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某疫源地恙虫病防治措施效果观察

河北省某疫源地恙虫病防治措施效果观察

一、河北省某疫源地恙虫病防制措施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源[1](2020)在《中国大陆地区斑疹伤寒病例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斑疹伤寒是由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分别是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鲜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报道,而地方性斑疹伤寒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斑疹伤寒作为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但是相关研究仅仅局限在局部地区的流行特征分析,缺乏对斑疹伤寒疫情的近长期准确的认识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因此,本课题旨在系统了解我国2005-2017年斑疹伤寒疫情的流行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时空聚集区,为我国斑疹伤寒疫情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斑疹伤寒病例的一级聚集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斑疹伤寒病例的流行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斑疹伤寒疫情的精准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我国2005-2017年斑疹伤寒病例数据,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下载同期气象数据。首先,采用SPSS 20.0和R 3.4.1软件对全国斑疹伤寒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描述斑疹伤寒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时间、发病地区等分布特征,并对差异作统计学推断;采用ArcGIS 10.2.0和SaTScan 9.4.4软件对全国斑疹伤寒疫情数据做空间相关性和时空聚集性分析。其次,选择我国斑疹伤寒病例的一级聚集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比较分析各地区斑疹伤寒病例的流行特征,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该地区气象因子对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2005-2017年我国共报告29211例斑疹伤寒病例,死亡病例为7例,分布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95个县(区),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0.2567/10万,而2017年最低,为0.0693/10万。29211例斑疹伤寒病例中,63.1%的病例发病于5月至10月,男女性别比为0.97,年龄分布范围为0-96岁,其中0-59岁病例所占比例为88.4%。职业分布中,农民和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50.8%和16.7%。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7年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每年斑疹伤寒病例的高高聚集区不同,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南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包括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山东省和河北省。2005-2017年斑疹伤寒病例的逐月时空扫描统计共发现18个时空聚集区,其中一级聚集区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包括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2005-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斑疹伤寒病例9129例。2014年以前,勐海县为该地区斑疹伤寒疫情最为严重的县(区),而自2015年开始,勐腊县报告病例数超过勐海县。各县(区)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勐海县斑疹伤寒7-8月高发,以女性病例、20-49岁、农民为主。勐腊县斑疹伤寒病例分布无明显年龄、性别特征,5-8月发病数较多。景洪市斑疹伤寒发病率低于其他两县(区),且病例流行特征与其他两县(区)明显不同,该市8月为发病高峰,年龄分布以小于10岁为主,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所占比例最高。DLNM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平均气温和斑疹伤寒发病数的关系近似J型曲线,以温度中位数作为参考,在最长滞后时间21周内,低温对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而高温存在长期滞后效应。平均累积降雨量和斑疹伤寒发病的关系为倒U型曲线,当周平均累积降雨量在5-13mm之间时,斑疹伤寒累积发病风险较高,以降雨量中位数作为参考,在最长滞后时间18周内,无降雨和低降雨对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而高降雨存在长期滞后效应。研究结论:2005-2017年斑疹伤寒病例数呈下降趋势,发病热点地区在我国分布广泛。斑疹伤寒病例空间分布呈显着相关性,不同年份发病热点地区不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斑疹伤寒病例的一级聚集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不同县(区)斑疹伤寒病例的流行特征不同,较高的气温和降雨对该地区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存在长期滞后效应。

