代学者的主要阐释观点
        (四)企盼得见——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欲过难”的背后:羞怯心理的反映
        (一)“钗上燕”与“镜中鸾”的隐喻解读
        (二)颇具情节连贯性特征的诗面意义
        (三)三种类型解读评述
        (四)渴望又羞怯的矛盾心理
第五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下)
    第一节 “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执着追求
        一、“相思成灰”的背后:无尽的失落
        (一)执着的爱情与成灰的相思
        (二)描绘男女爱情的解读——部分剑走偏锋
        (三)托寓政治仕途的解读——落得太死太实
        (四)别具新意的说法——缺乏更可靠的佐证
        (五)执着无悔的抽象情绪
        二、“相思惆怅”的背后:无悔的执着
        (一)占据优势的爱情解读
        (二)政治寄托说的得与失
        (三)以爱情传达的执着无悔
        三、“丝尽泪干”的背后:至死的坚守
        (一)占据优势且内部分歧大的爱情解读
        (二)君臣寄托、怀才不遇说的局限性
        (三)托寓令狐说的不确定性
        (四)从企盼获得到执着追求
    第二节 “更在瑶台十二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渴望难即
        一、“瑶台”的另一端:可望不可即
        (一)诗歌题旨的各置其辞
        (二)难以简单认定的托寓之说
        (三)尚待论证的讥讽求仙之作
        (四)充满想象的爱情诗解读
        (五)越发难以追求的抽象情绪
        二、“蓬山”的另一端:层层之阻隔
        (一)诗面意义的梳理及相思题旨的争议
        (二)别有寄托的主张臆测性质浓重
        (三)咏李夫人说并不成立
        (四)托寓政治仕途的不准确性
        (五)难上加难的抽象情绪
    第三节 “昨夜星辰昨夜风”——客观纪实的宴饮博戏之诗
        一、宴饮博戏的单纯诗意
        (一)描绘宴饮博戏的诗面意义
        (二)诸家“寄托说”的得失
        (三)爱情诗解读的意义与局限
        (四)对欢乐时光的追忆
        二、别无寄托亦绝非艳诗
        (一)描写爱情题材并不等于情感不够严肃
        (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题旨的认定
第六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声情艺术
    第一节 声情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汉字字音中的声情艺术
        (一)声情在诗歌中的表现
        (二)韵字层面的声情艺术
        (三)声调层面的声情艺术
        二、以“声”传“情”的无题诗
        (一)李商隐诗之声情艺术
        (二)无题诗声情艺术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韵艺术
        一、李商隐无题诗用韵与情感之关联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用韵与情感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用韵与情感
        二、李商隐古体无题诗的用韵技巧
        (一)古体诗的转韵艺术
        (二)李商隐古体诗的转韵特质
        (三)无题诗中类似转韵的艺术技巧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节奏音高
        一、无题诗的声律与规范
        (一)近体诗声律规范的声情艺术
        (二)近体诗声律规范的消极作用
        二、无题诗的双声与叠韵
        (一)李商隐诗歌的叠韵魅力
        (二)无题诗中的叠音词与联绵词
        三、无题诗的句中韵
        (一)叠音词的声情艺术魅力
        (二)句中韵的声情艺术效果
第七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色彩艺术
    第一节 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艺术
        一、李商隐诗歌色彩使用特点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颜色对举
        (二)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明暗
        二、无题诗在色彩使用上的特殊性
        (一)无题诗中色彩的艺术作用
        (二)无题诗中色彩表情之关系
    第二节 色彩的环境铺垫
        一、晚霞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的色彩环境
        (二)无题“含情春晼晚”的色彩环境
        二、灯烛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的三处灯烛色彩环境
        (二)蜡烛点燃在主人公熟睡之前
        三、星月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星与月的色彩特征
        (二)无题诗中星与月不同时出现
    第三节 色彩的组合作用
        一、色彩内外的组合作用
        (一)外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内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色彩的明暗组合作用
        (一)“金烬暗”的细节解读
        (二)“暗”与“红”的组合
        三、色彩的串联组合作用
        (一)金之黄与玉之白的串联组合
        (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色彩串联
    第四节 色彩的通感作用