刘晓宁[2](2019)在《安徽省阜阳市秋冬型恙虫病病原体基因型及流行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恙虫病是一种由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叮咬人类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恙虫病在我国流行呈现出北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储存宿主及基因型别与南方省份相比均发生了变化。安徽省阜阳市自2008年9-12月首次暴发一起恙虫病疫情后,之后在阜阳市每年9-12月均有不明原因发热、临床诊断为恙虫病的暴发疫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恙虫病的基因型别未知,流行病学特征模糊不清,发病危险因素尚未确定。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临床病人血液标本进行恙虫病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以及病人双份血清恙虫病抗体检测3种方法进行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研究,并进一步确定其基因型别;对捕获的582只啮齿类动物以及1784只恙螨进行恙虫病宿主和传播媒介的研究;对收集的4547份2008-2015年间阜阳市临床诊断恙虫病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结合农业资料,188份病人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恙虫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果成功分离出恙虫病病原体,其基因型以Kawasaki型为主。病原研究发现阜阳市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急性期血液恙虫病核酸阳性率为36.43%(204/560),且双份血清恙虫病IgG抗体66.67%(112/168)出现四倍下降甚至消失。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恙虫病在阜阳市各县区均有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性(x2=659,P<0.05),颍上县的发病率最高;发病时间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发病时间为9-12月,发病周期为一年;农民是感染恙虫病的高危人群(x2=52.568,P<0.05);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x2=46.588,P<0.05);人群对恙虫病普遍易感,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危险因素分析表明,2008-2015年间,春秋两季共布置鼠夹或鼠笼6690个,捕获野鼠582只,t检验确定阜阳市秋季鼠密度大于春季。黑线姬鼠占捕获的啮齿类动物72.85%(424/582),在鼠耳中共收集到1784只恙螨,其中小盾纤恙螨占87.05%(1553/1784);黑线姬鼠的鼠密度4-6月分别为1.03%、1.50%、2.16%,9-12月的鼠密度分别为7.89%、14.43%、9.57%、3.04%;黑线姬鼠的东方体感染率为41.98%,4-6月为0、0、9.52%,9-12月为19.12%、52.84%、55.36%、30.77%;黑线姬鼠对小盾纤恙螨的带螨率和带螨指数在4-6月,9-12月分别为25%和0.125、23.08%和0.154、23.81%和0.667、54.41%和2.029、73.30%和4.199、60.71%和5.688、26.92%和0.815;小盾纤恙螨的东方体感染率9-12月分别为16.22%、45.47%、44.12%和28.57%,其余月份小盾纤恙螨不携带病原体。黑线姬鼠的鼠密度,鼠东方体感染率、带螨率、带螨指数和螨东方体感染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和恙虫病的发病时间趋势相同,具有正相关性。对188例恙虫病患者的问卷调查确定恙虫病的潜伏期为7.11±3.24天;188份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病例最早出现在9月中旬,9月份病例数少,10月份上升,在11月上旬达高峰后下降,12月份偶见少数病例。对居住环境的统计发现,188例患者中有157例患者居住在田边或沟塘边,家中常有鼠洞和老鼠出没;相关性分析明确了秋季农作物的耕种面积与恙虫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856,P<0.05)。在阜阳市,秋季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大豆、红薯和少量的水稻;红薯地和大豆地均通过人工收割,玉米地是半机械收割,水稻通过机械化收割,多重线性回归显示病人感染恙虫病的主要途径是人工收割方式。188例患者发病前有185人有田间工作史,主要在玉米田,大豆田和红薯田进行劳动,共有183人(97.34%),人工收割大豆和红薯发病人数有141人(76.22%)。结论阜阳市秋冬季暴发的不明原因发热疫情,经实验室确诊为恙虫病疫情,阜阳市恙虫病基因型以Kawasaki型为主。本研究详细描述了阜阳市恙虫病秋冬季节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证明恙虫病在阜阳市地域分布广泛,具有地区差异性;秋冬季暴发,10-11月为发病高峰,具有明显季节性;农民是高危人群,6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结合恙虫病发病潜伏期调查,首次分析出恙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认为每年9月份的啮齿类动物调查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秋季黑线姬鼠鼠密度≥7.89%、黑线姬鼠的感染率≥19.12%、带螨率≥54.41%、带螨指数≥2.029、小盾纤恙螨的东方体感染率≥16.22%,为恙虫病发生暴发流行的预警指标;本课题研究显示,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增加了人群暴露机率。居住和生活在田边和沟塘处,以及人工收割方式都增加了暴露机率,使恙虫病的感染率增加。病原学研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降低恙虫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流行病学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的科学数据为我国长江以北平原地区秋冬型恙虫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孙烨[3](2016)在《我国恙虫病地方性流行南北异质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经由恙螨幼虫(chigger mite)叮咬传播的、以鼠类为贮存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突发高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为主要特征,常并发肺炎、脑膜炎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者可能导致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本病广泛流行于环亚洲-太平洋三角区,共计约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尤以我国和东南亚国家流行范围广且严重。恙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自公元313年起,我国即出现了关于恙虫病病例以及防治的描述和记载。1948年,我国首次在广州分离出恙虫病东方体;1952年起,我国开始恙虫病的疫情报告;至1985年,恙虫病在我国仅局限于长江以南的省份有报道,主要包括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浙江、等省,年报告发病数在1000例左右;1986年,江苏省东台市、南京市及山东省蒙阴县首次报道出现恙虫病的流行,至此,恙虫病的流行区跨至长江以北,继而安徽、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份也有该病病例报告。我国于1990年将恙虫病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名单中取消,然而,近些年全国较多地区出现疫情显着上升的趋势,截至2013年底,我国大陆已有28个省份报道该病,年发病数逐年上升,仅2013年一年全国即报道超过万例。我国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环节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其传播媒介、动物宿主和人群发病的季节分布等均存在显着差异:长江以南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为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宿主动物主要为黄毛鼠(Rattus losea)、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疫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在6–8月出现流行高峰;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主要传播媒介为小盾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宿主动物主要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疫情集中于秋冬季,在11–12月出现流行高峰。作为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其自然疫源地范围的不断扩大、报告病例数的不断上升,疫区扩散动态过程及特征、疫情上升的主要区域和人群分布特征、南北自然疫源地疫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疫情传播的风险区域范围等问题尚未解决。开展全国范围内恙虫病流行特征的研究,比较南、北自然疫源地疫情分布异质性,明确各区域恙虫病的流行特征,结合宏观、微观层面探讨恙虫病流行相关的主要环境因素,并依据传播风险评估进行预测预警,对恙虫病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目的:⑴厘清恙虫病疫情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疫区动态扩散过程及其特征;⑵明确恙虫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南北异质性特征;⑶分别建立南、北自然疫源地恙虫病传播风险预测模型,对我国恙虫病的高风险区域进行预测,以利于针对性防控策略的制定;⑷选择南、北方恙虫病疫情显着上升的典型疫源地,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探讨疫情上升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⑴收集、整理全国恙虫病1950–1980年疫情报告数据,分析其时空动态扩散过程及其特征;⑵应用全国2006–2013年恙虫病疫情报告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其“三间分布”特征研究,应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南、北自然疫源地疫情的流行特征的异质性进行比较分析;使用1980–1989年、2006–2013年全国恙虫病发病数据在省级尺度进行预实验,对相似时间、人群流行特征的省份进行归类,并结合文献调研结果,选择长江为界,将我国大陆长江以南各省划为南方自然疫源地、长江以北各省划为北方自然疫源地;⑶将2006–2013年疫情监测数据结合相关环境数据进行集成同化、空间匹配,建立全国恙虫病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南、北疫源地县区尺度的疾病流行与环境因素的增强回归树(boostedregressiontree,brt)生态统计模型,对南、北自然疫源地环境因素在恙虫病流行中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绘制全国恙虫病传播风险预测地图;⑷收集、整理近年疫情上升的典型南方自然疫源地广州市2006–2014年发病数据、气象数据、地理环境数据,描述当地恙虫病流行特征,在乡镇尺度建立负二项统计模型(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model)定量评估相关环境因素对疫情流行强度的影响,并于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广州市随机选取当地医院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典型夏季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⑸整理典型北方自然疫源地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2006–2013年疫情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分析其疫情上升的分布特征,在县区尺度分别对三省建立负二项统计模型,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估相关环境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⑹本研究使用的软件主要包括:microsoftoffice2010,arcgis9.3,epidata3.1,originpro8,stata9.1,rlanguage3.1.1等。结果:⑴恙虫病自1948年首次在广州市被报道以来,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份陆续被确认存在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1951年福建省、1952年广西省、1954年浙江省、1956年云南省、1966年四川省、1973年西藏自治区都先后被确认为自然疫源地,海南省在1981年建省之前即已有病例报道。1986年,山东省、江苏省报道恙虫病疫情提示该病的流行区已跨过长江。上世纪90年代,东北三省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确认标志着该病的疫源地已至北纬44°以北。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大陆恙虫病自然疫源地最北端已至黑龙江省瑷珲区。⑵恙虫病年发病率呈现显着增长趋势,其中,南方年发病率增长较北方快,2006–2013年间发病率增长快于1980–1989年间。