        一、暖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夜晚室内灯烛的暖色调艺术效果
        (二)室内暖色调在对举中的艺术作用
        二、冷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冷色调效果
        (二)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的冷色调效果
        三、色调与声情之关系
        (一)声音艺术通过感觉传达画面效果
        (二)声音艺术与色彩艺术的勾连关系
    第五节 色彩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在情感之中的浓度
        (一)色彩浓度的抽象性
        (二)色彩浓度与情感浓度的关系
        二、色彩对心灵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是对平淡情感的一种补偿
        (二)色彩是对消极情感的一种补偿
        三、色彩的使用与文化环境
        (一)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晚唐社会审美的反映
        (二)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对生命意识的萌动
第八章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阻隔”情节
    第一节 贯穿“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一、男女恋情中的阻隔情节
        (一)以女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以男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复杂思绪中的阻隔情节
        (一)蕴含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二)饱含阻隔情感的无题诗
        三、阻隔情节中的悲剧意味
        (一)因阻隔而生成的悲剧意味
        (二)阻隔酝酿强大的精神魅力
    第二节 “阻隔”与“偷窥”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偷窥情节
        (一)无题诗偷窥情节的三个层次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深刻内涵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潜在缘由
        (一)偷窥情节的表面对象——异性恋人
        (二)偷窥情节的引申对象——美好事物
    第三节 离别情节引导的“阻隔”情节
        一、无题诗中别离情节的特征
        (一)因主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因客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别离情节隐含的作者心境
        (一)焦虑而急切
        (二)失望与绝望
        (三)执着的追逐
        三、李商隐其他诗作中的别离
        (一)离别-阻隔情节在李商隐诗歌中具有广泛性
        (二)离别-阻隔情节在无题一类诗作中更具张力
第九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性结构
    第一节 无题诗中的“底”与“图”
        一、背景与人物之关系
        (一)白道萦回中之笑靥如花
        (二)雪月瑶台上的紫府仙人
        (三)幽暗灯光下的写信之人
        (四)缝罗帐的执着待嫁女子
        (五)双鬓斑白的夜间耐寒人
        (六)动态的底图关系之组合
        二、环境与图案之关系
        (一)菱枝与桂叶
        (二)金翡翠与绣芙蓉
        (三)金烬暗与石榴红
        (四)金蟾与玉虎
        三、典故与弱势文本
        (一)典故为底,文本为图
        (二)无题诗典故的弱势文本属性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接近性与连续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尾联的断裂性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尾联的断裂性
        (二)七律无题诗尾联普遍存在断裂性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疏密关系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结构疏密
        (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的结构疏密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简化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知觉与思维
        (一)偏向知觉与思维的表达
        (二)以意义结构为发挥源头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同形性载体
        (一)以具体的形式结构表现抽象的意义结构
        (二)无题诗的意义焦点在于抽象的意义结构
        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倾向性张力
        (一)从弹棋的棋盘说起
        (二)“更在瑶台十二层”与“更隔蓬山一万重”
第十章 本世纪李商隐无题诗解读观点商榷
    第一节 对无题诗出自传奇文观点的商榷
        一、无题诗与准无题诗的混淆
        (一)不应采用清代底本探讨无题诗来源问题
        (二)不应将《锦瑟》与无题诗混为一谈
        二、李商隐无题诗独创性辨析
        (一)李商隐是晚唐诸家无题诗创作中的代表
        (二)不见于选本不足以证明无题诗的不存在
        三、李商隐是否创作过传奇文