虽然该病病例在北方报道逐年增加,其疫情仍主要发生于南方(1980–1989年间89.7%,2006–2013年间75.7%)。南、北方恙虫病疫情的季节分布呈现显着的异质性:南方该病流行高峰在夏秋季(7–9月),而北方滞后1–3个月,自南而北各省流行高峰有自夏秋向秋冬变化的趋势。发病率较高的省份南方如云南、广东、福建、海南,北方如安徽、江苏、山东,近年来都呈现出显着的流行上升趋势。⑶2006–2013年,全国大陆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8,603例,分布于28个省市、917个县区。2006–2013年间,南、北疫源地的病例均主要为农民,其构成比自2006年的58.5%增至2013年的70.7%;散居及幼托儿童的构成比位居第二,南方自然疫源地其构成比高达16.9%;南北两个疫源地均为女性发病数多于男性。病例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0岁(iqr:33–61),大多数病例都在40岁以上(68.5%)。南北两疫源地恙虫病年龄性别分布呈现出异质性:在北方,10岁以下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χ2检验,p<0.05),而20岁至59岁年龄组则为女性发病率显着高于男性(χ2检验,p<0.05);在南方,20岁以下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χ2检验,p<0.05),而4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的发病率却显着高于男性。南方10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高达6.98(1/1,000,000),其年发病率增长速度也值得引起关注。⑷基于brt模型,恙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特征均存在显着的南、北方异质性:我国北方自然疫源地对恙虫病传播流行存在显着影响(相对贡献度>5%)的因素为降雨量、日照时间、温度、耕地覆被面积比例、相对湿度;在年降雨量达到临界值400mm左右时,恙虫病流行风险迅速上升,在700mm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日照时间、温度、耕地覆被面积构成比、相对湿度的增大,流行风险先增后减呈现非线性特征,日照时间140–180h范围、温度9℃–14℃范围、耕地覆被面积构成比47–80%、相对湿度62–65%为恙虫病流行的高风险区。对于我国南方自然疫源地恙虫病传播的影响(相对贡献度>5%)因素为温度、日照时间、相对湿度;在温度达到临界值15℃左右时,恙虫病流行风险迅速上升;恙虫病流行风险随日照时间增长而上升,至150h时趋于稳定;相对湿度较低时流行风险相对于其变化较为稳定,当相对湿度高于65%左右时,流行风险随其升高而降低。土地覆被类型的作用也呈现出南北异质性,以相对贡献度评判,北方耕地>草地>阔叶林>针叶林>灌木>针阔混交林,而南方灌木>草地>耕地>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北方brt模型的auc值为0.838(95%ci:0.812–0.864),南方为0.841(95%ci:0.819–0.863),说明基于模型构建的恙虫病全国风险预测图有良好的评估效果。我国恙虫病流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包括云南、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广西、四川南部,长江以北流行风险较高的地区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以及陕西中部地区,与已有病例报告区域吻合较好,现阶段恙虫病病例报道较少的湖南、江西、重庆北部、四川西部地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甘肃南部、新疆西部地区也存在流行风险。⑸2006–2014年,广州市共上报恙虫病确诊病例4,821例,12个县区均有病例报道,遍及全市98.8%的乡镇。除了荔湾区之外的其他县区均在研究期间表现出持续的增长趋势。86.8%的病例发生于5–10月,发病高峰往往出现在6/7月份和10月,呈现双峰趋势。年发病率在2006–2011年呈现缓慢而稳定的上升趋势,在2012年迅速上增,继之在2013–2014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研究期间,农村地区的发病率为城市地区的2–4倍左右,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城市地区;新报告病例乡镇主要出现在2007–2008年;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曾有疫情报告的乡镇更多出现疫情的复燃。患者以农民为主(城市地区33.9%,农村地区61.6%);位居其次的是家务家政人员(城市地区19.6%,农村地区12.5%),且该人群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是所有年龄组中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无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地区,50岁以下人群中男性的年均发病率高于女性、50岁以上女性显着高于男性。乡镇水平上的多因素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包括平均气压(滞后期1个月)、平均相对湿度(滞后期2个月)、阔叶林面积构成和乡镇城乡特征指数的四个变量与乡镇发病率显着相关,其irr值分别为0.89(95%ci:0.88–0.90,p<0.001)、1.04(95%ci:1.03–1.05,p<0.001)、1.05(95%ci:1.03–1.06,p<0.001)、1.81(95%ci:1.43–2.29,p<0.001)。571位确诊患者经筛选被纳入临床症状相关研究,其中,108位被诊断为重症患者(18.9%)。无论轻、重症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fisher精确检验,p=0.218)、焦痂溃疡(χ2检验,p=0.586)、头痛(χ2检验,p=0.321)、以及谵妄(χ2检验,p=0.361)。轻、重症组中发热的热型最常见的均为不规则热,焦痂溃疡部位主要包括泌尿生殖区/近泌尿生殖区、腋窝和胸部。较轻症患者而言,重症患者的发热时间更长(wilcoxon秩和检验,p<0.001),发热的最高体温更高(wilcoxon秩和检验,p=0.003),也更常出现咳嗽(χ2检验,p<0.001)、恶心(χ2检验,p=0.014)、胃肠不适(χ2检验,p<0.001)、脾大(χ2检验,p=0.021)、昏迷(χ2检验,p<0.001)以及淋巴结肿大(χ2检验,p<0.001)。重症患者的初诊正确率低于轻症患者(36.1%vs.70.4%,χ2检验,p<0.001)。并且,重症患者的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以及直接胆红素都显着高于轻症患者,但血清肌酐含量低于轻症患者(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在571位确诊患者中,有366位住院病患有详尽的抗生素治疗信息,使用最多的抗生素是多西环素(59.3%)、阿奇霉素(21.0%)和氯霉素(16.9%),14.5%的患者有抗生素联合使用的记录,最常见的多西环素和其他抗生素的联用。⑹2006–2013年间,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报告2,968和2,331例恙虫病病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39/10万和0.38/10万,安徽省自2008年起开始病例报告,至2013年共报告3447例患者,年均发病率未0.94/10万。