        (一)创作过传奇文并不证明无题诗出自其中
        (二)无题诗与骈文和词的关系较小说更密切
        四、穿凿性质明显的传奇文说
        (一)抽象性决定了无题诗便于被附会到特定故事中
        (二)无题诗与传奇杂剧故事相勾连具有极大臆测性
    第二节 对无题诗是表现李王婚恋观点的商榷
        一、照镜女年龄虚实辨析
        (一)对传统笺注的质疑并不完全可靠
        (二)对几首无题诗之间的意义关联并不准确
        (三)“十五”并非实指王茂元女儿的真实年龄
        (四)对“藏六亲”的颠覆性解读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阿侯之真实身份辨析
        (一)“阿侯”的形象不可武断地与王氏等同
        (二)“黄金屋”不是李商隐别娶的直接证据
        三、昨夜偷窥之对象辨析
        (一)旧解的质疑颇具可取之处
        (二)新解的提出难免臆测之嫌
        四、中心缘何最不平辨析
        (一)无题“照梁初有情”很难确考创作时间
        (二)“岳家不公”的解读法臆测性十分明显
    第三节 本世纪无题诗解读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一、无题诗抽象性具体化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本事的具体性和诗歌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二)传奇文说和王氏婚恋说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无题诗研究成果繁荣的外在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已经趋于繁荣
        (二)无题诗新解读是其研究繁荣的表现
第十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因诗教观念而饱受贬斥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的矛盾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对立
        (二)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统一
        二、传统诗学对无题诗的诟病
        (一)无题诗用典虽多但并非全无可取
        (二)无题诗用词艳丽但绝非浪荡轻浮
    第二节 因多征典故而广被笺注
        一、清代的社会环境与古诗的笺注
        (一)文化气候严谨,雅文学趋于低谷
        (二)文化行业的发展促使笺注的刊行
        (三)阶层的固化使无题诗更易产生共鸣
        二、李商隐的诗歌特征与阐述可能
        (一)李商隐诗歌在清代之前笺注不足
        (二)李商隐的诗集有被阐述的可能性
    第三节 因旨意朦胧而常被穿凿
        一、托寓令狐与君臣寄托
        (一)中国诗学的阐释传统
        (二)托寓、寄托的文化价值
        二、曲折离奇的恋爱历史
        (一)爱情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意义
        (二)爱情说所呈现出的文化缺陷
        三、革命反抗与儒法斗争
        (一)夸张式的穿凿和政治性的误读
        (二)抽象性在文化阐述上的变异体现
    第四节 因深入心灵而易于共鸣
        一、接受者审美价值的变化
        (一)用典审美取向的影响
        (二)笺注者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三)接受者不断变化的审美取向
        二、无题诗自身的世俗特征
        (一)内向性与细微性
        (二)因平俗更易共鸣
        三、无题诗共鸣的客观条件
        (一)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历史使命
        (二)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时代生气
第十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节 晚唐后无题诗创作史
        一、晚唐时期的无题诗
        (一)唐代现存诸家无题诗概况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时代地位
        二、两宋时期的无题诗
        (一)西昆派的无题诗创作
        (二)宋代无题诗创作概览
        三、元代以后的无题诗
        (一)元明清的无题诗创作概览
        (二)民国时期无题诗创作概览
        四、民国时集句无题诗
        (一)《西昆贯玉稿》
        (二)《集玉溪生句》
        (三)《玉溪碎锦集》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评价史
        一、无题诗的毁誉参半及其“党争说”
        (一)不能够完整准确阐述无题诗的牛李党争说
        (二)不能够全面准确阐述无题诗的史诗互证法
        二、南宋前少被选集入选的无题诗
        (一)古代主要选集录选无题诗情况
        (二)南宋前无题诗少录选集之原因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地位
        一、绮艳风格在诗词转承中的关节
        (一)和乐演唱导致题目功能的淡化
        (二)词与无题诗在形式上的相似性
        二、以男女寓君臣到以男女寓情怀
        (一)诗歌深层意义由实转虚的标志
        (二)以爱情托寓抽象情怀的根本特征
        三、中国诗索隐式解读的集中体现
        (一)索隐式解读方式的形成及特征
        (二)无题诗的抽象性与索隐式解读的穿凿性
结语
附录A:李商隐无题诗用字中古音归部拟测表
附录B:李商隐无题诗用字开口度变化矢量图
附录C:李商隐无题诗现存古籍文献情况概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王安忆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记叙类散文