安徽省2012–2013年发病率略有回落,其他两省报告发病率均呈现显着上升的趋势(趋势χ2检验,p<0.001)。三省疫情均主要发生于秋冬季,发病高峰均为10、11月。研究期间报告发病区域显着扩大,山东省报告发病乡镇由2006年的21.1%增加至2013年的38.0%,江苏省报告发病乡镇由2006年的6.1%增加至2013年的48.2%,安徽省报告发病乡镇由2008年的14.9%增加至2013年的46.5%。山东、江苏、安徽三省女性患者分别占各省发病总数的53.1%、52.1%、56.7%,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9.57/10万,1.24/10万,2.21/10万),男性与女性都存在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趋势χ2检验,p<0.001)。山东省30–59年龄组、江苏省50–9岁年龄组、安徽省2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发病率显着高于男性(χ2检验,p<0.05),其他年龄组发病率性别差异不显着。三省农民均为主要发病人群,且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期间,山东省和江苏省的工人及民工(3.3%vs.3.7%)患者的总构成较高,山东省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安徽省散居及幼托儿童的发病构成出现上升趋势。应用面板数据负二项回归模型,对三省分别建模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山东、江苏、安徽三省恙虫病的发病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其中山东省月均温度一次项的irr为1.76(95%ci:1.67–1.86,p<0.001),二次项的irr为0.98(95%ci:0.98–0.98,p<0.001),安徽省月均温度一次项的irr为1.69(95%ci:1.57–1.83,p<0.001),其二次项的irr为0.98(95%ci:0.98–0.98,p<0.001),江苏省月均温度一次项的irr为2.16(95%ci:1.95–2.39,p<0.001),其二次项的irr为0.97(95%ci:0.97–0.98,p<0.001);山东、江苏、安徽三省恙虫病发病率均随着月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山东省月降雨量irr=0.91(95%ci:0.88–0.93,p<0.001),安徽省月降雨量irr=0.88(95%ci:0.85–0.91,p<0.001),江苏省月降雨量irr=0.84(95%ci:0.81–0.87,p<0.001);山东、安徽两省恙虫病发病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上升,其中山东省相对湿度irr=2.37(95%ci:2.00–2.80,p<0.001),安徽省相对湿度irr=1.96(95%ci:1.65–2.33,p<0.001);山东和江苏两省恙虫病的发病率随着日照时数的增长先升后降,其中山东省日照时数一次项的irr为2.18(95%ci:1.67–2.86,p<0.001),其二次项的irr为0.97(95%ci:0.97–0.98,p<0.001),江苏省日照时数一次项的irr为2.18(95%ci:1.67–2.86,p<0.001),其二次项的irr为0.97(95%ci:0.97–0.98,p<0.001);山东省恙虫病发病率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而上升(irr=5.19,95%ci:3.15–8.55,p<0.001)。结论:本研究详述了近年来我国恙虫病的流行特征,明确了南北自然疫源地恙虫病流行的高危人群、高风险区域、高发季节,同时从全国范围和局部地区两个角度定量评估了恙虫病相关环境危险因素的作用,绘制了我国恙虫病传播风险预测图。⑴我国恙虫病疫源地北扩:本研究基于文献调研和历史疫情数据分析,详细描绘了恙虫病在我国的北扩进程。⑵恙虫病地区性流行的南北异质性:本研究围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详尽分析和对比了近年来南北自然疫源地恙虫病的流行特点和主要环境影响因素。(1)时空异质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恙虫病病例报告集中于夏秋季,而长江以北各省则集中于秋冬季;(2)人群异质性:两自然疫源地的发病人群年龄性别结构有所区别,但总体都以中老年人群、女性以及农民为重点防控人群;(3)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异质性:在宏观层面,对我国北方自然疫源地恙虫病传播存在显着影响的因素为降雨量、日照时间、温度、耕地覆被面积比例、相对湿度,对我国南方自然疫源地恙虫病传播存在显着影响的因素为温度、日照时间、相对湿度;在微观层面,在典型南方自然疫源地广州市,与发病率显着相关的因素包括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阔叶林面积构成和乡镇城乡特征指数的四个变量;在典型北方自然疫源地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与发病率显着相关的共同因素包括月均温度的升高和月降雨量,山东、安徽两省恙虫病发病率还与相对湿度相关,山东、江苏两省恙虫病的发病率与日照时数相关,同时山东省恙虫病发病率随着森林的扩大而升高。⑶我国恙虫病传播风险预测:本研究通过分别构建南、北疫源地县区尺度的疾病流行与环境因素的增强回归树模型,对该病在我国流行的高风险区域进行了预测,我国恙虫病流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包括云南、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广西、四川南部;长江以北流行风险较高的地区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以及陕西中部地区,应继续重点布控;现阶段恙虫病病例报道较少的湖南、江西、重庆北部、四川西部地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甘肃南部、新疆西部地区,也应注意对恙虫病的防控。⑷典型夏季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基于在典型南方自然疫源地广州市实施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本地恙虫病患者临床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洪镭[4](2016)在《恙虫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全国多个省份均有恙虫病病例报告,感染人群主要为农民、野外作业人员等,夏秋季均有发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其主要的临床体征。现对目前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诊断、药物治疗及预防控制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方益荣[5](2012)在《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疫源地调查研究》文中提出1背景恙虫病是通过感染东方体的恙螨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流行于东亚至西太平洋的广阔区域,在亚洲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恙虫病潜伏期一般为10-12天,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咳嗽和特异性焦痂。