    1.1 日常生活探幽发微
    1.2 记叙类散文中的各色人等
2 记叙类散文中的上海
    2.1 对上海“人”的书写
    2.2 对上海世俗文化的表现
3 游记类散文
    3.1 异域风光
    3.2 艺术与生命之思
4 创作谈和读书随笔
    4.1 创作谈
    4.2 读书随笔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与展望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王应麟及《困学纪闻》
    第一节 王应麟及其着述
        一、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二、王应麟的学术着述
        (一) 《词学指南》
        (二) 《阆风集序》
        三、王应麟的文学活动
        (一) 入元之前
        (二) 入元之后
    第二节 《困学纪闻》概说
        一、文献特征
        二、价值影响
第二章 “评诗文”的内容
    第一节 “评诗文”概说
        一、文献特征
        二、学术价值
        (一) 文学价值
        (二) 文献学价值
    第二节 诗歌之批评
        一、诗之选词用字
        二、诗之格律形式
        三、诗之表情达意
        四、诗之创作理论
    第三节 文章之批评
        一、文之语言句式
        二、文之表情达意
        三、文之创作理论
    第四节 作家之批评
        一、韩、柳
        二、刘禹锡
        三、陶渊明
        四、黄庭坚
    第五节 内容之考证
        一、名物制度的考证
        二、作者作品的考证
        三、模仿之作的考证
        四、体裁流变的考证
        五、史事典故的考证
第三章 “评诗文”研究余论
    第一节 “评诗文”的承上启下之功
        一、《困学纪闻》对前代笔记的借鉴
        (一) 受《梦溪笔谈》的启示
        (二) 对《能改斋漫录》的接受
        二、《困学纪闻》对后代笔记的影响
    第二节 “评诗文”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方法
    五、中学生阅读接受历程研究
第一章 中学散文选编与教学特点
    第一节 散文选编特点
        一、益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利于国学经典传承与学生身心接受
    第二节 散文教学要求的特殊性
        一、思想与文本的解读
        二、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第三节 中学生散文阅读现状
        一、应试性散文阅读
        二、习惯性散文阅读
        三、盲目性散文阅读
第二章 中学散文教学现状
    第一节 朗读式教学
        一、以读引读
        二、以读现意
        三、以读问情
    第二节 传统式教学
        一、传统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传统式教学案例
        三、传统式教学问题分析
    第三节“三段式”教学
        一、自主学习的积极意义
        二、合作汇报的积极意义
        三、巩固提升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阅读与教学之间的裂隙
    第一节 阅读与教学的理论差距
        一、应试性阅读与教学差距
        二、习惯性阅读与教学差距
        三、盲目性阅读与教学差距
    第二节 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实践问题
        一、朗读式教学与学生散文阅读的实践问题
        二、传统式教学与学生散文阅读的实践问题
        三、“三段式”教学与学生散文阅读的实践问题
第四章 朱自清散文接受研究
    第一节 被动接受,条框型束缚
    第二节 语言艺术欠缺,知识性瓦解
    第三节 花样性朗读,艺术性损失
第五章 中学散文阅读教学可行性发展
    第一节 多维平等关系下的审美发现
        一、讲授中的教学相长
        二、平等人格与个性成长
    第二节 个性情境中的情感激发
        一、课堂教学中语言情境
        二、应试教学的语言情景
    第三节 可行性探究思路
        一、课堂的组织性艺术
        二、朗读的指导性艺术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明代骈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明代骈文的历史坐标
    一、研究价值与现状
    二、文献排查与概述
    三、章节构思与旨要
第一章 发展脉络与创作全貌
    第一节 轨迹:承衰启盛
    第二节 作品:功用本位
    第三节 作者:下行南倾
第二章 科举骈文的文学演进
    第一节 四六表
        一、单科地位的提升
        二、师法对象的变迁
        三、文题不足的改进
    第二节 四六判
        一、大明律条的附庸
        二、"简当为贵"的原则
        三、重文轻法的趋势
        四、名存实亡的处境
第三章 复古思潮的骈俪注脚
    第一节 六朝初唐派杨慎的骈文尊体思想和创作特点
        一、文堪国器 体登庙堂
        二、谋篇有序 体物传神
        三、工新斗巧 博丽古奥
    第二节 "勉之泛澜"及正嘉间六朝文活动的时代性
        一、文的收敛
        二、道的重塑
        三、法的强化
    第三节 嘉万之际的吴中文章观冲突——以皇甫汸与王世贞、刘凤的对立为中心
        一、文风的更替与矛盾的产生
        二、吴中文统观的差异及成因
        三、文学语境下的骈散之争
        四、骈文创作中的旨趣分歧
第四章 江左遗韵的旧曲新唱
    第一节 "昌谷示委"说的文章学辨析——兼论徐祯卿的六朝文创作
        一、"昌谷示委"说的时间性辨析
        二、"昌谷示委"说的源头性辨析
        三、"昌谷示委"说的立场性辨析
    第二节 《诗经》、时艺与唐寅的六朝文
        一、以经典为宗
        二、以时艺为法
        三、以奇古为趣
第五章 晚明文风的四六先声
    第一节 嘉靖表启与徐渭文章体系的关系
        一、文集雏形与四六结构性地位的确立
        二、古文修辞性与骈体形式的通融
    第二节 邢侗的骈文活动与万历文风新变
        一、邢侗文入六朝的线性考证
        二、邢侗转习骈俪的文学史解读
        三、邢侗四六融合古今体的文本表征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论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异质性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端
    (二) 冰心儿童文学的创作概况与研究现状
一、新文学的古典气质
    (一) 现代话语的启蒙姿态
        1. “五四”启蒙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2. “冰心式启蒙”的内在特征及其局限
    (二) “白话古文化、中文西文化”
        1. “五四”启蒙话语中复杂的文言观念
        2. 白话文学运动视野下的“冰心体”
    (三) 女性意识下的“新贤妻良母主义”
        1. 贤妻良母主义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
        2. 传统与现代之间:冰心“新贤妻良母主义”的旧形式与新内涵
二、儿童文学审美与教育的双重特性
    (一) “儿童本位”观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特质
        1. “童心”的古典守望
        2. 冰心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世界
    (二) “非儿童本位”的优秀儿童文学
        1. 儿童文学的教育功利性
        2. 本意的读者与实际的读者相脱节
三、“爱的哲学”的书写演变及思想局限
    (一) “爱的哲学”的书写和演变
        1. “爱的哲学”的建构与确立
        2. “爱的哲学”的迷惘——潜在的阶级意识
        3. “爱的哲学”的升华——重举“爱”的大旗
    (二) 以“博爱”求解放,唯心主义的改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近三十年姜夔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 “生态隐喻”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理意义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论构想
上编 时空生态
    第一章 生存生态:壮志只便鞍马上,客梦长在江淮间
        第一节 文本存在与生命流程的同形同构
        第二节 艺术人生的悲剧底色
        第三节 时间溯源与姜夔诗词历史价值重估
    第二章 系统生态:想见红尘乌帽底,几多怀玉不知名
        第一节 环太湖文化生态圈
        第二节 从“关系论”看姜夔诗词成长的有机环境
        第三节 谱牒文化视域下的姜夔文学基因考论
    第三章 江湖生态: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第一节 江南“子地域”的城市文学质性
        第二节 山程水驿中的江南民俗
        第三节 合肥:边城里的情感“围城”
        第四节 从宋代科举探究姜夔之“漂”
        第五节 “清客”形态辨正
    第四章 政治生态:万树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
        第一节 从京畿文学说起
        第二节 临安的“行都——帝都气象”
        第三节 姜夔与遗民词人的杭州诗词比较
    第五章 文学生态: 格律精严故不磨,姜张门户自嵯峨
        第一节 南宋诗史嬗递轨迹及文化特性分析
        第二节 雅词昆仑——兼论白石词的“精品现象”
        第三节 姜夔不同时期诗风、词风的演进
        第四节 姜词“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接受起伏
下编 心灵生态
    第六章 淑世心态: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
        第一节 不忘君国的诗意旅人
        第二节 “臣妾心理”探蠡
        第三节 《大乐议》的干政倾向与待沽意识
        第四节 “拒赠梁溪”考辨
    第七章 隐逸心态:而今渐欲抛尘世,未了菟裘一怅然
        第一节 姜夔的“跨时代印象”
        第二节 “白石道人”:奢华的“内丹式”逍遥游
        第三节 “陆龟蒙情结”及成因探赜
        第四节 羽扇风·绿阴中·人间事·数点红——《自题画像》考释
    第八章 流寓心态: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第一节 物理场向心理场的同步转化
        第二节 不同地域的“氛围移情”
        第三节 游记诗词山水灵境的情感指归
    第九章 向光心态: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第一节 姜夔的向光心理
        第二节 姜夔的寒冷词心
        第三节 心理紊流中的求稳祈向
    第十章 创作心态:姜郎未仕不求田,依赖生涯九万笺
        第一节 从宫廷到市野:词人群体的身份嬗变
        第二节 鬻字卖文是姜夔创作的可持续内驱力
        第三节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姜夔诗词的应社属性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后记

(9)《啼笑因缘》的改编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啼笑因缘》的文本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报纸与连载:《啼笑因缘》的创作与首轮传播
        一、 《新闻报》及其副刊《快活林》:《啼笑因缘》的刊载载体
        二、 连载:《啼笑因缘》创作与刊载的方式