恙虫病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血清学诊断。1985年以前,恙虫病主要在我国长江以南流行,自从1986年山东省发生恙虫病流行后,我国天津、河北、河南和江苏等省均陆续发现恙虫病,但2008年以前安徽省未发生过恙虫病暴发疫情。2008年10月27日,阜阳市卫生局报告当地发生多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排除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后,随后被诊断为恙虫病。2目的开展调查发现更多的病人以便及时得到治疗,分析阜阳市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明确阜阳市恙虫病主要的自然生境、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和东方体类型。3材料与方法3.1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疾病信息,分析恙虫病的流行趋势和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3.2病例定义疑似病例:发热≥37.5℃,并伴有皮疹、或淋巴结肿大症状之一者,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除外;可能病例:发热≥37.5℃+特异性焦痂/溃疡;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血清IgM抗体滴度≥1:32,或PCR核酸检测阳性,或通过动物接种、细胞培养,分离出恙虫病东方体。3.3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个体匹配,按照1:3比例选取对照调查恙虫病的危险因素。即调查每一个病例的同时,调查3个同村(或同单位)、职业和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的未患恙虫病的居民对照。询问病例发病前3周内的暴露。3.4宿主动物调查2009年11月,采用笼夜法,在阜阳市野外捕鼠。同时采集动物血液和内脏标本进行PCR检测和动物接种。3.5媒介恙螨调查对捕获的每只野鼠和部分家鼠处死后剪下鼠耳,搜集吸附其上的恙螨,进行PCR检测和动物接种。约200只恙螨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鉴定。3.6抗体检测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恙虫病病人东方体抗体。3.7核酸检测与序列分析根据恙虫病东方体56kD蛋白编码基因特异基因引物,采用巢式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4结果4.12009年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2006-2010年,我国恙虫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09/10万,0.1/10万,0.19/10万,0.24/10万和0.31/10万。2009年,我国共报告3235例恙虫病,这些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安徽、四川和福建,长江以南发病高峰在6-9月份,而长江以北地区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48.72%的病人为女性,发病率较高的年龄组为70-74岁(0.47/10万)、60-64岁(0.44/10万)和65-69岁(0.42/10万)。4.22008-2009年阜阳市恙虫病流行特征2008和2009年,阜阳市恙虫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07/10万和1.88/10万,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5.14%(79/175)和47.17%(75/159)。2008年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65-69岁(7.26/10万),2009年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65-69岁(7.19/10万)。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4.3临床表现2009年对97例病人进行个案调查,病人的主要症状有发热(100%),头痛(82.5%),皮疹(77.3%),特异性焦痂(74.2%)和寒战(73.2%)。4.4危险因素62.3%(38/61)的病人和52.7%(96/182)的对照有玉米地劳动(OR=3.05,95%CI1.08-8.61)。29.5%(18/61)的病人和22.0%(40/182)对照有红薯地劳动史(OR=5.65,95%CI1.44-22.22)。4.5宿主动物2009年,在室外捕获的鼠类99.4%(168/169)为黑线姬鼠,室内85.2%(115/135)为小家鼠。黑线姬鼠东方体核酸阳性率为2.2%(1/46)。83.3%(35/42)的黑线姬鼠有恙螨寄生。4.6媒介恙螨从35只黑线姬鼠耳朵上收集到1200只恙螨,1000只被分成4组监测恙虫病东方体核酸,其中一组阳性。200只恙螨全部为小板纤恙螨。4.7序列分析98%(98/104)的病人IgM抗体阳性。从1个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出东方体。从132个病人标本中提取出34份基因片段,其中3个PCR产物TA克隆后测序,3条序列完全一致,与Kawasaki型相似度为99%。5结论1、近年来,我国恙虫病报告发病数逐年增加,长江以南为夏季型,长江以北为秋冬型。2、阜阳市恙虫病属于秋冬型,宿主动物主要为黑线姬鼠,媒介恙螨主要为小板纤恙螨,东方体为kawasaki型。3、玉米地和红薯地劳动是恙虫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操敏,王忠灿,陆年红,黄华东,郭恒彬,王长军,张兴,唐家琪[6](2011)在《安徽三界地区啮齿动物感染恙虫病东方体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安徽三界地区啮齿动物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分离株,并确定其基因型别。方法流行季节在野外用鼠笼捕鼠并鉴定鼠种、携螨率;巢式PCR对鼠脏器进行恙虫病东方体56 kD基因片段检测;将鼠脏器接种小白鼠进行病原体分离,PCR扩增分离株Ot 56 kD基因片段,并将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基因序列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捕获啮齿动物数及其携螨率,黑线姬鼠60%(15/25);褐家鼠45.5%(5/11);东方田鼠和鼩鼱各2只,均阴性。40只野鼠脏器有3只恙虫病东方体PCR扩增阳性,阳性率为7.5%;从黑线姬鼠标本中分离到1株恙虫病东方体Sanjie,56 kD基因片段测定该株与台湾TT0711a和NT0511b分离株同源性最高(98%),系统发生树分析也显示与Kawasaki型共处于同一分支。结论安徽三界地区存在鼠类恙虫病东方体自然感染,黑线姬鼠为其主要宿主,当地恙虫病东方体属Kawasaki基因型。