        三、 《快活林》对《啼笑因缘》的宣传策略
    第二节 出版与反盗版:《啼笑因缘》的集结出书
        一、 单行本的修改、包装与宣传
        二、 《啼笑因缘》的反盗版运动
    第三节 续书与翻案:《啼笑因缘》的传播外延
        一、 未定性与“结构召唤”:《啼笑因缘》续书与翻案的起点
        二、 张恨水《啼笑因缘续集》的创作
        三、 “啼笑种种”:续书与翻案对《啼笑因缘》的再造
第二章 小说文本与戏剧舞台的交流:《啼笑因缘》的戏剧改编
    第一节 《啼笑因缘》的戏剧改编概论
        一、 《啼笑因缘》戏剧改编举隅与述评
        二、 戏剧化因素:小说《啼笑因缘》戏剧改编的基础
        三、 戏剧对小说的改编
        四、 小结
    第二节 书场空间中演绎与传播:《啼笑因缘》的评弹改编
        一、 书场介入:《啼笑因缘》弹词的诞生
        二、 说书艺人的艺术加工:在场演绎的真实感
        三、 听客的“扳错头”和意见:现场互动中的艺术生成
        四、 小结
    第三节 黄梅戏音乐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电视媒体介入下的戏剧改编与传播
        一、 电视语言的应用:时空造景写实化、表演生活化与蒙太奇剪辑
        二、 继承与创新:镜头下的音乐呈现
        三、 小结
第三章 通向文字之外的影像叙事:《啼笑因缘》的影视剧改编
    第一节 现代传播:《啼笑因缘》的影视改编概述
        一、 《啼笑因缘》的影视剧改编
        二、 《啼笑因缘》影视化特征
    第二节 商业与艺术的共鸣:《啼笑因缘》的商业电影改编与传播
        一、 商业恶性竞争:电影《啼笑因缘》的两次“双胞案”
        二、 《啼笑因缘》的电影改编策略
        三、 《故都春梦》:《啼笑因缘》商业电影改编中的艺术精品
    第三节 《啼笑因缘》的电视剧改编
        一、 影视有别,改编各异
        二、 黄蜀芹版《啼笑因缘》的改编:地域性与时代性对其改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传统节日研究现状综述
        二、非遗背景下的节日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综合对比法
        三、实地调研法
        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失落
    第一节 节日习俗日渐衰微
        一、西风烈:风俗难稳
        二、自掘根:文化断裂
    第二节 节日价值日益流逝
        一、传统价值体系遭损
        二、节日精神文化淡退
第二章 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根源
    第一节 传统节日之根——天地人
        一、节日与农耕文明
        二、节日与文化思维
    第二节 传统节日之魂——仁礼敬
        一、“大传统”与“小传统”
        二、儒家伦理与节日文化
第三章 现代语境中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探讨
    第一节 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
        一、经济价值至上是误读
        二、精神价值传承是保障
    第二节 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功能
        二、维系人伦社会礼仪的功能
        三、安顿身心构筑意义的功能
第四章 传统节日精神价值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人”是基础:节日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一、活态节日需还“鱼”于水
        二、人的节日应助“民”向前
    第二节 “化”是根本: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化人
        一、温润细微显精神
        二、上下互动树新风
结语
附录(一):节日调研一例
附录(二):节日诗词举例
附录(三):节日俗谚举例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13岁小姑娘独游华夏(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商隐无题诗研究[D]. 宋雪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王安忆散文研究[D]. 刘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文》研究[D]. 张雪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4]把沧海桑田作艳吟:吕碧城海外词中的情欲空间和文化翻译[J]. 吴盛青.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6)
  • [5]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D]. 张宝.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6]明代骈文研究[D]. 李慈瑶. 浙江大学, 2015(07)
  • [7]论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异质性现象[D]. 刘金花.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8]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 侯海荣. 吉林大学, 2013(08)
  • [9]《啼笑因缘》的改编与传播[D]. 储雯. 苏州大学, 2013(S2)
  • [10]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D]. 景俊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标签:;  ;  ;  ;  ;  

13岁女孩独自前往中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