苏静静[7](2011)在《济南战区(山东)部分驻地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Td)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Rt),又称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1985年以前我国恙虫病仅知流行于北伟31°以南的广大地区,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恙虫病疫源地呈不断扩大趋势。1986年,在山东省沂蒙山区首次发现恙虫病流行,这也是长江以北第一次发现的恙虫病疫源地。目前我国已有22个省(市、区)发现恙虫病病人和感染者,且病例仍不断发生。由于恙虫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使该病的漏诊、误诊增加,对当地军民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威胁,且与军事学密切相关。北方地区恙虫病属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范畴,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虽已对恙虫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北方冬季型疫源地类型与分布范围、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种类、Ot毒株毒力和型别、流行因素和特点等都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查明。鉴于此,了解战区(山东)部分驻地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特征及部队该病发病现状,探索有效的预防对策与措施,对指导部队做好该病的预防和保障官兵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查阅和收集2008-2010年山东地区恙虫病疫情资料;开展现患病人临床与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收集病人和健康人群血液标本,检测血清该病抗体;收集分析2001-2010年战区部队该病疫情资料;探索适宜部队的预防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根据研究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恙虫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培训相关人员或临床医师,要求按照调查表的内容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选择济南和临沂为调查点,以调查点发热住院确诊的恙虫病病人为调查对象,填写调查表,定期收集患者资料以及驻地和部队该病疫情情况,所有资料数据整理核对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恙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抗-Ot)采用斑点酶标染色法或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IFAT)检测,血清分型用IFAT,操作与结果判定按文献。选择进入恙虫病疫源地驻训部队人群为干预对象,采取以环境整治、防鼠灭鼠、防虫灭虫和强化个人防护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以人群发病频数为指标,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本次对战区部分驻地秋冬型恙虫病调查和部队该病的疫情资料分析,证实该驻地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特征与南方恙虫病不尽相同,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疫源地分布及流行形式驻地恙虫病疫情分布广泛,疫源地已波及15个地区(市),病例以散发为主,偶见局部小暴发,多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2.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为主,临床症状较轻,典型特征各地不尽一致。焦痂或溃疡占54.81%,其中济南为14.29%,临沂占90.28%,并多见于流行季节;浅表淋巴结肿大者占66.67%;皮疹一般出现发病后3~5天,占73.33%,“四大”临床特征与文献报告基本相似,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焦痂是恙虫病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漏诊的重要依据,临床医师认识焦痂的特点,并及时发现焦痂有助于对恙虫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3.脏器损害合并器官损害者发生率为45.93%,多发生在一、二病周;其中有多个器官损害(Multi-organs Lesion ,MOL)者占26.67%,疾病治愈后无复发和后遗症,亦未见二次感染者。4.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季节主要在9~12月,流行高峰为10月,属秋冬型;患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这在生产劳动中与杂草地、农田等恙螨孳生场所密切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流行血清型以Gilliam为主,并可能伴有其他型混合感染;健康人血清检出抗-otIgG阳性,其中健康人阳性率农村高于城市,驻地战士亦存在感染者。5.部队恙虫病特征部队存在恙虫病病例,呈高度散发,流行特征与战区驻地该病特征相一致。6.防制措施及效果2009年9月某部进入恙虫病疫源地进行野外驻训和联合军事演习,因地适宜采取以环境整治、防鼠灭鼠与防虫灭虫和强化个人防护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驻训40余天,所有参训人员无一例恙虫病发生。【结论】1.济南战区恙虫病疫情分布广泛,疫源地已波及15个地区(市),病例以散发为主,偶见局部小暴发,多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2.基本查明战区部分驻地恙虫病流行的“三间”分布及临床特征,对该病的诊治与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3.部队存在恙虫病病例,呈高度散发,流行特征与战区驻地该病特征相一致。4.采用综合性预防对策与措施的实践证实北方恙虫病是可防可控的。

赵国华,朱谦,张锦,陈磊,夏胜利,黄西吾,华峰,李孟磊[8](2006)在《一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恙虫病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现状,为做好当地恙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结果2005年9月26日—11月10日,信阳市淮滨县新里镇大董庄村发生恙虫病暴发。32例患者分布在该行政村的3个自然村,以18岁以上成年人为主。经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血清学、套式PCR方法检测确诊。结论证实淮滨县存在恙虫病立克次氏体自然疫源地,灭鼠、灭螨是有效的防制措施。

李春明,陈素良,孔令义,靳秀生,董辉,师鉴,祖文刚,周立强[9](2002)在《河北恙虫病疫源地防制措施》文中提出

周立强,李春明,陈素良,孔令义,靳秀生,董辉,师鉴,祖文刚[10](2002)在《恙虫病疫源地防制措施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评价河北省某恙虫病自然疫源地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 在疫源地采取防鼠、灭鼠、卫生宣教、医生培训、预防投药等综合性预防措施 ,评价其效果。结果 灭鼠后鼠密度明显降低 ,人群恙虫病知识知晓率为 90 18% ,临床诊断正确率由零上升到 92 30 % ,合并症发生率由 10 5 %下降为零 ,人均医疗费用下降 90 %以上 ,人群恙虫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结论 所采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效果明显。

二、河北省某疫源地恙虫病防制措施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某疫源地恙虫病防制措施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地区斑疹伤寒病例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地区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一、中国大陆地区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中国大陆地区斑疹伤寒病例时空聚集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
    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气象因素对斑疹伤寒发病影响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小结
创新点
不足之处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斑疹伤寒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安徽省阜阳市秋冬型恙虫病病原体基因型及流行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3)我国恙虫病地方性流行南北异质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恙虫病的时空动态分布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分析方法
    结果
        1. 我国恙虫病的时空变迁特征
        2. 我国恙虫病的分布特征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我国恙虫病传播风险预测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分析方法
    结果
        1. 我国恙虫病流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及南北异质性比较
        2. 我国恙虫病传播风险预测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恙虫病南方典型疫源地近年来流行特征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分析方法
    结果
        1. 广州市 2006–2014年恙虫病流行特征
        2. 广州市恙虫病流行的环境危险因素
        3. 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广州市恙虫病病例临床特征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恙虫病北方典型疫源地近年来流行特征分析:以华东三省为例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分析方法
    结果
        1. 华东三省 2006–2013年恙虫病流行特征
        2. 华东三省恙虫病流行环境危险因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和投稿情况

(4)恙虫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概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1.1流行概况
    1.2流行病学特点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2.1临床表现
    2.2诊断
3 药物治疗及预防控制

(5)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疫源地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安徽三界地区啮齿动物感染恙虫病东方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地理、气候、植被等项调查
    1.2 宿主动物的调查
    1.3 巢式PCR法检测鼠脏器标本恙虫病东方体DNA
    1.4 恙虫病东方体的分离与鉴定
        1.4.1 恙虫病东方体的分离
        1.4.2 PCR鉴定
        1.4.3 序列测定及分析
2 结 果
    2.1 丘陵平原地形
    2.2 鼠类
    2.3 分子流行病学检测
    2.4 东方体的分离与鉴定
        2.4.1 东方体的分离
        2.4.2 PCR鉴定
        2.4.3 序列测定
3 讨 论

(7)济南战区(山东)部分驻地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研究技术路线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致谢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论文

(8)一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调查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区地理环境
    2.2 临床表现
    2.3 时间分布
    2.4 地区分布
    2.5 性别、年龄、职业分布
    2.6 实验室诊断
3 讨论

(9)河北恙虫病疫源地防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观察点
    1.2 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1.4 监测方法
2 结 果
    2.1 鼠密度
    2.2 人群恙虫病卫生知识水平
    2.3 恙虫病的诊断与医疗费
    2.4 人群恙虫病发病率
3 讨 论

四、河北省某疫源地恙虫病防制措施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地区斑疹伤寒病例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高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2]安徽省阜阳市秋冬型恙虫病病原体基因型及流行危险因素研究[D]. 刘晓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3]我国恙虫病地方性流行南北异质性比较研究[D]. 孙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4]恙虫病研究进展[J]. 洪镭. 江苏预防医学, 2016(02)
  • [5]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疫源地调查研究[D]. 方益荣. 安徽医科大学, 2012(12)
  • [6]安徽三界地区啮齿动物感染恙虫病东方体调查[J]. 操敏,王忠灿,陆年红,黄华东,郭恒彬,王长军,张兴,唐家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08)
  • [7]济南战区(山东)部分驻地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研究[D]. 苏静静.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8]一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 赵国华,朱谦,张锦,陈磊,夏胜利,黄西吾,华峰,李孟磊.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07)
  • [9]河北恙虫病疫源地防制措施[J]. 李春明,陈素良,孔令义,靳秀生,董辉,师鉴,祖文刚,周立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2(03)
  • [10]恙虫病疫源地防制措施效果观察[J]. 周立强,李春明,陈素良,孔令义,靳秀生,董辉,师鉴,祖文刚. 中国公共卫生, 2002(05)

标签:;  ;  ;  ;  

河北省某疫源地恙虫病防治措施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